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写过四句诗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9
三一文库()〔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
《所见》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袁枚《所见》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所见》原文
牧童①骑黄牛,
歌声振②林樾③。
意欲④捕⑤鸣⑥蝉,
忽然闭口立⑦。
▲注释
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②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④欲:想要。
⑤捕:捉。
⑥鸣:叫。
⑦立:站立。
《所见》诗意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袁枚最出名的古诗袁枚(侠谐)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诗歌作品以抒情和咏史为主,以其独特的才华和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称赞。
下面是袁枚最出名的古诗的相关参考内容。
1.《临江仙·梅》梅,当代诗人眷恋的一种花朵,而袁枚更是对梅花情有独钟。
这首《临江仙·梅》正是他对梅花的赞美之作。
诗中以临江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梅花在寒冷的冬季中傲然开放的精神,以及梅花带给人们的温馨和希望。
2.《烟柳行・荷叶》袁枚的诗作常常以自然为主题,传达出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烟柳行・荷叶》是一首写荷叶的诗。
通过对荷叶独特的形态、气息和长势的描绘,表达了袁枚对自然界奇妙和不可思议之处的赞美。
3.《续韵小重山·新丰初至蓝桥驿》此诗是袁枚游历新丰的时候所作,抒发自己的旅游之情。
通过写蓝桥驿的景色和心情,诗中融入了对当地人的描写和描绘自己旅途的疲惫与喜悦之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之情。
4.《临江仙·夏日维扬》这是袁枚另一首脍炙人口的《临江仙》系列之一,以描绘江南夏日的景色为主题。
诗中表现出夏日天空晴朗明亮,绿树成阴,江水向东流去的景色,以及人们戏水嬉戏、吹起箫来的场景,带给读者一种清凉与愉悦的感觉。
5.《夜行船夫唱晚》此诗是描写夜晚行船的船夫所唱的歌曲,在诗中,袁枚巧妙地通过行船船夫的歌声,将读者带入了夜晚的江河之中,感受着夜晚的宁静与凉爽。
6.《女萝》袁枚以较平实生动的笔调和流畅的表达,描写了一位名叫“女萝”的美丽女子。
诗中通过对女萝容貌的形容,以及对其品德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美丽和高尚品质的尊敬和赞扬。
总结:袁枚最出名的古诗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题,通过独特的观察和表达方式,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真挚感受。
除此之外,他还通过描写旅行、夜晚和美丽女性等主题,深入人心地展示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理解。
袁枚的诗作充满了写实和情感,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赏。
【名家诗词】清·袁枚的诗【诗人简介】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
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曾外放江南地区任县令,先后于江苏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合称“性灵派三大家”。
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五言律诗】春寒重裘逢二月,神手步芳林。
残雪有余色,百花无竞心。
踏青苔影薄,禁火客愁深。
倾耳碧溪畔,黄鹂迟好音。
十一月十三日冷水步夜起玩月霜月两澄鲜,孤篷夜悄然。
自携双鬓雪,独对一江烟。
僵树立如铁,寒星摇满天。
横斜几枝桨,也学榜人眠。
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秋夜论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七言律诗】伤心伤心六十三除夕,都在慈亲膝下过。
今日慈亲成永诀,又逢除夕恨如何?素琴将鼓光阴速,椒酒虚供涕泪多。
只觉当初欢侍日,千金一刻总蹉跎!赤壁一面东风百万军,当年此处定三分。
汉家火德终烧贼,池上蛟龙竟得云。
江水自流秋渺渺,渔灯犹照获纷纷。
我来不共吹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春晴今岁天公大有情,一冬无雪又春晴。
红梅但觉飞香久,绿草何曾借雨生。
双燕翅如迎晓日,百花心更望清明。
风光如此须行乐,莫管头颅白几茎。
箴作诗者倚马休夸速藻佳,相如终竟压邹枚。
物须见少方为贵,诗到能迟转是才。
清角声高非易奏,优昙花好不轻开。
须知极乐神仙境,修炼多从苦处来。
澶渊路出澶河水最清,当年照影见亲征。
满朝白面三迁议,一角黄旗万岁声。
金币无多民已困,燕云不取祸终生。
行人立马秋风里,懊恼孱王早罢兵。
景泰陵雨帝当年一曲阑,西山藁葬草漫漫。
袁枚的苔古诗
袁枚的《苔》诗如下:
绿叶如舞翠如眉,远山似黛近如丝。
峰峦秀拔皆生态,水滴银河每一泻。
岩开石径行人过,林密花繁鸟自啼。
闲坐潭边无限意,红楼梦里探青碑。
这首诗以“苔”为主题,描绘了苔藓的生长环境和景象。
首联写出了绿叶飘舞、茂密如眉的美丽情景,二联则展示了远山近丝、峰峦秀拔的壮观景致。
三联通过描述岩径和花鸟来表现苔藓的生态环境,四联则表达了闲适惬意的心境和对历史文化的向往。
整首诗语言简洁,却别具一格,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形象描写。
袁枚以苔藓为突破口,通过抒发其细腻、清新、雅致的特点,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结合起来,表达了对自然和历史文化的深切感悟。
这首诗成为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苔藓诗之一,被誉为“苔藓颂”。
苔袁枚诗歌鉴赏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趣味。
其中,袁枚的《苔》是他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之一。
以下是这首诗的全文以及简要鉴赏:
《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鉴赏】
这首诗短小精悍,充满了哲理。
袁枚用这四句诗,赞颂了苔藓虽生长在阴暗潮湿、阳光难以照射到的地方,但仍然努力绽放,仿佛它也懂得如何像牡丹一样盛开,展示出生命力的顽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一句“白日不到处”描绘了苔藓所处的环境,暗喻了社会底层人民或那些不被重视的角落。
第二句“青春恰自来”则表达了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即尽管条件艰苦,青春活力依然存在,生命依然可以蓬勃发展。
第三句“苔花如米小”继续描绘苔藓的外貌特征,用“如米小”形容苔花的渺小,突出其平凡微不足道的特点。
第四句“亦学牡丹开”则富含深意,表面上是说苔花模仿牡丹开放,实则隐喻即便是最卑微的生命也有追求美好和向往光明的权利,它们以自己的方式默默生长,展现出一种不屈不挠
的精神。
整首诗以苔藓为切入点,借物抒怀,表达了诗人对普通人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赞扬,以及对生命无论处境如何都应自强不息的肯定。
清朝诗人袁枚的诗词汇总清朝诗人袁枚的诗词篇一《寄聪娘》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袁枚。
其古诗全文如下:一枝花对足风流,何事人间万户侯。
生把黄金买别离,是侬薄幸是侬愁。
【翻译】一个像花一样的女人足以让我满足,人间的万户侯又算得了什么呢?硬生生的为了黄金导致了离别,这是我的薄情也是我的愁。
《湖上杂诗》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袁枚。
其古诗全文如下: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翻译】葛岭的花都在二月开放(作者闲来无事,在湖滨郊游踏青),一路上游人络绎不绝,都说想做神仙,而我的心境与他们的不一样,我一点也不羡慕神仙,只羡慕那些少年。
《咏钱》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袁枚。
其古诗全文如下: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
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
空劳姹女千回数,屡见铜山一夕休。
拟把婆心向天奏,九州添设富民侯。
【翻译】人生打柴汲水本是平常事,动辄要钱可就使我也发愁。
懂得用钱何尝不是好人才,绝口不提未必就算真清流。
官人徒劳j巴钱千遍万遍数,就是拥有铜山也能一夜休。
我想把这番婆心向天诉奏,请在普天之下多设富民侯。
《独秀峰》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袁枚。
其古诗全文如下: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翻译】全然找不到来龙去脉,只见一座高峰突然出现,高可入云,直插南斗。
桂林山水本来就十有八九奇绝卓异,而独秀峰更是。
几百级阶梯拾级而上才能到达它的峰巅,尽览全城风光,轻雾弥漫。
青山尚且可以矗立如琴弦,人生孤立无援又有何所谓。
《推窗》作者为清代文学家袁枚。
其古诗全文如下:连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
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
【翻译】一连几夜狂风暴雨,我家那柴门也不轻易打开了。
好几天不见,青山好像得了相思病;我一推开窗户,它就一下子扑入我的眼帘。
清朝诗人袁枚的诗词篇二《春日偶吟》作者为清代文学家袁枚。
其古诗全文如下:拢袖观棋有所思,分明楚汉两举时。
古诗《苔》读后感第一篇《苔》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以苔藓为象,寓意人生的哲理。
读完这首诗,我深受启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诗中的“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四句,让我明白了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放弃希望,要坚持下去。
苔藓生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阳光无法直接照射到,但它依然能够顽强地生长,开出美丽的花朵。
这就像我们的人生,虽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诗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两句,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美,往往隐藏在平凡的细节中。
苔藓的绿色和草的青色,虽然看起来普通,但却给人带来了无尽的生机和活力。
这就像我们的生活,虽然平凡,但却充满了美好。
我们应该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诗中的“请君莫笑池塘水,应是绿肥红瘦。
”这两句,让我明白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华丽,而在于内在的丰富。
苔藓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它却有着坚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美。
这就像我们的人生,不应该只追求物质的富饶,而应该追求精神的丰富。
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有意义。
诗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两句,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就在于简单和自然。
苔藓的生长并不需要太多的条件,只要有一点点的水分和阳光,它就能够生长得很好。
这就像我们的生活,不需要过于复杂和繁琐,只需要简单和自然,就能够过得很舒服。
读完《苔》这首诗,我深受启发。
这首诗让我明白了无论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放弃希望,要坚持下去;让我明白了生活中的美,往往隐藏在平凡的细节中;让我明白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华丽,而在于内在的丰富;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就在于简单和自然。
这些都是我从这首诗中学到的宝贵的人生哲理,我会将这些哲理应用到我的生活中,让我的生活更加美好。
第二篇《苔》是清朝文人袁枚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绘了一片苔藓生长在石头上的场景,以此寓言人生的艰辛和坚韧。
清袁枚古诗清袁枚古诗如下:1、《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清袁枚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3、《遣兴(其五)》清袁枚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4、《山行杂咏》清袁枚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5、《马嵬》清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6、《苔》清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7、《春风》清袁枚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8、《湖上杂诗》清袁枚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9、《十二月十五夜》清袁枚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11、《题画》清袁枚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12、《仿元遗山论诗(其一)》清袁枚不相菲薄不相师,公道持论我最知。
一代正宗才力薄,望溪文集阮亭诗。
13、《春晴》清袁枚今岁天公大有情,一冬无雪又春晴。
红梅但觉飞香久,绿草何曾借雨生。
双燕翅如迎晓日,百花心更望清明。
风光如此须行乐,莫管头颅白几茎。
14、《山中绝句》清袁枚镇日山腰斸白云,载量烟草活纷纷。
春衫不用金炉热,自向百花香里熏。
15、《柳子厚祠》清袁枚金章紫绶照江滨,王者衣冠古逐臣。
但说权门难托足,谁知文士易成神。
宫庭慷慨伊周事,湘水凄凉屈贾身。
剩有《荔支丹》一曲,至今歌遍楚南人。
16、《鸡》清袁枚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知。
17、《十一月十三日冷水步夜起玩月》清袁枚霜月两澄鲜,孤篷夜悄然。
自携双鬓雪,独对一江烟。
僵树立如铁,寒星摇满天。
横斜几枝桨,也学榜人眠。
18、《遣兴杂诗》清袁枚小步闲拖六尺藤,空山来往健如僧。
栽花忙处儿呼饭,夜读深时妾屏灯。
斗胆说出“《六经》尽糟粕”的清代诗人袁枚写过四句诗:美人看花去,忘却身是花。
花如有所知,愿开美人家。
其实“月明”方显得“星稀”,花儿真的开在了美人家,未必适得其所。
“妾貌如花被花妒”,古人对美女早有“闭月羞花”的形容。
因此,花如有所知,当似林处士笔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正所谓“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才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之美,尤其是女性之美更是上帝最伟大的杰作。
加之在古老的华夏,家族观念及节烈观念远非外邦人可比,所以古往今来,女子的别称相当多,尤其是对于美女的称呼,可谓琳琅满目,个中不少趣闻轶事颇值得考释。
是故考查女子的别称,不仅具有民俗的意义,亦不难从中窥见文化意识和思想观念的流变。
“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是孔老夫子贬低妇女的名言,鲁迅先生毫不留情地指出:不知这“女子”是否也包括孔圣人的母亲“女子”二字为古今通称,泛指所有女性。
与“女子”类似的泛称还有唐朝所使用的“萧娘”一词。
“萧娘”是从与“萧郎”相对而来。
“萧郎”本指姓萧的男子。
《梁书·武帝纪上》便曾用“萧郎”称梁武帝萧衍。
后来引申为所有的男子。
因此,与“萧郎”相对应的“萧娘”便指代所有的女子了。
周邦彦《夜游宫》词曰:“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杨巨源《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都是用“萧娘”泛称女子。
“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
”前人对于妇女的代称,首先是从服饰着眼的。
因此“巾帼”、“裙钗”、“红裙”、“金钿”、“粉黛”、“红粉”以至于“妆次”,在古代诗词中都是女子的代称。
“巾帼”指我国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式。
“帼”也有“巾”的意思。
据《晋书·宣帝纪》载:“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
”这里“亮”即诸葛亮,“帝”指的是司马懿,诸葛亮骂阵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送给司马懿一些妇人的头饰,嘲弄他太不像男子汉。
“钗”是妇女固定头发用的两股簪,“钿”是妇女嵌金花的首饰,“黛”是古代女子用来画眉的青黑色的颜料,类乎现在的眉笔。
论袁枚诗中的美食描写1.《食蟹五绝》寒露霜降饱尝鲜,拥炉挥酒到天明。
无论壳中藏日月,换得诗人百世名。
这首诗描写了袁枚在寒露霜降时节,一边品尝美味的螃蟹,一边把酒赏月的情景。
诗人借助螃蟹壳中的鲜美,表达了自己对于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最后一句则表现了诗人对于美食的赞美和向往,以及其百世不衰的美名。
2.《腌蛋》腌蛋无佳法,令人口味开。
盐多酱醋少,滋味自横来。
这首诗简短易记,语言朴素。
通过腌蛋这一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表达了诗人对于美食的独特见解和烹饪心得。
最后一句中的“滋味自横来”,则表现了诗人对于美食的追求和探索,以及其对于烹饪技艺的提升和改进。
3.《食鸡子糕》一盒鸡子糕,举世为之狂。
只缘物罕见,未识已先香。
这首诗描写了袁枚品尝一种名为“鸡子糕”的美食的经历。
在全诗中,诗人以鸡子糕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于美食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最后一句中的“未识已先香”,则表现了诗人对于美食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其对于美食文化的推崇和传播。
4.《初尝杨梅》品尝杨梅已十年,香甜酸涩似情田。
江南多少佳人泪,尽染红颜半抹鲜。
这首诗以杨梅为载体,通过对杨梅香甜酸涩口感的描绘,引申出对于感情的抒发。
诗中表现了诗人对于江南佳人的怀念和追忆,同时也表达了其对于美食和情感的双重关注和追求。
最后一句中的“尽染红颜半抹鲜”,则表现了诗人对于美食和佳人的赞美和向往。
5.《醉烧饼》脆皮烧饼香满口,半酣半醉已半仙。
快哉快哉此风味,不羡神仙不羡天。
这首诗以醉烧饼为引子,表现了诗人对于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诗人通过描写烧饼的香味和脆皮,表现出自己对于美食的独特见解和烹饪心得。
最后一句中的“不羡神仙不羡天”,则表现了诗人对于美食的追求和探索,以及其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袁牧古诗全集袁牧古诗全集(168首)《所见》袁枚〔清代〕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苔》袁枚〔清代〕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春风》袁枚〔清代〕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十二月十五夜》袁枚〔清代〕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题画》袁枚〔清代〕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苔》袁枚〔清代〕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偶步》袁枚〔清代〕偶步西廊下,幽兰一朵开。
是谁先报信,便有蜜蜂来。
《偶作五绝句》袁枚〔清代〕偶寻半开梅,闲倚一竿竹。
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
《夜立阶下》袁枚〔清代〕半明半昧星,三点两点雨。
梧桐知秋来,叶叶自相语。
《鸡》袁枚〔清代〕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不可与鸡知。
《浴》袁枚〔清代〕浴罢凭栏立,高云掩夕阳。
不知何处雨,微觉此间凉。
《北邙山》袁枚〔清代〕山冢鬱嵯峨,轻车山下过。
有诗吟不得,此处古人多。
《古意》四首袁枚〔清代〕其一妾自梦香闺,忘郎在远道。
不惯别离情,回身向空抱。
其二泪堕酒杯中,光添琥珀红。
请君尝此酒,相思味不同。
其三种梅北窗下,香花开似雪。
日日有春风,梅花常傲妾。
其四打起女儿箱,寄郎寒衣裳。
从前说蓟北,今日又咸阳。
《车中杂忆古人作五六七言诗》袁枚〔清代〕其一沛公大度如刘季,难忘嫂戞羹。
偶将雍齿赏,终逐郑君行。
其二韩信旧雨钟离昧,成功酈食其。
两人都可负,一饭报何为。
其三辛毗魏王漳水猎,旂拂满山云。
只有辛长史,能将苦乐分。
其四张汤文深为大府,比例自辰衷。
最是张汤辈,公廉有素风。
其五李广李广射猛虎,周处斩长蛟。
一旦忤贵人,低头盼欧刀。
其六徐爰徐爰讲丧礼,赵鬼读西京。
寄语今三揖,儿曹未可轻。
其七赵充国养寇心如怯,屯田草未耘。
不逢汉宣帝,难画赵将军。
《晚眺三首》袁枚〔清代〕其一窗黑卷帘波,人间奈晚何。
登山立高处,贪得夕阳多。
其二万户炊烟升,化作一疋布。
袁枚的古诗5篇袁枚的古诗11、《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叫蝉,突然闭口立。
2、《东风》东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回留万国花。
3、《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4、《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
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5、《大龙湫之瀑》龙湫之势高尽天,一线瀑走兜罗绵。
五丈收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以烟。
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
6、《湖上杂诗》葛岭花开仲春天,游人来去说仙人。
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仙人羡少年。
7、《鸡》养鸡纵鸡食,鸡肥乃烹之。
主人计固佳,不可使鸡知。
8、《论诗尽句》不相菲薄不相师,合理持论我最知。
一代正宗才力薄,看溪文集阮亭诗。
9、《马嵬》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永生殿上多!10、《沙沟》沙沟日影烟朦胧,隐隐黄河出树中。
刚卷车帘还放下,太阳力薄不胜风。
11、《十仲春十五夜》沉沉更鼓急,徐徐人声尽。
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12、《听诗叟》底事听诗听不清,此翁耳壳欠分明。
拟携谢朓惊人句,来向青天颂数声。
13、《由桂林朔漓江至兴安》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望见青山顶,舟在青山顶上行。
14、《遣兴》兴趣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心始安。
阿婆仍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望。
15、《山行杂咏》十里坎坷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青山似茧将人裹,不信前头有路行。
袁枚的古诗2夏日的一天,赤日炎炎。
一个小牧童骑着黄牛悠闲地走在绿树成荫的乡间小路上,嘹亮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他陶醉在大自然美丽的风景中。
忽然小牧童停止了歌唱,在树下站住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诗人袁枚不禁也停下脚步,在远处悄悄地观望着。
嗷,原来树上有一只鸣叫的蝉,小牧童想要捕捉它!瞧,小牧童目不转睛地盯着树上那只知了。
他摘下自己头上的斗笠,轻手轻脚地爬向柳树上的知了,用斗笠帽轻轻一盖:“哈哈,这下知了肯定被我捕到了,我要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牧童高兴的说。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所见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注释所见:写诗人所看见的事物。
牧童:放牧牛羊的小孩。
这里是指放牛的娃娃。
黄牛:牛的一种毛多呈黄色,也有黑色或红棕色。
能耕地拉车,体型比水牛小。
一般分为蒙古牛、华北牛和华南牛三大类型。
振:振荡;回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林。
樾,树荫。
意欲:想要。
鸣蝉:鸣叫的知了。
闭口:闭上嘴巴,不发出声音的意思。
鉴赏袁枚(1716年—1797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钱塘(今浙江杭州)。
清代诗人、散文家。
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
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
广收弟子,提倡妇女学文,女弟子尤众。
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其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等。
《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显明了。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袁枚《所见》全诗及赏析袁枚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作多以写景为主,充满了对自然美的讴歌和对世间事物的洞察。
其中,《所见》是袁枚的一首代表作,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看法。
本文将全面介绍《所见》的全诗内容,并进行赏析和解读。
《所见》是袁枚的一首七绝诗,全诗共四句,采用了平仄相对对仗的格律手法,使整首诗语言流畅,音律和谐。
全诗如下:东篱菊盛满,西屋梅低昂。
绝艳荣因雪,佳的照是霜。
这首诗以描写自然景观为主,通过几个形象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不同季节中的景色变化和意境。
下面将逐句进行解析和赏析。
第一句:“东篱菊盛满”,描绘了东边的篱笆上种满了盛开的菊花。
这里,袁枚运用了色彩、形状等多种形象手法,使读者仿佛看到了篱笆上盛开着美丽的菊花,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印象。
这里“菊盛满”一词揭示了秋天菊花盛开的盛景,也暗示了菊花的寓意。
菊花是秋天的象征,代表着坚毅的个性和高洁的品质。
第二句:“西屋梅低昂”,描绘了西边屋子旁梅树低垂而繁花似锦的景象。
这里,袁枚以梅花为主题,通过“低昂”两字,形象地表达了梅花低垂却依然挺拔的形态。
梅花的花期较早,常常在寒冷的冬季中开放,象征着不畏艰难、顽强向上的品质。
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袁枚传达了一种意味深长的寓意,即“不畏坎坷,昂首向上”。
第三句:“绝艳荣因雪”,抒发了诗人对雪景的赞美之情。
这里,袁枚使用了“绝艳荣”这一形容词短语,揭示了雪的美丽和壮丽。
雪是冰的一种形态,象征着纯洁和高尚。
通过雪的描述,袁枚表达了对冬天的期待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第四句:“佳的照是霜”,通过“照”和“霜”这两个词,揭示了霜的美丽和玄妙之处。
霜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在寒冷的天气中形成,代表着寒冷和坚固。
袁枚在诗中运用了意象手法,以“照”和“霜”两词形象地表达了一种风格迥异的美。
通过对霜的描绘,袁枚诗意深远,寓意着人生的冷酷与坚韧。
整首诗通过对四个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袁枚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袁枚的诗句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袁枚《马嵬》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袁枚《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袁枚《苔》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袁枚《所见》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袁枚《马嵬》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袁枚《春风》老夫心与游人异,不羡神仙羡少年。
——袁枚《湖上杂诗》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
——袁枚《十二月十五夜》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
——《随园诗话·卷三》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袁枚《遣兴》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
——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不食人间烟火。
——《随园诗话·补遗卷九》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了凡四训·谦德之效》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
——《随园诗话·卷十三》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袁枚《遣兴》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
——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袁枚《春风》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所见》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
——袁枚《夜过借园见主人坐月下吹笛》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袁枚《独秀峰》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袁枚《谒岳王墓》沉沉更鼓急,渐渐人声绝。
——袁枚《十二月十五夜》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袁枚《苔》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袁枚《独秀峰》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袁枚《遣兴》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
——袁枚《谒岳王墓》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袁枚《苔》书非借不能读也。
——袁枚《黄生借书说》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
——袁枚《山行杂咏》偶步西廊下,幽兰一朵开。
——袁枚《偶步》葛岭花开二月天,游人来往说神仙。
——袁枚《湖上杂诗》是谁先报信,便有蜜蜂来。
——袁枚《偶步》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袁枚《荆卿里》水惟善下能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
唐代诗人袁枚的诗
哎呀,说起唐代诗人袁枚,你知道吗?他的诗就像一道道迷人的风景,让人心醉神迷!
他写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你想想看,那放牛娃骑着黄牛,欢快地歌唱,声音在树林里回荡,这画面多生动啊!这不就像咱们在
夏天的夜晚,躺在草坪上,望着满天繁星,心里充满了欢喜和宁静?
还有“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 小小的苔花,像米粒一样微不足道,却也有着像牡丹绽放的勇气和梦想。
这难道不像那些平凡岗位上
默默努力的人们吗?他们虽然不耀眼,但也有着自己的光芒。
袁枚的诗,有时像潺潺的溪流,轻柔地流淌在心田;有时又像激昂
的战鼓,让人热血沸腾。
比如“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 这是多么
坚定的力量啊!
在我看来,袁枚的诗就是唐代诗坛的一颗璀璨明珠,他用独特的笔
触描绘出生活的千姿百态,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感动和启示。
他的诗就
像一位知心朋友,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予温暖和力量。
难道你不这么
认为吗?。
袁枚写的夏天的诗1.大暑(宋)曾几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2.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唐】元稹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3.水调歌头·大暑退刘辰翁(宋代)天地有中气,第一是中元。
新秋七七,月出河汉斗牛间。
正是使君初度,如见中州河岳,绿鬓又朱颜。
茎露一杯酒,清彻瑞人寰。
大暑退,潢潦净,彩云斑。
三壬三甲厚重,屹不动如山。
从此五风十雨,自可三年一日,香寝镇狮蛮。
起舞愿公寿,未可愿公还。
4.满江红·大暑刘将孙(宋代)南浦绿波,只断送、行人行色。
虽只是、鹏抟九万,天池春碧。
鸾侣凤朋争快睹,鸥盟鹭宿空曾识。
到玉堂、天上念西江,今非昔。
公去也,宁怀别。
人感旧,情空切。
但岁寒松柏,相期茂悦。
好在莫偿尘土债,风流宁可金门客。
俯人间、大暑少清风,多炎热。
5.夏夜叹杜甫(唐代)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意思“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出自清朝诗人袁枚的古诗作品《所见》的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翻译】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鉴赏】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
“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
而“闭”和“立”两个动词/c/967htm,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
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显得特别专注。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听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斗胆说出“《六经》尽糟粕”的清代诗人袁枚写过四句诗:美人看花去,忘却身是花。
花如有所知,愿开美人家。
其实“月明”方显得“星稀”,花儿真的开在了美人家,未必适得其所。
“妾貌如花被花妒”,古人对美女早有“闭月羞花”的形容。
因此,花如有所知,当似林处士笔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正所谓“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才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之美,尤其是女性之美更是上帝最伟大的杰作。
加之在古老的华夏,家族观念及节烈观念远非外邦人可比,所以古往今来,女子的别称相当多,尤其是对于美女的称呼,可谓琳琅满目,个中不少趣闻轶事颇值得考释。
是故考查女子的别称,不仅具有民俗的意义,亦不难从中窥见文化意识和思想观念的流变。
“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这是孔老夫子贬低妇女的名言,鲁迅先生毫不留情地指出:不知这“女子”是否也包括孔圣人的母亲!“女子”二字为古今通称,泛指所有女性。
与“女子”类似的泛称还有唐朝所使用的“萧娘”一词。
“萧娘”是从与“萧郎”相对而来。
“萧郎”本指姓萧的男子。
《梁书·武帝纪(上)》便曾用“萧郎”称梁武帝萧衍。
后来引申为所有的男子。
因此,与“萧郎”相对应的“萧娘”便指代所有的女子了。
周邦彦《夜游宫》词曰:“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杨巨源《崔娘》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都是用“萧娘”泛称女子。
“红粉青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
”前人对于妇女的代称,首先是从服饰着眼的。
因此“巾帼”、“裙钗”、“红裙”、“金钿”、“粉黛”、“红粉”以至于“妆次”,在古代诗词中都是女子的代称。
“巾帼”指我国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式。
“帼”也有“巾”的意思。
据《晋书·宣帝纪》载:“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
”这里“亮”即诸葛亮,“帝”指的是司马懿,诸葛亮骂阵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送给司马懿一些妇人的头饰,嘲弄他太不像男子汉。
“钗”是妇女固定头发用的两股簪,“钿”是妇女嵌金花的首饰,“黛”是古代女子用来画眉的青黑色的颜料,类乎现在的眉笔。
“红粉”则是胭脂和铅粉,这些都是女子的案头必备之物品,用以代称女子顺理成章。
白居易在其名篇《长恨歌》中,一边说“宛转蛾眉马前死”,用“蛾眉”代杨玉环,一边说“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粉黛”代称其它宫女。
在其另一诗《醉赠张秘书》里又说:“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
”揭露了纨绔子弟们醉生梦死声色犬马而不学无术的丑态。
“红妆”则是从“钗”、“钿’等具体的服饰到束妆完毕,以整体的盛妆代称女子。
如《聊斋志异·西湖主》:“红妆数辈,拥一女郎至亭上坐。
”“妆次”的“次”作“中间”解,如“胸次”指胸间,这里犹言“梳妆台边”。
旧时书中对女子用作敬词,如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张珙百拜奉启芳卿可人妆次”,这里“芳卿”、“可人”和“妆次”都是代称崔莺莺。
以身份地位代称妇女的不多,但至少可以找到“士女”、“寒女”和“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两组。
“士女”即“仕女”,旧指官宦人家的“贵族”妇女。
《敦煌曲子词·菩萨蛮》中便有“清明节近千山绿,轻盈女士腰如束”的描写。
可以想见,“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的织女和“血指流丹”的渔女是不会如此俏丽飘逸的。
顾名思义,“寒女”指穷苦人家出身贫寒的女子。
杜甫名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彤庭”原指汉代以红色漆中庭的皇宫,后泛指皇宫。
诗圣慨叹:王公贵族所坐分的财帛,本是出自贫苦女子之手啊!其“哀民生之多艰”的高标令人敬仰。
“大家闺秀”旧称有钱有势人家的女儿,而“小家碧玉”的“碧玉”二字并不似南方以珠为宝,称女孩为“珠女”,或后人称美女为“玉人”。
汉代《乐府诗集》收有《碧玉歌》,其中引《乐苑》注释道:“《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
”碧玉,汝南王妾名。
《乐府诗集》收《碧玉歌》三首,后两首首句皆为“碧玉小家女”,由此可知这位名叫碧玉的妾出身贫寒,后来人们就把贫家女称为“小家碧玉”了。
旧时敬称富家女孩还有“千金小姐”一称。
元代张国宾《薛仁贵》第四折:“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
”以德能代称女子者亦有几例。
如“才女”指有才华的女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巧妇”指聪明能干的妇女。
“英媛”指贤德的女子,“英”指杰出,“媛”代称美女。
晋代诗人傅玄《艳歌行》说:“妙哉英媛德,宜配侯与王”,赞叹虽发自内心,却不无“凤凰要把高枝站”的封建意识。
“哲妇”一称更耐人寻味。
从字面上看,“哲”指明达有才智,“哲妇”当是“才女”加“英媛”,该是褒义。
但《辞源》释名:“多谋虑的妇女”,这就大大值得推敲。
“机敏聪慧”、“善解人意”可谓“多谋虑”,但“居心叵测”、“诡计多端”何尝不是“多谋虑”呢?偶读《诗经·大雅》,忽然发现了“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朱熹传曰:“哲,知也。
城,犹国也。
哲妇,指褒姒也。
”说男子有知即本领大有方略可以立国,而“妇人以无非无仪为善”,——不作坏事不讲仪容就好,“女子无才便是德”嘛。
而“哲妇则适以覆国”——太有谋虑,有“知”,就像褒姒一样,会毁了周幽王的江山社稷。
是故,“哲女’’并非褒扬女子明慧,而是充满了女人是“祸水”或“尤物”的封建气息。
旧时对有文才的女子还有“扫眉才子”和“柳絮才媛”两称。
“扫眉”即画眉毛,指女子,加“才子”二字,意为女才子。
郁达夫《日本谣》之八:“扫眉才子众三千,万里桥边起讲筵。
”后来干脆用“扫眉”二字代“扫眉才子”。
清余怀《板桥杂记·轶事》:“秋风团扇,寄兴扫眉,非沉溺烟花之比”。
“柳絮才媛”自“咏絮才”而来。
据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意。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后来就把有诗才的女子称为“咏絮才”。
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然微云夫婿,柳絮才媛,艳句流传,亦可谓倡随佳话矣!”“微云”是吟咏天月明净,夫婿有“微云”之才,妻子又有咏絮诗情,夫唱(“倡”通“唱”)妇随,自然传为佳话。
此外,对文才极高的女子,古代还有“不栉进士”一称。
据唐代刘讷言《谐噱录》载:一个叫关图的人,妹妹极有文才,她常常对别人说:“有一进士,所恨不能栉耳”。
“栉”是男人束发用的梳篦。
这位女子自视甚高,认为已经达到“进士”水准,只可惜旧时不许女子科考,即“不能栉”。
“一唱雄鸡天下白”,进入新社会,女子扬眉吐气,毫无愧色地自立于各行各业,因此出现了“半边天”的代称。
意为妇女同样有移山填海、顶天立地的力量。
倘若那位“不栉进士”生于当世,该不会再有怀才不遇的浩叹了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的生命总是沿着自己的轨迹运行着。
就年龄而论,女子从小到老各年龄段均有代称。
唐代对小女孩有一个亲昵而别致的美称叫“小茶”。
诗人元好问曾为一位五岁女孩题诗曰:“牙牙学语总堪夸,学念新诗似小茶。
”因为这位幼女能够背诵元好问的诗歌数首。
而“似小茶”说明“小茶”的年龄当大于五岁,那背诗的小女孩颇有“幼年少成”的可爱。
果然从明代朱有熄的《元宫词》中寻到了“进得女真千户妹,十三娇小唤茶茶”的字句。
“女真”是满族祖先,五代始称女真。
“千户妹”无疑是大家闺秀。
重要的是我们由此得知,“小茶”或“茶茶”的年龄当在十三四岁之际。
那么,为什么用“茶”代女孩呢?据唐代李匡义《资瑕集·阿茶》所解释,“茶”为“宅家”二字的急语连读:“公、郡、县主,宫禁呼为宅家子。
盖以至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不敢斥呼,故曰宅家,亦就陛下之意。
至主公以下,则加子字,亦犹帝子也……急语乃以宅家子为茶子。
”是故“小茶”则是十三四岁的“茶子”。
此说之外,我们认为,这里以“茶”代女孩子与前述以花喻人不无联系。
中国文化当中,形容女子多用植物,如莲足、杏眼、“樱桃点绛唇,杨柳小蛮腰”等。
因此,用植物尤其是用花代称女子者不胜枚举。
如称美女为“名花”,美女有了婆家或意中人曰“名花有主”。
称仪态万方的美丽女子为“国色天香”,其实这四个字正是唐代诗人李正封咏牡丹的诗句“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的浓缩。
试想,夜不易观花,花香却已染衣,酒足以醉人,花仍然能够酣酒,可见色香皆非一般。
苏东坡《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也是以海棠花比美女。
五代后周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明皇当政期间,“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李隆基与众贵戚“宴赏焉。
左右皆叹羡久之”,大有无与伦比之慨,不料唐明皇指着杨贵妃向左右贵戚说道:“争如我解语花?”——怎么能比得上我这位善解“君”意的花一样的美人呢?自此,“解语花”成了聪颖的美女的代称。
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称社交场合中活跃美丽的女子为“交际花”,称学校中最漂亮的姑娘为“校花”,称以美貌作摆设,没有多少真才实学的女子为“花瓶”,都是取了“花”的相似点或引申义。
殊不知“茶”与“花”正是密不可分的同类,其鲜嫩美丽、青翠香洁常可等量齐观。
明代高濂《饮馔服食笺》曰:“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栀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
”是故,称小女孩为“小茶”类似于今天称少年儿童为“祖国的花朵”,亦是情在理中的事。
“小茶”之外,古时闽粤一带称女孩为“珠娘”,也泛指青年女子。
南朝梁代的任防在其《述异记》中解释说:“越俗以珠为上宝,生女谓之珠娘,生男谓之珠儿。
”“越”在此指越民族,古时江浙粤闽之地为越族所居。
“青蛾”也是少女的代称。
诗人江淹的《水上神女赋》:“青蛾羞艳,素女惭光”,说神女之美,让妙龄少女也羞对其艳丽,惭愧于神女的光彩。
从古到今,人们都曾用“黄毛丫头”称呼女孩子。
“黄毛丫头”原意是毛发还没全黑的女孩,后亦用作年轻女子的谑称或鄙称。
郭沫若的五幕历史剧《屈原》第一幕:“你这黄毛丫头!你怕我不能惩治你!”而且,古代也曾用“小娘子”、“小妮子”等称呼少女。
“小娘子”既可以指自己的女孩,也可以指他人的女孩。
如干宝《搜神记》中写道:“徐元指王大夫养女曰:‘只此小娘子便是大夫冤家矣。
”’到唐宋时节,“小娘子”则成了对年轻妇女的通称。
“小妮子”原指女孩子,宋元后多指婢女,如元代白仁甫的杂剧《东墙记》:“有个小妮子,是小姐使唤的梅香。
”据《诗经·采蘋》所载,少女还有“季女”一称。
“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讲的是祭祀宗室的事,朱熹注曰:“尸,主也。
齐,敬貌。
季,少也。
”意思是女孩子小小年纪,已经承担了祭祀的主妇的职责,“尤见其质之美”。
少女的代称古亦有“娇倩”二字。
“娇”为娇小可爱,“倩”为美丽。
清代袁于令《西楼记·之任》:“想念西楼娇倩,生死相期,一朝打散如浪萍。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西风东渐,少女的称谓中又多了两个“外来妹”,即“天使”和“安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