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18.00 KB
- 文档页数:7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阅读《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通过分析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艺术特点,使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与中国画相关的知识,对绘画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山水画的意境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激发他们对中国山水画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
2.突破策略:采用图片展示、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图片展示:通过展示山水画作品,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山水画的美。
3.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山水画作品,讲解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山水画作品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和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技法和意境美,让学生对山水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了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欣赏自然之美。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对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学会欣赏山水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山水画的美丽与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2.难点:学会欣赏山水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中国山水画的相关图片、画作,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分析。
2.准备与山水画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
3.准备与山水画欣赏相关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山水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美丽与意境,激发他们对山水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理论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与山水画欣赏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山水画欣赏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阅读《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通过对山水画的描绘,让学生感受到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文文字优美,富有诗意,插图生动,易于学生理解。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针对山水画的认知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概念,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山水画意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欣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山水画意境,欣赏山水画的美。
2.难点:深入体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山水画的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
2.讨论法:教师学生讨论课文中所描绘的山水画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山水画作品,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名作品。
2.素材:收集相关的山水画作品,用于课堂欣赏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学生边听边欣赏课件中的山水画作品,感受文字和画面的结合。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中所描绘的山水画意境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从画面的布局、色彩、线条等方面进行分析。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幅山水画作品,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述方法,尝试自己描绘出作品的意境。
14山水画的意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
2.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
你们能结合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例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
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爱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惆怅..(chóu chànɡ)真挚.(zhì)渲.染(xuàn) 身临.其境(lín)胸有成竹....(xiōnɡyǒu chénɡ zhú)朝朝.暮暮(zhāo) 浮光掠.影(lüè)(2)词语释义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临,到。
境,境地。
(3)词语辨析“浮光掠影”和“走马观花”都可以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三、合作探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划分层次,写出大意。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画的相关知识。
2、结合文中所给诗歌和山水画,体会其意境。
3、了解意境的重要性以及了解艺术家获得意境的途径。
4、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赏析古诗词。
教学重难点1、了解意境的重要性以及了解艺术家获得意境的途径。
2、体会诗歌和山水画的意境。
3、学习运用获得意境的方法。
4、拓展迁移,指导诗歌鉴赏。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幻灯片放映山水画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杰出的画家、诗人。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李可染以山水画的成就为最高,在20世纪40年代以写意人物画著称,他还是画手高手。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出版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三、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李可染论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略有改动。
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到“写意”,由“写生”到“创作”,由“写境”到“造境”的发展历程。
1954年,李可染开始了写生之路,为变革山水画而进行探索。
他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主张,“胆”就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魂”就是要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
课文节选自《漫谈山水画》一文。
《漫谈山水画》是孙美兰根据李可染的讲课笔记所做的整理稿,最初发表在《美术》1959年第5期上。
课文节选的是其中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四、文题解读标题概括了本文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言简意赅。
“山水画”,是本文论述所涉及的重点对象;“意境”,是本文论述的核心内容。
五、知识链接——文艺评论文艺评论是对文艺作品、文学艺术家、文艺运动、文艺思潮等文艺活动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文章体裁,也叫文艺批评,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3篇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一、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谈山水画》一文。
文章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本文处于统编教材9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课文是一篇较为标准的文艺论文,从语文素养的培育上看,这篇文章有四个方面的学习价值:其一,把握“意境”的内涵。
学以致用。
其二,学习、借鉴作者的论述思路。
其三,构建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其四,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见解。
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圈点勾画出关键词句,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结合的方式,用图表形式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还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作者论述观点所用的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契合性,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并从中借鉴学习作者分析实例的方式。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适当拓展阅读,提升对意境的认识,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性的看法。
二、学情分析初中生首次接触文艺论文,文章内容涉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阅读时有较大难度,尤其对于基础较差及艺术审美能力不足的学生会觉得晦涩难懂,甚至难以产生兴趣进行深入阅读。
因此教学应该把理解性阅读放在首位,教师要将之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教学目标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4、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5、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四、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14课,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进而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对中国山水画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山水画的意境理解较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山水画的意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欣赏法:欣赏经典山水画作品,分析其意境。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山水画,体验意境之美。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的山水画作品和资料;准备画具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准备画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让学生对山水画有初步的认识。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指导。
4. 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二、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三、教学难点: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四、教学课时:2 课时五、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第四单元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与鉴赏,选取了《短文两篇》《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这4篇文章进行编排。
这些课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警句迭出。
通过学习,从读书求知、艺术鉴赏方面,感受作家对精神生活层面的思考,为丰富精神生活打下基础。
语文要素:阅读浅显的文艺论文,把握核心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学习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品质。
发现疑难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拓展阅读相关资料,有自己的见解。
《山水画的意境》解析人文主题: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对意境的认识和看法。
语文要素: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教师语言: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以描绘祖国的山川景色为主,课下已经布置同学们找一些山水名画欣赏一下,下面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山水画的认识。
2、学生活动:和同桌交流,分享自己的看法。
二、作者介绍教师语言:刚才同学们谈到了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说的都很好。
山水画的意境-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了解山水画的创作特点;2.分析山水画所表现出的意境,并学会批评赏析;3.通过多种练习和实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山水画意境的形成和表现方法;2.通过赏析和练习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表现方法的掌握;2.对画作进行深度批评和鉴赏。
四、教学过程1.引入1.1 问题导入教师可利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如:•你们了解什么是山水画吗?•你们觉得山水画有什么意境?1.2 展示引入教师可利用投影仪或其他方式展示几幅山水画图,引导学生领会画作所表现出的意境。
2.知识讲授2.1 山水画的起源和发展2.1.1 山水画的起源山水画最早出现于唐代,唐太宗时期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2.1.2 山水画的发展隋唐时期,山水画因政治文化环境的变化而迎来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五代至北宋时期,形成了传世之作《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等。
南宋时期,江南画派形成,山水画艺术更为纯粹和高妙。
明清时期,吸收了西方法,带来了山水画的新变化和发展。
2.2 山水画的意境2.2.1 山水画的意境基础山、水、云、天、石、树、鸟、兽、人、寺、庙、塔等元素,都是构成山水画的基础。
其中的形式、色彩、构图、笔墨、意境都是山水画意境的表现要素。
2.2.2 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山水画的意境表现需要一定的表现方式,如重点、空间、气氛和情感等。
教师可通过图文资料和案例,展示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
3.实践练习3.1 学生自由实践学生可以用画笔和纸展开自由创作,课堂中可以多次推动学生完成不同形式的山水画。
3.2 根据案例进行创作教师可以提供更加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案例,让同学们有更多发挥空间,并完成更加优美、逼真的山水画。
4.综合评价4.1 学生自己评价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一幅自己最满意或者最有意义的山水画作品,进行相互欣赏和评价。
初中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语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方法,从而提高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有一定的了解,对传统文化也有所接触。
但他们对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方法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掌握山水画的基本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方法。
2.难点: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鉴赏。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以及创作方法。
2.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山水画的基本知识。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感悟。
4.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山水画的意境》课文。
2.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画册、画作等。
3.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引发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总结山水画的基本知识,学生对照课件,加深对山水画的认识。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的文言文,并能熟练运用。
(2)深入了解山水画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山水画的美感。
2. 能力目标:
(1)利用文言文中的典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 情感目标:
(1)让学生学会欣赏山水画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让学生学会热爱美丽的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文言文中的典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 深入了解山水画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山水画的美感。
三、教学难点
1. 文言文的掌握,理解和运用。
2. 深入了解山水画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山水画的美感。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师要准备本课的教材,并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好教学所需的课件。
2. 学生准备:学生要准备本课的教材,并熟悉教材内容,准备好学习所需的笔记本和纸笔。
五、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5分钟)
(1)老师出示一张山水画,让学生给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学会欣赏山水画的美感。
(2)老师出示一些典故,让学生学会欣赏文言文的美感。
2. 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
(1)老师介绍本。
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分类及主要画家。
2.掌握山水画的构图技巧和画法特点。
3.了解山水画传递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4.通过阅读、赏析山水画作品,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神秘。
5.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与创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山水画的意境和文化内涵。
2.理解山水画的构图及画法特点。
3.通过赏析山水画,发现大自然的神奇和人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理解与表达山水画所传递的情感和意蕴。
2.通过观察山水画细节,了解画家的构思和画法特点。
四、教学过程:一、开课铃声、登记考勤、合唱国歌,进入正题。
二、新课导入1、展示一幅山水画,让学生查看画面,引导学生讨论画面的构图、色彩、表现和所传达的情感。
2、老师简单介绍山水画的发展史和分类。
三、课堂学习1、讲解山水画的基本构图和画法特点,并与学生一起观察几幅经典山水画,分析画家的意图、笔墨和表现手法。
2、学生举手发言,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山水画,谈谈对这幅画的感觉和理解,分享在学习中的体验和心得。
3、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巨匠的山水画,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文化内涵、寓意和艺术价值,加深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四、让学生亲自进行练习,尝试绘制山水画。
1、让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些基本山水画的示范,让学生跟随画出。
2、学生自行创作,画出自己喜欢的山水画。
五、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加深对山水画意境和构图的理解。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阅读书籍、互相交流和分享,进一步掌握山水画的构图技巧和表现手法。
六、课堂小结,下课。
五、教学方法:1、学生主体参与式教学法。
2、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3、情感导向式教学法。
4、师生互动式教学法。
六、教学手段:1、多媒体投影仪。
2、黑板和彩色粉笔。
3、书籍和山水画绘制工具。
七、教学评价:1、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构图、画法和意蕴,拓展美感领域,提高艺术修养。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在教学工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起来看看吧!山水画的意境课文原文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
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似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
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
如十六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三首词分别表达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例如,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当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做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14部编九下《山水画的意境》精品教案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部编九年级下册的美术教材中,有一篇关于山水画的文章《山水画的意境》,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特点、意义以及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掌握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和构图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山水画的热爱和欣赏能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山水画的特点和意境。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在欣赏山水画时能深入体会其意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呈现题图,引起学生的兴趣。
并进行讨论,了解学生对山水画的认识。
2.阅读指导:(1)师生共同阅读文章,注意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2)师生一起讨论以下问题:a.什么是山水画?它具有哪些特点?b.为什么山水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c.山水画有哪些意境?如何表现这些意境?3.听音指导:(1)播放一段山水画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山水画的意境。
(2)让学生闭上眼睛,听完背景音乐后,让他们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4.观察指导:(1)呈现几幅山水画作品,让学生仔细观察,品味其中的意境。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描述其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5.体验指导:(1)分小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假设自己是一位山水画家,用画笔表现出自己心中的山水意境。
(2)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创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6.总结指导:(1)让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山水画的特点是什么?b.山水画的意境有哪些?如何表现这些意境?(2)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山水画的独特魅力和传统文化的价值。
四、课堂延伸:1.展示名家山水画作品,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山水画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