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291.00 KB
- 文档页数:15
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赏析:以《明皇幸蜀图》为例中国山水画在中国绘画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青绿山水画是山水画的一种风格。
青绿山水画又称为蓝绿山水画,它以清新淡雅的蓝绿色调为主,表现出了山水的清新宁静之美。
在中国绘画史上,青绿山水画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不仅在绘画技法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学、音乐、诗词等多种艺术元素。
在青绿山水画中,著名的《明皇幸蜀图》是一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展现出了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明皇幸蜀图》是中国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创作的山水画作品。
这幅作品描绘了唐明皇李隆基幸蜀的场景,整幅画面气势恢宏,构图巧妙,色调清新。
该作品以蓝绿色调为主,运用淡雅的墨色和鲜明的蓝绿色调,绘制出了雄浑的山势和秀丽的水景,表现出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独特魅力。
从构图上看,这幅《明皇幸蜀图》画面构图巧妙,采用了对角线构图法。
整幅画面被划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以巍峨的山峰为主,下半部分以波涛汹涌的江水为主。
在画面中,运用了大小不同的山峰和江水,形成了层次分明的画面结构。
画家还通过线条的处理,使得山峰和江水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了画面的整体统一感。
整个画面布局合理,既展现了山水的壮丽气势,又表现了山水之间的温柔和谐,充分展现了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从色调上看,《明皇幸蜀图》运用了清新淡雅的蓝绿色调,创造出了一种宁静明朗的艺术氛围。
蓝绿色调是中国青绿山水画中最具代表性的色调之一,它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与画中所描绘的山水景色相得益彰。
画家通过对蓝绿色调的巧妙运用,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清新明朗的山水意境。
画家还通过淡雅的墨色和鲜明的蓝绿色调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赋予了整个画面以生动的艺术表现力,使得《明皇幸蜀图》成为了中国青绿山水画的经典之作。
从艺术氛围上看,《明皇幸蜀图》营造出了一种宁静清新的山水意境。
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宽广深邃的感觉,展现了中国山水画所追求的高远意境。
明代山水画欣赏100幅明代为中国山水画最为鼎盛的时期,画派之多样、画法之新变,超过了宋元两代,更为明后的中国山水画创作开辟了新道路。
无怪乎人们都说,看中国山水画就要看明代!下面带来100幅明代山水精品及赏析,各位大可一饱眼福!1、《华山图册》明王履纸本设色纵34.6厘米横50.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藏王履(1332—?),字安道,号畸叟,又号抱孤老,江苏昆山人。
《华山图册》是王履采药关陕,游历华山后,经过多年的苦心构思和惨淡经营所创作的。
全册共66帧正页,计图40幅。
《华山图册》局部此图册页绘华岳诸峰奇景,真实而又全面地再现了西岳华山“秀拔之神、雄特之观”的自然变化之妙,并塑造出类如险峻、苍茫、空旷、幽深、秀丽、壮伟等各异其趣的意境。
笔力刚劲挺拔、浑厚沉着、墨气明润,浓淡虚实相生。
2、《秋林草亭图》明徐贲轴纸本设色纵99.6厘米横26.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图写江南秋景山水,全画构图平稳,笔墨清润,山石作披麻皴,刚柔相济,树枝树叶钩点结合,追求笔墨的韵味,可明显看出董源、巨然的笔墨意趣。
3、《峰下醉吟图》明徐贲纸本设色纵63.9厘米横32厘米无锡市博物馆藏此图画群峰突起,清丽多姿,树木葱茏,是一处远离闹市的幽静山水胜景。
此画笔墨秀润素雅,山石作披麻皴,皴擦并用,树木枝叶钩点结合,亭台、茅舍用线横直、长短富于变化。
4、《隐居图》明王绂绢本墨色纵141.7厘米横70.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描写文人隐居山林之情景。
左部山峰高大险峻,山下树木苍郁葱茏,山脚下是一片宽阔水面,微波荡漾,远方山水平静,秀润幽雅。
5、《北京八景图》明王绂卷纸本墨笔《北京八景图》共八幅,各自独立,每幅景名依次为《金台夕照》、《太液清波》、《环岛卷云》、《玉泉垂虹》、《居庸叠翠》、《蓟门烟树》、《卢沟晓月》、《西山霁雪》。
凡屋舍、桥亭、人物、烟云、流水、无不精致有神;整个作品风韵别致,有宋元山水画的遗意。
6、《山亭文会图》明王绂纸本设色纵219厘米横87.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绂(1362—1416),字孟端,号友石、九龙山人、鳌叟,江苏无锡人。
山水画的意境新知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时,多次提到“意境”一词,那么你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例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也是诗人的特定感受所依赖的一定的氛围。
新知讲解学习目标1.识记生字词,熟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理清脉络层次。
2.分析论证思路,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及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理解文中阐述的意境,并能借此感悟山水画与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新知讲解认识作者,了解“意境观”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新知讲解李可染山水画欣赏新知讲解山水画不仅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人对自然的认知和情感,景与情是相融合的。
而摄影往往是从实用性和视觉美感出发的,这也就意味着山水画不会被摄影作品所取代。
山水画的特点新知讲解 读读写写。
意境( )惆怅( ) 真挚( )渲染( )身临其境( )胸有成竹( )朝朝暮暮( )浮光掠影( )jìngchàng zhì xuàn新知讲解词语解释身临其境:临:到;境:境界,地方。
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惨淡经营: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
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三十二)张大千山水画欣赏(三十二)张大千(1899~1983)中国现代中国画家。
名权,后改作爰,号大千,小名季爰。
1899年5月10日生于四川省内江县。
先世广东省番禺县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迁蜀,卜居内江。
父张怀忠,早年从事教育,后从政,再改盐业。
母曾氏友贞,善绘事,姊名琼枝,亦善画。
携琴观瀑图立轴设色纸本1913年作(149.5万元,2011年5月中国嘉德)题识:万山重叠乱松中,时听涛声吼碧空。
策杖崖前闲立处,远峰掩映夕阳红。
癸丑立夏前二日,橅清湘老人画法。
蜀人大千爰。
钤印:大千大利、内江张爰、大风堂仿谢时臣山水立轴水墨纸本 1918年作题识:(1)辛卯长至日,谢时臣,为定之道兄写。
(2)此三十年前临古之作,偶检敝箧得之,因为点笔并识其上,戊子(1948)四月二十四日,大千居士张爰。
钤印:张爰长寿、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按张大千1948年自题,此画或为大千作于1918年前后,时大千仅20岁,此画或为所见之张大千最早年作品之一。
峻山高仕立轴 1918年作题识:此画在日本博物馆,日人定为吴道子,大抵北宋梁风子一流人笔墨耳,予二十临于东京。
越十四年,壬申(1932年)题于魏塘。
蜀人张大千。
钤印:张爰印、鸟形印秋江钓艇图镜心纸本 1924年作(1380万元,2012年6月南京嘉信)款识:钓竿七尺玉,夕阳千叠山。
山客恰好晚,正及鸟飞还。
甲子二月既望,写于摩擉城,蜀人张大千爰。
钤印:张大千印、千秋愿《秋江钓艇图》是大千艺术生涯第一个高峰期时的杰作。
“渔夫”是大千钟爱题材之一,此作呈现一水两岸的传统构图,前景老树姿态古拙,立于碎石之上。
远景山峰主峰耸立,姿态扭曲,以披麻皴写山之嶙峋,淡墨加赭色表现山水清秀典雅,可见由四王玄宰上溯巨然之影响。
中景是留白的水面,湖中一小舟,高士独钓,寥廓江天,画意浮动。
山石与高士的体量形成巨大对比,但高士孤高冷逸之气,以虚胜实,形成全画画眼。
整体观之,《秋江钓艇图》见其深刻的摹古功力,受四王影响甚大;但比之四王书斋山水,除了意境高古、典雅秀润外,又更加生动。
名家山水画《云山图》欣赏
云山
唐代· 杜甫
京洛云山外,音书静不来。
神交作赋客,力尽望乡台。
衰疾江边卧,亲朋日暮回。
白鸥元水宿,何事有馀哀。
排名不分先后
孔迈云山图
陆俨少丙辰(1976年)作新安云山图
郭公达甲戌1994年作云山图
陆恢丙午(1906)年作云山图立
方方壶云山图
王云 1715年作云山图
胡佩衡云山图
萧愻云山图
钱来忠庚辰(2000)年作烟雨云山图
黄纯尧云山图
吴秋岩云山图
吴琴木 1940年作云山图
黄君璧 1954年作云山图
白雪石癸亥(1983年)作云山图
房虎卿云山图
李墅云山图
萧愻 1937年作云山图
白雪石甲子(1984)年作云山图
王克文云山图
戴熙云山图
董其昌云山图
姜筠云山图
乐震文云山图
钱松嵒 1980年作四面云山图镜心
图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中国山水名画欣赏及简介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以描绘山水景色为主题。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壁画和丝绸绘画,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山水画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下面是几幅中国山水名画的简介及欣赏:1. 《清明上河图》- 宋代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绘画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绘制于北宋时期。
这幅画描绘了北宋时期的都市生活场景,展示了繁忙的市井、人物、建筑和自然景观。
画面中有近千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生活的细节。
这幅画以其细腻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细节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
2. 《千里江山图》- 宋代王希孟绘《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古代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绘制于北宋时期。
这幅画展示了中国南方的江山美景,描绘了起伏的山脉、蜿蜒的江河和宁静的湖泊。
画面中的细节极其精细,色彩丰富,给人一种宏伟壮丽的感觉。
这幅画被视为中国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意境和哲学思想。
3. 《黄山迎客松图》- 清代徐渭绘《黄山迎客松图》是中国清代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由徐渭绘制。
这幅画描绘了中国著名的黄山景色,以及其中一棵迎客松的景象。
画面中的山峰、松树、云雾和水流都被精心地描绘,展现了黄山的壮丽和神秘。
这幅画以其独特的构图和细腻的画风而闻名,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经典之作。
中国山水画的欣赏不仅仅是欣赏其美丽的景色,更是欣赏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这些作品通过山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它们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欣赏演义历史的长河引证解释1. 山与水。
《墨子·明鬼下》:“古今之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为鬼者。
”《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皆难卒谋也。
” 唐柳宗元《渔翁》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2. 泛指有山有水的风景。
《宋书·谢灵运传》:“出为永嘉太守。
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
” 清恽敬《重修松窦庵记》:“后陈茂才云渠来谈,县西山水之胜,皆远在数十里外,以暑不及游,因同游县东之松窦。
”3. 山水画的简称。
唐杜甫《存殁口号》之二:“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驊骝。
” 宋张淏《云谷杂记》卷四:“ 王象先于鹅溪绢上作山水,不如意,急湔去故墨。
” 清焦循《忆书》六:“先曾祖母卞孺人幼时,卞公无子,深爱之,延师教以诗画,遂工山水,诗画外无他好也。
” 张天翼《新生》:“ 章老先生总炫耀他家藏的东西,吴昌硕刻过一幅图章送他,他还藏了一幅倪云林的山水,上面有张延济的题跋。
”4. 山中之水。
《南齐书·高逸传·徐伯珍》:“山水暴出,漂溺宅舍。
”《新唐书·五行志三》:“ 咸亨四年七月,婺州大雨,山水暴涨,溺死五千馀人。
”5. 犹山野。
宋王安石《赠李士云》诗:“ 李子山水人,而常寓城郭。
” 宋苏轼《径山道中次韵答周长官》:“聊为山水行,遂此麋鹿性。
”[1]起源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了1000余年。
它所呈相的图义,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
早在7000多年以前,先古的觉醒便以图案方式纪录下来。
新石器的河姆渡文化,已用线刻表达着观念性文化的内涵,定居的农耕文明起源,不仅让人认知了工具美,亦让人于器之上认知了形上美。
艺术不但是一种征服自然的想象,还是一种征服自然想象的象征。
先古与自然一开始便用艺术的方式对活,逻辑的发现与艺术的鉴赏推演着人们的双眼,让一个天人合一的中国图式由混顿而至清晰。
自仰韶文化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具有了象征性。
在几何装饰的手法中,对称、运动等构成概念己明显地运用于时空的表现之中。
特别让人感动的是《稷神崇拜图》。
在以农立国的背景上,祭祀稷神一直成风。
而这幅图中的禾、田、人的关系传达了先祖对生命意义的一种素朴理解。
在沉淀了人与动物、植物的自然关系认知的基础上,社会意识又成为最为关键的文明起源。
沧源文化的《村落图》,用岩画形式记述了人类对农耕定居的“家”的理解。
这幅画最有视觉趣味的是以村落为中心的道路关联,以及押俘、赶畜、祭天、跳神等场面围绕正面中心的梯度延深,平面中的深度己在这幅画中得到有力的体现。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就这样伴随着艺术的看,不断地深化与发展。
最早的山水画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中国画从创作题材来看,出现最早的是人物画,最初描绘的山川风光是作为人物画补景出现的,后来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山水画。
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秦汉时期到了秦汉时期,描绘劳动生活的场面,由乡土而至皇权,殿堂宫室的壁画成为时代的主流。
这种以宫室喻家室的认信取向,使中国美术摆脱了原始形态。
统治阶级士大夫文化开始占主导地位。
士者文化实现了与乡土文化的分离。
对于山水画而言,这一分离是深刻的。
若我们认真研究一下曲阜石刻的《庭院图》,就会被其视错觉创意震撼。
这是两种视觉冲突的艺术:在满足正面的平视前题下,建筑物的平移重叠与倾斜重叠构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种不同透视法则所致生的力的碰撞,使画面具有了超现实的立体感。
有趣的是,先贤的艺术家一开始便使用了纵横平移重叠、视线具有深度却不消失的重叠透视法则,而且在复合视域中能将正面与倾斜两种透视法则艺术的冲突起来。
应该说这一法则较之当今的西方立体派早了近两千年。
正如本书一再所讲的,祖先的聪慧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白,只要我们认真地凭藉科学的双眼走入先贤的思想,我们一定会发现经学方式能告知我们的更多更多。
像砖的《宅门图》、《收获戈射图》等等古远经典中可以得到更为丰富的体验。
一个十分明显的指向是,随着人与自然、社会的认识关系的深入,人们看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观念为象、装饰为用、几何为图的原始图式,演化为意志为象、生活为用、境界为图的古典图式。
这一看的历程,认信的积淀,山水画构成要素的萌芽集合,都为山水画的问世奠定了基础。
魏晋山水诗从个体生命的角度体验天地宇宙的永恒,体味人在此中的自由,是魏晋山水诗的开启。
谢灵运的意义就是在文的自觉时注重形的依托,从哲学的本体论出发,追求玄远的神超理得。
真正代表中国山水情怀的是陶潜。
陶诗是超越玄言的哲学深刻,它没有放弃玄言诗的宇宙本体和生命本体的体悟,并通过某种特定的媒介去捕捉和体现这种体悟的本质和意义,把它们变成一种可触知的东西。
一个有艺术的创意,就是将亲身体验到的无形结构找到形状。
山水草木在陶诗中是真意深情,是体现中国精神的哲学,是超然事外,是平淡中和。
山水画的确立现今,用“确立”二字来正名山水画的众说是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女史箴图》。
明&在这类摹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峰、石、云、水、树的复杂表现。
这位“发前人所未发,开后人之师承”的艺术家,第一次将山水搬上了中国美术的表现舞台,他的《画云台山记》可算山水画论的开山之作。
虽然文题中心是赵升舍命从师的故事,但其环境刻划部分却成为中国山水画的后来观照。
这一模板作用的确立,主要源于以下几点:1. 山有受光面、背影,水有倒影,祥云可成为东与西的重要观照,水天的“空青”可托出有太阳的天气。
2 . 按照东西的顺序排置远近山峰,营造一个高峻险绝的境地。
张大千山水画作品欣赏3 . 中段布局主要讲求取势的“对峙”,具有相对意义。
4. 东、西、中三段山要用“紧凑性”将长卷关联起来。
在山的三分之一以上部位,做清气使之分为两重。
顾氏的理论之所以重要,在于他提出了行云流水的线性形状,鸟瞰呼应的重叠形式,三段山、三分位的空间模式。
被称为中国第一篇山水画论的是宋宗炳的《山水画序》。
宗氏提出了著名的透视法则:“竖画三寸,当千刃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
与宗氏同代的王微,亦是纵情丘壑的人物,他在《叙画》中提出了“望秋云,神飞场;临春风,思浩荡”的怡情说,和“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的尺幅千里说。
可以讲,至魏晋以降,中国山水画的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核心认信已确立了逻辑起点,而空间视觉原则也得以逻辑的深化。
编辑本段青绿山水被宋徽宗题名为《展子虔游春图》是青绿山水的开山之作。
这幅画呈顾氏笔脉,在六朝墨勾色晕的基础上,创造了勾框填色的重彩青绿,开李氏父子青绿山水一派。
这幅画作的问世,标志着山水画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
尽管学术界对作者及年代多有争议,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第一幅独立山水画作品的认知。
明张宏《华子冈图》局部创造山水画金碧辉煌时代的是大小李将军。
时任武卫大将军的李思训以《江帆楼阁图》标一变之法,其笔墨达到了“夜闻水声”的通神境地。
其子李昭道“变父之势,妙又过之”。
二李的青绿山水可以说造百代影响,画史界有人称之为北宗之祖,历代均有追随,郭熙、范宽、刘松年、李唐、马远、夏珪、王晋卿、王希孟、赵伯驹、冷谦、仇英、张宏等都从中汲取着影响。
编辑本段南北二宗山水画之系统化荆浩《匡庐图》在思想准备系统化的基础上,首先进行革命集成的是荆浩。
他一直隐居于太行洪谷,主要从自然秩序中发现绘画的秩序,是“以真为师”的思想流源的深入。
荆浩之变堪称中国山水画的集成之变,自洪谷子的山水模式问世,继后的山水画艺术形式便有了一个稳固的基础。
这可能是中国山水画演泽最为深刻的所在。
首先,荆浩提出了中国山水画的系统美学理论:他的主要著作有《笔法记》和《山水节要》。
在论著中,他提出了“代去杂欲”的养德说;“气、韵、思、景、笔、墨”的六要说;“明物象之深”、“搜妙创真”的师法自然说;有形之病与无形之病的二病说;“筋、肉、骨、力”四势说;“神、妙、奇、巧”的四品说。
荆浩把艺术的追求理性化为:气质俱佳、六要齐全、二病毫无、四时齐备,且县天成之妙。
再者,荆浩提出了中国山水画的勾斫程式法则:他不仅善于辩山水之真谛,亦善于辩画法之真谛,对于有名的笔墨,他都予以理性的批判,并成为自身的借鉴。
包容式的集成是荆浩终成历代文范的前提。
关仝《关山行旅图》在这位前贤眼中,张噪的树木、鞠庭的白云、王维的笔墨、大李的华巧、吴道子的线律都是可贵的精神食粮;但亦都有不足。
这位革命者,一变隋唐以来空勾无皴的单调画法,创造了以点、面为主的勾斫技法系统,使中国山水画第一次具有了程式法则上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第三,荆浩提出了中国山水画的中心全景模式:相传其《匡庐图》主峰置于中轴线上,视点可用“上突巍峰,下瞰穷台”加以形容。
依据主轴线,主次、错落、勾连、参差、远近、高下、虚实、藏露、“天、地、中”等等范畴均关联演绎,首次系统运致了中国画成象空间的知觉心理范畴。
若我们今日再用整体连续性梯度重叠的空间理论加以诠释,就可以得出主轴对称、正面垂直平移、梯度致深、连续完形的重叠透视法则,这一“大山堂堂”的雄伟视线,是中国画特有空间模式的经典写照,是今日最值得再认知的科学课题。
师承于北宗的三大家,“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
有“出篮”之美的关仝,相传其出笔的《关山行旅图》和《山溪待渡图》,“石体坚疑、杂木丰茂、台阁古稚、人物幽闲”,成关家风范。
北宗被称为“宋画第一”的范宽,得山之骨法,其《雪景寒林图》则被称为天上神品,而《溪山行旅图》则被徐悲鸿评为“中国所有之宝者吾最倾倒者。
”可见范宽的代表性。
其峰峦浑厚、势壮雄强、落笔老硬、与山传神的风范,把北宗的壮美之境推于极致。
被一些人称之为“古今第一”的李成,气象萧疏、烟云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
其独擅的平远风格,朝野珍视,遗憾的是至今未见真迹,相传的《读碑窠时图》可能为摹本,但这种一变荆、关壮润为清润的文韵风格,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他的卷云皴和平远烟云不仅陶醉了许道宁、郭熙、王洗,对以枯木竹石为立意的文墨山水亦为法师。
总之营丘之文、中正之武、关家之风,构成了北宋时的主体风格。
自荆浩提笔立章,三家鼎足以来,中国山水画的勾斫之法可谓由成熟而达一新的高峰,说其百代标程、里程碑式的建树,一点也不为过。
南宗在荆浩开辟北派山水的同时,董源开辟着南派山水。
南宗之法也是双眼对自然观看的结果。
江南水色清幽淡雅,气象有别于太行或关陕峻岭。
其平缓连绵的山峦映带,温润清净的草木泽生,素雅苍茫的水天一色,渔舟唱晚的自娱天趣,均象喻着另有一番天地。
在这番天地中,起法于慧能的六祖革命使南禅的美学思想渐成主体。
虚空明境的审美意趣,淡若似水的逸品追求,娱情遣性的为已抒发,一时成为士者的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