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传记阅读试题(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8.96 KB
- 文档页数:11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练习原文1:和倪先生的初次相识是在一同去往杭州旅游的大客车上,一路上我都在向他讨教,现代文学史的掌故、旧书店淘书的传奇等等。
此后,陆续得到倪先生惠赠的一些签名本新著,也曾到他府上拜访过一次,参观了他收藏的令人艳羡的新文学“善本书”。
2006年,当我来到上海人民出版社时,倪先生告诉我正在写一本关于鲁迅的新书。
四年之后的2010年,这部将近五十万字的新书《真假鲁迅辨》,终于面世了。
倪先生探讨鲁迅某些生平大事历史原貌的文章,几乎篇篇都很精彩。
当《鲁迅茅盾“致红军信”的探讨》在《文汇报·学林》上发表时,现代文学史专家、善于“打捞”史料的华东师大陈子善教授一口气读完后,很为倪先生的胆量和见识所感动,立刻给《学林》主编打电话,认为这是一篇有创见的学术论文,是十分难得的。
倪先生以大量可信的史料,论证了此信不可能经鲁迅(包括茅盾)起草或过目或事先知情,而是由当时在陕北的红军中的一位革命同志起草的,极具说服力。
现在倪先生的说法已成为鲁迅研究界的共识。
《真假鲁迅辨》那本书印得不多,总共印了2700册,其中200册毛边本是被一位收藏家“买断”的,所以真正上市流通的不足2500册,很快就销光了。
我曾送了一册给倪先生的“神交”——当时已然九十高龄的蒋星煜先生,蒋老拿着此书便说:倪墨炎写的文章我喜欢看,他在《文汇报》发表的对唐“完全成立”!后来,蒋先生在编选自己的文集时,特地在一篇《唐在“辨伪”系列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倪先生才正式开始“重写鲁迅传”。
因为先要辨伪、扫雷,《大鲁迅传》的编写、出版至少推迟了四年。
为了提高效率,年近八十的倪先生“老来学吹打”,第一次用电脑写作整部书,用伊妹儿发稿件。
在《大鲁迅传》第一部写作期间,传来了倪先生患病的消息,我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倪老师的大书也许写不完了!今年的炎夏,倪先生又住进了华山医院。
在医院里,他最牵挂的自然是已经进入出书“倒计时”的《大鲁迅传》第一部,在即将付刊之前还来电话关照:又发现两处错误,一定要改正!我自然遵命照办。
高考现代文阅读人物传记篇一:高考语文人物传记类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含答案)高考语文人物传记类现代文阅读强化训练(含答案)(一)下笔不觉师造化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
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
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
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
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
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
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
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
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
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籀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结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扬顿挫、回环往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
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
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于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转动犹如笔被纸墨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
河北高考语文传记阅读习题及答案假若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种新元素含量微乎其微的话,我真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决心和勇气坚持下去,因为我们的设备很差,经费又不足。
现在回想起来,幸亏不知道难度会这么大,所以决心才很大,真正干起来之后,尽管发现困难重重,但研究的成果却在不断地显现,所以劲头也就大增,不去想那些困难了。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我们终于把这种新元素分离出来了,它就是今天众人皆知的镭。
现在我把我们研究和发现它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开始研究时,我们并不了解这种未知元素的任何化学性质,只是知道它的放射性极强,于是我们就紧紧抓住这条唯一的线索不放,穷追不舍。
第一步就是想办法从圣约阿希姆斯塔尔运来铀沥青矿,对它进行分析研究。
除利用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以外,我们还用皮埃尔发明的精密计电器,精确地测量不同部位的放射性。
这种方法今天已成为一种新的化学分析法的基础了。
后来,这一分析法被逐渐加以改进完善,为许多人所采用,而且他们因此也发现了其他几种放射性元素。
干了没几个星期,我们便深信我们的预测是正确的,因为未知的那种新元素的放射性在有规律地增强。
又过了几个月,我们便从铀沥青中分离出一种与铋混合在一起的元素,其放射性大大超过铀元素,这种新元素具有明确的化学性质。
1898年7月,我们便宣布了这种新元素的存在,并命名它为钋,以怀念我的祖国波兰。
在发现钋的同时,我们还发现从铀沥青矿里分离出来的钡盐中含有另一种未知的元素。
我们随即又紧张地工作了几个月,终于分离出来第二种新元素,我们后来才知道它比钋更为重要。
1898年12月,我们宣布了这一发现,命名这种新元素为镭。
物理和化学学校并未为我们提供合适的实验场地,但幸运的是校长准许我们使用先前作为解剖教学用房的一间废弃的木棚。
木棚顶上有一个很大的玻璃天窗,只不过有多处裂痕,一下雨就会漏水。
棚内夏天闷热潮湿,冬天阴冷难忍。
虽然可以生炉子取暖,但也只是火炉旁边有一点点热气而已。
此外,我们还得自己掏钱购置一切必备的仪器装置,木棚里只有一张破旧的松木桌和几个炉台、气灯。
新高考语文的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附解析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汉学大师饶宗颐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
事实上,饶宗颐既非学院派,也非西洋派,而是一位受家庭浓厚的文化熏陶、自学成材的大学者。
当其他孩子都步入学堂读书的时候,饶宗颐感觉学校的教育并不适合自己,宁愿独自一人躲进藏书楼自学。
在父亲的悉心栽培下,饶宗颐打下了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基。
虽未获得正式学校文凭,也未曾留学海外,但后来却在海内外二十余所高等院校任教,精通英、法、日等六国语言,还熟知古代梵文、楔形文、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文字,皆得益于他的自学能力。
1949年,饶宗颐移居香港。
从1952年开始,在香港大学中文系任教16年,在英国人的统治之下,中国的学者没有地位。
但他对身外浮名并不看重,在学术的天地里,自得其乐,满世界留下了脚印。
要考证甲骨文,他就出现在日本;想要研究敦煌学,他便去了法国;要研究梵文,他就去印度。
饶宗颐的研究几乎涵盖国学的所有领域,很难把他归到哪一家,他曾幽默地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
学者称其“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他则以“天地大观入吾眼,文章浩气起太初”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来表现其开阔的視野和博大的胸襟。
季羡林曾评价他最善于发现问题,绝不固步自封,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东西。
饶宗颐对国外的考古发掘以及研究成果信息灵通,研究视野无限开阔。
他的习惯是每一个问题都要穷追到底,40多岁学习梵文,60岁以后学同样有“天书”之称的希腊楔形文字,这些都是为了能直接读懂最原始的经典,找到最原始的材料和证据。
不少人将饶宗颐与王国维、陈寅恪相比,认为他们在治学上既博且深,在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但王、陈二人皆没有饶宗颐在艺术上的成就。
饶宗颐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
有人评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磨炼,他在技法上已经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他的性情与人生观,也圆通无碍地融在画中,使其画作成为了传说中极其罕见的学者画。
2022年高考语文的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附答案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对于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来说,当年他选择留学的胆量,丝毫也不下于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个年代留洋充满风险。
中国与欧美等国家隔着太平洋、大西洋,坐上船从启程到抵达,途中经过无边无际的海域,需要大半年时间。
更何况把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完全陌生的西洋国家,然后忍受遥遥无期的隔洋相望、鱼雁传书,这对于从来没有出过家门的传统中国父母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容闳出身于穷苦人家,十三岁时,家居澳门。
当时,澳门是来粤贸易各国商人的共同居留地,华洋杂居。
在澳门,他在马利逊学校读书,受教于美国传教士布朗。
当时他们班上只有6个学生。
后来由于家人和自己健康的考虑要提前回美国,布朗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想带几个跟他学习多年的学生回国,继续完成学业。
布朗说完,要求愿意跟他去美国的孩子站起来。
当时班上只有3个学生站起来,而容闳是其中的第一人。
容闳的母亲起初并不同意,经过容闳的劝说才勉强答应。
布朗为此特地为准备随他去美国的学生找了资助人,这些资助人不仅负担学生留洋的全部费用,还承担了他们留洋期间学生家庭两年的生活费用。
因此,容闳获得了赴美学习的机会。
容闳初到美国,进了马萨诸塞州孟松城的孟松学校。
“那时美国的生活、膳宿都非常便宜。
贫困的学生都有很好的机会找点工作做,以解决学费问题。
我记得当时的食宿费,包括燃料、灯和洗涤在内,每人每星期仅1元2角5分美金。
”容闳从孟松学校完成学业后,获得的资助就此结束。
他放弃了去苏格兰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同时又可以继续获得资助的机会,坚执地要留在美国进入耶鲁大学学习。
有教授建议他申请一份贫困生救助金,但条件是学成后必须做传教士。
容闳不愿意为此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去做传教士,并以此换取获得救助金的机会。
为此,他的大学生活很艰苦,最后是通过当地妇女协会的帮助,才获得了生活的救助。
容闳在耶鲁学习,由于入学前准备并不充分,尽管他学习很努力,但是在总体成绩上并没有取得高名次。
山西高考语文传记阅读专练题附答案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
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
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
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
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
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
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
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
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
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
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
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
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
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
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
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偶》和《略读指导举偶》,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一)传记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慷慨掷此身在中国,年轻一辈知道华罗庚,大都是因为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老一辈熟悉他,是因为他曾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常州金坛区。
他幼时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被人戏称为“罗呆子”。
后因家计困难而辍学帮父亲看管店铺,他整天捧着借来的《大代数》、《解析几何》等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后来,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挽回了性命,左腿却落下残疾。
这个劫难,反而让华罗庚坚定了攻读数学的信念。
1930年,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数学家苏家驹论文中的错误。
杂志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手里,他一打听才知道,作者原来是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于是他力主把华罗庚请到清华来工作与培养。
华罗庚到清华后,没再去听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两门课,他不愿“浪费时间”在“太过浅近”的课程上。
于是熊庆来让他进了算学分析班,而华罗庚学习这门高级课程十分轻松,还在课余自学了英、法、德、日等语言。
曾就读清华物理系的力学家钱伟长回忆,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清华最用功的学生,但一天早上6点,就发现华罗庚从远处一瘸一拐走来——他已经学习了3个小时,正在校园里散步呢。
这样的实力和努力,助力23岁时的华罗庚登上了清华讲台教授微积分。
执教两年,他就发表了15篇论文,大多数刊登在国外杂志上,其中一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德国《数学年鉴》收录。
从此,无人不对华罗庚心悦诚服,据说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来清华讲学时,只要华罗庚有异样的表情或咳嗽一下,维纳就会停下来问:“我错了吗?”华罗庚于1936年初到剑桥大学访学,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他潜心研究,在数学权威刊物发表了18篇论文。
七七事变打断了他的访学进程,他回国随清华大学搬迁至昆明,破例被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正式聘为教授。
新高考——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及答案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吴晗的文章和诗吴晗早慧,有“神童”的美誉。
一个证明,是他六岁就写出一首《无题》——厨中无菜市上有,饮酒何必杏花村。
人人谓我读好书,吾谓耕者比我高。
文采之外,末句里表达的对农事内涵、平民本色的体认与尊重,为不少成人所不及。
他后来成为学界一流的历史学家、内战时曾与闻一多齐名的民主斗士,其来有自。
本是书生,遭遇放不下书桌的时代,为争取继续读书、写书、教书的机会,只有走出书房,反对独裁,要求民主,希望合力制止内乱。
内乱一日不除,就一日看不成书。
时代如此,正派、有骨气的文人实在难有更好的选择。
1946年12月4日,吴晗写信给黄裳说:“写文章是愿意的,困难的是别人不把你当作可以写文章的人,被安排做太多自己才力所不愿作的事,于是一方面疲精劳神做牛马,吃力不讨好;一方面又颇想偷闲动动笔墨,成天要接见许多生疏然而是热诚可爱的面孔,说太多自己也记不起来的话;有时还得被牵上讲台,被挤上游行队伍前排,如此如此,就永远写不出自己想写的东西,不能读自己该读的书,然而,又能怨谁,只怪自己是生在如此一个时代。
”当时是黄裳写信约稿,吴晗遇到了知音,有了写文章的机会,自然高兴。
他表示情愿写《旧史新谈》,写短文章,几百字就是一小篇。
每天写半个小时,每个月写一两万字。
他很快就写出了四篇,寄给了黄裳。
大苦闷中,有了些小快乐。
小快乐抵消不了大苦闷。
吴晗写给郑振铎的信中曾有一句:“世界整个变了,我们也已经变了。
”当时的吴晗,用不少精力参与《民主》周刊,学术渐远,政治日近,乃至置身其中,奋力其间,欲罢不能。
”1947年6月30日,吴晗写信给黄裳说:“我极喜欢你的趣味情调,二十年前我们相熟,你的现在也许就是我的过去。
那时代,我还喜欢写旧律呢。
现在都是梦了,想一想,成天是政治,说的,看的,写的,谈的,连做梦都是,就是剁烂了也分析不出一丝丝趣味,情调澈头澈尾的俗。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阅读理解《崔隐甫》含答案(2023春·湖北·高三联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隐甫,贝州武城人。
隋散骑侍郎儦曾孙。
解褐左玉钤卫兵曹参军,迁殿侍御史内供奉。
浮屠..惠范倚太平公主胁人子女,隐甫劾状,反为所挤,贬邛州司马。
玄宗立,擢汾州长史,兼河东道.支度营田使,迁洛阳令。
梨园弟子胡雏善笛有宠尝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从容指曰就卿丐此人对曰:“陛下轻臣而重乐工,请解官。
”再拜出,帝遽谢,与胡雏,隐甫杀之,有诏贳死,不及矣。
赐隐甫百缣。
居三岁,进拜御史大夫。
初,台无狱.,凡有囚则系大理。
贞观时,李乾佑为大夫,始置狱,由是中丞、侍御史皆得系人。
隐甫执故事,废掘诸狱。
其后患囚往来或漏泄,复系之厨院云。
台中自监察御史而下,旧皆得颛事,无所承谘。
隐甫始一切令归禀乃得行,有忤意辄劾正,多贬绌者,台吏侧目,威名赫然。
帝尝诏校外官岁考..。
异时必委曲参审,竟春未定。
隐甫一日会朝集使,询逮检实,其暮皆讫,议者服其敏。
帝尝谓曰:“卿为大夫,天下以为称职。
”张说当国,隐甫素恶之,乃与中丞宇文融、李林甫暴其过,不宜处位,说赐罢;然帝嫉朋党,免其官,使侍母。
岁余,复为大夫。
迁刑部尚书,兼河南尹。
帝还京师,即拜东都留守。
累封清河郡公。
卒,赠益州大都督,谥曰忠。
始,帝欲相隐甫也,谓曰:“牛仙客可与语,卿常见否?”对曰:”未也。
”帝曰:“可见之。
”隐甫终不诣。
他日又问,对如初。
帝乃不用。
子弟或问故,答曰:“吾不以其人微易之也,其材不逮中人,可与之对耶?”隐甫所至絜介自守,明吏治,在职以强正称云。
评曰:严挺之拒宰相不肯见李林甫,崔隐甫违诏不屈牛仙客,信刚者乎!二人坐是皆不得相,彼亦各申其志也。
管夷吾以编栈谕之,信曲与直不相函哉!(节选自《新唐书·列传·卷五十五》)1.下列对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梨园弟子胡雏善笛/有宠/尝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从容指曰/就卿/丐此人B.梨园弟子胡雏/善笛/有宠/尝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从容指曰/就卿丐此人C.梨园弟子胡雏善笛/有宠/尝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从容指曰/就卿丐此人D.梨园弟子胡雏/善笛/有宠/尝负罪匿禁中/帝以他事召/隐甫从容指曰/就卿/丐此人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浮屠,亦作“浮图”,佛教语,指和佛教相关的佛陀、和尚、佛塔等等。
江苏高考语文传记阅读习题带答案时代的列车轰隆隆地前行着,拥挤的人群,熙熙攘攘。
有的人是只负责观看风景的普通乘客,命运的方向不由他过问;有的人扮演的是列车员的角色,在时代的大环境下,作为先锋,引领着这辆列车的前进。
爱玲,便是后者。
1942年,爱玲和炎樱回到了上海,仿佛在上海,也只有上海,才是她上演人生大戏和好戏的舞台。
对于在港大没有毕业,爱玲一直耿耿于怀,只能转入上海的圣约翰大学继续深造,为的是“至少拿张毕业文凭”。
弟弟张子静很高兴,因为他也准备报考,姐弟俩终于可以在同一所学校碰面了。
可是,由于经济上的窘迫,学费无从着落,子静记得姐姐“叹了一口气”。
回到上海,爱玲投奔了姑姑,住在郝德路192号的爱丁顿公寓。
姑姑虽然继承了不少遗产,一度生活阔绰,可是因为投资股票,恰逢时局动荡,一下破产了。
即便是在洋行、电台里打几份工,也只能解决自己的温饱,无力再顾及爱玲的学费和生活费。
于是,便告诉爱玲,当时她的父母协议离婚的时候,约定她以后的教育费用由父亲承担,而爱玲港大三年的学费全部由母亲出,现在应该由父亲承担了。
可是,爱玲始终觉得拉不下面子,那个父亲,以及他的家,自己曾经发誓是不打算再理会了的,4年期间,父女情分已然了断,如今放下自尊突然管父亲拿钱,仿佛是在一间暗无天日的屋子里找到一个出口那么艰难。
张子静回到家后,趁后母不在家的机会,向父亲简要介绍了姐姐的窘境,张廷重听罢,立刻陷入了沉思,可能不是心疼钱,只是在犹疑和女儿见面是不是觉得很尴尬,毕竟对于女儿离家出走之事他始终耿耿于怀。
不过,考虑片刻,他还是对儿子说:“你叫她来吧。
”过了几日,爱玲终于见到了阔别4年之久的父亲,不过不再是那幢逃走的别墅,而是在另外一幢小洋房。
爱玲后来在小说《怨女》中对于衰落的父亲,做了更为生动的描绘:“到底清朝亡了国了,说得上家仇国恨,托庇在外国租界上,二十年来内地老不太平,亲戚见了面就抱怨田上的钱来不了,做生意外行,蚀不起,又不像做官一本万利,总觉得不值得。
广西高考语文传记阅读试题及答案饶宗颐长期潜心致力于学术研究,是集学术、艺术于一身的大学者。
造诣高深,学贯中西,被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
饶宗颐早年以治地方史志为主;中年以后兼治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献;后又由中国史扩大到印度史、西亚史以至人类文明史的研究;晚近则致力于中国精神史的探求。
有学者曾统计,饶宗颐在学术研究上拥有50项“第一”。
根据饶宗颐自己的归纳,其涉猎的领域可分为: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金石学、书画等八大门类。
学界对其评价为:饶氏治学,不仅“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而且“只要触角所及,莫不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也就是说,他在所涉猎的研究领域中,莫不有天下公认的创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饶宗颐也有自己的境界。
“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为第一重境界,意为在孤独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为第二重境界,饶宗颐认为这是一般人不愿进入的一重境界,因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不肯让光彩受掩盖;只是注重外面的风光,而不注重内在修养,他们看不见林隙间的“绿”。
其实,越想暴露光彩,就越是没有光彩。
“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为第三重境界。
意为无论如何都要相信,永远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这样才没有烦恼,身心康泰。
饶宗颐认为此境界旨在为众人“指出向上一路”,永远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培养自己“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精神意志。
关于人生哲学,饶宗颐提出“安顿说”,他认为“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
这与海德格尔所谓的“人,当诗意地栖居”这一哲学命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何才能安顿好自己呢?一曰“天人互益”。
人类自己总是制造各种仇恨和恐怖,变成了物质的俘虏。
同时,人类也在承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惩罚。
饶宗颐认为,人类一切事业,都要以益人而不是损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上海高考传记专项阅读题及答案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大众对于李济这个名字是陌生的,但对于考古学、历史学界,他却是一个泰山北斗式的人物。
称他为“中国考古学之父”绝不是恭维之语。
初到美国,李济看到美国国会的卷宗里面记录当年限制华工入籍的理由:中国人脑容量比较小,在进化上可能低白人一等。
李济很想寻绎中国人的始源,把中国人的脑袋量清楚。
1920年夏,他进入哈佛大学,改学人类学。
1922年12月,李济做了题为《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的报告,反响很大。
罗素撰著《中国问题》时,大段引用了李济的观点。
1923年5月,李济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回国之初,李济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之聘,教授社会学和人类学。
南开时期,李济结识了地质学家丁文江。
相识不久,李济就指出他在昆明做过的人体测量有些数字是错的。
丁文江很欣赏这位“直道而行”的小兄弟,热情地把他推荐给地质学界、古生物学界。
1923年8月25日,河南新郑有人挖井挖出文物,一位陆军师长追缴了文物,又派工兵继续挖掘,竟然出土了一批青铜重器。
此事引来美、法、瑞典等国的考古学家纷纷前来“寻宝”。
美国弗利尔艺术馆也组织了“中国考古发掘队”来华。
1925年4月,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年青的李济受聘为唯一讲师。
二十世纪初,在中国考古的“光荣”皆由外国专家享受,李济希望这样的局面不会继续很久。
后来弗利尔艺术馆委员毕士博来信,邀请哈弗博士李济加入美国考古队。
李济回信提出:在中国做田野考古,必须与中国的学术团体合作;在中国掘出的古物,必须留在中国。
毕士博回信说:“我们绝不会让一个爱国的人,做他所不愿做的事。
”1926年2月李济与地质学家袁复礼沿汾河流域进行旅行调查,他们在西阴村发现了一片布满史前陶片的地方。
回到北京,他们决定对西阴村进行发掘。
毕士博与清华校长曹云祥商定:考古团由李济主持,经费主要由弗利尔承担,文物暂由清华保管,今后交中国国立博物馆。
1926年10月,李济率队来到山西省夏县西阴村,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主持考古发掘。
高考语文专题传记阅读试题(含答案)专题十五传记阅读[学法――围绕传主,多向思考] [考题位置――第12题](2015•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朱东润自传 (1)1896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波折。
21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2)1929年4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
那时武汉大学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
用近年的说法,这叫作掺沙子。
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3)大约是1939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
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怪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4)《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
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
《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
可是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本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5)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也不尽然。
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6)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
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
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
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7)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
但是不能没有一个抉择。
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8)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
这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
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于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范本。
(9)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
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还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10)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11)这时是1940年左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也很艰苦。
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
我决心把研读的各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
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
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
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他不是没有缺点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
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
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
(朱东润《关于传叙文学的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
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
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
有学者总体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还是在自传中采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解析:A项,“朱东润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由此可见作者献身传记文学是因为兴趣,而不是因为开了韩柳文的课。
C项,“因此拒绝”的说法过于绝对,文中的表述是“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但并没有说“拒绝把近代人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E项,原文中,作者关于“传叙文学”和“传记文学”的解说,只是词语的辨析,不是在说专业实践中的具体运用,这一点可从相关链接材料①中“我们则传叙二字连用指明同类的文学”看出。
答案: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解析:分析朱东润的传记观是如何形成的,要结合朱东润在理论研究方面的努力和具体实践进行分析。
原文第4~10段写朱东润博览古今中外传记作品并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的理论,第11段写朱东润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据此概括即可。
参考答案: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6分) 答:解析:本文作为一篇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偏重学术经历,介绍了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
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将自己的生平与学术结合起来,尤其是为张居正写传原因的解说,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己家庭的情况,更是呈现出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
在行文方面,语言平易自然,穿插“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下面开韩柳文呢?”“我写谁呢?”等口语,语言平白如话,就像面对面闲谈一样。
参考答案: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与写学术二者交融,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8分) 答:解析:第一问为概括类题目,原文第5~6段主要写朱东润信笔直书的传记观,7~10段主要写朱东润主张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
注意题干中“刻画和评价”是两个方面,应根据题干指向选择恰当表述。
第二问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结合文章的内容、作者的写作角度、态度和意图分析归纳,不能盲目立论。
说明理由时,要结合原文;解说理由时要从文本和自己的认识出发,作出理性解说。
参考答案:(1)①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
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
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
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
(2)观点一:同意。
①只有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且具有可读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观点二:不同意。
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
近几年全国卷传记文本考查情况统计如下:试卷综合性选择题传主类题目手法类题目开放类题目 2015全国卷Ⅰ √ √ √ √ 2014全国卷Ⅰ √ √ √ 2013全国卷Ⅰ √ √ √ 2015全国卷Ⅱ √ √ √ √ 2014全国卷Ⅱ √ √ √ 2013全国卷Ⅱ √ √ √ 通过以上统计,可以看出全国卷对传记的考查有以下特点: 1.命题着眼点集中在哪个方面?围绕传主来命题是高考传记阅读命题的原则和中心,不论是综合性选择题,还是手法类题目和开放类题目。
2.考查能力上有何特点?注重考查分析综合能力。
其中筛选信息归纳概括是各类题目中均涉及的基本要求,探究题也不例外。
甚至很多探究题本身就是归纳概括,只不过答题角度多一些而已。
比如2014年全国卷Ⅰ“玻尔‘特有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3.命题主要变化有哪些?(1)“相关链接”从2013年开始,在全国卷中出现。
“相关链接”既是文章的有机组成,也是设题答题所必须考虑的材料。
(2)“手法类题目”从2015年开始,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同时单设主观题进行了考查,体现了对传记文体特征的关注。
传记是高考在实用类文本中选取最多的一种文体,这一文体和小说、写人叙事散文有相似之处,但又有独特的特点。
因此本课题先让考生把握传记的文体特点,再让考生掌握读懂传记的方法。
这样在解答高考题目时能有的放矢。
一、传记的文体特点 (一)传记的内涵及类型1.真实性。
真实是传记的生命。
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2.文学性。
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
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具体体现为以下四点: (1)选材典型,详略得当。
(2)叙行录言,重视细节。
(3)首尾照应、巧用修辞、叙议结合、正侧相映、对比突出等。
(4)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