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集团6S管理体系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20.18 KB
- 文档页数:29
华润【以平衡计分卡为核心工具的6S集团管控体系】华润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喻春林2004年华润集团于2003年将平衡计分卡与原6S集团管控体系链接,通过导入平衡计分卡集团战略规划来补充原有的6S集团管控体系。
华润集团总部为此开展了各级领导团队的培训,培训主题内容是【以BSC核心工具的6S集团管控体系】。
同时集团总部还组织各利润中心、职能部门心围绕其战略制订《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并将战略转化为KPI指标考核和行动方案,促使集团、利润中心与职能战略“目标”与“行动计划”落地。
而以平衡计分卡为核心工具的6S集团管控体系的具体内容是:1.利润中心战略管控体系将集团及属下公司按集团战略管控要求划分为战略业务单元(SBU)- 利润中心,各利润中心业务战略执行都能按集团战略管控的要求进行追踪、检讨。
在利润中心战略管控体系中,只有符合华润集团整体战略要求的业务单元,才可能进入SBU序列。
利润中心战略管控体系建设的意义在于:每个SBU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竞争战略编制、管理其独立的《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它们都是可独立制定、执行并衡量战略的基本战略单元。
2.利润中心全面预算体系在利润中心全面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将各利润中心《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中所要实现的中长期财务与非财务目标值,如净资产回报率、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市场占有率等通过预算层层分解,分解为年度、季度与月度指标,并最终落实到利润中心的每个部门与员工身上,确保利润中心乃至整个集团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利润中心全面预算体系以《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为基础,兼顾长、中、短期业务经营目标,上下结合不断反复修正,成为保证集团战略实现的重要手段。
3.利润中心管理报告体系集团的整个管理报表应当是一个层次清晰内容直观的内部报表,能够反映每一个利润中心的战略执行情况。
利润中心管理报告能有效地对《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进行追踪、检讨,确保集团总部和利润中心可以同时监测战略目标与行动计划的执行情况。
华润公司运行6S管理体系中国华润总公司控股的华润(集团)有限公司设在香港。
6S管理体系是华润公司从自身实际出发探索出的管理多元化集团企业的一种系统化管理模式。
6S管理体系将集团内部多元化的业务及资产划分为责任单位并作为利润中心进行专业化管理,其组织领导及监督实施机构是集团董事会下设的6S委员会。
6S既是一个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也是一个多元化的信息管理系统。
一、利润中心编码体系(Profit Center number system)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将集团及属下公司按管理会计的原则划分为多个业务相对统一的利润中心(称为一级利润中心),每个利润中心再划分为更小的分支利润中心(称为二级利润中心等),并逐一编制号码,使管理排列清晰。
这个体系较清晰地包括集团绝大部分资产,同时使每个利润中心对自身的管理也有清楚的界定,便于对每项业务实行监控。
二、利润中心管理报告体系(Profit center management account system)在利润中心编码体系的基础上,每个利润中心按规定的格式和内容编制管理会计报表,具体由集团财务部统一制定并不断完善。
管理报告每月一次,包括每个利润中心的营业额、损益、资产负债、现金流量、成本费用、盈利能力、应收账款、不良资产等情况,并附有公司简评。
每个利润中心报表最终汇总为集团的管理报告。
三、利润中心预算体系(Profit center budget system)在利润中心分类的基础上,全面推行预算管理,将经营目标落实到每个利润中心,并层层分解,最终落实到每个责任人每个月的经营上,这样不仅使管理者对自身业务有较长远和透彻的认识,还能从背离预算的程度上去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
预算的方法由下而上,由上而下,不断反复和修正,最后汇总形成整个集团的全面预算报告。
四、利润中心评价体系(Profit center measurement system)预算执行情况需要进行评价,而评价体系要能促进经营目标的实现。
华润公司运行6S管理体系-管理资料全面预算管理作为对现代工商企业成熟与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管理系统,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主要方法,。
这一方法自从上个世纪20年代在美国的通用电气、杜邦、通用汽车公司产生之后,很快就成了大型工商企业的标准作业程序。
从最初的计划、协调,发展到现在的兼具控制、激励、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贯彻企业经营战略的管理机制,全面预算管理已处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地位。
正如著名管理学家戴维?奥利所说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企业计划可谓由来已久,但这种计划不是以市场为导向,没有建立在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因而不属于全面预算管理的范畴。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管理控制的目标从完成生产的品种、产量计划,逐渐转移到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上来。
全面预算管理由此不断引起重视,并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被放到企业经营机制和战略管理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从而在实践中被一些企业大力推行。
2000年9月国家经贸委发布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明确提出企业应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2001年4 月,财政部发布的《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企业应当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制度;2002年4月,财政部发布的《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了企业应实行包括财务预算在内的全面预算管理。
这些行政规章的颁行,标志着全面预算管理这一科学的管理理念已在我国得到广泛认同,并进入到规范和实施阶段。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系统化认识全面预算是由一系列预算按其经济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有序排列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包括营业预算、资本支出预算和财务预算等内容,各部分预算前后衔接、互相勾稽。
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面预算是以企业经营目标为出发点,以市场需求的研究和预测为基础,以销售预算为主导,进而包括生产、成本和现金收支等各方面,并落实到生产经营活动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最后以预计财务报表作为终结。
多元化企业集团管理控制体系的整合观——基于华润集团6S的案例分析多元化企业集团管理控制体系的整合观——基于华润集团6S的案例分析摘要: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集团面临着管理体系不够稳健、流程不够规范等问题。
本文通过对华润集团6S管理方法进行案例分析,探讨了多元化企业集团管理控制体系的整合观。
在整合过程中,企业要注重管理思维的转变和工作流程的优化,以提升组织运作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企业集团由于其经营范围广泛,多元化程度高,在管理上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提高整体运营效率,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多元化企业集团应该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控制体系。
本文以华润集团为例,对其成功引入6S管理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案例分析,旨在探讨多元化企业集团管理控制体系的整合观。
二、华润集团的6S管理方法6S管理方法是指整理(Sort)、整顿(Set in order)、清扫(Shine)、清洁(Standardize)、素养(Sustain)、安全(Safety)的管理体系。
华润集团引入6S管理方法主要是为了改善工作环境、提高效率和减少浪费。
通过实施6S管理方法,华润集团不仅提高了员工工作效率,还提高了产品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三、多元化企业集团管理控制体系的整合观1. 管理思维的转变多元化企业集团的管理控制体系需要进行整合,其中关键是管理思维的转变。
传统的单一业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集团内部管理的需要,需要将思维转变为全局化、战略化和系统化。
通过整合集团资源、优化供应链管理、加强战略规划等方式,实现多元化企业集团管理控制体系的整合。
2. 工作流程的优化多元化企业集团的工作流程通常较为复杂,涉及到不同业务板块、不同地区的协同合作。
在整合过程中,企业需要对工作流程进行优化,消除多余环节、简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完善信息沟通渠道等方式,实现整个工作流程的高效优化。
3. 组织文化的融合多元化企业集团在管理控制体系整合过程中,还需要关注组织文化的融合。
华润集团的产业组合战略与6S管理体系1.公司简介:华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联和行”在香港成立,1948年“联和行”更名为“华润公司”。
19 83年,改组为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总部位于香港湾仔港湾道26号华润大厦。
今天,华润集团已发展成为中国内地和香港最具实力的多元化控股企业之一,总资产达1,400亿港元,营业额达800亿港元。
华润集团从事的行业都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主营业务包括日用消费品制造与分销、地产及相关行业、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三块领域。
以下,是华润集团的组织架构图:华润集团,是以水泥,机械,电力等形成了若干条线,并以上市公司为企业平台,一边整合金融资源,一边进行行业研究,整合于下面的子公司。
作为一家资产规模近千亿的大企业,华润公司经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形成了一个业务多元化的控股架构的企业集团,我们习惯地称之为多元化企业。
华润的子公司非常庞大,华润的这种多元化的策略,乍看起来过于多元化,但是它的多元化一直作的非常的好,其中,就是贯彻了“集团多元化、利润中心专业化”的整体战略。
我们透过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华润的母子公司管控体系,不是通过一条线,两条线孤立的和子公司之间产生连接,而是从业务战略体系的六个层面,把下面的子公司横切竖切,每一个子公司又有六个层面来直接和总部之间互动,也就是说,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打造了非常好的整体感。
如何构筑整体感,如何使子公司哪怕处于一个很局部的单元,但一旦进入到母公司体系中,就可以跳脱、超越局部的本位主义,就可以站在集团高度来看问题。
事实上,从组织智商这个角度来讲的话,华润的产业扩张战略以及6S管理体系从根本上起了这种价值。
2.华润的产业扩张战略借资本优势大肆购并,打破行业自然整合的节奏,快速成为行业垄断者,谋取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率的回报率,并左右行业发展方向。
在进行产业扩张时,华润也制定了自己的产业选择标准,如下所示:(1)产业进入策略华润在产业发展中遵循一个基本规律:用金融资本整合产业资本,走一条收购、兼并、整合的扩张之路,用控股公司方式进入不同的产业,不是按传统方式把一个行业从零开始做大,直到向相关行业扩张,而是像华润水泥、华润啤酒一样先打包上市,从中拿到资金,再加大本业的投资。
附件:华润6S战略管理体系介绍一、华润战略管理背景介绍90年代中期开始,华润集团的多元化经营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集团难以有效地把握和指导各业务板块的战略方向和执行。
集团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评价各业务板块业绩的体系。
集团缺乏及时、准确的获取各业务板块和业务单元业绩完成情况的平台。
这些挑战推动了华润管控模式的转型。
华润集团抓住了战略主线作为管控的基础,从财务管控型向战略管控型转变。
其管理特征如下:1)战略管理兼顾综合竞争优势和财务结果;2)具有较为细致的商业计划系统;3)注重战略性成就,并且比财务管控型企业有更为长期的评价机制;4)通过具有战略意义且创造利润的业务实现增长,通过关闭或出售其他业务来优化产业组合;5)相比财务管控型企业,对于回收期较长的投资项目有更灵活的审批机制。
二、华润6S战略管理体系6S战略管理体系是华润集团承接战略型管控的管理体系,该体系将华润集团的多元化业务与资产划分为各级业务单元进行专业化管理,并推进各级业务单元的战略的构建、落实、监控和执行的一体化管理。
其内容如下:1、战略规划体系战略规划体系是6S管理体系的起点,该体系确定业务单元的发展方向、中长期战略目标和重大战略举措。
主要包括九个模块:1)业务战略:战略业务单元(SBU)/利润中心业务战略;2)职能战略:协同机制,SBU/职能矩阵式组织架构和权限,6S管理体系改进,人才战略规划,企业文化战略,财务战略,风险管理机制,IT战略。
2、商业计划体系商业计划体系是对战略举措进行分解,制定行动计划和预算,落实战略举措,并每年进行战略检讨。
华润集团预算管理系统从以往的财务预算演变为以战略为导向的商业计划。
其特征如下:1)按照战略-行动计划-财务预算的顺序制定,与战略规划有机衔接;2)强调对商业模式的详细描述和理解;3)强调行业对标;4)与相邻层级商业计划的衔接;5)业务与职能的衔接;6)是公司上下对全年计划的系统思考,达成一致的过程。
分析华润集团的6S财务预算管理之道来源:首席财务官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是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一家有72年发展历史的中央企业。
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改进后,总结了一套旨在贯彻全面预算管理的运行体系,即6S管理体系。
具体是指利润中心的编码体系、管理报告体系、预算体系、评价体系、审计体系和经理人考核体系等。
6S管理体系的系统化构想是:以专业化管理为基本出发点,把集团及属下所有业务及资产分成多个利润中心,并逐一编制号码;每个利润中心按规定格式和内容编制管理会计报告,并汇总成为集团总体管理报告;在利润中心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将经营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责任人每个月的经营上;根据不同利润中心的业务性质和经营现状,建立切实可行的业务评价体系,按评价结果确定奖惩;对利润中心经营及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确保管理信息的真实性;最后,对利润中心负责人进行每年一次的考核,逐步建立起选拔管理人员的科学程序。
6S管理体系保证了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运行,是华润公司目前运用得最为成功的管理系统。
2009年底,华润公司业绩再创新高,总资产达到4,169亿港元,营业额达1,607亿港元。
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与华润公司不断推进专业化和加强竞争力的努力分不开。
其中,6S管理体系为华润管理强势的逐步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财务预算管理提高经营绩效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在一个时期内对企业内部的人财物进行统一调配和集中管理,并进行计划、协调、控制和业绩评价的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它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20世纪20年代,美国通用电器、杜邦与通用汽车等公司率先采用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迅速成为当时美国大型工商企业的标准作业程序。
在美国,90%以上的企业都要求实施预算管理;欧洲一些国家甚至要求100%的企业都做预算。
近10年来,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也逐步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的工具价值。
华润集团的6S管理体系华润集团的6S管理体系内容提要: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考察了华润集团的6S管理模式,并应用管理控制系统理论对该案例进行了剖析,目的在于能够对提高中国企业集团管理水平有所借鉴。
关键词:战略导向管理控制系统模式6S管理体系案例分析企业集团内部管理控制模式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关注的问题。
与一般企业相比,企业集团不但资产规模更加庞大,而且业务结构和组织结构更加复杂,增加了母公司对下属企业的管理跨度、管理幅度和控制难度。
本文着重介绍了华润集团的6S管理模式。
一、华润集团6S管理体系的发展及其内涵华润集团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38年,今天,华润集团已发展成为中国内陆和香港最具实力的多元化控股企业之一,总资产超过1000亿港元,主营业务包括日用消费品制造与分销、地产及相关行业、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三大领域,具体行业分布广泛,如地产、食品、啤酒、石化、零售、纺织、水泥、电力、微电子等,并在保险、通讯、基础建设等领域进行战略性投资。
目前,华润形成了“9+1”行业经营模式。
华润集团母公司管理层创建6S管理体系的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6S管理体系的产生阶段。
1999年,华润集团提出了6S的制度化构想。
这一构想的整体框架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将集团及所属公司分为业务相对统一的利润中心,每个利润中心再划分为更小的利润点,并逐一编制号码,使管理排列清晰,进而推行预算管理,编制管理报表,相应进行审计和评价考核。
这是6S管理体系的雏形,即业务分类制度、预算管理制度、综合信息管理制度、审计监督制度、业绩评价制度、经理人考核制度。
在这一阶段的6S管理体系还只是以预算为导向,本质上只是全面预算管理的系统化和制度化(蒋伟、魏斌,2004a)。
第二阶段是6S管理体系的发展阶段。
2003年,在企业集团推进利润中心战略执行力的背景下,6S将早已萌动的战略管理思想明确体现出来,并将战略管理作为主线贯穿6S始终,同时加入两大变化:一是以业务战略体系替代号码体系;二是以战略导向的多维视角完善业绩评价体系,其中平衡计分卡(BSC)理念的引入是主要推动因素。
华润集团6S 管理体系研究中南大学中国企业集团研究中心2006年12月未经许可 请勿转印目 录第1章 管理控制系统理论文献回顾 (3)1.1 国外研究成果回顾 (3)1.2 国内研究成果回顾 (5)1.3 管理控制系统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 (7)第2章 华润集团基本情况 (9)2.1 华润集团概况 (9)2.2 华润集团多元化发展历程 (9)2.3 华润集团组织构架 (10)第3章 华润集团6S管理体系的产生 (11)3.1 华润集团6S管理体系的产生背景 (11)3.2 华润集团6S管理体系的全面导入 (12)第4章 华润集团6S管理体系的内涵 (13)4.1 利润中心编码体系 (13)4.2 利润中心预算体系 (14)4.3 利润中心管理报告体系 (15)4.4 利润中心审计体系 (16)4.5 利润中心评价体系 (17)4.6 利润中心经理人考核体系 (18)第5章 华润集团6S管理体系的演变与特点 (19)5.1 6S的演变 (19)5.2 6S的特点 (22)第6章 华润集团推行6S管理体系的价值 (26)第7章 结论与启示 (28)7.1 结论 (28)7.2 启示 (28)第1章 管理控制系统理论文献回顾管理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狭义的角度讲是指管理者对战略实施过程的控制,因此管理控制既是执行组织战略的一个系统,又是组织内部控制的一个系统。
建立科学完善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体系,是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本章通过对管理控制系统相关文献的回顾,对管理控制系统的理论进行简要综述。
1.1 国外研究成果回顾在管理控制发展的不同时期,西方学者们都曾经按照自己对管理控制概念的界定,展开了对自己概念体系下的管理控制系统的构建,因而管理控制理论的研究也随着管理控制系统框架的探讨逐渐成熟发展起来。
(1)管理控制系统:控制论的视角罗伦基和斯科特构建了管理控制系统的早期框架模型。
他们认为,管理控制系统的根本目标是帮助管理部门完成组织目标[1]。
管理控制系统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相关控制变量的鉴别;(2)良好的短期计划的设计;(3)整套控制变量中短期计划实际完成程度的记录;(4)偏差的分析。
罗伦基等人描绘的管理控制系统框架仍然是构建在狭义的以控制反馈为基础的管理控制概念之上的。
虽然它能够科学地刻画出管理控制的过程,但却无法客观地反映出各种因素对管理控制系统的综合影响[2]。
(2)管理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的视角企业内部管理者对企业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控制是内部控制。
20世纪初,内部控制理论首先在会计领域发韧,历经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等四个阶段,以COSO报告出台为标志,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
每个阶段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不同,比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委员会(AICPA)于1949 年首次阐述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即“内部控制包括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相互协调的方法和措施,旨在保护企业的财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企业坚持执行既定的管理方针”。
AICPA于1972 年12 月重新定义了内部控制,指出: “管理控制包括(但不限于) 组织规划以及与管理当局进行经济业务授权的决策过程有关的程序和记录”。
1988 年4 月AICPA以“内部控制结构”取代“内部控制”,指出: “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并认为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组成[3]。
1992年,COSO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应该来源于管理阶层经营企业的方式,并与管理的过程相结合”。
从内部控制的理论进展可以看出,内部管理控制不仅成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处于主导与支配地位。
首先,内部控制从控制目标角度可分为财务报告可靠性、营运效率效果和相关法令遵循。
提高营运的效率效果应该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最高目标,这一目标决定了为实现企业营运效率效果的管理控制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占有重要支配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而其他控制的目标则是服从于这一根本目标。
其次,内部控制可分为战略控制、管理控制和作业控制三个层次。
其中,战略控制考虑的是设置和制定整个组织的长期目标和战略规划;作业控制考虑的是确保作业和任务的可靠执行;而管理控制的过程设计则是为了确保整体目标能够进一步分解和落实部门目标和日常任务,并能够被所有组织成员以一种合作的形式执行,以最终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因此,管理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是连接企业战略控制与作业控制的桥梁,没有有效的管理控制,不仅导致企业战略目标无法实现,而且企业作业控制将迷失方向[4]。
(3)管理控制系统: 管理职能的视角罗奇设计的管理控制系统综合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罗伦基等人的弊端,综合地反映了管理控制系统环境、管理控制系统实施过程以及管理控制系统中的沟通和反馈方式[5]。
这一框架系统存在的最大问题有二:一是罗奇将对管理控制系统产生影响的控制环境因素界定在战略、领导者风格、组织结构和目标界定上,但是西方理论界对控制环境的研究除这几个因素外,至少还涵盖了外部环境、生产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和管理哲学等环境变量,因而若在管理控制系统中探讨控制环境,仅探讨罗奇所列的几项因素则不足以反映整个控制环境的综合影响,二是对于管理控制实施过程的描述仅反映了管理控制活动从事中的业绩计量、沟通反馈到事后监督活动的过程,而对于目标确定、战略计划的分解等事前的管理控制过程却没有反映,因而这只能算是管理控制过程的不完全反映。
(4)管理控制系统:战略的视角管理控制杠杆是指通过管理控制手段调整与改变组织战略以实现管理目标。
对于每一管理控制杠杆,都存在一个使杠杆发生作用的政策与方法系统,即管理控制系统。
西蒙提出了四种管理控制杠杆:边界控制杠杆、诊断控制杠杆、信任控制杠杆和交互控制杠杆,相应的也就产生了四个系统,即边界控制系统、诊断控制系统、信任控制系统和交互控制系统[6]。
每一种杠杆都有能力去改变组织的战略。
四种控制杠杆中每一种的目的都是为管理者平衡授权(创造力)与控制。
边界控制系统的目的,就是规定组织可接受的活动范围,即这些活动应限制在信任系统确定的机会之内,而不能超出这个范围。
诊断控制系统是被用于监督结果、纠正偏差的控制系统。
信任控制系统的目的是激发和指导企业或组织去探索和发现,去追求企业或组织的核心价值。
交互控制系统是一个重视本来和变化的系统。
交互控制系统追踪不确定性,从而使高级经理在晚上保持清醒;交互控制系统注重持续变化的信息,使高级经理考虑潜在战略。
这四种控制杠杆实质上已经涵盖了“方向指引、意愿激发、报酬和激励与引发变化”等管理控制手段,同时又将信息沟通和反馈融入系统当中,弥补了罗奇设计的管理控制系统综合框架的最大缺陷。
这四种管理控制杠杆及系统形成了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有机整体。
在发挥全体职员的创造力和更新企业战略方面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这一框架也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对控制环境有欠考虑。
在“权变方法已经成为管理控制系统研究主旋律”的时代,不考虑控制环境而孤立地研究管理控制系统是很难设计出科学、有效的管理控制系统的。
(5)管理控制系统:会计的视角这是安东尼等提出的管理控制系统框架。
安东尼所构建的管理控制系统框架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管理控制的环境,包括理解战略、组织中的行为、责任中心———收入和费用中心、利润中心、转移价格、使用资本的衡量和控制等问题,描述了管理控制发生的环境;第二部分,管理控制的过程,包括战略计划、预算编制、分析财务业绩报告、业绩评定、管理者报酬等,描述了典型的管理控制过程的步骤,如战略计划、预算编制、控制程序的运行以及对运行程序的分析;第三部分,管理控制的变化,包括不同战略控制、现代控制方法、服务组织、金融服务组织、跨国组织、项目的管理控制,描述了如何对变化的战略、服务组织、多元组织或项目等进行控制[7]。
安东尼设计的管理控制系统主要有两大特点:其一是考虑了管理控制系统的环境,并对环境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其二是管理控制的方法是以财务、会计手段为基本控制手段,如转移价格、预算编制、管理者报酬等。
安东尼的管理控制系统的局限性在于其过于专注于会计视角,因而使得管理控制系统相对狭隘。
事实上,管理控制的手段并不仅仅局限于财务和会计方式,随着行为科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管理控制手段将会更多地关注于行为视角。
但是安东尼的管理控制系统框架提供了关于管理控制系统性质、管理控制环境、管理控制程序的比较健全的理论体系,同时也为实务界提供了很好的、可资借鉴的应用模式。
(6)总结根据以上对国外不同学者的管理控制系统观点的回顾,可见西方管理控制思想的发展脉络及不断完善的演变过程。
他们依据自己的研究或在前人的基础上从不同视角提出各有特色的管理控制系统框架,使管理控制系统理论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不过通过以上的分析也可以看出,这些学者的观点,虽然有其成功的地方,但上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
1.2 国内研究成果回顾我国学者对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起步较晚,通过对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学习与借鉴,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环境和企业内控现状,国内学者对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的构建有自己的看法。
(1)周得孚的管理控制系统周得孚在其著作《管理控制》中阐述:在一个正式组织内,管理控制系统在运行时可按它的途径不同分为正式系统和非正式系统。
正式管理控制系统由6个互相支持的子系统组成,即管理模式和文化子系统、奖励子系统、协调子系统、沟通渠道子系统、基础组织结构子系统、控制过程子系统等。
其中基础组织结构在指令、建立管理支持、制定企业使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在价值观、信仰和社会动态影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奖励系统起了奖优罚劣的鼓励作用;协调机制在公司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增加了解、发挥团队作用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沟通渠道使管理控制过程与其他几个子系统以及每个子系统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在提高效率上发挥作用;计划和控制过程在制定程序、形成书面文件、建立衡量参数、形成报告系统和提供反馈上发挥作用。
通过这6个子系统形成了合理的正式管理控制模式[8]。
(2)张先治的管理控制系统框架张先治根据西蒙的管理控制杠杆理论,提出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框架应由制度控制系统、预算控制系统、考评控制系统和激励控制系统等4个子系统组成[9]。
制度控制是指企业通过规章、制度的形式规范与限制企业各级管理者与员工行为,以保证管理活动不违背或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预算控制是指企业通过预算的形式规范各级管理者的经济目标和行为过程,调整与修正管理行为与目标偏差,保证各级管理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