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爆炸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5
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要有效防止火灾和爆炸的发生,正确掌握防火防爆技术,必须要了解形成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
〔一〕燃烧。
燃烧是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放热、发光的现象。
在生产和生活中,凡是产生超出有效范围的背离人们意志的燃烧,即为火灾。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凡是与空气中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
如木材、纸张、金属镁、金属钠、汽油、酒精、氢气、乙炔和液化石油等。
2.助燃物。
凡是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都称为助燃物。
如氧化氯酸钾、高锰酸钾、过氧化钠等氧化剂。
由于空气中含有21%左右的氧,所以可燃物质燃烧能够在空气中继续进行。
3.火源。
凡能引起可燃物质燃烧的热能源,都称为火源。
如明火、电火花、聚焦的日光、高温灼热体,以及化学能和机械冲击能等。
防止以上三个条件同时存在,避免其互相作用,是防火技术的基本要求。
〔二〕爆炸。
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为另一种状态,并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庞大的能量,或者是气体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剧烈膨胀,压力迅速下降到常温的现象,都称为爆炸。
爆炸可分为化学性爆炸和物理性爆炸两种。
1.化学性爆炸。
物质由于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出大量气体和热量而形成的爆炸。
这种爆炸能够直接造成火灾。
依据其化学反应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简单爆炸。
例如爆炸物乙炔铜和乙炔银等受到稍微振动发生的爆炸。
〔2〕复杂分解爆炸。
属于这类爆炸物有炸药、苦味酸、硝化棉和硝化甘油等。
〔3〕爆炸性混合性爆炸。
这里指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或氧气〕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达到一定的浓度,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时碰到火源而发生的爆炸。
2.物理性爆炸。
通常指锅炉、压力容器或气瓶内的物质由于受热、碰撞等因素,使气体膨胀,压力急剧升高,超过了设备所能承受的机械强度而发生的爆炸。
〔三〕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能发生爆炸。
燃烧与爆炸的基础知识一、燃烧的基础知识1、什么是燃烧?燃烧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
同时伴有发光、发热激烈的氧化反应。
其特征是发光、发热、生成新物质。
铜与稀硝酸反应,虽然属于氧化反应.有新物质生成,但没有产生光和热,不能称它为燃烧;灯泡中灯丝通电后虽发光、发热,但不是氧化反应,也不能称它为燃烧。
如金属钠、赤热的铁在氯气中反应等,才能称为燃烧。
2、燃烧的条件燃烧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可燃物质什么叫可燃物质?所有物质分为可燃物质、难燃物质和不可燃物质二类。
可燃物质是指在火源作用下能被点燃,并且当点火源移开后能继续燃烧直至燃尽的物质;难燃物质为在火源作用下能被点燃,当点火源移开后不能维持继续燃烧的物质;不可燃物质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不能被点燃的物质。
可燃物质是防火防爆的主要研究对象。
凡能与空气、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氧化反应的物质,都可称为可燃物质。
可燃物质种类繁多,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类。
化工生产中使用的原料、生产中的中间体和产品很多都是可燃物质。
处于蒸气或其他微小分散状态的可燃物质和氧之间极易引发燃烧。
多数固体研磨成粉状或加热蒸发极易起火。
液体则显现出很大的不同。
有些液体在远低于室温时就有较高的蒸气压,就能释放出危险量的易燃蒸气。
另外一些液体在略高于室温时才有较高的蒸气压,还有一些液体在相当高的温度才有较高的蒸气压。
很显然,液体释放出蒸气与空气形成易燃混合物的温度是其潜在危险的量度,这可以用闪点来表示,闪点愈低,愈危险。
排除潜在火险对于防火安全是重要的。
为此必须用密封的有排气管的罐盛装易燃液体,把易燃物料置于耐火建筑中。
应用或贮存中度或高度易燃液体时进行通风。
用爆炸或易燃蒸气指示器连续检测蒸气浓度。
(2)助燃物质什么叫助燃物质?凡是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能与可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引起燃烧的物质均称为助燃物。
化学危险物品分类中的氧化剂类物质均为助燃物。
除此之外,助燃物还包括一些未列入化学危险物品的氧化剂如正常状态下的空气等,为了明确助燃物的种类,应首先了解列入危险物品的氧化剂的种类,在此基础上,再了解未列入危险物品氧化剂类的助燃物有哪些种类。
爆炸和燃烧的区别和联系爆炸和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许多人往往把爆炸和燃烧看作是同一种现象,但实际上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爆炸是指物质在短时间内迅速放出大量的能量并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和压力波,而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反应放出热能并产生光和烟。
本文将分析爆炸和燃烧的区别和联系。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爆炸的特征。
爆炸产生的能量很大,并且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放出。
这些能量往往来自于物质内部的化学能、核能或机械能等。
爆炸瞬间产生的高温高压燃烧物质,使其发生体积迅速膨胀,大量的气体和热能释放,形成强烈的冲击波和压力波。
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和压力波有很强的杀伤力,可以摧毁物体,造成重大损失。
如炸药在爆炸时,释放出巨大的热和压力,瞬间将周围的物体炸成碎片。
与之相对应的是燃烧的特征。
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反应释放出热能的一种过程。
燃烧需要热源来激发反应,但反应一旦开始,会自我维持并释放出大量热能,从而促使更多的反应发生。
燃烧的反应产生的热能大多数以光和烟的形式释放出来。
燃烧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气,但压力和温度并不会像爆炸那样迅速升高。
例如,木材燃烧时,会发出明亮的火光和黑烟。
虽然燃烧也可以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但燃烧的杀伤力远远不及爆炸。
尽管爆炸和燃烧有着本质区别,但两者也有一定的联系。
事实上,爆炸通常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燃烧过程。
当可燃物质与氧气充分接触并点燃时,燃烧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如果这些能量无法及时释放,可能会导致可燃物质瞬间迅速膨胀、燃烧区域内的温度和压力急剧升高形成爆炸。
理解爆炸和燃烧的区别和联系对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情况都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在正确地处理易燃易爆物品时,需要知道两者的区别,在进行燃烧处理时,应该采取安全防护措施,避免意外的爆炸发生。
总的来说,爆炸是指在短时间内迅速放出大量的能量并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和压力波,而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反应放出热能并产生光和烟。
虽然两种现象有着本质区别,但在某些情况下,爆炸是由剧烈的燃烧过程引起的。
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首先,燃烧和爆炸都涉及化学反应。
在燃烧和爆炸中,燃料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
燃烧通常是缓慢、可控的氧化反应,而爆炸则是快速、非常强烈的氧化反应。
在氧气参与下,燃料物质的原子或分子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化产物,释放能量。
燃料在燃烧和爆炸过程中的能量释放与其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有关。
燃料分子中的化学键在与氧气反应时被断裂,形成更稳定的氧化产物分子。
这个过程涉及到能量的释放,其中一部分被用于产生热量和光线,另一部分被储存于氧化产物中的化学键中。
燃烧和爆炸需要一定的燃烧条件。
首先,它们需要有足够的燃料和氧气供应。
当燃料和氧气的比例接近最佳比例时,燃料的完全燃烧效果最好。
如果燃料过多,氧气可能不足以与所有燃料分子反应,产生不完全燃烧的产物,导致燃烧不完全。
其次,燃烧和爆炸需要适当的温度。
燃料需要达到其点火温度才能开始燃烧。
点火温度是指燃料在与氧气接触时产生足够的热量以维持自身燃烧的最低温度。
当燃料达到点火温度时,它会产生可燃气体,这是一个自持续反应过程,即即使外部加热源被移除,燃料仍然可以自行维持燃烧。
最后,燃烧和爆炸需要有效的反应速率。
在燃烧和爆炸中,燃料和氧气之间的反应速率应足够高以维持能量的释放。
这需要一定的能量起点,即激活能。
在燃料达到点火温度并产生可燃气体后,激活能使得反应速率迅速增加,从而形成火焰或爆炸。
在爆炸中,燃料和氧气之间的反应速率非常高,产生了剧烈的热能和气体的释放。
这些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产生巨大的压力波,形成爆炸冲击波。
爆炸波的速度通常很快,可以迅速在周围区域传播,造成巨大的破坏。
总结起来,燃烧和爆炸是物质在氧气参与下发生的氧化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燃烧是缓慢、可控的氧化过程,而爆炸是快速、强烈的氧化过程。
这些过程需要适当的燃烧条件,包括适量的燃料和氧气、合适的温度和足够的反应速率。
燃烧和爆炸产生的能量释放对我们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需要谨慎使用,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燃烧与爆炸理论及分析燃烧和爆炸是化学反应中常见的现象。
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能量的过程。
爆炸是指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迅速释放,并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和光亮现象。
燃烧和爆炸都是由氧气与可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的,但爆炸的反应速度更快,产生的能量更大。
燃烧和爆炸的理论基础是燃烧化学和爆炸动力学。
燃烧化学研究燃烧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能量释放。
可燃物质一般是有机物,其化学反应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引燃、燃烧和燃尽。
引燃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接触后产生点火源,并开始发生反应。
燃烧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热和光。
燃尽是指可燃物质完全被氧气消耗,停止燃烧。
燃烧化学研究的重点是物质的热值、燃烧温度、燃烧产物和燃烧速率等参数。
爆炸动力学研究爆炸过程中的能量释放和冲击波的产生。
爆炸反应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点火、反应、扩展和耗减。
点火是指爆炸剂与点火源接触后开始发生燃烧。
反应是指燃烧的爆炸产物放热,产生高温和高压。
扩展是指高温高压的爆炸产物迅速膨胀,产生冲击波和冲击力。
耗减是指爆炸产物消耗完毕,爆炸结束。
爆炸动力学研究的重点是爆炸的速度、压力和能量等参数。
燃烧和爆炸的分析是为了预防和控制火灾和爆炸事故,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燃烧和爆炸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火势和冲击波两个方面。
火势可以引发火灾,破坏建筑和设备,威胁人员的安全。
冲击波可以引发爆炸事故,造成工厂、工地、交通运输等重大事故。
因此,燃烧和爆炸的分析需要研究燃烧材料的性质、火灾和爆炸的起因和传播机制,以及防火防爆的措施和应急处理方法。
在分析燃烧和爆炸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燃烧材料的种类和性质。
不同的材料燃烧产生的热值和燃烧速率不同,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同。
氧气的供应。
燃烧和爆炸都需要氧气作为氧化剂,如果缺氧则无法燃烧和爆炸。
点火源的存在。
燃烧和爆炸需要点火源引发反应,因此需要防止点火源的存在,避免引发事故。
环境的温度和压力。
燃烧和爆炸也受到环境的温度和压力的影响,高温和高压有利于燃烧和爆炸的发生。
1.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的现象。
火灾: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爆炸: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放出大量气体和能量的现象。
2.火灾和爆炸事故的特点:严重性、复杂性、突发性3燃烧的必要条件:可燃物、氧化剂、点火源燃烧的充分条件:一定浓度的可燃物;一定的着火能量;一定的含氧量;相互作用燃烧的持续条件:反应释放足够能量维持燃烧燃烧形成要素:可燃物、氧化剂、着火源→外加热、合理配比、混合作用4.燃烧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特征:放热、火焰、发光、发烟5.点火源种类:化学能;电能;机械能;光能;核能;高温表面;地热、火山爆发6.燃烧爆炸的形式:①按照燃烧反应进行程度: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②按照产生燃烧反应相:均相燃烧、非均相燃烧③按照可燃性气体的燃烧过程:预混燃烧(层流预混燃烧、湍流预混燃烧)、扩散燃烧④蒸发燃烧⑤、分解燃烧⑥、表面燃烧⑦、延迟燃烧⑧、阴燃⑨、粉尘爆炸⑩、单纯物质的分解爆炸○11炸药燃烧○12气体泄漏燃烧○13绝热燃烧○14喷雾燃烧7.燃烧类型:闪燃、点燃、自燃8.闪燃:可燃液体挥发的蒸汽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浓度,或可燃固体受热到一定温度后,遇明火发生的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闪点:液体在空气中或在液面附近产生蒸气,其浓度足够被点燃时的最低温度。
9.闪燃与闪点的重要性:闪燃是可燃液体着火的前奏,是危险的警告;闪点是衡量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的重要依据。
10.点燃:也叫强制着火,引燃。
是指可燃物的局部在点火源的作用下起火,移去火源后仍能保持继续燃烧的现象。
燃点:又叫着火点。
可燃物在空气充足条件下,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行着火(出现火焰或灼热发光),并在火源移去后仍能继续燃烧的最低温度。
11. 重要性:燃点对评价可燃固体和闪点较高的可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具有实际意义,燃点越低,越易着火,火灾危险性越大;控制这类可燃物的温度在燃点以下是预防火灾发生的有效措施之一。
冷却法既是降低温度至燃点以下。
12.自燃: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然燃烧。
自燃点:引起物质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13.煤自燃原因:(1)吸附作用(2)黄铁矿的氧化作用(3)泥煤中微生物作用(4)通风不好,热量蓄积14.燃烧热:可燃物和助燃物作用生成稳定产物时的化学反应热。
反应热:以热的形式向环境散发或从环境吸收,反应后生成物所含能量总和与反应物所含能量总和间的能量差值。
生成热:化学反应中由稳定单质反应生成化合物时的反应热。
又名生成焓。
标准燃烧热:在101325Pa和指定温度(一般为25℃,即298K)下,1mol某物质被完全氧化时的恒压反应热,称为该物质的…。
单位kJ.mol-1。
标准生成热:在101325Pa和指定温度(一般为25℃,即298K)下,由稳定单质反应生成1mol某物质的恒压反应热,称为该物质的…,亦称为标准生成焓。
热值: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可燃物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用Q表示。
15.盖斯定律:在整个化学反应过程中保持恒压或恒容且系统没有做任何非体积功时,化学反应热只取决于反应的开始和最终状态,与反应过程的具体途径无关又称为热能加合定律16.碳粒子生成的影响因素:a.氧气供给情况:氧气供给充分,碳粒子生成少,或不生成碳粒子。
氧气供给不充分,碳粒子生成多。
b. 可燃物分子中碳氢比值:可燃物分子中碳氢比值不同,生碳能力不同,碳氢比值大的生碳能力强。
c.可燃物分子结构:环状结构的芳香族化合物生碳能力比直链的脂肪族化合物高。
17.烟:由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于大气中可见的固体和(或)液体微粒分裂产物:受燃烧高温作用,产物分子可逆地分解为其他分子、原子(团、或离子)。
燃烧产物:由燃烧而生成的气体、液体和固体物质。
18.燃烧产物的毒害作用:(一)缺氧窒息作用(二)毒性、刺激性及腐蚀作用(三)高温气体的热损伤作用19.烟气的危害性:(一)烟气的毒害性(二)烟气的减光性(三)烟气的爆炸性(四)烟气的恐怖性20.热容:在没有相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条件下,一定量物质温度每升高一度所需要的热量。
分为恒压热容和恒容热容。
21.理论燃烧温度的计算条件:(1)初温:298K(25℃);(2)可燃物与空气符合化学计量比;(3)完全燃烧;(4)燃烧前后压力基本不变(等压),不考虑体积膨胀;(5)燃烧是个绝热过程22.爆炸现象一般具有如下特征:(1)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2)爆炸点附近瞬间压力急剧上升(3)发出声响(4)周围介质发生震动或邻近物质遭到破坏23.最小点火能——是指能引起爆炸性混合物燃烧爆炸时所需的最小能量24.爆炸的分类:1、按照爆炸能量来源(发生原因)的不同,可分为:(1)物理爆炸(2)化学爆炸(3)核爆炸2.按参加物质的反应类型,分为:简单分解爆炸、复杂分解爆炸、爆炸性混合物爆炸25.爆炸极限: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浓度。
26.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一)火源能量的影响↑(二)初始压力的影响↑(三)初温的影响↑(四)惰性气体的影响↓(五)消焰距离↑27.氧平衡:爆炸物中氧用来完全氧化爆炸物本身所含可燃元素后所多余或不足的氧量氧系数:爆炸物所含氧量与完全氧化所需氧量之比的百分数。
28. 爆炸变化方程的确定法名称(理论,经验)和各自的特点:1.吕-查德里方法,理论:基于最大爆炸产物体积原则,并在体积相同时偏重于放热多的反应。
特点:该法及原则对自由膨胀的爆炸产物的最终状态是比较正确的。
2.布伦克里和威尔逊方法,理论:从能量上优先性考虑最有利反应。
特点:适用于初始密度较高(一般ρ0≥1.4g/cm3)的任何氧平衡的爆炸物。
3.阿瓦克扬方法,理论:建立在与氧系数A有关的真实性系数K的假设上。
特点:优点:通过(TNT,苦味酸,特屈儿,泰安,硝化甘油,黑索金等)计算和实验数值的比较,结果非常接近缺点:没有考虑爆炸条件等的影响,最终组分为膨胀和冷却后的组分。
29爆轰波破坏特点:(1)爆轰波波速快,可能使常用的防爆泄压装置失效;(2)爆轰波波压大,碰到器壁时会产生反射增压现象;(3)爆轰波对生物具有杀伤作用;(4)爆轰波体现为动压冲击作用。
30.爆温:爆炸物爆炸时所发出的全部热量将爆炸产物加热到的最高温度。
31.恒压热容Cp:一定量气体,当压强保持不变,在没有化学反应和相变的条件下,温度改变1开尔文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恒压热容。
恒容热容Cv:一定量气体,当体积保持不变,在没有化学反应和相变的条件下,温度改变1开尔文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恒容热容。
32.爆炸参数:爆热、爆温、爆压;火焰传播方式:正常火焰传播和爆轰33.火焰前沿的概念:火焰在与预混气中传播时,区分已燃区和未燃区的一层薄薄的化学反应发光区。
特点:由预热区和化学反应区两部分组成;存在强烈的导热和物质扩散。
气体火焰传播方式:正常火焰传播和爆轰。
液体:蒸发燃烧34. 评价气体、液体、固体的燃爆危险性的技术参数:1、爆炸极限;2、爆炸危险度3、爆炸压力和威力指数4、其他(传爆能力,自燃点,化学活泼性,相对密度,扩散性,可压缩性和受热膨胀性)35.预防和控制可燃气体爆炸的基本原则:严格控制火源;防止形成爆炸混合气;切断爆炸传播途径;防爆泄压36.切断爆炸传播途径的方法:(1)安全水封(2)阻火器(3)单向阀(4)阻火闸门(5)水封井37.影响液体燃烧速度的因素:(1)直径D对液面接受热量的影响2)容器中可燃液体高度δ对液面接受热量的影响3)风的存在对液面接受热量的影响4)挥发性影响-有机同系物液体密度5)热容的影响-液体含水量38.评价可燃液体燃爆危险性的主要技术参数:;饱和蒸汽压;闪燃与闪点;同类液体闪点变化规律;混合液体闪点;39.闪点的实用意义:(1)用于评定可燃液体火险性的大小;(2)作为可燃液体的分类、分级标准;(3)据此确定安全生产措施;(4)成为选择灭火剂供给强度的依据40.同类液体闪点变化规律:1、随分子量增加,同系物闪点升高;2、沸点升高,同系物闪点升高;3、比重增大,同系物闪点升高;4、蒸气压降低,同系物闪点升高;5、同系物中,正构体的闪点大于相应的异构体的闪点。
41.爆炸温度极限: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可燃液体形成对应于其表面上蒸气的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42.爆炸温度极限的影响因素:1、可燃液体的性质2、压力3、水分或其他物质含量4、火源强度与点火时间43.液体点燃的方式:(一)液体引燃(点燃)(二)液体自燃高闪点液体的点燃方式:(1)整体加热(2)灯芯点火44. 自燃点的变化规律:A)同系物自燃点随分子量增大而降低(B)正构体自燃点比其异构体自燃点低(C)饱和烃自燃点比相应不饱和烃的高(D)烃的含氧衍生物自燃点低于分子中相同碳原子数烷烃自燃点(E)环烷烃自燃点高于相应烷烃自燃点45.原油燃烧时的传播特点:由于没有固定的沸点,燃烧时总是先使低沸点组分蒸发燃烧,高沸点的重质部分则是携带表面接受的热量沉降,——形成一个热的锋面向液体深层传播,逐渐深入加热液层。
46.单组分液体燃烧时热量在液层的传播特点:(1)液面温度接近但稍低于液体的沸点(2)液面加热层很薄47.沸溢:热波在油品中传播时,乳化水或自由水蒸发,形成大量油包气气泡,最后发生向外溢出的现象。
沸溢的发生条件:(1)原油具有形成热波的特性;(2)原油中含有乳化水或自由水;(3)原油的粘度较大。
发生沸溢的征兆:(1)火焰由红变白变亮,高度突然增加;(2)烟气由浓黑变稀白;(3)油面蠕动,有轻微呼隆和嘶嘶声响。
48.喷溅:热波下降到水垫层,使其中的水大量蒸发,蒸气压迅速升高,把上部的油品抛出罐外的现象。
喷溅的发生条件:(1)原油具有热波特性;(2)原油底部存在水垫层;(3)高温层与水垫层接触。
喷溅发生的征兆:(1)火焰由红变白变亮,高度突然增加,火舌似箭;(2)烟气由浓黑变稀白;发生剧烈的嘶嘶声;(3)金属罐体罐壁颤抖,伴有强烈噪声,热波在油品中传播时,形成大量油包气气泡,最后发生向外喷出的现象。
49.阴燃:某些物质在堆积或空气不足的条件下发生的只冒烟而无火焰的缓慢的燃烧现象原因:(1)内在原因:某些材料受热分解后能产生刚性结构的多孔炭,从而具备多孔蓄热和大面积吸附氧气。
(2)外在原因:主要发生于空气不流通的情况,也有暴露于外加热流的固体粉尘层表面上发生的阴燃情况。
具有一个供热强度适宜的热源50.阴燃发生的影响因素:(1)固体材料的性质和尺寸(2)外加空气流(风)速度(3)阴燃的传播方向(4)双元材料体系的阴燃(5)其他因素的影响51.阴燃的常见类型:1)自燃2)阴燃本身3)有焰燃烧火焰熄灭后的阴燃4)物质内部热点、不对称加热或外部热流52. 泄露火灾的形式:闪燃火灾、油池火灾、火球、射流火灾53.评定固体火灾危险性的参数:(一)熔点、闪点和燃点(二)热分解温度(三)自燃点(四)比表面积(五)氧指数54.描述泄露火灾的参数:火焰形状及尺寸;热释放速率;热辐射;火焰温度;火焰发射率;表面发射功率;形状因子55.泄露的形式:连续、瞬时、限时泄露案例:2006年12月29日下午,辽宁省丹东市化学纤维有限责任公司内的一处输送二硫化碳气体的管道泄露,高温气体直接将管道外的隔热棉引燃,气体自身也发生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