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壁画的制作和技法
- 格式:docx
- 大小:16.93 KB
- 文档页数:2
壁画的名词解释壁画在人类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发展出多种形式。
它是一种使用墙面作为载体的绘画艺术,以色彩和图案表达创作者的想法和情感。
一、壁画的起源与发展壁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洞窟绘画,当时的人们在洞穴墙壁上画下他们的生活场景和信仰图案。
迄今为止,最有名的洞窟壁画之一是法国的拉斯科波尼兹洞窟壁画,其据信已有约2万5千年的历史。
随着文明的发展,壁画进入了宫殿、寺庙和教堂等建筑中。
尤其在古埃及、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壁画成为了艺术家展示他们才华和宗教信仰的重要媒介。
例如,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壁画之一,它现在被收藏在梵蒂冈。
二、壁画的风格与技法壁画的风格和技法多种多样,它们在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中具有独特的特点。
1. 埃及式壁画埃及式壁画以明亮的颜色和平面结构为特征。
它们通常描绘着法老王的生活和神话故事,有时还包括墓地的图案和象征。
2. 希腊罗马式壁画希腊罗马式壁画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逼真的绘画技巧。
它们常常描绘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的场景和人物,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立体和动态的画面。
3. 文艺复兴式壁画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注重透视和细节的表现,旨在创造出真实而华丽的图像。
它们通常描绘宗教故事和历史场景,风格上相对更为庄重和非常虚无。
4. 现代式壁画现代式壁画采用了新的材料和技术,探索了更多的艺术表现方式。
它们可以是抽象的、符号化的,或者是具有强烈政治和社会意义的。
三、壁画的价值与意义壁画具有丰富的价值和意义,既是艺术的表达形式,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壁画是艺术家表达他们内心世界和观念的重要手段。
通过色彩、图案和形象,艺术家可以传达情感、诉说故事和探索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边界。
其次,壁画的存在可以为观众提供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无论是展示在博物馆中的古代壁画,还是城市中的现代壁画,人们可以通过欣赏壁画来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并从中得到启发和解读。
最后,壁画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历史和社会的价值。
中国壁画发展历程概述中国壁画发展历程概述中国壁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从远古时期的岩画到后来的世俗壁画、宗教壁画,中国壁画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壁画的发展历程,并分享我对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第一部分:远古岩画的创作与演变远古岩画是中国壁画的起源,其创作时间可以上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最早的岩画多出现在黄土高原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山洞壁上,以动物形象为主题,具有生动、朴实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变迁,岩画的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发生了变化,不仅有更多的人物形象,还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和符号,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表达和抽象思维的发展。
第二部分:世俗壁画的繁荣与辉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加,世俗壁画开始兴起。
宋代的长卷画和明清时期的壁画成为世俗壁画的代表,它们以绘画多样性和题材广泛为特点。
长卷画以纵深空间的表现为主,通过长卷的形式展示具体的场景和人物,使观者能够获得更全面的视觉体验。
明清时期的壁画则更注重表现社会生活、传递文化信息,如庙堂宫殿、民间故事以及历史事件等。
第三部分:宗教壁画的崛起与辉煌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宗教壁画开始在中国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佛教壁画以佛教教义和佛教故事为主题,通过图像和符号的方式传递信仰,启迪人们的心灵。
著名的敦煌壁画和云冈石窟壁画就是宗教壁画的杰作。
这些壁画以其精湛的技艺、丰富的内容和宏伟的气势赢得了高度赞誉,并成为中国壁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第四部分:现代壁画的创新与演绎在中国壁画发展的过程中,现代壁画的创新和演绎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以来,中国壁画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理念吸引了广泛关注。
现代壁画在内容上更加开放和多元化,除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和宗教题材,还出现了对当代社会、历史事件和人文思考的表达。
同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现代壁画与时俱进,运用了更多的材料和技术,如雕塑、贴画等,使壁画具有更广阔的表现空间。
什么是壁画装饰壁面的画。
包括用绘制、雕塑及其他造型或工艺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主要是建筑物内外表面)上制作的画。
壁画作为建筑物的附饰部分,通过建筑与和谐统一,既具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又具有建筑的装饰与美化功能,构成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沿革壁画是最早的独立绘画形式。
现存史前遗迹亚洲都有发现。
最早的距今约2万年。
中国近年发现摩崖壁画已有数十处,有的被断定为新石器时代。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壁画从洞窟摩崖壁画转向建筑壁画。
古代壁画多分布在神庙、宫殿、寺院、庭苑、石窟、陵墓等建筑物中。
文艺复兴是西方壁画史上的辉煌时代。
现代西方绘画和建筑风格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了壁画形式的变化。
20世纪以来,墨西哥的壁画运动与苏联的壁画创作,面向社会,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新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献曾记录过壁画的内容与规模。
屈原的《天问》就是对壁画有感而发的。
陕西咸阳秦宫壁画残片,是距今2300年前的手绘真迹。
魏晋以前,壁画多表现神话与世俗生活。
佛教传入以后,宗教壁画迅速发展,唐代形成壁画的高峰期。
莫高窟、克孜尔石窟和陕西许多唐墓,都显示出中国古代壁画的风貌与艺术高度。
宋以后,壁画逐渐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壁画得到恢复与发展,北京首都机场壁画群体完成于1979年。
嗣后,不断在一些新建筑中增设壁画,许多作品在艺术表现、制作方法以及继承传统、借鉴外国经验方面,都有所创新和发展。
制作和技法壁画主要分为绘画型与绘画工艺型两大类。
绘画型以绘画手段为主,作者用手绘方式直接在壁面上完成,所使用的基底包括石壁、泥壁、木板、金属板、编织物或其他材料的表层,可采用干壁画、湿壁画、蛋彩画、油画、蜡画和丙烯画等方法。
①干壁画,是直接在干燥的壁画上绘制。
它先用粗泥抹底,再涂细泥磨平,最后刷一层石灰浆,干燥后即可做画。
②湿壁画,在古代欧洲使用比较多。
它是壁面基底半干时,用清石灰水调和颜料进行绘制,颜色与未干燥的墙面经过渗透而牢固结合,干燥之后产生一种特殊的效果。
壁画非遗技巧摘要:一、壁画非遗的概述二、壁画非遗的制作技巧1.选题与构图2.素材的选择与加工3.壁画绘制技法4.创新与发展三、壁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四、壁画非遗的当代价值与应用正文:壁画非遗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智慧。
壁画非遗的制作技巧独特,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本文将从壁画非遗的概述、制作技巧、传承与保护以及当代价值与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壁画非遗的概述壁画非遗是指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流传的一种特殊绘画形式,通常以墙壁、天花板、洞窟等为载体,通过寓意丰富、形式多样的画面,展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信仰、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壁画非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二、壁画非遗的制作技巧1.选题与构图:壁画非遗的选题通常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等内容。
在构图方面,壁画非遗讲究对称、和谐、平衡,注重画面的整体布局。
2.素材的选择与加工:壁画非遗的素材主要包括矿物质、植物染料、动物血液等天然材料。
在加工过程中,传承人需要对素材进行研磨、调配、筛选等步骤,确保画面色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3.壁画绘制技法:壁画非遗的绘制技法丰富多样,如线描、平涂、渲染、雕刻等。
传承人需根据画面内容和题材,选择合适的技法进行绘制。
4.创新与发展:在传承传统壁画非遗技艺的基础上,当代艺术家们不断探索和创新,将现代艺术手法和材料融入壁画创作,使壁画非遗更具现代感和时代特色。
三、壁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壁画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是当下紧迫的任务。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壁画非遗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对传承人的培训和选拔,促进壁画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关注壁画非遗的保护工作,共同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四、壁画非遗的当代价值与应用壁画非遗在当代具有很高的价值与应用前景。
首先,壁画非遗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可为现代设计提供丰富的灵感来源。
简述汉墓室壁画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汉墓室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广泛,内容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汉墓室壁画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进行简述。
一、汉墓室壁画的内容
汉墓室壁画主要描绘了汉代社会的各种生活场景和人物形象,包括墓主生前生活的场景、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景观等。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表现墓主生前身份和威仪的画面,如河北望都浮阳侯墓和山西平陆东汉墓的壁画。
此外,汉墓室壁画还常常以阴阳五行为架构,描绘引魂升天、吉祥永生和镇墓辟邪等主题,如西汉墓室壁画中的蛇头鱼身怪物、日、伏羲、乘凤乘蛇人物、九尾狐、蟾蜍、玉兔等形象。
二、汉墓室壁画的艺术特色
汉墓室壁画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绘画技法:汉墓室壁画使用毛笔为主要绘画工具,采用朱、绿、黄、橙、紫等色调的矿物质颜料,色彩历久不变。
在绘制技巧上,继承了春秋晚期以来的写实而夸张的传统,并发展了墨线勾勒轮廓再平涂施色的手法。
到东汉晚期,还出现了大笔涂刷的写意法、没骨法、白描法等。
2.构图方式:汉墓室壁画摆脱了春秋晚期以来呆板的图案式横向排列的形式,注意讲求比例和透视关系。
壁画的构图多采用对称式、
轴线式和半对称式等,使画面更加和谐、生动。
3.表现形式:汉墓室壁画以绘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同时还结合了浮雕、圆雕等多种艺术形式,使画面更加立体、丰富。
综上所述,汉墓室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敦煌壁画绘画技法
敦煌壁画是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其绘画技法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敦煌壁画的绘画技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线描技法
敦煌壁画采用了线描技法。
线描技法是以线条为基础,通过线条的粗细、变化和交错等手法来表现形态、轮廓、纹理和明暗等因素。
敦煌壁画的主线条清晰流畅,线条交错有致,呈现出良好的韵律感。
二、颜色运用
敦煌壁画采用了鲜艳的颜色,其色彩饱和度高、色调多变,使人感到充满活力和生机。
敦煌壁画的颜色运用十分考究,不仅表现出物象的色彩,而且通过颜色来表达情感和象征意义。
三、造型技法
敦煌壁画的造型技法独特,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表现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高超水平。
在造型方面,敦煌壁画采用了各种手法,如平面造型、透视造型、半立体造型、浮雕造型等,使画面具有立体感和逼真感。
四、构图手法
敦煌壁画的构图手法精湛,画面分割合理、布局严谨,具有优美的比例和和谐的形式美。
构图手法对于绘画的整体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敦煌壁画的构图手法成为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
总之,敦煌壁画的绘画技法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
值,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探寻宋代壁艺术的技法与传承宋代壁画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法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艺术形式,更是宋代壁画艺术家们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历史事件等的艺术表达。
本文将探讨宋代壁画艺术的技法与传承,以了解这一时期壁画艺术的特点和影响。
一、壁画艺术的技法宋代壁画艺术的技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色彩运用:宋代壁画注重色彩的鲜明表现,采用了大量的鲜艳的颜料。
在壁画的绘制中,宋代艺术家善于运用不同的色调和明暗对比,以增强图像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2.线条表现:宋代壁画注重线条的运用,尤其是用线条勾勒出物体的轮廓和纹理的细节。
艺术家们善于运用线条的粗细、曲直和变化来表现不同的物体特征和表情。
3.透视效果:宋代壁画艺术家在绘制空间和建筑背景时,善于运用透视的原理来表现远近和深浅。
他们通过合理的布局和透视效果的运用,使画面更加具有立体感和逼真感。
4.刻画人物:宋代壁画艺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要特点,注重表达人物的神态、情感和个性。
他们通过绘制人物面部表情、姿态和肢体动作等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具体。
二、壁画艺术的传承宋代壁画艺术的传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人艺术家的影响:宋代的文人壁画艺术家对壁画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以文人的身份和眼界,注重壁画艺术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精神的表达,使壁画艺术更加精妙和深邃。
2.宫廷画院的培养:宋代宫廷画院为壁画艺术家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机会。
在宫廷画院中,艺术家们互相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这种集体学习和培养的方式促进了壁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3.艺术家个体的才华:宋代壁画艺术家个体的才华和创造力也是壁画艺术传承的重要因素。
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风格,他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壁画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三、壁画艺术的特点与影响宋代壁画艺术的特点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真实的表现:宋代壁画艺术追求客观真实的表现,注重真实生动地再现景物和人物形象。
简述重要的汉墓室壁画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一、引言汉墓室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艺术特色独具。
本篇文章将全面详细地介绍汉墓室壁画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二、汉墓室壁画的内容1. 宗教题材汉墓室壁画中最常见的是宗教题材,如佛教、道教等。
这些题材描绘了人们对神灵和生命的探索和崇拜,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信仰观念。
2. 历史题材汉墓室壁画中还有许多历史题材,如战争、政治、经济等。
这些题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和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记忆。
3. 日常生活题材除了宗教和历史题材外,汉墓室壁画中还有大量描绘日常生活场景的作品。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生活状况和文化风俗。
三、汉墓室壁画的艺术特色1. 装饰性强汉墓室壁画在装饰方面非常强,其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构图繁复。
这些特点使得汉墓室壁画成为了古代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独特的人物形象汉墓室壁画中的人物形象独具特色,他们的神态、衣着、发型等都非常细致入微。
这些形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也展示了古代文化和审美观念。
3. 融合多种艺术形式汉墓室壁画融合了绘画、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相互交融,使得汉墓室壁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
4. 精湛的技法汉墓室壁画中的绘画技法非常精湛,如锦绣笔法、勾线法等。
这些技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逼真,并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水平。
四、结语总之,汉墓室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艺术特色独具。
通过对其内容和艺术特色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发展历程。
壁画是人类最古老的绘画形式之一,在艺术史中的位置举足轻重。
即使在绘画形式选择多种多样的今天,壁画也因为它独特的装饰功能在公共空间中被广泛应用,自有其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壁画的画面依存于墙体,与建筑物长期共存,制作过程中需要适应建筑的功能、室内外光线、气候变化等各种情况,在制作工艺上对于环境和材料有着特殊要求,也因此而形成了适应不同地理环境,代表着东、西方不同制作工艺的干、湿壁画体系。
东方的壁画体系主要以干壁画为主,其壁画艺术传统源自亚洲地区和部分非洲地区;而西方的壁画体系则主要指湿壁画,其技法源自古希腊、罗马的爱琴文明。
在壁画艺术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艺术家在制作壁画时所使用的材料、制作技术对画面的艺术效果和长久保存有着直接的影响。
本文将采用技术艺术学的研究方法,以资料搜集与实验室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对干湿壁画的材料构成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现代艺术家们的艺术创作和古代壁画的修复和保存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一、古代干壁画的制作干壁画技术出现得较早。
公元5—8世纪时,干壁画技术在中亚西起布哈拉、东至敦煌的绿洲上广泛传播,壁画艺术的高峰期率先在亚洲和非洲到来。
无论东西方,现今都留存有古代干壁画的遗址。
一般而言,壁画本体由支撑结构、基础层和颜料层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一)基础层壁画基础层的制作目的是为颜料层提供可供绘制的基础,考究的基础层制作可使画面颜色经久不变。
干壁画的基础层材料有泥土和石灰两种类型,为了防止墙体开裂,增加强度,两个类型的基础层中都掺有植物纤维。
现存的古代石窟干壁画遗迹大多留存于历史上的西域一带,敦煌石窟的气候条件与印度阿旃陀石窟、亚洲中部的巴米扬石窟等类似,干燥的地理环境为干壁画的绘制和保存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因沙土富含碱性,不会腐蚀颜料层,很早就被工匠们用作基础层的材料涂覆在粗糙的石壁上。
一般而言,石窟壁画基础层的制作材料往往都是就地取材,依此种方式制作的壁画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成为一体,与当地的生态保持平衡,并使画作能够长期留存。
敦煌壁画临摹步骤(一)修稿1、第一部首先要选择好构图,有些需临之画面是整幅壁画中的局部,画面的取舍要讲究、内容突出、构图均衡。
然后根据需要拍摄制作幻灯片,摄影师抪光、拍摄范围要按构图要求,然后制作成幻灯片。
以前由于画面大拍摄空间小,用广角易变形,一幅画面等距等高拍摄数幅,用幻灯机放大至原尺寸后描绘修稿,此法均有误差,给临摹修稿人员带来诸多不便,并增加了一定的劳动量。
目前可用数码相机,等距等高按秩序拍摄,然后在电脑中拼图合成,通过投影仪放大到原尺寸。
复原临摹和整理临摹均可用此法。
2、通过幻灯机和投影仪放至原大到纸面上,用铅笔按投影将线条勾勒下来,再面对洞窟壁画用铅笔进行修稿,至造型准确为之。
然后用毛笔依据原作线条的气势笔韵勾勒出完整的白描稿,并使其成为独立的作品,如同原作的粉本。
3、经拷贝台将白描稿拷贝到正式的设色用宣纸上,我们通常称其为“过稿”。
即通过上方平面装有玻璃的灯箱,将白描稿按原稿样,用新研磨的松烟墨描印在敷色用的宣纸上;若原壁画用土红线起稿,则以土红色加胶至一定的浓度代替墨色勾勒线条,线、色的浓淡以原壁画所需为度。
4、勾勒好的设色稿纸经专职的裱画师,用拉力强、纤维长的纸托背平整以后,即可在洞窟将其四边用约一寸宽的白纸条粘裱在适中的木质画板上,以平整为宜。
值得注意的是:粘裱四边纸条的拉力亦至关重要,其拉力小于设色用纸,设色过程中可能会因收缩而引起画稿纸紧缩,使四边角某处开裂,有造成画面边角断裂的危险;小纸条的拉力若大于设色用纸,设色过程中可能因收缩而引起画稿中央某处画面造成断裂;所以为防止以上危险的发生,首先要在临摹用纸的选择上下功夫,整理和现状临摹最好用纯净麻纸或净皮为上选;若用纸本复原临摹,则用熟宣,但熟宣渗透性不好,其三烘九染出的效果有悖原作二三遍的染色笔意,所以可用麻纸或皮纸自己做熟,也可再作底色前加矾熟纸即可。
(二)底色制作作底色的方法有多种,一般根据画面的效果和画法而定,底色做不好,直接影响到后来的设色过程。
什么是壁画装饰壁面的画。
包括用绘制、雕塑及其他造型或工艺手段,在天然或人工壁面(主要是建筑物内外表面)上制作的画。
壁画作为建筑物的附饰部分,通过建筑与和谐统一,既具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又具有建筑的装饰与美化功能,构成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沿革壁画是最早的独立绘画形式。
现存史前遗迹亚洲都有发现。
最早的距今约2万年。
中国近年发现摩崖壁画已有数十处,有的被断定为新石器时代。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壁画从洞窟摩崖壁画转向建筑壁画。
古代壁画多分布在神庙、宫殿、寺院、庭苑、石窟、陵墓等建筑物中。
文艺复兴是西方壁画史上的辉煌时代。
现代西方绘画和建筑风格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了壁画形式的变化。
20世纪以来,墨西哥的壁画运动与苏联的壁画创作,面向社会,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新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献曾记录过壁画的内容与规模。
屈原的《天问》就是对壁画有感而发的。
陕西咸阳秦宫壁画残片,是距今2300年前的手绘真迹。
魏晋以前,壁画多表现神话与世俗生活。
佛教传入以后,宗教壁画迅速发展,唐代形成壁画的高峰期。
莫高窟、克孜尔石窟和陕西许多唐墓,都显示出中国古代壁画的风貌与艺术高度。
宋以后,壁画逐渐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壁画得到恢复与发展,北京首都机场壁画群体完成于1979年。
嗣后,不断在一些新建筑中增设壁画,许多作品在艺术表现、制作方法以及继承传统、借鉴外国经验方面,都有所创新和发展。
制作和技法壁画主要分为绘画型与绘画工艺型两大类。
绘画型以绘画手段为主,作者用手绘方式直接在壁面上完成,所使用的基底包括石壁、泥壁、木板、金属板、编织物或其他材料的表层,可采用干壁画、湿壁画、蛋彩画、油画、蜡画和丙烯画等方法。
①干壁画,是直接在干燥的壁画上绘制。
它先用粗泥抹底,再涂细泥磨平,最后刷一层石灰浆,干燥后即可做画。
②湿壁画,在古代欧洲使用比较多。
它是壁面基底半干时,用清石灰水调和颜料进行绘制,颜色与未干燥的墙面经过渗透而牢固结合,干燥之后产生一种特殊的效果。
中国外国壁画介绍1502班李熙若鲁怡壁画它是指绘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图案。
它分为粗底壁画、刷底壁画和装贴壁画等。
壁画是最古老的绘画形式之一。
如原始社会人类在洞壁上刻画各种图形,以记事表情,这便是流传最早的壁画。
中国古代壁画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是:中国古代墓室壁画中国古代石窟寺壁画中国古代寺观壁画石器时代壁画的发展可追溯到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是中国绘画的萌芽时期,伴随着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发展。
但在若干年以前,我们所掌握的中国绘画的实例还只是那些描画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时代的纹饰。
在中国的许多省份发现了岩画,使得史学家们将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推前至旧石器时代。
在这些众多的发现中,也包括了许多描绘人的图像,有些堪称宏幅巨制。
内蒙古阴山岩画就是最早的岩画之一。
在那里,我们的先人们在长达一万年左右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这类图像,这些互相连接的图像把整个山体连变成了一条东西长达300公里的画廊。
据推测,是宗教或巫术的感召促使先人们不辞辛劳地创作了这些图像。
类似的图像还可以在苏北的连云港孔望山将军崖岩画遗址中见到。
秦汉时期秦汉时代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有壁画,但随着建筑物的陆续消亡几乎丧失殆尽。
本世纪70年代发现的秦都咸阳宫壁画遗迹第一次使我们领略到了秦代宫廷绘画的辉煌。
在秦宫遗址3号殿的长廊残存部分上,发现了一支有七辆马车组成的行进队列,每辆车由四匹奔马牵引;另一处残存的壁画则表现的是一位宫女。
这些形象都是直接彩绘在墙上的,并没有事先勾画轮廓,可以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没骨”法的最早范例。
西汉的壁画则主要是为了标榜吏治的“清明”而创作的。
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记载了当时一个诸侯王所建宫殿里壁画的盛况。
宣帝时更是在麒麟阁绘制了11位功臣的肖像壁画,开了后世绘制功臣图的先河。
东汉明帝时,由于明帝本人的爱好,壁画创作之风更盛。
派使赴西域求来佛法后,在新建的白马寺绘制了《千乘万骑群象绕塔图》,这是中国佛教寺院壁画的肇始。
永乐宫壁画的技法与色彩构成作者:茹琪来源:《美与时代·中》2020年第08期摘要:永乐宫壁画的绘画风格承接唐代人物画的气韵与宋代院体画的意趣,兼具元代特色。
在元代道教时起时落的百余年间,绘制的近1000平方米的重彩壁画不仅成为元代壁画艺术的一座高峰,也成为现存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寺观壁画群遗址,为当下研究唐宋以来传统绘画的技艺、色彩观念与构成提供了窗口与详实的实物资料。
该壁画凭借装饰艺术成就與宗教文化内涵、风格样式,成为一个时代大众文化和艺术的标志性遗产。
文章以永乐宫壁画为研究对象,梳理永乐宫壁画技法与色彩构成相关知识,尝试从几个方面对其进行阐释。
关键词:永乐宫壁画;技法;色彩观念;色彩构成一、传统思想观念与艺术形式有机结合永乐宫壁画规模宏伟、画面内容充实且艺术形式令人惊叹,这与道教的支撑作用联系紧密。
永乐宫三清殿壁画(图1),以青绿色调统一画面,主殿虽描绘近300个人物且形象大小各不相同,但毫无杂乱之感,整体呈现了壮丽、华美的视觉效果,画面极具平面装饰性。
在富丽华美的青绿色调中,分布着少量的红、紫、深褐等色,加强了画面的主次关系,以黑、白、金等色协调、间隔、点缀,增强了画面的形式美感。
单纯颜色白色搭配浓墨勾线相互间隔,色彩以平涂为主。
结合画面节奏与韵律需求进行平面化色彩分割,将复杂物象主观概括成大小不同的平面化色块,有序地安排在画面中,以此形成统一色调与秩序。
主体人物着色多以冷暖色对比为主,衣冠宝盖运用沥粉贴金加以精致的刻画,在不破坏大色调的前提下,将黑白间隔并点缀朱砂、朱磦与黄色颜料,画面整体具有神秘而庄严的朝拜气势。
永乐宫三座殿宇的壁画,通过形象展示与情节叙事相对应的表达方式,完整构建了道教主要神像与修道经历。
前殿(三清殿壁画)重道教神像展示,将道教286位神像以上下4层排列于殿内墙壁。
8位3米左右的主神像以坐姿平均分布在画卷上,旁边站立2米左右的其他神像,每位主神仙旁都有与之呼应的神像,以调整画面的构图。
永乐宫壁画赋色重彩勾填的分析研究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中的一颗明珠,它以色彩重彩勾填而闻名于世。
永乐宫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易县,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元代宫殿遗址,其壁画绘制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永乐宫壁画赋色重彩勾填是指在壁画绘制过程中重视色彩的层次感和饱满度,通过勾勒轮廓线和填充色彩的方式来表现形象和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永乐宫壁画的赋色重彩勾填具有以下特点:色彩饱满。
永乐宫壁画运用了大量的鲜艳色彩,例如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等,使整个画面色彩艳丽、饱满。
这些鲜艳的色彩不仅突出了画面中人物、动植物和建筑的形象特点,同时也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层次感强烈。
永乐宫壁画在赋色的过程中注重了光影的处理,通过深浅不同的色彩和明暗对比的手法来表现画面中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这种处理使得画面中的人物、建筑和自然景物看起来生动而具有立体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勾填技法娴熟。
永乐宫壁画在勾描轮廓线和填充色彩的过程中采用了精细的勾填技法,通过线条的精准勾勒和色彩的细致填补来表现形象的各种细节和特征,使得画面细腻而丰富。
在中国古代壁画艺术中,永乐宫壁画的赋色重彩勾填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更是一种文化传统和技艺传承。
通过对永乐宫壁画的赋色重彩勾填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对于推动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永乐宫壁画的赋色重彩勾填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风貌和审美取向。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具特色的时期,其社会文化充满了多元化和包容性,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在永乐宫壁画的艺术风格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通过对画面中人物、建筑和自然景物的色彩勾填,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文化对于色彩的喜好和追求,以及艺术家们在壁画创作过程中对于色彩的运用和表现。
永乐宫壁画的赋色重彩勾填揭示了古代艺术家们对于色彩运用的深刻理解和娴熟技艺。
赋色重彩勾填是一种高难度的绘画技法,它要求艺术家们具备精湛的绘画技艺和对于色彩运用的深刻理解。
克孜尔石窟供养人壁画的制作过程和技法特点2011-4-2 16:21 |作者: 王敏贾小琳|来自: 佛缘网站克孜尔石窟供养人壁画的制作过程和技法特点王敏贾小琳摘要:克孜尔石窟内供养人壁画的制作过程和技法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作者从新的视角分析了供养人壁画的整体制作过程,并总结了以“涂”、“绘”、“染”和“点”为主的四种不同设色特点。
其中首次提出了“凹凸平面式”造型方式的观点,并予以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克孜尔石窟;供养人;壁画;技法中图分类号:J5文献标识码:A关于克孜尔石窟总体壁画的制作技术,已经有一些专家和学者以论文的形式予以了探讨。
如苏伯民等人发表的《克孜尔石窟壁画颜料研究》和王征发表的《克孜尔石窟壁画的制作过程和表现形式》等文章,专门分析了克孜尔石窟壁画颜料的特点,及壁画的一般制作过程和技法。
本文试图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对克孜尔石窟供养人壁画的技法和特点展开进一步分析,以加深对克孜尔石窟壁画造型技法的研究。
一、一般制作过程关于克孜尔石窟壁画制作过程,王征将其分为泥层制作、制稿、着基本色、壁画细致绘制和最后完成阶段五个总体阶段。
苏伯民等人将克孜尔石窟壁画的泥层分为三层:“即在开凿好的洞窟墙壁上,先抹上一层胶泥,为泥地仗层;在泥地仗层上涂一层白粉层;然后在白粉层上作画,为颜料层。
也有一些壁画直接将颜料层绘于泥地仗上,泥地仗分为细泥层和粗泥层。
”[注:参见苏伯民、李最雄《克孜尔石窟壁画颜料研究》一文,《敦煌研究》,2000年第1期,第73页。
]壁画底子的过程基本如下:“在开凿好的洞窟岩体壁面上将壁面凿平,并留下密集的凿迹,这样有利于泥层与岩体结合的牢固。
壁面掩体处理后,将加有麦草的泥和好上墙。
从洞窟的实际情况来看,克孜尔石窟泥层中未加入动物毛。
泥层所用的是本地的土,其中红土含胶较多。
泥层的厚度在1至2厘米左右,待这一层泥和好后,再上一层细泥。
有些窟中用与底层泥不一样的泥,如第81、114、171等窟,这层泥用偏绿的土制作。
传统壁画的制作和技法
我国的壁画制作,历史很长。
近年以来,随着我国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历史上遗留的石窟壁画、寺观壁画、宫室壁画、以及地下埋藏了几千年的墓室壁画,不断有所发现,不仅进行了维修和保护,并编印成巨佚图册,供给国内外文化艺术界的参考和借鉴。
马王堆西汉《帛画》的发现,使得《楚辞》中所谓“琦玮僪佹”的若干神话故事题材的壁画,皆已得到证实,由此可以推想,典籍中记载的汉以前壁画的内容。
此后,历秦、汉、魏、晋、六朝、隋、唐、宋、元、明、清各代,壁画不断发展。
从其内容可见,封建社会历史时期的统治者,都懂得利用各种不间的政治或宗教的意识形态,来麻醉人民和欺骗人民,借以达到他们政治宣传的目的。
但是,壁画毕竟是出于劳动人民之手,从另一个侧面,在作品里也反映了不同时期劳动人民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经济形态、艺术好尚和聪明才智,这就给学术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状况和艺术发展包括壁画的制作技法等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民间壁画技法是画工的创造
历代制作壁画的民间艺人,大部分是城市美术作坊和农村的画工,十四五岁时拜师做童工,和京剧行业的科班差不多,注重师承关系,规矩极为严格。
在技艺上,使用“粉本”,背诵“口诀”,保存着历代流传下来的一套“诀窍”,其中包含着一些可贵的传统技法。
民间画工是一种清苦的行业,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把他们当做苦工看待。
据说,当年在清理敦煌千佛洞的洞窟时,在一个刚刚容纳下
一个人的小窟中,发现一具坐着的骷髅,旁边放着一个小颜色碗,一支笔,一个小油灯。
这显然是一个画了一生死在洞窟里的“画工”。
可以想象,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对于劳动人民的压榨和奴役是多么残酷!笔者在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工作时,访问了七八位从事壁画的民间艺人,收集了一部分资料。
由于是第一手材料,可靠性比较大。
他们口述的这些资料包括“口诀”和“方法”,大部分是在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期总结的技法经验,在继承时必须经分析、批判才能使用。
例如画人物的“口诀”,大多是画工们用以描写古典人物形象的方法,用以描写现代人物就不尽合适。
又如调配和制造颜料的方法,今天已采取化学用料和机器研磨,而民间艺人
所讲的却是”手工业”式的规程。
然而,这些传统技法,对于认识传统壁画颜料的性能及调配的方法,却十分有益。
因为其中实际上包含着一些科学原理和宝贵经验,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发扬,仍然可以应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