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从开始有人生存开始,我们的文化也开始萌芽。这块土地,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就开始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从自己,到家族,到国家,到世界,到宇宙,到我们最难以琢磨思想。从人出发,最后在回到人,升华了思想。成就了文化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浩大,有一个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因此,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是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时代时期。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中国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时期:萌芽期、奠基期、繁荣期、总结期。

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期。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取火技术的发明权有时记在“燧人氏”名下,有时记在“伏羲”名下,有时又归功于“皇帝”。这种歧说并存的现象,正反映了原始初民经过广泛的、多渠道的实践才发明取火技术的文化史的本来面目。火尽管不同于一般的工具,如石器、木器、骨器等,是一种化学反应现象,但是,作为猿人物质生活的重要手段,火的使用从本质上讲也属于工具的范围。就性质而言,工具无疑是一种物质产品,然而,制造工具的活动中已包含有意识性的内容,因此,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工具,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我起源。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步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对大自然的崇拜(太阳、大地)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在仰韶、屈家岭、马厂等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人们往往发现表现太阳图形的纹饰。江苏

连云港将军崖、四川珙县、云南沧源、广西宁明的新石器时代岩画上,也清晰无误地出现太阳神的形象。民间长久流传的“地母”之说以及古文献中“郊祀社稷,由来已久”(《汉书·郊祀志》)的记载,则透露了先民土地崇拜的踪迹。此外,太阳、土地以外的自然物,也为中华先民所崇信:“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礼祀·祭法》)

中国先民对于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炽热的生殖崇拜。从辽宁牛河梁和东山咀红山文化遗址出来的高腹丰臀、乳房硕大的陶塑女神像,在当时广阔的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男性生殖崇拜物——石祖、陶祖,发现于新疆呼图壁县境内的大型生殖崇拜岩画,都展示了人们的生殖崇祀的庄严感。原始人一方面重视子孙的繁衍;另一方面也崇敬创造生命的祖先。在母系氏族社会,主要是供奉女性祖先,随着父系社会到来,男性祖先日渐成为供奉对象。祖先崇拜往往有严格的仪式,在这些仪式中,中华民族虔诚地寄托对祖先创造生命的崇拜。

与自然崇拜和生殖——祖先崇拜相比,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图腾”是美洲印第安人奥基华斯部落的语言。由于在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是主要方法,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这就是“图腾”。考古发掘和神话传说中,有丰富的图腾崇拜资料。鱼、鸟、蛙、龟、蛇、猪、马等实有自然物以及人们运用抽象的、概括的思维能力创造出来的对象,如龙、凤等,都曾是中华先民崇拜并奉为本族图腾物。

中华文化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一开始即成多元状态。不但黄河流域,而且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甚至东北和北方地区,都有旧石器及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广泛发现。中国文化的多元发生,不仅有考古学的充足证据。神话传说及民族学、民族学研究表明,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中华先民的一部分,很早就自称“诸夏”或“华夏”,或单称“华”、“夏”。

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商代由掌管卜筮和记事的“贞人”书写与保管的典册,就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商人尊神重巫,体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特色。商人观念中的神,地位最高的是“帝”或“上帝”。商人以卜筮来决大小事。商王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最高的祭司。商人祭神,祭祖先的活动隆重非凡。

周人的文化维新。周人的“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周人确立的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肌体。宗法文化强调伦常秩序,注重血缘身份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精神对后代社会影响极大。其次,表现在“制礼作乐”,即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乐)。周人之“礼”,其形式为“仪”,即各种礼节和仪式。其内容,一是“亲亲”,贯彻血缘宗族原则;二是“尊尊”,执行政治关系的等级原则。其“礼”中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一、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百家争鸣。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使士阶层崛起,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诸侯争霸,天下一统局面尚未建立,学术环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周天子“共主”地位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百家兴起及其学派。儒家学派:由孔子开创,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辨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道家学派:以老庄为代表,尊崇“天道”,向往“自然”,倡导“无为”,醉心于个人对社会的超脱。儒和道互补。

法家学派:韩非为集大成者,专讲对立的极端辩证法,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刑罚严峻,在文化政策上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墨家学派:墨子创立,强调“尚力”、“节用”,主张“兼爱”、“非攻”。典型地反映出小生产者、小私有者的性格。

阴阳家学派:以邹衍为代表,其特长是“深观阴阳消息”。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轴心时代”。

华夏族的最终形成。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和“轴心时代”的文化环境下,经过三百年的变迁,中国大地上各古老部落已实现华夏化,在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礼仪文化等方面与华夏趋于一致,统一的华夏族最终形成。

秦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期。

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宏阔的文化精神秦汉王朝具有宏大的规模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