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考试标准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6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
A.《尚书·禹贡》B.《史记·货殖列传》C.《汉书·地理》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C )。
A.《尚书》B.《史记》C.《汉书》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D)。
A.(德)戈策B.(中)司马迁C.(中)班固D.(俄)罗蒙诺索夫E.(古罗马)斯特拉波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C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B.工业地理C.商业地理D.旅游地理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C)。
A.宇宙派B.地志派C.环境论派D.区位论派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A )首创。
A.杜能B.韦位C.克里斯泰勒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B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D.生产地域综合体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ABCD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C )。
A.阶级性B.地域性C.综合性D.实用性E科学性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D )。
A.经济地理学概论B.工业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中国经济地理学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生产的三要素是: 、 和 。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 运输,铁路适合 运输,而水路则适合 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 、 、 和 。
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 、 、 、 、 和 。
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 、 、 和 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2.主导产业:3.运输:4.区域经济发展:5.世界经济一体化: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2.佩蒂-克拉克定理: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五、论述题(共21分)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
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经济地理学》试题答案11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劳动、自然和资本。
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
A.《尚书·禹贡》B.《史记·货殖列传》C.《汉书·地理》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C )。
A.《尚书》B.《史记》C.《汉书》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D)。
A.(德)戈策B.(中)司马迁C.(中)班固D.(俄)罗蒙诺索夫E.(古罗马)斯特拉波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C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B.工业地理C.商业地理D.旅游地理|精. |品. |可. |编. |辑. |学. |习. |资. |料. * | * | * | * | |欢. |迎. |下. |载.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C )。
A.宇宙派B.地志派C.环境论派D.区位论派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A )首创。
A.杜能B.韦位C.克里斯泰勒D.廖什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B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D.生产地域综合体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ABCD )。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C )。
A.阶级性B.地域性|精. |品. |可. |编. |辑. |学. |习. |资. |料. * | * | * | * | |欢. |迎. |下. |载.C.综合性D.实用性E 科学性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D )。
A.经济地理学概论B.工业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中国经济地理学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篇一: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和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
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二、胸怀祖国放眼世界(3选2)A卷1、东盟市场对中国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2010年1至11月,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2630.1亿美元,同比增长40.6%。
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1244.5亿美元,增长33.6%;自东盟进口1385.6亿美元,增长47.5%。
(2)可以通过东盟市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产业机构的调整升级提供空间,把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东盟发展中国家去,将转移出来后留下资源、空间用于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这对提高城市竞争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非常重要。
(3)有利于充分利用东盟的资源能源,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
东盟各国资源丰富,马来西亚的橡胶、棕油、锡的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菲律宾是世界重要的铜、金、铬生产和出口国,印尼的石油、天然气、煤等资源出口也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部分沿海地区资源能源紧缺,如珠三角地区100%的煤炭、95%的木材、86%的成品油、72%的钢材等需要从省外调入或进口。
深化与东盟在资源能源方面的开发合作,有利于我国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能源资源供应体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有利于挖掘东盟消费潜力,积极抢占市场。
东盟共包括10个国家,陆地面积444万平方公里,人口5.84亿,GDP总量达1.5万亿美元,消费潜力很大。
特别是东盟成员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各方面消费需求迅速增长。
2、拉美市场对中国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3、非洲市场对中国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1)非洲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非洲的石油、天然气蕴藏丰富;铁、锰、铬、钴、镍、钒、铜、铅、锌、锡、磷酸盐等储量很大;黄金、金刚石久负盛名;铀矿脉的相继被发现,引起世人瞩目,许多矿物的储量位居世界的前列。
另外非洲还有着丰富的林木资源。
我国是一个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大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对能源和资源的依赖,非洲市场拥有着各种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为我国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原料支持。
03教本、03地信、03环本《经济地理学》试题(A卷)答案要点与评分标准一、解释下列各组概念(4×6=24分)1、一般性区位因子与区域性区位因子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
使工业企业向特定地点布局的区位因子称为区域性因子,如运费,是形成工业区位基本格局的基础。
2、门槛人口与补充区域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称为中心地的补充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
或接受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的区域。
3、横向一体化与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纵向一体化包括后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
4、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处于支配地位的产业叫做主导产业。
支柱产业是在区经济增长中对总量增长影响大或占比重大的产业。
5、经济类型区与综合经济区经济类型区是指内部经济活动特征相似的经济区。
如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等。
综合经济区是指区内国民经济体系相对完整的经济区。
一般所指的经济区即为综合经济区。
6、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活动全球化是人类经济活动或某产品生产过程、服务等的地域范围不断向全世界扩展的过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世界各国通过一定的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的形式或过程。
二、简答题(8×6=48分):1、试述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答:(1)经济活动(生产与服务)都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保证企业获得合理利润,这一规模是由需求决定的,也叫需求门槛。
重工业的需求门槛高。
(2分)(2)规模经济(内部规模经济与外部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合理性。
大城市巨大的消费市场提供了规模经济的前提。
(3分)(3)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经济地理期中复习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A. 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规律B. 人类社会经济现象C. 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D. 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造答案:A2. 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哪些?A.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B. 历史比较和现实分析C. 系统分析和区域分析D. 所有上述方法答案:D3. 经济地理学中的“核心-边缘”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弗里德曼B. 克鲁格曼C. 赫克歇尔D. 俄林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1.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A. 资源禀赋B. 劳动力成本C. 市场需求D. 政府政策答案:ABCD2. 经济地理学中,哪些因素可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A. 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B. 贸易壁垒的降低C. 经济政策的协调D. 文化差异的减少答案:ABCD三、判断题1. 经济地理学只关注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而不关心这些活动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
答案:错误2.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答案:正确3. 经济地理学中的“集聚效应”指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散分布。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1.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集聚效应”和“分散效应”的区别。
答案:集聚效应指的是经济活动倾向于在某些特定区域集中分布,这些区域通常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成熟的市场环境。
而分散效应则是指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散分布,这通常是为了接近资源、降低成本或满足特定市场需求。
2. 描述经济地理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答案:经济地理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城市功能区的划分、交通网络的布局以及城市发展策略的制定等方面。
通过分析城市内部的经济活动分布,可以为城市提供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布局建议,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五、论述题1. 论述经济全球化对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影响。
答案: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深化和发展。
地理经济学高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以下哪个因素不属于地理经济学研究的范畴?A. 人口B. 自然资源C. 社会制度D. 文化2. 地理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分析和解决什么问题?A. 对于资源的适当配置B. 对于生产力的提升C. 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D. 对于经济发展的规划3. 以下哪个国家是全球最大的货物进口国?A. 美国B. 日本C. 中国D. 德国4. 以下哪个城市被誉为全球金融中心?A. 纽约B. 伦敦C. 上海D. 东京5.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A. 生产资料私有制B. 等价交换C. 商品经济D. 自由竞争二、填空题1. 地理经济学是研究地理要素与经济活动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学科。
2. 供给与需求是市场经济中的关键要素,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的价格。
3. 人口迁移是引起城市化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4. 亚洲最大的自然资源出口国是澳大利亚。
5. 地理位置优势和交通条件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简答题1. 请简要解释地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
地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要素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包括自然资源、人口、土地利用、交通运输等。
其目的是通过分析各种地理要素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帮助决策者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请分析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对地理经济学研究的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地理经济学研究面临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挑战。
例如,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地理经济学需要研究跨国贸易、国际投资等议题;同时,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也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研究区域差异和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
3. 请简要介绍城市化对地理经济学的影响。
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对地理经济学的研究有重要影响。
首先,城市化改变了土地利用结构,研究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至关重要。
其次,城市化加速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研究城市的经济特征和产业结构,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世界经济地理学1.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中国、巴比伦2.封建社会后期,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是沟通亚欧非三大洲间贸易往来的主要通道。
3. 世界经济及贸易中心,经历了从里斯本(葡萄牙)、塞维尔(西班牙)、安特卫普(比利时)、阿姆斯特朗(荷兰)到伦敦的地域变化。
4. 第一次产业革命:18世纪60 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即蒸汽机时代,它是以纺织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5. 产业革命与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雏形第一次科技革命,促进了世界生产力迅速发展,使世界产业分布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首先,它使人类利用、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了,明显改变了产业布局的条件,使生产力分布由分散明显趋向集中。
其次,生产的部门分工与地域专门化获得了迅速发展。
第三,经济地域系统开始形成。
第四,国际经济联系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新的变化。
–除英国外,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农业占优势,工业中则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形成了以宗主国和殖民地经济联系为主要特点的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雏型。
6.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以内燃机与电的发明与应用、化学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炼钢技术的改进等为主要标志。
7.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形成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农业在科技的推动下,实现了现代化;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培训高水平技术劳动力,在经济增长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有些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开始走向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即信息社会)的门槛。
8.世界经济地域系统形成发展条件的新变化1.1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对地域系统的作用具有了新的内容和特点人类开发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均有进一步的发展;对能源与原材料利用的质量不断提高,新能源和新材料的比重不断上升;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又有很大增强,已经向海洋进军并开始利用宇宙空间;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唯一正确的选择。
经济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1.产品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新产品从诞生到成熟,再到衰退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生产和销售都会对地理位置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新产品的生产地通常是高成本地区,而随着产品成熟和市场扩大,生产地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
这一过程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有重要影响。
2.___定理:该定理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于地理位置的影响是不均衡的,即交通运输的发展会加速已经发达的地区的发展,而对于落后地区的发展影响较小。
这一定理对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地区之间的差距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四、简答题(共24分)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区位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区位论的初步形成和发展,以___的《海国图志》为代表;第二阶段是区位论的理论完善和应用,以___的《农业区位论》为代表;第三阶段是区位论的发展和拓展,以___的《区位经济学》为代表。
区位论的发展方向特征主要包括:第一,从单一的地理位置概念向地理位置和经济结构的相互关系发展;第二,从国内区位论向国际区位论发展;第三,从描述性的区位论向规范性的区位论发展。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跨国公司的特征主要包括:第一,具有跨国经营和组织的特点;第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生产、销售和服务等业务;第三,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战略;第四,具有跨文化管理和经营的能力;第五,对于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五、论述题(共21分)___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是,生产者在选择销售地点时,会考虑到物流成本,即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
因此,物品的运输方向往往是从低运输成本地区向高运输成本地区,从高物流效率地区向低物流效率地区。
这一原理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例如,高物流成本地区可能会失去一些产业,而低物流成本地区则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产业。
运费指向论的应用包括,对于物流成本的分析和优化,对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战略制定。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 经济学B. 地理学C. 经济现象与地理现象的相互关系D. 社会学2.对于城市空间的分析,下列哪个概念最能体现城市空间的集聚特征:A. 城市规模B. 城市形态C. 城市密度D. 城市分布3.以下不属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内容的是:A. 城市化与城乡发展B.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C. 经济全球化与城市竞争D.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4.下列不属于地理因素的是:A. 自然因素B. 社会因素C. 经济因素D. 政治因素5.下面哪个区域不属于我国的三角洲地区:A. 长江三角洲B. 珠江三角洲C. 黄河三角洲D. 黑龙江三角洲6.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哪些:A. 实地调研与观察B. 统计分析与模型建立C. 影像解译与遥感技术D. 以上全部7.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A. 大西洋C. 北冰洋D. 印度洋8.以下哪个城市是中国的首都:A. 上海B. 广州C. 北京D. 成都9.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包括以下哪些:A. 资金自由流动B. 商品贸易自由化C.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D. 以上全部10.生产要素市场流动性最大的要素是:A. 劳动力B. 资本C. 土地11.以下哪个国家不属于G7国家:A. 美国B. 德国C. 日本D. 俄罗斯12.以下哪个城市不属于我国的特大城市:A. 北京B. 上海C. 广州D. 成都13.以下哪个国家不属于欧洲联盟成员国:A. 法国B. 英国C. 德国D. 加拿大14.以下哪个城市是墨西哥的首都:A. 里约热内卢B. 墨西哥城C. 布宜诺斯艾利斯D. 纽约15.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以下哪个洲:A. 亚洲B. 欧洲C. 非洲D. 大洋洲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请简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现象与地理现象的相互关系,研究经济空间的形成、发展与演变过程。
其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化与城乡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经济全球化与城市竞争等。
《经济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一、选择题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是产业布局的( )。
A.前提 B.基础 C.充分条件D.必要条件2、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3、区位论由()首创。
A.佩鲁 B.克拉克 C.韦伯 D.杜能4、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A.工资 B.运费 C.集聚 D.原料5、第三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唯一特性是()。
A.易行性 B.先行性 C.服务性 D.普遍性6、我国重庆市市区属于( )类型城市地域形态。
A.团块状 B.带状 C.星状 D.组团式 E.一城多镇式7、CBD指()。
A.增长极 B.中央商业区 C.高技术园区 D.城市化8、农业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包括()。
A.环境 B.植物 C.动物 D.微生物9、公路运输的特点是( )。
A.直达性和门对门运输 B.灵活性强 C.运载量小 D.运输成本高10、中心地理论认为,商业中心区等级体系的分类和排列,一般要受到( )原则的制约和影响。
A市场最优 B.交通最优 C.效用最优 D.行政最优1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 )的一门学科。
A.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B.生产地域综合体C.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D.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12、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首先由( )所提出的。
A.配弟 B. 佩鲁 C.克拉克 D.库茨涅兹13、下列()项不属于农业生产的特点。
A.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 B.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C.强烈的地域性 D.主要是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以及少量的微生物作用和生物工程的活动14、下列工业基地中,()属于临海型工业布局。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B.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C. 人口迁移对经济的影响D. 经济政策对地理的影响答案:B2. 以下哪个不是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A. 空间分析B. 统计分析C. 历史分析D. 实验室实验答案:D二、填空题1. 经济地理学中的“中心地理论”是由______提出的。
答案:沃尔特·克里斯塔勒2. 经济地理学中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通常是指不同地区之间在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方面的差异。
答案: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分配、基础设施建设三、简答题1.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产业集聚”的概念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产业集聚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相似或相关的企业、机构和组织集中分布的现象。
产业集聚可以促进知识共享和技术扩散,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描述经济地理学中“区域一体化”的特征及其对经济地理格局的影响。
答案:区域一体化是指不同地区之间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与融合,形成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
区域一体化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区域内外的经济联系,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从而对经济地理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论述题1. 论述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趋势和挑战。
答案: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趋势包括对全球供应链的分析、跨国公司的地理布局、以及全球城市网络的研究等。
面临的挑战包括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环境问题、社会不平等问题,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护地方文化和特色等。
五、案例分析题1. 分析某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并探讨其对经济地理学理论的贡献。
答案:以深圳为例,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其经济发展的成功得益于政策支持、地理位置优势、以及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
深圳的发展经验对经济地理学理论的贡献在于验证了产业政策、区位优势和创新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经济地理学试题及答案【篇一: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和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和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
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
用通达指数和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
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
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和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经济地理学》A/B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阶段。
分别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研究。
2、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3、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该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的特性。
4、胡佛将运输费用分为场站作用费、线路运输费两个方面来研究。
5、经济地理学的特性分别为:区域性,综合性。
6、20世纪经济地理的发展特点为: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7、普劳德福特将零售业空间类型分布分为:中心商业区、外围商业区、主要商业街、邻近商业街、孤立商店群。
8、区域产业结构按产业功能分类分为:新兴产业(潜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9、区域空间结构布局特点:均质布局、点状布局、点轴布局、网络布局。
10、经济区组成要素:经济中心、腹地范围、经济联系、产业结构11、经济区类型:经济类型区、部门经济区、综合经济区。
12、1890年《经济学原理》中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作产业区,强调获取外部规模经济。
13、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理论中赫希曼提出极化—涓滴效应学说。
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理论有: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梯度推移学说、中心—外围理论、区域相互依赖理论。
14、1919年E.Heckscher提出要素禀赋学说。
二、名词解释1、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并在区域产业系统中处支配地位的产业。
具有两大功能:明显优势,生产规模大,产品输出量大;与区域内其他产业关联性强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但其不同于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在全国同类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小,或与其它区域同类产品相比并不具备发展的优势,产品输出率低,不能发展区际分工的作用。
2、经济区与经济地域综合体经济区:客观存在的地域经济单元,是在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拥有体现区域优势的地区专门化与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地区产业结构,由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的中心城市(群)及与其紧密联系的腹地范围所组成的不同等级、各具特色的网络型地域经济体系。
经济地理试题及答案经济地理是一门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联系和影响的学科。
以下是一份经济地理试题及答案的样例: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 自然地理现象B.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C. 社会文化现象D. 政治制度答案:B2. 经济地理学中的“中心地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韦伯B. 克里斯塔勒C. 洛施D. 哈夫答案:B3. 以下哪个不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主要研究方法?A. 空间分析B. 统计分析C. 历史比较D. 实验研究答案:D4. 经济地理学中的“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什么?A. 经济活动的分布规律B. 经济活动的组织形式C. 经济活动的空间选择D. 经济活动的时间变化答案:C5.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A. 原材料供应B. 劳动力成本C. 市场需求D. 政治倾向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经济地理学中的“____”理论,主要研究城市规模与城市数量之间的关系。
答案:城市等级-规模7. 经济地理学中的“____”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
答案:城市网络8. 经济地理学中的“____”理论,主要研究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答案:区域发展9. 经济地理学中的“____”理论,主要研究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
答案:区域差异10. 经济地理学中的“____”理论,主要研究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
答案:区域结构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经济地理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经济地理学通过分析区域内部的经济活动分布、资源配置和市场潜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它帮助决策者了解区域经济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12. 描述经济地理学中的“产业集聚”现象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答案:产业集聚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相似或相关联的产业企业集中分布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成本,促进技术创新和信息交流,增强区域竞争力。
地理经济学高考试题及答案地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地理因素如何影响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的学科。
以下是一份模拟的地理经济学高考试题及答案,供参考: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地理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A. 地理因素如何影响经济活动B. 经济活动如何影响地理环境C. 经济政策如何制定D.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地理经济学的研究范畴?A. 区域经济发展B. 城市化进程C. 国际贸易D. 企业内部管理答案:D3. 根据地理经济学理论,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A. 地理位置B. 交通基础设施C. 劳动力成本D. 企业规模答案:D4. 地理经济学中,中心地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马克思B. 韦伯C. 克里斯塔勒D. 哈维答案:C5. 地理经济学中的“新经济地理学”主要关注什么?A. 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B. 经济政策的制定C.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D. 经济危机的预防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地理经济学中的“区域专业化”概念。
答案:区域专业化是指在地理经济学中,不同区域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和市场需求,专注于生产某类或某些产品或服务,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聚现象。
7. 描述地理经济学中“集聚经济”的主要特征。
答案:集聚经济是指在地理经济学中,企业或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分布,能够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交流,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8. 解释地理经济学中的“空间外部性”概念。
答案:空间外部性是指在地理经济学中,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非市场交易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且通常不通过市场机制得到补偿或纠正。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地理经济学中“新经济地理学”对区域发展政策制定的影响。
答案:新经济地理学强调了地理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对区域发展政策的制定有重要启示。
经济地理试题及答案经济地理:试题库:第七章一、选择题(掌握)1、下列选项属于区域经济结构范畴的有( ACD )A.产业结构B.空间结构C.要素结构D.技术结构2、克拉克产业分类又称为( C )A.产业功能分类B.四次产业分类C.三次产业分类 D 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4、高产业关联度是主导产业必须所具备的特征之一。
某产业的关联度可通过( BC )来判断。
A.输出率系数B. 感应度系数C. 影响力系数D.生产率系数5、下列关于霍夫曼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D )A.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B.霍夫曼比例=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C.其核心思想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上升趋势D.其核心思想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下降趋势6、影响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机制中,( B )是最基本的力量。
A.集聚机制B. 区位指向C. 空间近邻效应D.扩散机制7、衡量一个区域城市化水平或程度的指标有(CD )A.经济指标B.环境指标C.人口指标D.用地指标8、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表现为( ABCD )A.引起产品、产业的更替B.引导、改变消费需求C.引发、促进制度创新D.增加了区域的经济竞争力二.判断题(掌握)1.所谓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F)2. 采矿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F)3. 经济地域综合体理论基本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构建起来的,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该理论已不具备什么意义.(F)三、名词解释(掌握)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就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
主导产业:所谓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
潜导产业:潜导产业是指当前规模较小,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有限,但是代表了未来产业进步的方向,发展潜力大,前景广阔的产业。
1、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A.(德)戈策B.(中)司马迁C.(俄)罗蒙诺索夫D.(古罗马)斯特拉波正确答案:C2、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A.《尚书·禹贡》B.《史记·货殖列传》C.《汉书·地理》D.《山海经》正确答案:B3、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A.中国经济地理学B.工业地理学C.城市地理学D.经济地理学概论正确答案:A4、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A.阶级性B.地域性C.科学性D.实用性二、多选题1、关于20世纪以前的经济地理发展,以下描述比较符合的是A.多见于各种历史记述B.没有系统的科学思想C.着重于一些经济地理现象的观察和描述D.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正确答案:A、B、C2、当前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A.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B.全球与地方关系以及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尺度区域之间的关系C.区域经济竞争力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D.企业内部活动的空间过程及外部空间效应正确答案:A、B、C、D3、当前经济地理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A.区域竞争力提升问题B.国民发展问题C.生态环境问题D.贫富差异问题正确答案:A、B、C、D4、国际上经济地理学主要流派有A.自然学派B.社会学派C.关系学派D.应用学派正确答案:A、B、D三、填空题1、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是________ 。
正确答案:企业2、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________、过程、机理和调控手段规律的科学。
正确答案:空间特征3、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介于自然、________、经济三者之间的边缘学科。
正确答案:技术4、新时期我国区域发展中的三大国家战略是“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________。
正确答案:长江经济带四、判断题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正确答案:√2、20世纪以来的经济地理研究的空间尺度经历了由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的发展历程。
《经济地理学》作业一、选择题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不是产业布局的( )。
A.前提B.基础C.充分条件D.必要条件2、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3、区位论由()首创。
A.佩鲁B.克拉克C.韦伯D.杜能4、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A.工资B.运费C.集聚D.原料5、第三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唯一特性是()。
A.易行性B.先行性C.服务性D.普遍性6、我国重庆市市区属于( )类型城市地域形态。
A.团块状B.带状C.星状D.组团式E.一城多镇式7、CBD指()。
A.增长极B.中央商业区C.高技术园区D.城市化8、农业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包括()。
A.环境B.植物C.动物D.微生物9、公路运输的特点是( )。
A.直达性和门对门运输B.灵活性强C.运载量小D.运输成本高10、中心地理论认为,商业中心区等级体系的分类和排列,一般要受到( )原则的制约和影响。
A市场最优 B.交通最优 C.效用最优 D.行政最优1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 )的一门学科。
A.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B.生产地域综合体C.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D.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12、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初首先由( )所提出的。
A.配弟B. 佩鲁C.克拉克D.库茨涅兹13、下列()项不属于农业生产的特点。
A.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B.强烈的季节性、连续性和周期性C.强烈的地域性D.主要是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以及少量的微生物作用和生物工程的活动14、下列工业基地中,()属于临海型工业布局。
A.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B.鞍山钢铁工业基地C.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D.邯郸钢铁工业基地15、运输现象发生的首要前提是()。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他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门槛人口门槛人口(threshold population),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中心地职能中心地职能是指生产只在少数地方生产却被多数地方消费的商品的职能。
横向一体化。
1.横向一体化概念: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
方式:扩大原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向与原产品有关的功能或技术方向扩展;与上述两个方向有关的向国际市场扩展或向新的客户类别扩展。
2.纵向一体化概念: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
现实中,多数大型企业均有一定程度的纵向一体化。
该类扩张使企业通过内部的组织和交易方式将不同生产阶段联结起来,以实现交易内部化。
方式:纵向一体化包括后向一体化和前向一体化。
后向一体化指企业介入原供应商的生产活动。
前向一体化指企业控制其原属客户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
区域空间结构概念——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点、线、网络和域面不是简单的空间形态,它们具有特定的经济内涵和相应的功能。
区域空间结构就是由各种点、线、网络和域面相互结合在一起构成的。
区域产业结构概念——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进行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的载体。
在经济体制和企业效率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与发展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及变化增长极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区位商2 问答题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1.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从产业角度观察,包括第一产业(或初级产业),包括农、林、渔业和采掘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供水、气、电等;第三产业,包括各种商业与贸易、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旅馆与饮食等服务业;第四产业,包括金融、教育、科学研究、信息业、咨询业等。
所有这些产业均属经济地理学研究范畴。
2.经济活动区位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在什么区位场所)发生以及为什么在这些区位(场所)发生。
它既包括工厂、商店、农场、车站、码头、交通线路等的单独研究,也包括具有多种分部(如工厂、商店、运输公司等)的公司的区位的综合研究。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各种经济活动是相互关联的。
考虑这种关联,经济地理学研究区域内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研究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变化、经济分工与联合经济要素的区际流动等问题。
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全球性的经济活动空间组织(如大经济局变化)也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重点之一。
4.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
这些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
该研究包括微观上的企业区位与环境关系,中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宏观尺度上的经济全球化与环境条件利用,等等。
试述20世界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二、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3评价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1)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
(2)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3)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一)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
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1) 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
(2) 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
(二) 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
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5 简述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的理论思路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分析每个阶段的区位要求,从而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揭示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内在原因及规律。
24、简述克里斯塔勒提出的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6分)(1)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1分)。
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
即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2分)。
(2)特点:①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1分);②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1分);③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1分)。
简述库兹涅佐法则并分析产业结构演化的原因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第三,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
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产业结构演化原因: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相对国民收入的差异。
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其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简述佩蒂-克拉克定理主要内容及推论基本内容: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产业结构演化原因: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推论:一个区域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那么,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就越大。
反之,则相反简述弗里德曼的区位空间结构演变的理论弗里德曼的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分为四个阶段。
即前工业阶段,过渡阶段,工业化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
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基本特征是区域空间均质无序,其中有若干地方中心存在,但没有等级之分。
由于这个时期区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不发达,总体上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2第二个阶段是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基本特征是区域空间结构是有单个相对强大的经济中心与落后的外围地区所组成,区域空间结构日益不平衡3第三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新的经济中心产生并原来的经济中心形成区域的经济中心体系。
没个经济中心都有与其规模相应的外围地区,区域空间结构趋向复杂化和有序化,并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4 后工业化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经济中心与其外围地区缩小差距形成功能一体化的空间结构体系。
随着中心与外围地区界限的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
简述区域增长极理论的基本内容(一) 区域增长极理论1.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增长极概念: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
理论内涵: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不是同时出现在所有的部门。
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
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3)增长极的特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
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
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
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4)增长极对区域经济活动的组织作用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
总结1:区域中的各种产业将以增长极为核心建立区域产业结构。
另一方面,增长极的形成,必然改变区域的原始空间平衡状态,使区域空间出现不平衡。
增长极的成长将进一步加剧区域的空间不平衡,致区域内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总结2:新的增长极的形成则会改变区域原来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使之更为复杂。
不同规模等级的增长极相互连接,就共同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体系和空间结构的主体框架。
总结3:增长极的形成、发展、衰落和消失,都将引起区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区域经济增产生重大的影响。
论述题1 试述杜能圈形成机制以及杜能农业区理论意义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圈的形成机制(不要求绘图)。
(20分)(1)理论前提1)在一个大平原有一个孤立国,它的中央只有一个城市,城市周围是农业用地,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相隔绝。
城市的农产品全部都由乡村供给,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城市(2分)。
2)孤立国内,没有河川可通舟楫,马车作为唯一的交通工具。
城市周围具有同样适宜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农业经营者的能力和技术条件相同。
供应整个国家所需的矿产品和盐场都在城市附近(2分)。
3)农业经营者追求利润最大化(0.5分)。
(2)形成机制1)地租收入公式根据上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1分),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0.5分)R-单位面积农产品的区位地租(纯利益) (0.5分)Q-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假设全部售出、等同于销售量) (0.5分)P-单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0.5分)C-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0.5分)t-单位农产品每英里的运费(运费率)(0.5分)K-距离城市(市场)的英里数(运距)(0.5分)Kt-单位农产品的运费(0.5分)地租公式可以看出: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费三个的变量决定利润,生产成本、市场价格不变时,利润(地租)完全取决于距离城市的远近(位置级差地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