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一)
- 格式:ppt
- 大小:8.38 MB
- 文档页数:93
地震勘探术语2-D Two Dimensional 二维。
3-C Three Component 三分量。
3C3D 三分量三维。
3-D Three Dimensional三维。
9-C Nine Component 九分量。
3分量震源╳3分量检波器=九分量。
9C3D 九分量三维。
A/D Analog to Digital模数转换。
AGC Automatic Gain Control 自动增益控制。
AVA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Angle 振幅随采集平面的方位角的变化。
AVO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 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
AVOA 振幅随炮检距和方位角的变化。
CDP Common Depth Point 共深度点。
CDPS Common Depth Point Stack共深度点迭加。
CMP Common Mid Point 共反射面元。
共中心点。
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控制单元。
CRP Common Reflection Point 共反射点。
D/A Digital to Analog 数模转换。
d B/octa d B/octve 分贝/倍频程。
DMO Dip Moveout Processing 倾角时差校正。
G波 G-wave 一种长周期(40—300秒)的拉夫波。
通常只限于海上传播。
H波 H-wave 水力波。
IFP Instantaneous Floating Point 仪器上的瞬时沸点放大器。
K波 K-wave 地核中传播的一种P波。
LVL Low Velocity Layer 低速层。
L波 L-wave 天然地震产生的长波长面波。
NMO 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 正常时差校正,动校正。
OBS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海底检波器。
P波 P-wave 即纵波。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地震勘探过程,验证地震勘探方法的原理和效果,了解不同地震勘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为今后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二、实验背景地震勘探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目前,地震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地震测井等。
三、实验内容1. 实验设备(1)地震波源:模拟地震波发生器,产生频率、振幅可调的地震波。
(2)检波器:模拟地震波接收器,用于接收地下反射回来的地震波。
(3)数据采集系统:用于记录地震波信号,并进行实时处理。
(4)数据处理软件:用于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实验步骤(1)设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置地震波源频率、振幅、地震波传播速度等参数。
(2)激发地震波:启动地震波源,产生模拟地震波。
(3)采集地震数据:将检波器放置在地表,接收地下反射回来的地震波。
(4)数据记录:将采集到的地震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实时处理。
(5)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去噪、偏移、解释等处理,分析地下地质结构。
3. 实验结果(1)反射波法:通过分析地震剖面,可以识别出地下不同层位的反射界面,判断地层性质和厚度。
(2)折射波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路径,可以确定地下介质的波速和密度。
(3)地震测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不同层位的传播特性,可以确定地层岩性和孔隙度。
四、实验分析1. 反射波法:反射波法是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技术成熟,应用广泛。
(2)可以识别地下不同层位的反射界面,判断地层性质和厚度。
(3)数据处理方法较为简单。
2. 折射波法:折射波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以下缺点:(1)适用范围有限,要求下层波速大于上层波速。
(2)数据处理方法较为复杂。
3. 地震测井:地震测井具有以下优点:(1)可以确定地层岩性和孔隙度。
地震勘探:安全操作规程(4篇范文)第1篇地震勘探:安全操作规程一、车载仪器设备,应安装牢固并具有抗震功能,电线路布设合理。
二、仪器、设备操作人员应服从统一指挥,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三、爆破工作站应设在上风侧安全区内,并与孔口保持良好通视。
四、未经批准,禁止在通航河道、海域和桥梁、水库、堤坝、地下通道、铁道、公路、工业设施、居民聚居区附近进行爆破勘探作业。
在通航河道、海域进行地震爆破作业,应设置临时航标信号。
五、井内装入炸药包前应探明井内情况。
在浅水区或水坑内爆破时,装药点应距水面至少1.5m。
六、汽车收、放电缆时,车辆行驶速度应小于5km/h。
七、排列地震电缆,应使用导向轮和导引拨叉。
禁止用手排列地震电缆。
八、爆破作业船与地震勘探船间应保持通讯畅通。
爆破作业船与地震勘探船间距离不得小于150m。
第2篇地震勘探安全操作规程一、车载仪器设备,应安装牢固并具有抗震功能,电线路布设合理。
二、仪器、设备操作人员应服从统一指挥,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三、爆破工作站应设在上风侧安全区内,并与孔口保持良好通视。
四、未经批准,禁止在通航河道、海域和桥梁、水库、堤坝、地下通道、铁道、公路、工业设施、居民聚居区附近进行爆破勘探作业。
在通航河道、海域进行地震爆破作业,应设置临时航标信号。
五、井内装入炸药包前应探明井内情况。
在浅水区或水坑内爆破时,装药点应距水面至少1.5m。
六、汽车收、放电缆时,车辆行驶速度应小于5km/h。
七、排列地震电缆,应使用导向轮和导引拨叉。
禁止用手排列地震电缆。
八、爆破作业船与地震勘探船间应保持通讯畅通。
爆破作业船与地震勘探船间距离不得小于150m。
第3篇地震勘探钻机作业安全规程sy6349-1998前言本标准是为了满足地震勘探各类车装钻机及非车装钻机运行安全的需要而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石油地震勘探钻机作业。
本标准由石油工业安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安全环保处。
地震勘探原理 练习题一一、名词解释(1)波阻抗 (2)地震界面 (3)速度界面 (4)地震子波(5)振动图 (6)波剖面 (7)视速度 (8)正常时差(9)倾角时差 (10)地震排列 (11)动校正 (12)均方根速度(13)调谐振幅 (14)调谐厚度 (15)地震组合法 (16)水平多次叠加法二、说明下列公式的物理意义 1.)cos 1(2)(θλθ+=i K 2.1111----+-=n n n n n n n n n V V V V R ρρρρ 3.21,1,02112===⎪⎪⎭⎫ ⎝⎛=n n n r r A A n4.)(0kz wt i z e e A --=αϕ5.e V V V cos sin *==ε 6.V h t 20= 7.ψϕαsin sin cos = 8.2022V t x t =∆ 9.20222t V x t NMO +=10.20220)sin (111αββαβ=⎥⎦⎤⎢⎣⎡⎪⎪⎭⎫ ⎝⎛--+⎪⎪⎭⎫ ⎝⎛-z tg x 11.())(111022202t V sh t V ch z x ββββ=⎥⎦⎤⎢⎣⎡--+ 12.t f n t f n V x f n V x f n T t ∆∆=∆∆=⎪⎭⎫ ⎝⎛∆Φππππsin sin /sin /sin ** 三、证明题1.试证明介质的品质因数Q 与介质的吸收系数α成反比关系。
2.试证明地层厚度等于4λ时,调谐振幅达最大值。
3.试证明均匀介质中反射波时距曲线转换到p -τ域内则变成椭圆形状。
4.试证明倾斜地层时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按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作正常时差校正时有剩余时差。
四、推导公式1.水平层状介质中以均方根速度表示的时距曲线方程。
2.推导单一倾斜界面时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及倾角时差。
3.推导VSP 法中向上一次反射波垂直时距曲线方程。
4.推导VSP 法中向下一次反射波垂直时距曲线方程。
5.推导倾斜地层时折射波相遇时距曲线方程。
实验一地震勘探实验(折射波法)一、实验原理地震勘探是根据人工激发(爆炸或撞击地面)的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遇到弹性性质不同的地震界面后,在地层中产生反射和折射,部分地传回地表,用专门的仪器记录返回地面的波的旅行时间,研究振动的特征,来确定产生反射或折射的界面的埋深和产状,并根据所观测的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速度及波的振幅与波形变化,探讨介质的物性与岩性。
就波的传播特点而言,地震勘探一般可分为反射波勘探和折射波勘探。
二、实验目的1.了解地震勘探的原理;2.了解地震勘探工作布置及观测方法;3.掌握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熟练操作相关软件。
三、实验仪器Strata Visor NZⅡ数字地震勘探仪。
Strata Visor NZⅡ地震勘探系统一般由主机、多芯电缆、检波器、触发器、震源(大锤或炸药)、铁板、直流电源、直流电源线以及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软件等。
四、实验步骤1.在工区布设测线在工区布设测线,原则: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测线号与测点号依次增大。
使用皮尺标注检波器位置与激发点位置。
2.连接仪器的各个部分将主机、电源、多芯电缆、检波器、大锤、触发器按正确的方式一一连接起来。
注意:各接口均使用“防呆”设计,电缆插头与对应的插槽才能连接,电缆插头与非对应的插槽不能连接。
禁止暴力插拔各插头、插槽,以防仪器损坏。
3.采集开机后,直接进入SCS软件。
(1)survey--new survey菜单:设置测区名称和测线号;(2)system--set date/time菜单:设置时间、日期;(3)geom--survey mode菜单:设置地震勘探类型,本次实验为折射波勘探,即refraction;geom--geophone interval菜单:设置检波器距离,即道间距,本次实验设为2m;geom--group/shot location菜单:设置shot coordinate炮点坐标、geophone coordinate检波器坐标(自动或手动设置)、gain增益(本次实验设为HIGH 36)、use道设置(可选DATA、INACTIVE等,本次实验设为DATA)、freeze道冻结(叠加冻结,本次实验设为NO)等;(4)acquisition--sample interval/record length菜单:设置时间采样间隔、记录长度(时窗)和delay延迟,本次实验sample interval设为0.25ms,record length设为0.25m,delay 设为0;acquisition--filter菜单:滤波器设置,本次实验屏蔽采集滤波器,设为FILTER OUT;acquisition--correlation菜单:相关设置,本次实验屏蔽相关,设为OFF;acquisition--stack option菜单:叠加设置,本次实验设为auto stack,即自动叠加;acquisition--specify channels菜单:选定某些道,屏蔽某些道。
地震勘探术语2-D Two Dimensional 二维。
3-C Three Component 三分量。
3C3D 三分量三维。
3-D Three Dimensional三维。
9-C Nine Component 九分量。
3分量震源╳3分量检波器=九分量。
9C3D 九分量三维。
A/D Analog to Digital模数转换。
AGC Automatic Gain Control 自动增益控制。
A V A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Angle 振幅随采集平面的方位角的变化。
A VO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 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
A VOA 振幅随炮检距和方位角的变化。
CDP Common Depth Point 共深度点。
CDPS Common Depth Point Stack共深度点迭加。
CMP Common Mid Point 共反射面元。
共中心点。
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中央控制单元。
CRP Common Reflection Point 共反射点。
D/A Digital to Analog 数模转换。
d B/octa d B/octve 分贝/倍频程。
DMO Dip Moveout Processing 倾角时差校正。
G波G-wave 一种长周期(40—300秒)的拉夫波。
通常只限于海上传播。
H波H-wave 水力波。
IFP Instantaneous Floating Point 仪器上的瞬时沸点放大器。
K波K-wave 地核中传播的一种P波。
LVL Low Velocity Layer 低速层。
L波L-wave 天然地震产生的长波长面波。
NMO 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 正常时差校正,动校正。
OBS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海底检波器。
P波P-wave 即纵波。
地震勘探简介地震勘探:以同岩(矿)石间的弹性差异为基础,通 过观测和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的传播规律,借 以实现地质勘查找矿目的的物探方法。
应用领域:主要用于油气田、煤田地质构造的勘探, 地壳测深,工程地质勘察等。
地震勘探的分支方法:1. 2. 3. 4. 折射波法; 反射波法; 透射波法; 面波法; ‥ ‥等。
地震勘探技术的流程:1. 2. 3. 4. 理论研究; 野外资料采集; 室内数据处理; 地震地质解释; ‥ ‥等。
地震反射波勘探的基本原理• 在地表附近激发的地震波向下传播,遇到不同介质 (地层)分界面产生向上的反射波,检测、记录地 下地层界面反射波引起的地面振动,可以解释推断 地下界面的埋藏深度,地层介质的地震波传播速 度、地层岩性、孔隙度、含油气性等。
• 最简单的是根据反射波到达地面的时间计算地下界 面的深度,基本公式为:1 H = vt 2• 反射波法的主要优点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查 明从地表到地下数千米的整个地层剖面内各个构造 层的起伏形态,甚至是地层岩性特征。
地震反射波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勘探原理示意图地震反射波勘探的基本原理1 2 3 4 5 6 7 8 9 10xt地面检波器 1 界面 1 泥岩 2 3 4 5 6 7 8 9 10 砂岩x r1在地表一 点激发地 震波,并 且接收来 自地下界 面的反射 波,这种 工作方式 被称为自 激自收。
界面上法 向入射界面 2z灰岩r2地震勘探原理示意图地震波传播理论• 地震勘探是以认识地下的地质结构为目的,以研究 地震波在介质中的运动形式和传播规律为基本内容 的勘探方法。
• 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就是能量在介质中的传播规律, 表现为波函数的振幅、频率、相位等属性在传播过 程中的变化,称为地震波的动力学特征,是地震学 和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 脉冲地震波到达介质空间各点的旅行时间是空间位 置的函数,传播时间与空间位置的关系,称为地震 波的运动学特征,是地震波动力学的简化,具有非 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地震勘探seismic exploration几何地震学geometric seismology地震波seismic wave 纵波地震波primary wave横波地震波shear wave微地震波microseismic wave弹性elasticity 塑性plasticity地震道seismic trace 地震记录seismic record地震剖面seismic profile 地震子波wavelet波前wavefront 波谷trough视波长Apparent wavelength 视波数 apparent wavenumber 视速度 apparent velocity全反射 total reflection反射系数 reflection coefficient透射系数transmission coefficient折射波 refraction wave体波 body wave 面波 surface wave地滚波 ground roll 转换波 transformed wave 时距曲线time-distance curve直达波direct wave 平均速度 average velocity 波前扩散wavefront spreading共反射点 common midpoint动校正 dynamic correction静校正 static correction观测系统 seismic acquisition system水平叠加 Horizontal stacking平均速度 average speed 横向分辨率 lateral resolution 振幅谱 amplitude spectrum 频谱分析 frequency analysis 纵向分辨率 vertical resolution均方根速度 root-mean-square velocity道间距(trace space)偏移距 offest 等效速度 equivalent velocity炮间距 shot interval 叠加速度 Stack velocity滤波filter 采样定理sampling theorem水平叠加stack 叠加偏移stacked migration三瞬剖面Three instantaneous parameter section地震构造图seismic map 断层fault回转波reverse branch 视深度 apparent depth真深度true depth 法线深度normal depth真倾角true dip angle 视倾角apparent dip angle方向角direction angle地质解释geologic interpretation地层layer。
第一章 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地震波在弹性介质中的传播规律§1.1弹性介质中的基本波(一)弹性波控制方程从固体弹性理论可知,在均匀、各向同性的理想弹性介质中,三维波动方程可以用矢量表示为:()F u grad tuρμθμλρ+∇++=∂∂222 (1-1-1) 式中向量u 表示介质质点受外力F 作用后的位移,称位移向量;向量F 作用的外力,称为向量;常数λ、μ是介质的弹性常数,称拉梅(Lame)常数;常量ρ是介质的密度;标量θ称体变系数,亦可表示为divu =θ。
标符2∇为拉普拉斯(Laplace)算子2222222zy x ∂∂+∂∂+∂∂=∇如果对作用外力分别取散度(div)和旋度(rot),则式(1-1-1)可分别写成divF t =∇+-∂∂θρμλθ2222 (1-1-2) rotF t=∇=∂∂ωρμω222 (1-1-3)式中:ω=rot u 。
这说明如果对这种介质分别作用胀缩外力div F 和旋转外力rot F 的话,则在介质中分别存在二种扰动,胀缩力作用下产生由体变系数θ决定的介质体积相对胀缩的扰动,这就是纵波;在旋转外力作用下,则产生由向量ω决定的角度转动的扰动,这就是横波。
这二种独立的扰动,分别以速度V p 和V s 传播。
21)2(ρμλ+=p V 和 ρμ=s V (1-1-4)如同重力场可用重力位,电场可用电位来描述一样,地震波场亦可用质点位移的位移位来描述。
根据亥姆霍兹(Helmholtz )涡流理论,任何一个矢量场,如果在定义域内有散度和旋度,则该矢量场可以用一个标量位的梯度场和一个矢量位的旋度场之和表示。
则上式中的位移矢量u 力矢量F 可分别用位函数表示为u =u p +u s =grad φ+rot ψF=F p +F s =grad Φ+rot Ψ (1-1-5)式中φ代表位移场的标量位;ψ代表位移场面的矢量位;Φ代表队标量力位;Ψ代表矢量力位。
摘要:地震勘探是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层界面和岩土性质的一种勘探地球物理方法,它利用波形、振幅、折射波的传播时间、记录人工激发地震的反射波、专门仪器检测来作为辅助,从而成就了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在地壳研究和煤田、工程地质勘查和区域地质研究等方面广泛的应用到了地震勘探。
关键词:地震勘探;地层界面;岩土性质;地质地震勘探是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层界面和岩土性质的一种勘探地球物理方法,它利用波形、振幅、折射波的传播时间、记录人工激发地震的反射波、专门仪器检测来作为辅助,从而成就了地球物理勘探方法。
如果需要确定地下矿藏的方法,那么地震勘测就能利用地下岩层中传播的规律来识别。
地震勘测的重要手段就是在地质找矿、固体资源天然气资源和钻探前勘测石油四方面的应用在地壳研究和煤田、工程地质勘查和区域地质研究等方面广泛的应用到了地震勘探。
1.地震勘探的起源19世纪中叶就开始运用地震勘探技术了。
R.马利特早在1845年的时候,地震勘探方法的萌芽就开始了,R.马利特曾用地震波去测量弹性波的传播速度,这种地震波是人工在地壳中激发的。
于1913年前后地震勘探开始了运用反射法,当时的应用的水平比起地震勘探技术尚未能够达到实际水平。
J.C.卡彻于1921年间,实际的应用了反射法地震勘探技术,在清晰的反射波被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州首次的记录到了,这是利用人工地震产生的,在1930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通过在反射法地震勘探工作中发现了三个油田,最终,工业应用的阶段正式的运用了反射法。
2.地震勘探的过程地震资料解释、数据处理和地震数据这三个阶段组成了地震勘探技术。
2.1地震数据采集在野外作业时来接收地震波信号需要布置多个检波器,一般要求是等间距的沿地震测线,单个检波器相当于每个检波器组的中心处,通过放大器和记录器使得每个检波器组能够准确的接收到信号,记录道就是需要得到一道地震波形然后再去记录数据。
为了适应各种不同要求的地震勘探,那么不同的排列方式就会在各检波器组之间进行排列,常见的有端点放炮排列和中间放炮排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