校本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大纲【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大纲】第一章:课程目标与理念信息技术是一门旨在培养小学生基本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课程。
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学生将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培养信息思维、创新思维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二章:课程内容2.1 计算机基本操作2.1.1 计算机的开关机操作2.1.2 鼠标和键盘的基本使用2.1.3 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2.2 文字处理与排版2.2.1 掌握常见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2.2.2 制作简单的文档、报告和海报2.2.3 学习基本的文字排版和格式设置2.3 图片处理与编辑2.3.1 掌握常见图片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2.3.2 学习图片的编辑和修饰技巧2.3.3 制作简单的图片作品和海报2.4 数据处理与分析2.4.1 学习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计算2.4.2 学习图表的制作和数据分析2.4.3 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2.5 网络与信息检索2.5.1 学习上网的基本操作和常见网络工具的使用2.5.2 掌握安全上网的知识和技巧2.5.3 学习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和筛选2.6 多媒体制作与展示2.6.1 学习使用多媒体软件进行简单的音频和视频编辑 2.6.2 制作简单的多媒体作品和简报2.6.3 学习多媒体展示的技巧与方法第三章:课程组织与实施3.1 教学方法与策略3.1.1 以任务为导向,注重实践操作3.1.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3.1.3 结合跨学科教学,增强综合能力3.2 教学资源与环境3.2.1 提供合适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资源3.2.2 构建良好的课堂环境和学习氛围3.2.3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拓展和辅助3.3 评价与反馈3.3.1 设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作品展示、实践操作等3.3.2 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3.3.3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培养合作学习精神第四章:课程总结与展望通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一、引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指导纲要旨在引导学生在信息时代中,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获取信息、创造价值,提高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该指导纲要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 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2. 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3. 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并进行创新思维;4. 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沟通和合作;5. 具备信息安全和使用道德意识;6. 培养信息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课程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涵盖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等基本知识;2. 计算思维与编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编程语言和算法;3. 多媒体技术:学习图像处理、音频制作、视频编辑等多媒体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 网络与信息安全:了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使用技巧以及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性;5. 数据库与信息管理:学习数据的组织和管理方法,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和设计原则;6. 应用软件和工具:学习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多媒体软件和网页设计等工具的使用方法;7. 信息技术应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探究式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2.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项目,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3. 实践操作: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动画、音频和视频等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果;5.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和案例研究,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6. 评价和反思: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新民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校本课程课程纲要一、开发教师:施卫忠龚健二、教学材料:1、校本教材:《PC好朋友》《PC好帮手》《PC小海龟》2、教学设计参考:《信息科技校本课程教案集》3、上课用课件:《教学课件包》4、教学用资料:《学习资料包》三、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四、授课时间:72教时。
二年级每周一课时;(上海市教学计划中兴趣活动课中的课时);三年级每周二课时;(上海市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四年级每周一课时。
(上海市教学计划中兴趣活动课中的课时)五、授课对象:小学二、三、四年级六、课程背景:上海市“二期课改”明确提出:上海要构建以国际大都市为背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现代信息科技为标志的课程体系。
信息科技教育被提到前所未有的地位。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
上海市小学已经全面普及了信息科技课程和基本实现“校校通”,各种信息技术工具被引入学科教学中。
信息科技课程也进行了多种思路的改革试验,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是农村在推进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困难。
农村乡镇小学的信息科技的开设和推进一方面需要适应学校自身的发展和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小学,所在乡镇经济还并不发达,虽然按照《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指导纲要》,在三年级开设了信息课,但信息科技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难度。
如学生的家中拥有电脑的比例只有10%,家长的信息科技观念和素养也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又如教材中指法学习、打字技能的掌握教学任务在课程规定的较短时间内无法完成,上网实践查阅资料的训练时间也不够充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有限。
面对信息科技给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面对二年的信息科技教学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开发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信息校本课程,以加快学生适应并融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指导纲要的主要精神和特点第一;规范而具有灵活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简称指导纲要;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各学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及教学评价做出了全面的规范..但是;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开展信息技术课的软、硬件条件不尽相同;加之信息技术自身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快;因此;指导纲要在强调对课程全面规范的同时;又通过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基本课时保证前提下安排的弹性制、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性等适度给以灵活处理的余地;使各地可以根据指导纲要以及实际情况;指定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安排课时;确定评价方式;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做到“下保底;上不封顶”;为各地因地制宜;积极发挥优势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条件..第二;重视能力培养指导纲要在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的阐述中;着重强调了对学生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能力的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当今世界上;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工具;信息能力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它同发散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既是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一件作品、解决一个问题、进行一向学习、开展已项研究时;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动手尝试;需要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这样就为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了极好的途径..第三;重视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一些令人不安的问题;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日间泛滥..鉴于此;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问题”;能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正确性和相关性;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全过程中;必须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倾向;加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既具有丰富知识和综合的能力;健康的思想;完善的人格;又具有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终生学习能力的信息社会公民..贯彻实施指导纲要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作为当前我国开展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这对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依一次机遇..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者;还是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宣传者和组织者;是关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贯彻实施指导纲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广大中小学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相结合..信息技术课程与高新技术联系紧密;具有不同于任何学科的特点;应避免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普通学科的老办法来讲、学、考;应当建立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与途径;在教材编写、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方面具有突破性进展;使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真正成为基础教育各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2、中小学各学段的教学内容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应注意在实施指导纲要的初期处理好因开设课程程度参差不齐所带来的各学段课程的衔接问题..3、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只有通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才能实现..因此;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开设过程中;应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将信息技术教育视为单纯技能培训的倾向;切实保证指导纲要所规定的课时;全面实现指导纲要所要求的教学目标..4、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料对其他课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树立大信息观全面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作为我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手段;已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任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其作用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可是;在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由于从教者绝大多数是过去的计算机教师;很多人一时还难以摆脱计算机教学模式;在理论层面上注重计算机知识的传授;在实践层面上更只注重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训练;而没有真正从本质上把握信息技术教育的特征;还没有从根本上区分开计算机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尽管国家教育部2000年十月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明确了对于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的教学要求;但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信息素养教学部分的把握;始终觉得有一定障碍;觉得这方面的知识量太少;比较空洞干瘪难以把握;在教学上是一个解不开的结..依笔者看来;造成种原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科学性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对于信息本质的理论探究还远远不够..任何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丰厚的理论基础;再多的实践也是沙地建楼..因此笔者认为;信息技术教育首先必须解决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认识水平;才能进一步解决好课堂教学问题..而这里的信息认识水平;就是要树立一种全面的大信息观..笔者通过研究国内外信息学方面的理论和大量资料;大胆提出“大信息观”这一说法..意在引起信息技术教育界人士对于信息理论研究的重视;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来指导和从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笔者认为;只有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树立起大信息观;才能加深对于信息素养的理解;才能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能力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也才有可能真正担负起它所应该负起的历史责任..同时;本文对于如何通过“大信息观”的观照;在课堂教学中系统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思路;作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偏颇之处;诚盼专家学者指正..一.大信息观的理解何谓“大信息观”大信息观;就是站在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信息的科学性和学科性;就是从信息的科学性和学科性这两个方面来把握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规律;从信息的客观物质性和可利用性上来认识信息的特征;能认识到信息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物质世界的重要资源;而信息素养同样不是孤立的;不是一种“高级能力”;不是少数人的需要;而是现代人的必备;信息素养不是一种与传统个人素质割裂开来的“另类”的东西;而是建立在传统个人素质之上的一种现代素养..具备;信息素养不是一种与传统个人素质割裂开来的“另类”的东西;而是建立在传统个人素质之上的一种现代素养..具体来说;大信息观包含以下这几个方面的内容:1. 信息是一种独特的资源信息和物质、能量共同构成现实世界三大资源..这是对于信息本质性的认识..既然信息是资源;它必然还存在着独一性、可利用性和不可逆性..同样;正如物质分为有益物质和非有益物质一样;信息也不都是有益的;甚至有的是有害的..认清信息的客观物质性这一根本特性;是合理利用信息的哲学基础;更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的理论基础..2. 信息能力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生产力的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个体的基本生存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试想;石器时代的原始人不会用木棒和石块;无疑连生存都会有障碍..而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人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直接决定着其生存质量..3.信息素养比信息技能包容度更大;还包括信息伦理、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技能..因此不要简单地将信息素养只看成信息技能..4. 要注重信息的人文性..这包含两个方面的意思:1信息以技术为载体;但技术不是万能的;在人类气象万千、绚丽多姿的社会生活中;还有超越于技术之上的东西..如一件简单的信物;它所表达的复杂的信息;是现代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和模仿的..还有如崖壁画、古老的东巴文字等等;其承载的丰富的人文历史信息;也并非通过高明的现代技术手段所能取代的;2信息种类的多样性应该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是自然界丰姿多彩、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生物多样性对于生命的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样;信息种类的多样性也是应该予以保护的..例如:我们常说的“摇头不算点头算”;在某些非洲部落则正好相反;他们还擅长以激越的鼓点来传递信息;以丰富多彩的舞蹈语言来表达信息..试想;将来人类社会只会或只能通过EMAIL传递信息;而消亡了其它丰富的信息方式;快则快矣;对于人类历史和人类情感来说则是莫大的悲哀..5. 信息技术并不等同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但不是全部..信息技能还包括其它技能;如现代通讯技术、文献资料的检索与查询技术;等等..二.信息素养的概念及组成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在1974年所提出..当时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即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与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从此人们开始对信息素养的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美国图书馆协会在其1989年的报告中明确信息素养的概念;为“个体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美国学者Doyle在1992年则定义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够:能够认识到信息的需要;认识到正确的、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决策的根本;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可能的信息资源;展开成功的检索策略;访问信息;包括基于计算机和其他技术的信息;评价信息;为实际应用组织信息;将新的信息综合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利用信息进行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根据我国具体国情;笔者认为;一个现代人的信息素养应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 信息意识..即将信息看作资源、工具、手段的意识;在工作、生活、学习、商务各个方面都有自觉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这是对于信息的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问题..2. 信息伦理..所谓信息伦理;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伦理关系..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数字时代的新的道德规范..如同一个社会人必须遵守社会各项法制法规一样;信息社会里的公民也必须遵守有关信息运用方面的法规及道德规范..由于信息社会的开放性及变异性;以及现代信息媒体的广域性、迅捷性、隐秘性;如果社会中的个人不能将信息伦理作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修养;那么不仅自己难以避免触及非法事件;对信息犯罪活动缺乏免疫力;同时也无法防止别人对你的信息侵害..3. 信息常识..什么样的才能东西称作信息信息有些什么样的基本属性信息的发展有些什么样的规律如何合理利用信息这些都是信息社会如同掌握社会常识一样;每个人都应掌握的问题..4. 信息技能..这又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即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综上所述;信息素养是以信息技能为核心的素质复合体;是当代社会一个人综合素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特别对于知识爆炸、社会生活诸方面的信息量以几何级数增长、让人日益应接不暇的今天;信息素养是一个人能否终身学习;从而持续发展的基础..换句话说;信息素养决定了一个人终身自我提升的能力..―――这一点;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三.课堂教学中系统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思路1. 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人类已迈进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建立了更加丰富而广阔的信息资源;来自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日益丰富;善于寻找、捕获、利用信息是当代人的一个重要能力;它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这里所强调的意识;蕴涵着这样的认识;即信息素养不光是一种技能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要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素养已成为同传统技能中的“读、写、算”一样的生存技能之一..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没有信息意识、缺乏信息素养就会成为信息社会的新“文盲”;就会落伍于知识经济时代..教师首先树立了大信息观;就能将这种强烈的“信息忧患意识”熏陶于学生;并通过生动的事例来启发和感染学生..2. 课堂教学中要结合信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大信息观认为;信息存在着独一性和可利用性..因此如何正确看待信息利用信息就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现代信息需要中小学生必须具有信息伦理道德..在信息社会中;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带来的现代工作、生活方式的变革;社会生活更趋多元化和复杂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格局..知识的传播更经济更便捷;技术的应用更加简单化、平民化;普通人通过现代技术的应用;对外界的影响愈来愈大..试想;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坐在自己家里;通过一根电话线和电脑;盗窃某外国的军事机密和银行帐号;在十多年前;谁能想像但是在今天;这样的例子已不鲜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紧密结合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来时时处处渗透以信息伦理为中心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让学生明确: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我们当然应掌握好;但它们也是一面双刃剑..如果不加以正确使用;就会造成危害..这方面的教学中;教师应采用两个策略:1结合生活及新闻实例;时时渗透信息伦理教育..教师平时应从生活中、报刊电视中多搜集一些“信息不良应用”的消息;针对典型例子加以分析;并让学生充分讨论;得出结论;2结合知识技能的学习;处处渗透信息伦理教育..比如在学习“复制文件、删除文件”等操作时;教师就应讲师到“知识产权”概念;让学生知道:许多版权作品;未经作者授权就随意复制并四处传播;是违法的行为;而随意删除别人计算机里的文件;也可能造成纠纷..在学习网站IP地址、发送电子邮件等内容时;教师自然就应涉及到网站入侵、邮件炸弹甚至最新的手机病毒等黑客的恶意行为;及由此带来的危害;让学生真切地感到:信息不良现象既可由普通人造成;也容易对普通人造成危害..每个人都应具备制止信息侵害的能力..学生就会进而意识到;信息素养并不遥远;并不神秘;而是体现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是一种与传统素质无法割裂的、每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3.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的信息量成几何级数海量增长;其传播速度和深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善于甄别有用信息;也是信息素养的重要方面..传授给学生识别有用信息的技能是必要的;在网络环境中安装防黄软件、设置防火墙也是必要的;可是这些都无法取代学生的自我识别能力..因此逐步培养学生在芜杂的信息海洋中的独立特行的批判精神;才是关健所在..这种批判精神;不是肤浅的“叛逆”精神;不是简单的怀疑加否定;而是建立在高度识别能力上的自觉意识;是一种充分发挥信息主体精神的积极思维;是一种注重求异而又求异求同并行不悖的多向思维;是一种着力于“善疑、求真、创获”的思维..这种思维能敏感地甄别、过滤不良信息;优化和整合有效信息..而这种批判精神;正是创新精神的底蕴..具备这两种精神和素质的人;其信息生成能力强;能够生产出健康、安全、有效的二次信息;能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层加工;能对信息进行科学分类、排序、存储等;能对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正确评价和消化信息..在这方面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上;有意多设疑;多布惑;在教学手段上;多创设研究性、自主性学习的宽松环境;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想像;敢于争论;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个人不同意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新问题..使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逐步形成难能可贵的现代精神与特质..总之;大信息观的形成;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注重理论的积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一点一滴的渗透;教师如果做一个有心人;时时注重将大信息观溶入日常课堂教学中;信息素养教学就完全不会内容干瘪;形式空洞;而是内容充实;形式活泼;言之有物;持之有据;中小学信息素养的课堂教学就会因此而充满生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一、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是由信息技术学科的性质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共同决定的..它既不同于以往的小学计算机课;又不同于小学语文、数学等传统课程..它重在对小学生进行初步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培养;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体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基础性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主要是着眼于基础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和读、写、算等基本能力一样;成为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现实表明;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其他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信息技术学科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高速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师和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学习,制定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本文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进行详细介绍。
一、课程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和法制意识。
二、课程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处理与管理、多媒体技术、网络应用与安全、信息检索与利用、应用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内容。
三、课程要求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常见的办公软件进行文档处理和演示,具备基本的网络知识和网络安全意识,能够使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和利用。
四、课程实施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应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五、课程评价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主要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水平、考试成绩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课程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应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制定对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各级各类学校能够认真贯彻执行,确保信息技术教育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技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应运而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内容和要点,并探讨如何在课程实施中提供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指导思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学生应具备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具备基本的信息科学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评估、组织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信息时代中主动获取并理解所需信息。
2.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的信息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表达思想、交流信息和展示成果的能力。
4. 实现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提高学生在其他学科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2. 计算机应用基础:包括办公软件的使用、多媒体应用、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3. 编程与算法:包括编程语言、程序设计、算法思维等方面的知识。
4. 数据库与数据处理:包括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5. 信息科学与技术:包括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四、教学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实践探究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项目驱动法: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项目中,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大纲一、导言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为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开设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就变得尤为重要。
本大纲旨在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以确保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获得综合而全面的学习。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够熟练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和互联网工具。
2.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将了解信息的重要性,学习如何从各种信息源中提取所需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评估和利用。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将鼓励学生通过技术手段解决问题和实现创意,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学生将学习如何使用互联网和数字设备时保持信息安全,了解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的重要性。
三、课程内容1. 计算机基本操作- 认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学习计算机的开机与关机操作。
- 掌握鼠标和键盘的使用技巧,学会进行基本的文件管理。
2. 办公软件应用- 学习使用文字处理软件,如Microsoft Word,进行文字输入、编辑和格式化等操作。
- 学习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如Microsoft Excel,进行简单的数据录入和基本的公式运算。
- 学习使用演示软件,如Microsoft PowerPoint,制作简单的幻灯片展示。
3. 互联网工具使用- 学习使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了解如何筛选和评估搜索结果的有效性。
- 学习使用电子邮件进行沟通和信息交流,了解电子邮件的基本功能和常见礼仪。
- 学习使用在线学习平台和资源,如在线课程、电子图书馆等。
4. 数据处理和编程思维- 学习使用图形化编程工具,如Scratch,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 学习如何使用图表和图形表示数据,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表达能力。
5. 信息安全与网络素养- 学习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了解网络欺诈和网络暴力的危害。
校本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有趣的电脑世界》校本课程纲要信息技术教研组科目名称:《有趣的电脑世界课程纲要》教学材料:自编纲要课程类型:选修授课时间:一学期(每周一节,共16课时)授课对象:3—5年级课程目标: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在活动中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初步形成良好的信息意识;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搜集、处理信息的操作与方法;形成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奥秘的求知欲;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观察、思考和讨论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现象,养成适当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培养目标:利用画图、Word、PowerPoint等软件学习电脑绘画、电子报刊的制作,鼓励学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让孩子们在有趣的电脑世界创作作品,从制作过程中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而产生愉悦并受到感染;感受信息技术的价值。
课程内容:课程评价:1、评价,首先应该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只是对课程结果的一个终结性评价,课程过程本身还存在着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的诊断性评价,不能仅以一种评价来看待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
我们在形成性评价中,可以对课程中学生的突出表现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在终结性评价中,可以对学生在长期完成某一活动中一贯的表现,对某一方面的能力给各个学生划出等第。
2、我们在评价中将采取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成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最后整合为总评价结果,以优秀、良好、一般等级制呈现。
小学信息科技课程大纲一、课程目标信息科技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提升他们的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课程内容1.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介绍计算机的组成部分、操作系统、常用办公软件,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电脑的基本操作和常见软件的能力。
2. 网络知识与应用:介绍互联网的基本原理、网络安全知识和网络应用,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与管理网络资源的能力。
3. 数据处理与利用:介绍电子表格和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培养学生使用数据处理工具进行信息整理、统计和分析的能力。
4. 多媒体与应用创意:介绍多媒体的基本原理和制作技巧,培养学生运用多媒体软件进行创意设计和多媒体资料制作的能力。
5. 编程与应用开发:介绍基础的编程概念和编程语言,培养学生进行简单程序设计和应用开发的能力。
6. 信息科技与社会:探讨信息科技对社会、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和个人信息保护意识。
三、教学方法1. 任务驱动学习:通过给予学生实际任务,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合作学习: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案例教学:通过真实案例的引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预习导入与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相关知识,并梳理课后巩固练习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评估方式1. 平时表现:教师根据学生的上课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进行评估。
2. 作业评估:教师布置针对课程内容的作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和反馈。
3. 项目评估:鼓励学生进行实践项目,对项目的实施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估。
4. 考试评估:适时进行课程的考试,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五、课程实施建议1. 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资源,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教学软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 High quality manuscripts are welcome to download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第一册下)课程名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教学材料:泰山版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下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第二学期授课时间:16课时一、课程目标1、通过学习汉字输入:指导学生学习汉字的录入,包括单字、词组、标点符号等的输入,最终使学生能够熟练的进行写信,或者网上作文等。
2、通过学习网上冲浪:指导学生进行上网浏览、网上学习、并对网上的资源进行下载。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1)学习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方法。
(2)学习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3)学习怎样利用计算机辅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
4、利用常用的一些操作软件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推理能力。
二、课程内容三、实施建议注意两个“双”:“双素养”和“双价值”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是在技术迅猛的信息时代中每个公民必备的素养,也是在知识社会中开展终身学习的基本条件。
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两者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可以统合为信息技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应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和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即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对象,又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有力工具。
而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各类综合实践活动是信息技术双重价值的良好载体,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为基础,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以活动为主线贯穿学生必须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探究、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在实践中学习技术,应用技术支持实践。
强调三个课程目标维度的有机统一和协调达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学科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在理解和落实三维课程目标时,务必注意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在教学中注意体现三者间的联系,才能促进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立体发展。
计算机《打字、绘画》校本课程教案(2015—2016年度第一学期)计算机打字绘画轮台县第一小学2015年10月主讲教师:麦麦提江《绘画》课程纲要一、主讲教师:麦麦提江二、教学材料:选用教材三、课程类型:电脑制作四、授课时间:一学期(每周两课时,共36课时)五、授课对象:5~6年级六、课程目标:通过打字、绘画这一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利用计算机进行打字绘画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七、课程内容:第一讲:认识WORD第二讲:文字的输入第三讲:文字的输入第四讲:文章的修改第五讲:文字修饰第六讲:插入图片第七讲:插入图片第八讲:打印浏览第九讲:PowerPoint第十讲:PowerPoint第十一讲:在幻灯片中插入图片第十二讲:浏览与放映第十三讲:设置动画效果第十四讲:幻灯片的切换第十五讲:打字竞赛第十六讲:打字竞赛第十七讲:计算机绘画竞赛八、1、课程事实建议:(1)讲授演示(2)师生交流(3)上机训练2、实施形式:(1)集体讲授、实践(2)分组训练、时间,两人为一个小组,互相纠正评价。
九、课程评价:评价形式:1、学生互评:学生根据别人的作品给予适当的评价。
2、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中的表现,参与实践的态度给予评价。
3、集体评价:把优秀的制作展出来,积累优秀作品。
第一讲:认识“Word2007”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学会进入与退出“Word 2007”窗口的方法。
(2)初步了解“Word 2007”窗口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3)初步了解“文件”的“保存”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使学生学会进入与退出“Word 2007”的方法。
(2)难点:认识“Word 2007”窗口功能区及其重要功能。
[教学准备]Word 2007作品[教学过程]一、引入出示图文并茂的Word 2007作品(激趣)。
漂亮不漂亮?它们是用美国微软(Microsoft)公司Office 2000办公系统中的Word 2007制作的。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一、课程背景与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制定了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纲要。
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本课程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应用、编程语言等。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学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
2、第二学期:网络应用,包括浏览器、电子邮件、网络社交等。
3、第三学期:编程语言,包括Python、Java等。
4、第四学期:综合实践,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项目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程实施与管理本课程的实施将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室,保证硬件设备的配备。
2、安排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确保教学质量。
3、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4、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四、课程评价与反馈本课程的评价将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末考试等。
同时,我们将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和调整。
通过评价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五、课程特色与创新本课程具有以下特色和创新点:1、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2、引入项目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巩固所学知识。
3、跨学科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和自主探究。
六、总结与展望本课程纲要的制定是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我们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我们也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校本课程纲要一、引言校本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学校的教育理念、特色和优势。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小学阶段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在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课时安排:不少于68课时,一般建议102学时,上机不少于总学时的70%。
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小学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
(2)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3)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4)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1)汉字输入。
(2)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
(3)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1)绘图工具的使用。
(2)图形的制作。
(3)图形的着色。
(4)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
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1)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
(2)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1)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
(2)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了解多媒体的素材类型。
(2)多媒体作品的编辑学会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常用工具制作作品。
(3)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模块七LOGO绘图1)学会基本命令绘制基本图形,添加颜色,组合图形2)音乐命令演奏乐曲3)了解控制命令操作机器人的方法4)了解logo的简单编程三、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有趣的电脑世界》校本课程纲要
信息技术教研组
科目名称:《有趣的电脑世界课程纲要》
教学材料:自编纲要
课程类型:选修
授课时间:一学期(每周一节,共16课时)
授课对象:3—5年级
课程目标: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小学信息技术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在活动中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初步形成良好的信息意识;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搜集、处理信息的操作与方法;形成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奥秘的求知欲;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观察、思考和讨论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现象,养成适当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培养目标:
利用画图、Word、PowerPoint等软件学习电脑绘画、电子报刊的制作,鼓励学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让孩子们在有趣的电脑世界创作作品,从制作过程中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而产
生愉悦并受到感染;感受信息技术的价值。
课程内容:
课程评价:
1、评价,首先应该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只是对课程结果的一个终结性评价,课程过程本身还存在着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的诊断性评价,不能仅以一种评价来看待学生在课程中的表现。
我们在形成性评价中,可以对课程中学生的
突出表现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在终结性评价中,可以对学生在长期完成某一活动中一贯的表现,对某一方面的能力给各个学生划出等第。
2、我们在评价中将采取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成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最后整合为总评价结果,以优秀、良好、一般等级制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