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5】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 格式:pptx
- 大小:761.47 KB
- 文档页数:61
2021年高考历史备考微专题之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一)中国传统民族主义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不同内涵1.中国传统民族主义(1)主要观点: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之上的“夷夏之辨”的观念。
(2)划分民族的方法:以文化上是否归附为标准,中国乃文明之国,非方位、界域、种族所限。
(3)中外关系基础:不是各国拥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世界秩序也不是独立、平等的民族国家集合体,而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同心圆,其他民族只是中国文化教化的对象。
(4)中国传统民族思想: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信中国文化是最优秀的,二是认为这一优秀的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符号。
因此,在中国人看来,维护民族利益主要表现在维护中国的文化和制度,特别是纲常名教上。
2.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含义(1)指各民族建立政治实体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
(2)是建立民族国家过程中所体现的理论、原则和理想。
(3)政治集团追求民族国家的行动。
(4)民族成员的心理状态,即表现出对民族国家超越一切的高度忠诚和对本民族优越性的坚定信仰。
(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1.原因(1)外来侵略: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和压迫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是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2)原有传统:固有的传统民族主义成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3)西学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吸收了西方的进化论学说,把它变成了倡导民族自强自立、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理论武器。
(4)主观奋斗:进步思想家、革命家为救亡图存而不懈奋斗。
2.内容(1)恢复民族自强自信:恢复对中华固有文化的自信,可以说是近代民族主义最重要的内容。
(2)陶铸国魂,培养人民尚武精神:近代民族主义者们鉴于中国积贫积弱、屡受列强欺辱的现实,认识到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的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
(3)群体至上的国家主义: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最具特色的理论内核。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法律文化的变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其独有的样态在世界法律文化园地独树一帜。
而且,在世界法律文化史上,惟有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历史未曾中断过,有着独特的内发形的变迁过程。
历史进入近代,西方法律文化的输入中断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自然演进历程,法律文化的变迁具有了外发因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冲突,成为近代法律文化变迁的一条主线和主要表征。
时至今日,如何解决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和西方法律文化的关系问题,依然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心理情节,亦是当前中国法律现代化的关键和难点。
中国法律现代化进程中所表露出的困境与矛盾都是这种心理情节的反映。
因此,考察和研究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法律文化的关联,分析总结近代法律文化变迁的特点,解决近代法律文化变迁中遗留的难点,是中国法律现代化的重大课题。
法律文化具有民族性,是绵延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在法这种社会现象上的反映和折射。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法律精神品格和制度特征,从而成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法律文化,并在世界法律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
而且,在近代以前,中国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民族特性更为突出和鲜明。
大体可以从形式意义和实体价值两个方面来把握。
就形式意义而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法律的外部特征和社会地位上缺乏独立性和自治性,即法律是伦理道德和行政命令的附庸,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无确切分界,法律没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和功能;在法律内在结构形式上,表现为公法与私法不分,诉讼法与实体法不分的诸法合体形式;在司法过程的运行机制上,表现为司法与行政的合一。
就实体价值取向和内在精神而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最大特色就是法律的道德化和伦理化,体现了儒家伦理的精神与价值取向。
具有以宗法家族为本位的礼治性质,体现为极强的义务本性,漠视了个人权利及价值;具有德治主义精神,道德是法律的化身,道德要求与法律精神相契合,道德是社会调整的主要手段,法律是次要手段和道德的辅助;具有人治主义色彩,强调权力大与法律,权力是法律产生的依据和存在的基础,法律受权力支配和制约,是实现君主专制的工具;以秩序和和谐为最高价值理想,强调“无讼”的法律意识。
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历史中国近代的西学东渐历史中国近代的西学东渐,是中国社会在19世纪的一场重大变革。
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标志着中国社会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在这场历史进程中,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以及社会制度等等,都被渐渐的传入了中国。
通过近代史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这场变革的诸多方面——从海运到洋务,从远东到近东,从道德标准到政治变革,这场历史进程拥有着丰富而又多彩的内容。
满清时期海运传递西方文化满清时期是中国近代的开端,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开始探索西学东渐的时候。
康熙年间,西方绘画技术被海运传入中国,使得中国的绘画风格有了一定的改变。
又如雾满楼、曾子曰这些名著,被快速的传播到了中国。
而康乾时期,清朝和欧洲的贸易迅速增长,产生了大量海运。
途中成为了中国与西方交流的重要途径。
随着中国吸收西方文化的贸易增加,西方哲学思想、人文主义等渐渐传播至中国,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近代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改革,是中国政府在19世纪末通过引进西方科技,加快中国国内现代化进程而启动的。
随着西方文明、技术、商业等方面的传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领悟了西方的强大。
在这一运动中,中国国家对工业化、科技提升、教育改革等方面的投资,大大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国家,踏上了走向现代化的征程。
革命思潮——自强运动自强运动是一场近代化运动,由思想家严复发起,旨在借助西方的力量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
在19世纪60年代,这一运动的兴起把中国带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大力推进了中国所需的改革医药、工业等方面的改革,这场运动带给了中国人民更多信心,也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从道德标准到政治变革西学东渐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对中国的道德标准、社会制度以及政治观念的推进。
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年轻一代西方风掀起的潮流,对中国的文化道德标准提出挑战。
在中国革命中,民主、社会主义等的思想也被广泛传播。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与思想启蒙运动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是指从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逐渐引入西方的科学、文化、政治等思想和体制的一系列变革。
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出现了一股强烈的思想启蒙运动,旨在通过学习和吸收西方的先进知识与理念,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与思想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背景,一方面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则是中国自身社会变革的需求。
在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中国陷入一片危机之中。
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制度成为中国追赶世界的必要手段。
二、思想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1. 文化改革:思想启蒙运动呼唤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自审和改革。
孔子思想被质疑,道统观念被颠覆,人们开始尝试西方的人文主义和科学理性的观念。
鲁迅、陈独秀等知识分子积极呼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构与思考。
2. 科学传播:西学东渐使得中国有机会了解到西方的科学知识。
从译著到直接前往西方留学,中国人开始学习和了解西方科学,带回了数学、物理、化学等领域的新理论和实践方法,并在国内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3. 政治改革:思想启蒙运动催生了对封建专制政权的反思和要求变革的呼声。
著名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发生与思想启蒙运动密切相关。
思想启蒙运动为中国的政治进步提供了思想与理论基础。
三、西学东渐与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1. 文化觉醒:西学东渐使得中国人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重塑,培养了对人文主义、自由主义等西方思想的认同。
这对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觉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科学现代化:西学东渐使得中国初步了解到了西方的科学体系和现代化制度,在科技领域进步迅速。
从近代开始的西方化科学教育与科技研究,为中国追赶世界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3. 政治进步:西学东渐与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的政治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思想启蒙运动涌现出众多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者,为中国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2013年9月6-7日高三历史作业1、复习第七分册第一单元,下周一至五中午抽背。
2、完成第七分册练习册1、2、5课相关习题(允许有三大题不做)3、复习知识点:第三分册:西学东渐,第五分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4、背诵第七分册第二单元概括(P27),周一默写。
以下是老师对第二单元专题的归纳整理,供各位同学参考。
高三第二单元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西学对近代中国影响:1、考核内容:(1)、定义:西学东渐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西艺、西技、西史、西政)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2)、过程:第一阶段:鸦片战争之前的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复习第三分册)基本状况: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明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传播基督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数学、物力、地理、天文历算、水利技术、机械工程、火炮制造等自然科学和欧洲古典哲学、逻辑学等人文学术;实例:西学东渐:中方-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与汤若望修订历法编了《崇祯历法》,写的《农政全书》包含了西方水利;西方-利玛窦在广东传教,向神宗进献圣经、神像、十字架、自鸣钟、《万国图志》等“方物”,在北京传教布道;与李之藻编译《同文算术》,绘制《坤舆万国全图》;影响: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有所触动,少部分有识之士藉此开阔了眼界,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意识到对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及现状反思。
然而由于清初的闭关锁国、文字狱等国策、传统的天朝大国思想的影响,中国几千年来强势的传统文化的优势,使西学在中国并没有产生重大影响。
第二阶段:鸦片战争期间直到五四运动前后:背景:伴随两次鸦片战争后,随着来华西人的逐渐增加和中外交往的不断扩大,西方入侵的深入,西学再度传入中国,并以办学兴教、西学书籍翻译、编辑出版报刊杂志、派留学等各种方式传播西方的新知识,对中国社会特别是通商口岸的思想、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生活等产生重大影响。
主题5西学东渐与近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主题提示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
八十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新旧之争;有吸收,也有拒斥;有拿来主义,也有先入为主;有水乳交融,也有囫囵吞枣。
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三个层次。
两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为第一阶段,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是第二阶段,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三个层次:技术成果(器物层);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
内容的考查多从掌握一般知识的角度进行,很少涉及较为深奥的专业知识。
复习中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抓住文化的时代特点,加深理解;二是关注文化发展的主流和现实问题,突出重点和热点。
如科技、教育和思想等。
知识梳理社会进化论)。
詹天佑和京张铁路;冯如和他研制的飞机等。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民国初年制订和完善学制)。
现。
同步导学界。
这是第一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界探索西学的热点在“师夷长技”的“技”上,即学习西方制造坚船利炮的工艺技术。
只有个别人开始接触到机器生产上的技术。
19世纪60年代起到80年代,探索西学的热点转移到“格致之学”上,即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理论。
这是第二阶段。
从60年代中叶到70年代,是围绕军事技术摸索西学的时期。
这一时期,洋务派在“求强”口号下开始兴办军事工业,为了制器而不得不翻译西学。
通过翻译,数学、声、光、化、电等学问开始渐入中国。
近代著名的科学家徐寿、李善兰、华衡芳等,其科学事业都与译书有不解之缘。
从70~80年代,随着民用工业的大量兴办,“西学”的内容越出了军事技术的狭隘范围,西方科技知识开始大量传入。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过程:魏源著《海国图志》,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康有为等人宣传维新思想,宣传西方的政治制度,主张救亡图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孙中山则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陈独秀倡导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主张用资本主义的文化改造国民的精神,建立起真正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特点: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层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层次”(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政体)、“伦理层次”(用资本主义文化改造国民精神)。
——影响近代西学是以资本主义文明为先导的,总体上是一种全新的较高势能的文化。
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西学东渐是一股主流趋势,因此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技术方面的影响。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论下,初步开始引进西方的武器装备,也出版一些有关西方武器制造以及攻防战术的著作。
1861年开始的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理论为指导,大张旗鼓地仿照西方国家的办法,制造新式枪炮和轮船,编练新式陆军与海军,举办近代军事工业以及民用企业,开矿山、筑铁路、设邮电、建学校,掀起了一股学西方办洋务的热潮;到19世纪90年代,全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潮开始兴起,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包括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长足的发展;同时,电力、交通运输业与金融业也发展起来。
据统计,从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的厂矿达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30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翻了两倍以上;1912年至1919年,新建的厂矿有470多家,平均每年新增67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以上。
其次是制度方面的影响。
就政治制度而言,在近代“西学东渐”进程中,大体有三种制度引入中国:第一种是维新运动中倡导的君主立宪制,第二种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第三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有新式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经济制度和金融制度等陆续传入中国,构成了中国近代化历史中的制度文化。
52、近代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西学东渐”的过程近代现代的思想解放过程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也是西方进步思想与中国国情结合的过程,呈现渐进的阶段性规律:近代西方的学习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先是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由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到洋务运动,这是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第一步,但由于固守封建制度而失败;新兴资产阶级,由技术的学习上升到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将向西方学习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但由于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而陷于困顿;五四运动使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中国人由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质变到向俄国学习走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最终在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完成社会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侵略逐渐加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人士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形成一次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和运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近代史上的每次重大的政治运动都以思想的解放为先导。
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就带来了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新文化运动兴起。
用资本主义制度改造中国社会,形成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