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水能溶解哪些物质
- 格式:ppt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14
第十三课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溶解现象。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教学程序:一、问题导入:1.师出示沙和食盐,问:这两种颗粒状的物质在水中,如果不停地搅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2.学生试描述生活中所见现象。
3.分组仔细观察现象,并比较结果,抓住两者的显著不同:看见颗粒和看不见颗粒。
4.类似这两种现象的,你还见过吗?5.教师演示: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的实验6.小朋友的描述中,有的说“化了”,有的说“溶化”7.小结:科学研究中为了不发生混乱,把这种现象统一称为“溶解”。
二、探究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用你们的经验判断:面粉在水中溶解吗?2.孩子根据经验描述并判断,并记下自己的判断。
3.真实的情况怎样的呢?让我们仔细观察后再来判断。
4.分组实验: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1.3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
通过上一节课《水和盐的故事》的学习,学生对于“溶解”有了初步的理解,本课继续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其他物质的溶解现象进行探究、比较,从而知道有的物质(如盐、糖、味精)等容易被水溶解,有的物质(如食用油、沙子)不容易被水溶解。
使学生对“溶解”这一概念的理解更丰富。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对观察与表达交流、按探究计划进行探究等科学技能已经有了较丰富的体验,本课教师要重在指导学生继续按探究计划自主探究,仔细观察,培养学生重视收集客观事实进行表达交流,分辨客观事实和自己的推测,不人云亦云,尊重自己观察到的客观事实的态度。
教学目标指向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几种常见物质,如白糖、味精等能溶解到水里,有的物质食用油、沙子等很难溶解到水里。
(2)经历“问题——猜想——计划——实验——结论”的完整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材料准备:烧杯、味精、白糖、红糖、食用油、沙子、水,同时准备已放入味精、白糖、红糖、食用油、沙子的溶液各一杯。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盐可以溶解在水里,谁能说说看,盐是怎么溶解到水里的?生:盐放进水里后,颗粒变得越来越小,盐也变得越来越少,直到最后全部消失了。
师:盐消失不见了吗?去了哪里?生:溶解在水里了。
师:对,盐均匀分布在水里了,只是我们肉眼看不见了,我们把这种现象叫溶解。
那你知道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吗?生……师:老师这里有味精、沙子、白糖、红糖、食用油,你认为哪些能溶解在水里,哪些不能溶解在水里呢?生:……师:为什么你认为**能溶解在水里?为什么你认为**不能溶解在水里?二、制订计划师:科学需要用事实说话,我还是一起做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吧。
同样的,做实验时,我们要先有什么?生:计划。
师:对了!有计划的研究可以保证我们实践有序、准确、科学。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严格按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什么是溶解?你能用上溶解说一两句话吗?(目的: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揭示课题,可以酌情点拨溶解和融化的区别。
)二、食盐在水中溶解了1、取一小匙食盐,观察这时候的食盐是什么样的?2、取一平匙盐,放在烧杯的水中,不搅拌,观察食盐在水中的状态,交流。
3、轻轻地搅拌几下,观察食盐在水中的状态,交流。
4、再搅拌一会儿,静置,观察,交流。
5、将食盐换成沙,按照同意的方法做上面的实验。
6、比较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状态。
7、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溶解”?三、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
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
水去除脏东西的奥秘:溶解性与流动性之功
水能去除脏东西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1.水具有溶解性:水能溶解许多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通过溶解这
些物质,水可以将它们从固体表面去除,从而达到清洁的效果。
2.水具有流动性:水的流动性使得它可以将污渍、杂质等从固体表面冲刷掉。
在洗涤过程中,通过不断冲刷和冲洗,水可以将污渍、杂质等带走,从而达到清洁的目的。
综上所述,水之所以能去除脏东西,主要是因为它具有溶解性和流动性。
这两个特性共同作用,使得水成为一种有效的清洁剂。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 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分别放入水中时发生的现象。
2.能使用简单的过滤器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 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在观察比较活动中, 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3.让学生意识到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正确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的。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放入水中后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二、教学准备小组准备: 3个盛有水的烧杯, 食盐、沙(沙在使用前淘干净)、面粉各一小袋, 3根搅拌棒, 1套简易的过滤装置, 3个烧杯, 2个勺子, 记录单等教师准备:红糖(勺子), 热水, 1个玻璃杯【演示用】;食盐、沙(沙在使用前淘干净)、面粉各一小袋【展示用】;记录单、红笔【讲解用】;滤纸、漏斗、放有滴管的烧杯, 铁架台, 空烧杯【过滤实验讲解用】三、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出示玻璃杯和红糖)师: 小朋友们, 平时有喝过红糖水么?今天老师带来了红糖。
请大家注意观察, 我取一勺红糖放入杯中, 倒入热水。
出现了什么现象?生1: 整杯水都变成红色的了。
生2: 红糖融化在水中了。
师:在科学上, 这种现象我们不叫“融化”, 而是称为“溶解”。
那这节课, 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看看到底什么是溶解。
板书课题: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活动一: 食盐+水、沙子+水、面粉+水师: 今天老师给每组提供了食盐、沙子和面粉, 你们能边观察边告诉我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吗?(预设: 食盐: 白色, 一颗一颗的;沙子: 黄色, 一颗一颗的;面粉: 白色;粉末状)(更准确的描述称之为: 颗粒状!)那将颗粒状的食盐和沙子, 粉末状的面粉放入水中, 能溶解吗?学生预测, 简单交流师: 到底是不是像大家说的这样呢, 口说无凭, 我们一定要通过实验, 寻找更有说服力的证据。
2013至2014年下学期三年级科学周测试卷(二)班级姓名成绩一、判断题。
1、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固体要看它是否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面糊和牙膏既是固体又是液体。
()3、固体不仅有一定的面积,还有一定的形状。
()4、在适当的状态下,物质可以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5、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的导热性能、导电性能等物理性质不相同。
()6、固体分子间的距离很大,分子间的作用很小。
()7、玻璃、松香、沥青等属于晶体。
()8、水能溶解一些固体,但不能溶解气体和液体。
()9、相同质量的橡皮泥,做成体积较大的形状便会下沉。
()10、物体的沉浮是物体的轻重决定的。
()11、面粉是微溶于水的。
()12、固体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与液体相互作用,每一种方式都会形成一种固体混合物。
()13、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常用的溶剂。
()14、汽油和酒精不可以做溶剂。
()15、冷水比热水溶解更多的糖。
()16、轮船很重,但是还是比它排开的水轻。
()17、绝对不溶解于水的物质是存在的。
()18、0度的水比0度的冰更泠。
()19、把盐水中的盐分离出来可以用过滤的方法。
()20、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一样的。
()21、除了盐水外,其他液体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22、水会流动,油也会流动。
()23、任何一种液体都可以用舌头尝。
()24、水是白色透明的液体。
()25、一些液体能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溶解于水,另一些液体则不能。
()26、和固体在水中的沉浮性质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于水下。
()27、油、牛奶不是液体。
()28、海水中溶有很多盐,平均每千克的海水中,约含盐35克。
()29、死海位于巴勒斯坦和约旦的交界处。
()30、物体在水中下沉,是因为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31、把固体放入水中都会沉到水底。
()32、彩色树枝是利用食盐在热水中能溶解、降温后又与水分离的性质制作而成的。
()33、液体能够流动,沙也可以流动,所以沙是液体。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判断1、在过滤时,漏斗中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2、盐、砂糖、沙子都能溶解于水。
()3、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重新获得溶解在水中的食盐。
()4、任何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
()(二)选择1、我观察到()的现象,说明食盐在水中溶解了。
A.食盐沉到了杯子底部B.杯子里的水面升高了C.在水中看不到食盐D.在滤纸上留下了食盐2、我观察到()的现象,说明沙在水中没有溶解。
A.沙沉在了杯子底部B.在滤纸上没有看到沙C.杯子里的水升高了D.杯子里的水变浑浊了3、我观察到()的现象,说明面粉在水中没有溶解。
A.水变白了B.面粉没有沉到杯子底部C.面粉看不见了D.在滤纸上留下了面粉4、在过滤面粉与水的混合液体过程中,()的方法是错误的。
A.为了过滤更多的液体,漏斗里的液体要超过滤纸的边缘B.再往漏斗里倒液体的时候,我们应该用玻璃棒引流C. 在过滤过程中,漏斗下端的管口要尽量靠近烧杯的内壁5、下列哪一种物体可能不会溶解于水()。
A.巧克力B.奶糖C.薯片6、食盐溶液含有下列哪种物质时,能用过滤的方法将其过滤出来()。
A、蔗糖B、味精C、泥沙7、将蔗糖放入水中,能观察到的现象不正确的是()。
A.蔗糖逐渐减少B.蔗糖颗粒逐渐减小C.蔗糖立即消失8、将食盐、沙、面粉三种物质分别放入水中,用筷子搅拌后形成的分散颗粒最小的是()A、沙B、盐C、面粉(三)填空题1、将蔗糖放到水里,我们会看到(),用嘴尝一尝,会感到水有了()味。
2、将沙、食盐、面粉分别放入水中搅拌,()静止后会出现沉淀。
(四)图形题1、下图是一个()的实验装置,你认识图中的实验仪器吗?请在相应的横线上写上该仪器的名称。
a、()b、()C、()d、()e、()2、这个实验装置中你发现有错误吗?请你用笔圈出来。
《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一)填表题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
(二)选择题1、下列关于“沙不能溶解”的说法,错误的是()A.在水中有沙颗粒的沉淀B.沙能被过滤出来C.沙均匀的分布在水中2、高锰酸钾刚刚放入水中,()的地方高锰酸钾最多。
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解读第1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知识:通过实验,观察溶解现象,知道溶解就是在水中化开,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小颗粒,并能判断一些常见物质在水中是否容易溶解,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能力:通过分组实验,学会做一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实验。
情感、态度:通过实验,落实具体任务,渗透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学会做水的溶解性实验。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够判别盐粒、食用油是否容易溶解在水中。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中具体的任务,学会做水的溶解性实验。
教学资源设计:盐粒、棉花、可乐、油、红墨水、砂子、红糖块、药片(泡腾片)、花生、高锰酸钾;水槽、烧杯、小塑料量杯、温水、冰格盒、滴管;实验表格、板书用字、磁铁、小木棒、瓶盖、抹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和水有关的问题。
老师先来做一个实验,你们要认真观察,实验结束后要能把实验过程说出来。
先来进行小组分工:1号同学负责协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2号、3号同学负责收发实验材料及操作4号同学负责记录。
现在介绍一下实验用品:水槽、烧杯、小塑料量杯、温水、塑料管、材料盒;材料盒中装有盐块、棉花、可乐、油、红墨水、砂子、红糖块、药片(泡腾片)、花生、奶粉;小木棒、大瓶盖、抹布供选用。
下面请你们认真观察实验过程:1.用塑料量杯取两杯清水,倒入烧杯。
2.提问:用眼睛观察,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液体?(无色透明)3.把一小勺高锰酸钾倒入烧杯的清水中。
4.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谁能解释水为什么会变成红色?5.板书课题“溶解”6.把实验用过的高锰酸钾倒入另一只水槽中,用清水把用过的杯子冲洗干净。
7.再用塑料量杯取两杯清水,倒入洗净的烧杯中,然后放入花生观察。
8.提问:花生溶解在水中了吗?为什么?9.我的实验做完了,谁能把刚才的实验过程说一说?10.小结归纳实验步骤。
二、探究:检验水能溶解哪些物质1)猜测:你们认为盐能溶解在水中,那么白糖、红糖能溶解在水中吗?2)出示实验表格幻灯片讲解:请同学们看实验表格,像盐块、棉花、可乐、油、红墨水、砂子、红糖块、药片、花生、奶粉等都叫做物质。
第一单元复习知识点整理1、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形态,在不同的条件和环境下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
2、水蒸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生活中的水蒸发后形成的水蒸气我们用肉眼是看不见的。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进行,只是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温度越低蒸发越慢。
3、水(液体)→受热→水蒸气(气体)4、烧开水时水面上冒出的“白汽”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遇冷后凝结形成的小水珠,是液体的水。
5、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都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不同点:水是液体,看得见摸得着,有固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固定的体积。
6、研讨一: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答:水受热变成水蒸气进入到空气中,进入到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小水珠。
根据的是水受热蒸发、遇冷液化的性质。
7、研讨二:你在透明塑料盒上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们是什么?答: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放置一段时间后,塑料盒内部出现细小的水珠,放置时间越长水珠越大,当水珠增长到一定大小时会流下或落到地面上。
它们是地面上的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水蒸气在塑料盒表面凝结成水珠。
8、研讨三: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答:水和水蒸气是水的不同形态。
它们都具有无色,无味,有一定的温度,占据一定的空间,无固定形态的特点。
不同点在于水是液体,看得见,摸得着,可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是气体,看不见,摸不着,当温度变低时可以液化成液态水。
9、测量水温的方法:①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②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③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④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⑤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10、酒精灯是以酒精为燃料的加热工具,用于加热物体。
酒精灯由灯帽、瓶塞、灯芯、酒精和玻璃瓶组成。
11、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外焰的温度最高,所以加热都是用外焰加热的。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溶解》教案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容易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意识到细致的观察才会使描述更准确。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粉1、装水烧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滤纸3、铁架台1。
(沙在使用前淘干净。
)【教学过程】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1.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3.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则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
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2.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4.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6.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的方法。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水作为一种溶剂,能够溶解许多物质,如糖、盐等。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溶解现象,并理解溶解的基本原理。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的基本概念,如固体、液体、气体等,对物质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可能对溶解现象和溶解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作为一种溶剂,能溶解许多物质。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溶解现象和溶解原理。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难点:让学生理解溶解现象和溶解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参与,感受溶解现象;通过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加深对溶解现象和溶解原理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水、糖、盐等。
2.准备实验器材:烧杯、杯子、勺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物质基本概念,如固体、液体、气体等,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和器材,向学生介绍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然后教师演示实验,将糖或盐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溶解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人尝试将糖或盐放入水中,观察和记录溶解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溶解现象和溶解原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水作为一种溶剂,能溶解许多物质。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知识点汇总
1、像糖、盐这样可以均匀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叫做溶解。
2、水能溶解食盐、小苏打、白糖和红糖等,不能溶解沙子、油等。
3、一种物质在水中溶解得越多,说明这种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越强。
4、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一杯水中可以溶解的食盐的量是有限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有的溶解的多有的则少。
5、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在两杯一样多的水中,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为了保证公平,食盐和小苏打一样多,水一样多,要等第一份完全溶解再加第二份。
用到的实验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和天平。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知识点第二单元、溶解第1节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水能溶解一些物质(1)溶解现象定义:像食盐、白糖在水中那样,变成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2)不溶解现象定义:放入水中,过一会儿,会沉到底,这种现象叫做不溶解。
2、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食盐均匀分布在水中,变成看不见的微小颗粒,食盐溶解了。
3、沙在水中的状态:沉到水底,看的见沙的颗粒,沙没有溶解。
4、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①相同点:放入水中时先沉到水底②不同点:搅拌后,食盐全部溶解,均匀分布的稳定溶液;沙不能溶解,沉到水底,溶解分层。
5、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的现象:①变成肉眼看不见的颗粒;②没有沉淀出现;③在水中均匀分布6、沙在水中没有溶解的现象:①肉眼看的见沙颗粒②沉淀③不均匀分布,分层7、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悬浮在水中,放置一会儿后会出现沉淀,分布不均匀,在水中也不溶解。
8、食盐、面粉和沙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①相同:都有沉淀出现②不同:搅拌后食盐全部溶解,面粉和沙先悬浮在水中,放置一会儿沉到水底。
9、过滤的方法适合分离不溶解的物质: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让漏斗下端的管中靠紧烧杯的内壁。
过滤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流入漏税斗,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注意点:一贴,二低,三靠。
10、搅拌要求:顺时针,不碰杯壁和杯底,不发出声音。
第2节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1、高锰酸钾简介:常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是紫黑色的固体小颗粒,具有金属光泽。
2、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①极少数溶解,沉入水底;②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全部溶解③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均匀分布的紫色稳定溶液。
★注:有能用手直接高锰酸钾,需要用小匙来取。
3、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别的:①颗粒大小的变化②在水中是否均匀分布③是否有沉定④能否用过滤的方法分离第3节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1、胶水或洗发液进入水中的状态:先浮在水面,再一丝丝的下沉,然后一缕缕的扩散,轻轻搅拌部分溶解,充分搅拌全部溶解,变成无色透明的水溶液。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3课《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3课《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并能溶解一些常见的物质,如食盐、糖等。
同时,学生还能了解到溶解是一种基本的化学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培养。
此外,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能溶解一些常见的物质,如食盐、糖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能溶解一些常见的物质。
2.难点:溶解是一种基本的化学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水能溶解哪些物质。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食盐、糖、杯子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日常生活中水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水的作用。
然后提出本课的问题:“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将食盐和糖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食盐和糖能溶解在水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体验水能溶解哪些物质。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