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心理学大纲往年试题完整版
- 格式:pdf
- 大小:197.70 KB
- 文档页数:23
公关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公关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组织心理D. 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心理互动2. 以下哪项不是公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A. 组织形象B. 组织文化C. 个人隐私D. 公众态度3. 公关心理学中的“印象管理”主要指的是什么?A. 管理公众对组织的第一印象B. 管理组织对公众的第一印象C. 管理组织内部员工的印象D. 管理组织对外宣传的印象4. 在公关活动中,以下哪项不是有效的沟通策略?A. 诚实守信B. 尊重对方C. 避免冲突D. 积极倾听5. 公关危机管理中,以下哪项措施是错误的?A. 及时公开信息B. 积极应对媒体C. 推卸责任D. 制定危机应对计划6. 公关活动中的“情感营销”主要利用了哪种心理机制?A. 认知一致性B. 情感共鸣C. 社会认同D. 权威服从7. 以下哪个不是公关心理学中的沟通障碍?A. 语言障碍B. 文化差异C. 信息过载D. 信息缺失8. 在公关活动中,以下哪种行为最能体现“同理心”?A. 坚持己见B. 理解对方立场C. 忽视对方感受D. 只关注自身利益9. 公关心理学认为,以下哪种方式最能促进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信任?A. 单向传播B. 双向互动C. 隐瞒信息D. 过度宣传10. 公关心理学中的“品牌忠诚度”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A. 产品质量B. 价格因素C. 广告宣传D. 所有上述因素答案:1.D 2.C 3.A 4.C 5.C 6.B 7.D 8.B 9.B 10.D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公关心理学在企业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答:公关心理学在企业危机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理解公众的心理需求和反应,制定有效的沟通策略;利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情绪管理,减少危机对公众情绪的负面影响;通过印象管理,重塑组织形象,恢复公众信任。
2. 描述公关活动中如何运用“社会认同”原理来提升公众对品牌的认同感。
202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公关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064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心理学研究中最经常采用的划分方法是(C)A、按照研究领域划分B、按照研究方法划分C、按照研究主体划分D、按照研究客体划分2、公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D)A、组织和公众的一切心理状态B、管理过程中的主客体心理规律C、传播过程中主客体心理规律D、公关实践中主客体相互影响的心理状态和规律3、把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标准是(A)A、能力的倾向性B、能力的创造程度C、能力的功能D、能力的性别差异4、下列选项中,关于气质的说法正确的是(B)A、是指-个人的风度或仪表B、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表现C、可以轻易改变D、有好坏优劣之分5、期望理论的提出者是:(C)A、赫茨伯格B、亚当斯C、弗鲁姆D、凯利6、双因素理论中,属于激励因素的是(D)A、薪金B、个人的生活C、工作安全D、工作表现机会7、人们常认为大型商场的商品一般质量好、价位高,这其中体现的个性心理定势是(B)A、首因效应B、经验效应C、移情效应D、近因效应8、国人一提到火锅就知道“重庆火锅”,体现的群体心理定势是(C)A、移情效应B、地域文化心理C、刻板印象D、民族文化心理9、上级给下级做思想工作,这种劝导方式是(A)A、说服型劝导B、告知型劝导C、浸润型劝导D、逆向型劝导10、成语故事“望梅止渴”体现的对公众心理施加影响的方法是(D)A、劝导B、感染C、诱引D、暗示11、把组织自身的力量融人社会大潮中,以此增强组织社会形象的做法,体现的公关策划的心理策略是(B)A、出奇制胜B、善于运势C、灵活应变D、合理组合12、关于商场开业、展览会闭幕新产品问世、超额完成产值等情况的报道,这种公共关系传播内容是(A)A、告知性内容B、命令性内容C、强制性内容D、劝导性内容13、在公关交往中,如有较多的人在场,选择的目光沟通方式是(D)A、斜视B、偷瞞C、注视D、环视14、一个人可以用眼神表示喜爱、惊恐、否定、厌恶、愤怒等,用手势表示欢迎、支持、认可、拒绝等,这种公关交往的手段是(A)A、非言语交往B、言语交往C、行为交往D、情境交往15、公众态度形成的根基是(D)A、情感成分B、行为成分C、意向成分D、认知成分16、某些在很长时期内形象良好的企业有时会因某一突发事件处理失当而使形象严重受损,这体现的组织形象的特点是:(C)A、整体性B、客观性C、阶段性D、主观性17、增强组织凝聚力的关键因素是(B)A、组织的利益B、组织的目标C、组织领导人D、组织成员心理满足程度18、管理者对员工的重视,比劳动条件的改善、福利待遇的提高更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实验证明了这-结论的学者是(A)A、梅奧B、舒茨C、海德D、霍尼19、中国大陆第一部公共关系学专著《公共关系学概论》的出版日期是(C)A、1984年B、1985年C、1986年D、1987年20、要求受训公关人员针对某一特殊问题,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提出所有能想象得到的意见,这种公关人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方法是(B)A、角色扮演法B、头脑风暴法C、细节训练法D、案例分析法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公共关系心理学考试试题第一部分:选择题1. 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定义是什么?a.研究公共关系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b.研究人们在公共关系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
c.研究公众的心理需求和满足策略。
d.研究公共关系活动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 公共关系活动的目的是什么?a.提高公司或组织的知名度和形象。
b.塑造公众对公司或组织的恶劣印象。
c.建立与公众的积极关系。
d.增加销售和利润。
3. 在公共关系中,影响公众态度和行为表现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个体心理特征和社会文化环境。
b.媒体传播和公众接收。
c.公众参与和组织行为。
d.所有选项都正确。
4. 在公共关系项目中使用心理学原理可以达到以下哪些目标?a.制定有效的沟通策略。
b.建立公众的信任和认同感。
c.解决公众的心理需求。
d.所有选项都正确。
5. 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哪些?a.实验研究和调查问卷。
b.访谈和观察。
c.数据分析和统计。
d.所有选项都正确。
第二部分:简答题1. 解释什么是公共关系心理学。
公共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公共关系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的学科。
它关注公共关系活动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并探索影响公众态度和行为表现的心理因素。
公共关系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企业和组织制定有效的沟通策略,建立公众的信任和认同感,从而达到改善形象和增加支持的目标。
2. 说明公共关系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公共关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与公众的积极关系,提高公司或组织的知名度和形象。
通过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企业和组织可以改善公众对其的认知和评价,增加公众的支持和信任。
公共关系活动对企业和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提升其竞争力,增加销售和利润。
同时,良好的公共关系还可以帮助企业和组织更好地应对危机和挑战,确保其持续发展。
3. 举例说明公共关系心理学在实际公共关系活动中的应用。
公共关系心理学可以在实际公共关系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一家公司计划推出新产品,并希望获得公众的积极反馈和支持。
公共关系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公共关系心理学是研究公共关系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以下是一份公共关系心理学的试题及答案,供参考。
一、选择题1. 公共关系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 个人心理B. 群体心理C. 组织心理D. 社会心理答案:B2. 公共关系活动中,以下哪个不是有效的沟通技巧?A. 倾听B. 反馈C. 打断对方D. 清晰表达答案:C3. 公共关系心理学认为,以下哪种心理效应可以增强信息的说服力?A. 权威效应B. 逆反心理C. 从众心理D. 选择性注意答案:A二、简答题1. 简述公共关系中的形象塑造策略。
答案:形象塑造是公共关系中的核心任务之一。
有效的形象塑造策略包括:(1) 明确组织定位,确立独特的品牌形象;(2) 通过各种媒介传递一致的信息,增强公众的认知;(3) 利用事件营销,创造新闻点,吸引公众关注;(4) 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及时应对负面事件,维护形象。
2. 描述公共关系中危机公关的处理步骤。
答案:危机公关的处理步骤通常包括:(1) 快速响应,确认危机情况;(2) 制定应对策略,明确沟通目标和信息;(3) 组织内部沟通,确保信息一致性;(4) 与媒体和公众沟通,传达正确的信息;(5) 评估危机处理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三、案例分析题案例:某公司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引发消费者不满,媒体报道后,公司形象受损。
请分析该公司应如何运用公共关系心理学进行危机公关处理。
答案:面对产品质量引发的危机,公司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迅速成立危机应对小组,评估危机影响和可能的发展趋势。
其次,运用权威效应,由公司高层出面,公开承认问题并表达歉意,以增强公众信任。
接着,利用从众心理,通过正面案例和用户好评,引导公众情绪。
同时,公司应主动与媒体沟通,提供准确信息,避免信息失真。
最后,公司需要制定长期的改进措施,如产品质量提升计划,以重建品牌形象。
结束语:公共关系心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2007-2010年4月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试题2007年4月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试题一、选择题:22分1.组织严密,乐于和群,爱好娱乐,喜欢发牢骚,重感情,讲义气,描述的是( C)P33C A军人的心理特征B农民的心理特征C工人的心理特征D服务员的心理特征2.公共关系活动的主体是( B )P8大众媒体B组织团体C政府D 公众3.使活动顺利完成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是( A )P25AA能力B气质C性格D动机4.组织内部的向心力有两种,其中围绕组织领导的向心力(B )P114BA带有民主化倾向 B带有军事化倾向 C容易使组织失去活力 D容易造成组织失控5.由若干人的互动关系作为存在形式的群体称为(A )P22AA实际群体B假设群体C正式群体D非正式群体6.公众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C)P25 A性格B能力C气质D兴趣7.“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基于以乡土观念为基础的(C )P90CA地域文化心理B民族文化心理C亲缘心理D依从心理8.“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表现了宏观心理定势中的( C )P89C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社会刻板效应D经验效应9.微观环境引起的心理变化具有(D ) A稳定性 B变动性C主动性D被动性10.心理定势的习惯性又称为( B )P75 A潜在性B固着性C自觉性D不自觉性11.公共关系活动中,推动公众心理变化的最直接的因素是( A )P130AA公关主体的行为B公关客体的行为C媒介公众的行为D政府公众的行为12.在外面受气,回到家中拿家人当出气筒表现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是( D )P133DA压抑B投射C反向作用D转移13.最原始的沟通形式是( B )P146 A轮形沟通B链形沟通C星形沟通D根形沟通14.“爱屋及乌”表现了社会心理的( D )P84DA晕轮效应B经验效应C首因效应D移情效应15.广告通常属于(A )P180 A流泻式劝导B冲击式劝导C浸润式劝导D逆行式劝导16.组织形象的好坏取决于组织的( A )P234 A产品B成员C财力D宣传17.组织形象中最有代表性的实力形象是组织的( B )P241BA奖金状况B产品质量C成员的数量和质量 D生产、技术设备18.有预定目的,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 )P241A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无意注意D随意后注意19.影响认知公众心理的主要因素是( A)P135AA认知者的主观因素 B公众的主观因素 C公众的积极性D公众的主动性20.相对多数公众的意见和看法构成公众( D )P262 A印象 B态度 C新闻D舆论21.制造或引导能引起轰动效应的舆论,关键是( A )P269AA善于利用大众传播媒介 B符合社会需要 C迎合兴趣焦点D出奇制胜22.在公开场合进行不指名地批评,对于被批评者而言,采取的心理影响方式是( B )P190B A劝导B暗示C感染D诱引二、填空题:10分1.时尚以“新”和“奇”吸引公众,因此又称为时兴。
2009年4月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试题选择题:22分1.公共关系的客体是()A大众B受众C公众D群众2.在公众心理特征结构中位于基础层次的是()A群体心理及其群体心理特征B个性心理及其个性心理特征C角色心理及其角色心理特征D社会心理及其社会心理特征3.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是以职业特征为存在形式的()A行动群体B假设群体C正式群体D实际群体4.以对社会的适应性作为主要参考可将性格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C”型是指()A平稳型B逃避型C磨擦型D领导型5.关于兴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兴趣是可以转化的B兴趣是一种认识倾向C兴趣是一种情感倾向D兴趣即爱好6.需要按照作用划分可分为()A刚性需要和弹性需要B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C个人需要和公共需要D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7.要求不多也不高,无忧无虑,平衡性较好的人,其价值取向属于()A金钱型B功名型C享乐型D安稳型8.四种自我境界中具有客我倾向特点的是()A和谐自我的境界B精神自我的境界C生理自我的境界D社会自我的境界9.由一定心理活动形成,并能对后来的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是()A心理特征B心理定势C心理倾向D心理状态10.“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体现了社会心理的()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社会刻板效应D经验效应11.斯大林所说的“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指的是()A宏观心理定势B微观心理定势C地域文化心理D民族文化心理12.任何一个组织团体中的人以及同组织团体发生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人都可能成为()A组织内公众B媒介公众C社区公众D消费公众13.人们无意识的充当义务宣传员的最大可能是刺激了他们的()A记忆B认知C情绪D兴趣14.购买公众在公共关系中处于()A主体地位B客体地位C控制地位D被控制地位15.影响公众心理变化的外部原因是()A个体经历B生活挫折C教育影响D生理变化16.将自己的无能归咎于生不逢时表现为心理防御机制中的()A文饰作用B投射作用C反向作用D转移作用17.与公众心理的沟通从内容上来说包括几个方面,其中作为基础的是()A意见沟通B信息沟通C感情沟通D认识沟通18.比较平和、相对持久、容易发散的情绪称为()A压力B激情C应激D心境19.广告宣传采用的劝导方式通常是()A流泻式B冲击式C浸润式D逆行式20.兴趣诱引中的刺激媒介不包括()A利益B功名C专家D需要21.公共关系活动的核心是()A实现与公众的良好沟通B实现对公众心理的有利影响C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D建立良好的组织心理氛围22.相对多数公众的意见和看法构成()A印象B态度C新闻D舆论填空题:10分1.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位任务是__________。
浙江省200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关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064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每小题1.5分,共21分)1.公共关系传播活动区别于其它传播活动的特征之一是( )A.以宣传产品为目标B.以塑造组织形象为目标C.以目标公众知觉为目标D.以产品销售为目标2.宣传型公共关系活动的效果侧重于( )A.提高组织的知名度B.加强与公众之间的情感联络C.提高组织的美誉度D.提高组织的凝聚力3.组织的社会形象就是( )A.组织为自己塑造的形象B.公众对组织的印象C.政府为组织确立的形象D.组织自我感觉的形象4.将人口顺序编号,用等距法每隔一定间距抽出一个样本,这种做法称为( )A.分层取样法B.系统取样法C.配额取样法D.间隔取样法5.自觉地同情别人的不幸,用钱物等帮助其困难是一种( )A.从众行为B.利他行为C.服从行为D.公关行为6.“顽固的受传者”是由( )提出的。
A.雷蒙德·鲍尔B.布鲁墨C.德福洛D.库尔特·卢因7.在公共关系中,“名片效应”主要是基于(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刻板效应8.以下不是组织形象软要素的是( )A.组织的群体心理气氛B.组织的方针政策和管理水平C.组织成员的数量和质量D.组织的无形资产9.当一个群体的成员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交往不深,规范尚未完全形成,群体的任务目前还不够明确时,这个群体最可能是( )A.非正式群体B.假设群体C.松散群体D.联合群体10.由面对同一观点或问题并有不同看法的人所组成的群体称之为( )A.公众B.群众C.民众D.大众11.在态度的构成成份中,( )是态度的核心部分。
A.认知B.情感C.行为倾向D.以上三个都是12.公关关系心理学中,衡量组织形象的重要指标是( )A.组织的盈利状况B.组织的广告投入C.组织的市场份额D.组织的知名度13.通常群体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 )A.磨合阶段B.稳定阶段C.操作阶段D.中止阶段14.公共关系是一种( )A.交际手段B.宣传活动C.市场营销活动D.双向的信息沟通传播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公共心理学试题及答案1. 概念题1.1 什么是公共心理学?公共心理学是对社会群体中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研究,旨在了解和改善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1.2 公共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公共心理学研究对象包括社会心理、性格与个体差异、健康心理、教育心理、组织与领导心理等。
1.3 公共心理学与个体心理学的区别是什么?公共心理学注重研究群体和社会层面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而个体心理学侧重于个人层面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2. 选择题2.1 公共心理学的目标是什么?A. 了解个体的心理过程与行为B. 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C. 揭示个体差异对心理的影响D. 研究人类行为的基本原理答案:B2.2 群体中的“集体无意识”概念是由谁提出的?A.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B. 斯坦利·奥维C. 卡尔·韦斯特D. 卢·巴内斯答案:C3. 填空题3.1 公共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__________个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答案:群体或社会层面的3.2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的__________。
答案:归因过程4. 简答题4.1 请简要解释以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为基础的“权威实验”。
答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实验通过让被试者遵循“权威”的指令,调查他人服从指令的程度。
结果显示,很多人在权威的压力下会违背自己的良知和道德标准。
4.2 公共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如何应用于实际?答案:公共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制定社会政策、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提高教育质量、改善组织管理等方面,从而改善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5. 论述题5.1 请阐述公共心理学在促进健康心理方面的作用。
答案:公共心理学通过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互动和影响,促进健康心理的发展。
例如,公共心理学可以研究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社会支持来减轻心理压力和改善心理健康。
公共心理学还可以制定健康宣传和教育计划,提高人们对健康行为的认知和理解,从而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福祉。
2023年自考专业(公共关系)《公关心理学》考试历年真题摘选附带答案第1卷一.全考点综合测验(共20题)1.【单选题】人类最基本的情绪表现形式是()A.语言和语气B.动作与姿态C.生理反应D.面部表情2.【多选题】公关传播致效的基本原则包括()A.传播者要有“可信度”B.集中陈述正面意见C.避免陈述负面意见D.正反面意见并陈E.逐步接近公众3.【单选题】在公众态度结构中,核心成分是()A.认知成分B.情感成分C.行为成分D.意志成分4.【问答题】试述个体加入群体的主要原因5.【单选题】下列对公众态度的测定方法中,属于广告效果测定方法的是()A.分层抽样法B.系统抽样法C.审查判断法D.自我评定法6.【单选题】对细节能清晰感知,但整体性较差的是()。
A.知觉综合型的人B.知觉分析型的人C.分析综合型的人D.以上三者都不是7.【问答题】简述组织形象软要素的内涵及其构成。
8.【单选题】公共关系广告影响公众的模式是()。
A.公众—产品—企业B.公众—企业—产品C.企业—公众—产品D.产品—企业—公众9.【单选题】在横向沟通中,组织传播者扮演着()的角色。
A.守门员B.倡导者C.联络员D.受传者10.【单选题】“谎言重复三遍就会变成真理”是由()提出的。
A.梅尔文B.戈培尔C.德福洛D.亚当斯11.【问答题】近因效应12.【单选题】群体促进作用是指在大多数情况下()A.个体在群体中的工作效率往往比个体单独工作时高B.个体在群体中的工作效率必然比个体单独工作时高C.个体在群体中的工作效率往往比个体单独工作时低D.个体在群体中的工作效率必然比个体单独工作时低13.【问答题】公众逆反心理14.【问答题】知觉是指什么?15.【问答题】近因效应是指什么?16.【多选题】意志的基本特征有()A.目的性B.坚韧性C.随意性D.先进性E.时间性17.【单选题】面访调查的一个主要缺点是()。
A.调查对象对问卷的理解不够B.调查对象不如实回答C.时间短难以深入D.调查对象容易受访问者的主观影响18.【单选题】在所有交际障碍中,最难排除的一种心理障碍是()A.职务障碍B.职业障碍C.学识障碍D.年龄障碍19.【问答题】试述人际交往对于组织传播的重要性。
公共关系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美国全国公共关系协会(PRSA)成立的时间是( C )A.1978年B.1955年C.1948年D.1947年2.现代公共关系发端于( B )A.马斯洛时期B.巴纳姆时期C.艾维·李时期D.爱德华·伯尼斯时期3.从公共关系实际操作的发展历史看,公共关系的管理功能首先是作为组织的( C )A.耳目B.修正者C.发言人D.反馈者4.公共关系人员所应具有的沟通交流意识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 D )A.协调意识B.调查意识C.环境意识D.信息意识5.组织中主要负责提出公关活动目标、计划和方案,设计公共关系项目的专职人员是( D )A.分析人员B.技术人员C.传播人员D.计划人员6.在公共关系学中,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称为( C )A.关系B.舆论C.形象D.观念7.各种党派团体、职业团体、群众社团组织、宗教组织等都属于( A )A.互益性组织B.营利性组织C.服务性组织D.公益性组织8.被筛选出来的能成为公共关系工作的中心对象称为( A )A.目标公众B.外部公众C.组织公众D.内部公众9.“刻板印象”又称为( D )A.首因效应B.近因作用C.晕轮效应D.定型作用10.廉政建设、社会治安在舆论对象中属于( B )A.社会事件B.社会问题C.社会冲突D.社会运动11.当组织“臭名远扬”时,组织的实际形象状态为( D )A.高知名度/高美誉度B.高美誉度/低知名度C.低知名度/低美誉度D.低美誉度/高知名度12.下列选项属于公共关系管理过程中环境因素的是( C )A.印刷媒介B.组织的机构设置C.公众对象D.工作方法选择13.“意见领袖”这一重要概念来源于( A )A.两级传播论B.“3S”论C.把关人理论D.议题设置论l4.公关调查的对象是( C )A.社会组织B.消费者C.公众D.受众15.公共关系广告的主要目的是( D )A.推销产品B.提供服务C.赢得经济利益D.确立组织形象16.视觉识别系统VIS中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多的要素是( B )A.标准字B.标志C.标准色D.象征图案17.决定广告策划成败的关键是( A )A.广告创意B.广告定位C.广告媒介安排D.广告效果测定18.下列选项属于政府公共关系职能的是( B )A.执行职能B.协调沟通职能C.决策指挥职能D.监督职能19.现代政府公共关系的本质是政府组织和公众之间的( B )A.单向沟通B.双向沟通C.形象沟通D.舆论沟通20.下列选项偏离了政府公共关系原则的是( D )A.整体统一原则B.真实公开原则C.科学指导原则D.政府利益至上原则1.被认为是现代公共关系业“前身”的是19世纪中叶在美国风行的(B )P53A.清垃圾运动B.报刊宣传活动C.玻璃屋运动D.揭丑运动2.西方公共关系学界认为最早问世的公共关系学理论书籍是(B )P52A.《公关宣言》B.《修辞学》C.《动机与人格》D.《正义论》3.公共关系之父是(C )P55A.巴纳姆B.伯尼斯C.艾维·李D.格鲁尼格4.被称为公共关系理论发展史“第一个里程碑”的专著是(A )P55A.《公众舆论的形成》B.《公共关系学》C.《原则宣言》D.《有效的公共关系》5.公共关系指的是(D )P41A.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沟通B.公众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沟通C.公众与传媒之间的传播沟通D.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6.公关传播最基本的功能是(C )P59A.强化舆论,扩大影响B.影响舆论,创造形象C.创造舆论,告知公众D.引导舆论,控制形象7.某人在组织公关部中主要负责评估组织的形象和公关工作的效果,以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他属于(A )P70A.公关调查分析人员B.公关技术人员C.公关计划人员D.公关传播人员8.商战、心战属于舆论形态中的(D )P113A.社会事件B.社会问题C.社会运动D.社会冲突9.公共关系对象的总称是(C )P81A.群众B.受众C.公众D.民众10.在部门隶属模式中,容易将公关限于迎来送往、交际应酬,过分偏重于人际关系功能,这主要体现在把公关机构归属于(B )P64A.办公室B.联络接待部门C.广告宣传部门D.销售部门11.下列组织属于公共关系协会的是(C)A.工商企业B.社会福利工作机构C.职业团体D.政府部门12.“名人广告”、“名流公关”利用了知觉偏见中的(B )P100A.近因效应B.晕轮效应C.定型作用D.首因效应13.在一定条件下,多种需要中会有一种最为迫切、起主要支配作用的需要,即(D )P103A.自尊需要B.胜任需要C.成就需要D.优势需要14.某组织通过公关调查确认自身处于最佳形象管理状态即( B)P196A.高美誉度低知名度B高知名度高美誉度C.低知名度低美誉度D. 低美誉度高知名度15.包装、品牌商标属于(A )P199A.组织的产品形象B.组织的管理形象C.组织的人员形象D.组织的环境形象16.处于较为稳定、安全的公共关系状态的组织形象地位是(B )P196A.高知名度/高美誉度B.高美誉度/低知名度C.低知名度/低美誉度D.低美誉度/高知名度17.一切公共关系活动的先导与核心是(A )A.公共关系策划B.公共关系管理C.公共关系调查D.公共关系危机管理18.赞助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事业属于(C )P155A.交际型公关B.服务型公关C.社会活动型公关D.征询型公关19.在组织的开创阶段适宜采用的公关方式是( C)P156A.进攻型公关B.防御型公关C.建设型公关D.维系型公关20.组织的公关形象调查要对公众进行研究,是因为公众是组织形象的(D )P198A.对象B.目标C.关键D.镜子21.德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对传播研究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D )P122A.五H模式B.两级传播模式C.受众选择论D.把关人理论22.各国政府及其所属各重要部门设立的发言人制度是一种公关活动的典型(B )P224A.新闻代理模式B.公共信息模式C.双向平衡模式D.双向不平衡模式23.5W模式界定了传播研究的范畴,其提出者是(A )P121A.拉斯韦尔B.马克斯·韦伯C.伊斯顿D.罗伯特·李24.提出“两级传播论”的美国社会学家是(C )P123A.拉斯韦尔B.麦克卢汉C.拉扎斯菲尔德D.麦库姆斯25.一个组织的形象蓝图最终来源于(C )A.基层B.执行层C.决策阶层D.员工层26.CI最早源于(A )P193A.第一次世界大战前B.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C.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70年代末D.20世纪90年代27.“比附定位策略”属于(C )P171A.市场领导者定位策略B.市场模仿者定位策略C.市场跟进者定位策略D.市场挑战者定位策略28.把不同的营销传播方案编制出来,作为服务于营销目标的直接功能,这种做法被称为(B )P178A.效能整合B.功能整合C.协调整合D.综合整合29.一般而言,广告策划的中心环节是(D )P168A.广告定位B.广告媒介C.广告效果D.广告创意30.市场领导者定位战略所运用的基本原则是(B )P170A.垄断原则B.先入为主原则C.创新原则D.排他原则1.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 C )A.个人 B.公众 C.组织D.群众2.公共关系学中三个最基本的概念是( A )A.组织、公众、传播沟通B.关系、舆论、形象C.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观念D.信息、关系、沟通3.组织机构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相互交往和共处的情形与状况指的是( D )A.社会舆论状态B.公共关系活动C.公共关系观念D.社会关系状态4.美国报界掀起“便士报”运动的时间是( C )A.20世纪2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30年代D.19世纪20年代5.美国著名营销专家菲利浦·科特勒提出了(B )A.经济营销B.政治营销C.文化营销D.社会营销6.组织公关部门对内公关的根本目标是( D )A.协调组织领导间的关系B.树立组织形象C.协调公关部门与其他部门关系D.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凝聚力7.在组织中,主要负责收集信息、预测公众动向及社会发展趋势等任务的公关人员是(A )A.调查分析人员NB.计划分析人员C.文秘人员D.传播人员8.消费者、协作者、竞争者、记者、名流、政府官员、社区居民等属于组织的(D )A.个体公众B.组织公众C.内部公众D.外部公众9.在公关中,对组织持中间态度,观点和意向不明朗的公众对象是(C )A.顺意公众B.逆意公众C.边缘公众D.目标公众10.具有“准自家人”特点的公众是(C )A.内部公众B.组织公众C.社区公众D.顾客公众11.在知觉偏见产生的原因中,最近或最后印象的强烈影响被称为(B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作用12.二战期间,建立了“流言诊所”的国家是(A )A.美国B.英国C.法国D.日本13.首次阐明人们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的美国心理学家是(D )A.霍夫B.纳普C.阿什D.布林14.当某企业发现自己的产品与目标公众的要求严重不符时,它应该重点进行(C )A.正面形象的强化工作B.形象的修补C.产品形象的转换D.环境形象的转换15.组织处于公关危机时期适宜采用的公关方式是( B )A.进攻型公关B.防御型公关C.矫正型公关D.维系型公关16.组织公关活动的一般过程是(C )A.公关调查——公关实施——公关策划——公关检测B.公关策划——公关调查——公关实施——公关检测C.公关调查——公关策划——公关实施——公关检测D.公关策划——公关调查——公关检测——公关实施17.公关策划PDCA工作法中的“D”指的是(A )A.实施B.计划C.检查D.总结18.作为公关调查法的一种,资料分析法主要用于了解( D )A.热点问题B.敏感问题C.现实问题D.历史性问题19.新闻发布会是一种( B )A.一级传播方式B.两级传播方式C.三级传播方式D.四级传播方式20.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传播学理论是( B )A.议题设置论B.把关人理论C.5W模式理论D.受众选择“3S”理论21.公关调查对象的确定取决于公关调查( C )A.任务B.范围C.目的D.方法22.因组织行为不当引起的危机类型是( A )A.劳资矛盾引起罢工B.地震引起大楼倒塌C.重大盗窃事件发生D.有意诬陷引起报导失误23.公共关系广告旨在推销( B )A.商品品牌B.组织形象C.商品服务D.服务理念24.主观随意性最为突出的一种沟通形式是( C )A.演讲B.报告C.口头语言交流D.谈判25.“比较性广告”所运用的定位策略是( D )A.市场领导者定位策略B.市场跟进者定位策略C.市场模仿者定位策略D.市场挑战者为竞争对手重新定位策略26.企业广告运用最广泛的题材是( A )A.效能 B.快乐 C.时尚 D.健康27.广告策划的基础是(D )A.广告定位 B.广告创意 C.广告媒介安排 D.市场调查28.在VIS中,应用最广泛,使用频率最多的要素是( C )A.标准字B.标准色C.标志D.企业造型29.政府公共关系的宗旨是( B )A.与邻国建立友好关系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C.提高政治透明度D.树立政府形象30.下列各项属于政府公关的内部公众的是(C )A.各种社会组织B.群众团体C.行政机关内部工作人员D.国际公众1.在界定公共关系内涵的学者中,持“传播说”观点的是(B )A.雷克斯·哈罗B.弗兰克·杰夫金斯C.詹姆斯·格鲁尼D.斯科特·卡特利普2.在交往与合作中,将平等互利、追求共赢作为处理各种关系行为准则的是( C )A.协调观念B.公众观念C.互惠观念D.服务观念3.侧重于从信息传播沟通角度来研究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概念是(D )A.人际关系B.人群关系C.私人关系D.公共关系4.西方公共关系学界认为最早问世的公共关系学理论书籍是(A )A.《修辞学》B.《高卢战记》C.《荷马史诗》D.《尼可马可伦理学》5.国际公共关系联合会(IPRA)正式宣告成立的地点是(A )A.伦敦B.纽约C.日内瓦D.巴黎6.梅耶教授在“霍桑实验”中提出的理论是( C )A.科学管理理论B.管理过程理论C.人群关系理论D.权变理论7.公共关系部门作为“智囊机构”的职责在于( D )A.传播推广B.协调沟通C.提供服务D.辅助决策8.公关活动对组织的直接功能表现为树立组织形象和( C )A.提高个人素质B.协调社会运行C.协调关系网络D.沟通社会信息9.公关机构附属于组织的某个职能部门的模式属于( B )A.部门并列型B.部门隶属型C.高层领导直属型D.公共关系委员会10.一个社会组织的领导者必须对本组织的声誉和形象承担( A )A.直接责任B.间接责任C.技术责任D.伦理责任11.组织所在地的区域关系对象被称为( D )A.内部公众B.顾客公众C.媒介公众D.社区公众12.消极公众也可称为(A )A.潜在公众B.首要公众C.次要公众D.边缘公众13.“名人广告”、“名流公关”利用的是( C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作用14.首次提出需要层次论的文章是( B )A.《动机与人格》B.《人类动机理论》C.《有效的公共关系》D.《公众舆论的形成》15.态度形成的基础是( A )A.认知B.情感C.意图D.情绪16.人口膨胀、青少年犯罪属于( B )A.社会事件B.社会问题C.社会冲突D.社会运动17.公共关系正式被纳入组织管理职能的根本标志是( D )A.正式公关编制确定B.正式公关目标确定C.正式公关调查的开始D.正式公关预算编制确定18.适用于组织机构稳定、顺利发展时期的公共关系是( B )A.建设型公关B.维系型公关C.防御型公关D.进攻型公关19.下列属于公共关系管理环境因素的是( D )A.组织的目标B.机构与人员设置C.网络媒介D.社会的媒介体制20.公共关系四步工作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 B )A.公共关系策划B.公共关系评估C.公共关系调查D.公共关系实施21.议题设置论认为,各种传播媒介对所传信息首先起到( D )A.决定作用B.辅助作用C.整理作用D.过滤作用22.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传播学理论是( A )A.两级传播论B.把关人理论C.议题设置论D.5W模式23.最常见的新闻稿结构是( C )A.并列结构B.顺时结构C.倒金字塔结构D.金字塔结构24.将人口总体顺序编号,用等距法,每隔一定间隔抽出一人为样本的抽样方法是(B )A.分层随机抽样B.间隔随机抽样C.分区多级随机抽样D.整群抽样25.主观随意性最突出的一种沟通形式是(D )A.书面沟通B.演讲C.报告D.言语沟通26.为捐助希望工程而作的广告属于( B )A.形象广告B.公益广告C.响应广告D.观念广告27.相互见面和离别时最常见的礼节是( C )A.微笑B.拥抱C.握手D.目视28.所有通过不同营销传播工具在不同媒体上传播的信息都应彼此关联呼应,这体现了整合营销传播的( D )A.战略综合性B.战术协调性C.战略导向性D.战术连续性29.在VIS中,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高的要素是(A )A.标志B.标准字C.标准色D.企业造型30.政府开展公关活动的最终目标是(C )A.促进公众的认知B.提高政府的知名度C.提高社会效益D.提高政府的美誉度1.美国全国公共关系协会(PRSA)成立的时间是( C )A.1978年B.1955年C.1948年D.1947年2.现代公共关系发端于(B )A.马斯洛时期B.巴纳姆时期C.艾维·李时期D.爱德华·伯尼斯时期3.从公共关系实际操作的发展历史看,公共关系的管理功能首先是作为组织的(C )A.耳目B.修正者C.发言人D.反馈者4.公共关系人员所应具有的沟通交流意识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D )A.协调意识B.调查意识C.环境意识D.信息意识5.组织中主要负责提出公关活动目标、计划和方案,设计公共关系项目的专职人员是( D )A.分析人员B.技术人员C.传播人员D.计划人员6.在公共关系学中,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认知和评价,称为(C )A.关系B.舆论C.形象D.观念7.各种党派团体、职业团体、群众社团组织、宗教组织等都属于( A )A.互益性组织B.营利性组织C.服务性组织D.公益性组织8.被筛选出来的能成为公共关系工作的中心对象称为(A )A.目标公众B.外部公众C.组织公众D.内部公众9.“刻板印象”又称为( D )A.首因效应 B.近因作用C.晕轮效应D.定型作用10.廉政建设、社会治安在舆论对象中属于( B )A.社会事件B.社会问题C.社会冲突D.社会运动11.当组织“臭名远扬”时,组织的实际形象状态为( D )A.高知名度/高美誉度B.高美誉度/低知名度C.低知名度/低美誉度D.低美誉度/高知名度12.下列选项属于公共关系管理过程中环境因素的是( C )A.印刷媒介B.组织的机构设置C.公众对象D.工作方法选择13.“意见领袖”这一重要概念来源于( A )A.两级传播论B.“3S”论C.把关人理论D.议题设置论l4.公关调查的对象是(C )A.社会组织 B.消费者C.公众 D.受众15.公共关系广告的主要目的是( D )A.推销产品B.提供服务C.赢得经济利益D.确立组织形象16.视觉识别系统VIS中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多的要素是(B )A.标准字B.标志C.标准色D.象征图案17.决定广告策划成败的关键是(A )A.广告创意B.广告定位C.广告媒介安排D.广告效果测定18.下列选项属于政府公共关系职能的是(B )A.执行职能B.协调沟通职能C.决策指挥职能D.监督职能19.现代政府公共关系的本质是政府组织和公众之间的( B )A.单向沟通B.双向沟通C.形象沟通D.舆论沟通20.下列选项偏离了政府公共关系原则的是( D )A.整体统一原则B.真实公开原则C.科学指导原则D.政府利益至上原则1.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是( C )A.传播公众B.告知公众C.传播沟通D.管理形象2.国际公共关系联合会成立于( B )A.1948年B.1955年C.1975年D.1978年3.某公关公司主要为客户提供市场形象调查与设计服务,它属于( A )A.专项业务服务公司B.专门业务服务公司C.综合服务咨询公司D.独立业务服务公司4.在高层领导直属型中,公关机构处于整个组织系统的( C )A.第一层次B.第二层次C.第三层次D.第二、三层次之间5.全员公关培训的对象是组织的( C )A.全体公关人员B.全体领导人员C.全体人员D.全体不合格者6.公共关系机构中的财务人员属于( D)A.计划人员B.领导人员C.文秘人员D.专门技术人员7.与组织无关,其观点、态度和行为不受组织的影响,也不对组织产生作用的公众集体,称为( A )A.非公众B.潜在公众C.知晓公众D.行动公众8.在公共关系学中,组织的公众特指(B )A.消极受众B.积极受众C.内部公众D.外部公众9.由于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产生了知觉的偏见,这被称为( A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效应10.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C )A.需要B.态度C.知觉D.心理11.马斯洛认为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D )A.安全需要 B社交需要 C.自尊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12.“五四运动”、“大生产运动”、“学先进活动”等在舆论对象中属于(D )A.社会事件B.社会问题C.社会冲突D.社会运动13.下列属于交际型公关的是(B )A.演讲 B.电子邮件 C.售后服务 D.设立热线电话14.制作“组织形象要素调查表”的常用方法是(D )A.四步工作法B.六步工作法C.目标作业法D.语意差别分析法15.企业赞助属于(D)A.服务型公关 B.宣传型公关 C.征询型公关D.社会活动型公关16.下列对“公共信息模式”的描述错误..的是(D )A.公关是信息的公布B.是一种单向传播模式C.利用大众媒介传播相对真实信息D.是一种双向传播模式17.下列不是..“把关人”作用的是( B )A.对信息进行整理B.将选择后的信息传达给公众C.将信息划分重点和优先顺序D.为公众选出值得关心和注意的事件18.传播学者麦库姆斯提出了(D )A.“3S”论B.把关人理论C.两级传播论D.议题设置论19.公关调查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是(A )A.民意测验B.公众代表座谈会C.资料分析D.个人走访20.整合营销的最高阶段是(C)A.协调整合B.形象整合C.关系管理整合D.功能整合1.公共关系学专门研究( A )A.组织与公众传播沟通问题B.组织与公众之间关系的稳定问题C.组织与社区之间的传播沟通问题D.组织的内部运营问题2.在公共关系中,将追求平等和双赢作为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而形成的公关观念,一般称为(B )A.协调观念B.互惠观念C.传播观念D.服务观念3.美国著名公关学者雷克斯•哈罗博士认为公共关系是( B )A.一种传播管理行为B.一种管理职能C.一门艺术和科学D.一种公众性的关系4.美国卡特利普和森特在其专著《有效的公共关系》一书中( A )A.提出了“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B.提出了“投公众所好”的主张C.提出了“公众必须被告知”的命题D.提出了“凡宣传皆好事”的命题5.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职业和一门学科,最早产生于( D )A.法国B.奥地利C.英国D.美国6.中国最高的公共关系组织——中国公关协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是( B )A. 1985年在广州B. 1987年在北京C. 1986年在上海D. 1987年在天津7.某人在组织公关部中主要负责评估组织的形象和公关工作的效果,以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
公共关系心理学名词解释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特定的利益支配下的一部分人和其他人发生关系的过程。
公共关系心理学:公共关系心理学是研究公共关系心理及其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公共关系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关系心理的概念:公共关系心理指的是和公共关系行为以及公共关系活动相关的心理现象。
公共关系心理的特征:可知性,情感性,自利性,广泛性公共关系客体:公共关系活动中处于客体地位的人和人群,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对象。
公共关系主体:主动开展公共关系的人(组织团体)公众:指的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客体,他既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潜在的。
心理特征:心理特征指的是心理特点的表征,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表现于公众个体身上最稳定,最根本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 能力是使活动顺利完成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的范畴,它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与活动的效果相联系。
气质: 气质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内外倾向性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性格:性格是对客观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群体:一般指的是实际群体,实际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群体领袖:包括非正式群体中的自然领袖和非正式群体中的各级领导。
兴趣:是人脑对特定事物的特定反应。
需要:需要是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或受到某种刺激,特别是受到强烈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主观转台,是有机体特有的一种寻求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心理倾向。
价值:是指周围事物以及人和社会的关系在人的心目中的轻重、主次地位。
价值观:人对事物的是非、善恶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评价以及行为取向构成人的价值观。
评价体系:指的是人们对于相关事物地位、作用进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从而在内心形成相对稳定的决定价值取向的心理内容结构。
价值取向类型:价值取向类型指的是在一定价值评价体系的推动下,行为、活动指向主要价值目标的行为类型。
公共关系心理学(大纲)+往年试题完整版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0756)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公共关系心理学》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设置本课程是为了向应考者提供公众心理特征等公共关系心理学知识和原理,提高本专业应考者处理公共关系、人际交往和关系协调等能力。
本课程是在基础心理学课程之后的后继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应考者了解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与工作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公众的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心理定势等个体和群体心理学知识和原理;掌握对公众心理认知、与公众心理沟通及影响公众心理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具备处理某一组织的公共关系事务的能力与技术。
二、考试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第一章绪论一、考核知识点(一)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心理学(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三)公共关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四)公共关系心理学学习的内容(五)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二、考核要求(一)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心理学1、识记:(1)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心理学2、领会:(1)公共关系的特征(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识记:(1)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2、领会:(1)公共关系与心理学的联系(三)公共关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1、识记:(1)公共心理的概念2、领会:(1)公共心理的特征(四)公共关系心理学学习的内容1、识记:(1)公共关系客体;(2)公共关系主体;(3)公共关系过程2、领会:(1)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习内容(五)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1、领会:(1)为什么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2)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第二章公众的心理特征一、考核知识点(一)公众心理特征概述(二)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三)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四)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二、考核要求(一)公众心理特征概述1、识记:(1)公众;(2)心理特征2、领会:(1)公众心理特征的成分与结构(二)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1、识记:(1)个性心理特征;(2)能力;(3)气质;(4)性格2、领会:(1)了解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对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三)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1、识记:(1)公众在性别、年龄、职业、不同文化水平等方面的角色心理特征2、领会:(1)了解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对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四)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1、识记:(1)群体;(2)群体领袖;2、领会:(1)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2)群体领袖的心理特征;(3)群体心理与群体领袖心理的关系;(4)了解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对于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3、应用:(1)运用群体心理的原理分析所在单位的群体心理特征第三章公众的心理倾向一、考核知识点(一)公众的兴趣倾向(二)公众的需要倾向(三)公众的价值观倾向(四)公众的自我倾向二、考核要求(一)公众的兴趣倾向1、识记:(1)什么是兴趣;(2)兴趣的个体差异2、领会:(1)公众兴趣在公共关系工作中的作用(二)公众的需要倾向1、识记:(1)什么是需要;(2)需要的特点;(3)需要的类别;(4)需要的层次2、领会:(1)了解公众需要对于公共关系工作有什么重要意义(三)公众的价值观倾向1、识记:(1)价值;(2)价值观;(3)价值评价体系;(4)价值取向类型2、领会:(1)格雷夫斯的价值取向类型理论;(2)将价值评价体系与价值取向相联系划分价值取向类型(四)公众的自我倾向1、识记:(1)自我与自我意识;(2)自我的构成要素;(3)自我的境界:(4)自我倾向2、领会:(1)自我有哪几种境界;(2)什么是自我的分化与统一3、应用:(1)具有哪一种自我倾向的人更适合做公共关系工作,为什么第四章公众的心理定势一、考核知识点(一)心理定势概述(二)微观心理定势(三)宏观心理定势(四)流行心理定势二、考核要求(一)心理定势概述1、识记:(1)心理定势;(2)心理定势的特点;(3)心理定势的类别2、领会:(1)心理定势与心理特征、心理倾向的区别与联系;(2)心理定势对行为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二)微观心理定势1、识记:(1)首次效应;(2)晕轮效应;(3)经验效应;(4)移情效应2、领会:(1)微观心理定势有哪些主要的表现形式3、应用:(1)在公共关系工作中如何有效利用或避免首次效应、晕轮效应、经验效应和移情效应(三)宏观心理定势1、识记:(1)社会刻板印象;(2)地域文化心理;(3)民族文化心理2、领会:(1)地域文化心理的表现形式;(2)地域文化心理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1)社会刻板印象对于公共关系工作的启示(四)流行心理定势1、识记:(1)时尚;(2)流言;(3)骚乱2、领会:(1)为什么说时尚、流言、骚乱也是心理定势的表现;(2)时尚、流言、骚乱产生与消失的过程3、应用:(1)掌握时尚、流言、骚乱等心理规律对于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第五章对公众心理的认知一、考核知识点(一)对公众个体心理的认知(二)对公众群体心理的认知(三)对公众心理变化的认知(四)克服认知公众心理的障碍二、考核要求(一)对公众个体心理的认知1、领会:(1)公众个体心理认知的主要媒介与方法(二)对公众群体心理的认知1、识记:(1)组织内部公众;(2)社区公众;(3)媒介公众;(4)政府公众;(5)购买公众2、领会:(1)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向心力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1)对不同群体的公众心理的认知各有什么要求(三)对公众心理变化的认知1、识记:(1)宏观环境;(2)微观环境;(3)舆论2、领会:(1)影响公众心理变化的因素;(2)舆论导向对公众心理的影响(四)克服认知公众心理的障碍1、识记:(1)压抑作用;(2)投射作用;(3)反向作用:(4)文饰作用;(5)转移作用2、领会:(1)影响对公众心理的认知的主要因素3、应用:(1)如何克服对公众心理认知过程中的障碍第六章和公众心理的沟通一、考核知识点(一)和公众的信息沟通(二)和公众的意见沟通(三)和公众的情感沟通(四)和特殊公众的沟通二、考核要求(一)和公众的信息沟通1、识记:(1)信息;(2)信息沟通;(3)链形沟通;(4)星形沟通;(5)根形沟通;(6)轮形沟通2、领会:(1)为什么说任何沟通是心理沟通;(2)信息沟通的基本模式;(3)信息沟通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3、应用:(1)选择与公众沟通的内容应遵循哪些原则(二)和公众的意见沟通1、识记:(1)意见沟通;(2)公众意见的类别2、领会:(1)意见沟通的功能;(2)意见沟通的过程3、应用:(1)如何与公众进行意见沟通(三)和公众的情感沟通1、识记:(1)情绪;(2)情感;(3)感情2、领会:(1)体察公众的心境及时进行沟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2)体察公众的激情需要注意哪些方面;(3)公众有哪些基本的情感需要(四)和特殊公众的沟通1、识记:(1)身心异常者;(2)品质不良者;(3)挫折;(4)性骚扰2、领会:(1)与身心异常者沟通的原则;(2)与品质不良者沟通需要注意的问题3、应用:(1)与“受挫者”的沟通可能遭遇哪些障碍;(2)与性骚扰者沟通的具体步骤和需注意的问题第七章对公众心理的影响一、考核知识点(一)劝导方法的运用(二)暗示方法的运用(三)感染方法的运用(四)诱导方法的运用二、考核要求(一)劝导方法的运用1、识记:(1)流泻式劝导;(2)冲击式劝导;(3)浸润式劝导;(4)逆行式劝导2、领会:(1)四种常用的劝导方法各自的特点;3、应用:(1)运用这四种劝导方法应掌握的要点(二)暗示方法的运用1、识记:(1)暗示;(2)暗示的类型2、领会:(1)暗示在影响公众方面的功效;(2)暗示发挥作用的两个基本条件3、应用:(1)如何提高暗示的技巧,有效暗示应遵循哪些感知规律(三)感染方法的运用1、识记:(1)感染;(2)感染的三个特征;(3)直接感染与间接感染2、领会:(1)感染的作用机制3、应用:(1)如何增强感染力(四)诱引方法的运用1、识记:(1)诱引;(2)诱引的特点2、领会:(1)如何在公共关系工作中使用兴趣方面的诱引;(2)需要方面的诱引应注意的问题3、应用:(1)运用奖惩激发公众需要应注意的问题第八章组织的社会形象一、考核知识点(一)组织形象概述(二)组织形象和公众印象(三)组织形象和公众态度(四)组织形象和公众舆论二、考核要求(一)组织形象概述1、识记:(1)组织形象;(2)组织形象的特点;(3)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2、领会:(1)塑造组织形象的意义(二)组织形象和公众印象1、识记:(1)印象;(2)公众印象;(3)组织形象与公众印象的区别与联系2、领会:(1)印象形成的过程;(2)印象形成的途径3、应用:(1)如何巩固和加深公众印象(三)组织形象和公众态度1、识记:(1)态度;(2)态度的特点;(3)态度的分类;(4)态度的功能2、领会:(1)组织的态度与组织形象的关系;(2)态度形成与转变的认知不协调理论;(3)态度强化、形成与转变的刺激、学习理论;(4)态度形成与转变的平衡理论(四)组织形象和公众舆论1、识记:(1)舆论;(2)公众舆论;(3)舆论的特性2、领会:(1)公众舆论的威力;(2)知晓公众舆论的途径3、应用:(1)公共关系工作中如何制造和引导公众舆论第九章组织的心理氛围一、考核知识点(一)组织成员的集体意识(二)组织成员的主人意识(三)组织成员的公众意识二、考核要求(一)组织成员的集体意识1、识记:(1)集体;(2)集体意识;(3)集体的集体意识2、领会:(1)集体怎样影响个人;(2)集体意识的表现;(3)集体意识的形成3、应用:如何培养和巩固集体的集体意识(二)组织成员的主人意识1、识记:(1)主人意识;(2)西方的人性理论;(3)“经济人”假设;(4)“社会人”假设;(5)“自动人”假设;(6)“复杂人”假设2、领会:(1)主人地位的的内涵;(2)主人意识与主人地位的关系;(2)自我意识与主人意识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1)如何强化集体的主人意识(三)组织成员的公众意识1、识记:(1)公众意识;(2)公共关系行为2、领会:(1)公众意识有哪些表现;(2)如何通过公共关系行为来辨别公众意识3、应用:(1)如何在组织内部培养和普及公众意识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兹对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关于考核目标的几点说明为使考核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具体内容还规定了考核目标,以便应考者在自学与应考时能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和有针对性地分层进行辅导,帮助考生更有效地学习。
高纲300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29657 公共关系心理学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公共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心理学科,主要研究公共关系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活动规律。
本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应考者系统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基本概况,掌握公共心理、公共关系心理和组织团体心理的基本理论,并能将所学理论运用于社会生活实践,为公共关系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公共关系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评价目标)本课程共有十一章:绪论,总体概述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价值和研究原则;第一、二、三章论述公共关系主体,第四、五、六、七、八章论述公共关系客体;第九和第十章探讨公共关系媒介。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1.了解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价值和研究原则等学科概况;2.理解并掌握组织形象的观念、组织领导的形象心理与群体心理。
3.理解并掌握公众的心理特点、公众的角色及社会心理、公众的心理效应和心理变化以及公众心理的引导与沟通。
4.理解并掌握传播关系与传播范式、传播心理与传播策略。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公共关系心理学是在公共关系原理和普通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
因此,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一般包括公共关系学、基础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并掌握公共关系的含义和基本特征,了解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理解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公共关系心理学的起源、学科性质与特征、研究对象,公共关系心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识记: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②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③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特征。
领会: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起源;②公共关系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价值领会:①研究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价值。
公关心理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公关心理学中,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表现与个体独处时的行为表现存在差异,这种现象被称为:A. 社会促进B. 社会抑制C. 社会影响D. 社会适应答案:B2. 在公关活动中,通过影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过程称为:A. 说服B. 沟通C. 谈判D. 协调答案:A3. 公关人员在处理危机时,以下哪种情绪管理策略最为有效?A. 忽视B. 抑制C. 表达D. 转移答案:C4. 公关关系中,以下哪种关系类型最有利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A. 交易型B. 权力型C. 合作型D. 竞争型答案:C5. 公关活动中,以下哪种沟通方式被认为是最不正式的?A. 面对面B. 电话C. 电子邮件D. 社交媒体答案:D6. 在公关活动中,以下哪种策略最有助于建立公众信任?A. 信息披露B. 形象塑造C. 事件营销D. 危机公关答案:A7. 公关心理学认为,以下哪种因素对个体的决策影响最大?A. 个人经验B. 社会压力C. 群体规范D. 个人偏好答案:C8. 在公关活动中,以下哪种方法最有效于提升公众形象?A. 广告宣传B. 公益活动C. 媒体曝光D. 产品展示答案:B9. 公关人员在与公众沟通时,以下哪种技巧最有助于缓解紧张气氛?A. 直接陈述B. 幽默表达C. 情绪宣泄D. 逻辑论证答案:B10. 在公关活动中,以下哪种行为最可能引发公众的负面反应?A. 信息透明B. 积极回应C. 隐瞒事实D. 及时道歉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公关心理学中,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包括:A. 个人特质B. 社会文化C. 环境因素D. 情绪状态答案:ABCD2. 公关活动中,有效的沟通策略包括:A. 倾听B. 反馈C. 说服D. 沉默答案:ABC3. 在公关危机处理中,以下哪些措施是必要的?A. 及时回应B. 公开道歉C. 隐瞒信息D. 制定应对计划答案:ABD4. 公关活动中,以下哪些行为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A. 诚实守信B. 积极参与社区活动C. 夸大宣传D. 保持一致性答案:ABD5. 公关心理学认为,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公众对品牌的认知?A. 品牌形象B. 产品质量C. 广告宣传D. 价格策略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公关心理学在公关活动中的作用。
2005年10月公关心理学自考试卷2005年10月自考公关心理学试题答案全国2010年10月自学考试公关心理学试题课程代码:0064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属于交际型公共关系活动的是( )A.报纸B.慈善会C.座谈会D.路牌2.影响组织凝聚力的最直接因素是( )A.组织利益B.组织领导人C.组织目标D.组织成员心理3.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 )A.个性心理过程B.个性心理倾向性C.个性心理特征D.个性心理图示4.关于“公众”的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A.它是由面对同一观点并有不同看法的人组成的群体B.它指社会生活中的所有人C.它是抽象的、泛指的D.它不与某一个社会组织相联系5.个人愿望和社会道德准则相矛盾的动机冲突是( )A.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B.原则性的动机冲突C.双趋式动机冲突D.双避式动机冲突6.公关心理学研究的公众个体与公共关系学中的公众个体的区别在于( )A.前者研究的通常是具体公众,后者研究抽象的公众个体B.前者研究的通常是抽象的公众个体,后者研究的往往是具体公众C.前者研究的是具体的组织,后者研究抽象的组织D.前者研究的是抽象的组织,后者研究具体的组织7.“我为人人”这种纯粹以助人为目的的行为是( )A.报答性行为B.服从行为C.利他主义行为D.从众行为8.群体成员对群体的总体感觉意识称为( )A.群体归属感B.群体荣誉感C.群体整体感D.群体认同感9.在群体领导心理的表现形式中,群体领导班子对待权力的心理倾向称为( )A.成就感B.竞争感C.威望感D.用权感10.时装的流行,年轻人发型和发色的变化等属于时尚类型的( )A.阵热B.狂热C.时狂D.时髦11.下列属于组织形象软要素的是( )A.组织的无形资产B.组织拥有的技术设备C.组织的方针政策和管理水平D.组织的建筑群落和环境布置12.组织在与公众的交往过程中,公众记忆中所保留的有关组织的形象是指( )A.社会组织形象B.公众印象C.组织的道德形象D.组织的群众心理13.根据加权平均模式,人们在人际交往形成印象的过程中总会给予较大权重的是( )A.积极的评价B.可信度低的评价信息C.同先前印象不一致的信息D.对早先形成的印象14.富于攻击性的人认为别人也生性好斗,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刻板效应D.投射效应15.下列关于公共关系传播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以大众传播媒介为主要手段B.它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C.它的目的是为组织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声誉D.它的主体是专门的信息传播机构16.反复运用大众传播工具能够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大众传播受传者理论是( ) A.个人差异说B.枪弹论C.社会范畴说D.社会关系说17.下列关于公众态度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公众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部分内容组成B.态度结构中的三个成分互相依赖、协调一致C.赞成或不赞成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关键D.态度一直与实际行为发生联系18.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克特创制的测定公众态度的方法是( )A.总加量表法B.社会距离尺度法C.投射法D.语句完成法19.连续品尝糖果会降低对甜度的感受,产生味觉适应,因此造成的逆反为( )A.感觉逆反B.广告逆反C.说服逆反D.流行逆反20.公共关系人员必须具备的首要心理素质是( )A.稳定乐观的情绪B.充分的自信心C.良好的意志品质D.和谐的人际关系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完整版)公共关系学试题题库大全及答案汇总公共关系学试题题库及答案汇总一、单项选择题1.公共关系学专门研究(A )A.组织与公众传播沟通问题B.组织与公众之间关系的稳定问题C.组织与社区之间的传播沟通问题D.组织的内部运营问题2.在公共关系中,将追求平等和双赢作为处理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而形成的公关观念,一般称为(B )A.协调观念B.互惠观念C.传播观念D.服务观念3.美国著名公关学者雷克斯·哈罗博士认为公共关系是(B )A.一种传播管理行为B.一种管理职能C.一门艺术和科学D.一种公众性的关系4.美国卡特利普和森特在其专著《有效的公共关系》一书中(A)A.提出了"双向对称"的公共关系模式B.提出了"投公众所好"的主张C.提出了"公众必须被告知"的命题D.提出了"凡宣传皆好事"的命题5.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职业和一门学科,最早产生于(D )A.法国B.奥地利C.英国D.美国6.中国最高的公共关系组织——中国公关协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是(B )A. 1985年在广州B. 1987年在北京C. 1986年在上海D. 1987年在天津7.某人在组织公关部中主要负责评估组织的形象和公关工作的效果,以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
他属于(C )A.公关计划人员B.公关技术人员C.公关调查分析人员D.公关传播人员8.组织的全员公关培训即指对全员进行公关教育,其重点是(B)A.公关知识普及教育B.公关思想及意识教育C.政治思想教育D.公关能力教育9.一个社会组织的领导者必须对本组织的声誉和形象承担(A )A.直接责任B.间接责任C.技术责任D.综合责任10.在公关人员心理素质中,其最基本的要求是(B )A.热情心理B.自信心理C.开放心理D.创新心理11.在公共关系学中,公众特指(B)A.消极受众B.积极受众C.内部公众D.外部公众12.公共关系也称作(C)A.群众关系B.受众关系C.公众关系D.人群关系13.消费者、协作者、竞争者、记者、名流、政府官员、社区居民等属于组织的(D )A.个体公众B.组织公众C.内部公众D.外部公众14.固定的僵化印象对人的知觉的影响,在知觉的偏见的产生原因中称(D)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定型作用15.在一定条件下,多种需要中会有一种最为迫切、起主要支配作用的需要,即(D )A.自尊需要B.胜任需要C.成就需要D.优势需要16."一窝蜂"现象指的是(A )A.流行B.流言C.时髦D.时狂17.首次阐明人们的逆反心理形成的主观原因的美国心理学家是(C )A.霍夫兰B.纳普C.布林D.阿什18.组织的自我形象是其(C )A.实际的社会形象B.公众形象C.期望建立的社会形象D.过去已建立的社会形象19.学校利用校庆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这一活动本身表明它重视塑造自己的(A )A.文化形象B.产品形象C.社区形象D.环境形象20.组织的公关形象策划要对公众进行研究,其首先要做的工作是(B)A.研究目标公众对组织的特殊视角B.鉴别目标公众的权利要求C.建立有效的公众形象D.研究目标公众的类型21.双向不平衡模式认为,当组织与公众发生冲突时,解决的办法是要求(C )A.组织改变公关行为B.媒介改变行为方式C.公众改变行为D.组织与公众共同改变行为22.传播学界认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几十年间,关于大众传播威力研究中最流行的观点是(A)A.魔弹论B.有限效果论C.适度效果论D.最低效果法则23.电视和广播媒介的共同弱点是(D )A.感染力较差B.功能单一C.传播效果较弱D.传播效果稍纵即逝24.公关调查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方法是(D )A.资料分析法B.公众代表座谈会法C.群体讨论法D.民意测验法25.相互见面和离别时最常见的礼节是(C)A.微笑B.拥抱C.握手D.目视26.在VIS中,应用最广泛、出现频率最高的要素是(A )A.标志B.标准字C.标准色D.企业造型27.公关工作中最常用、最普遍的一种口语传播方式是(B )A.报告B.演讲C.会议D.谈判28.在营销传播的所有形式中采用同一的颜色、图案及识别符号。
2023年自考专业(公共关系)公关心理学考试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公共关系心理学的讨论对象是()Λ.公共关系B.公共关系活动过程C.公共关系活动双方D.公共关系活动双方的心理现象2、证明员工的士气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有重要作用的试验是()Λ.巴纳德试验B.韦伯试验C.霍桑试验D.泰罗试验3、人们猎取客观世界信息的两个主要来源是()Λ.运动觉和平衡觉B.视觉和听觉C.听觉和味觉D.味觉和触觉4、与任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Λ.坚决性B.坚韧性C.自制力D.自负性5、公共关系工作程序的第一步是()A.调查讨论B.策划C.实施D.评估6、比较长久、比较微弱而具有弥散性特点的心情状态属于()A.激情B.心境C.应激D.冷静7、一个人由于勤奋、锲而不舍而丰富了学问、增长了才能,这说明()A.性格能改造气质B.性格体现了人的气质C.性格制约着力量的进展D.气质有利于力量的发挥8、从众行为和服从行为最明显的区分在于()A.是否自愿B.是否有外界压力C.是否步调全都D.是否头脑糊涂9、谣言与流言的主要区分在于()A.谣言一般是口头的B.谣言不肯定真实牢靠C.谣言的传播时间短D.谣言一般怀有恶意10、群体成员在熟悉上与群体保持全都,这种情感是()Λ.群体归属感B.群体认同感C.群体整体感D.群体荣誉感IK在公共关系中,处于客体位置的群体成员共同的心理状态或倾向称为()Λ.群体心理定势B.群体领导心理定势C.群体公众心理D.个体公众心理12、下列组织形象诸要素中,属于软要素的是()Λ.组织的资金状况B.组织的生活消遣设施C.组织的群体心理氛围D.组织的无形资产13、在公众印象形成过程中,印象者是()A.公众B.个人C.组织D.媒体14、查看答案【二、多项选择题】1ΛBCD2ΛBC3ΛCE4ΛBCDE5ΛCE6~10点击下载查看答案。
全国自考《公关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卷面总分:100分答题时间:80分钟试卷题量:30题一、单选题(共14题,共14分)1.下面哪种方法不是广告效果的测定方法()。
• A.抽样调查法• B.再认识实验• C.再现实验• D.自我评定法正确答案:D2.从认知评价的角度,公众态度可以分为()。
• A.肯定的态度和否定的态度• B.积极的态度和消极的态度• C.外显的态度和内隐的态度• D.现实的态度和未来的态度正确答案:A3.在横向沟通中,组织传播者扮演着()的角色。
• A.守门员• B.倡导者• C.联络员• D.受传者正确答案:C4.下面哪种传播方式不是人际传播的主要形式()。
• A.会议• B.演讲• C.内部刊物• D.谈话正确答案:C5.“谎言重复三遍就会变成真理”是由()提出的。
• A.梅尔文• B.戈培尔• C.德福洛• D.亚当斯正确答案:B6.通过记者招待会形成舆论效果是一种()。
• A.大众传播模式• B.人际传播模式• C.两级传播模式• D.组织传播模式正确答案:C7.公共关系广告影响公众的模式是()。
• A.公众—产品—企业• B.公众—企业—产品• C.企业—公众—产品• D.产品—企业—公众正确答案:B8.面访调查的一个主要缺点是()。
• A.调查对象对问卷的理解不够• B.调查对象不如实回答• C.时间短难以深入• D.调查对象容易受访问者的主观影响正确答案:D9.服务型公关的效果最有利于()。
• A.提高知名度• B.联络公众感情• C.提高美誉度• D.提高市场占有率正确答案:C10.人际传播,即()。
• A.人际宣传• B.人际交流• C.公众舆论• D.流言正确答案:B11.双因素理论认为,消除不满意的结果是员工()。
• A.感到满意• B.没有感到满意• C.没有感到不满意• D.以上三个都不对正确答案:C12.对细节能清晰感知,但整体性较差的是()。
• A.知觉综合型的人• B.知觉分析型的人• C.分析综合型的人• D.以上三者都不是正确答案:B13.从心理学的角度,一个人的工作能力的高低等于()。
公共关系学-公众心理与行为(一)(总分100, 做题时间90分钟)单项选择题1.知觉产生的基础是______• A.感觉• B.兴趣• C.认知• D.学习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2答案:A[解析] 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之所以能反映事物整体,是因为之前已经历了对该事物各属性的感觉,并将相应的感觉信息组合储存于脑中。
因此知觉产生的基础是感觉。
2.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______ • A.需要• B.态度• C.知觉• D.心理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2答案:C[解析] 知觉是大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3.思维的“窗口”是______• A.感觉• B.知觉• C.语言• D.视觉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2[解析] 在心理活动中,知觉与思维紧密相关。
知觉作为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而思维又对感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把知觉组织起来,使其获得一定的意义。
4.造成知觉变形或歪曲的主要原因:一是知觉的选择性,二是______ • A.知觉的盲目性• B.知觉的偏见• C.知觉的方向性• D.知觉的整体性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2答案:B[解析] 受主观意识性的影响,人们对客观事实的知觉经常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变形或歪曲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偏见。
5.知觉过程的选择性,受______的制约。
• A.精神因素与物质因素• B.直接因素与间接因素• C.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 D.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2答案:C[解析] 知觉的选择性,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这种选择性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
6.依据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开始不容易清晰感知到的是______ • A.响亮的声音• B.突出的色彩• C.地上的蚂蚁• D.醒目的标志SSS_SIMPLE_SINA B C D分值: 2[解析] 周围环境中那些刺激作用强烈而突出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成为知觉对象。
公共关系心理学(大纲)+往年试题完整版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0756)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公共关系心理学》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设置本课程是为了向应考者提供公众心理特征等公共关系心理学知识和原理,提高本专业应考者处理公共关系、人际交往和关系协调等能力。
本课程是在基础心理学课程之后的后继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应考者了解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与工作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公众的心理特征、心理倾向、心理定势等个体和群体心理学知识和原理;掌握对公众心理认知、与公众心理沟通及影响公众心理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具备处理某一组织的公共关系事务的能力与技术。
二、考试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第一章绪论一、考核知识点(一)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心理学(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三)公共关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四)公共关系心理学学习的内容(五)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二、考核要求(一)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心理学1、识记:(1)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心理学2、领会:(1)公共关系的特征(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识记:(1)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2、领会:(1)公共关系与心理学的联系(三)公共关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1、识记:(1)公共心理的概念2、领会:(1)公共心理的特征(四)公共关系心理学学习的内容1、识记:(1)公共关系客体;(2)公共关系主体;(3)公共关系过程2、领会:(1)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习内容(五)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1、领会:(1)为什么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2)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第二章公众的心理特征一、考核知识点(一)公众心理特征概述(二)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三)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四)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二、考核要求(一)公众心理特征概述1、识记:(1)公众;(2)心理特征2、领会:(1)公众心理特征的成分与结构(二)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1、识记:(1)个性心理特征;(2)能力;(3)气质;(4)性格2、领会:(1)了解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对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三)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1、识记:(1)公众在性别、年龄、职业、不同文化水平等方面的角色心理特征2、领会:(1)了解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对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四)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1、识记:(1)群体;(2)群体领袖;2、领会:(1)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2)群体领袖的心理特征;(3)群体心理与群体领袖心理的关系;(4)了解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对于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3、应用:(1)运用群体心理的原理分析所在单位的群体心理特征第三章公众的心理倾向一、考核知识点(一)公众的兴趣倾向(二)公众的需要倾向(三)公众的价值观倾向(四)公众的自我倾向二、考核要求(一)公众的兴趣倾向1、识记:(1)什么是兴趣;(2)兴趣的个体差异2、领会:(1)公众兴趣在公共关系工作中的作用(二)公众的需要倾向1、识记:(1)什么是需要;(2)需要的特点;(3)需要的类别;(4)需要的层次2、领会:(1)了解公众需要对于公共关系工作有什么重要意义(三)公众的价值观倾向1、识记:(1)价值;(2)价值观;(3)价值评价体系;(4)价值取向类型2、领会:(1)格雷夫斯的价值取向类型理论;(2)将价值评价体系与价值取向相联系划分价值取向类型(四)公众的自我倾向1、识记:(1)自我与自我意识;(2)自我的构成要素;(3)自我的境界:(4)自我倾向2、领会:(1)自我有哪几种境界;(2)什么是自我的分化与统一3、应用:(1)具有哪一种自我倾向的人更适合做公共关系工作,为什么第四章公众的心理定势一、考核知识点(一)心理定势概述(二)微观心理定势(三)宏观心理定势(四)流行心理定势二、考核要求(一)心理定势概述1、识记:(1)心理定势;(2)心理定势的特点;(3)心理定势的类别2、领会:(1)心理定势与心理特征、心理倾向的区别与联系;(2)心理定势对行为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二)微观心理定势1、识记:(1)首次效应;(2)晕轮效应;(3)经验效应;(4)移情效应2、领会:(1)微观心理定势有哪些主要的表现形式3、应用:(1)在公共关系工作中如何有效利用或避免首次效应、晕轮效应、经验效应和移情效应(三)宏观心理定势1、识记:(1)社会刻板印象;(2)地域文化心理;(3)民族文化心理2、领会:(1)地域文化心理的表现形式;(2)地域文化心理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1)社会刻板印象对于公共关系工作的启示(四)流行心理定势1、识记:(1)时尚;(2)流言;(3)骚乱2、领会:(1)为什么说时尚、流言、骚乱也是心理定势的表现;(2)时尚、流言、骚乱产生与消失的过程3、应用:(1)掌握时尚、流言、骚乱等心理规律对于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第五章对公众心理的认知一、考核知识点(一)对公众个体心理的认知(二)对公众群体心理的认知(三)对公众心理变化的认知(四)克服认知公众心理的障碍二、考核要求(一)对公众个体心理的认知1、领会:(1)公众个体心理认知的主要媒介与方法(二)对公众群体心理的认知1、识记:(1)组织内部公众;(2)社区公众;(3)媒介公众;(4)政府公众;(5)购买公众2、领会:(1)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向心力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1)对不同群体的公众心理的认知各有什么要求(三)对公众心理变化的认知1、识记:(1)宏观环境;(2)微观环境;(3)舆论2、领会:(1)影响公众心理变化的因素;(2)舆论导向对公众心理的影响(四)克服认知公众心理的障碍1、识记:(1)压抑作用;(2)投射作用;(3)反向作用:(4)文饰作用;(5)转移作用2、领会:(1)影响对公众心理的认知的主要因素3、应用:(1)如何克服对公众心理认知过程中的障碍第六章和公众心理的沟通一、考核知识点(一)和公众的信息沟通(二)和公众的意见沟通(三)和公众的情感沟通(四)和特殊公众的沟通二、考核要求(一)和公众的信息沟通1、识记:(1)信息;(2)信息沟通;(3)链形沟通;(4)星形沟通;(5)根形沟通;(6)轮形沟通2、领会:(1)为什么说任何沟通是心理沟通;(2)信息沟通的基本模式;(3)信息沟通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3、应用:(1)选择与公众沟通的内容应遵循哪些原则(二)和公众的意见沟通1、识记:(1)意见沟通;(2)公众意见的类别2、领会:(1)意见沟通的功能;(2)意见沟通的过程3、应用:(1)如何与公众进行意见沟通(三)和公众的情感沟通1、识记:(1)情绪;(2)情感;(3)感情2、领会:(1)体察公众的心境及时进行沟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2)体察公众的激情需要注意哪些方面;(3)公众有哪些基本的情感需要(四)和特殊公众的沟通1、识记:(1)身心异常者;(2)品质不良者;(3)挫折;(4)性骚扰2、领会:(1)与身心异常者沟通的原则;(2)与品质不良者沟通需要注意的问题3、应用:(1)与“受挫者”的沟通可能遭遇哪些障碍;(2)与性骚扰者沟通的具体步骤和需注意的问题第七章对公众心理的影响一、考核知识点(一)劝导方法的运用(二)暗示方法的运用(三)感染方法的运用(四)诱导方法的运用二、考核要求(一)劝导方法的运用1、识记:(1)流泻式劝导;(2)冲击式劝导;(3)浸润式劝导;(4)逆行式劝导2、领会:(1)四种常用的劝导方法各自的特点;3、应用:(1)运用这四种劝导方法应掌握的要点(二)暗示方法的运用1、识记:(1)暗示;(2)暗示的类型2、领会:(1)暗示在影响公众方面的功效;(2)暗示发挥作用的两个基本条件3、应用:(1)如何提高暗示的技巧,有效暗示应遵循哪些感知规律(三)感染方法的运用1、识记:(1)感染;(2)感染的三个特征;(3)直接感染与间接感染2、领会:(1)感染的作用机制3、应用:(1)如何增强感染力(四)诱引方法的运用1、识记:(1)诱引;(2)诱引的特点2、领会:(1)如何在公共关系工作中使用兴趣方面的诱引;(2)需要方面的诱引应注意的问题3、应用:(1)运用奖惩激发公众需要应注意的问题第八章组织的社会形象一、考核知识点(一)组织形象概述(二)组织形象和公众印象(三)组织形象和公众态度(四)组织形象和公众舆论二、考核要求(一)组织形象概述1、识记:(1)组织形象;(2)组织形象的特点;(3)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2、领会:(1)塑造组织形象的意义(二)组织形象和公众印象1、识记:(1)印象;(2)公众印象;(3)组织形象与公众印象的区别与联系2、领会:(1)印象形成的过程;(2)印象形成的途径3、应用:(1)如何巩固和加深公众印象(三)组织形象和公众态度1、识记:(1)态度;(2)态度的特点;(3)态度的分类;(4)态度的功能2、领会:(1)组织的态度与组织形象的关系;(2)态度形成与转变的认知不协调理论;(3)态度强化、形成与转变的刺激、学习理论;(4)态度形成与转变的平衡理论(四)组织形象和公众舆论1、识记:(1)舆论;(2)公众舆论;(3)舆论的特性2、领会:(1)公众舆论的威力;(2)知晓公众舆论的途径3、应用:(1)公共关系工作中如何制造和引导公众舆论第九章组织的心理氛围一、考核知识点(一)组织成员的集体意识(二)组织成员的主人意识(三)组织成员的公众意识二、考核要求(一)组织成员的集体意识1、识记:(1)集体;(2)集体意识;(3)集体的集体意识2、领会:(1)集体怎样影响个人;(2)集体意识的表现;(3)集体意识的形成3、应用:如何培养和巩固集体的集体意识(二)组织成员的主人意识1、识记:(1)主人意识;(2)西方的人性理论;(3)“经济人”假设;(4)“社会人”假设;(5)“自动人”假设;(6)“复杂人”假设2、领会:(1)主人地位的的内涵;(2)主人意识与主人地位的关系;(2)自我意识与主人意识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1)如何强化集体的主人意识(三)组织成员的公众意识1、识记:(1)公众意识;(2)公共关系行为2、领会:(1)公众意识有哪些表现;(2)如何通过公共关系行为来辨别公众意识3、应用:(1)如何在组织内部培养和普及公众意识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兹对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关于考核目标的几点说明为使考核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具体内容还规定了考核目标,以便应考者在自学与应考时能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和有针对性地分层进行辅导,帮助考生更有效地学习。
命题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进行,不超出范围,同时安排好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