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认知发展四个阶段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7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仅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界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与手的动作(抓取和嘴的吸吮)。
(二)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一时期正值入学之前与入学之初,故这段时期在教育上特别重要。
因而无论是皮亚杰本人或其后的学者,对这一时期儿童认知发展所从事的研究,为数最多。
与前一阶段的儿童只能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施以实际动作进行思维相比,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符号功能的出现,使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能使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或外界事物(如儿童能够模仿自己过去曾经看到过、听到过的活动或事物;在游戏中,儿童能用木棒当作马、把木凳当作汽车等,就是象征功能的表现)。
但是,由于这时候儿童的心理表象还只是物的图像,并不是动作格式的内化,换言之,内化仅具有静态的性质,无法进行符合逻辑的思维。
其思维有如下特征:1.单维思维指前运算思维阶段的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凭知觉所及,集中注意于事物的单一方面,忽略事物的其他层面。
顾此失彼,难免导致对问题的错误解释。
例如,让4或5岁儿童用手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内投放同等数量的木珠。
儿童知道这两个杯子里装的木珠一样多。
然后实验者将其中一杯珠子倒入另一高而窄的杯子中,问儿童:两杯珠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部分儿童回说,矮而宽的杯子中的珠子多;另一部分儿童会说,高而窄的杯子中的珠子多。
前者考虑了宽度却不能顾及高度,后者考虑了宽度却忽略了高度。
2.思维的不可逆性所谓可逆性,指思考问题时可以从正面去想,也可以从反面去想;可以从原因去看结果,也可以从结果去分析原因。
如此,顺向与逆向兼顾的思维历程,即为可逆性。
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
“你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
”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
简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特点
皮亚杰认知发展四个阶段及特点是: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
相当于婴儿期。
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
本阶段主要特点是:儿童只是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
本阶段儿童在认知上的主要成就是:主体和客体分化和因果联系的形成。
2、前运算阶段(2-7岁)。
较之前一阶段其质的飞跃表现在: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可以凭借象征性格式而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
这一阶段还可再分为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与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这样两个小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和思想有两个特点,一是思维开始具有较大的变易性,出现了可逆性,能解决守恒问题,能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分类和理解逻辑关系;另一是能对具体事物进行群集运算,包括组合性、逆向性、结合性、同一性、重复性或多余性等运算。
4、形式运算阶段。
亦称命题运算阶段。
本阶段的最大特点在于:儿童思维已能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不受具体事物的内容的局限,能把形式与内容分开,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即能运用符号进行命题演算,能根据假设进行逻辑推理。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指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一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这个理论提出了儿童从婴儿到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特定的认知结构和特点。
这四个阶段依次为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1.感知运动期:这一阶段发生在出生后的头两年里。
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感官运动与环境进行交互,逐渐发展出一些基本的认知能力。
婴儿在这一阶段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探索世界,通过感觉来感知物体的存在和运动,并通过运动来产生作用和反应。
2.前运算期:这一阶段发生在2岁到7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使用符号表征和语言来表达和思考,并且开始形成一些初步的概念。
他们能够使用符号来代表物体或者事件,并且能够运用简单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但他们的思维还是非逻辑的,即他们不能使用转换思维。
例如,他们不能理解物质在外观上改变后依然保持其基本属性。
3.具体运算期:这一阶段发生在7岁到11/12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可以进行具体的思维运算。
他们可以理解并应用概念,并能够运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
例如,他们能够进行加减乘除的算术运算,并且能够理解数量的保持、类别的分类和序列的排列等概念。
4.形式运算期:这一阶段发生在12岁及以后。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并能够进行形式逻辑推理。
他们能够进行假设、推理和抽象的思考,能够理解和运用复杂的数学和科学概念。
他们也能够思考和解决抽象和复杂的问题,表现出更高层次的智力发展。
总体来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儿童从感知到逻辑运算的认知能力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并提出了四个阶段的认知发展过程。
尽管这个理论有一些限制和批评,比如忽略了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但它仍然为认知心理学、教育学和儿童发展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指导。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特点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及特点(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
相当于婴儿期。
特点: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仅仅是依靠感觉和动作去适应外界环境的。
通过摸爬滚打的感觉和动作形式逐渐获得了低级的行为图式。
(2)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认知发展也进入到了一个关键阶段-前运算阶段。
这个时期的孩子首先具有的一个特点叫做万物有灵论即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灵性的。
(3)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特点:此阶段孩子的特点都是与上一个阶段相反的。
这个阶段的标志性特征是孩子具有了守恒性,在思维发展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思维具有了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
亦称命题运算阶段。
特点:在这个阶段孩子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者演绎的方式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并且思维具有了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皮亚杰认为,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平衡四个因素。
成熟主要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儿童的某些行为模式的出现依赖于一定的躯体结构和神经系统的机能。
生理上的成熟为儿童的某些认知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但是,单靠成熟本身并不能使儿童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
物理环境因素指个体在与物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获得的经验。
这种经验不同于社会经验。
皮亚杰把这种经验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的经验,是指个体作用于物体,获得物体的特性;另一类是逻辑-数理的经验,是指个体作用于物体,旨在理解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在皮亚杰看来,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起着组织或协调作用),而非来源于物体。
皮亚杰认为,物理环境是影响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必要因素,但它不起决定性作用。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它同样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皮亚杰认为,环境与教育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的心理发展,而不能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皮亚杰对发展阶段的划分
皮亚杰对发展阶段的划分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在认知上获得了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个阶段,早期的信号功能出现,包括表象符号和延迟模仿,以及语言符号。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理解事物的符号、顺序和延迟行为,并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在这个阶段,儿童能够理解更复杂的概念,如抽象思维、假设演绎推理等。
皮亚杰认为所有的儿童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这些新的心智能力的出现是每个新阶段到来的标志,而这些新的心智能力使得人们能够以更为复杂的方式来理解世界。
虽然不同的儿童以不同的发展速度经历这几个阶段,但是都不可能跳过某一个发展阶段。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
他的理论主张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认知的结构和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改变。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包括感知期、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每个阶段的特征和儿童在该阶段的认知能力。
1. 感知期感知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大约出现在出生后的0-2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以下是感知期的主要特征:•感知和行动是儿童学习和认知的主要来源。
儿童通过感知周围的事物,例如触摸、听觉和视觉,来获取信息和认识世界。
•儿童的思维主要是以感性为基础的。
他们缺乏逻辑推理能力,只能凭直觉去认识和解决问题。
•儿童的注意力短暂且容易分散。
他们对新颖的刺激更感兴趣,容易分心。
•儿童的行为是以需求为导向的。
他们通过操作物体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例如拿起玩具来玩耍。
在感知期,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触摸和操作来与周围的事物进行互动和认知。
这时的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是基于感性经验的,还没有形成抽象和逻辑的思维能力。
2. 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大约出现在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展示出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和符号运算能力。
以下是前运算阶段的主要特征:•儿童具备了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分类和序列。
他们能够将一些相似的物体进行分类,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
•儿童开始使用符号来表达思维,例如通过绘画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和经历。
•儿童的思维仍然是以直觉为主要特征的,他们还没有形成具体的逻辑推理能力。
•儿童的记忆能力有限,容易忘记之前学过的东西。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展示出一些逻辑思维和符号运算的能力。
他们能够简单地将事物分类和排序,但仍然缺乏具体的逻辑推理能力。
3. 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大约出现在7-11岁。
认知水平发展的4个阶段认知水平发展的4个阶段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的,以下是具体内容:一、感知运动阶段(0 2岁)1. 反射活动阶段(0 1个月)新生儿主要依靠本能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环境,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等。
这些反射是先天具有的,帮助婴儿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质,如通过吸吮反射获取母乳。
在这个阶段,婴儿的行为基本是无意识的、自动的。
2. 初级循环反应阶段(1 4个月)婴儿开始重复一些偶然发生的动作,这些动作往往集中在婴儿自己的身体上,比如偶然碰到自己的手后,会反复地做这个动作。
这一阶段的婴儿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但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动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3. 二级循环反应阶段(4 8个月)婴儿的动作开始指向外部客体,他们会重复那些能引起有趣结果的动作。
例如,婴儿偶然用手击打一个悬挂着的玩具并使其摆动,之后会不断重复这个动作。
此时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对外部物体有影响,但他们还不能理解物体的永久性。
4. 协调二级循环反应阶段(8 12个月)婴儿开始能够协调两个或更多的动作来达到目标。
他们会为了拿到一个远处的玩具,先推开障碍物,再去抓取玩具。
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出现对物体永久性的理解,即知道物体即使不在眼前,也依然存在。
5. 三级循环反应阶段(12 18个月)婴儿开始尝试用不同的动作来达到相同的目的,进行新的探索。
例如,他们会用不同的方式摆弄一个玩具,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这一阶段婴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增强,对周围环境有了更积极的认知。
6. 通过心理组合发现新方法(18 24个月)婴儿开始能够通过内部的心理表象来解决问题,而不只是依靠外部的尝试。
他们可以在头脑中思考问题,比如在没有实际行动之前,就知道如何绕过障碍物去拿玩具。
这标志着婴儿开始有了简单的思维能力。
二、前运算阶段(2 7岁)1. 象征功能阶段(2 4岁)儿童开始能够使用象征符号,语言和表象在这个阶段开始发展。
他们可以用一个物体代表另一个物体,比如用一根棍子当作马骑。
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普遍规律的四个阶段皮亚杰(Piaget)是20世纪最著名的儿童认知发展研究者之一,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普遍规律的四个阶段,如下:
1.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此阶段儿童能够运用简单的概念和符号进行简单的操作,如数的概念和数字的符号使用,但他们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因果关系。
2. 运算阶段(Preational stage):此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符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他们可以独立地做出简单的加减法运算,但无法真正理解这些操作的含义。
3. 象征阶段(Metanoia stage):此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符号可以代表具体的事物,他们可以开始构建和修改符号,例如用符号表示情感和情绪。
4. 社会学习阶段(Social learning stage):此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学习和社交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学习如何在关系中互动,如何理解他人的行为和言语。
这四个阶段的顺序并不是固定的,它们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重叠和转换,而且每个阶段的发展时间也可能因个体而异。
这些阶段的出现和顺序是一种普遍的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但并不是绝对的,儿童的认知发展也可能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有所变化。
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理
论
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
相当于婴儿期。
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
本阶段主要特点是:儿童只是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
本阶段儿童在认知上的主要成就是:主体和客体分化和因果联系的形成。
2、前运算阶段(2-7岁)。
较之前一阶段其质的飞跃表现在: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可以凭借象征性格式而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
这一阶段还可再分为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与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这样两个小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和思想有两个特点,一是思维开始具有较大的变易性,出现了可逆性(“运算”概念在皮亚杰理论中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可逆的动作),能解决守恒问题,能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分类和理解逻辑关系。
4、形式运算阶段。
亦称命题运算阶段。
本阶段的最大特点在于:儿童思维已能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不受具体事物的内容的局限,能把形式与内容分开,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即能运用符号进行命题演算,能根据假设进行逻辑推理。
皮亚杰(Jean Piaget)是20世纪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其理论对儿童认知的发展阶段影响深远。
皮亚杰提出了一套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随着芳龄的增长呈现出一系列的阶段性变化。
在他的研究中,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期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感知运动期是最早的阶段,通常发生在诞辰后的前两年。
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知世界,他们开始学会使用感官来认知事物,观察事物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并且通过运动来感知事物的存在和位置。
婴儿在这个阶段逐渐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通过摸索、感知和运动,逐渐形成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模式。
第二阶段:前操作期前操作期一般发生在2岁到7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逐渐具备语言能力,思维逐渐向内部化发展,但他们的认知能力仍然受到自我的限制,不能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能从自我出发。
孩子在这个阶段会出现“偏向中心”的认知倾向,即只关注事物的某忽略了整体。
第三阶段:具体操作期具体操作期一般发生在7岁到11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具备了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判断。
他们开始学会进行分类、排列、组合等思维活动,能够逐渐理解抽象概念,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具体操作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孩子在这个时期开始能够理解逻辑概念,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认知抽象能力。
第四阶段:形式操作期形式操作期一般发生在11岁到成年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能够进行更为抽象的思维活动,能够进行更为复杂的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进行更为复杂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开始具备了自我批判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形式操作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儿童进入思维成熟的标志。
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对我们深入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和规律,对于教育教学和家庭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特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是皮亚杰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它指出,人的认知发展沿着四个不同的阶段,由越来越复杂到越来越抽象。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图式阶段、操作阶段和概念阶段。
第一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认知发展比较简单,只能感知到客观世界中的物体,并且他们只能以一种机械的方式理解它们,无法建立关于它们的抽象理解。
第二个阶段,图式阶段,在这一阶段,孩子开始建立客观世界中的抽象理解,他们开始能够通过模仿、比较和类比来理解事物,他们开始能够建立跨文化的通用概念。
第三个阶段,操作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理解物体的动态性,他们开始能够探索物体的关系,理解事物的变化,并且能够推理出结论。
第四个阶段,概念阶段,这是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不仅能够理解客观世界中的物体,而且能够很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他们开始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复杂的概念,并且能够运用概念和理论来解释客观世界。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四个阶段的特点就是,从感知运动阶段开始,到概念阶段,孩子的认知发展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机械到抽象的,它们提供了一个从比较物体到运用概念和理论的框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阶段代表了孩子的认知发展,孩子在不同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表现,比如在感知运动阶段,孩子会表现出比较机械、比较简单的认知发展,而在概念阶段,孩子会表现出比较抽象、比较复杂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阶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也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更有效的教育方案,使孩子们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总之,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四个阶段提供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机械到抽象的框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从而更好地制定教育方案,帮助孩子更加全面地发展。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举例说明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1.儿童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举例说明:儿童通过看、抓和嘴的吸吮来了解外部环境。
2.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依然能够认识到事物是存在的。
举例说明:和儿童做游戏时,把玩具藏到遮蔽物的后面,儿童看不见了,但知道到遮蔽物后面寻找。
(二)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1.万物有灵论(泛灵论),认为一切物体都是有生命的。
举例说明:3岁的小孩子会在自己吃饭的时候,喂洋娃娃吃饭,认为洋娃娃不吃饭就会和自己一样饿。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举例说明:4岁的小孩子给妈妈送礼物,会送自己喜欢的洋娃娃玩具,但是不会考虑妈妈的喜好,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妈妈喜欢的。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举例说明:告诉这个阶段的孩子小红是他的姐姐,他能够明白,但如果告诉他:“你是小红的弟弟,你怎么称呼小红?”这时候他就答不出,思维不能转换。
4.思维具有刻板性,集中化,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举例说明: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长发的就是女生,短发的就是男生,穿裙子的就一定是女生。
5.没有守恒概念。
举例说明: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多糖果,前后排列一致,让他们回答两排糖果的数量是否一样多,儿童一般都能回答正确。
但是如果实验者把其中的一排扩大或缩小间距,改变其外观形态,然后再让儿童回答两排糖果是否一样多,小于7岁的儿童往往回答错误。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1.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举例说明:将相同大小的橡皮泥做成圆饼状,柱状,球状等等,该阶段的孩子可以辨别出它们是相等的。
2. 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举例说明:他无法理解抽象的“1, 2, 3”,只能认识放在眼前的一个苹果,2个娃娃,3块饼干,儿童可能无法直接回答2+3=?但是如果允许他数手指时,他却知道先伸出两个指头,再伸出三个指头,一共伸出了五个指头。
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
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二)前运算阶段。
(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例如,让4或5岁儿童用两手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内投放同等数量的木珠(每次投一颗)‘儿童知道这两个杯子里装的木珠一样多。
然后实验者将其中一杯珠子倒入另一高而窄的杯子中,问儿童:两杯珠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部分儿童会说,矮而宽的杯子中的珠子多;另一部分儿童会说,高而窄的杯子中的珠子多。
皮亚杰认为,前运算儿童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考虑高度却不能顾及宽度。
反之,考虑宽度,却忽略了高度。
这种现象又叫集中偏向(centration)。
2。
思维的不可逆性可逆性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
前运算儿童不能这样思维。
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
”“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
"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
3.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
例如皮亚杰请儿童坐在一座山的模型的一边,将玩具娃娃置于另一边,要儿童描述玩具娃娃看到的景色。
结果6或7岁以下的儿童描述的景色和自己看到的相同。
4.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例如,有人将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装满水,然后将其中一杯水倒进另一个大而低的杯子里,当倒水时用一屏障挡住水在杯子里的水位线,儿童能见到水,但看不见水在杯子里的高低。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儿童的语言与表象尚未产生。
这个时候,儿童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来适应外部环境,并进一步探索外部环境。
儿童通过瞧、抓与嘴的吸吮来了解外部环境。
这个阶段的后期,儿童开始使用符号与语言。
这个阶段,儿童在认知上发展了客体永恒性,知道了消逝了的事物的存在。
另外,具有了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运算就是指内部的智力或者操作。
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后期,能够运用一些动作图式,但就是这些图式需要与具体运动动作相联系,对于回忆过去、明了信息、做计划就是无效的。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与动作分离的认知的第一种类型就是使得动作图式符号化,即形成与使用字词,手势、标记、想象等符号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就是前运算阶段的主要成就。
这个阶段,儿童具备了符号言语功能,词汇得到发展。
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尚未获得守恒概念。
儿童还就是自我中心主义的,虽然并非总会如此。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与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
随着守恒、分类、顺序排列、运算能力的掌握,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已经发展出思维的完整性、逻辑性的体系。
在皮亚杰瞧来,儿童解决守恒问题的依赖于三个基本原因的理解: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
但就是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务的支持,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对于规则的遵守,变现比较刻板。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年)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就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且能够发展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依据逻辑推理、归纳或者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与直喻,能够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
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
具有了系统思维能力。
这个阶段的另外一个特征就就是青春期自我中心。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特征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两岁左右,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来了解世界,探索周围环境,建立感知和动作模式。
2. 前运算阶段:两岁至七岁左右,儿童开始发展符号化能力,可以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和记忆,但思考仍然受限于具体的经验。
3. 具体运算阶段:七岁至十二岁左右,儿童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和数学计算,但仍然只能处理具体的信息,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4. 形式运算阶段:十二岁至成年,人们逐渐发展出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可以处理抽象的符号和概念,并进行抽象的数学运算和科学推理。
- 1 -。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其发生认识论、运算逻辑和儿童心理学体系中提出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的理论。
阶段:这四个前后相继而又有质的差异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
相当于婴儿期。
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
本阶段主要特点是:儿童只是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
本阶段儿童在认知上的主要成就是:主体和客体分化和因果联系的形成。
(2)前运算阶段(2-7岁)。
较之前一阶段其质的飞跃表现在:由于信号功能或象征功能的出现,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可以凭借象征性格式而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
这一阶段还可再分为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4岁)与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这样两个小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7、8-11、12岁)。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和思想有两个特点,一是思维开始具有较大的变易性,出现了可逆性(“运算”概念在皮亚杰理论中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可逆的动作),能解决守恒问题,能凭借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分类和理解逻辑关系;另一是能对具体事物进行群集运算,包括组合性、逆向性、结合性、同一性、重复性或多余性等运算。
但由于这一阶段的运算仍脱离不了具体事物或形象的支持,所以,其运算还是零散的、孤立的,难以组成完整的系统。
(4)形式运算阶段。
亦称命题运算阶段。
本阶段的最大特点在于:儿童思维已能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不受具体事物的内容的局限,能把形式与内容分开,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即能运用符号进行命题演算,能根据假设进行逻辑推理。
在这一阶段里,尽管儿童少年并未意识到某些形式运算结构的存在,但能运用这些结构去解决实际问题。
皮亚杰的这一理论第一次详尽阐述了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阶段,为后人进一步对儿童思维发展过程及规律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对有关问题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也提出了这一理论的某些不足之处。
皮亚杰认知发展四个阶段皮亚杰(Jean Piaget)是瑞士的一位著名发展心理学家,他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皮亚杰提出了四个主要的认知发展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下面将逐个介绍这四个阶段。
首先是感知运动阶段,这个阶段发生在出生到两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婴儿主要通过感知和运动来认识世界。
他们开始发展基本的感官和运动能力,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的关系。
例如,他们能够通过吮吸、抓握和触摸来认识物体。
接下来是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发生在两岁到七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出象征性思维的能力,他们能够使用语言和符号来表示物体和事件。
此外,他们开始展示出自我中心、动态思维和缺乏逻辑推理能力等特征。
例如,他们可能认为把液体倒入一个更高的杯子里就会增加液体的量,而不理解液体的数量是不变的。
第三个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发生在七岁到十一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展示出一些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够进行操作和变换物体,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量、分类和顺序。
此外,他们开始具备逆反思维,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例如,他们可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可以解决一些具体的数学问题。
最后一个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这个阶段发生在十一岁到成年之间。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展示出更加抽象和逻辑的思维能力,他们能够处理复杂的逻辑问题,并开始思考抽象的概念和道德问题。
此外,他们开始具备推理和假设的能力。
例如,他们能够进行代数运算和几何推理,能够理解和讨论抽象的概念,如爱和正义。
总结起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感知运动到前运算、再到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任务。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和教学的设计都有重要意义。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之樊仲川亿创作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儿童的语言和表象尚未发生。
这个时候,儿童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来适应外部环境,并进一步探索外部环境。
儿童通过看、抓和嘴的吸吮来了解外部环境。
这个阶段的后期,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
这个阶段,儿童在认知上发展了客体永恒性,知道了消逝了的事物的存在。
另外,具有了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部的智力或者操纵。
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后期,能够运用一些动作图式,但是这些图式需要与具体运动动作相联系,对于回忆过去、明了信息、做计划是无效的。
依照皮亚杰的观点,和动作分离的认知的第一种类型是使得动作图式符号化,即形成和使用字词,手势、标识表记标帜、想象等符号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前运算阶段的主要成就。
这个阶段,儿童具备了符号言语功能,词汇得到发展。
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不成逆性,尚未获得守恒概念。
儿童还是自我中心主义的,虽然并不是总会如此。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
随着守恒、分类、顺序排列、运算能力的掌握,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已经发展出思维的完整性、逻辑性的体系。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解决守恒问题的依赖于三个基来源根基因的理解:同一性、抵偿性、可逆性。
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务的支持,儿童还不克不及进行抽象逻辑思维。
对于规则的遵守,变现比较刻板。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年)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而且能够发展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依据逻辑推理、归纳或者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够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
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
具有了系统思维能力。
这个阶段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青春期自我中心。
青少年开始非常关注自己,而且觉得他人也同样关注自己。
对于规则,能够灵活运用。
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
第一阶段获得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婴儿期。
)
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
所谓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坚持一致。
这阶段婴
儿对母亲或其他代理人暗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平安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
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发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第二阶段获得自主感而防止怀疑感与羞耻感
(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是童年期。
)
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防止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
个体在第—,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由成人照顾。
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
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顾他们的成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了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
相反,如果成人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这也禁绝那也禁绝,稍有错误就粗暴地斥责,甚至采取体罚。
例如,孩子由于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尿湿了裤子,成人就对其打骂,使孩子一直遭到许多失败的体验,就会发生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
第三阶段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
(四到五岁是学前期。
)
这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阶段。
个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介入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
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也包含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别,也知道动物是公是母,经常问问这,动动那。
这时候,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介入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讥笑;禁止,更不是指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示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
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采纳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欠好的,自己提出的问题是蠢笨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讨厌的;致使孩子发生内疚感与失败感(所谓内疚感,就是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做坏了事情),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第四阶段获得勤奋感而防止自卑感
(从六岁到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
这是获得勤奋感防止自卑感阶段。
学龄初期儿童的智力不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介入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
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
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
这些方面如果
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帮忙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
埃里克森劝告做父母的人,不要把孩子的勤奋行为看作为捣乱,否则孩子会形成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应该鼓励孩子努力获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勤奋感与竞争心,有信心获得好成绩;还要鼓励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与周围人们发生联系,进行社会交往,使他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聪明的,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很好,即使是介入赛跑,也会认为自己是跑得很快的。
总之,使他们怀有一种成就感。
第五阶段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
(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是青春期。
)
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
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愿望的统一;也可理解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全面认识到意识与行动的主体是自己,或者说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也可称为“核心的自我”。
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他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饰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
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
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发生——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不同。
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会同一感。
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忙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
否则就会发生同一性的混乱。
如:怀疑自我认识与他人对自己认识之间的一致性;做事情马虎,看不到努力工作与获得成就之间的关系。
同一性混乱,还表示在对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别看不清,要么持对立情绪,要么盲目顺从等。
在两性问题上也会发生同一性的混乱,认识不到两性之间的同一与差别等。
第六阶段获得亲密感而防止孤独感
(从十七、八岁至三十岁是成年早期。
)
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防止孤独感阶段。
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含友谊与恋爱。
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
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如果一个人不克不及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克不及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忙,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