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克和千克的认识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2.能运用克和千克进行简单的换算。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克和千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克和千克的概念。
三、教学准备1.克和千克的模型或图片。
2.学生分组实验材料:苹果、香蕉、橘子、剪刀、电子秤等。
3.投影片或黑板,用于展示克和千克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一袋糖果,问:你们知道这袋糖果有多重吗?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拿出电子秤,称出糖果的重量,告诉学生这是克。
2.认识克教师展示克和千克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教师解释克的含义,即1克是1立方厘米的水的质量。
学生分组实验:每人拿一个苹果,用剪刀剪下一小块,称出其重量,感受克的实际意义。
3.认识千克教师展示千克的概念,即1千克是1000克。
学生分组实验:每人拿一个香蕉,称出其重量,感受千克的实际意义。
4.换算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物品的重量,让学生进行克和千克的换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拓展活动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估计它们的重量,并说出估计的依据。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克和千克的概念。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7.课后作业请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物品,找出克和千克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换算等活动,让学生深刻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两个单位进行简单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难点补充:克和千克的概念理解:通过实际称重,让学生感受到克和千克的实际重量差异,理解1千克=1000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出示一袋糖果,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袋糖果有多重吗?”学生可能会回答:“不知道。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1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位时间的观念,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
教具准备: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有哪些?(板书)2、揭示课题。
二、千克和克的复习1、长度单位复习。
(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2、千克和克的复习。
(1)问:重量单位哪个大,哪个小?问: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
(3)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三、时、分、秒的复习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
四、综合练习完成复习第9、10题。
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
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3、完成复习第11题。
4、复习画角。
(1)说说画角的步骤。
(2)画一个角。
(3)画一个直角,并用符号标出来。
5、练习复习第12题。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2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的概念,估计出一些物品大约有多重。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9篇克和千克的认识 1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
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说课稿(精选3篇)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的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说课稿(精选3篇),,欢送大家阅读。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
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根抵。
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便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
环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课题的实验方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学生认识克和千克,对1千克、几千克、1克、几克有一定的感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2、继续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3、使学生充分体味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千克与克的认识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对克的认识。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示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根抵。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表达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一)情境导入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置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我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精选4篇)《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精选4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1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克和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内容。
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
克和千克这2个量比较抽象,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
要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克和千克的直观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鲜明,深刻的感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教学难点:是克和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
(四)教具准备:天平,花生,盐等,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学法: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等。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法来获取新知。
二、说学情“克与千克的认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一是生活经验不多,二是比较抽象,因此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克与千克,所以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意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
我将观察、动手操作、演示、实践运用等有机的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猜一猜、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年级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质量的概念,认识克和千克单位。
2. 学生能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和换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 克和千克单位:克是质量的基本单位,千克是较大的质量单位。
3. 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 1000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质量的概念,认识克和千克单位,以及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克和千克的换算,以及运用克和千克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质量的概念。
2. 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克和千克。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准备1. 教具:质量秤、砝码、实物等。
2. 学具:学生质量秤、砝码、练习本等。
3. 教学课件:克和千克的认识及相关练习。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发学生对质量的思考,进而导入克和千克的认识。
2. 讲解质量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质量,讲解质量的含义和特点。
3. 认识克和千克单位:介绍克和千克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感受克和千克的大小。
4. 讲解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讲解克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理解1千克等于1000克。
5. 巩固练习:进行一些有关克和千克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加深对质量、克和千克的认识。
2. 强调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提醒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注意单位转换。
八、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克和千克进行一些实际问题的计算,如:计算一个苹果的重量,并用克和千克表示。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
九、课后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程度。
2.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年级下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二年级下第 1 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两个新的朋友,它们是“克”和“千克”。
这两个朋友可重要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它们呢!首先,我们来想一想,平时我们去买水果、买糖果的时候,是不是会看到标签上写着一些数字和单位呀?比如说,一包糖果重 500 克,一个西瓜重 3 千克。
那“克”和“千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说说“克”。
克是一个很小很小的重量单位。
那到底有多小呢?比如说,一枚 2 分的硬币,它大约就重 1 克。
小朋友们可以拿一枚 2 分硬币放在手上感受一下,是不是很轻很轻呀?像这样比较轻的东西,我们就用“克”来作单位。
比如一颗小糖果、一个小橡皮擦,它们的重量通常就用克来表示。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千克”。
千克就比克大多啦!如果说克是小小的重量单位,那千克就是大大的重量单位。
1 千克等于 1000 克呢!那什么东西的重量会用千克来表示呢?比如说,一袋大米、一个人的体重,这些比较重的东西,我们就会用千克来衡量。
为了更清楚地感受克和千克,我们来做几个小实验吧!老师准备了一些东西,有一包盐,它上面写着 500 克。
小朋友们,你们猜猜,两包这样的盐加起来有多重呀?对啦,就是 1000 克,也就是 1 千克。
再看看老师手里的这瓶水,上面写着 550 克,那要几瓶这样的水才会接近 1 千克呢?小朋友们可以算一算哦。
那我们在生活中,怎么知道一个东西到底有多重呢?这时候就要用到秤啦!秤有很多种,比如电子秤、台秤、弹簧秤等等。
我们可以把要称的东西放在秤上,就能知道它的重量啦。
现在,老师这里有几个小问题要考考大家。
第一题:一个苹果大约重 200(),是克还是千克呢?第二题:小明的体重是 35(),是克还是千克呢?小朋友们,认真想一想哦。
其实,“克”和“千克”的知识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能用到。
妈妈去买菜的时候,会看看菜有多重;我们买零食的时候,也能知道自己吃了多少重量的东西。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目的:1、在详细的生活情景中,使同学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同学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可以进展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根底上,培养同学估量物体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准备:天平、弹簧秤、小蜗牛、盐、多媒体课件等。
教材分析^p :同学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为了让同学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可以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同学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理论活动,以增加同学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协助同学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同学的猜测得到验证,很详细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同学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究、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置了一些物品,还搜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拟轻的都用“克”作单位。
比拟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置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二年级下册数学《克和千克》教案教学目标: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2、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3、发展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数学。
教学重点: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各种秤、各种实物教学过程:(一) 趣味引入、初步感知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吃爸爸妈妈做的什么菜?老师最喜欢吃糖醋排骨,你们喜欢吃吗?老师刚才从一位有名的厨师那得到了做糖醋排骨的配料表,他说这样做肉香味美,你们想不想看看他到底是怎样配料的?2、你们从配料表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谁愿意来说一说?3、对呀!克与千克都是用来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我们把它叫做质量单位。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个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揭示课题)4、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质量是用克和千克作单位的,谁愿意把你收集的信息和大家说一说。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A、感知1克的重量(1)看来同学们对克与千克了解得可真不少,那么下面你们来猜一猜你们桌面上的哪个物体大约是1克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大约就是1克呢?对了,我们可以来称一称。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师:你在哪见过这些秤?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
(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指名拿1克的物体来天平上称一称(师边帮助边讲解称的方法)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说说感觉怎么样?(很轻)称比较轻的物体的时候,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拿出5枚2分硬币,轮流用手掂一掂体会重量。
(4)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5)拿一袋盐和一袋薯片,用眼睛看,哪个重一些?不许用秤称,用手来掂一掂感觉一下你判断的正确吗 ?B、感知1千克的重量(1)同学们,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用克来表示吗?对了,还有千克,下面请小组内用手来掂一掂,快速地找出桌面上重1千克的物体。
第一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
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
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
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践调查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学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了克。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
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
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称一称
教学内容:
课本第87~8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教学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
教学准备:
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复习,自然引入新课。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1)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
如果想知道同学们带来的水果蔬菜的质量,可以用什么方法?
要称我们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称。
这些称各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们来重点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
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3)分组活动。
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
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4)刚才我们使用了盘称称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请小组长上来汇报一下本组称的结果。
(5)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发现1千克的水果、鸡蛋有几个。
鱼有几条?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3)请大家看书上的图,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鱼,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领会应用能力。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