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课堂实录教学过程
- 格式:docx
- 大小:13.60 KB
- 文档页数:4
《背影》教学实录《背影》教学实录《背影》教学实录1初中二年级教案:《背影》教学实录,是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8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背影》教学实录2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前天晚上我们对《背影》进行了课前学习。
我们学习分为课前、课堂和课后的学习。
我们现在是课堂学习,之后还有课后的学习。
请同学们回顾下之前的学习,我们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或者有什么疑惑?都可以分享!我们要探知未知领域,请大家积极发言。
生1:作者有句话莫名其妙:“我现在想想,那是真是太聪明了。
”为什么作者这样说?师:很好。
我们把这个问题先放放,待会解决。
生2:父亲写到身体平安,但是又说大去之期不远矣,二者互相矛盾。
师:大去是什么意思?生齐答:快死了。
师:前面说平安,后面说离死不远,矛盾的,是解决的问题之一。
生3:不知何时再能相见,本来和父亲关系不好,现在又想见,为什么?师:非常好的问题,有疑惑我们就要解开疑惑,还有没有?生4:“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怎么理解?师:其他同学是怎么理解的?生5:在安慰儿子。
学会坚强,师:很好,我们要学会坚强,不只是在学习中。
生6:有朋友约出去游逛,勾留了一日,作者却和朋友去游逛,没有陪家人,说明作者不想接受父亲,为什么作者不接受父亲?师:是不接受父亲吗?生7:是和父亲的关系有些僵硬。
师:好,还有没有别的问题。
生8:文章的题目是《背影》,为什么写的是背影而不是其他地方?师:问得好,为什么不写其他地方?总得写一个部位,哪个部位都可以。
一般我们写人物都要写什么?如果写父亲会写父亲哪方面的特点?生9:外貌和体质。
师:写了是为什么突出什么?能不能写成了别人的父亲?生:突出特点。
师:选最具有特点的地方写,可能对朱自清而言,父亲的背影是最具代表性的。
生10:前面说和父亲关心不好,为什么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海中,却流泪了?师:这个问题也值得深思?还有问题吗?生11:父亲和我关系僵硬,为何踌躇了一会儿还是要和我一起去?师:在文章里找一找,应该有句子能够回答。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背影》课堂实录教案2. 课文作者:朱自清3. 授课年级:八年级4. 教学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背影》一文;(2)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理解;(3)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从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身边的人;(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背影》的阅读与理解;(2)分析父亲形象,体会亲情主题;(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果。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含蓄表达的理解;(2)如何从多角度分析父亲形象;(3)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视频等;(3)设计课堂讨论和活动方案。
2. 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2)学生朗读课文,体会父爱主题;(3)教师讲解课文,解答学生疑问;(4)课堂讨论:分析父亲形象,从多角度探究;(5)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3. 第二课时(1)学生展示课后作业,分享学习心得;(2)教师点评作业,给予鼓励和指导;(3)小组活动:以父亲形象为主题,展开写作和表达;(4)全班交流,分享小组活动成果;(5)课堂小结,强调亲情主题。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1)课堂参与度;(2)课后作业完成情况;(3)小组活动表现。
2. 教师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2)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的提高;(3)课堂讨论和活动的效果。
3. 教学反思:(1)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2)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3)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以提高教学质量。
朱自清的《背影》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之一。
它是一篇伤感的故事,主人公小孩离家求学,在学校不小心弄坏了玻璃杯,便试图混淆视线开溜,没想到被父亲看到了,但父亲没有责骂,只是默默地替他付了钱,转身离开了,小孩感到非常内疚和难过,一直看着父亲的背影直到消失在自己视野中。
此次课堂教案旨在通过《背影》这篇文学作品,引领学生们在情感交流、思维拓展、文学素养等方面得到有益的训练和提升。
一、教学目标1. 理解《背影》篇章的基本结构和意义,并掌握文学阅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2. 通过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思考;4. 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为以后的文学创作和读写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二、教学过程1. 内容呈现教师介绍《背影》的作者和背景,让学生了解其著名散文家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 文本分析让学生小组阅读《背影》,分析篇章结构、语言运用、象征意义等方面。
同时,要引导学生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猜测。
3. 语言运用训练学生通过阅读《背影》和分析文本,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如何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学习如何利用比喻、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选择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以确保情感表达和思想表达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4. 内容创作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针对《背影》中的主题和情节,进行创作活动,可以写一篇描写亲情的故事,或者写一篇自己的背影故事,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表达,同时体验文学创作的乐趣。
5. 思考导引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文章的主题和含义。
例如,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父爱”“孩子成长”等话题,并且对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进行具体的解读和分析。
三、教学总结《背影》虽然是一篇短篇小说,但它也是一篇充满思想和情感的文学作品。
通过此次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文学阅读的基本经验和方法,还进一步培养了情感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和思维的拓展。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背影》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背影》中的艺术特色,如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景物描写等。
(3)能够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以“背影”为主题的短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背影》的内涵。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关爱家人。
(3)激发对文学的热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背影》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背影》中的艺术特色。
(3)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以“背影”为主题的短文。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父爱主题,感受亲情的伟大。
(2)分析并欣赏文本中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
(2)引导学生关注亲情主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爱主题,感受亲情的伟大。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增进感情。
5. 写作练习:(1)布置以“背影”为主题的写作任务。
(2)指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在写作中的创意、描写方法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给予肯定和鼓励。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总结课堂教学的收获,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背影》教学实录
第一节课:
开场白:老师可以通过介绍《背影》的背景、作者及文学价值等方式来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和预习: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在家庭中的关系,或者询问学生对父母的理解和感受,以引出《背影》中父子关系的主题。
阅读文章:让学生自主阅读《背影》,并询问学生有关文章的感受和理解。
分析文章结构: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包括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讲解文学修辞手法:老师讲解文章中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比拟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作业布置:布置作文作业,让学生通过文章中的父子关系,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感想。
复习和引言:老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想,引出关于亲情的讨论。
学生作文分享:学生可以就自己在家庭中的感受进行分享,让全班同学产生更多共鸣。
思考与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父子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以及父亲的牺牲与奉献的意义,激发学生对家庭情感的思考。
展示相关视频或图片: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与《背影》故事相关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故事背后的情感。
完成相关练习: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并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教学实录,可以帮助语文老师更好地教授《背影》这篇经典散文,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其深刻的内涵,以及对父子情感的探索。
也可以激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深刻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背影》教学实录教学内容:诗歌鉴赏《背影》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作品背景和风格,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通过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诗歌的美和力量。
3.培养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诗歌鉴赏,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含义,进行情感表达和思维激发。
三、教学准备1.教师备课:熟读诗歌《背影》,准备相关教学素材。
2.学生备课:预习诗歌《背影》,了解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
3.课堂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课件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对父爱有怎样的理解?你曾经因为父爱而感动或思考过什么?请谈谈你的感受。
教师出示诗歌《背影》的全文,并简要介绍诗人及其背景。
然后请学生读一遍诗歌,了解基本内容和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背影》,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内涵。
A. 第一段:诗人追忆父亲背影,表达了对父爱的眷恋和敬仰。
B. 第二段:诗人描述父亲为自己篮球鞋忙碌的身影,深刻表现了父爱的默默付出。
C. 第三段:诗人透过父亲的背影,感悟到自己已长大成人,也明白了父爱的深沉。
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讨论:你在诗歌中是否有共鸣?你眼中父亲的背影是怎样的形象?你对父爱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布置作业:请你以《背影》为题,写一篇作文或诗歌,表达你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简要总结课堂内容,强调父爱的伟大和宝贵,希望学生珍惜亲情,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诗歌《背影》为背景,通过诗歌鉴赏和情感交流,引导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悟。
虽然课堂时间有限,但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可以感受到学生对父爱的珍惜和感恩之情。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继续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背影公开课教学实录背影公开课教学实录(通用9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背影公开课教学实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背影公开课教学实录篇1一、简述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本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点击课件,播放一段短片,将教材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插图动态化,网上下载,约2分钟)同学们我们都是华夏子孙,优秀的中华儿女,同时,我们都有伟大的母亲父亲。
他们不辞辛苦,终生为我们操劳,费尽心血。
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个担着“祸不单行”重担的形象,就是《背影》中父亲的形象,那个攀爬月台的形象,就是那个在“祸不单行”的特殊背景下,吃力地攀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
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默读课文,质疑探究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屏幕出示话题)1、文中四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定语,以修饰限定不同背景下的“背影”,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这与其他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不同之处,这一点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3、可否调整一下四次“背影”的出现顺序,将后两次安排在第一、二次之间(各小组组长组织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师:同学们讨论很热烈,气氛活跃,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研究成果。
生:我觉得第一个“背影”设下悬念,给读者留下无穷无尽的广阔的想像空间,所以是设置悬念的“背影”。
《背影》教学实录一、课前准备在教学《背影》之前,老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
要对散文本文进行深入研读,了解全文结构、语言特点、意义深远之处。
同时还需要做好课堂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环节,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确保教学备课工作做到位。
二、教学过程1.导入在教学《背影》之前,可以通过一些引导性问题或者图片素材,导入教学话题。
学生可以看到一位老者和年轻人在河边的画面,然后老师可以问学生:你们有没有这样的亲人呢?你们有没有为父母感到心疼的时候呢?通过导入,让学生对文本主题进行猜测,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习本文教师通过阅读原文或者听力材料的方式,让学生认真听读全文,体验作者儿时的情感和对父亲的深厚感情。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留意作者用词的精准和感情的真挚,并进行生动的描述。
3.理解本文接下来,让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语言运用进行分析和理解。
针对具体的段落内容,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以及用何种手法来表达这些内容。
4.讨论与交流在理解本文之后,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可以就散文中的某一段进行朗读和讨论,引导学生谈论父爱之深、亲情之美,也可以借此机会,引领学生走进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世界,加深学生对散文内容的体验与感悟。
5.写作训练通过教学《背影》,还可以布置相关的写作训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父爱的理解或者命题作文。
这样既能够巩固学生对于《背影》的深入理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技能。
6.延伸拓展在教学结束之后,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拓展。
可以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或者电影,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父爱、亲情相关的主题作品。
也可以通过这些拓展活动,让学生对父爱家庭拥有更深刻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和道德素养。
三、课后反思在教学结束之后,老师应该对本节课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
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然后对下节课的教学做出更合理的安排。
《背影》教学实录王建龙一、忆别师:文章开头这样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个发端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呢?生:作者在开头提醒我们,他要回忆,要重拾有关“背影”的往事。
师:很显然,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当时”,是在以某种缘由回溯“过去”的事情,是一种“回顾性叙述”。
请品读“已二年”其中的意味。
这“已二年”的时间是怎么来的呢?假如你就是作者,在说这话的时候会配合着怎样的肢体语言?生:会不由自主地掐指算来,会细细地点数一番……师:好,是“算”出来的。
这说明“我”虽然与父亲分别了,但从“算”时间的情景中可知道“我”在心里“思念”着父亲,甚至在叹息时间有些长了,“已”字有明显的感叹意味。
虽然与父亲不相见,但他是否把父亲忘了呢?生:没有。
他一直在怀念着父亲的一个“背影”。
师:这个“背影”可以说是在漫长的“两年”多“不相见”的日子里,使“我”聊以慰藉的东西。
大家品读一下,哪句话、哪个词体现了这种自我提示?生:“不能忘记”中的“不能”,它有“不应该”的意味。
师:很好,“不能”里面有一种理性的自我约束。
前边的“最”字呢?生:强调,情感强烈。
师:开头点出了事由——不忘“背影”。
我们说叙述的本质是解释叙述对象。
那么,文章接下来显然要带着浓郁的情感来回忆“是什么样的背影”,来解释“为什么最不能忘记”。
二、奔丧师:文章是从“祖母去世”说起的,“祖母去世”与“父亲的背影”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生:这是从事情的源头说起,儿子从北京到徐州与父亲会齐,然后父子俩从徐州到家中奔丧。
事后又上南京,父亲在南京谋事,儿子继续北上。
父子俩分手时,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而留下背影。
师:假如不说这事情的原委,比如删掉“奔丧”,直接这样写:那年冬天,父亲去南京谋事,我去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下接教材原文)。
大家看两种写作方式,有什么区别?后者与前者相比少了什么?生:少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少了家境的惨淡。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详解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的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如细节描写、情感表达等。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如何将文章中的优点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亲情的伟大,增强对家庭、亲人的关爱意识。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鼓励自由表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题思想及表现手法。
(2)作者的情感态度及其对家庭、亲情的看法。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并把握文章中的情感变化。
(2)如何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对文章有初步的理解。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从不同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深入理解文章的意义。
4. 分析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详细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所表现的亲情,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6. 写作练习:根据文章的优点,布置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方法,进行创作。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学生的写作练习是否有明显的提高。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总结文章的写作技巧,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尝试运用。
2. 请学生谈谈对亲情的理解,以及自己的亲情经历。
六、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写作技巧的掌握、情感态度的体现等。
《背影》课堂实录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朱自清及其作品《背影》的背景信息。
分析并欣赏《背影》中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涵。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朱自清及其文学作品。
分析《背影》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解读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探讨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解析文学特点。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感受,探讨作品主题。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语言表达和情感描写。
创意写作法:激发学生创作灵感,进行文学创作尝试。
2.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问题或情境引起学生对《背影》的兴趣。
讲授: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解析文学特点。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享感受,探讨作品主题。
案例分析:分析作品中的具体语言表达和情感描写。
创意写作:激发学生创作灵感,进行文学创作尝试。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工具3.1 教学资源教材或课文:《背影》文本。
参考资料:关于朱自清及其作品的资料。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作者照片、作品插图等。
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用于展示多媒体课件。
笔记本电脑:用于展示多媒体课件和学习资源。
白板或黑板: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学生的回答。
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学习任务单:评估学生在任务单上的完成情况。
创意写作:评估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4.2 教学反馈课堂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给予解答和反馈。
学习任务单:给予学生书面或口头的反馈,指导其改进。
创意写作:给予学生书面或口头的反馈,鼓励其发挥潜力。
小组讨论:给予学生书面或口头的反馈,指导其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解析文学特点。
《背影》教学实录《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散文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本文通过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父母的深深怀念和对家庭的珍视之情。
下面为大家带来《背影》的教学实录。
一、导入引入教师提问:大家知道写散文的特点有哪些吗?学生回答:言简意赅、准确明了、真实感人等。
教师引导:非常好,散文以散字而得名,就是尽量做到隐去修辞的痕迹,用白描的写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散文《背影》,就是一篇经典之作。
二、阅读与分析(教师播放《背影》的缩写版,学生跟读)教师提问:内容是什么?主要讲了什么?学生回答:内容是作者离家上学,父亲为他背影补鞋,主要讲了父爱和家庭的重要。
教师点评:非常好,这篇散文通过落笔于父爱之举,抒发了对父爱的感激之情,也展示了对家庭的珍视和对亲情的热爱。
三、阅读体味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情感和思想,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读完这篇散文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感受到父爱是无私的,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教师点评:非常好,这篇散文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真实细腻的感触,让我们体会到父爱的伟大和家庭的温暖,也唤起了我们对亲情的思考和回忆。
四、情感体验1.教师播放相关音乐,为学生创设感性的情境。
2.教师提问:读完这篇散文你想对父母说点什么?学生回答:对父母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对他们的关心爱护表示深深的感激。
教师点评:非常好,我们常常忽视了父母对我们的无私付出,通过这篇散文的阅读,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关爱我们的父母。
五、语言表达1.教师出示教学PPT,带领学生学习文中的名句。
2.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亲情的思考。
六、交流与分享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背影》的理解和感受。
七、总结与评价通过学习《背影》,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家庭的温暖。
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关爱我们的父母,为他们的付出表达感激之情。
我们也应该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回报家庭和社会,传递亲情的力量。
《背影》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理解并朗读诗歌内容。
2.分析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复印《背影》的课文。
2.课堂实景道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学生们坐好,等待老师开始上课。
2.老师出示题目:你有没有被父母背过影?或者你希望有这样的经历吗?请你向身边的同学或者家人交流一下。
3.有几位同学进行了分享。
老师引导他们思考并理解背影的含义。
二、理解课文(20分钟)1.老师播放适当演绎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
2.老师朗读《背影》,学生们跟读。
3.老师讲解生词和生字,以及文化背景知识。
三、分析诗歌情感和意境(20分钟)1.老师提问:为什么诗人要用《背影》作为诗的题目?2.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展示他们的答案。
3.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例如:父爱、牺牲、成长等。
四、表达练习(30分钟)1.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课上的讨论,撰写一篇关于父爱或者亲情的文章。
2.学生们互相交换文章,进行评阅和修改。
3.部分学生上台朗读他们的文章,给予肯定和建议。
五、课堂小结(10分钟)1.老师总结今天的课堂内容,强调父爱和亲情的重要性。
2.学生们跟读并标注课本上的重点内容。
3.结束本堂课。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进一步理解了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对父爱和亲情的思考,学生们也增强了对家庭的认同和关注。
本堂课的设计和组织考虑了学生的参与性和有效性,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导言】相互学习是当今教育教学中的一种新模式,它赋予了学习者更加主动、自由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灵感。
而教师合作设计也是近年来流行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融合多种专业领域知识和教学资源,让教师们能够共同为课堂教学设计出更加高质量和深入的内。
本篇文章将围绕“相互学习和教师合作设计”这一主题,对一起合作设计《背影》课堂教学实录进行总结和分享。
【正文】场景回顾时间:2024年5月20日地点:XX中学九年级1班要求:传统文学经典作品《背影》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和设计1. 教学目标:(1)能够共情体验文本中形象人物的情感和经历;(2)能够理解文本中的故事情节及其内涵;(3)能够运用阅读策略和思维方式,深入分析和解读文本。
2. 教学设计:(1)预热环节:呈现一个有亲情主题的Flash动画,激发学生对于主题词的印象和联想.(2)导入环节: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感受主题及文本的意境,开启完整感知模式。
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激活前置知识。
(3)主题解析环节:通过精品PPT展示文本主要情节,逐段剖析部分演职人员的表演方式和环节。
(4)语言注脚环节:先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语言描述各种情感,引导学生分别分析每段故事的长短和情感,对应并解析。
(5)思路拓展环节:让学生自由想象故事的延展、结局和人物未来,让学生尽情想象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同时促进全体讨论。
(6)总结回顾环节:教师总结对教学的提高以及概述与时间,学生也可以给予意见和建议,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本次课程采用“情境感知型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模式”。
1、情境感知型教学法在本课中,教师通过对故事场景和人物的详细介绍和讲述,让学生深入体验文本情节及其内涵,理解故事主旨,对人物感情变化和转折理解成型,为后续深入分析和解读文本打下基础。
2、翻转课堂模式教师用课前布置视频资源的方式,将需要理解的关键内容、策略和思想在课前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并在课堂上对其进行探究和提问,扩展视野且让学生的视角新鲜而充满激情。
《背影》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掌握《背影》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理解文中的对父爱的描绘和赞美,感受父爱的伟大和深厚。
2.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读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含义。
3.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感恩之情,让学生明白父爱是无私的、深厚的,需要我们用心去感知和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2. 教学难点(1)使学生在文中细致地感受父爱的伟大与深厚。
(2)让学生对文中的情感表达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7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父亲的亲密经历,唤起学生对父爱的感恩之情,引导学生愉快地踏入学习状态。
二、呈现(8分钟)1. 教师通过讲述《背影》这个故事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
2. 教师向学生介绍作者和小说《背影》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三、学习(20分钟)1.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事件。
2. 学生阅读完课文后,分组讨论课文情节、一些细节,可以小组呈现自己的理解。
3. 整个班级一起进行课文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展开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四、总结(5分钟)教师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父爱的伟大和深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回忆对父亲的感情。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外作业:写一篇作文,表达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并可以结合《背影》中的内容进行表达。
四、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解决1. 课文难度较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限,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解决方法:通过学生阅读、小组讨论和整个班级的探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从不同层面深入理解课文。
2. 如何激发学生对父爱的感恩之情?解决方法:通过导入环节和课文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和感悟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父爱的伟大和深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导入和呈现环节上进行了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也在学习和总结环节上进行了及时的反馈和引导,使学生对父爱的感激之情有了更深的领悟。
背影课堂实录教学过程
背影课堂实录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经常听到小朋友们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也听到有人把这首歌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来唱,确实,在生活中,父爱和母爱是一样伟大的,只是父爱可能比母亲更深沉,含蓄而使你感受不到,其实只要你用心体会就能感受得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文章《背影》。
师:朱自清其人、其文,同学们已经不陌生了,请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
生:我们在去年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另外他还有其他散文代表作品《荷塘月色》《绿》等
师: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介绍得很全面,是的,上学期我们就已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对《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今天的学习同样会给同学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整体感知:
师:这篇文章的课题是《背影》,那文中几次提到了背影,又各是在怎样的情形下提到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后请思考这些问题,朗读过程中如有生字词,请划出来,并查字典解决。
生:纷纷朗读课文,边读边作标记(约五分钟)。
五分钟后师:读完课文,刚才的思考题已经解决的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生1:这篇课文一共三次提到背影,第一次是在文章的第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第二次是在父亲给我买桔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在父亲和我分别时我看到的背影。
生2:一共有四次,除了刚才说的三次外,在文章最后一段,也提到了父亲的背影"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
师:对,你看书更仔细。
确实,这篇文章一共四次提到背影,而且,注意是提到"背影",每一次背影的提及是不完全一样的,请同学们再用简洁的几个字概括一下。
生1:第一次:想背影生2:第二次:看背影生(七嘴八舌)第三次:别背影,第四次:思背影师:概括得很好,这篇文章就是围绕"背影",通过细小的具体的事情来写背影的,通过朗读课文,同学们发现,哪一次的背影写得更具体。
生(异口同声):第二次的'背影师:那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第二次的背影,请一位同学来把第6小节朗读一下,其他同学注意思考:(1)请用横线划出具体描写背影的语句。
(2)为什么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
生: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师:将你们所划出的具体描写背影的句子齐读一遍,然后根据文中的描写用你的学习用品模拟出父亲去买桔子的路线,并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生:学习小组模拟、合作、探究师:请同学代表你们小组边模拟边介绍
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我们小组用笔袋当用月台,用两支铅笔
作为铁路,父亲在给我买桔子的时候,先从这边月台慢慢探身下去,再穿过铁路,爬上那边月台,然后去买桔子。
生:我们小组还有补充,就是从这边月台探身下去,再穿过铁路,爬上那边月台的时候,文中有很具体的描写,是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然后身子向左边微倾,然后再爬上去,从这些爬月台的描写,更能看出父亲买桔子的艰难。
师:第二小组同学模拟介绍的更具体,更形象,说明同学们已经深入理解课文了,确实,父亲的行动更令我们关注,"探"、"缩"、"倾"这些动作能体现出父亲买桔子的艰难,由此,你们能理解为什么要把这一次的背影写得那么详细具体?
生1:能反映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生2:父亲给儿子买桔子的行为倾注了分别时的深沉的爱。
师:正是这样,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的独特发现,选择了"背影"最佳表现角度,将父亲的慈爱,艰难和努力,通过"背影"真切的表现了出来,同时,也显出了父爱的深沉,博大,他的行为是这样的,父亲的语言更具朴实、简洁,请找出文中父亲的语言,仔细揣摩他的深意。
生:"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天无绝人之路""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
生2:我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生3:进去吧,里边没人
生4:这些话反映了父亲对我的安慰,比如说第一句话,其次,还表现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心,我已经是20岁的人了,但父亲还把我当成小孩子,帮我买桔子,叮嘱着我,牵挂着我,从这些话中都能看出父亲对我的爱。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有道理,能深刻地领会文中父亲对儿子的爱,那么,文中的儿子理解了吗?,儿子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对父爱的理解和领悟的呢?
生:儿子的几次流泪,泪水说明了一切,泪水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感激。
三、布置作业
生活中,岂止是母爱,父亲,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得珍贵,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写出你的亲情之爱,4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