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发展现状与战略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发展现状与战略设计
古代丝绸之路在境内主要包括南阳、洛阳、西安、固原、靖远、武威、平凉、会宁、兰州、酒泉、敦煌、天水、陇西、临夏、西宁、张掖、哈密、乌鲁木齐、伊宁、吐鲁番、龟兹、阿克苏、喀什、若羌、且末、于阗等26个城市。在今天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被调整为中西部6省的22个地级市(自治州)。它们的地理位置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境内主体形态高度吻合,也是今天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国内最重要的基础和支点。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提出“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也要以建立合理的城市分工和层级体系为中心,规避城市间的“同质发展”和“恶性竞争”,推进区域内大城市、中小城市与村镇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而建议以古代26个丝路城市、当代中西部6省的22个地级市(自治州)为对象,规划建设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为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全球拓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切实保障。
一、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的主要特点
与我国已有的其他城市群相比,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城市源流久远,历史辉煌,呈现出多区域、多文化、多中心的特点,在中国城市群中独树一帜。
丝绸之路城市群城市空间地段分布情况
1、多区域:“满天星斗”式的“条形”形态
丝绸之路26个城市分属于22个地级市或自治州,涉及河南、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和青海6省份,同时涉及到已有的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宁夏沿黄城市带、天山北坡城市群、兰州—西宁城市群等。由于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城市间隔较大、交通不便及城市布局比较松散、内部联系较弱等原因,丝绸之路城市群在机制上远不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东部城市群那样紧凑和集中,呈现出一种多区域融合、“满天星斗”式的“条形”城市群形态。
2、多文化:丰富多样的区域文化
丝绸之路作为历经千年的人类大型文化遗产,既见证着历史的沧海桑田,城市的兴衰消长,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渗透融合。同时,以绿洲农业文化、草原游牧文化、中原屯垦文化及域外宗教文化为核心资源,丝绸之路丰富多样的区域文化是基于北方文化圈的京津冀、基于岭南文化的珠三角、基于江南文化的长三角、基于巴蜀文化的成渝城市群、基于齐鲁文化的山东半岛、基于实用理性的中原经济区等不能相比的。
3、多中心:多元共建的战略支点
改革开放以来,丝绸之路形成了洛阳、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四大区域中心城市,为城市群的规划建设提供了初步的分工体系和层级关系。有别于长三角、珠三角、
京津冀等东部城市群中心城市的“一城独大”,这四大中心经济实力较为雄厚、人才集聚效应明显、对外交通便捷、文化资源丰富。同时,由于地域广阔和腹地充足,大部分城市较为落后,有利于避免因“距离太近”而“恶性竞争”,形成“以点带点,以点及面”的协调发展态势。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由于越来越便捷的交通、越来越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以及共同的文化资源支持,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两大核心角色之一的丝绸之路城市群,必将超越目前的松散化、孤立和割据现状,并发展成一个以“超级城市群”为主体架构,包含了若干普通城市群及众多大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区域。
二、丝绸之路城市群与三大城市群的综合比较
从土地面积和人口规模看,丝绸之路城市群土地面积达到163.57万平方公里,远超三大城市群的任何一个,分别是长三角的16.21倍、珠三角的29.87倍和京津冀的8.95倍。但人口密度却最低,每平方公里土地承载人口只有40人左右,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已超千人的规模,属于“地广人稀”的类型,城市群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从地区生产总值看,2013年,丝绸之路22个地级市或自治州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2476.2亿元,只占同期长三角的23.76%、珠三角的42.36%和京津冀的39.80%。从地均GDP看,丝绸之路城市群单位土地生产总值分别为后者的1.47%,1.42%和4.45%。在人均GDP方面,分别是后者的37.96%、37.33%和54.08%。丝绸之路城市群有大量的土地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这与丝绸之路沿线恶劣的气候和地质环境,也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紧密相关。
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已成为三大城市群经济最重要的板块。丝绸之路城市群第二产业仍是主导产业。2013年,丝绸之路城市群一、二、三次产业的比值为11:46:43。工业占比大,农业占比远超三大城市群平均 3.3的水平,也超过全国9.4的平均水平。丝绸之路城市群很多地方仍以农业为主,城市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相当艰巨。
从城乡差距角度看,2013年,丝绸之路城市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为2.56倍,低于全国2.80的平均水平,高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但收入普遍较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及长三角和珠三角农民收入的一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刚超过长三角和珠三角城镇居民收入的一半左右。丝绸之路城市群城乡差距相对不大,是以其城乡经济欠发达和居民普遍不富裕为前提的。
从进出口总额看,2013年,三大城市群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29.30%、25.18%和14.53%,同期的丝绸之路城市群进出口总额只有465.27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1.12%,这种有限的规模和影响,与其在历史辉煌时期的重要地位严重不相匹配。
从旅游业发展看,2013年,丝绸之路城市群入境游客数量为335.29万,分别为三大城市群的11.82%、7.96%和30.82%。丝绸之路城市群国内游客数量32993.78万,同比增长45%,高于同期的珠三角,但却远低于长三角和京津冀,这与其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极不相称,也是丝绸之路城市群今后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和拓展的“黄金产业”。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由于越来越便捷的交通、越来越密切的经济社会联系、以及共同的文化资源支持,作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两大核心角色之一的丝绸之路城市群,必将超越目前的松散化、孤立和割据现状,并发展成一个以“超级城市群”为主体架构,包含了若干普通城市群及众多大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区域。
三、中国丝绸之路城市群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主要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顶层设计和总体战略规划
尽管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部委、西部省市及东部相关省市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但丝绸之路经济带仍主要停留在概念性规划的层次,以至于什么是丝绸之路、范围有多大,战略定位、基本框架与主要目标等“内容”方面比较苍白。其结果就是各省市为了抢占资源和有利地形,各自仓促上马、粗放规划建设,由此导致的后遗症主要有二:一是未来的城市群规划被地方政府牵着走,距离一个理想的城市群越来越远;二是为了规范、制约和整合地方政府的已有“内容”和部分“烂摊子”,国家将为此付出巨大的治理成本。应尽快制订一个丝绸之路城市群总体战略规划,用以规范、引领、协调丝路沿线城市各自的“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编制和实施。
2、对内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对外缺乏可靠有效的国际合作平台
丝绸之路各城市间的合作共赢意识较差,“先占山为王”的“机会主义”和“兄弟睨于墙”的“单边主义”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丝绸之路沿线城市不是缺乏国内协调机制和国际合作平台,如甘肃2013年以来多次组团赴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伊朗等开展经贸洽谈,陕西2013年正式开行从西安到中亚地区“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宁夏2010年就搭建了旨在与阿拉伯国家及其他穆斯林地区开展政治对话、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中阿博览会,新疆多家金融机构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建立分行等,但其共同的问题是均以行政省区为主体,主要服务于行政区域内的城市和企业,具有明显的“单打独斗”性质,与一个城市群应有的城市层级和分工体系背向而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尽快得到妥善解决,将严重影响以城市为支点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质量和水平。
3、总体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有大本钱但没有做出大生意”
丝绸之路拥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矿藏资源、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先进的理念、思路和战略模式,而一直未能得到充分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