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新趋势及全国主要地区形势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17
产业转移新趋势及地区招商形势分析探讨
一、全国主要地区的形势
近年来外商在华区域分布变化明显,从体来说沿海地区外商投资所表现出主要是“北上西进”,其中“北上”的趋势明显,“西进”的规模较小。我国外资区域间转移与传统意义上的转移投资存在很大差别。在北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一些条件好的中心城市,完全具备大规模吸收外资的条件,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型经济带。
一、外商在中部和北部地区投资的比重明显上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沿海地区的外资出现了由南部沿海地区逐步向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区转移和扩散的趋势。中部沿海地区实际吸收外资占全国的比重, 由1983-1990年间的13.3% 提高到1991-1999年的24.2%, 2002年为30.4%;北部沿海地区的相应比重分别为20.8% 、20.8% 和25.8, 也呈上升趋势。中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吸引外资占全国的比重, 由2000年的47.1% 上升到2002年的56.2% 。外商投资企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现象虽不明显,但沿海地区的外资从开放中心区向其周边地区扩散的趋势却十分明显,出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
尤其山东由于其在环渤海湾与长三角交接地的特殊位置,近年来区位优势初显,一方面直接吸引国外资,又不断承接长三角转出产业,尤其在吸引日资、韩资方面更是得天独厚,远走在其他地区的前面。山东省2004年引进外商投资企业5891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98.2亿美元,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4.4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13.5%、14.5%、14%,均居全国第一。
分析发现外商投资倾向于“北上”的原因主要有:
1、南部沿海地区土地、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应吃紧,已不能满足其需要
近年来伴随着外商投资和各种产业的聚集,长期经济高速发展,利用、消耗了大量当地资源,造成资源的危机与紧张,直接带来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人才供应紧张。2003年,我国先后有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21个省市拉闸限电。同时,南部沿海地区过去所享有的政策优势逐步消失。而在以上海为核心的中部沿海地区,产业基础雄厚,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人才等条件较好,市场潜力巨大,交通条件便利。北部沿海地区产业基础好,科研和技术人才集中,靠近广大内地市场。
2、长江三角洲生活条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近几年在我国投资的外商,投资规模巨大,在华具有长期发展意愿,投资方的许多高层管理人员准备在华长期居
住。特别是来自台湾的一些投资者,其祖籍就在江浙一带, 华东在文化上对他们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上海近年来高速发展,其基础设施的硬件和软件已接近台北,更为许多台湾居民所青睐。2003年前十个月,上海、江苏、浙江实际吸收外资175.6亿美元,占全国的40.3% 。
3、中部、北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基础雄厚,市场辐射力较强
我国北部沿海地区如辽宁、北京、天津和山东等省市, 科技实力较强,产业基础雄厚,各类人才聚集,市场腹地广阔,具有吸引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完全有条件形成若干内外结合、科技含量高、综合竞争力强的新型制造业产业群。东北地区有强大的产业基础,对重化工业领域中的外商投资很有吸引力。中国迅速增长的经济实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对外资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华东及北部沿海地区在我国市场上的辐射能力强于华南地区。因此,国际知名的大型跨国公司纷纷在华东、华北沿海地区设立生产基地,或者将其华南地区的生产基地转移到华北和东北沿海地区。
二、浙江产业梯度转移速度加快
目前,沿海发达地区已进入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提升的要求趋势日益增强。特别浙江省近年来水、电、土地、油、运输等企业运作所必需的基本设施的供应早已捉襟见肘,浙江进口量最大的商品是发电机,因为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要面
对缺电的苦恼,今年义乌的企业就有超过两周的时间全面断电,象山的针织厂、染厂也饱受全面停水的痛苦。2004年,浙江电力资源供应更是表现出严重不足,甚至已陷入“路灯亮一半,工厂轮班开”的尴尬。因此,近年来,浙江企业对外投资扩张的速度逐步加快,规模也日益扩大。据浙江省协作办的有关人士介绍,浙江省企业目前在省外投资的规模约有3000多亿元。
浙江企业走出浙江发展的类型包括:第一,市场拓展型。随着企业的发展,市场由省内扩展到省外,企业的生产基地也相应调整为“销地产”,早期温州许多企业就是跟着市场走的;第二,资源开发型。由于浙江本身是一个资源小省,企业为追求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就会选择去省外控制资源,浙江的传统优势行业如纺织、皮革等纷纷到西部地区投资设厂,寻求稳定的纱、皮等原材料;第三,优势延伸型。如浙江省水电、建筑等行业的企业在经营管理、技术等方面在全国有一定优势,会把这些优势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拓展;第四,资本运作型。如华立集团通过资本运作控股上市公司,进入新兴行业。此外,由于综合环境的变化,商务成本的上升,一些能耗大、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也开始向外转移。根据协作办掌握的资料,企业对外发展绝大多数是保留了原来在省内的基地,在扩大规模的时候选择了在省外投资,整体外迁的比例相当小,数量不超过10%。
三、向内地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新建投资企业多,整体搬迁者极少,看中当地产业配套。
大部分转移到内地的外资企业属于业务扩张性质,真正把企业整体从沿海向内地搬迁的极少。事实表明,外资梯度转移是外资企业的一种基于其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的商业行为,政府在促进外资梯度转移中只起引导和服务的作用。调查问卷显示,在中西部地区的外资企业中,属于母公司在内地增资项目的占86.4%;而属于母公司将沿海企业的部分产品转移到内地的为2.14%。企业整体从沿海搬迁到内地的极少。中西部外资企业在国内的配套率比例较高,其配套率大于75% 的占35.6%, 配套率在50%--70% 的也占到22% 。不少外资企业反映, 他们到中西部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看中了当地的配套企业。
四、沿海地方政府开始有计划引导推动产业梯度转移
为了缩小地区内的发展差距,推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近年来一些地区纷纷采取政府干预的方式,开始有计划的组织产业地区内梯度转移。
1、广东省政府2004年已研究出台《关于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意见》核心内容,即指导沿海地区的政府及山区政府,在山区及东西两翼地区共同建设产业转移园区的园区,园区产业产生的利益由双方政府共享。有力推进产业由珠三角向广东山区及东西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