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心理学.docx
- 格式:docx
- 大小:41.39 KB
- 文档页数:35
学前教育心理学2013年版00882第一节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 p32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广义: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狭义:是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教育心理学应当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3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向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四大基本内容: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五种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德育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构成的“四板块”科学体系.另一种是以学习者的诸方面及影响学习的内外因素为主线,构建“学与教”一体两面的学科体系。
三.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一)教育心理学的创建 p351879年,实验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世纪末20世纪初,掀起一场“实验教育学运动”。
成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催化剂”。
“实验教育学运动”提倡对儿童身心进行实验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理论家梅伊曼。
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1.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教育心理学通过日本传入我国3个途径1.留日学生翻译或编译教育心理学教材。
2.日籍教员来华讲授教育心理学课程,并把教材翻译或编译成中文。
3.日本学者直接在我国出版教育心理学著作。
2.发展期(20世纪20—50年代)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1924)是我国最早而且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3.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1966“文化大革命”开始4.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取得成果,四个方面: p38(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p38-391.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3.关注实际教育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4.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与个别化教学研究第二节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 p39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一)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1.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分化2.现代学期教育科学体系的结构性(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p401。
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是指对3至6岁儿童进行系统性教育的过程,其中心理学在学前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前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并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提供相应的教育方法和策略的学科。
本文将以学前教育心理学为主题,探讨幼儿心理发展、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一、幼儿心理发展幼儿时期是一个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阶段,他们在这一时期经历着身心各方面的变化。
在学前教育中,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都非常重要。
1. 感知与认知发展:幼儿在感知和认知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发展。
他们通过感官接受到外界的刺激,并逐渐学会将这些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和理解。
2. 语言和沟通能力: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他们开始学习并使用语言,逐渐掌握表达自己思想和需要的能力。
3. 社交和情感发展:幼儿开始与他人产生联系,并慢慢学会了解和应对复杂的情感。
在学前教育中,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和沟通能力非常重要。
4. 自我认知:学龄前儿童逐渐开始发展对自我的认知,包括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方面。
这将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前教育心理学基于多个心理学理论,其中包括儿童发展理论、学习理论和行为理论等。
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几个重要理论:1.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
这一理论对于学前教育的教学和活动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维果茨基的区域性发展理论:维果茨基认为,社会交往和合作是幼儿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他提出了“近程发展区”和“远程发展区”的概念,指出幼儿通过与他人合作和互动,可以实现在远程发展区的学习。
3. 霍尔登的多重智能理论:霍尔登认为,人的智能不仅仅体现在语言和逻辑数学能力上,还包括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等多个方面。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学前心理学》的第二章节,详细内容为“幼儿发展心理特点”。
该章节主要介绍幼儿在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帮助学生们了解并掌握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发展心理特点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培养学生分析幼儿心理发展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其职业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心理发展各阶段的划分及特点。
教学重点:幼儿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图片,让学生们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2. 理论讲解:(1)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
(2)各阶段的心理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幼儿在家庭、学校等不同场景中的心理表现。
(2)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幼儿心理发展问题。
4. 例题讲解:(1)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2)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1)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选取部分学生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的特点。
(2)案例分析:选取一个幼儿心理发展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2. 答案:(1)阶段划分: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
各阶段特点:婴儿期以生理发展为主,幼儿期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迅速发展,童年期逐渐形成稳定的性格特点。
(2)案例分析:待学生完成后,进行批改和讲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情况,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1)推荐阅读:相关幼儿心理学书籍,加深学生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解。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幼儿在真实环境中的心理表现。
引言概述:学前教育心理学(二)是对儿童心理发展和学习特点进行深入研究的学科。
本文通过分析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创造力发展和学习困难等5个大点,从更加专业和详尽的角度来探究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一、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1.感知与知觉能力的提高2.记忆能力的发展3.思维方式的转变4.语言和沟通能力的提升5.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形成二、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1.家庭与情感发展的关系2.应对压力和情感调节的能力3.自尊心的形成4.同理心和人际关系的培养5.情绪表达和情绪认知的培养三、学前儿童的社会发展1.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2.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3.社会规范和行为习惯的建立4.角色扮演和社会问题解决的能力5.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四、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发展1.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2.创造性表达和艺术发展的重要性3.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培养4.自由思考和独立思考的鼓励5.解决问题和找出新方法的能力五、学前儿童的学习困难1.学习障碍的常见类型和特点2.学习困难对学前儿童的影响3.早期干预和特殊教育的重要性4.学习困难的评估和诊断5.学习困难的干预方法和策略总结:通过对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创造力发展和学习困难等方面的详细阐述,我们深入了解到学前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可以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期望本文能够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对学前教育心理学有兴趣的人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参考资料)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与教育过程众人的心理现象。
传统教育心理学总是把学生的心理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
现代教育心理学不但重视学的心理活动,而且重视教的心理研究,主张二者并重。
4.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心理学一般围绕学习和教学的相互作用过程组织独特的知识结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与教育心理四大基本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使其获得知识和技能。
评价/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它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5.教育心理的创建:19____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西方教育心理学科体系由此确立。
6.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1)初创期(20世纪____年代以前)在20世纪初,桑代克建构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的《教育人类学》,并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俄国教育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教科书。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通过日本传入我国,主要有三个途经:一是留学日本的学生翻译或编译教育心理学教材;二是日籍教员来华讲授心理学课程,并把教材翻译或编译成中文;三是日本学者直接在我国出版教育心理学著作。
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学前儿童的发展?学前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有规律的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即学前儿童生理成熟与个性心理品质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
生理成熟即生理机构与生理机能的纯粹生物学演变过程。
个性心理品质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是以生理成熟为基础,与生理机能混为一体,互为表里的过程。
1、学前教育心理学的概念:是研究儿童从初生到入学前心理发展规律及年龄特征,以及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所以学前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又是教育学。
2、学前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及年龄特征的科学。
3、学前教育学:研究学前教育现象及教育规律的科学。
4、学前儿童心理:指学前儿童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它包括三个方面:(1)心理是脑的机能。
新生儿脑细胞已接近成人的140亿,脑重量接近成人的三分之一(成人脑重量1400克,三岁接近成人的三分之二,7岁接近成人的十分之九。
(2)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二、学前儿童发展的特征有哪些?1、方向性和顺序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发展。
头尾规律:从头部开始向身体的下部延伸(头、颈部、躯干、下肢)遵循从上到下的原则,儿童动作的发展即抬头、翻身、坐、爬、站立、行走。
远近规律:从身体的中部向四周边缘部延伸(头躯干的发育早与四肢,手腿的发育先育手指脚趾)中心到边缘的原则:大肌肉向小肌肉的发展。
从粗动作像细动作发展;先正后反的动作发展。
2、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思维的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行动思维—直观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3、不平衡性:表现为(1)不同年龄段心理发展的不均衡:儿童是心理发展的第一个加速期,青少年是心理发展的第二个加速期。
(2)不同方面心理发展的不均衡:即不同的心理过程,发展速度也不同,即心理过程有各自的高峰期、缓慢期和快速期。
有的早有的晚,在不同的时期儿童的某些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
关键期:儿童某些特征的形成或某种能力的发展,在有一个时期容易出现,错过了这个时期,就难以产生。
第1篇一、引言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在幼儿教育中,学前教育心理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分析学前教育心理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二、案例背景小华,4岁,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
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小华一直由奶奶照顾。
奶奶对小华宠爱有加,导致小华形成了依赖心理。
进入幼儿园后,小华无法适应集体生活,常常哭泣,不愿与其他小朋友玩耍。
老师发现小华的问题后,决定运用学前教育心理学知识,帮助小华度过适应期。
三、案例分析1. 心理发展规律根据幼儿心理发展规律,4岁幼儿正处于“分离焦虑”阶段。
在这个阶段,幼儿对父母或抚养者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当离开抚养者时,会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
小华由于长期依赖奶奶,进入幼儿园后,分离焦虑表现得尤为明显。
2. 心理特点小华的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
这可能与他的家庭环境和抚养方式有关。
奶奶的宠爱导致小华缺乏独立性,依赖性强。
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环境中,小华无法适应,表现出焦虑、哭泣等情绪。
3. 教育心理学应用(1)建立情感联系老师首先与小华建立情感联系,关心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兴趣爱好。
通过日常互动,让小华感受到老师的关爱,逐渐减少焦虑情绪。
(2)培养独立性老师鼓励小华参与集体活动,如游戏、绘画等,培养他的独立性。
在活动中,老师适时给予小华表扬和鼓励,增强他的自信心。
(3)培养社交能力老师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小华与其他小朋友互动,培养他的社交能力。
在活动中,老师引导小华学会倾听、分享、合作,提高他的交往技巧。
(4)家园共育老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小华在家的表现,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要关注小华的心理需求,逐步培养他的独立性。
四、案例分析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干预,小华的焦虑情绪明显减轻,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生活。
他开始主动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
家园共育的效果显著,小华的独立性、社交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学前教育⼼理学考试⼤纲及内容(完整版)幼⼉教育⼼理学复习提纲第⼀章绪论⼀、识记(名次解释、选择)(⼀)教育⼼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理规律的科学.(⼆)教育⼼理学的学科性质理论性、应⽤性(三)教育⼼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教与学情境中⼈的⼼理现象(四)教育⼼理学独⽴的年代与标志作为⼀门独⽴的学科,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教育⼼理学的创建作出突出贡献的是桑代克,独⽴的标志:桑代克三卷本《教育⼼理学》的出版(五)学前教育⼼理学的研究对象幼⼉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六)学前教育⼼理学的学科性质偏向社会科学,偏重应⽤性的综合科学(七)观察法:指通过感官或借助⼀定的仪器设备,有⽬的、有计划地对⾃然状态下发的现象或⾏为进⾏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法(⼋)实验法:是研究这个局研究假设,运⽤⼀定的⼈为⼿段,主动⼲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发展过程,并通过观察、测量、⽐较等⽅式探索、验证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法(九)调查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对事实的考察、现状的了解、材料的搜集来认识教育问题或探讨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法(⼗)测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采⽤标准化的测量⼯具,按照规定的程序,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实际测定来收集有关的数据资料并加以分析,来揭⽰教育活动的效果,探索教育活动规律的⼀种研究⽅法⼆、领会(选择、简答)(⼀)教育⼼理学的的创建桑代克《教育⼼理学》教育⼼理学的发展历程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以普通⼼理学解释学⽣⽣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没有⾃成体系。
发展期(20世纪20-50年代):缺乏统⼀的理论指导,体系繁杂,内容各异,尚未成为⼀门独⽴理论体系学科。
成熟期(20世纪60-70年代末):内容⽇趋集中,形成共识,独⽴体系学科正在形成。
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注重与教学时间结合,发展。
(三)教育⼼理学的发展趋势1 关注教与学两⽅⾯的⼼理问题,教学⼼理学兴起2 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理因素,教育社会⼼理学兴起3 关注实际教学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4 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育个别教学研究(四)学前教育⼼理学的创建结构性整合、结构性分化(五)学前教育⼼理学的发展趋势研究内容多元化和本⼟化、研究⼿段现代化、研究程序规范化、三、简单应⽤(简述、选择、简答)(⼀)学前教育⼼理学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阶段幼⼉教育⼼理思想研究:⼉童独⽴的⼈格、尊重⼉童,卢梭。
学前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学前教育心理学主编李小融第一章学前教育心理学概述名词术语1、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蒙台梭利:玛丽亚·蒙台梭利(187-1952),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以所从事的医学心理学背景研究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并于1907年创办了“儿童之家”。
3、直接教学方案:1960S,贝雷特和英格曼依据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原则,创建了贝-英学前教育学校,在此基础上又发展成了直接教学模式。
4、观察法:是学前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他进行了解。
5、调查法:调查法与观察法不同,她不是直接观察被试者进行某种心理活动时的表现,而是通过其他有关资料,间接地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6、实验法:学前教育实验法是依据一定的学前教育教学理论假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的,运用必要的控制方法变革研究对象、探索教育学的因果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7、个案法:临床个案法是对教与学的个案做详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
问答1、谈谈学前教育心理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答:学前教育心理学是在学前教育学和学前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心理现象和揭示学前教育教师教学和儿童学习与活动心理规律的一门学科。
2、你是如何理解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的?答:萌芽阶段:18世纪至20世纪40、50年代,该时期学前教育心理学尚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贝尔、意大利的蒙台梭利。
(二)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学前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各种学前教育方案层出不穷。
(三)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前教育心理学由一个研究领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学前心理学》教案完整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理解学前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掌握学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1.2 学前儿童发展概述了解儿童发展的基本概念理解儿童发展的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第二章:婴儿期心理发展2.1 婴儿期的认知发展掌握感知、记忆、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特点了解婴儿期的认知发展对后期学习的影响2.2 婴儿期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理解婴儿期的情感表达和社会互动特点掌握培养婴儿情感和社会能力的方法第三章:幼儿期心理发展3.1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掌握幼儿期的思维、语言和学习能力发展了解幼儿期的认知特点和对教育的启示3.2 幼儿期的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理解幼儿期的情感表达和社会互动特点掌握培养幼儿情感和社会能力的方法第四章:学前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4.1 个性发展概述了解个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教育方法4.2 社会性发展概述理解社会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教育方法第五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5.1 心理健康概述了解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掌握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5.2 心理障碍概述理解心理障碍的类型和特点掌握识别和处理心理障碍的方法第六章:感知与注意力发展6.1 感知觉概述理解感知觉的基本概念掌握感知觉的发展特点与教育意义6.2 视觉与听觉发展探讨视觉与听觉的发展过程分析视觉与听觉对幼儿认知的影响6.3 注意力的发展认识注意力及其发展的重要性掌握提高幼儿注意力的教育策略第七章:语言发展7.1 语言发展的基本理论掌握语言发展的阶段与特点理解语言发展的重要性7.2 语音、词汇与句子发展探讨语音、词汇与句子的发展过程分析语言发展对幼儿认知的影响7.3 语言教育与促进掌握语言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探讨如何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第八章:认知发展8.1 思维发展理解思维的基本类型与特点掌握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教育策略8.2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发展探讨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发展过程分析如何培养幼儿的问题解决与创造力8.3 智力发展与评估掌握智力发展的基本理论了解智力评估的方法与注意事项第九章:情绪与情感发展9.1 情绪与情感的基本理论理解情绪与情感的定义与区别掌握情绪与情感的发展特点9.2 情绪调节与情感表达探讨情绪调节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掌握培养幼儿情绪调节与情感表达能力的策略9.3 情绪教育与心理健康理解情绪教育的目标与方法探讨情绪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第十章: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10.1 亲子关系概述理解亲子关系的类型与特点掌握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10.2 家庭教育概述探讨家庭教育的目标与原则分析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作用10.3 家庭教育策略与案例分析掌握家庭教育的有效策略分析家庭教育中的典型案例,以提高家庭教育能力第十一章:同伴关系与社交发展11.1 同伴关系的形成与特点理解同伴关系的定义和发展阶段掌握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11.2 社交技能的发展探讨社交技能的培养和重要性分析社交技能对幼儿适应环境的作用11.3 同伴冲突与解决策略认识同伴冲突的类型和原因掌握解决同伴冲突的有效方法第十二章: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12.1 道德发展的理论基础理解道德发展的阶段和特点掌握道德发展的心理过程12.2 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探讨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实践原则分析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12.3 道德教育的实施与评价掌握道德教育的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了解道德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第十三章:游戏与学习13.1 游戏理论概述理解游戏的意义和功能掌握游戏发展的心理理论13.2 学习理论概述探讨学习的类型和过程分析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13.3 游戏在学习中的作用认识游戏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掌握通过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策略第十四章:特殊需求儿童的心理与发展14.1 特殊需求儿童的定义与分类理解特殊需求儿童的常见类型和特点掌握特殊需求儿童的教育原则和方法14.2 智力障碍与阿斯伯格综合症探讨智力障碍和阿斯伯格综合症的特点和表现分析特殊需求儿童的教育策略和干预方法14.3 语言障碍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认识语言障碍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症状和影响掌握特殊需求儿童的教育和支持方法第十五章: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15.1 学前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了解当前学前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发展方向分析未来学前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5.2 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探讨学前教育政策的改革和实施掌握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实践方法15.3 未来学前心理学家的素养与培养理解学前心理学家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探讨未来学前心理学家的培养和教育路径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理解学前心理学的定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及其意义;掌握儿童发展的基本概念、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教育策略。
学前教育心理学00882(新教材)绪论1、教育心理学广义: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狭义:是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
3、教育心理学应当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指向学习与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
5、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四大基本内容: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五种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6、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德育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差异心理构成的“四板块”科学体系。
另一种是以学习者的诸方面及影响学习的内外因素为主线,构建“学与教”一体两面的学科体系。
幼儿教师心理1、幼儿教师能力是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完成的某些能力的结合,是从事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能力。
2、幼儿教师能力的层次:宏观层面: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能力;组织能力;向儿童进行教育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表达能力;教育评价能力;自学能力。
3、幼儿教师能力的种类:观察与领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4、教师人格是指教师个人稳定、持久的整体素质,是教师个人行为和品质的高度统一的集中表现,核心是教师的德行品质、专业精神。
5、教师的人格特点:同理心强,富于爱心、有恒负责,细心周到、外向乐群,和蔼可亲、情绪稳定,自制力强、想象力强,敢于创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6、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由知识的传递者向学习的引导者转变、由课程实施者向课程研究者转变、由权威的统治者向平等的合作者转变7、幼儿教师的职业角色:教师是幼儿人格的塑造者、教师是幼儿的养护者、教师是幼儿的榜样、教师是沟通幼儿与社会的中介。
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以及在学前教育情境中如何运用这些规律促进儿童有效学习和发展的学科。
它对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前儿童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独特性和敏感性。
从认知方面来看,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认识世界。
例如,在认识数字时,他们可能需要通过数具体的物品,如苹果、积木等,才能理解数字的概念。
同时,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难以长时间集中,容易被新鲜、有趣的事物所吸引。
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情感方面,学前儿童的情感丰富而直接,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他们渴望得到关爱和认可,一句表扬的话语、一个温暖的拥抱,都能让他们感到快乐和满足。
然而,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较弱,遇到挫折或不如意的事情时,可能会大哭大闹。
因此,教育者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和关爱,帮助他们学会正确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学前教育心理学也关注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与同伴交往。
他们在交往中学会分享、合作、互助,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冲突和矛盾。
教育者要引导儿童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良好的品德行为。
例如,通过组织小组活动,让儿童在合作中完成任务,体验团队的力量。
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基础。
而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则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在教学中,应遵循直观性原则,让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易于儿童理解。
比如,教儿童认识动物,可以通过展示真实的动物图片、视频,或者带他们去动物园观察。
同时,也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儿童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他们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游戏中,儿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各种能力。
学前教育心理学主编林丰勋副主编张素玲第一章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教师肩负着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
教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
作为一名称职的教师,不仅应该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更应该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养成娴熟的教学技能。
这一点对幼儿教师来讲,尤为重要。
幼儿期是儿童身心发展巨变的时期,幼儿园的经历为个体身心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幼儿教师的工作直接影响新一代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正因为如此,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在当前的幼儿教师资格培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第一节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但由于幼儿学习与教学具有独特性,所以幼儿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虽然在基本体系、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方面是一致的,但又有很大不同。
教育心理学如果从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一书的出版算起,已有百年历史,而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心理学与幼儿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幼儿心理学原理在幼儿教育中的简单应用。
相反,幼儿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而言,幼儿教育心理学旨在如何理解幼儿各种活动的心理,如幼儿活动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腾。
这一目的往往是通过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工作者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进行实验、观察和调查研究来实现的。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幼儿的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前教育心理学(复习参考资料)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具有基础性),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具有实践指导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点。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与教育过程众人的心理现象。
传统教育心理学总是把学生的心理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
现代教育心理学不但重视学的心理活动,而且重视教的心理研究,主张二者并重。
4.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心理学一般围绕学习和教学的相互作用过程组织独特的知识结构,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与教育心理四大基本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使其获得知识和技能。
评价/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它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5.教育心理的创建: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西方教育心理学科体系由此确立。
6.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1)初创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在20世纪初,桑代克建构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的《教育人类学》,并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俄国教育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正式以
“教育心理学”命名的教科书。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通过日本传入我国,主要有三个途经:一是留学日本的学生翻译或编译教育心理学教材;二是日籍教员来华讲授心理学课程,并把教材翻译或编译成中文;三是日本学者直接在我国出版教育心理学著作。
(2)发展期(20世纪20至5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学习理论。
20世纪20年代后,我国一些教育心理学家开始编写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图书。
廖世成编著的《教育心理学》(1924)是我国最早而且影响比较大地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期(20世纪60至7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末,认知心理学兴起并且逐步成为心理学的主流。
西方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至1958),教育心理学主要是学习苏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改造、建设教育心理学。
(4)完善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这一时期不同派别的教育心理学之间相互吸收,东西方教育心理学之间也相互吸收,横在东西方教育心理学之间的鸿沟逐渐填平。
6.教育心理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
(2)反思性研究,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
(3)合作性研究,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际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伴辅导、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等,从而使学生把个人的科学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
(4)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的。
7.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教育社会心理学兴起。
(3)关注实际教学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4)关注年龄特点、个别差异与个性化教学研究
8.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于发展:纵观教育科学的发展史,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创建似乎同是受到两种力量的推动:一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分化;二是现代学前教育科学体系的结
构性整合。
9.日本学者若井邦夫等编著的《幼儿教育心理学》可能是最全面阐述幼儿教育心理问题的专著。
这也是我国引进的最早的一本“幼儿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0.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学前教育心理思想研究。
学前教育心理思想发端于儿童期独立的认可、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对儿童学习的潜力的认识。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他关于幼儿发展与教育的论述可称得上是最早的幼儿教育心理思想。
他划时代的著作《爱弥儿—论教育》被世人誉为“儿童宪法和儿童权利宣言” 裴斯泰洛奇深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吧“遵从儿童天性的教育方法”付诸实践,创造了以直观事物为出发点的教学方法,即直观教学法。
(2)学前教育心理的实践研究。
公共早期教育机构的出现,开辟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前教育研究领域----幼儿教育。
欧文与"幼儿学校",这是教育史上的第一次幼儿教育试验。
对幼儿教育产生了的影响,被马克思誉为“为未来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教育的萌芽”。
福禄贝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创立了第一所现代幼儿园,形成了第一个相对独立的幼儿教育体系。
福禄贝尔把这种教育机构命名为(原意为幼儿的乐园),并且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他称为“恩物”。
(3)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皮亚杰采取独特的“临床法”系统的研究了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方面,以一个生物学家特有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提出智慧源于动作,其本质是适应。
以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的临床教学法、两难故事法、社会交往法和活动教学法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方法。
11.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研究内容的多元化;(2)研究手段的现代化;(3)研究程序的规范化;(4)研究内容的本土化
12.20世纪80年代初,在幼儿园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系的冲击下,幼儿教师突破了传统的“三学六法”学科体系后,我国学前教育界开始重新构建学前教育学科体系,大量吸收教育学科和心理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顺应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主动适应学前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