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 格式:ppt
- 大小:3.07 MB
- 文档页数:66
2016年中国经济形势及政策浅析 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创25年来最慢的增长率。
人民币全年贬值5%,创记录以来最大跌幅。
从当前舆论可以明确看出,国内诸多学者及投行齐“唱多”并预测中国经济即将获得稳定;而国际投行及投资基金则是“唱空”中国。
国内学者的结论在经济增速下行的八年里不绝于耳,国际投行的目的也不言而喻。
中国经济究竟如何?经济新常态下究竟面临怎样复杂局面?李克强政府的改革政策如何解决当前经济问题? 一、数据回顾 1、中国GDP增幅创25年新低 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
中国经济自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前的高点14.2%,总体下行八年增长幅度下降超过50%,也是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持续时间最久的经济增长减速。
2、第三产业GDP占比首次过半 从数据可以看出,2015年三大产业增速均下滑。
第一产业比上年增长3.9%;第二产业增速下滑幅度最大仅增长6%;第三产业增长8.3%。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这是第三产业GDP占比首次过半。
3、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回落 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551590亿元,同比增长10%,创15年新低。
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0.6%,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
此前社科院预计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将达59.4万亿元,增长14.7%。
可见,固定资产投资已经无法起到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大幅减弱。
4、贸易进出口总值大幅下降 2015年全年,贸易进出口总值24.59万亿元人民币,比2014年下降7%。
自2009年以来我国进出口时隔6年后的第一次双降。
同时,贸易顺差3.69万亿元,扩大56.7%。
7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总值2.93万亿元,下降1.7%。
二、数据透视 1、金融业增加值贡献率高 2015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为57500亿元,同比增速15.9%,2014年同比增速仅为10.2%。
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一、2016年中国经济预测预计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6.6%至6.8%,主要考虑是:第一,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在加快,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
第二,全球贸易低速增长,外部需求疲弱态势仍将持续;国投资基数已经十分巨大,投资增速将回归常态;消费总体仍将保持平稳。
第三,国将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力度,将加强稳健货币政策实施的灵活性和前瞻性。
总之,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在新常态下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保持基本稳定,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
二、把“稳增长、增效益”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积极扩大国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和通货紧缩压力持续。
在此形势下,2016年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十分必要。
应把“稳增长、增效益”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加强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需求方面的直接作用;适当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基建投资方面的先导作用和对民间投资的带动作用;适度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加快构建新的地方税体系,适度扩方财政税源;做好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工作,认真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1、财政收入增速创新低,积极财政政策面临新挑战。
2015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速继续下降。
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并非是一种短期、暂时的现象,而是同我国经济进入转型阶段有密切的关系。
在历经30多年的长足发展后,当前我国的资源、环境、生态对发展的约束性空前加大,以往粗放式发展模式不可持续,转变发展方式成为必然。
而中国庞大而复杂的经济要实现转型必然付出巨大的转型成本,财政收入增长受到较大影响是难以避免的。
在当前国外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客观上对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迫切性进一步加强。
财政收入增速显著下降,意味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难度在增加,因此积极财政政策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2、把“稳增长、增效益”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加强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需求方面的直接作用。
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增大的形势下,如何实现“稳增长”是关键性的问题。
宏观经济分析报告篇一:宏观经济分析实验报告篇二:2016宏观经济分析报告2016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姓名:黄璐学号:201320430112班级:1324301专业:市场营销指导老师:熊玮2016年05月14日2016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2016年将是中国宏观经济持续探底的第一年,也是近期最艰难的一年。
各类宏观经济指标将进一步回落,微观运行机制将出现进一步变异。
这将给中国进行实质性的存量调整、全面的供给侧改革以及更大幅度的需求性扩展带来契机,从而为2017年经济周期的逆转,为中高速经济增长的常态化打下基础。
在世界经济周期、中国房地产周期、中国的债务周期、库存周期、新产业培育周期、政治经济周期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宏观经济将在2016年出现深度下滑,本轮周期的第二个底部可能在3-4季度开始出现。
仍有诸多问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并将一起决定着本轮中国经济下行的底部以及底部下行的深度和持续的长度。
2016年不仅要面对探底的不确定性,同时还将面临两大类风险:一是微观主体行为整体性变异带来的宏观经济内生性加速下滑的风险;二是各种“衰退式泡沫”带来的各种冲击和系统性风险。
一、国际宏观经济分析2016年世界经济难以摆脱2015年的低迷状态。
(1)美国货币政策的常态化、中国进口需求的进一步回落、国际大宗商品的持续下滑以及全球制造业前期错配带来的深层次问题的显化,都决定了2016年新兴经济体的动荡将超越以往新兴经济体所面临的各类波动。
(2)各类地缘政治的超预期冲击可能导致欧洲经济复苏的夭折。
(3)全球投资收缩和贸易收缩并没有结束,世界宏观经济不仅缺乏统一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更缺乏经济反弹的增长基础和中期繁荣的基本面支撑。
(4)是世界危机的传递规律决定了本轮危机从金融到实体、从中心到外围的传递并没有结束,新兴经济体的资产负债表调整刚刚开始。
因此,世界经济不仅面临总体性的持续低迷,同时还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
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今年前三季度,在“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作用下,国民经济继续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在合理调整中继续实现了高增长。
从增长与通胀的组合来看,今年是1998年以来宏观经济运行最好的一年,即经济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既无通胀又无通缩的较理想状态。
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高度重视:产能集中释放将使生产过剩问题显现,并导致企业效益下滑;内外部因素导致出口增长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价格总水平不断走低所带来的通货紧缩风险等。
这些因素使今年后几个月经济增长仍面临一定的回调压力,预计全年GDP增长9.2%。
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环境总体向好。
经济增长既面临继续调整的压力,也面临产能释放过快所导致的供给过剩压力。
从历史经验判断,明年经济很可能再次面临调整。
如果宏观经济政策把握不当或外部环境恶化,调整幅度可能会比较大。
因此,宏观经济政策要在坚持“双稳健”的前提下,采取“一稳一扩”的需求管理政策,既继续控制投资增长,又努力挖掘消费增长潜力,为经济实现长期快速增长创造新的条件。
经济“三微调一稳增”今年GDP增速可达9.2%,经济运行从高速扩张期向稳步增长期转换今年以来,经济增长总体上延续去年以来的调整走势——小幅回落。
估计前三季度GDP增长9.4%,同比微降0.1个百分点,比新一轮增长的峰值(2003年一季度同比增长10.3%)回落了1个百分点。
今年宏观经济运行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经济增长呈现“三微调一稳增”的稳定调整特征。
“三微调”即工业、投资、出口比去年同期均有小幅调整;“一稳增”即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增长,且有所加快。
二是贸易顺差急剧扩大,贸易增长严重失衡,“低进高出”的贸易增长格局,不仅加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同时也给未来经济增长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
三是物价涨幅回落到合理水平,通胀和通缩压力均不大。
总体来看,经过近两年来的宏观调控,经济增长已由高速扩张期向稳定快速增长期转换。
一、我国宏观政策环境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为了推动“稳增长、调结构”的经济发展进程,我国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审批效率;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力度,优化金融结构,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结构优化、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助力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健发展。
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的背景下,我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上,多策并举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缓解地方偿债压力、促进投资。
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中偏松的导向,继续通过多种货币工具释放流动性,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2015年我国经济呈现稳中趋缓的发展态势。
(一)财政政策加码,助力经济发展新常态1、规范预算管理,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015年,我国开始实施新预算法,通过一系列措施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宏观政策调控协调性。
为了落实2014年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的通知》,2015年2月财政部连续下发通知,推进中央和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大力度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5月,财政部先后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地方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收回财政存量资金预算会计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多个文件,将财政资金纳入动态监控机制,强化资金监控,进一步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方式,推动投资增长。
6月,国务院印发《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提出了包括推进项目资金、重点科目资金、部门资金统筹使用等10条重要措施,对优化财政资源配置作出全面部署。
7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把宝贵的公共资金资源用到促发展惠民生上,确定各级财政将已收回沉淀和违规资金2500多亿元加快统筹用于急需领域;国务院将239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存量资金调整用于在建重大项目。
在上述举措的推动下,各地各部门通过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增加了资金的有效供给,促进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保障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发挥地方稳增长作用2015年,财政部分三批推出共计3.2万亿元的债务置换额度,主要用于偿还2015年到期债务,另外新增地方政府发行债券额度6000亿元,并印发《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将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的范围扩展到全国,按照募集资金用途不同将地方政府债券划分为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发行方式包括公募发行和私募发行,地方政府发债种类和方式得到不断规范和完善。
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研网2016-06-17 00:26:53近几年来,特别是2012年以来,受国际经济形势总体复苏较慢、我国经济三期叠加的压力以及结构性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下行的态势,那么,2016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会是如何呢?一、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回顾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严峻挑战,中国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
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民生事业持续进步,实现了“十二五”圆满收官。
1、国民经济平稳发展。
2015年,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结构优化取得积极进展。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增长6.9%,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0%,二季度增长7.0%,三季度增长6.9%,四季度增长6.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50.5%,比2014年提高2.4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6%。
2、农业经济持续向好。
中国政府加大“三农”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
全年粮食总产量62143万吨,比2014年增加1441万吨,增长2.4%,实现历史性的“12连增”。
其中,夏粮产量14112万吨,增长3.3%;早稻产量3369万吨,下降0.9%;秋粮产量44662万吨,增长2.3%。
谷物产量57225万吨,比2014年增长2.7%。
棉花产量561万吨,比2014年下降9.3%。
2016年中国宏观形势分析研判总结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面对黑天鹅事件频出的国际环境,以及错综复杂的国内形势,我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促进民生保障改善,更加注重预期引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积极因素不断增多。
一、总体平稳,经济运行在合理的区间经济平稳运行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增速稳。
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 6.7%,前三个季度单季度GDP增速也均为6.7%;另外,从环比增速来看,前三季度GDP环比增速分别为1.2%、1.9%、1.8%,呈现出较为稳定的态势。
二是就业稳。
1~9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经达到1067万人,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就业预期目标为一千万人以上,已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目标。
另外,登记失业率也较为稳定,9月国家统计局对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7%,这是自2013年6月份以来首次低于5%。
三是物价稳。
1~9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增长2%,9月当月增长1.9%。
前三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0个百分点;9月份同比上涨0.1%,结束了同比连续54个月下降的态势,环比上涨0.5%。
工业生产出厂价格指数由2015年的-5.9%升至今年9月份的0.5%。
可以看出,生产资料领域通货紧缩的压力有所减轻,这也是稳的表现。
四是农业稳。
我国已经连续十三年实现农业丰收甚至增产,今年夏粮略有减产,早稻也略有减产,秋粮已经在收割过程中,预计全年的粮食仍将实现丰收,或者可能略有减产。
但在目前粮食市场上总体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即使产量略减,也不是坏事。
五是收入稳。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35元,同比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6.3%。
若将今年人口增长率按照千分之五计算,人均GDP则达到6.2%的增长率。
2016年全年宏观经济调查报告2016年全年宏观经济调查报告2016年全年经济数据即将公布,本报发布“上海证券报——首席经济学家季度经济形势调查报告”,参与本次调查的7家银行和券商等境内外金融机构首席经济学家、宏观经济研究专家及宏观经济研究团队中,大部分机构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景气度的判断转为“正常”,显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已趋于稳定。
从这些机构对2016年全年GDP、价格水平、流动性及宏观政策等指标变化所作的预测与分析看,经济增长持续稳定,预计2016年全年经济增长有望实现预期目标。
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预期GDP同比增长6.68%,比2016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7%水平略有下降;预期CPI同比增长2.04%,与2016年前三季度CPI同比增长2.0%相比保持相对平稳,PPI同比增长预计为-0.5%,当前通胀压力较为温和;预期2016年12月末M2同比增长11.5%,与2016年9月末的11.5%数据相比保持不变。
总体来看,推动投资需求内容的切换与增强,让2016年全年经济波动由“弱”转“稳”,全年GDP同比增长回稳、转暖。
投资需求初现稳定经济有望平稳扩张针对当前国内经济景气度变化,除2家机构认为当前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偏冷”外,其余参与调查的5家机构都持有宏观经济形势为“正常”的判断。
自2016年以来,季度GDP同比增速三次稳定在6.7%水平上,显示当前宏观经济的“筑底回稳”趋势较为明显。
在三大需求中,消费需求保持稳中有升,进出口负增长较为反复,PPP项目的加快推进和加速实施,使得投资需求增速首次小幅回升,对稳定全年经济增长影响重大,预期2016年全年经济增长速度约为6.68%,比前三季度GDP增速的6.7%略有下降,基本可以实现全年经济预期增长目标。
从本次季度经济形势调查结果来看,在参与调查的受访机构对2016年全年GDP同比增长的预测中,3家机构认为全年GDP同比增长水平将下降,4家机构认为与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水平相比将保持不变。
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6年秋季报告2016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特别是某些部门的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引发了宏观经济局部出现过热现象。
针对这一情况,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实施了新一轮的宏观调控措施。
到目前为止,此次宏观调控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继续向着宏观调控的预定目标发展,国民经济总体形势是好的。
把目前较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保持下去,争取取得此次宏观调控的更好成绩,为"十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不懈努力。
有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导,我们具备很好的条件,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战胜各种各样的挑战,争取在2016年和2016年中取得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的新成绩。
本报告将在模型模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预测和分析2016年和2016年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
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如果我们能够继续较好地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主动而及时地进行宏观政策调整以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的变化,据预测,2016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略高于上年,GDP增长率将达到%左右。
如果2016年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其它重大问题,在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下,GDP增长率将有所回落,可以保持在8%以上的水平上。
在2016年和2016年这两年中,在加强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的作用下,农业增长速度将较为明显地高于前几年,实现速度在4%以上的增长;受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与2016年相比,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将呈略有减缓的趋势,这两年的增长率将分别为%和%,这两年中重工业增长仍将快于轻工业,但是轻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差距将减小到一个百分点左右;在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下, 2016年和2016年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将比2016年明显提高,这两年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将分别为%和%,缩小了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的差距。
(一)2016年中国经济发展状况2016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适应引领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良好发展预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培育新动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好于预期。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52997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7%,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增长6.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666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09415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279890亿元,增长7.6%。
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8%。
1、农业生产基本稳定,秋粮生长形势较好全国夏粮总产量13926万吨,比上年减少162万吨,下降1.2%,是历史第二高产年。
早稻总产量3278万吨,比上年减少91万吨,下降2.7%;秋粮有望获得好收成。
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833万吨,同比下降1.1%,其中猪肉产量3690万吨,下降3.6%。
生猪存栏43163万头,同比减少3.4%;生猪出栏47924万头,减少3.7%。
2、工业生产运行平稳,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增速与上半年持平。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集体企业增长0.7%,股份制企业增长6.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2%。
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4%,制造业增长6.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3%。
工业结构继续优化。
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6和3.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2.2%和32.6%,比上年同期提高0.6和1.2个百分点。
论述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的基本形势和应对措施但中国经济面临以下问题:需求结构调整难,投资可能会回升,消费增长却难以加快增长,产能过剩矛盾还将加剧,实体经济经营困难依然较大,债务迅速增加和金融风险在上升,房地产市场风险在增加。
建议财政政策应向积极宽松转化,做好加减法; 货币政策应向真正的中性转化,保持信贷资金适度增长,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经济体制应加快改革,为稳增长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产业结构调整既要搞好化解产能过剩,又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扶持新兴产业发展。
稳增长:从国内看: 有利因素: 一是政府积极推进改革,加大改革开放步伐,有利于释放改革红利,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三是推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比如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施“一路一带”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潜力。
四是为了稳增长,政府从2014 年下半年推出一系列微刺激政策,特别是批复了一批重大投资项目,这些政策有可能为经济增长托底。
但是,影响稳增长的不确定因素是:一是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从过去持续高增长转向中高位增长,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是压缩“三公”消费后私人消费增长缓慢。
压缩“三公”消费可能会将经济运行中奢侈的、超常规增长部分挤掉; 压缩“三公”经费是正确的,但压出来的经费退出了消费领域,同时有一部分也退出了投资领域。
三是化解产能过剩、治理大气污染、推行节能减排,会将经济运行中“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产业淘汰压缩一部分,即挤掉“坏”的GDP,但当好的、绿色“GDP”还不能及时填补由“坏”GDP 留下的缺口,“去产能化”也会使经济增长率出现下滑。
因为淘汰落后产能是快变量,产业改造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是慢变量,快和慢之间的空隙期就是GDP 下行期。
四是为了应对影子银行及坏账增加,防范金融风险,央行出手监管信贷发放,实行“去杠杆化”政策。
去“杠杆化”既带来“钱荒”,也加快了房地产“去泡沫化”和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化”进程。
2016年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核心提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落幕,2016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就是要在做好短期与长期衔接上,选准突破口,推动各项改革顺利进行。
目前,中国经济已悄然进入新“拐点阶段”,进入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这使得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更趋复杂,挑战来自“增长减速”和“结构调整”,来自内部和外部等多个方面,经济运行中不确定性、不平衡性和脆弱性凸显。
2016年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元年,但也必定是改革与风险相互交织新阶段的开始,因为改革之路绝非一帆风顺。
我们必须认识到,改革未必直接惠及短期增长,中国经济将不可避免经历转型阵痛期,这使得在2016年宏观政策目标的平衡中,“控风险”的重要性增加。
中长期看,随着改革政策的落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将会逐步提高。
然而,短期看,一些领域的改革反而会对短期经济增长和价格带来冲击。
此外,真正实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就意味着政府必须放开对资源要素的过度垄断,政府主导投资驱动模式将有所弱化,如果在一段时期内生增长的接力棒不能有序交接,那么,就很可能出现经济增长动力的“空档期”。
因此,2016年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平衡中长期改革与短期增长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结构调整与防控风险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中国经济面前的新挑战。
在宏观经济目标上,2016年中央工作经济会议并未提及。
不过,从“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抓住机遇保持国内生产总值合理增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的表述来看,似乎释放了一定信号。
尽管新一届政府对经济增长减速的容忍度提高使得经济增速的上限下移,但要保证实现2020年GDP翻一番的目标,增长底线在6.8%左右,7%很可能被确定为2016年宏观经济的增长目标,而这也是未来五年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均衡水平。
经济增速下一个台阶,关键是要质量上一个台阶,这需要寻找增长动力转换的“平衡艺术”,推动“体制改革-结构调整-稳定增长”进入良性循环。
2016年宏观经济展望分析报告2015年12月目录一、经济格局的微妙变化 (6)1、全球宽松对美元指数的推高已近尾声 (6)2、应对资本外流冲击:资金适度补水与合理引导贬值 (10)3、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变革 (12)4、供给侧改革:探索发展之路 (15)二、2015年的资金变局 (18)1、M2指示意义的消退 (18)2、降准降息带来的宽松错觉 (21)3、“脱虚向实”进行中 (23)三、供给与需求之辨 (25)1、人口与城镇化:来自供给侧的动能 (26)2、基建收益下滑,政策勉力支撑 (30)3、制造业:长周期去产能与短周期去库存的双底部 (32)4、房地产:高库存去化加速,人口驱动需求 (35)5、消费将于长期成为增长动力 (39)6、猪价或见顶回落,美元回调将改变通缩预期 (40)四、市场牛熊逻辑的转换 (41)1、股市在变,核心逻辑不变 (41)2、债牛过半,风险大于机会 (43)经济格局的微妙变化。
全球宽松对美元指数的推高已近尾声。
美联储公布加息决议,但从美国产能周期的下行与页岩油等新兴产业的出清来看,实际上强势美元的支撑力量并不那样坚实,就业及通胀指标的滞后性亦不足以使其成为美国经济超预期复苏的佐证。
而欧洲的货币宽松已经从流动性扩张反映到经济基本面,实际增长情况好于市场预期。
2016年欧洲经济复苏强于美国是大概率事件。
后期全球宽松政策可能面临信用扩张边际效用的递减,对美元指数的推升效应亦将出现减弱,美元或已见到中期顶部。
美国本身并不是这一轮全球流动性的推动主力,美元加息使得流动性被动收缩的力度有限,亦难以引发大规模金融危机。
应对资本外流冲击:资金适度补水与合理引导贬值。
中美基本面预期差变化使得资金外流益发严重,8月份汇率大幅贬值,但剔除美元升值影响后其走势并未脱离基本面。
汇率变化在经常项目方面起到促出口、抑进口的作用,而金融项资金流出更加显著。
预计2016年出口增速达到2%,进口增速约为-5%,且人民币汇率贬值空间在3%-5%左右。
附件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一、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回顾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引导形成良好社会预期,国民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1. 国民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2016年国民经济运行平稳。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44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
分季度看,第一、二、三季度增长速度均为6.7%,四季度增长6.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3671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296236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384221亿元,增长7.8%。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1.6%,高于第二产业11.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4%,为历年最高。
节能降耗取得新进展。
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0%。
需求结构继续改善。
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4.6%,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的局面有所改变。
2. 农业经济运行平稳。
2016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达到61624万吨,比上年减少520万吨,下降0.8%,但仍为历史第二高产年。
其中,夏粮产量13920万吨,下降1.2%;早稻产量3278万吨,下降2.7%;秋粮产量44426万吨,下降0.6%。
全年棉花产量534万吨,下降4.6%。
全年猪牛羊禽肉类产量8364万吨,比上年下降1.1%,其中猪肉产量5299万吨,下降3.4%。
禽蛋产量1888万吨,增长3.4%;牛奶产量3602万吨,下降4.1%。
3. 工业经济稳中提质。
2016年工业生产运行平稳,企业效益明显改善,结构持续优化。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实际增长6.0%。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 2.0%,集体企业下降1.3%,股份制企业增长6.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