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
- 格式:doc
- 大小:70.01 KB
- 文档页数:6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分类;(2)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掌握运动的描述、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4)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2)运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3)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体验运动的变换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3)教育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社会。
二、教学内容第1课时:力的概念与分类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
第2课时:牛顿三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 牛顿第二定律:F=ma,力、质量、加速度的关系;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第3课时:运动的描述1. 质点: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2. 参考系:选择参照物体来描述其他物体的运动;3.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
第4课时:曲线运动的特点1. 曲线运动的条件:合力与速度不共线;2. 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变化;3. 常见的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
第5课时:重力、弹力、摩擦力1. 重力:地球引力,G=mg;2. 弹力:物体形变产生的力,胡克定律;3. 摩擦力:接触面上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利用实验演示、动画演示,增强直观感受;3. 通过小组讨论、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4. 注重知识的体系化,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公式的理解和掌握;2.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3.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运动描述、曲线运动及力的类型的掌握情况;4. 学生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等方面的参与度。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
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课前准备〕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要点内容1.力的概念(5分钟)同学们通过复习对本章知识都列出了一个框架,下面请同学展示一下你的成果。
同学们已整理出了一些思路,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吧。
在梳理过程中,你有哪些疑惑的地方或是有哪些新见解请随时提出。
什么是力?顾名思义,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只有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那么,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需要相互接触吗?能举例说明吗?投影学生设计的知识框架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可以有力的作用,没有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能存在力的作用.如,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带电学生间可以相互补充通过举例帮助学生加深对知我们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呢?那就是说,当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施力物体本身也受到了受力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请举例。
那要看是针对哪个力而言。
对于手拍桌子,施力的是手,受力的是桌子,而手觉得痛,施力的是桌子,受力的是手。
由此可见,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是相对于研究对象而言.不能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就把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混淆不清. 体间的相互作用,地球与地球表面物体间的作用等。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必然也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如果把前者叫做施力物体,则后者就叫做受力物体.例如手拍桌子,手对桌子施加了向下的作用力,但人的手感到痛,这说明手对桌子施加力的同时,手也受到桌子对它的力的作用。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掌握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
(3)了解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
(4)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5)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巩固速度的计算方法。
(2)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加深对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特点的理解。
(4)设计小实验,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5)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及影响因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及其计算方法(1)回顾速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
(2)通过实例分析,巩固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
2. 匀速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1)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介绍曲线运动的概念及特点。
(3)利用动画演示,加深对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特点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计算方法,匀速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特点。
2.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速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介绍匀速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两种运动形式的区别。
3. 课堂讲解: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复习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计算。
4.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力的分类及作用效果,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5. 实验验证:设计小实验,验证二力平衡的条件。
6. 知识拓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复习速度的计算方法,完成相关练习题。
3. 思考力的分类及作用效果,家庭成员间的作用力。
4. 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及影响因素,尝试在生活中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观察学生在讲解速度计算方法和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特点时的理解程度。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及其关系;(2)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能够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2)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3)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1)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2)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3)机械运动和非机械运动。
2. 力的概念及其分类(1)接触力和非接触力;(2)按性质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3)按效果分类: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2)运动和力的基本原理和定律;(3)运动和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运动和力之间的定量关系;(2)运动和力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通过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运动和力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运动和力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运动和力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2. 选取一个实际问题,运用运动和力的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3. 制作思维导图或概念图,梳理运动和力的知识点。
八年下学期物理教案力和运动复习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掌握运动的描述、速度公式及其变形。
(4)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重力、弹力等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运用公式和图表,提高学生的计算和分析能力。
(3)采用讨论和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 运动的描述、速度公式及其变形。
4. 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重力、弹力等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运动的描述、速度公式及其变形。
(4)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重力、弹力等概念。
2. 难点:(1)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计算。
(2)摩擦力的计算和应用。
(3)重力、弹力的计算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回顾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引导思考: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2. 知识讲解:(1)讲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2)讲解运动的描述、速度公式及其变形。
(3)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重力、弹力等概念。
3. 实例分析:(1)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实例。
(2)分析牛顿三定律应用实例。
(3)分析运动和力的关系实例。
4. 公式运用:(1)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公式进行计算。
(2)运用摩擦力公式进行计算。
(3)运用重力、弹力公式进行计算。
五、作业布置1. 复习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复习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 复习运动的描述、速度公式及其变形。
4. 完成力的合成与分解计算题。
5. 完成摩擦力计算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的掌握情况。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了解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4)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5)学会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课件、教材,梳理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2)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力和运动的相关实验,巩固理论知识;(3)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力和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4)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动手操作能力;(2)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3)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应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复习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2. 复习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 复习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4. 复习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5. 分析力和运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难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力和运动在实际问题中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整理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点,准备实验器材。
2.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3. 知识梳理:利用课件、教材,引导学生复习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4. 实验巩固:安排力和运动的相关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理论知识。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交流力和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6. 解决问题: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点。
《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全文5篇)第一篇:《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一、考情分析:运动和力是安徽中考的必考题,每年至少有两道题涉及,每个题型均有涉及,主要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考察,分值为2—8分,考察的知识点有:惯性、摩擦力、二力平衡、受力分析。
二、学情分析:本届学生物理基础相对薄弱,从多次检测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始终没有掌握一套适合自己学习物理的方法,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有的学生已经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堂上仅停留在听话不捣乱的表象上。
因此,本次总复习应以激发兴趣为起点,从基础入手,逐步提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三、复习目标:1、能正确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惯性的意义,能用惯性知识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能说明物体的惯性与物体质量间的关系3、知道二力平衡条件;能在具体问题中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情况分析;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说明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哪两个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4、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理解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的理论依据(即二力平衡条件),并能对该实验过程和结论等作出正确的说明。
5、能定性说明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间的关系;能结合具体问题说明如何增大有益摩擦或减小有害摩擦。
四、复习重难点:1、二力平衡条件;能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情况分析;能在具体问题中分析说明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哪两个力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2、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进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五、复习过程(一)、运动和力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物体的惯性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跟物体的运动情况无关。
初中物理力与运动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4)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和计算。
(5)学会运用力与运动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运用归纳法、演绎法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运用比例法、图像法等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 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3.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4. 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和计算。
5. 力与运动的关系及其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3)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4)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和计算。
(5)力与运动的关系及其应用。
2. 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复杂力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
2. 运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运用力与运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学实验,引发学生对力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和计算。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的复习课。
复习的内容包括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如: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力的关系、重力、摩擦力等。
二、教学目标1. 回忆和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二定律,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3. 掌握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运用,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理解,重力和摩擦力的计算。
2. 重点:力的三要素,牛顿三定律,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力传感器、小车等。
2. 学具:物理课本、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力的作用效果,如:抛掷物体、拉扯物体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2. 知识回顾:复习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引导学生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牛顿运动定律:复习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引导学生掌握运动和力的关系。
4. 重力和摩擦力:复习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引导学生运用重力和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如:力的作用效果的运用,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分析,重力和摩擦力的计算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包括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力的关系、重力和摩擦力等关键知识点。
8.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有关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力、重力和摩擦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力的关系、重力和摩擦力等知识点?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力的更多作用效果,如:力的作用能否改变物体的形状?力的作用是否会影响物体的速度?如何计算复杂情况下的力?七、作业设计1. 请列举三个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并解释力的作用效果。
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运动和力复习课。
复习的内容包括本章的主要知识点,如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力的关系、重力、摩擦力等。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力学现象。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重力、摩擦力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小车、木板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如抛物线运动的物体,引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
2. 力的作用效果: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通过实验演示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力与运动的关系:复习力与运动的关系,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例题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力的计算和运动规律的应用。
4. 重力:回顾重力的概念和重力的计算方法。
通过实验演示和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重力的作用和重力的计算方法。
5. 摩擦力:复习摩擦力的概念和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通过实验演示和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作用和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重力概念: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计算方法:G = mg摩擦力概念: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计算方法:f = μN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解释下列生活中的力学现象:a. 踢足球时,为什么需要用力踢?b. 为什么在滑梯上滑下时会感到热?答案:a. 需要用力踢足球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踢足球时,脚对足球施加力,使足球从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
b. 在滑梯上滑下时会感到热是因为摩擦力的作用,滑梯和皮肤之间的摩擦力使皮肤表面的分子运动加快,产生热量。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教案力与运动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实践活动和理论知识的结合,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并通过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条件。
3. 能够运用力的概念和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力的作用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橡皮筋,小车,滑轮组。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实验报告表格。
活动过程:一、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例如:力的定义是什么?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哪些方面?二、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2. 学生使用橡皮筋,用不同力拉扯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伸长程度,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三、理论知识(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教师讲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作用条件。
四、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个小车,用不同力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2. 学生使用滑轮组,用不同力拉扯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力的作用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活动和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运用力的概念和原理,解释这些现象。
例如,观察车辆的加速和减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的关系。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3)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掌握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及其应用。
(5)能够运用力和运动的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3)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与分解。
(2)摩擦力的计算及应用。
(3)牛顿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推箱子、拉车等,引导学生回顾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回顾:(1)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要素。
(2)力的作用效果:形变、改变运动状态。
(3)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4)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5)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外力的方向相同。
(7)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力和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力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知识,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观察生活中的力和运动现象,下周上课时分享。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了解学生对力和运动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应用能力。
九年级物理“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相关推荐九年级物理“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运动力运动和力运动和力运动力运动和力九年级物理“运动和力”复习课教案复习目标 1.知识重现,深化重点难点,整体把握教材知识2.通过典例攻关,由点及面,活化思维,鼓励创新,提高解题能力3.通过练习往年中考题,了解中考动态,让学生心中有数复习过程一、中考知识点概括:(快速浏览)运动: 1、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速度的定义、单位、公式及相关计算、匀速直线运动3、长度及时间的单位、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误差与错误的区别、如何减小误差力:4、力的定义、单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运动和力:5、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得出方法、惯性及其现象解释6、力的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典例精讲例题1:烧锅炉的时候,用铲子送煤,铲子往往并不进入灶内,而是停在灶前,煤就顺着铲子运动的方向进入灶内,为什么?分析:(1)确定该题的研究对象是煤。
(⒉)煤原来是跟铲子一起运动的。
(⒊)当铲子突然停在灶前时,煤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顺着铲子运动的方向向前进入灶内。
解答:用铲子送煤时,煤原来是跟铲子一起运动的当铲子突然在灶前停止运动,煤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继续沿着铲子运动的方向进入灶内。
解释惯性现象的要领:①说清物体原来是处于什么状态(运动或静止)②说出后来发生什么变化;③物体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或静止)状态。
④所以……。
★★★学案:比比看,谁最快1.★★★ 例题2、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的诗句“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云里行”,“ 人在云里行”是以为参照物的。
分析:“人行”即物体处于运动状态,那么就应该看被研究物体和其他什么物体的位置发生改变来确定。
答案:云。
例题3.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物体运动的频闪照片,由图可知,甲物体做的是______运动,乙物体做的是______运动. 分析:频闪摄影每拍一次的时间是相同的,甲物体每次距离是相同的,沿着直线快慢不变,而乙物体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越来越远,方向变化。
第六章力和运动复习课学习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明确力的三要素,会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理解掌握三种性质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3.能正确理解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4.对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5.通过探究实验掌握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并能正确得出结论。
教材重、难点及学生易错点分析: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分析受力时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②对于“相互”的理解: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时发生2.一对相互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三点是一致的。
②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3.如何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①熟悉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力:重力、弹力(压力、拉力、支持力、推力等)、摩擦力②分析物体受力时,一定能找到施力物体③多个物体互相牵连,受力比较复杂时,可选一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隔离法)。
4.惯性与力的区别①物体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惯性不是力,惯性与外界条件无关,惯性只有大小,它跟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②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是靠自身的惯性来实现。
5.摩擦力的种类①静摩擦力:方向、大小②滑动摩擦力:方向,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掌握控制变量法)。
③滚动摩擦力:6.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情况①已知物体运动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一定受平衡力②物体受平衡力→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7.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①实验条件:同样小车,从同样高度自由滑下(保证滑到底端速度相同)②总结相似实验:在此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推理得到牛顿第一定律与研究声音传播条件的实验相似8.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说明:①物体不受力的时候,到底保持静止状态还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②物体不受力了,为什么还能做匀速直线运动?9.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做好区分。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运动和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了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及相互作用。
(4)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运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现象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1)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2. 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加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及相互作用(1)力的概念及其表示。
(2)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分类。
(4)力的相互作用。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1)二力平衡的条件。
(2)二力平衡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及相互作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2. 难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转化与应用;二力平衡条件的判断与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实验、演示、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和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安排1课时(45分钟)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知识讲解:讲解匀速直线运动与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这两种运动形式。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分类及相互作用。
4. 实验演示:进行二力平衡的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
2. 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以及摩擦力的概念。
3. 复习和运用力和运动的关系,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力和运动情况。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状态外力作用下物体状态的改变3. 牛顿第二定律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合力和分力的概念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4. 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定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摩擦力的作用效果5. 力和运动的关系力的作用与运动状态的改变平衡力的概念和条件非平衡力的作用效果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记忆力的概念和运动规律。
3. 组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验,引起学生对力的兴趣,并提出力的概念和三要素的问题。
2. 讲解力的概念和三要素:引导学生回顾力的定义和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的三要素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讲解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或动画演示,讲解惯性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状态,以及外力作用下物体状态的改变。
4. 讲解牛顿第二定律:通过示例和公式,讲解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以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5.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引导学生回顾摩擦力的定义,讲解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以及摩擦力的作用效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力和运动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牛顿定律和摩擦力的掌握情况。
初中物理《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能够理解并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机械能的转化。
(3)能够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实验观察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机械能的转化。
(3)力的合成和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机械能转化的判断和计算。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实验观察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拍打篮球时手的感觉,引出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机械能的转化。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力的合成和分解解释问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些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实验观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力的作用效果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和运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掌握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参照物的选择。
(5)掌握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的定义及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力和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1)力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力的作用效果:形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2.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牛顿第二定律:力与运动的关系。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 重力、弹力、摩擦力(1)重力的产生和作用。
(2)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3)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参照物的选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原理。
5. 速度、加速度、位移(1)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2)加速度的定义及计算。
(3)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重力、弹力、摩擦力的产生和作用。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5)速度、加速度、位移的定义及计算。
2. 难点:(1)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摩擦力的计算。
(3)相对性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和运动的知识。
2. 利用实验和演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点的理解。
3. 采用小组讨论、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合实际例子,培养学生运用力和运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复习课教案《力和运动》
南京树人国际学校张才玫
〔设计意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作一梳理。
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
〔复习目标〕
1、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正确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3、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重点和难点〕
1、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2、二力平衡及其条件的应用.
3、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具和学具〕伽利略斜面、二力平衡实验器材、实物投影仪等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通过课前复习给本章内容列出一知识框架。
2、要求学生课前写出本章知识点中还有哪些不甚理解或需要讨论的问题
附:本章知识树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