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的针灸治疗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18
针灸科中风病中医临床疗效评价、分析中风病诊疗方案疗效分析总结、评估、难点分析及优化一、疗效分析一).疗效评定标准以XXX制定的中风病诊疗方案中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制定评估标准。
标准制定如下:1.评价方法: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入出院进行评分,计算出各自的分值。
(《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表附后)2.评价标准:按照计算出的等级和分值综合评价,按显效、有效、无效3级评定。
显效:治疗后《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上升≧2个等级或终末评定7分或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上升≧2个等级或终末评定≧50分并≤75分。
无效:治疗后《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无品级变化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2个品级。
二).疗效分析表:平均住证型风痰阻络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痰瘀阻络型合计例数院天数123115106842.544.145.843.044.05(41.7)5(41.7)2(16.6)11(35.5)16(51.6)4(12.9)6(40.0)7(46.7)2(13.3)3(30.0)5(50.0)2(20.0)25(36.8)33(48.5)10(14.7)显效(%)有效(%)无效(%)83.487.186.780.085.3总有效率二、总结评估去年XXX颁发了《中风病(脑梗死)诊疗方案》,我们在今年中风病的临床诊疗中,执行了此方案,临床疗效较为满意,在改善附件2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较我科原有治疗方案有了较大的提高,在临床工作中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现总结如下:一).国家方案在针刺治疗方面较原有方案中方法多,针刺手法等方面规定更为具体,临床应用时有更多选择,而且便于掌握各项操作,不会因操作人员的不同而造成疗效的差异。
二).国家方案中不仅有针刺、中药方面的治疗,还加入了推拿、康复等治疗,各种治疗方法的综合应用弥补了各自的不足,提高了总体疗效。
中风针灸心得【概述】中风亦称卒中,系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喎语蹇、半身不遂的病症。
针灸治疗本证首见于《灵枢·刺节真邪》篇,认为“大风在身”,宜用针“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促使“阴阳平复”。
晋唐时期,针灸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法,尤其是灸法。
至宋金时期,由于对中风机理认识的深入,针灸防治本病也获得了较大的进展。
《针灸资生经》专辟“中风”一节,至明清,各种针灸典藉,都有将中风的救治列在显著的地位。
历代对中风的针灸防治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这里仅讨论急重的中脏腑的证治。
现代医学之脑血管意外之脑出血、急性脑梗死与此相同。
【病因病机】中风之发病,主要因患者平素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或饮酒饱食、或房室劳累、或外邪侵袭等诱因,以致阴亏于下,阳气无根,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攻窜经络,蒙蔽清窍,而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之急候。
总之,中风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是虚、火、风、痰、气、血互相影响的结果,其中又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
【辩证分型】(一) 闭证多因风火内闭、痰热郁阻所致。
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大小便秘,面赤气粗,喉中痰鸣,肢体强痉,脉滑,舌红苔黄。
(二) 脱证真阴衰微,元阳欲脱,阴阳有离决之势。
症见猝然昏倒。
目合口张,手撒肢冷,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二便失禁,脉细欲绝,舌萎。
【治疗】(一) 闭证1.治则:清热豁痰、熄风开窍。
2.处方:十宣、水沟、丰隆、太冲、劳宫。
3.方义:十宣为经外奇穴,点刺出血以泄热宣闭;水沟,醒脑开窍;劳宫,泻火清心。
脾胃乃生痰之源,取足阳明别络丰隆,通调脾胃二经气机,蠲化痰浊;太冲,足厥阴之原,肝脉上达巅顶,泻太冲则可降肝经逆气平熄上亢之阳。
4.治法:先以三棱针点刺十宣,挤出血数滴。
继刺人中,针芒向上,深刺及齿,反复运针施泻法,然后再刺其他各穴,均用泻法。
留针至神志清醒。
留针期间宜间断持续运针。
5.古方辑录《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治中风口噤牙关不开,刺督脉水沟一穴……针入四分,次针足阳明颊车二穴……针入四分,得气即泻”;“治中风气塞涎上,不语昏危者,针百会、风池……针入七分,大椎……针入五分,肩井……只可针入五分,曲池……、间使……针入三分,(足)三里等七穴,左治右,右治左,以取尽风气,神清为度”。
中风病针灸治疗方案一、中经络: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症状: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热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苔薄白,脉浮数。
治疗: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滋养肝肾。
以手足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针、灸并用;初病可单刺患侧,久病可刺双侧,先刺健侧,后刺患侧。
即“补健侧,泻患侧”的疗法。
主穴:上肢:背面、曲池、手三里、外关、灵骨、大白(倒马针对侧)下肢:环跳、阳陵泉、侧三里、侧下三里、解溪、火主穴。
配穴:除上述穴位外,半身不遂迁延日久还可取患侧井穴点刺出血。
刺血:上肢:大椎、肩峰、尺泽、后溪;下肢:三金穴、委中、侧三里。
治风宜治血,血行风自灭。
水针:红花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混合注射,每次两组主穴,分别取2—5个穴位,配穴据症取2—3个穴位。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症状: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蹇,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舌质红或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主穴:上肢:肩中穴、手五里、尺泽、阳池、对侧重子、重仙穴。
下肢:髀关、驷马上穴、驷马下穴、通关、通肾、肾关、人皇、光明、太冲。
配穴:上肢加刺大椎、肩髃、臂臑、阳溪。
下肢加刺天皇、地机、地皇、四花下穴。
刺血:配穴可做刺络疗法,病侧刺络效果好,当健侧关节部位屈曲拘挛者,可加刺其局部腧穴,肌肤不仁可用皮肤针叩刺患部。
方义:风病多犯阳经,阳主动,肢体活动障碍其病在阳,故本方取手足三阳经穴,又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故以阳明经穴为主,阳明经气血通畅,肢体活动功能易于回复;半身不遂迁延日久,患侧肢体容易出现筋肉萎缩或强直拘紧,根据经络循环路线的不同,分取手足阳明经的穴位,目的在于调和经脉,疏通气血。
二、中脏腑1、闭证症状:突然昏迷,不省人事。
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阳闭:面赤鼻热,气粗口臭,燥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阴闭: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滑,苔白腻,脉沉滑缓。
针灸学-中风的针灸治疗-笔记辨证要点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风、火、痰、瘀为主要病因。
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
本病多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情志不遂、烦劳过度、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扰清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所致。
肝肾阴虚,气血虚弱为致病之本,风、火、痰、瘀为致病之标。
中风的治法1.中经络疏通经络,醒脑调神。
取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2.中脏腑闭证:平肝息风,醒脑开窍。
取督脉、手厥阴和十二井穴为主。
脱证:回阳固脱。
以任脉经穴为主。
中风的处方1.中经络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沟内泉泽焦萎,(人急中经风)配穴:肝阳暴亢配太冲、太溪;风痰阻络配丰隆、合谷;痰热腑实配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配气海、血海、足三里;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配环跳、足三里、风市、阳陵泉、悬钟、太冲;病侧肢体屈曲拘挛者(配阴经穴);肘部配曲泽、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足内翻配丘墟透照海;足外翻配太溪、中封;足下垂配解溪;口角歪斜配地仓、颊车、合谷、太冲;语言謇涩配廉泉、通里、哑门;吞咽困难配廉泉、金津、玉液。
2.中脏腑(1)闭证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十二井水冲龙宫)方义:闭证为肝阳暴张,气血上逆所致,故取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并泻水沟,开窍启闭;足厥阴经循行至巅顶,泻太冲降肝经逆气以平息肝阳。
脾胃为生痰之源,痰浊壅遏,气机失宣,取足阳明经络穴丰隆,以豁痰开窍;“荥主身热”,故取手厥阴经荥穴劳宫清心泄热。
(2)脱证关元神阙方义:任脉为阴脉之海,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为三焦元气所出,联系命门真阳,为阴中含阳的穴位,取之能回阳救逆。
神阙为真气所系,故用大艾炷重灸,以回垂绝之阳。
中风的治疗操作1.基本刺灸方法水沟向上方斜刺,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度;内关用泻法;三阴交用补法;刺极泉时,在原穴位置下1寸心经上取穴,避开动脉,直刺进针,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感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法使肢体有抽动感。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病例分析专题报告靳**,男,28岁,住院号:455811,初诊日期:202* 年1月3日。
主诉:左侧肢体不遂伴肌肉痉挛半年余。
病史:患者于202*年6月14日晚上7时许,因车祸出现持续左侧肢体不遂,伴昏迷、二便失禁,就诊于武清人民医院,收入IeU,查颅脑CT示脑挫裂伤、脑出血,查胸CT 示:肋骨骨折,考虑脑挫裂伤、脑出血、肋骨骨折,行肋骨骨折修复术,具体用药不详,经治病情未见减轻,6月16日转入武警医院ICU,症见:昏迷,持续左侧肢体不遂,吞咽困难、饮水咳呛、二便失禁,当日行气管切开、7月27日行脑室引流术,予脱水、降颅压、改善脑代谢、抗炎治疗,具体用药药物不详,经治病情平稳,40余天后转入脑系科普通病房康复治疗,症见:神清,精神弱,语言不利,持续左侧肢体不遂,肌肉痉挛,语言不清、饮水咳呛、吞咽困难,二便失禁,无胸闷憋气,治以改善脑代谢、改善脑循环、抗癫痫,予口服盐酸多奈哌齐片、左乙拉西坦片、灯银脑通胶囊、奥拉西坦胶囊,经治疗5个月病情平稳为求进一步康复治疗收入我病区。
现症:神清,精神可,语言不利,持续左侧肢体不遂,肌肉痉挛,被动运动困难,感觉敏感,语言不清、饮水偶呛,纳可,寐欠安,二便自控差。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左侧上肢肌力1级,下肢肌力1级,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西医诊断:脑出血后遗症中医诊断: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证候诊断:肝阳暴亢证治疗原则:疏通经络,平肝潜阳针灸取穴:人中、双内关、颈椎腰椎夹脊穴治疗过程:先针刺人中,施以强刺激捻转泻法,以眼球湿润为度,不留针。
取双侧内关穴直刺0.51寸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
然后嘱患者取俯卧位采用颈椎、腰椎夹脊刺,针刺向脊椎方向45。
角斜刺,深度1~1.5寸, 提插捻转泻法,以向脊柱两侧放射或出现相应部位有紧束感为度;同时,然后在第1、7颈椎,第1、5腰椎加电针,频率IOOHz,调整电流强度,从零逐渐增大至患者能耐受及局部肌肉细微颤动为度,治疗30分钟。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的九种方法取穴详解中风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也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较大的3种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特点。
近年来,由于诊疗水平的提高,中风的死亡率有所降低,但致残率仍然较高,80%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中风后遗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降低中风致残率,提高康复水平是目前治疗该病的重点。
中风发病的诱因中风发病呈现急性、突发性特点,但病理过程则多是缓慢的。
病理变化过程中,中风诱发因素促使病理变化突然升级,从而发生中风。
中风常见诱因:情绪不佳(生气、激动);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酒不当);过度劳累,用力过猛,超量运动,突然坐起或起床等体位改变;天气变化,妊娠,大便干结,看电视过久,用脑不当等;各种疾病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血友病、心脏病、血黏度高、心动过缓、血管硬化;服药不当,如降压药使用不妥等。
中风患者常对自身病情持悲观态度,不能接受突然瘫痪,特别是伴有失语的患者,“情绪中风”会随之而来,或烦躁易怒,或郁郁寡欢,这对治疗非常不利。
其实,中风后如果治疗及时得当,使髋、膝、踝、肩、肘、腕各个主要关节恢复运动功能,同时能认真配合做相关锻炼,大部分患者可以生活自理。
针灸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首选方法。
目前,WHO(世界卫生组织)已向世界宣布把中风后遗症列为针灸治疗主要适应证之一。
接受针灸治疗的时间越早越好。
针灸适用于各个时期的中风,无论是急性期、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风急性期,通过针灸治疗达到醒脑开窍的目的;中风恢复期,通过针灸能改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等;中风后遗症期,通过针灸能调整阴阳平衡,改善患者体质。
针灸治疗中风的原理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头部针灸有助于迅速建立脑血管侧支循环,促进受损脑组织血流量增加,使脑功能恢复以及代偿作用提高;体部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可加速患肢功能改善,加快康复进程。
针灸康复疗法具有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改善关节活动度、改善肌张力等作用,对该病的恢复有着重要意义。
针灸治疗中风文献研究一、概述1. 研究背景与意义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发的疾病。
它是全球范围内导致长期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中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在中风康复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气血运行,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治疗效果。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中风后的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够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尽管针灸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关于其疗效的科学评价和机制研究尚显不足。
目前,针灸治疗中风的研究多集中在临床观察和个案报道上,缺乏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
对针灸治疗中风的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研究,总结临床经验,探讨其作用机制,对于推动针灸在中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针灸治疗中风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价,分析针灸治疗中风的疗效特点、适用范围以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本研究还将探讨针灸治疗中风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和建议。
2. 中风病概述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循环受阻,从而使大脑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中风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类型,其中缺血性中风更为常见,约占所有中风的80以上。
这种疾病通常发病急骤,症状多样,包括突发的头痛、恶心、呕吐、言语不清、肢体无力或麻木等。
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肥胖、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中风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中风病的针灸及中医治疗瑞典中医院近年来,中风病已经成为常见病、多发病。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风的急性期在西医院多能得到抢救、治疗。
但在功能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临床上以偏瘫、失语、以及昏迷为常见,针灸及中医的治疗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患中风后要找中医医生针灸、吃中药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针灸治疗中风,在《内经》中已有明确记载,古代医家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本病现代针灸治疗,一般用于它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急性期应用针灸配合抢救的报道,在50年代初也已出现.近20年来.针灸及中医治疗中风病重点在于醒脑开窍,促进患者意识、语言、吞咽、肢体运动等功能的恢复。
目前,脑出血的急性发作阶段,针灸配合中西药物抢救的有效率在60%,中风恢复期的针灸.中医治疗有效率在95%以上。
针灸治疗可直接刺激经络,促进经络功能恢复,推动气血运行,作用较为迅速。
随着各种穴位刺激法,选用体针、头针、耳针、眼针等多种治疗方法,使疗效不断获得提高,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可最终达到恢复机体功能的效果。
在中医中药治疗方面,首先要通过检查患者的症状(包括意识、语言、吞咽、肢体运动功能等)、舌象、脉象做出中医诊断,确定治疗原则,如活血化瘀、温经通络、补益气血、豁痰利湿等,再根据以上治疗原则选择适合的中药服用。
中医强调因人而异,不同的病人,由于体质、年龄等的差异,治法及用药往往不同。
因此,中医药治疗针对性较强,只要诊断明确,往往可收到满意的疗效且作用较为持久。
针灸与中医中药对中风病的治疗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可相互补充、协同发挥作用。
在此要强调提出的是,无论是针灸治疗还是中医中药治疗,明确诊断都是最关键的环节,当然,这里说的诊断不是指的中风这个病名的笼统的诊断,而是指每一个患者身体内部发生的气血阴阳的异常变化,根据这个变化,才能制定出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
只有诊断明确,治疗对证,效果才能好。
因此,选择正规的中医诊所治疗对患者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根据中医未病先防的原则,提醒大家要提高保健意识,积极预防中风病的发生。
中风针灸治疗常用穴位:合谷/101次、百会95/次、曲池82/次、足三里/80次、风市6 5/次、颊车/62次、肩髃、地仓、人中、阳陵泉、血海、三阴交、太冲、外关、风池、手三里、臂臑、下关、丰隆、悬钟、三阳络。
对症取穴:1(半身不遂)肩髃、曲池、合谷、外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等。
随症加减:手肿胀者加液门/手拘挛者加后溪、三间、八邪/腕部拘挛者加大陵/肘部拘挛者加曲池、尺泽/膝部拘挛者加曲泉/踝部拘挛者加太溪/足趾拘挛者加八风/足内翻加照海、申脉。
2(语言蹇涩)内关、人中、哑门、廉泉、通里、中冲、金津、玉液等。
3(口眼斜)地仓、颊车、内庭、合谷、承泣、下关、攒竹、迎香、瞳子髎、上关等。
流涎者加承浆。
4(吞咽困难)廉泉(舍三针)、天突、人迎、内关、照海等。
辨证取穴1(肝阳上亢)水不涵木——肾腧、肝腧、太冲、太溪/肝阳暴张——太冲、太溪、三阴交、四神聪。
2(风痰阻络)——丰隆、阳陵泉。
3(痰热腑实)——天枢、丰隆、中脘、上巨虚。
4(气虚血虚)——气海、关元、血海。
5(脾虚痰恋)——脾腧、丰隆、公孙、三阴交。
大接经法:是按照静脉流注次序取井穴针刺。
分两种:1——从阴到阳:从手太阴经开始{少商-商阳-历兑-瘾白-少冲-少泽-至阴-涌泉-中冲-关冲-足窍阴-大墩}。
2——从阳到阴:从足阳明经开始{至阴-涌泉-中冲-关冲-足窍阴-大墩-少商-商阳-历兑-瘾白-少冲-少泽}。
操作方法:用0.3细针1寸针,一般每日或两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不要求出血,捻转10秒,出针后按压,每次取一侧穴位,两侧交替使用。
分期论治法1急性期【发病2周内】-人中、内关、健侧曲池、合谷、足三里、委中。
2痉挛期【发病2周到4周】-极泉、尺泽、间使、臑会、天井、四渎、外关、八邪、殷门、承筋、照海、三阴交、伏兔、津丘、申脉、解溪、八风。
3相对恢复期【发病5周到半年】-同痉挛期,后期可加鱼际、阳池、大陵、髀关、血海。
4后遗症期-配合扶正固本。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中风是中老年患者常见多发疾病,同时该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与致残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中风的死亡率不断下降,但是在临床治疗中还是会出现中风后遗症,这些后遗症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所以要重视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很多疾病都会选择中医方法治疗并且取得理想效果。
本文对中风后遗症的中医针灸治疗进行了研究分析,希望能够让大家对此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一、中风的基本介绍(一)中风的病因和诱因中风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主要由血脂增高和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密切相关。
首先是动脉粥样硬化,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在中风患者中有70%及以上都患有动脉硬化,而导致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就是高血脂症。
其次,高血压疾病也是中风的常见发病原因,因为超过90%的脑出血患者都有高血压病史。
最后,中风的发病原因之一还有心脏病,常见的有心内膜炎疾病,该病可能会导致附壁血栓,如果心动过缓就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导致中风。
另外,糖尿病也与中风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中风患者中有30%左右都患有糖尿病。
所以有以上疾病者一定要引起重视,多关注自己身体变化,预防中风。
临床研究证实中风起病急,但是具体的病理过程却比较缓慢,在病理变化的过程之中,中风的诱发因素可能会加快变化过程,最终诱发中风。
如:情绪突然波动,生气、激动等。
还有过度劳累或者是用力过猛也容易突然诱发中风。
还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以及心脏病等疾病突然加重,也会加快中风进程。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有基础疾病患者要按时服药,保证病情稳定。
(二)中风发病的三个时期中风发病主要分为三个时期,首先发病后的两周内都是急性期,在此期间患者的病情十分不稳定,并且可能会快速变化。
在这个时期的治疗原则主要是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控制病情避免恶化。
其次是发病两周后到发病六个月内,这是中风疾病的恢复期,在此期间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如果治疗及时患者的肢体障碍与语言障碍等症状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患者病情较轻就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不会有明显的改善。
中风本病有内因外因之分: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形成风、火、痰、瘀等病理产物,是本病发病的内因;五志过极,饮食不节,劳伤过度,气候骤变等是本病发病之外因。
内外两因相合,致气血逆乱,血液不循常道,溢于脑内而发病。
病理变化为年老体衰,气血亏虚,气血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愤怒,饮食不节,寒温失调及操劳过度等,均可致肝肾阴虚,肝阳暴亢,阳化风动,气血逆乱的病理状态。
内风或逆乱的气血上冲脑部,并溢于脉外,脑髓受损,而出现舌强语蹇,肢体偏瘫,或神志昏蒙等。
气血升降逆乱是出血性中风的主要发病机制,病机要点为气血痰火随风上涌,络破血溢,闭塞元神。
【分型治疗】1.急性期(1)闭证阳闭:肝阳暴张,阳化风动。
治则:清肝熄风,辛凉开窍。
(2)脱证:无真失守,阳虚气脱。
治则:益气回阳,救阴固脱。
(2)肝肾亏虚治则:滋补肝肾,濡养经脉。
【中成药】1.安宫牛黄丸每次I丸每日2次。
适用于中风之阳闭者,辛凉开窍。
2.苏合香丸每次1丸每日1次。
适用于中风之阴闭者,辛温开窍。
3.大活络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用于中风后遗症期。
4.活血通脉胶囊每次2~4粒每日3次。
用于中风后遗症期。
【其它疗法】针灸疗法:(1)急性期:闭证取穴:人中、涌泉、百会、大椎、合谷、内关针刺,十宣放血。
(2)恢复期:上肢取穴:肩箅、曲池、外关、手三里;下肢取穴:环跳、委中、风市、阳陵泉、足三里、昆仑。
药枕疗法:生石膏适量,打碎装入杭芯,令患者枕之,适用于脑出血急性期。
敷贴法:红海蛤棋子大、生川乌去皮60克、炙山甲60克、伸筋草30克,上药共为末,捣葱汁调成厚饼状,约半寸,贴患肢脚心或手心,缚定,避风,治疗中风肢体活动不利。
食疗法:芹菜拌海带:芹菜250克、水发海带100克,切丝,开水烫热后,加麻油、盐等调味。
功能清热平肝,软坚化痰。
【注意事项】1.有中风先兆,如经常出现头痛、眩晕、肢麻、肉拆及一时性语言不利等症,切宜注意,必须加强防治。
2.当发生中风时,应保持绝对安静,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搬动,防止出现再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