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技术推广应用计划及实施方案1
- 格式:docx
- 大小:49.82 KB
- 文档页数:15
四新”技术推广应用计划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年四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推广“四新”技术的意义 (1)
三、“四新”技术推广运用 (2)
四、采用四新技术介绍 (2)
4.1 、灌注桩后压浆技术 (2)
4.2 、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3)
4.3 、大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技术 (6)
4.4 、粘贴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外保温系统 (8)
4.5 、预拌砂浆技术 (9)
4.6 、工程量自动计算技术 (10)
4.7 、其他“四新”技术运用 (11)
五、建立科技推广组织机构 (11)
六、新技术应用实施措施 (12)
四新”技术推广应用计划
、工程概况
隹广“四新”技术的意义
所谓“四新”技术,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为适应当前建筑业技术迅速发展的形势,加快推广应用促进建筑业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修订、印刷了《建筑业10项新技术(2010 )》。要求各地加大以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技术推广力度,充分发挥“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的示范作用,促进建筑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技术创新工作。
四新技术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代表了先进技术与先进生产力,是建筑业从劳动
力密集型向技术性转变的桥梁。通过在施工过程中运用四新技术可以提升施工工效、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从而扩大项目盈利空间,最终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三、“四新”技术推广运用
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拟定积极运用各类四新技术,以此顺应建筑业技术的迅速发展态势,从项目出发,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争取项目效益最大化。本工程主要运用的四新技术见下表:
四、采用四新技术介绍
4.1、灌注桩后压浆技术
4.1.1、本工程工程桩桩长35m,桩径700mm,单根桩混凝土量为14m 3左右, 考虑使用灌注桩后
压浆技术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桩数,从而节约工程造价。
4.1.2、主要技术内容
灌注桩后注浆是指在灌注桩成桩后一定时间,通过预设在桩身内的注浆导管及与之相连的桩端、桩侧处的注浆阀注入水泥浆。注浆目的一是通过桩底和桩侧后注浆加固桩底沉渣(虚土)和桩身泥皮,二是对桩底和桩侧一定范围的土体通过渗入(粗颗粒土)、劈裂(细粒土)和压密(非饱和松散土)注浆起到加固作用,从而增大桩侧阻力和桩端阻力,提高单桩承载力,减少桩基沉降。
在优化注浆工艺参数的前提下,可使单桩承载力提高40%〜120%,粗粒土增幅高于细粒土,桩侧、桩底复式注浆高于桩底注浆;桩基沉降减小30%左右。可利用预埋于桩身的后注浆钢导管进行桩身完整性超声检测,注浆用钢导管可取代等承载力桩身纵向钢筋。
4.1.3、技术指标
根据地层性状、桩长、承载力增幅和桩的使用功能(抗压、抗拔)等因素,灌注桩后注浆可采用桩底注浆、桩侧注浆、桩侧桩底复式注浆等形式。主要技术指标为:
(1)浆液水灰比:地下水位以下0.45〜0.65,地下水位以上0.7〜0.9。
(2)最大注浆压力:软土层4〜8MPa,风化岩10〜16MPa。
( 3)单桩注浆水泥量:Gc=apd+asnd ,式中桩端注浆量经验系数ap=1.5 〜
1.8,桩侧注浆量经验系数as=0.5〜0.7, n为桩侧注浆断面数,d为桩径(m )。
( 4)注浆流量不宜超过75L /min 。
实际工程中,以上参数应根据土的类别、饱和度及桩的尺寸、承载力增幅等因素适当调整,并通过现场试注浆和试桩试验最终确定。设计施工可依据现行《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 进行。
4.2 、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本工程基础工程为超长、超大面积混凝土结构,为了有效控制混凝土裂纹产生,施工过程中将采用多项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4.2.1 、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
混凝土裂缝控制与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施工工艺等多个环节相关,其中选择抗裂性较好的混凝土是控制裂缝的重要途径。本技术主要是从混凝土材料角度出发,通过原材料选择、配比设计、试验比选等选择抗裂性较好的混凝土,并提及施工中需采取的一些技术措施等。
4.2.2 、主要技术内容
( 1 )原材料要求
1 )水泥必须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水泥比表面积宜小于350m2/kg ;水泥碱含量应小于0.6%。水泥中不得掺加窑灰。水泥的进场温度不宜高于60 C;不应使用温度大于60 C的水泥拌制混凝土。
2)应采用二级或多级级配粗骨
料,粗骨料的堆积密度宜大于1500kg/m3 ,
紧密密度的空隙率宜小于40% 。骨料不宜直接露天堆放、暴晒,宜分级堆放,堆场上方宜设罩棚。高温季节,骨料使用温度不宜大于28 C。
3)应采用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并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施工工艺分别选用标准型、缓凝型或防冻型产品。高性能减水剂引入混凝土中的碱含量(以Na2O+0.658K2O 计)应小于
0.3kg/m3 ;引入混凝土中的氯离子含量应小于0.02kg/m3 ;引入混凝土中的硫酸盐含量(以
Na2so4 计)应小于0.2kg/m3 。
4)采用的粉煤灰矿物掺合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
的粉煤灰》GB1596的规定。粉煤灰的级别不应低于U级,且粉煤灰的需水量比应不大于100%,烧失量应小于5%。严禁采用C类粉煤灰和U级以下级别的粉煤灰。
5)采用的矿渣粉矿物掺合料,应符合《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
GB/T18046 的规定。矿渣粉的比表面积应小于450m2/kg ,流动性比应大于95% ,28d 活性指数不宜小于95% 。
(2)配合比要求
1 )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原材料品质、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耐久性以及施工工艺对工作性的要求,通过计算、试配、调整等步骤选定。
2)混凝土最小胶凝材料用量不应低于300kg/m3 ,其中最低水泥用量不应低于220kg/m3 配制防水混凝土时最低水泥用量不宜低于260kg/m3 。混凝土最大水胶比不应大于0.45。
3)单独采用粉煤灰作为掺合料时,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中粉煤灰掺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35% ,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中粉煤灰掺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30% 。预应力混凝土中粉煤灰掺量不得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25% 。
4)才能够矿渣粉作为掺合料时,应采用矿渣粉和粉煤灰复合技术。混凝土中掺合料总量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50% ,矿渣粉掺量不得大于掺合料总量的50% 。
5)配制的混凝土除满足抗压强度、抗渗等级等常规设计指标歪,还应考虑满足抗裂性指标要求。有条件时,使用温度——应力试验机进行抗裂混凝土配合比的优选。
3)施工要求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宜对施工阶段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度、温度应力及收缩应力进行计算,确定施工阶段混凝土浇筑体的温升峰值,里表温差及降温速率的控制指标,制定相应的温控的技术措施。
一般情况下,温控指标宜不大于下列数值:
混凝土浇筑体在入模温度基础上的温升值为40 C;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
差(不含混凝土收缩的当量温度)为25 C;混凝土浇筑体的降温速率为2.0 C /d ; 混凝土浇筑体表面与大气温差为20 C o
2)超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按设计要求留置变形缝,当设计无规定时,宜采用下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