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复习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2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雨霖铃》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2)感受词中浓浓的离别之情(3)了解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艺术特点学习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认真审视词中意象和情感基调,体会婉约词风(2)重点赏析名句,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3)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情学习过程:一、作者柳永(约980 -1053), 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 字景庄. 后改名永, 字耆卿, 排行第七, 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元年(1034)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 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 情景交融, 语言通俗, 音律谐婉, 在当时流传很广, 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诗仅存数首, 《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 甚痛切. 有《乐章集》.二、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着歌伎们一起,过者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诵读(美读、品读、悟读)四、研习1.结合注释理解词意,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2.作者采用怎样的手法,抒发自己怎样的情感?营造出怎样的一种意境?3.揣摩重点文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小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来代表柳词。
这两句中的典型景物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小结:《雨霖铃》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是柳永的代表作。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柳永及其作品特点。
2. 反复吟咏,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感情。
3.分析意象,掌握本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找意象,析手法,品情感。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引导学生阅读古典诗词,培养他们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重点:品味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难点:通过诵读、合作,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手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有感情地诵读,疏通文字,赏析词中有代表性的意象,把握常用表现手法,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独立完成相关预习案,有疑问的提出,保证学案完成的质量。
预习案【自主学习,走进作品】☆词的常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段落叫: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柳永、李清照等)☆作者简介柳永(约987~1053),字耆卿,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
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慢词的创造者。
因排行第七,又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词”,对宋词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著有《乐章集》。
☆背景内容这首《雨霖铃》,写于作者将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
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柳永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
雨霖铃导学案雨霖铃,又名《临安遗恨》,是北宋诗人柳永咏怀临安的诗篇。
这首词写了柳永对故都临安的怀念和不舍之情,既有寄托深情,也有对乡愁的思念。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雨霖铃不仅在文学表现上有其独特之处,更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文学名篇。
一、背景介绍雨霖铃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柳永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多以爱情为题材,饱含深情。
雨霖铃是柳永为怀念自己的故乡临安而创作的,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岁月的沧桑。
柳永在这首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将内心的孤寂和凄凉写得淋漓尽致。
二、词意解析雨霖铃一词中“雨霖铃”,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深情怀恋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雨霖铃的声音悠扬清脆,如同故乡的回忆萦绕心头,让人无法忘怀。
全词通过对雨声和寒冷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三、学习导向雨霖铃这首词,不仅在意境描写上别具匠心,更在情感表达上展现了柳永纯真的情感和深沉的怀念之情。
作为学习者,我们应当通过深入学习雨霖铃这首词,探索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体会作者情感的真挚和文学表达的技巧。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欣赏、吟咏这首词,感受古人的情感与境界,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四、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欣赏雨霖铃这首词,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实践活动:1. 听音乐:可以选择专门根据雨霖铃词谱曲的音乐进行欣赏,体验音乐和词的结合带来的美妙感受。
2. 朗诵对词:可以邀请同学或朋友一起进行雨霖铃词的朗诵对词,感受其中的情感共鸣和词意交流。
3. 写作学习笔记:通过观看相关解读视频或阅读批注,可以对雨霖铃这首词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将学习心得写成学习笔记,进行复习巩固。
四、总结雨霖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首不可多得的名篇,它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深厚的情感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通过深入学习和欣赏雨霖铃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古人的情感之美,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
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情感共振,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让这份美好的文学遗产在我们心中永不凋零。
《雨霖铃》导学案编写人:江兰芬审核人:【学习目标】1、通过朗诵感受词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2、认真体味词的语言。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4、发挥想象,明白得意境,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育诗词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1、指导朗诵技术,提高朗诵能力和鉴赏能力。
二、体验离别之美,伤感之美,提高审美能力。
3、学习作者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学法指导】1.把握作者的心境和作品的写作背景,用以解读其它风格类似的作品,“辨一叶而知秋”。
2. 了解表现手法。
文章通过融情入景、虚实相生制造出一种诗一样的艺术境遇。
3.认真品读景物描述,体会其中的妙处。
4.有趣的朗诵,读出一点不舍的味道,读出一点离别的气氛,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知识链接】词调简介“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通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旧事,于是创作此曲吊唁杨贵妃寄托哀思。
咱们能够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教学进程】一、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朗诵指导】①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样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②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梗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④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⑤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朗诵节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迷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把本文中可不能写或易写错的字和读音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诵课文。
柳永《雨霖铃》导学案+学案柳永《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一、品鉴意象二、体味情感【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幻灯1:“音乐”)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品鉴意象、体味情感”)二、整体感知师:《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
(幻灯4:“文本、录音”)(播放曹灿范读)【合作探究】1、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2、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最苦是“爱别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
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3、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常普遍的。
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投入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品品柳永独特的离别情。
并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4、词的上片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5、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6、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7、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
我们要了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
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第三课时《雨霖铃》导学案2【合作探究】8、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雨霖铃》导学案主备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2、体味情感。
【学法指导】1、以读带析,心临其境,品读诗歌语言。
2、充分发挥想象与联想,体味诗歌情感。
【预习案】★读一读、想一想(自读文本,整体感知诗歌)一、初读..作品,整体把握:1、把下面加点字的拼音标注在课本上。
雨霖铃..骤.雨都.门留恋处.凝噎.暮霭.良辰.更那堪...寒蝉2、参照注释,通释全词大意。
3、本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1-2个词来概括);这首词抒写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探究案】★理一理、悟一悟(合作探究,深入发掘提升)二、赏读..作品,总结方法:诗人是如何来表达自己情感的?请从情与景,实与虚的角度进行分析。
【练习案】★辨一辨,练一练(以点带面,掌握同类内容)《夜雨寄北》(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在这首诗中,诗人主要运用了和的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念之情。
三、悟读..作品,涵泳玩味。
(配乐)★动一动,写一写(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就“离别”的主题写一首小诗,或是推荐有关离别的歌词)四、欣赏..歌曲《雨霖铃》【相关连接】1.题解:《明皇杂录》里写道:“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
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这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2.作者:柳永,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
原名三变,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天性风流,才性高妙,由于父亲柳宜身为降臣,所以词人屡试不第,一生落魄,直到宋仁宗景祐元年才中进士,那时已年近半百,可仕途坎坷,他并没得到重用,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
他不屑与达官贵人相往来,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他是最风流却又最坎坷的一代词坛高手。
3.背景:《雨霖铃》是作者晚年离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时所作。
《雨霖铃》导学案一.【素养目标】1.积累诗中重要的词语、典型意象等基础知识。
揣摩语言,体味词的思想感情和独特意境。
2.体会诗歌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背诵整首词;理解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二.【知识储备】(一)、题目注解“雨霖铃”也写作《雨淋铃》。
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
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这便是词牌《雨霖铃》的来历。
《雨霖铃》又名“雨霖铃慢”,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相传,唐安史之乱时,玄宗西逃入蜀。
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缢死后,玄宗日夜思念。
入斜谷后,遇上连日霖雨,在栈道中,又听见铃声阵阵,倍感凄凉哀婉,于是作《雨霖铃曲》,寄托思念之情,曲调极其哀怨。
有前人称“一曲霖铃泪数行”,可见一斑。
(二)、作者名片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不是七十二变)。
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作品流传很广。
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就是说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声音,可见他在当时也是词坛大腕儿。
他的词集是《乐章集》。
他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
又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特别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在他之前,慢词总共不过十余首,而他一人就创作慢词132首)。
他的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足见他的词深受市民喜爱,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柳永也是倍加推崇地说:“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
《柳永词两首》
雨霖铃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写景的妙处;
3.感受词中凄凉孤寂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飘零凄苦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知识链接
1.背景
这首词应是柳永离开都城汴京时写的。
词人当时仕途失意,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沦落漂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更何况还要与心爱的人相别。
这种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柳永的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雨霖铃》以寄离情别恨。
2.释题
《雨霖铃》这一词牌名,本来是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一作“雨淋铃”。
来源于唐明皇与杨玉环的故事。
《明皇杂录》中提到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玉环。
后唐玄宗入蜀,到了斜谷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后被柳永用为词调。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
四. 巩固诊断
1.《雨霖铃》中“,,”三句写在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兰舟却不断催促,词人欲饮无绪,欲留不得。
2.多情不羁的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两句,传达出恋人分别之际难舍难分却又相对无言的无限伤感。
3.《雨霖铃》(柳永)下片中“,,”这三句,感慨深秋离别之苦,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离别的伤感。
4.《雨霖铃》中“,,,”四句,作者想象别后长久的寂寞,虚度美好年华,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
《雨霖铃》导学案【学习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了解词人】1.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婉约词代表。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词坛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作家。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
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致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有《乐章集》问世。
由于他遭遇坎坷,较多地同中下层市民接触,因此他的词语言比较朴素,接近口语,音律和谐,美妙动听,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的人,扩充了词的体制容量,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在表现手法上,他善于铺叙,尽情描绘,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在内容上,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因而他的词曾传唱一时,甚至“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深受当时市民的欢迎。
2.词调“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
【课前预习】1、阅读《雨霖铃》,借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说说这首词的题材是什么?并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词的内容。
凝噎()暮霭()题材:上阙:下阙: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翻译全词。
【课堂研习】1)本词有哪些意象词?这些意象词起到怎样的作用?2)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3)赏析: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雨霖铃》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及词作风格。
2、理解《雨霖铃》这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赏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
4、能够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离愁别绪。
(2)分析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2、难点(1)体会词中含蓄细腻的情感表达。
(2)对词中意象的理解和把握。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柳永(约984 年—约1053 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写作背景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
此词当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四、文本解读1、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雨霖铃》导学案【使用说明】认真限时完成学案,规范书写;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一、学法指导:1、请专心听别人发言,眼睛注视对方,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
2、为保证别人思维的连贯性,在别人发言时不要随便插嘴打断,如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人说完后及时提出。
3、反复诵读诗歌,置身诗境,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真挚情感。
二、学习目标1、体会词中的诗人真挚的感情。
2、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对情景交融这种手法的理解和把握。
3、初步体悟诗歌中“虚写”手法及细节描写手法的妙处。
【导学过程】三、新知导读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柳永出身于仕宦书香门第。
年轻时热衷于功名,但却屡试不中,仕途很是坎坷。
初试落榜曾填了一首《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其实这只是一时的抒怀之作,但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却对此词一直耿耿于怀。
后柳永再次应试,本已中榜,但在放榜时宋仁宗却特意将他黜落,并说“且去填词”。
于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达标检测※※仔细读·细细品·相信你一定能行!学法指导:希望你能放飞想象的翅膀,尽情地驰骋在诗的意境中……【自主学习】1看看哪组同学课文读得最棒!要求:自己组内选派一名或者两名同学参加朗诵。
朗诵时:要求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朗诵要能够再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内心情感的抒发尽量与词人契合。
2(1)置身诗境,通过联想与想象,重现诗歌画面(将不能理解的词语或诗句写在下面)(2)在这首诗歌中,柳永抒发了怎样真挚的情感?【合作探究】1、他是怎样将这真挚........?你能不能通过联想想象,置身诗境,结合以下诗......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句具体..。
《雨霖铃》优秀导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四)【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1、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 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学情分析】经过必修一至必修三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方法,能够在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对意象、意境的分析,通过炼字、炼句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题。
因而教者的主要任务便成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作者情感和诗歌主题,挖掘诗歌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自学质疑(一)知人论词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整体感知1、观赏《雨霖铃》flash,思考:(1)听了这首歌,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明确:低沉、哀婉、悲伤、凄清。
(2)自由朗读全词,把握全词感情基调。
2、再读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明确:上阕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分别的情景,下阕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我的疑问与收获二、合作探究1、词的上阙描写了词人柳永与自己的恋人分别时的情景,请大家找出一个最能打动人心的细节,并体味它的妙处?明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柳永《雨铃霖》导学案2篇柳永《雨铃霖》导学案2篇柳永《雨铃霖》导学案1【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感情,提高审美能力。
(重点)2、仔细品味词的语言。
(重点)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难点)【学法指导】1、查资料了解作者。
2、把握感情基调诵读课文,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品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
(反复诵读,仔细品味)【预习展示】(我敢我能我行)一、知识链接1、简介作者柳永,原名,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
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宰相晏殊,却不为晏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
”由是自称“奉旨填词”以白衣卿相自居。
改名后方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通晓音律又善于运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和铺叙手法,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
著有《乐章集》,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词调简介“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3、写作背景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
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
【合作探究】一、鉴赏语言(仔细品味,咬文嚼字)鉴赏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鉴赏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体会本词的表现手法。
【探究提高】阅读《雨霖铃》(节选),完成6~8题。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答: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表现了人物何种心态?答:3.“念”字在全词中起何作用?答:【预习作业】按照词的一般常识鉴赏《声声慢》柳永《雨铃霖》导学案21、掌握送别词的鉴赏方法。
《雨霖铃》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掌握离别类词的思想情感和手法。
学习重难点:1、掌握离别类词的思想情感和手法。
学习内容:一、读记词的知识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倚声”、“填词”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
在文学史上,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所抒发的浓烈深挚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
起源唐代民间新兴的一种歌诗,即唱辞。
歌曲的歌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做“曲子词”。
唐代歌辞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显着的特点,即严格按照乐曲的要求来创作歌辞,包括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为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了一种句子长短不齐而有定格的形式。
因此,创作词称为“依声填词”,词被称为长短句。
词的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词牌词牌,就是词的格式(调子)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所以人们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雨霖铃》复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2、掌握离别类词的思想情感和手法。
学习重难点:
1、掌握离别类词的思想情感和手法。
学习内容:
一、读记词的知识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倚声”、“填词”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
在文学史上,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所抒发的浓烈深挚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
起源
唐代民间新兴的一种歌诗,即唱辞。
歌曲的歌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做“曲子词”。
唐代歌辞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严格按照乐曲的要求来创作歌辞,包括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为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了一种句子长短不齐而有定格的形式。
因此,创作词称为“依声填词”,词被称为长短句。
词的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
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词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调子)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
所以人们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这些名字就是词牌。
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
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不另有题目了。
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一般是在词牌下面用较小的字注出词题。
在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不发生任何关系。
也有人认为,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
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词题——标题
前人作词时加于词前的题目。
词这种文学体裁初出现时,词调与词题基本上是合一的。
后来,词的内容逐渐与词调脱离,光有词调不足以表明该词的内容,这才另加词题,这大约从宋代开始。
如苏东坡的《更漏子》(词调名),外加《送孙巨源》,说明该词为何而作,这后者就是词题。
大部分词只有词牌名,没有词题——题目;有词牌名,又有词题的,先标示词牌名,再写词题,如:《更漏子·送孙巨源》。
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区别,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
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例如《沁园春·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
词的风格
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吴文英、李清照、纳兰性德、晏几道、姜夔等。
婉约派的风格特点:婉约,婉转含蓄之意。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情长。
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比较狭窄。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苏轼、岳飞、陈亮、陆游等。
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气魄大而无所拘束之意。
豪放派的特点是题材广阔。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想诗文一样地反映生活。
它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词的分类
词大致可分小令、中调、长调:小令的字数在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1个字以上。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两段词的特点
一般——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上片开头几句往往交代时间、季节、地点等;上片最后几句承上启下。
做:《雨霖铃》中过渡句是:。
二、归纳送别类诗词的特点。
1、请大家找出本课与送别有关的意象。
2、你认为这首词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情感?送别类诗词还有没有其它情感?
3、请归纳这首词的艺术手法。
三、触类旁通。
送魏十六还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