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专业评估评价标准体系构建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6
吉林省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吉林省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的研究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改革,教学质量评价已经成为各个高校重要的工作之一。
吉林省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教育基地,应用型本科教育也在不断壮大和发展。
目前吉林省应用型本科教育领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在这种背景下,对吉林省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和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本研究旨在从实际出发,通过对吉林省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调研和分析,构建一套适合该地区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能为吉林省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吉林省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通过对教学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和监测,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持续改进。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吉林省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为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提供依据。
3. 建立合理的数据分析方法,有效评估教学质量,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4. 通过对评价体系的实际应用和结果分析,验证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吉林省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进提供参考。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将为吉林省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和提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本研究的重要性和价值。
吉林省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完善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评估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构建应用性较强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更好地适应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和需求,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应用型本科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应用型本科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详细阐述了评价体系的构建、指标体系、实践应用、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优化策略。
结论部分总结了应用型本科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提升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指标体系、实践应用、评价方法、优化策略、重要性、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水产养殖是我国重要的产业之一,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水产养殖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专业素质和竞争力,应用型本科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变得尤为关键。
实践教学是水产养殖专业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目前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评价指标不清晰、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结果不准确等问题,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成绩的评价。
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迫切需要的。
这不仅有助于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有利于优化实践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竞争力。
本研究旨在探讨应用型本科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为提升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意义应用型本科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在当今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实践教学是本科水产养殖专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养他们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建设自评报告(化学与生命科学系)2007.7.12各位专家、各位领导:我系“应用化学本科专业”是2004年10月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设立的,2005年9月招收57名首届应化本科生,2006年9月又招收68名。
现根据院教[2006]29号《滁州学院本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附件2——本科专业建设八项一级指标(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设施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改革成果, 科研水平, 人才培养质量, 专业管理, 专业优势和特色)评估指标体系中涉及的29个二级指标的要求,将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建设情况报告如下:一、自评说明1、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方案*1.1 办学指导思想[定位]应用化学是介于理学化学和工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之间的应用型理科专业。
以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化工、材料、医药、信息、生命、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为使命。
在完成人才培养、国家和省(部)级单位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的同时,积极为滁州等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不断扩大其影响和作用。
[思路]按“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面向应用、注重创新,体现素质和个性化教育”的教育理念;以教学为中心,“化学、化工、材料”学科群建设为龙头,“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建设为依托,“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基础、高分子化学、精细合成化学、精细化学品剖析、材料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化学分析”等课程建设为切入点,《高等学校应用化学本科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优秀等级为标准。
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打造应用化学“教学、科研、服务”团队;3-5年内,把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建设成为院内一流、省内同属高校中有一定知名度和特色的省级重点专业。
自评A级。
(“应用化学”在本科生培养专业目录中属理学(07)化学类(0703)的一个本科专业(070302),在研究生培养目录中属工学类(08)化学工程与工艺一级学科(0817)中的一个二级学科(0817004)。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1. 引言1.1 背景介绍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促进其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全面发展。
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的质量,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存在着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评价指标不够科学、评价方法不够灵活等种种问题,导致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缺乏客观性和可操作性。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实际需求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只有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实践教学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背景介绍到此结束,下面是【研究意义】部分内容的撰写。
】1.2 研究意义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需要借助实践教学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能够客观评价实践教学质量的体系,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还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推动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全面、客观地评估实践教学的质量,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专业建设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作者:胡琦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0年第08期摘要:地方应用型高校内部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完善专业教学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举措。
通过总结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专业建设上的普遍不足,介绍浙江外国语学院应用型专业建设,有针对性地制定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学校对评价体系的专业建设举措,以期产生指导和检验应用型专业建设及其成效的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专业;专业建设;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型专业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1.应用型专业内涵建设特色不足。
虽然绝大多数高校明确了应用型专业建设定位,但极少真正围绕某一产业或产业链进行建设,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联结度、契合度不高,专业优势特色不明显。
表现在指标体系的制定上,虽然所有高校均有“专业建设应用型”定位,但少有细化到“专业的服务面向”“行业产业导向”等指向性明确的指标。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大部分高校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还比较传统,部分高校仅在导向上明确了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但在体系构建上相较于传统专业并没有实质性重构。
表现在指标体系制定上,大部分高校缺乏“应用型课程”“应用型教材”等关键性指标。
3.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力度不够。
部分高校局限于与行业企业共建实践基地、邀请企业高管来校讲座等传统校企合作方式,校企合作深度、广度均不足,未形成全方位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表现在指标体系制定上,多数高校缺乏“校企合作班建设”“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建设”等体现实质性合作的指标。
4.“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很多高校应用型专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人才不足。
“双师型”师资力量总体薄弱,在队伍建设上,大部分高校注重“双师型”师资的引进,而忽略了校本培养,部分教师教学水平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还不能完全适应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表现在指标体系制定上,虽然大部分高校设置有“‘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这一关键指标,但对体现队伍建设的“行业企业教师引进数量”“本校教师行业实践情况”等指标鲜有涉及。
《应用型高校与地方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团体标准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构建《应用型高校与地方合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团体标准探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应用型高校与地方的合作日益紧密,这种合作模式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升高校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标准与质量评估体系管理科学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标准与质量评估体系■朱科蓉(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一,应用型本科的教育质量价值取向:学术性与职业性并重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指作为客体的高等教育满足主体(包括人本身和社会)需要的性质与程度,体现了高等教育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关系.高等教育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认为:"在20世纪,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II.从价值的角度看,认识论哲学与政治论哲学实际上代表了高等教育质量的两种主要价值取向:学术性价值取向与职业性价值取向.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学术性和职业性两种价值取向的出现和演化是随着高等教育职能的变化而发展的.约翰?S?布鲁贝克还认为,高等教育的两种哲学交替地在美国的高等学府中占据统治地位,但随着大学"不仅是美国教育的中心,而且是美国生活的中心",政治论哲学越来越呈现出压倒认识论哲学之势.进入21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演变成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按照约翰?s?布鲁贝克的观点,这一时期,中国应该呈现出政治论哲学压倒认识论哲学之势,即职业性价值取向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价值取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术性价值取向被完全抛弃,而是两种价值取向存在于不同的院校当中.潘懋元先生也认为:"在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更强调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职业性.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既要满足'尖子生'对学术的追求,也要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21中国的高校,数量众多,目前大体上可分为研究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这三大类.这三类高校在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上应该有所不同,有所侧重.研究型大学的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以"学术性"为主.所谓学术取向,"是根据高等学校或高等教育本身的学术规范和基本价值来建立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特别是一批具有悠久历史和自身传统的学校,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非常强调高等教育自身的规范和学术价值及学校的传统"【3l.在这样的价值体系中,不管市场,商品,利益如何冲击,人们依然坚守学术的圣土,追求纯粹的学术价值,以传授高深学问,培养思想家和科学家,繁荣与发展文化为已任.虽然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但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无论是从生源质量,还是毕业去向来看,研究型大学仍然主要承担精英教育的任务.而精英高等教育的宗旨就是强调严格的精英标准,扞卫学术价值和学术取向.增进人类科学文化知识,进行高深学术传播与研究,培养一流的精英人才仍然是研究型大学的首要任务.研究型大学在教育目标,办学标准,学科评价标准,课程设置,生源选拔方面都主要遵循学术性价值取向,人才培养的质量偏重于理论和学术.匝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以"职业性"为主.所谓职业取向,"是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需要,特别是劳动力市场的要求,根据接受高等教育者的要求来实现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4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可看出,高职院校具有很强的职业性,行业性,以就业为导向,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要适应地方区域经济的行业职业岗位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完全是由社会,由市场来检验,其质量高低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情况.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也以就业为主要毕业去向,学习主要是为生活做准备,对本文为中国高教学会重点课题"遵循科学发展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强地方本科院校"(课题编号:AGA0803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56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103学术本身的追求并没有太多兴趣.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目标,办学标准,课程设置,生源选拔等方面都主要遵循职业性价值取向,人才培养的质量偏重于技术应用.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介于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院校之间的一种类型,既要遵循"学术性"价值标准,又要遵循"职业性"价值标准.一方面,进行科学研究,追求学术价值,坚守学术规范,传授高深学问仍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职能与目标.另一方面,作为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任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又必须直接面对社会与市场的挑战,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满足受教育者升学与就业的两种需求.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它的教育质量既要接受学术价值的评判,又要受到社会的评判.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把学术性价值与职业性价值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教育目标,办学标准,课程设置,生源选拔,学业评价,教师要求等方面,都要同时体现学术价值与职业价值.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只有少部分能够继续深造,绝大多数都要进入劳动力市场,进入社会各行各业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因此,虽然学术性价值与职业性价值同时并存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当中,但职业性价值要更突出一些.当然,学术性与职业性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两种主要价值取向,虽有本质的区别,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只是不同时期或不同大学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价值取向各有偏重.如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两者并进始可.】离开学术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会被社会牵着鼻子走,有悖于高等教育的本质;离开职业取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只会坚守自己的传统标准,保守而缺乏生机与活力,会失去公众和社会的支持.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心的时期,任何一类大学都要受到市场的冲击,只是冲击的程度不同而已.二,应用型本科的教育质量标准:基本标准与特色标准统一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教育质量标准就是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潘懋元先生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因此, 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有不同的质量标准.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另一个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对高等教育来说,前者所指的是一切高等教育都要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一般培养目标,培养德,智, 体,美全面发展,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结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后者所指的是依据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质量要求,是衡量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质量标准也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统一标准,即作为本科阶段的高等教育应该达到的基本学术标准, 篁墨堂也就是本科不同于专科,硕士等层次教育的标准;二是特色标准,即应用型本科不同于学术型本科的个性化标准.对于统一标准,人们比较容易理解,也比较好把握;但对于特色标准,则比较难体现和把握.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标准的两个层面实际上反映了应用型本科教育质量价值取向中"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学术性价值取向主要通过基本标准来体现,职业性价值取向主要通过特色标准来体现.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对各个层次的高等教育标准做了比较简单明确的规定.第四条和第五条是任何层次的高等教育都应该达到的标准.第十六条和第卜七条对不同层次高等教育标准做了不同的规定.从《高等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可看出, 无论是学术型本科,还是应用型本科,都应该达到本科应具备的基本标准.这个基本标准既包括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也包括学业成就方面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达到这些基本标准,就必须从办学思想,教育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成就评价,质量管理等方方面面去落实和执行.如果这些方面达不到基本标准,就不能称其为本科教育.这些基本标准由于有法律文件的明确规定,而且已经执行了相当一段时间,在办学实践中相对比较容易实现.特色标准是应用型本科不同于学术型本科的标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升格,转型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高规格,高标准,综合型,研究型成为基本办学范式,学制,教学,管理,招生等环节上与精英教育趋同.这种办学质量标准的一元化应该引起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啊在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发展中的瓶颈,学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而同时很多企业又招不到合适的人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仍然按照学术型本科院校的标准来办学,在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等方面都与学术型本科院校雷同.但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生源质量,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科研水平,社会声誉等方面无法与研究型大学竞争,所以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无法竞争.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特色标准,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应用型本科特色标准应该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优势和特点.相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更加紧密地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或行业发展,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或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智力支持,技术来源和文化传承.尤其是在一些地市级区域,地方高校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相对于学术型本科人才来说,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强的特点.在知识方面,虽然理论知识弱一些,但专业实践知识要强,现场操作经验丰富;在能力方面,虽然科研能力弱一些,但实践能力,动手能力,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强;在素质方面,合作意识强,工作踏实,吃苦耐劳.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优势和特点应该通过建立特色标准来得到充分体现.标准是规范人类实践活动的有效工具,具有共识性,规范性,权威性,分类性等特点.从标准的定义,特点与作用可看出,只有通过规范的程序,以文件的形式,由权威机构发布,并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l0357篁堡堂得到大家的共同认可,标准才能发挥导向与监测作用.当前,基本的学术标准已通过《高等教育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等文件加以明确规定,对各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起着有利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但特色标准却仍然属于理论界研讨的范畴,而办学者也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这就难免会使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在思想上茫然,在行动上出现偏差.因此,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制订应用型本科的特色标准是引导和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健康发展'的关键.三,应用型本科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高等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或社会对高等学校实施监督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高等学校实现高等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改进的有效途径.而在高等教育评估中,评估指标体系作为质量标准的一种重要体现,将直接影响和引导高校的发展.目前,我国评价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主要有两种:针对普通本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本科方案);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2oo8]}(以下简称新高职方案).现有的评估方案考虑到了不同层次高等教育质量要求的不同,但却忽视了同一层次不同类型高校质量标准的多元化.随着高等教育领域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院校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这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办学实践中越来越意识到当前的本科评估方案无法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无法展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优势,甚至阻碍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这些院校研究者从自身的办学实践出发,开始探讨适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评估指标体系.当前在这方面研究较系统的有北京联合大学的江小明教授,上海电机学院的杨若凡教授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教务处长娄斌超.而这三所大学正好是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典型.但这些指标体系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在实践中难以操作. 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必须实现学术价值与职业价值的融合,必须体现基本标准与特色标准的统一.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与普通本科评估指标体系在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上可以保持一致,以达到本科的基本标准.应用型本科的特色可以通过观测点与等级标准的不同来体现.如普通本科评估指标体系"1.1学校定位"的主要观测点是"学校的定位与规划",A级的标准是"定位准确,学校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并有效实施";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在~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都可以不变,但A级的标准改为"定位准确,学校发展规划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并有效实施",这就突出了应用型本科的特色,体现了差异性.通过这种方法来建构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既保证了应用型本科与学术型本科的一致性,又体现了二者的差异性,而且由于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一致性,更容易理解,区别与操作.通过这种方式来建构应用型本科评估指标体系有如下特58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103点:第一,在观测点层面增加了"实践教材"和"产学研合作"两个观测点,减掉了"双语教学",其中"实践教材'要求'有一定数量的校合作开发教材,实践教材建设较好";"产学研合作'要求'产学研合作紧密,效果好".第二,在具体标准方面,有很大的改变, 重点突出了应用特色.如"学校的定位与规划"强调了"学校发展规划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教育思想观念"强调"具有先进的应用教育思想观念";"教师整体结构状态"强调"具有行业背景的兼职教师占一定比例";"专任教师"强调"具有行业社会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教授,副教授上课隋况"强调"近三年均有到企业等单位进行专业实践的经历";"教学水平"强调"理论联系行业实践紧密";"专业结构与布局"强调"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方案"强调"有利于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提高";"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强调"应用特色明显";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强调"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强调"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专业实践和创新活动"; "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强调"体现学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强调"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化竞赛"; "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调"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就业情况"强调"学生的创业能力强,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创业成功".其它的观测点和标准与普通本科基本相同.潘懋元先生认为:"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命线.精英高等教育要保证质量,大众化高等教育也要保证质量.但两者由于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同,社会适应面不同,因而其质量的标准也就不同.既不应以学术型的精英教育质量标准作为大众高等教育的标准, 也不应以职业型的大众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为精英高等教育的标准.目前有人担心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实质上以精英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从而会产生误导,使高等教育大众化陷人误区."因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仅办学者要探索用不同的质量标准来引导自己的办学实践,教育行政部门更应该制订宏观政策,加以分类指导,正确引导.参考文献:【1】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2]【6J【9】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UJ.江苏高教,2000(1).[3114]-7"雪辰.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价值取向分析卟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5]陈小红.学术性和职业性融合——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质量eL[j].复旦教育论坛,2003(4).【7】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政策选择fA1.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国别报告[c】.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8]陈玉祥.从标准的内涵看我国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的建立U1.中国高教研究,2007(7).。
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经济的全球化引发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迫切需求,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校几乎都开展了相关的评价活动,并相继研制出了可供参考的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已将国际化作为一项发展战略,越来越多的高校提出要建设国际知名大学或世界一流大学,这就需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以便对各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发展水平与工作绩效进行有效评价。
相较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高水平大学,我国大陆地区的高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内各级政府部门和教育界、学术界开始关注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评价工作,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自2017 年起,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委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于每年面向全国高校开展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调查,涵盖国际化战略、组织与管理、教师、学生、学科与课程、涉外办学、学术合作与交流、人文交流与特色发展等8 个一级指标。
希望通过此项调查,深入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观测各个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促进高校的国际化办学,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
从地域来看,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也发布了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的官方指标体系。
江苏省2013 年发布的《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和2016 年修订印发的《江苏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中,就把“教育开放度”作为8 个一级指标之一进行监测和评估,二级指标“国际化水平”是其中一个观测点,包括“高校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的教师和学生比例”“各类来江苏留学人员数”等三级指标,主要反映高校师生“走出去”情况和学校招收留学生情况。
本文拟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相关要素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现状和国际化发展水平,构建一套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希望以此丰富高等教育国际化分类评价理论体系,促进应用型高校的国际化建设和评价工作。
124同育人”为导向,涵盖教学计划、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的实践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并在某高校应用化学专业进行了实践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实践教学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目前国内应用型高校实践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应用型高校实践课程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目前国内多所高校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实践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然而,这些体系中基本都是针对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不同主体展开研究,缺乏对应用型高校实践课程的研究。
1 实践课程教学现状应用型高校实践课程的教学具有应用性强、实践性强和综合性强等特点,涉及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设计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四大模块。
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目前,应用型高校实践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实践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不能全面覆盖理论和实践教学;二是实验教学环节薄弱,实验内容和设备相对单一,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不高;三是课堂与实践严重脱节,理论授课与生产实际脱节;四系迫在眉睫。
2 评价体系构建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结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对实践课程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并进行了实践验证,将评价体系分为教学计划、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四个方面。
(1)教学计划。
主要包括实践课程的基本情况和授课教师情况等,包括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课程开设情况和学生参与情况等,以确保实践课程能够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
(2)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实践课程的相关资料、设备、仪器、实验场所、场地及其他可供学生使用的设施等,以保证实践课程能够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
(3)教学过程。
主要包括实践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包括实验课程的开出率、学生参与实验次数、学生实验报告、学生参加实验设备操作时间、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的解答情况等,以保证实践课程能够满足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作为对教学工作进行科学评估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办学水平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并提出相应的建设思路与方法。
一、构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评价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
首先是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课程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实验教学、项目实训等,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是教学资源。
高校需要具备完善的实践教学资源,如实验室、实训基地、企业合作实习基地等,保障学生的实践教学需求。
再次是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体系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规范,确保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最后是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教学效果是评价的最终依据。
以上几个方面构成了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评价方法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首先是定性评价方法。
部分实践能力难以用量化指标进行衡量,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定性评价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观察记录等手段进行评价。
其次是定量评价方法。
部分实践能力可以通过量化指标进行评价,因此需要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定量评价体系。
最后是多元化评价方法。
实践教学的多样性决定了评价方法需要多元化,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学生成绩、专家评审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综合得出评价结果。
三、加强评价结果的应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工作的改进与提高,因此需要加强评价结果的应用。
第14卷第2期 吕梁学院学报2024年4月Vol.14No.2 Journal of Lyuliang University Apr.2024·应用型高校发展研究·收稿日期:2024⁃01⁃21基金项目:山西工商学院教学改革创新项目(GS202243);2023年度山西工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2023025)作者简介:卜晓东(1986-),男,山西太原人,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通才教育.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卜晓东(山西工商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山西太原030000)摘 要: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和生存挑战.为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使命和任务,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应用型高校应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一套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有效支撑通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通才人才培养环节,提高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关键词:应用型;通才人才;培养;高质量;评价指标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85X(2024)02-0092-05 通才教育是在高等教育中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服务学生终身幸福的教育[1],是进一步拓宽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的创新举措,是山西工商学院近三十年来全力打造的特色教育品牌.这种教育模式给传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山西工商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准军事化管理”和“双导师制”为抓手,完善具有通才特色的“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探索构建“公共基础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综合能力提升教育+养成教育”五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培养具有健康体魄与健全人格,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掌握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学习力、执行力和创新力,富有社会责任感、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需要,能够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2]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改革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综合考虑社会用人需求与人才培养实际,多措并举发掘学生成长潜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空间,构建一套符合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提高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逐步形成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新格局.1 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生成逻辑1.1 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建立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是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29深入发展和高等教育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浪潮的到来,应用型高校如何能坚持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有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帮助学生具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在未来的不确定性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应用型高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突破对高等教育质量观的传统认识,大力推进通才教育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密切融合,致力于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关注时代发展的爱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培养学生专业伦理意识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具备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信息素养,拥有跨学科、跨文化交流合作的能力,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时代化、特色化、品牌化.目前,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全面衡量通才人才的培养效果,确保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有序运行,有效支撑通才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升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应用型高校深化通才人才模式改革的内在要求.应用型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学生成长特点和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个性化评价指标,有效发挥评价指标对通才教育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作用,全面提升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能力.1.2 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建立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是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应用型高校要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使命和任务,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积极推动通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评价标准要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以发展的视角和持续改进理念评价高校、教师和学生[3].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当适当参考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指导育人服务效果、社会影响力、毕业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学校贡献度等重要因素,使通才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全面提高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能力.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建立可以突出“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育人导向,帮助学生科学认知自身的成长情况,明确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掌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真实需求,不断优化学习策略,加强自律反思,重点关注学习力、执行力和创新力的提升效果,同时引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个性化学习资源,主动开展精准帮扶,引导学生在通才教育的实践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职业胜任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评价对通才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创新功能,有效提升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应用型高校要始终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通才人才培养评价的根本指标,建立健全通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机制.1.3 应用型高校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建立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是应用型高校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现实路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4]81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人成为完整的人,并占有自己全面本质的重要方式.应用型高校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为目标,持续深化通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使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更具市场适应性、岗位针对性和职业发展性,提高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水平.人本主义学派和建构主义学派都强调要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挥学习者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习者的高阶认知能力、终身学习素养和主动学习的精神.根据毕业生就业调查反馈情况,用人单位认为学校要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广泛而必要的通用技能,如阅读写作、有效沟通、逻辑思维、团队合作、项目管理、科学决策、人际交往、认知迭代等能力,跨领域知识的融通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应用型高校要增强通才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企业标准、行业要求、学生实际的契合度,不断增强学生的通识素养和通用能力.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就必须一套符合通才教育理念,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学生在通才教育实践中加强目标规划、自我管理、团队协作、成果展示、实践应用,进一步推动通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2 应用型高校通才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山西工商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依据学校近三年通才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39从就业率、就业结构及就业性质等方面情况,通才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用人单位对通才毕业生的满意度较高,通才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较高.根据通才毕业生就业调查反馈情况,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通才毕业生的自主学习力、战略执行力、团队合作意识、岗位适应性、沟通写作能力、社会责任感较强,与同类院校毕业生相比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表1 2020-2022届通才毕业生基本情况届别202020212022专业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会计学人数3038392937304239毕业去向落实率85.98%76.27%80.38%毕业稳定率88.10%77.78%90.59%月度薪酬率水平3392.864435.144175.85就业领域金融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教育业、建筑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采矿业、建筑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制造业、金融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表2 2020-2022届通才毕业生就业情况单位性质国有企业党政机关其他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其他高等教育单位中初教育单位学生满意度工作学校2020届23.81%11.90%9.52%28.57%23.82%02.38%94.21%97.72% 2021届20.51%2.56%7.69%46.15%17.97%2.56%2.56%97.41%100% 2022届16.33%7.14%3.06%53.06%20.41%0094.25%97.12% 3 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3.1 坚持目标导向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充分遵循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规律,充分体现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导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助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应用型高校要紧密结合国家战略、行业发展、企业用人、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全面贯彻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科学合理制定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不断引导学生接受新思维、新模式、新知识、新技术,注重通识教育,夯实专业素质,突出能力培养,强化习惯养成,为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保驾护航.应用型高校要明确通才人才培养的评价目标,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融合;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发展特色,结合近三年通才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科学制定通才人才培养规格和毕业生职业胜任力标准,建立一套符合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依托评价结果对人才培养各环节进行优化调整,持续深化通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通才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加深通才毕业生对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增强通才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提高通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对学校通才人才培养过程的满意度,强化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能力.3.2 坚持科学系统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选取要符合国家战略、行业发展、企业用人、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的优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从学生应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出发,对通才人才的自主培养质量进行科学、系统、有效的评估.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选取要遵循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基本要求,立足通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的实际,针对通才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研究制定个性化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案,确保评价指标选取的标准、方法、内容系统科学,选取的过程严谨有序,选取的指标方便实用,选取的结果真实可信.应用型高校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研发专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符合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选择工具,使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逐步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要积极引导师生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教育变革,多措并举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49识、能力和责任[5];要坚持科学原则、系统观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问卷调查、观察记录、个案追踪、深度访谈等,建立层次分明、特点突出、相互衔接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指标对通才人才培养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评估,真正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优,走出一条具有通才教育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3.3 坚持动态可比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要给学生提供多元化、全方位、更自由成长空间,不能长时间一把尺子量到底,同时也不能频繁更换选择标准,要始终坚持动态调整、可比可操作的原则.为了确保通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科学证明通才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有效发挥评价对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优化、教师教学改进、学生学习效果增强的服务、支持作用,提升通才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型高校要在评价指标的选取范围、方式、权重上,结合时代要求、行业标准、学校实际、学生特点,以学生的“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导向,定期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分析结果做出最优化调整.评价指标要简明易懂,指标阐释要全面细化,要符合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可行、广大师生均能接受,不要相互重叠.这样便于引导学生践行通才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精准指导和服务,发掘学生成长潜能,激发学生在通才教育实践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便于学校根据评估结果科学优化各类评价方式和人才培养机制,确保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有序运行,全面提升通才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可比可操作.这样有利于学校与其他应用型高校同类评价指标体系在不同层面开展比较研究,逐步形成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适应现代行业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4 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表3 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价值塑造健康体魄健全人格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社会责任感职业使命感能力培养专业迁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写作能力卓越执行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职业发展能力 为了持续深化通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提升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能力,为国家和地方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实践型人才,应用型高校应全面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构建体现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有效提升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山西工商学院顺应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对实施通才教育模式的在校生和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分析比较了通才人才培养核心数据的变化态势,进一步明确了学校专业设置的职业面向、就业岗位和培养规格,明确了用人单位对通才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形成了针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进意见,构建了一套符合通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导向,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的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两个一级指标和十六个二级指标,详见表3.通才教育是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基础上,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是一种适应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的教育.应用型高校应根据上述指标体系对通才人才培养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评价,利用评价数据创新通才人才评价方法,深化通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完善通才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化学生成才路径,提高通才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探索一条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通才教育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为实现这一目标,现将所有评价指标的内涵进行说明,旨在帮助师生明确指标的主要观测点,以便科学、有效地对评价指标加以利用和完善,同时通过对所有评价指标内涵的诠释,体现出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实用性,为应用型高校通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提供可靠依据,具体解释如下,详见表4.59表4 通才人才培养评价指标释义序号指标项指标释义1价值塑造通才人才必备品格的形成和发展情况2能力培养通才人才关键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情况3健康体魄安全意识、生活习惯与体质健康情况4健全人格生命态度、社会认知与心理健康情况5人文底蕴文化积淀、人文关怀与审美鉴赏情况6科学精神理性思考、批判质疑与勇于探究情况7家国情怀情感认同、立志报国与担当作为情况8全球视野认清现实、顺应时代与放眼世界情况9社会责任感坚守真理、实践正义与奉献社会情况10职业使命感工作认同、价值追求与履职尽责情况11专业迁移能力专业基础知识、核心技能的迁移情况12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参与、选择建构与自控反思情况13沟通写作能力知礼明仪、语言交流与文字传达情况14卓越执行能力执行战略、利用资源与达成目标情况15团队合作能力团队合作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16创新创业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创新创业实践情况17社会适应能力适应自身、环境变化与主动发展情况18职业发展能力职业认知、职业心理与职业行为情况 山西工商学院作为一所地方应用型高校,多年来始终立足“思政引领、德育为先、突破平凡、超越自己”的育人理念,以“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为导向,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为宗旨,坚持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原则,积极进行培养方案、课程内容、学习模式、教学方法、管理机制、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综合性改革,以“准军事化管理”和“双导师制”为抓手,重点关注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有效提升,以考研、考公、就创业为导向,注重通识教育,夯实专业素质,突出能力培养,强化习惯养成,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如赵士权、赵俊焕、牛丽玲等一批社会精英,走出了一条具有通才教育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应用型高校应立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发展优势,积极探索人才模式改革的现代化路径,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学科特点、行业标准、学生实际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参考文献院[1]牛三平.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通才教育模式探索———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6).[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3]应卫平,吴博.浅谈应用型本科高校评价标准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21(24).[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卜晓东,姜苏娟.地方应用型高校通才教育模式改革的思考———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J].山西青年,2023(20).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General TalentsTraining in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Shanxi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BU Xiao⁃dong(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Shanxi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0,China )Abstract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popularization development,and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ing more and more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survival challenges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enrollment scal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rapid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graduates.In order to comply with the mis⁃sion and task of higher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help graduates obtain high⁃quality and full em⁃ployment,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ntinuously deepen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taking “value shaping”and “ability training”as the basis and constructing a set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for the cultivation of general talents to serv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lifelong happiness of students,which caneffectively support the goal of general talents training,optimize the links of general talent training,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dependent training of generalist talents,and which can train more high⁃quality,compound,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talents for national and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generalist;training;high quality;evaluation index69。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讨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各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质量评价活动也越来越频繁。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确保院校提供的教学效果符合各项标准。
因此,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了解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还有助于改善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
一、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构成了一套从教育角度进行基于理论及现实的严格评价,可以帮助相关高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以便实施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
从而形成完整的质量评价指标系统,促进本科院校的高质量教学和持续改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一)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评价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其中包括教师的授课方法、学生反馈、教学资源的供给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管理及结果评价等。
(二)外活动评价课外活动评价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实习、论文、演讲、社会体验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强化学生个人素质。
三、出应用型本科院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建议(一)强化课外活动评价。
让学生体验更多的课外活动,以拓展他们的学习模式和思维方式,提升综合素质。
(二)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加强讲师培训,提高讲师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水平。
(三)加强学生考核制度的完善。
强化学生的考核制度,完善本科院校的课程考核,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改善校企合作的招生方式。
改善校企合作招生的方式,引入企业的实践和未来需求,有效激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活力。
四、论应用型本科院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改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
然而,有效落实应用型本科院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需要高校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还要加强招生管理,合理配置师资,平衡课程设置。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能力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应用型高校是指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等学校,其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力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能力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引言目前,国内外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能力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
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应用型高校的特点和需求展开,提出了一些较为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而国外的研究则更多地注重于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提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方法和指标。
在构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能力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 贴近实际需求。
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和行业需求,确保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实际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 整体平衡。
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涵盖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3. 独立可测。
评价指标应该具有独立性和可测性,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
4. 持续改进。
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能够不断改进和完善,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 专业知识与技能。
包括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水平,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2. 创新能力。
包括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3. 实践能力。
包括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个人素质。
包括学生的道德素质、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等。
为了有效地实施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能力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和工具。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学科竞赛等,可以结合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
还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流程,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六、结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能力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作者:娄斌超杨近周志萍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01期[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中国高校的类型多样与评估指标体系单一产生了矛盾,因此,必须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评估指标体系。
文章在分析技术应用型人才特点的基础上,围绕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和构建了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
[关键词]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作者简介]娄斌超(1955- ),男,浙江绍兴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杨近(1971- ),女,陕西汉中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实验实训管理处研究科科长,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与实践教学研究;周志萍(1958- ),男,上海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实验实训管理处副处长,主要从事实验实训教学管理研究。
(上海201209)[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2-0022-03高等教育质量是世界高等教育中永恒的主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逐步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等教育质量及其保障问题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
而要做好质量保障工作,质量评估必须落到实处,这就势必要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
一、构建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必要性高等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或社会对高等学校实施监督和宏观调控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高等学校实现高等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调节、自我改进的有效途径。
而在高等教育评估中,评估指标体系作为质量标准将直接影响评估的科学性和导向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各种类型的高校不断涌现,在投资主体、办学模式、体系结构、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等方面越来越向多元、多层次发展;高等教育的质量观也从过去单一的学术质量观向多样化的质量观转变。
应用型高校专业评估评价标准体系构建摘要:教学质量是应用型高等院校的教育核心,专业发展更是各大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中之重,构建应用型高校专业评估评价标准体系,是推动专业建设的有效举措,而其中的评价标准制定则是确保评估评价体系有序实施的关键要素。
对此,首先阐释应用型高校专业评估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并明确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进而从基本评估评价体系框架、专业评估评价指标制定两个维度,提出了应用型高校专业评估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的有效路径,旨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促进高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
中国论文网/1/view-13044095.htm关键词:应用型高校;评估评价标准体系;意义;构建路径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5-0013-03 引言应用型高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转型发展下所出现的,其主要是以普通本科教学为准,以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全新类型高校。
应用型高校专业发展是将培养符合地区经济建设及社会整体发展所需的高素养、强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重视学生专业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应用型高校的真实情况,科学合理地设计专业结构,逐渐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是应用型高校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作用、促进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保障条件。
教育部门曾出台了《普通本科院校专业设定管理要求》,为了能够有效规范高等院校专业制定及管理工作,真正落实与增强高校专业制定上的绝对自主权,文件中明确指出,高校应构建及完善专业发展保障体系,实施专业自我评价。
高校专业评估评价标准体系是日常教学工作中主要参照的标准之一,是检测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
对此,构建应用型高校专业评估评价标准体系是专业发展及建设的根本要求,更是高校自身教学水平得以提升的根本保障。
一、应用型高校专业评估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1.有助于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完善应用型高校专业评估评价标准体系是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构建的重要基础,从考察结构的角度上看,专业评价的考察主体对象主要包括地区政府部门、社会相关企业及高校自身。
各种考察角度在专业评价上的重点内容也有所不同,政府部门注重的是对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管理,体现学校对于国家在经济建设、政治与文化发展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社会角度中的专业评价注重的是应用型高校毕业学生所掌握的专业能力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程度。
而高校自身角度中的专业评价则注重的是对专业价值上的科学判断,重视专业的优点与不足间差距上的评价,确立建设目标、推动专业发展[1]。
通过校内构建专业评价体系,来实现不同时期的专业评价,重视质量上的审核与提升,在专业建设的设计、分配等方面为校内领导及教育主要管理部门的决定提供更加科学优质的服务,从而使得应用型高校资源能够实现最大化科学分配。
因此,从考察角度及专业建设方面来说,应用型高校专业评估评价标准体系是促进高等教育质量�u价机制建设的重要基础。
2.有助于高校满足外部评价要求构建应用型高校自身专业评估评价标准体系是高校应对外部评价工作的基本要求,更能够有效弥补外部评价中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各大高等院校所出现的相关不足问题。
教育水平评价工作在推动应用型高校改变传统教学思想、树立当代教育理念、加大教学力度、提升教学中心地位、优化办学条件及加强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使其成为了我国对应用型高校教学能力进行评价的主要方式。
专业建设是应用型高校日常教学工作当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专业建设整体质量是评价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
故此,也可以说专业评价是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为了能够更好地顺应地区经济的发展,应用型高校在努力发展应用类专业、新兴专业以及综合类专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去衡量不同的专业建设能力,是无法实现用评价促进建设的评估目标的。
构建校园内部专业评估评价标准体系能够有效削弱评价的判断性功能,体现出评价的过程性作用,有利于应用型高校建立长期有效的专业评估评价标准体系。
因此,制定应用型高校专业评估评价标准体系是顺应院校自身专业建设的根本需要,同时对健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信息体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2]。
3.有助于高校优化自身评价机制校园内部专业评估评价标准体系是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的根本需求。
专业建设是实现高校战略性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将会直接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教研整体水平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应用型高校实施专业评估评价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掌握专业的真实发展状况,精准地判断出专业建设是否能够顺应社会市场与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当前,重视外部评价而忽视校园内部质量保证是许多应用型高等院校共同存在的问题之一,而这种外部评价方式通常能够实现鉴别评价等级目的,却无法实现用评价促进建设、促进改革的根本目标。
应用型高校根据教育部门开展的评价,并未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而是过于重视评价结果对于自身发展的影响。
大部分应用型高校自我评价体系还未健全,许多评价体系都是为了应对外部评估所制定的,没有根据院校自身实际情况来主动实行评价,无法满足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需求。
对此,应用型高校构建内部评估评价标准体系,不仅能够增强自身评价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提高整体专业建设能力,同时也能有效促进高等院校自我评价机制的制定与完善。
4.有助于高校评价机制网络建设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化的信息采集系统,让应用型高校的核心工作信息输入与采集真正变成一种常态,并将教学、科学研究、管理、评价及服务等工作整体过程中的相关信息纳入到高校信息库中,为应用型高校的专业建设及重要决策提供有利的信息支持。
为了更好地面对不同等级和不同方式的评价,各大应用型高校通常要动用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来对大量的信息进行采集与整合的工作,但评价后信息资料将会作为档案被保存起来,并未实现信息的有效采集与充分利用。
在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用型高校要构建自身的专业信息平台,以期来实现院校教育资源管理的智能化、高效性。
二、应用型高校专业评估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1.鉴别与引导有机结合原则通过应用型高校教学专业评价,全面了解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实施专业建设整体筛查的同时,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引导高校各专业向可持续性发展方向迈进。
重视专业的拓展及内涵建设,共同前进,积极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应用型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及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实践技能与应用人才培养的特征,将教育质量作为根本,加强专业教学与资格认证有机结合,重点扶持优势与特色专业的革新与发展,全面提升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全方位、多视角考察原则在全方位考察应用型高校当中专业建设实际情况下,注重评价影响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坚持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规范性及针对性,将专业发展中的相关要素从多种维度进行分析[3]。
从课程体系构建与教材开发到教学模式、理念、方法的改革,从专业人才培养根本目标到人才培养的真实效果,从师资团队的质量到学生就业方向及指导,将社会的实际需求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互整合,将应用型高校办学条件、教学及管理过程以及教学实效性相互整合,充分展现出应用型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努力与文化弘扬上的重要使命。
三、应用型高校专业评估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的有效路径1.基本评估评价体系框架高校以往所采用的专业评估评价标准体系严重影响了实际评估评价工作的有序开展。
通常情况下,应用型高校为了面对评估抑或是进一步强化自身院校的专业评价,而构建了评价专业部门,在专业建设的形势下,高校教务处最终将会成为专业建设的主要部门,来负责专业评估方面的相关事宜。
但专业评估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教务部门在评价指标制定、开展实施、评价反馈上有着充分的自主话语权,甚至有时会出现由教务部门直接全程管理与决定评价结果的现象,将评价部门架空,使其成为形式上一种摆设。
与此同时,评价部门相比于其他行政部门来说,与他们所处的等级地位相同,在对数据进行搜集与分配任务上却受到一定程度的行政职权的干预与限制,无法确保信息的有效性与综合性,进而严重影响了专业评价工作的有序开展。
教学事业的信息化建设为应用型高校专业评估评价体系的革新拓展了全新的空间。
高校应充分确立自身的责任与目标,致力于更具价值的专业建设,在专业评估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不断强化自主性。
专业体系的建立应用信息化技术来搜集信息,从管理层的角度上看,可以有效缩小职能部门在行政权上的掌管范围,同时还能真正实现信息常态性的搜集与整体的统一管理,防止数据重复搜集与反复结合。
应用型高校专业评估评价体系对数据所实施的是不同的处理方法,最大限度地运用了有效信息,同时也实现了通过形象直接观察的范式展现信息及其分析的最终结果[4]。
应用型高校专业评估评价体系作为专业信息当中的整体有效系统,不仅要与校内各部门的常规管理平台相互结合,而且要加强与主要管理部门中的评价系统之间的有效对接,构成校内评价与外部评价有机融合的评价模式。
只有真正将校园内部评价与外部监管这两种评价模式结合到一起,共同制定专业建设质量保障系统,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专业评估评级体系的构建目标即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收集与研究,使所收集的信息转变成常态,进而将教学、监管与管理的整体过程当中有关的信息及时有效地纳入到信息系统中,挖掘出专业发展中所逐渐形成的优势及暴露出的具体问题,最终为应用型高校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面提供有利的信息支持。
2.�R灯拦榔兰壑副曛贫�应用型高校专业评估评价机制是其内部开展专业评估通过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的一种便捷高效的组织形式,而专业评估评价标准体系则是该组织形式当中的主要内容,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用型高校要结合自身院校的发展现状及办学特色,构建科学合理、实用性较强的标准体系。
对于各种类型高等院校、各个专业,评价标准体系的含义与定量也有所不同。
专业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切实贯彻以评价促进改革、以评价促进发展、以评价促进管理、评价与发展有机结合、重视专业建设等原则,根据专业评估评价,来促使从高校实情出发,确立专业定位及发展目标,强化建设,深化改革。
要全面了解专业发展情况,尤其是专业在人才培养、教育发展及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与优势。
应用型高校专业评价指标在制定时,应严格遵循以下几方面准则:首先是共同特性与个性相有机结合准则。
应用型高校在培养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专业评价指标不仅要遵从教育的自然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出其整体特征,同时又要进一步体现出院校自身的专业特征与办学特色;不仅要全面显示出专业建设状况,同时要突出专业中的重点内容;不仅要符合高校专业评价要求,同时又要实现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估的完美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