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贯穿课文的7个故事
• 故事一——南郭子綦隐机而坐 • “吾丧我” • “吾”是指超脱世俗、进入到高度精神自由的境界、精 神得以升华的自我,是精神上的自我。 • “丧我”的“我”,则是肉体的、现实中的、有名利是 非观念的凡人“我”。 • “丧”是遗落。 • “吾丧我”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在这种 状态中,他忘掉了物的存在、自我的存在,混同了物我 界限,合二者为一体。
《公孙龙· 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白马论》:“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 曰: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名形也。 故曰:白马非马。”
用具体的手指(指)说明具体的手指(指)不是指的概念(非指),不
如用指的概念(非指)说明具体的手指(指)不是指的概念(非指);
• 朝三暮四: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后引申为反复无常,谴责那些说话办事不负责任的人。
9、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
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
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
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
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 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 之(枝)【杖】策(击杖伴奏)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 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行之终身)。
唯其好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
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 纶(绪)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
目录
03
Part Three
齐 物 论 释 义
.
1、 南郭子綦(qí )隐机(凭几)而坐,仰天而嘘,
荅(tà)焉似丧其耦(同‘偶’,指形与心)。颜成子游立侍乎 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gǎo)木,而心固 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
• 评“百家争鸣”——成心(成见,偏见) • 批判知识分子在理论战场上的悲惨命运 • A 穷于应付 B 一旦陷入,只能向前,陷入知识的盲流中,莫 知所以。
5、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 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眹(zhè n,征兆)。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 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gāi,备)而存焉,吾谁与为 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 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 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 刃相靡,其行尽(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 不见其成功,苶(niè )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 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 生也,固若是芒(愚昧)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齐物论》
庄子
目录
01 庄 子 02 齐
Part One
Part Two
物
论
Part Three
03 齐 物 论 释 义 04 总
Part Four
结
目录
01
Part One
庄
子
一、庄子其人
• 庄子(约公元前369~286年),名周,字 子休。战国蒙(今亳州市蒙城县)时思想家。 曾为蒙之漆园(在今涡河北岸)吏,史称“漆 园傲吏”,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 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 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 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 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 《庄子》为《南华真经》。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 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 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8、以指(具体的手指)喻指之非指(指的概念) ,不 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具体的马,如白马)喻 马之非马(马的概念) ,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6、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谁
没有判断是非的标准呢?)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
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
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
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7、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 (片面之词)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 于鷇(kòu,初生的小鸟)音,(亦) 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 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 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 所(非) 而非其所(是) ,则莫若以明(以道明之) 。
•
4、第四部分至“此之谓葆光”,进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 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 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 无别,容藏于一体。 • 5、第五部分至“而况利害之端乎”,从忘物才能齐物入 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 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 • 6、 第六部分至“故寓诸无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 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 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物之不可分、 言之不可辩。 • 7、余下两段为第七部分,通过两个寓言故事表明“无所 凭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三籁”天籁、地籁、人籁
• 声音之所以千差万别,全是由于各孔窍的自然状态所致。
• 天籁,其实就是万物自鸣的声音。
• 地籁、人籁:世间的议论、具体的声音
• 天籁:道、无声、大音希声
• 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其争辩不休,不如去掉成见之 心让别人与“我”心意相通。
4、(夫人籁者,岂止比竹?)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 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 窖者,密者。小恐惴(zhuì )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guā,箭栝),其司 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 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xù,老于 城府)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zhé ,固执),姚 (yà o)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 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其分也,
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无用之用)也;用也者,通(无
所不通)也;通也者,得(无所不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
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
顺其自然吧,把万物看成一个整体而不去了解原因,就是“道”。
何谓“朝三”?狙(jū)公赋芧(xù,小栗子),曰:“朝三
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 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天钧】(天然均平),而休乎 (天钧)【是非】,是之谓两行(是非两行,都有其理)。
二、庄子其书
• 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被认为 是庄子所写,其余由其弟子、后学所写。
• 清人刘熙载论庄子:“庄子文看似胡说乱 说,骨里却尽有分寸。彼固自谓猖狂妄行 而蹈乎大方也,学者何不从蹈大方处求 之?”《艺概·文概》
庄子内七篇:
《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人 间世》、《德充符》、《大宗师》、 《应帝 王》。
(荀子《修身》: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是 谓是非谓非曰直。…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 故事二——狙公赋芧
•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 • • • • •
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 朝三而暮四,是乎?” 众狙皆起毕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 众狙皆伏而喜。 --------------《列子· 黄帝》
四、庄子与老子
道:动态的,无中生 道:静态的,世界万
有,生生不息 。 “得道”:为了更好 地“入世”,无为而 无不为 。
物本身的属性。 “得道”:进入生命 的最高境界 —— 逍遥, 无欲无争不是“全身” 的一种手段,而是 “葆真”的生命状态 本身。
五、庄子的根本思想
• 平等:《齐物论》
• 自由:《逍遥游》
三、庄子的哲学思想 “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 “道” 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 具体观点 • 1、“道之真以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 (《庄子· 让王篇》)
• 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
以教化天下。
• 2、“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 是谓友其真。”(《庄子· 秋水篇》)
用具体的白马(马)说明具体的白马(马)不是马的概念(非马),不
如用马的概念(非马)说明具体的白马(马)不是马的概念(非马)。
wk.baidu.com
(意为:如果从抽象、普遍和相通的角度,即“以道观之”的 话,)天地都是一指呵,万物都是一马呵。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
目录
02
Part Two
齐
物
论
一、结构
• 分为7个部分
• 1、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 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 • 2、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 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 自虚无。 • 3、第三部分至“此之谓以明”,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 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 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从这一意义说,万 物既然是齐一的,那么区别是与非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 没有价值的东西。
• 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
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
哲学思想——齐物论
• 他认为,天人之间、物我之间、生死之间以至 万物,只存在着无条件的同一,即绝对的“齐”; • 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生死、齐贵贱,幻想 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 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而学“道”的最后归 宿,也唯有泯除一切差异,从“有待”进入“无 待”。
2、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同‘尔’,你) 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 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3、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y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 则万窍怒呺(há o)。而独不闻之翏翏(liù )乎?山林之畏 隹(wè icūi,高峻),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 似枅(读为‘钘’, jī,酒器),似圈,似臼;似洼者, 似污者;激者,謞(xiào)者;叱者,吸者;叫者,譹 (há o)者;宎(yăo,沉吟)者,咬(yāo,哀叹)者。前者唱 于而随者唱喁。泠(lí ng,小)风则小和,飘(大)风则大和, 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大动)之刁刁(微 动)乎?”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 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天籁者)吹万不同, 而使其自己(自起)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
(gǔ)
疑(暗昧)之耀,圣人之所图(鄙) 也。为是不用而寓诸
庸,此之谓以明。
10、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 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 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 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 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 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 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此)。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 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
方生(出自《庄子· 天下》中惠子的观点:日方中方睨,物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
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亦因是也。(圣人只是如实的反映自然规律)是亦彼也,彼亦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