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词解释和简答论述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3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题集【名词解释】(1)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增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是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兴奋,可以发生总和。
EPSP产生的离子机制(突触后膜- Na+,K+内流- 去极化)(2)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降低,这种电位变化称为IPSP。
IPSP 产生的离子机制(突触后膜- Cl- 内流- 超极化)(3)Decerebrate Rigidity去大脑强直(decerebrate rigidity),又称去脑强直,是因病变损害,使大脑与中脑和桥脑间的联系中断,影响了上部脑干的功能所致。
常见于重症脑出血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严重脑干损伤等。
其主要表现为四肢强直性伸展,上臂内收并旋内,前臂伸直并过分旋前,髋内收、内转,膝伸直,颈后仰呈角弓反张。
患者常呈深昏迷状态,伴有呼吸不规律及全身肌肉抽搐。
治疗宜查找引起去大脑强直的原发疾病,针对病因给予治疗。
(4)Decorticate rigidity去皮质强直(decorticate rigidity)表现为上肢屈曲内收,腕及手指屈曲,双下肢伸直,足屈曲。
多因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而导致的皮质功能减退或丧失,皮质下功能仍保存。
患者睁眼闭眼均无意识,光反射、角膜反射存在,对外界刺激无意识反应,无自发言语及有目的动作,呈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去皮质强直姿势,常有病理征。
因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未受损,故保持觉醒-睡眠周期,可无意识的咀嚼和吞咽。
常见于缺氧性脑病、脑炎、中毒和严重颅脑外伤等导致的大脑皮质广泛损害。
也称去皮质综合征。
(5)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rm(ARAS)上行网状激活系统,脑干腹侧中心部分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相混杂的结构。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一:题型:1.填空(15分)2.名词解释(4/20分)3.简答(3/30分4.赏析(15分)5.论述(1/20分)二:知识点:1.中国当代文学开始的标志---1949年7月全国文代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2.50年代三大规模文艺批判运动是---《武训传》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3.胜利者的政治抒情诗创作,成了唯一高昂的声音。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政治抒情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对新政权及其领袖人物的直接歌颂上,这也是在“五四”新文学传统中所没有的因素,大约先是抗战环境促使一部分诗人对灾难中的祖国的颂扬,进而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民间文艺中出现了对地方政权和领袖人物的颂扬;4. 把这种政治抒情诗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是胡风创作于1949年底到1951年初的大型交响乐式的长诗《时间开始了》。
5.潜在写作的开端——《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这是一篇奇异的手记式的散文。
6.1954年杜鹏程的《保卫延安》被看作是新的战争文化规范下当代战争小说的一个重要收获。
7. 茹志娟是50年代少数几个用短篇小说的形式来描写战争的作家之一。
她对战争的关怀和理解都别具一格,她的独特的视角:不在意战场上敌我双方的进退胜败,而专注于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与交流。
8.旧时代的民间生活浮世绘:《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扛鼎之作。
9.“双百”方针: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
10.《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创作背景:“双百方针”提出后,它虽然具有揭示官僚主义现象、“积极干预现实”的外部写真倾向,但它更是一篇以个人体验和感受为出发点,通过个人的理想激情与现实环境的冲突,表达叙述人的心路历程的成长小说。
主人公是林震。
11. 老舍从60年代初开始创作的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正红旗下》属于其最为成熟的作品。
在艺术造诣上几乎超过了他以前任何小说。
题型:填空20分,判断10分,人物、作品、作家(即人物出处)8分、名词解释4个16分,简答题四个,论述题2个(全,共20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纯自己手打整理)一、名词解释1.问题小说指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出现在五四运动前后二三年间兴盛的以探讨社会人生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说,主要作家是冰心、叶绍钧、王统照、卢隐、许地山等文学研究会成员,他们围绕着“什么是人生”这个总主题,面向现实,关注人生,形成了一股“题材热”,因而被称为“问题小说”。
冰心:《超人》何彬《去国》英士许地山:《命命鸟》敏明、嘉陵2.自叙小说自叙小说即创造社作家的所谓“身边小说”,这类小说以作者自己身边的日常琐事为题材,所写大多是作家亲身经历,强调自我表现,真诚地袒露自己的灵魂,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其主要作家作品有郁达夫的《沉沦》、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等。
3.东北作家群指的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沦陷区)陆续流亡到关内(而崛起于上海)的东北籍青年作家,较著名的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李辉英)等人。
他们因身受日寇侵略之苦,满怀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家乡的怀念,(在作品中)描写东北人民的生活和他们英勇的抗日斗争,作品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代表作品有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
4.新感觉派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产生并繁荣于20世纪末30年代初的上海,代表作家为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他们借鉴日本新感觉方法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进行创作,内容主要表现病态的城市生活及都市人精神上的倦怠和心理上的堕落。
其创作丰富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但部分作品存在着颓废、色情的倾向。
5.社会分析小说指三十年代初期出现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小说,以茅盾的《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作品为代表,这类小说注重在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复杂的社会矛盾中表现重大的时代主题,人物形象的阶级性比较鲜明,作品往往具有较强的理性色彩,能使读者对一些社会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名词解释:文学研究会:成立:“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
由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周作人等12人发起。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机关刊物:《小说日报》主张:倡导文学革命,“文学为人生服务”;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在创作方法上在创作方法上反对唯美主义伤感主义,反对唯美主义伤感主义,主张严肃认主张严肃认真的观察,客观真实的描写,采用现实主义方法。
意义:意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立的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之一,社团之一,标志着新文学运动发展到标志着新文学运动发展到形成独立队伍的阶段,形成独立队伍的阶段,由于该会无严由于该会无严密组织,密组织,到大革命时期开始分化并逐到大革命时期开始分化并逐渐解体。
创造社:成立: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
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发起者有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人。
《创造季刊》出版标志着正式活动的开始。
主张:创造社是由文艺作家自由结合的团体,他们强调“内心的要求”,和侧重表现自我,重表现自我,构成了该社浪漫主义基构成了该社浪漫主义基本倾向。
1925年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文学主张的影响下,大力提倡“革命文学”,倡导“无产阶级文艺”,对革命文学的 发展有很大影响。
意义:意义:创造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创造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立的新文学社团之一,立的新文学社团之一,同文学研究会同文学研究会一起,一起,共同标志了新文学运动到了开共同标志了新文学运动到了开始形成独立队伍的阶段东北作家群: 1931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之后,对这一事件反映最敏感,最直接,也最激烈的当推东北的一批青年作家。
推东北的一批青年作家。
他们日益思念被日他们日益思念被日本侵略者肆意践踏的故土,本侵略者肆意践踏的故土,一部又一部的作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在他们的笔下问世,品在他们的笔下问世,传达出作家对侵略者传达出作家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故乡人民誓死保卫家乡的激赞之情。
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1.1921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朱自青、冰心等。
3《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为人生、现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影响下组成;该社团进行演剧活动,改编演出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等进步戏剧,在留日年1月,吴宓主编的撰稿人有梅光迪、胡光马肃等,称为学衡派。
学衡派属于复古主义思潮,但不同于封建遗老林琴南,他们都是欧美留学生,摆出一副学贯中西的架势,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标榜,受到鲁迅戴望舒早期诗歌"",受法国魏尔伦等象征诗派的影响。
注重音乐,是其代表作。
以传统诗词中的丁香为意象,表现一个现代青年的迷茫、烦愁。
诗中那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是中心意象,她在期待的梦幻中出现、走近,旋又在"雨的衰曲"里消失。
诗中ɑng韵的词反复出现,织就了一张音韵的网。
诗人把那份忧郁浪漫化、诗化了,获得广泛好评(为新诗音节开了个"雨巷诗人"的美32"一二八"前后江南某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
小说以林老板的挣扎与破产为情节主线,以林小姐的婚姻纠葛为副线,展示了当时的民族危机和经济恐慌,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趁民族危难之时,大肆掠夺、敲诈和欺压小商人和穷苦贫民的罪行,挖掘了中下层人民悲惨命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情1949年7月2—决定性胜利的形势下,于北平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
《当代中国(zhōnɡɡuó)政治制度》考试范围题型:一、单选题(10,10’)二、名词解释(5,25’)三、简答题(4,32’)四、论述题(2,33’)绪论(xùlùn)1、论述:当前中国(zhōnɡɡuó)政治的基本特征。
(一)在党政关系方面,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强调政党(zhèngdǎng)分开,九十年代以来强调当如何执政。
(二)在中央(zhōngyāng)与地方关系方面,9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加强中央权威,服从中央的统一的经济政策。
(三)在经济走向方面,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经济并不明确,因而经济制度在激烈的意识形态争论中改革和前进。
(四)在国家与社会方面,20世纪80年代的紧张与冲突转变为90年代的相对缓和与和谐。
第一章1、论述:如何认识中国政治制度中党章与宪法的关系?①1st从文本分析上来说,中国宪法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文本表现,而中央党章却是作为中国政府制度的文本。
继而从合理的逻辑推论上来说,就是党章的衍伸和裂变成了宪法,那么宪法就承载了党章中的内涵。
由于对政治上的需要而对政治制度中的某些环节和体制进行适当的调整时,总是党章在前,宪法在后。
①2nd从合法化上,正当性以及法律上的效力上来说,中国宪法的合法化,正当了中共党章以及作为其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增加了对其一定程度上的政治认同感。
①3rd党章和宪法之间,一方面说没有关联性,但另一方面实际上又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自现行宪法公布开始,党章每一次修改都直接引发宪法的修改,“政策性修宪”成为我国主导型的修宪模式。
党章对宪法的政治影响不可忽视,但是党章是调整党员内部关系的最高标准,这是党章的本分;宪法是调整国家与公民之间社会关系的最高准则,这是宪法的本分。
2、简答:民主集中制的概念与表现a)概念: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b)表现:①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
名词解释1.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2.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4.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5.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6.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9.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10.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11.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声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12.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3.实践: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14.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是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15.客体: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6.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指人类活动尚未触及的自然界或尚未人化的自然界。
17.人类世界:亦称属人世界,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有机体。
18.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19.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名词解释1、法的渊源:主要是指法的形式渊源,即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的法的各种表现形式。
2、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对已经制定、颁布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根据一定的要求和规则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形式规范,内容协调的成文法系统。
3、法律编纂:又称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法律部门的全部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内部的加工整理而使之成为一部系统化的新法典的活动。
4、法律清理:亦指法规清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对一定时期制定的或一定范围内的法律文件从体系、内容上进行审查、分析和整理,并作出继续适用,需要修改、补充或废止决定的活动。
5、法律体系: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各个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在一致的统一体。
6、法律部门:又称为部门法,是对一国现行的法律规范按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类。
7、法律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8、权力:权力是合法确认和改变人际关系或者处理他人财产或者人身的能力。
9、人权:人权是指那些直接关系到人得以维护生存、从事社会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权利,是人类社会最高形式的、最普遍的权利。
10、法的规范作用:法律作为调整人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
11、法律的指引作用:法律为本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标准和模式,引到人们选择合法的行为方式,也可以预测到自己在某种情况下选择何种行为方式。
12、法律的预测作用:根据法律的规定,人们可以预先推测出,在特定情况下别人将会如何行为以及自己应如何行为。
13、法律解释:在法律的运用过程中对法律的含义进行理解、阐明进而实现运用目的活动。
14、法律原则:法律原则是为法律规则提供某种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的、指导性的价值准则或规范,是法的基本性原理和重要准则的综合体。
15、法律规则:具体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并设臵相应的法律后果的行为准则。
教育学名词解释答论述案例分析————————————————————————————————作者:————————————————————————————————日期:教育学一、名词解释1、P32教育的个体/本体/固有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如师资水平、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新旧、教育物质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及其运用,都构成影响个体发展方向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
2、P33隐性教育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如不公正的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对有些家长而言,学校起了照管儿童的功能等,都是隐性教育功能的表现。
3、P59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4、P59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在教育目的总原则下为培养教育对象规定的具体标准。
5、P61价值性教育目的: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
6、P99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7、P114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8、P125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型教师的过程。
9、P143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10、P155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心理学笔记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3.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意识: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5.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功能:选择、维持、调节。
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调节与维持。
6.节律(生物节律):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说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7.日节律:在人和生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8.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9.随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10.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12.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括三个方面:1对人的知觉。
2对社会事情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13.超感知觉14.感觉适应: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器官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15.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要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
差异感觉阈限:表示人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
16.记忆:在人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人经验的心理过程。
17.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现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及简答论述题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
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
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
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的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哟优良传统和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其实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被称为反思文学。
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人物悲剧性格是他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政治抒情诗一般情况下,那些在题材上或视角上被政治化的诗歌被称为政治抒情诗,在政治抒情诗中,“诗人”会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这种评述和反应,一般来说不可能出现多种视角和声音,因为其精神上的“资源”,来自当时对现实历史所作的统一叙述。
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
先锋文学又被称作“实验小说”或“新潮小说”。
通常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欣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其作品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中,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学迥异的特征。
代表作家有马原,莫言,残雪等。
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在由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提简答题诗歌鉴赏题一:名词解释:1、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指20世纪50、60年代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现象,他以近代以来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来再现中共领导人的新民主主义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与宣传中共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小说。
梁斌《红旗谱》等。
2、伤痕文学:是指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结构模式,以1977年刘心武的班主任为开端,以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得名,作品揭露和控诉了文革期间的政治给人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感情挤掉和情感化倾向。
3、寻根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艺上兴起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里的挖掘,他们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即寻找民族文化之根,指当代作家要用现代意识站在文化的角度上,对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进行重新的审视,发觉弘扬民族精神的精华,批判民族传统、民族心理中的糟粕,并对中华民族的灵魂进行改造和重铸。
代表作家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等.4、反思文学:是伴随着1978年上月开始的真理标准文学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突破了伤痕文学的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的触角伸向反左和大跃进等政治活动,以文学的样式对影响党和人民历史命运的政治运动,进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7年上半年开始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
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5、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由原来的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家们开始关着现实,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以及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创作方法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改革者的形象塑造,形成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柯云路的《三千万》、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等。
【n解释】1、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
2、伤痕文学:以刘心武1977年末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班主任》为开端,由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命名,“伤痕小说”是一代中国人在“文革”后发出的第一声悲鸣和怒吼,其主要思想倾向是揭露和批判“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影响,展现“文革”给人民带来的精神和肉体上的创伤。
3、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
1949年7月召开于北平,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
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4、新写实小说:80年代中后期,作为创新潮流的“新写实小说”继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出现后而产生。
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其旨趣明显的表现出反浪漫、反激情、反理想的倾向。
真实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热衷于对生存本真状态的关注,它更关注的是人们窘迫的物质生活现状以及与之相应的性格与生理状态。
5、样板戏:所谓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中一个特殊的词语,是江青等人把当时一批文艺作品视为开无产阶级文艺新纪元的代表,至今仍有一定影响,在民间依然有生命力。
“样板戏”一词源于《人民日报》,被确定为样板戏的文艺作品只有8个,它们是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
6、反思文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7、双百方针---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
名词解释:1、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
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
后得到了各地学生及各界的广泛支持,并最终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
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了和约。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迁都之争随着北伐军的胜利进军,全国革命重心转移到长江流域,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决定迁都武汉。
1926年12月13日,在武汉成立中央临时联席会议,代行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职权。
此时,曾力主迁都武汉的蒋介石却一反前言,提出迁都南昌,企图凭借军事力量就近控制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
12月底,由粤迁汉的国民政府代主席谭延闿、国民党中常会代主席张静江等一行要员经过南昌时,被蒋截留。
1927年1月3日,蒋操纵召开所谓中央政治会议临时会议,擅自决定国民政府和中央党部改迁南昌,并把此项决定通知武汉。
在武汉的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人民群众的坚持斗争下,蒋的图谋没有得逞。
2月21日,武汉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宣布结束,国民政府在汉正式办公。
3月上旬,国民政府代主席谭延闿和部分在南昌的中央执行委员到达武汉。
3、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
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学良和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了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
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最终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4、新文化运动包括“五四”前的启蒙运动和“五四”后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现代汉语考研答题方法及现代汉语常考名词解释现代汉语考研答题方法及示例(一)大体总结了几个学校的现代汉语试题(北大、北师大、北语、吉大等),一般的题型无非是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实例分析。
(一)首先说一下名词解释的答题方法。
1、名词解释一般的分值是在3分――5分不等,名词解释首先要把这个名词的本质答出来,然后视分值的多少再外加上提出者、作用、次范畴等等。
例如,名词解释"语音",如果是3分的话,那么只需要答最基本的就可以了,下面把答案给大家参考一下:语音(3分):语音是由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能够进行社会交际的声音,三个构成要素缺一不可。
语音(4分):语音是由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能够进行社会交际的声音,三个构成要素缺一不可。
具有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心理属性,社会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语音(5分):语音是由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能够进行社会交际的声音,三个构成要素缺一不可。
具有物理属性、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心理属性,社会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语音的最小组成单位是音素,通过音素组成音位、音节、节拍群、语流更大的语音单位以进行交际,以语音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成为语音学。
2、真题示例:(1)官话(北京大学2005年现代汉语专业课试题,5分):(首先答本质,介绍一般情况)官话的本质是官场用语,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是由官场共同语变为民族共同语的,(其次答发展状况)产生于14世纪,到了明末清初,发展成为全国各地官场的共同语,其后进一步成为通行于公众间的语言,它始终是以汉民族通行最广的北方话为基础的,(最后答作用)官话是共同语发展最重要的一环,在共同语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5分,这就O了,呵呵);(2)音素和音位(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语言学专业课试题,要求适当举例,6分):(分析:这属于一道对比型的名词解释,这种题的答题步骤比单一型的名词解释好答,一般的步骤就是,把各个名词都简单解释一下,然后谈关系,最后谈区别)3、注意问题:名词解释一般是位于第一道大题,所以大家答题速度一定要快,而且要精练,如果不要求举例说明就别画蛇添足,毕竟名词解释题不是简答或者论述,否则会占用后面的答题时间。
一. 名词解释(多数为理解为主)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蛋白质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称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一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肽键,有的还包含二硫键。
一级结构是蛋白质空间构象和特异生物学功能的基础。
5.生物活性肽: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寡肽或多肽。
例如谷胱甘肽等。
2.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该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蛋白质二级结构包括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卷曲。
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化学键是氢键3.蛋白质四级结构: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多肽链组成的蛋白质,每一条多肽链都有其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蛋白质的亚基,亚基与亚基之间呈特定的三维空间排布,并以非共价键相连接,这种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4.肽单元(peptide unit):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α1,C,O,N,H,C-α2。
位于同一平面,C-α1和C-α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trans)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肽单元。
5. 盐析:指将硫酸铵、硫酸钠等无机盐类加入蛋白质溶液,破坏蛋白质在溶液中的稳定性因素而沉淀,各种蛋白质盐析时所需的盐浓度及pH均不同。
6.氨基酸的等电点:在某一pH值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阴/阳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值称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7.glutathine:即谷胱甘肽,是由谷、半胱和甘氨酸组成的三肽,分子中半胱氨酸的巯基是其主要功能基因,具有还原性和嗜核特性,故谷胱甘肽可保护机体免遭氧化剂和毒物的损害。
10.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称蛋白质的变性。
8.肽平面:参与肽键形成的6个原子(C-α1,C,O,N,H,C-α2)位于同一平面,C-α1和C-α2在平面上所处的位置为反式(trans)构型,此同一平面上的6个原子构成肽平面,即肽单元(peptide unit)。
名词解释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希尔计划在哈佛大学发表了援欧演说,提出了“复兴欧洲计划”,后来被人们称为“马歇尔计划”。
一方面是西欧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为美国商品和资本的输入打开了方便之门,奠定了战后美欧关系的基础。
区域集团化那些经济水平、经济体制、经济政策趋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协定,制定共同的行为准则,甚至部分让渡国家的经济主权,建立国家的机构,实现经济上的联合。
新经济(知识经济)新经济是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概念,是由信息技术和当代其他高科技驱动,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兴经济形态。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一般由母公司及其在国外建立的分公司组成,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各种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是指1943年11月、1945年2月和1945年7月,美国、苏联、英国三国首脑先后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苏联雅尔塔、德国波茨坦等举行的国际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彻底击败法西斯国家、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以及划分三大国在战后世界中权利的谅解、协议、协定、的总称。
冷战冷战是指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政策和行为,诸如经济上的封锁与制裁,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遏制等。
霸权主义霸权主义是指大国或强国凭借军事实力,按照本国意志,对他国内政进行干涉、控制,侵犯他国领土,统治他国的一种政策。
强权政治强权政治就是以强凌弱,它以追求控制、统治、支配他国为目的,以侵略、干涉、威胁、制裁为主要手段,奉行“强权即公理”的哲学,处处插手他国内政。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以援助希腊、土耳其为名,提出了杜鲁门主义,明确提出援助希腊、土耳其,并要在全世界反苏反共。
杜鲁门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标志着美国遏制战略的正式出笼,也为此后几十年的美国外交奠定了基础。
尼克松主义尼克松注意提出把“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作为美国外交的三大支柱。
其主要内容:(1)调整美、日、欧关系,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
(2)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护美苏局势,继续同苏联展开争霸斗争。
(3)改善美中关系,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
(4)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确保战略重点。
休克疗法所谓“休克疗法”,原本是医学上的一种治疗方法,后被经济学家用来指采取一步到位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的激进改革方式。
第三世界第三世界是指那些在历史上受过殖民统治和剥削,独立后经济落后,在国际经济政治中处于不平等的被动无权地位,在地域上大多数位于南半球的广大亚非拉国家。
多边自主外交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美国实力的相对衰弱和日本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独立自主的倾向又有所发展。
1972年田中角荣修正了历届内阁对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推行多边自主外交战略。
其核心是,改变盲目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地制订日本的对外战略,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多变往来,发挥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作用。
多边自主外交主要内容(1)以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为基轴,谋求同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
(2)恢复中日邦交,构筑远东地区日、美、中三角关系。
(3)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政治联系。
区域性国际组织区域性国际组织是指同一地域内的国家,或者虽不在同一地域内但以维护区域性利益为目的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与集团。
论述简答如何建立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第一,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第二,缔结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第三,对西欧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美国采取了扶植的政策;第四,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美国则采取新殖民主义的手法;第五,通过向西方国家提供“军事安全网”和“经济安全网”,来保证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动力(1)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推动力。
(2)全球性世界市场的形成为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
(3)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制约和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一严峻形势要求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客观上强化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那些表现1发展不平衡是世界经济的基本规律,它包括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平衡和经济实力水平的不平衡。
增长速度的不平衡是指在某一时期内两个以上经济实体之间经济增长速度上的动态差别,实力水平的不平衡是指在同一时间两个以上经济实体在规模、水平、实力上的静态差别。
2不平衡规律在战后突出表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
从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内部发展不平衡造成美、日、欧实力对比趋向均衡化;伴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增长方式从单纯追求经济规模和数量向提高效益和质量转变,不平衡发展有了新的变化。
3南北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是不平衡规律的又一重要表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
而且,在可预见的时期内,这种优势地位也不会改变。
4当前方兴未艾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是在旧的国家经济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它加速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发达国家利用其在贸易、金融、投资等方面的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拥有世界人口80%以上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却难以平等地享受全球化的好处,反而可能成为全球化负面效应的受害者,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5不平衡规律还反映为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分化。
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或政治的,历史或现实的原因,战后的经济发展速度十分不平衡,由此产生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20世纪80年代,既是整个发展中国家“失去的十年”,也是南南差距明显扩大的十年。
正是在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各国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其结果是大国力量逐步均衡化,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转变;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形势也由于不平衡规律的作用而更加错综复杂和动荡不安。
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的原因第一,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第二,从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结构来看,多极化是既定趋势。
首先,当今世界政治力量结构是“一超多强”。
第三,美国独霸世界不得人心,遭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第四,美国无力建立由它领导的单极世界。
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增大的原因?第一,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总体缓和、和平,世界各国希望抓住机会发展经济、改善民主,导致经济因素的地位上升。
一般说来,在国际局势紧张和世界战争时期,一个国家拥有的军事实力及该国有效动员国内外资源参加战争的能力很受重视。
而在国际局势缓和与和平时期,世界人民更为关注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
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整体和平、缓和、稳定,各国人民要求发展经济的呼声自然高涨起来。
第二,此次世界政治格局转换具有不同于已往的特点,它放大了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和作用。
以往格局转换都同战争有关,军事实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在战后建立的新的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而此次世界格局转换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综合国力的高低将决定一个国家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因此,当前大国综合国力竞争的结果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衰成败、生死存亡。
经济是综合国力的基础,科技是综合国力的先导,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发展经济、振兴科技的竞争。
第三,冷战的警示作用。
苏联之所以亡,德日之所以兴,给世界各国以很大的警示:经济乃国之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就没有强大的国力;军事不能作为国力之基础,过度的军事投入反而是国力的拖累;强大的军事要以强大的经济为后盾。
第四,冷战结束后,由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加深,影响各国安全的威胁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军事安全威胁外,还有主要来自经济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
例如,生态环境破坏危及人类社会的共同生存;金融、保险、能源、电力、交通和通讯、政府办公等的信息化、网络化增大了“黑客”和敌对势力对国家经济安全构成的威胁;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等。
各国增强自身应付经济安全挑战的能力和加强国际合作。
共同应付经济安全挑战,也增强了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增大的主要表现?第一,国际竞争的焦点由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转向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竞争;第二,发展经济成为各国的首要目标,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往往决定政府和领导人的更替,国内政治局势的稳定;第三,经济手段日益成为解决国际政治问题的重要手段;第四,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第五,经济外交成为各国外交的主要内容。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第一,冷战结束以来,世界人民和平与发展的呼声更加强烈;第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第三,国际局势在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第四,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成为影响世界和国际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第五,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为什么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对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的高度概括。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国际准则,被广大发展中国家广泛接受和赞同,也为一些发达国家所接受。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有效,它反映了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特征,本质上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国家独立和自主权利的,是对几个世纪以来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否定,是一项崭新的国际准则。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国际新秩序构想的不同之处\区别?第一,未来世界是一球多制,还是一球一制。
都主张未来世界应当是一球一制,即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中国家主张尊重世界各国人民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自主权利,反对将一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强加于大。
第二,未来世界是少数国家领导的体制,还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
西方国家认为,在未来世界中,他们应当处于领导地位,能向全世界发号施令,替世界各国人民“做主“。
发展中国家认为在未来世界中应该各国一律平等,反对领导国、主导国,世界上的事由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做主,世界各国的事由世界各国人民自己做主,反对他国干涉内政。
第三,未来世界新秩序是名符其实的”新“,还是不过是旧秩序的翻版。
西方国家提出的新秩序主张由一个或几个大国、强国主宰世界,因此,它们所谓的新秩序,不过是旧秩序的延伸,是改头换面的旧秩序。
发展中国家则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崭新的国际关系。
第四,联合国的权威如何维护,联合国改革如何进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想再度把联合国纳入到为它的霸权主义政策服务的轨道;试图通过改革联合国的权利机构,削弱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中越来越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