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桩支护的计算

  • 格式:ppt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5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节主要介绍第一种方法即数解法


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其水平位移(x) 愈大时,侧压力(即土的弹性抗力)(σ) 也愈大,侧压力大小还取决于:土体的 性质,桩身的刚度大小,桩的截面形状, 桩的入土深度等。 侧压力的大小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σ=Cx

C—土的水平向基床系数(或简称基床系 数),地基系数等 。 它是反映地基土“弹性”的一个指标,表 示单位面积土在弹性限度内产生单位变 形时所需施加的力,其大小与地基土的 类别、物理力学性质有关。它的单位为 KN/m3。
表4-3水平向基床系数kH

这里主要以基床系数随深度线性变化的 “m”法为例子进行介绍 1、桩作为弹性地基上的梁的微分方程式 及其解: 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不同计算方法, 都从一个基本微分方程式出发。

如图4-10所示 ,桩的入土深度为h,桩的宽度 为b(或直径),桩的计算宽度为b1。

桩顶若与地面平齐(z=0)且已知桩顶在水平 荷载Q0及弯矩M0作用下, 产生横向位移x0、 转角φ0;桩因Q0、M0作用,在不同深度z处产 生的横向位移xz 、转角φz、 弯矩Mz、剪力Qz。

深度z处桩的横向位移值为

由σzx=Cxz, =mzxz,深度z处得桩侧向应 力为

深度z处得转角
深度z处的弯矩


深度z处的剪力
上述公式中的A1、B1、C1、D1、…C4、 D416个系数,可根据z=αz查表4-4。 表4-4 “m”法计算Mz、Qz的用表
表4-5 “m”法计算δHH、δHM=δMH、δMM的用 表
悬臂式围护结构
主动土压力 Ea
被动抗力Ep 被动抗力E´p


悬臂式桩墙是依靠自身的刚度和强度就能维 持其稳定的围护结构。 悬臂式桩墙可以在1.5~2m的狭窄范围内安 置。但悬臂式桩墙的位移比较大,难以满足 周边环境的严格要求,同时在开挖深度较大 时墙身弯矩很大,因此适用的开挖深度也不 深;使用条件不当时可能产生围护结构损坏 或严重影响环境的事故。
2、桩墙的内力、位移计算公式


将整个桩墙分为两部分:基坑底面以上 视为悬臂梁,基坑底面以下视为弹性地 基梁,见图4-12. 桩墙在顶部水平力H、弯矩M以及分布荷 载q1、q2作用下,发生弹性弯曲变形。 地基土产生弹性抗力,整个墙体绕着地 面以下某点O而转动,在O点上下,地基 土的弹性抗力方向相反。

大量试验表明,基床系数C值的大小不仅 与土的类别及其性质有关,而且也随着 深度而变化。目前采用的基床系数分布 规律的几种不同图式如图4-9所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图4-9基床系数的变化规律

1)基床系数C随深度成正比例增加。如图 4-9a所示,即 C=mZ m—比例系数。其值可根据试验实侧决 定,无实侧数据时,可参表4-1及表4-2 (公路规程)中的数值选用。

3)基床系数C随深度成抛物线规律增加, 如图4-9c所示,即 C=cZ0.5
c—比例系数,其值可根据实测确定。无 资料时,可参照表4-2选用。
表4-1比例系数m
表4-2 非岩石土的比例系数m、K、c 值表
注: 1、本表中m值适用于桩在地面处最大位移不超过6mm, 位移较大时适当降低表列数值。
基床系数法

排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桩身内力及位 移的计算,目前较普遍采用将桩作为弹 性地基上的梁,按文克尔假定--梁身任一 点的土抗力和该点的位移成比例,这种 解法简称为弹性地基梁法。
其具体的解法大致有三种:



直接用数学的方法解桩(即弹性地基梁)在受 荷后的弹性挠曲微分方程,求出桩各部分的内 力和位移,即数解法; 将桩分成有限段,用差分式近似代替桩的弹性 挠曲微分方程中的各阶导数式而求解的有限差 分法 ; 将桩身划分为有限单元的离散体,然后根据力 的平衡和位移协调条件,解得桩的各部分内力 和位移,即有限元法 。
2、采用“m”法时,当基础侧面为数种不 同土层,应将地面或最大冲刷线以下 hm=2(d+1)m深度内的各层土按下列换算 式换成一个平均值m值,作为整个深度 的m值。式中d为桩的直径。对于刚性桩, hm采用整个深度h。当hm深度内存在两层 不同土时:
3、m0为“m”法相应于深度h处基础底 面图的竖向地基系数C0(=m0h)随深度 变化的比例系数,当h≤10m时C0=10m0。 因为据研究分析认为自地面至10m深度 处土的竖向抗力几乎什社么变化,所以 C0=10m0; 当h≥10m是土的竖向抗力几乎与水平抗 力相等,所以10m以下时取C0=m0h=mh。
图4-12 “m”法计算图式
1)单位力作用于基坑底面时,桩在该 处的水平位移和转角,见图4-13.

图4-13 单位力和力矩作用时基坑底得位移和转角 a、b)单位力作用 c、d)单位力矩作用


基坑底面作用单位力H0=1时桩在基坑底 面处的水平位移δHH(m/KN)和转角δMH (rad/KN)为: 桩底置于非岩石地基中 :
符号规定为:横向位移xz(即挠度)顺x轴正方 向为正值;转角φz逆时针方向为正值;弯矩Mz 当左侧纤维受拉时为正;横向力Qz顺x轴正方 向为正值,如图4-11所示。

图4-10 桩作为弹性地基 上的梁的计算图式
图4-11 xz、φz、Mz、Qz的符号规定

在此情况下,桩产生弹性挠曲,梁轴的 挠曲与梁上分布荷载q之间的关系式,即 桩的挠曲微分方程为:

在深度z处,q=σzxb1,而σzx=Cxz ,又 C=mz代入上式得

EI—桩身抗挠曲刚度; b1—桩的计算宽度。 上式即为按基床系数假定计算桩的基本微 分方程式,可改写为:
其中
称为桩的变形系数。
当z=0,该处的横向位移x0、转角φ0、弯矩 M0、剪力Q0可分别表示如下:
上式为一个四阶线性变形系数齐次常微分 方程,可以利用幂级数展开方法求解,其 主要结果如下所述:
按此图式来计算桩在外荷作用下各截面 内力的方法通常简称为“m”法。

2)基床系数C在第一个零变位点(图49b)以下(Z≥t时): C=K=常量
当0≤Z≤t时,C沿深度成曲线变化(可近 似地假定为按直线增加)。


K值可按实测确定,无实测数据时可参照 表4-3中的数据选用。 按此图式计算桩在外荷作用下的各面截 内力的方法,通常简称为“K”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