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14山水画的意境
- 格式:doc
- 大小:109.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14课,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进而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对中国山水画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山水画的意境理解较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山水画的意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欣赏法:欣赏经典山水画作品,分析其意境。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山水画,体验意境之美。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的山水画作品和资料;准备画具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准备画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让学生对山水画有初步的认识。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指导。
4. 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14 《山水画的意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匠与意境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创作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景与情的结合。
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因而是山水画的灵魂。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木然地画画,对外物“没有深刻感受”,笔下的事物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然感动不了人。
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二、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
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1)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体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
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有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2)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会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
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
(3)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旨在证明艺术家写诗、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更能全面深入认识现实。
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以此为例具有典范性;同时,引用领袖的诗词,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又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
(4)引用四川人对于四川景物的概括(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意在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三、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
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通过分析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艺术特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并培养他们对传统艺术的鉴赏能力。
课文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具体的画作分析,旨在让学生在感受山水画美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山水画意境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引导为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绘画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点。
2.难点:分析山水画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画作图片等,直观展示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幅中国山水画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点。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讲解,深入剖析山水画的意境美。
5.实践环节: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幅山水画,体会山水画的意境。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山水画的意境美及其价值。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的一篇文章,作者从画理画法的角度,论述了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意境的创造。
本文语言优美,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让学生感受到山水画的美丽和魅力。
同时,本文还引导学生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是,对于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意境的创造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基本知识,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山水画的美丽。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意境的创造,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和意境的创造。
2.教学难点:理解并欣赏山水画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山水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山水画的美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上课之初,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山水画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山水画的美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为学生学习本文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教师给出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的创造。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课下注释,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3.合作探讨教师学生进行合作探讨,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自主学习中的收获,互相解答疑难问题。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山水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说课稿教师版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14课,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吴冠中先生所写。
文章从山水画的历史入手,分析了山水画的意境创造,以及如何欣赏山水画。
教材选择了这篇文章,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山水画的历史和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和审美基础,对山水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山水画的历史和发展,以及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可能还有一定的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历史,理解意境的创造,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山水画的历史,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创造,学会欣赏山水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我国山水画的历史,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创造,学会欣赏山水画。
2.教学难点:意境的创造和欣赏,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欣赏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画作等教学辅助材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掌握意境创造的原理。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画作,分析意境的创造和欣赏。
4.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
5.提问法: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6.实践环节: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山水画,或者欣赏一幅山水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7.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山水画的历史发展2.意境的创造原理3.欣赏山水画的方法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
九年级下册语文山水画的意境笔记
一、分析山水画的意境 1. 以大自然为主题:山水画以写生大自然为主题,捕捉大自然中美妙多彩的风光。
2. 动态与宁静交融:山水画常以湖泊、山川、林木、雨雾作为具体内容,动态与宁静交融,使人有沉浸其中之感。
3. 情感的表达:山水画的笔墨即简即繁,不仅可以表达审美情趣,也能表达情感、意境,如“洗涤心灵”、“安宁之感”等。
4. 寓意的深远:山水画的寓意深远,如《荷塘月色》中,把无尽的欢乐、和谐、祥和等寓意隐藏于景物之中,即是张大射洛神画笔下那种和谐美好的意境。
二、九年级下册语文山水画的意境笔记 1.《青山绿水》:此画描绘的是四季相映成趣的景色,春林青青,夏草葱葱,秋树枯黄,冬雪白白,一幅优美的山水景色,又有“古往今来,江湖绵长”的寓意,即是美丽永存、历史绵延的意境。
2.《洛神赋图》:此画主要描绘了洛神赋中所描绘的江南景色,景物实在,色彩淡雅,上下左右,一草一木,都透着恬淡安宁的意境,而且有洗涤心灵的美好寓意。
3.《清明上河图》:此画描绘的是宋代汴河上游的景色,笔墨清新,细致入微,几何线条交织,构成了一幅繁华的城市景象,又蕴含着“祥和安宁”的意境。
九下语文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重点词语注音及解释1.意境yìjìng : 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2.惆怅chóu chàng : 伤感,失意
3.真挚zhēn zhì: 真诚恳切。
4.渲染 xuàn rǎn : 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5.身临其境 shēn lín qíjìng : 亲自到了那个环境。
临:到、来。
6.胸有成竹xiōng yǒu chéng zhú:这里强调画家作画前,对于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
7.朝朝暮暮zhāo zhāo mùmù: 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
暂的时间。
8.浮光掠影fúguāng lüèyǐng : 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14山水画的意境
1.阅读课文,理解意匠与意境的关系。
(重点)
2.分析本文的写作思路,学习层层深入的阐述方法。
(难点)
3.通过学习课文,增进对艺术的领悟。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1课时
【情景导入】
导入新课: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画的重要特征之一。
山水画中高山大川的雄浑厚重,小桥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间云雾缭绕,小路曲折蜿蜒;楼台耸立,船帆点点……让人感受到画家对故土、对大自然的那份痴性,带给我们充满情趣的、有独特意境的美丽享受。
今天我们来听听著名画家李可染对山水画意境独到的看法。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字词积累
惆.怅(chóu chàng)夔.门(kuí)
真挚.(zhì)渲.染(xuàn)
惆怅:伤感,失意。
身临其境: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
一般指听课时、看书时等,好像亲身经历过一样。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阅读感知】
1.阅读课文,说说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主要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1)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画山水还要有意匠。
2.意境与意匠是什么关系?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没有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使;没有意匠,意境就会落空。
因此,二者不可偏废。
【合作探究】
一、探究“意境”。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意境”?
作者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意境,即“什么是意境”和“怎样获得意境”。
2.什么是意境?作者用了哪些方法阐述意境?
(1)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正反对比论证:意境在于有情趣有画意,与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画作是死的标本,缺乏情趣,没有画意,难以打动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说明“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举例论证:列举李太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详尽详实地阐述了“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从而证明了“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的观点。
3.怎样获得意境?作者又是怎样论证的?
(1)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2)举例论证:作者列举了齐白石画虾、毛泽东作《沁园春·雪》、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描写松树、苏州的古柏、颐和园的富丽堂皇等详尽的事例说明深刻认识对象,对观察对象倾注强烈的思想感情才能获得意境。
对比论证:五代画家荆浩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从正面阐述了深入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有位画家写生十几天画了一百多张是反面举例,说明不深刻认识对象是不可能创造意境的。
二、探究“意匠”。
1.什么是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2.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意匠的重要性?
举例论证:列举齐白石的印章,说明他的画讲究意匠。
道理论证:引用杜甫诗作,论证了表现方法、表现手段对艺术家创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至关重要。
三、探究语言。
1.欣赏下列语言的妙处。
(1)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比喻。
将意境比作山水画的灵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山水画的关键是意境。
(2)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
作者以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诗中送别的场景,说明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
(3)经过两千多年,不断与自然搏斗,古老的枝干坚如铁石,而又重生出千枝万叶,使人感觉到它的气势和宇宙的力量。
作者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棵倒地的古柏宏伟的气势和磅礴的力量,说明画家观察事物,观其精神实质,还应该站到高于现实的层面,才能表达强烈的感情,营造出独特意境。
2.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古诗词为例,还引用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列举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沁园春·雪》等人们熟悉的古诗词、熟语,并加以阐释,便于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观点,增加读者的认同感。
同时也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板书设计】
【知识拓展】
1.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进行赏析。
2.课外找几幅山水名作进行欣赏,与同学交流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