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乙肝三系统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正确理解

乙肝三系统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正确理解

乙肝三系统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正确理解
乙肝三系统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正确理解

[摘要]如何正确理解医院检验科发出地关于乙肝“两对半”检验结果.

[关键词]乙肝整合突变缺失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地实验室检测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地检验项目,也是医患纠纷产生较多地领域之一.正确理解和解释乙肝实验室检验项目地临床意义,对于这些检验项目地实际应用有重要价值.下面就几个方面重点谈一谈.

一、乙肝“两对半”检查地意义

国内人群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出生地,乙肝病毒地感染率超过了,因而时至今日,乙肝“两对半”仍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地乙肝病毒感染检测地血清标志物,也是医生和患者经常挂在嘴上地检验项目.在很多时候,甚至是体检,都会用到这些检验项目.乙肝“两对半”顾名思义,就是有五项判断乙肝感染地乙肝病毒抗原及其抗体地检验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抗)、乙肝抗原()、乙肝抗体(抗)和乙肝核心抗体(抗)等.尽管这五项指标使用得非常普遍,但对其真正地含义,由于认识过程地原因,加之个人理解地不足仍有不少误解.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于年由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中发现,称为澳大利亚抗原(即以前所谓地“澳抗”),后又称为肝炎相关抗原(),年正式定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简称为),存在于地外壳部分.有一个特异地共同抗原决定簇“”和至少两个亚型决定簇“/”和“/”,最常见地血清型为、和.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以为主,次之(于长江以南诸省与混存);新疆、西藏、内蒙古自治区地本地民族几乎全为.血清中检出是乙型肝炎地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出现于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周,至恢复期滴度逐步降低乃至消失,抗出现.但有部分患者在血清中可持续存在,原因可能是编码地地区段和肝细胞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已从人体内消除,肝细胞仍能不断地复制.

乙肝病毒感染后,大部分人没有临床表现,但在血中可检出,这类人通常称为携带者.在我国这类人超过亿,其中大部分将持续携带数年、数十年乃至终身而无临床症状;小部分人在平衡被打破后,可发展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

感染后绝大多数感染者外周血中可出现,含量在~μ之间.据文献报道,到目前为止在献血员中所发现地携带者最低含量为.含量高者可达μ以上.但有少部分感染者血清测定为阴性,如暴发性乙型肝炎、地基因发生变异等.急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细胞中以合成为主,很少或不合成,从而使外周血中无.地前基因编码,构成病毒外膜,根据所带亚型决定簇地不同分为、、和.决定簇具有很高地免疫原性,在地自然感染或注射疫苗可引起抗应答.如基因密码子变异使得其原来地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时,可致决定簇地抗原性发生改变,使机体产生地抗体对变异株无作用,且可引起感染患者血清中同时出现和抗.同时乙肝疫苗接种也不能有效预防此类变异病毒地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地变异有自然变异和逃避免疫变异,变异可发生在多个部位,而且几处突变可同时存在,这些变异有助于病毒携带状态地持续存在.近来,有研究表明,前区丢失突变(氨基酸~)是引起阴性地感染地重要原因,启动子位于前,是合成地调节元件,前地丢失突变则会影响启动子地功能,进而影响地合成.

不仅存在于血液中,而且还存在于许多体液和分泌物中,如唾液、尿液、乳汁、精液等.

目前国内最常用地免疫测定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其次是放射免疫试验().简单、方便、快速,测定下限进口试剂盒可达,国产试剂盒目前也能达到. 因其试剂半衰期短、废物难于处理等,使用已很受局限.血清仅为感染地标志.由于其在血液中多为不含病毒颗粒地空壳,故而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及预后.

.抗

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处于恢复期后,随着地逐步消失,血清中出现抗.抗是一种中和抗体,

其能在体内存在相当长地时间.以作为疫苗免疫机体产生地抗,对地感染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抗为对具有免疫力地临界水平.低于此值,说明免疫失败.乙肝疫苗接种者,体内血循环中除了抗外,不应出现其它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免疫学标志物,如抗、抗等.一旦出现除抗以外地标志物,则应视为既往感染.

一般情况下,血清中抗和不同时存在,若同时检出,⑴可能为抗产生地早期,②或属于不同亚型地感染,③或由地基因变异所致.

为地可溶性成份,两者约有%共同地氨基酸序列,但二级结构不同,各有特异地抗原决定簇,因而在细胞水平其体液免疫应答是不同地.其在血清中地出现时间稍后于,一般血清阳性者,亦为阳性.有研究表明,当乙肝病毒地前核心区发生点突变时,可使得无法表达,表现为血清或抗测定持续为阴性,但血清或可表现为阳性.

与病毒颗粒、具有伴随关系,是复制活跃地血清学指标,血清阳性说明传染性强.急性乙肝病人血清持续阳性个月以上,则有疾病慢性化倾向.

有时临床实验室可见到(-)、抗()、()地模式,则很有可能在病毒编码地基因区发生了突变.

.抗

当血清转阴后,可出现抗,两者同时阳性较少见.抗阳性说明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弱,但并非没有传染性.抗不是保护性抗体,这一点与抗不同.

.总抗和抗

从机体对抗原地免疫应答来看,最早出现地是对地细胞免疫应答(地免疫原性最强),随后才发生对地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总抗包括抗、、和等.抗可以说是机体感染后在血液中最早出现地特异抗体,在乙型肝炎地急性期呈高滴度,是判断急性乙型肝炎地重要指标.随着急性乙肝地恢复,抗滴度(以及抗)降低乃至消失.如持续高滴度,则常表明病人乙肝有慢性化倾向.研究表明,在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血循环中,抗检出率及滴度亦较高,说明在体内复制活跃,是传染性强地指标之一.抗不是保护性抗体.抗在血中呈低滴度且与抗同时存在,是既往感染地标志.

.乙肝“两对半”检测应用地误区

乙肝“两对半”地临床检测应用极为常见,并且常将不同地阴阳性模式与乙肝患者地临床症状或过程联系起来,有地甚至进行乙肝“两对半”地定量测定,以判断乙肝患者临床治疗地效果.这中间存在对“两对半”结果应用地较大地误区,是对这些病原体感染者体内相应抗原抗体地发生发展以及对疾病状态和抗病毒治疗之间地关系不了解所致.目前针对感染性疾病抗病原体地药物治疗,主要有两类:①杀灭,如梅毒和结核病地抗菌素应用治疗;②抑制,如乙肝和丙肝地抗病毒治疗.当治疗有效时,前者表现为病原体地消失,后者表现为病原体数量地动态性降低.因此,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地是病原体地存在与否或存在数量地多少.而抗体,因其是机体对病原体特定抗原成分地特异免疫应答地产物,既使是病原体因抗菌或抑病毒药物地应用已消失或大大减少,其也可能在体内存在相当长地一段时间或持续存在,其与病原体地存在与否或存在数量无正相关关系.也许有同仁要问,那么病原体抗原呢?其不是病原体上地一部分吗?应该说其含量高低与病原体之间有正相关了吧.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上面提到地和就不行,因为在乙肝患者血循环中以三种形式存在,①圆形颗粒②管形颗粒③颗粒.其中只有颗粒中存在乙肝病毒,但其仅占所有地,其它绝大部分为空地圆形颗粒和管形颗粒,所以和乙肝病毒之间自然就缺乏正相关.而通常与乙肝病毒存在之间有很好地正相关,其也是乙肝患者传染性强弱地一个主要血清学指标.按理其应该可以作为乙肝患者抗病毒疗效地观察指标,实际上也有很多人在这样做,但由于乙肝病毒基因组地前区常易出现点突变,使得表达缺失,此时血清测定为阴性,但病原体仍大量存在.因此,也不能作为乙肝患者抗

病毒疗效观察地指标.

在乙肝“两对半”中,真正有定量测定价值地只有抗.但这种测定也不是用于临床乙肝患者疗效观察,而是用于人群乙肝疫苗注射效果地判断;也就是说,当某人注射疫苗后,如外周血中抗定量超过,则说明受免疫者具有对乙肝病毒地免疫力,免疫力及持续时间与抗含量高低应成正比.

总而言之,“两对半”结果地实质其实只是机体感染后免疫应答结果地反映,与乙型肝炎地发生和发展过程之间并无必然地联系.因为绝大部分感染者并不出现肝炎症状,而只是表现为携带者,但其同样会有免疫应答地产生,而得到不同地“两对半”结果模式.因此,从根本意义上来讲,“两对半”结果地阳性,反映地只是感染了,与临床病情轻重之间可以说毫无因果关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检验科张红东

年月日

梅毒实验室诊断方法

梅毒实验室诊断 梅毒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显微镜检查法和血清学检测法。 一、显微镜检查法 (一)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基本原理】 梅毒硬下疳、扁平湿疣、黏膜斑等皮损的渗出液涂片,以及淋巴结穿刺液涂片等,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光线从聚光器的边缘斜射到涂片上的梅毒螺旋体而发出亮光,从而可根据其特殊形态和运动方式进行检测。 【仪器材料】 1.暗视野显微镜。 2.钝刀(刮勺)、载玻片、盖玻片、注射器具、无菌生理盐水。 【标本采集】 1.皮肤黏膜组织液:无菌生理盐水浸湿的棉拭子擦去皮损表面的污物,钝刀轻刮、挤压皮损表层,取渗出液与预先滴加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混合后加盖玻片镜检。 2.淋巴液:无菌操作下穿刺淋巴结,注入生理盐水并反复抽吸2~3次,取少量的淋巴液直接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镜检。 【操作步骤】 1.加镜油:在暗视野显微镜的聚光器上滴加镜油。 2.聚光:将标本玻片臵载物台上,上升聚光器使镜油接触载玻片底面。 3.镜检:在镜下观察,寻找有特征形态和运动方式的梅毒螺旋体。 【结果判读】 梅毒螺旋体在暗视野显微镜镜下表现为纤细、白色、有折光的螺旋状微生物,长5~20μm,直径小于0.2μm,有6~12个螺旋,具有旋转、蛇行及伸缩等三种特征性的运动方式。暗视野显微镜下发现有上述特征的螺旋体为阳性结果。 【结果报告】 1.阳性:见到上述特征的梅毒螺旋体。 2.阴性:未见到上述特征的梅毒螺旋体。 【临床意义】 1.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阳性,可确诊梅毒。 2.螺旋体检查是诊断早期现症梅毒的最好方法,世界卫生组织指定为性病实验室必备项目之一。 3.如未见到梅毒螺旋体,并不能排除患梅毒的可能性,应复查和血清学检查。 【注意事项】 1.取材时尽量避免出血,以免影响镜下观察。 2.取材后应立即臵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 3.镜下观察时应注意与其他螺旋体相鉴别。 (二)镀银染色检查 【基本原理】 梅毒螺旋体具有亲银性,可被银溶液染色,从而可以在镜下观察到梅毒螺旋体。 【仪器材料】 1.显微镜。 2.罗吉氏固定液、鞣酸媒染剂、Fontana氏银溶液。 【标本采集】

梅毒实验室测试题.docx

梅毒实验室测试题 一、单选题 1、梅毒螺旋体镜检可采用的染色方法: A 革兰染色 B 美兰染色 C 镀银染色 D 伊红染色 2、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可采用的方法: A TPPA B ELISA C RPR D FTA-ABS 3、TPPA只能检测到: A IgA B IgG C IgG+IgM+IgA等混合抗体 D IgM 4、梅毒螺旋体镜检一般不采用下列标本: A 皮肤溃疡组织液 B 羊水 C 血液 D 脑脊液 5、RPR检测不能采用下列标本: A 血清 B 血浆 C 全血 D 脑脊液 6、ELISA检测不能采用下列标本: A 血清 B 血浆 C 全血 D 脑脊液 7、梅毒螺旋体病原学检测方法不包括: A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B 镀银染色 C 培养基培养 D 核酸检测 8、RPR/TRUST检测用水平旋转仪的转速是: A (100±2)转/分B(100±10)转/分 C (120±2)转/分 D (120±10)转/分 9、RPR/TRUST检测用水平旋转仪的旋转直径是: A 25±2mm B 18±2mm C 20±2mm D 30±2mm

10、RPR/TRUST试验在水平旋转仪上旋转反应时间 A 5分钟 B 8分钟 C 10分钟 D 12分钟 11、TRUST试验时每个反应孔滴加的抗原量是: A 50μl B 30μl C 25μl D 17μl 12、前带现象主要出现在下列哪一种方法中: A ELISA B RPR C TPPA D FTA-ABS 13、RPR 试验时每个反应孔滴加的抗原量是: A 50μl B 30μl C 25μl D 17μl 14、下列哪项方法不是检测非梅毒螺旋体抗体: A RPR B ELISA C VDRL D TRUST 15、TPPA试验结果判读孔的血清稀释倍数是: A 1:20 B 1:40 C 1:80 D 1:160 16、ELISA法采用的抗原是: A 重组抗原 B 完整的梅毒螺旋体 C 超声裂解梅毒螺旋体 D 类脂质 17、TPPA法采用的抗原是: A 重组抗原 B 完整的梅毒螺旋体 C 超声裂解梅毒螺旋体 D 类脂质 18、RPR法采用的抗原是: A 重组抗原 B 完整的梅毒螺旋体 C 超声裂解梅毒螺旋体 D 类脂质 19、梅毒血清学检测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级别是: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诊断的依据除病人症状,体征外,须根据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和/或肝活检等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动态观察诊断。 1.急性型肝炎 1)流行病学资料:半年内接受过血及血制品或曾有其他医源性感染,生活中的密切接触,尤其是性接触。 2)症状:近期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持续一周以上的明显乏力和消化道症状。 3)体征:A. 肝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B. 皮肤,巩膜黄染。 4)肝功能检查:A. 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增高。B. 血清胆红素(Bil)大于17.1μmol/L(大于1mg/dL)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黄疸。 5)HBV标记物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抗HBc-IgM高滴度(1:1000稀释仍阳性),两项阳性或仅后者阳性。 疑似病例:1-2)+ 1-3)+ 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三)1-5)如患者皮肤,巩膜无黄染,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正常,尿胆红素阴性为急性无黄疸性乙型肝炎,反之为急性黄疸性乙型肝炎。 2.慢性迁延型肝炎(简称慢迁肝) 1)急性乙肝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者:如无急性乙肝史,乙肝病程超过半年未痊愈者;病情较轻不足以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 2)肝功能检查ALT持续或间歇异常 3)HBV标记物检查:符合慢性乙肝的病原学指标,抗HBc-IgM滴度低于1:32或阴性,血清HBsAg或HBV-DNA任何一项阳性,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4)肝脏病理组织检查可出现三类情况:慢性小叶性肝炎主要是肝小叶内的炎症和肝细胞的变性及坏死;慢性间隔性肝炎主要是汇管区有纤维细胞向小叶内伸展形成间隔;慢性门脉性肝炎门脉区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致使门脉区增大。 疑似病例:2-1)+ 2-2)+ 2-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2-4)或2-3)+ 2-4)。 3.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有明显的肝炎症状。 1)体征: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痔,脾肿大或黄疸(排除其他原因) 2)肝功能检查:ALT反复和/或持续升高,血浆蛋白降低,A/G蛋白比例失常,r-球蛋白升高和/或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异常。 3)HBV标记物检测:同2-3)。 4)肝脏病理组织学特征:临床上慢活肝轻型与慢迁肝很难区别,确诊须借助病理组织学特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加以鉴别。慢活肝的病理改变以碎屑状坏死为主要特征,小叶内点状或灶状坏死,甚至灶性融合性坏死以及变性和炎症反应。并依据坏死程度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慢活肝。 疑似病例:3-1)+ 3-2)+ 3-3)+ 3-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 3-5)或3-4)+ 3-5)。 4.重型肝炎 1)急性重肝 A.既往无乙肝病史,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并在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II度以上的肝性脑病),黄疸迅速加深,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B.体征:肝浊音界迅速缩小等。

梅毒实验室测试题

(11 梅毒实验室测试题 一、单选题 梅毒螺旋体镜检可采用的染色方法: A 革兰染色 B C 镀银染色 D 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可采用的方法: A TPPA B ELISA C RPR D FTA-ABS TPPA 只能检测到: A IgA B IgG C IgG+IgM+lgA 等混合抗体 D IgM 梅毒螺旋体镜检一般不采用下列标本: A 皮肤溃疡组织液 B C 血液 D RPR 检测不能采用下列标本: A 血清 B C 全血 D ELISA 检测不能采用下列标本: A 血清 B C 全血 D 梅毒螺旋体病原学检测方法不包括: A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 B C 培养基培养 D RPR/TRUST 检测用水平旋转仪的转速是: A ( 100± 2)转 / 分 B C ( 120± 2)转 / 分 D RPR/TRUST 佥测用水平旋转仪的旋转直径是: A 25 ± 2mm B 18 C 20 ± 2mm RPR/TRUS 试验在水平旋转仪上旋转反应时间 A 5分钟 B 8 C 10分钟 D 12 TRUST 式验时每个反应孔滴加的抗原量是: A 50 卩 l B 30 C25 卩l D17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美兰染色 伊红染色 羊水 脑脊液 血浆 脑脊液 血浆 脑脊液 镀银染色 核酸检测 (100 ± 10)转 / 分 (120± 10)转 / 分 ± 2mm ± 2mm 分钟 分钟 D 30

前带现象主要出现在下列哪一种方法中: (11

A ELISA B RPR A TRUST B ELISA C TPPA D FTA-ABS 13、 RPR 试验时每个反应孔滴加的抗原量是: A 50 卩 l B 30 3 l C 25 卩 l D 17 3 l 14、 下列哪项方法不是检测非梅毒螺旋体抗体: A RPR B ELISA C VDRL D TRUST 15、 TPPA 式验结果判读孔的血清稀释倍数是: A 1:20 B 1:40 C 1:80 D 1:160 16、 ELISA 法米用的抗原是: A 重组抗原 B 完整的梅毒螺旋体 C 超声裂解梅毒螺旋体 D 类脂质 17、 TPPA 法采用的抗原是: A 重组抗原 B 完整的梅毒螺旋体 C 超声裂解梅毒螺旋体 D 类脂质 18、 RPR 法采用的抗原是: A 重组抗原 B 完整的梅毒螺旋体 C 超声裂解梅毒螺旋体 D 类脂质 19、 梅毒血清学检测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级别是: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20、 室间质控的主要目的是评价: A 检测方法有效性 B 检测结果精确性 C 检测结果准确性 D 检测方法可行性 21、 室内质控的主要目的是评价: A 检测方法有效性 B 检测结果精确性 C 检测结果准确性 D 检测方法可行性 22、 RPF 只能检测到: A IgA B IgG C IgG+IgM+IgA 等混合抗体 D IgM 23、 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可采用的方法:

乙肝三系统实验室检测结果的正确理解

[摘要]如何正确理解医院检验科发出地关于乙肝“两对半”检验结果. [关键词]乙肝整合突变缺失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地实验室检测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地检验项目,也是医患纠纷产生较多地领域之一.正确理解和解释乙肝实验室检验项目地临床意义,对于这些检验项目地实际应用有重要价值.下面就几个方面重点谈一谈. 一、乙肝“两对半”检查地意义 国内人群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出生地,乙肝病毒地感染率超过了,因而时至今日,乙肝“两对半”仍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地乙肝病毒感染检测地血清标志物,也是医生和患者经常挂在嘴上地检验项目.在很多时候,甚至是体检,都会用到这些检验项目.乙肝“两对半”顾名思义,就是有五项判断乙肝感染地乙肝病毒抗原及其抗体地检验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抗)、乙肝抗原()、乙肝抗体(抗)和乙肝核心抗体(抗)等.尽管这五项指标使用得非常普遍,但对其真正地含义,由于认识过程地原因,加之个人理解地不足仍有不少误解.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于年由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中发现,称为澳大利亚抗原(即以前所谓地“澳抗”),后又称为肝炎相关抗原(),年正式定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简称为),存在于地外壳部分.有一个特异地共同抗原决定簇“”和至少两个亚型决定簇“/”和“/”,最常见地血清型为、和.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以为主,次之(于长江以南诸省与混存);新疆、西藏、内蒙古自治区地本地民族几乎全为.血清中检出是乙型肝炎地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出现于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前—周,至恢复期滴度逐步降低乃至消失,抗出现.但有部分患者在血清中可持续存在,原因可能是编码地地区段和肝细胞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已从人体内消除,肝细胞仍能不断地复制. 乙肝病毒感染后,大部分人没有临床表现,但在血中可检出,这类人通常称为携带者.在我国这类人超过亿,其中大部分将持续携带数年、数十年乃至终身而无临床症状;小部分人在平衡被打破后,可发展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 感染后绝大多数感染者外周血中可出现,含量在~μ之间.据文献报道,到目前为止在献血员中所发现地携带者最低含量为.含量高者可达μ以上.但有少部分感染者血清测定为阴性,如暴发性乙型肝炎、地基因发生变异等.急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细胞中以合成为主,很少或不合成,从而使外周血中无.地前基因编码,构成病毒外膜,根据所带亚型决定簇地不同分为、、和.决定簇具有很高地免疫原性,在地自然感染或注射疫苗可引起抗应答.如基因密码子变异使得其原来地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时,可致决定簇地抗原性发生改变,使机体产生地抗体对变异株无作用,且可引起感染患者血清中同时出现和抗.同时乙肝疫苗接种也不能有效预防此类变异病毒地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地变异有自然变异和逃避免疫变异,变异可发生在多个部位,而且几处突变可同时存在,这些变异有助于病毒携带状态地持续存在.近来,有研究表明,前区丢失突变(氨基酸~)是引起阴性地感染地重要原因,启动子位于前,是合成地调节元件,前地丢失突变则会影响启动子地功能,进而影响地合成. 不仅存在于血液中,而且还存在于许多体液和分泌物中,如唾液、尿液、乳汁、精液等. 目前国内最常用地免疫测定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其次是放射免疫试验().简单、方便、快速,测定下限进口试剂盒可达,国产试剂盒目前也能达到. 因其试剂半衰期短、废物难于处理等,使用已很受局限.血清仅为感染地标志.由于其在血液中多为不含病毒颗粒地空壳,故而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及预后. .抗 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处于恢复期后,随着地逐步消失,血清中出现抗.抗是一种中和抗体,

乙肝检测的意义

正确理解乙肝实验室检测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检验项目,也是医患纠纷产生较多的领域之一。正确理解和解释乙肝实验室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对于这些检验项目的实际应用有重要价值。下面就几个方面重点谈一谈。 一、乙肝“两对半”检查的意义 国内人群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出生的,乙肝病毒的感染率超过了10%,因而时至今日,乙肝“两对半”仍是目前国内医院最常用的乙肝病毒感染检测的血清标志物,也是医生和患者经常挂在嘴上的检验项目。在很多时候,甚至是体检,都会用到这些检验项目。乙肝“两对半”顾名思义,就是有五项判断乙肝感染的乙肝病毒抗原及其抗体的检验指标,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等。尽管这五项指标使用得非常多,但对其真正的含义,由于认识过程的原因,仍有不少误解。 1.HBsAg HBsAg于1963年由Blumberg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中发现,称为澳大利亚抗原(即以前所谓的“澳抗”),后又称为肝炎相关抗原(HAA),1974年正式定名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简称为HBsAg),存在于HBV的外壳部分。HBsAg有一个特异的共同抗原决定簇“a”和至少两个亚型决定簇“d/y”和“w/r”,最常见的血清型为adw、adr和ayw。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以adr为主,adw次之(于长江以南诸省与adr混存);新疆、西藏、内蒙古自治区的本地民族几乎全为ayw。血清中检出HBsAg是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出现于患者血清转氨酶(ALT)升高前2—8周,至恢复期HBsAg滴度逐步降低乃至消失,抗HBs出现。但有部分患者HBsAg在血清中可持续存在,原因可能是编码HBsAg的HBV的s区段和肝细胞DNA整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HBV已从人体内消除,肝细胞仍能不断地复制HBsAg。 HBV感染后,大部分人没有临床表现,但在血中可检出HBsAg,这类人通常称为HBsAg携带者。在我国这类人超过1亿,其中大部分将持续携带HBsAg数年、数十年乃至终身而无临床症状;小部分人在平衡被打破后,可发展为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 HBV感染后绝大多数感染者外周血中可出现HBsAg,含量在5ng~600μg/ml之间。据文献报道,到目前为止在献血员中所发现的HBsAg 携带者最低含量为0.2 ng/ml。含量高者可达2000μg/ml以上。但有少部分HBV感染者血清HBsAg测定为阴性,如暴发性乙型肝炎、HBV的S基因发生变异等。急性重症乙型肝炎,肝细胞中以合成HBcAg为主,很少或不合成HBsAg,从而使外周血中无HBsAg。HBV的前S/S基因编码HBsAg,构成病毒外膜,根据所带亚型决定簇的不同分为adw、adr、ayw和ayr。a决定簇具有很高的免疫原性,在HBV的自然感染或注射HBsAg 疫苗可引起抗HBs应答。如S基因145密码子变异使得其原来的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时,可致a决定簇的抗原性发生改变,使机体产生的抗体对变异株无作用,且可引起HBV感染患者血清中同时出现HBsAg和抗HBs。同时乙肝疫苗接种也不能有效预防此类变异病毒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的变异有自然变异和逃避免疫变异,变异可发生在多个部位,而且几处突变可同时存在,这些变异有助于病毒携带状态的持续存在。近来,有研究表明,前S1区丢失突变(氨基酸58~118)是引起HBsAg阴性的HBV感染的重要原因,S启动子位于前S1,是合成HBsAg的调节元件,前S1的丢失突变则会影响S启动子的功能,进而影响HBsAg的合成。 HBsAg不仅存在于血液中,而且还存在于许多体液和分泌物中,如唾液、尿液、乳汁、精液等。 目前国内最常用的HBsAg免疫测定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其次是放射免疫试验(RIA)。ELISA简单、方便、快速,测定下限进口试剂盒可达0.2 ng/ml,国产试剂盒目前也能达到0.5 ng/ml。 RIA因其试剂半衰期短、废物难于处理等,使用已很受局限。血清HBsAg仅为HBV感染的标志。由于其在血液中多为不含病毒颗粒的空壳,故而不反映病毒有无复制、复制程度、传染性强弱及预后。 2.抗HBs 急性乙型肝炎病人处于恢复期后,随着HBsAg的逐步消失,血清中出现抗HBs。抗HBs是一种中和抗体,其能在体内存在相当长的时间。以HBsAg作为疫苗免疫机体产生的抗HBs,对HBV的感染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10mIU/m1抗HBs为对HBV具有免疫力的临界水平。低于此值,说明免疫失败。乙肝疫苗接种者,体内血循环中除了抗HBs外,不应出现其它乙肝病毒感染血清免疫学标志物,如抗HBe、抗HBc等。一旦出现除抗HBs以外的标志物,则应视为既往HBV感染。 一般情况下,血清中抗HBs和HBsAg不同时存在,若同时检出,可能为抗HBs产生的早期,或属于不同亚型的HBV感染,或由HBV的S基因变异所致。 3.HBeAg HBeAg为HBcAg的可溶性成份,两者约有75%共同的氨基酸序列,但二级结构不同,各有特异的抗原决定簇,因而在细胞水平其体液免疫应答是不同的。其在血清中的出现时间稍后于HBsAg,一般血清HBeAg阳性者,HBsAg亦为阳性。有研究表明,当乙肝病毒的前核心区发生点突变时,可使得HBeAg无法表达,表现为血清HBeAg或抗HBe测定持续为阴性,但血清HBsAg或HBV DNA可

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血清标志物]对于乙肝的病原学诊断最初、也是最常用的是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检测。HBVM主要包括: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xAg、HBxAb、前S抗原及抗体、DNA多聚酶(DNA-P)及抗体等。通过检测HBVM可以间接的多角度了解患者HBV感染、复制以及病情恢复情况。常用血清标志物是两对半,临床意义如下: 1. 表面抗原(HBsAg):位于病毒外壳表面,由HBV基因组S区和前S区基因编码,完整的大分子HBsAg是完整病毒的必需条件。血清HBsAg的出现,意味着HBV的现症感染,是乙肝血清学检查最重要的指标。HBsAg是虽然只是HBV存在的间接指标,但诊断乙肝的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指标,主是因它出现最早,一般在感染后3周出现,有利于早期诊断。第二,它持续时间长,急性患者至少持续5周,最长可持续5个月,并且在血液中的释放量大,非常容易检测。前S1和前S2紧随HBsAg而出现在血流中,并与HBeAg和HBV-DNA相关。 2. 表面抗体(HBsAb): 由于病毒HBsAg抗原性诱发机体产生的保护性抗体,HBsAb是一种保护系抗体,在HBsAg消失后数周后出现,并可持续多年存在。HBsAb是所有乙肝要关抗体中出现最晚的。常与HBcAb同时存在,而很难与HBsAg同时被检出来。抗前S1抗体出现于潜伏期,是所有抗体中出现最早的。抗S3抗体出现在急性期,处于HBV复制终止前后,提示有清除病毒的作用。 3. e抗原(HBeAg): HBeAg是一种可溶性蛋白抗原,一般仅见于HBsAg阳性血清中,阴性中偶见。HBeAg出现在血中稍后于HBsAg,同时消失很快,所以窗口期也不能出现。HBeAg是由HBV-DNA开放读码框前C区编码,与HBV的活动性复制密切相关,是HBV传染性的重要指标。HBcAg是HBV复制的标记,而HBeAg是HBV正在复制的标记。 4. e抗体(HBeAb):在病毒复制过程中,e抗原暴露诱发机体产生。有一定保护作用。HBeAb紧接着HBeAg消失而出现,表示HBV复制已经减少,传染性降低。HBeAb持续时间不长,几月后逐渐消退。血清中HBeAb的检出意味着病毒复制中止或减少。 5. 核心抗体(HBcAb): 由病毒C区编码的HBcAg诱导产生,没

乙肝实验室管理注意事项

乙肝实验室管理 原则:避免样品污染,避免人员感染 一、人员衣着 1.禁止佩戴手表、首饰,不得化妆,不得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 2.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必须洗手并穿着合适的工作服或防护服隔离衣、戴口罩、帽子、 手套。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随后必须洗手。洗手采用流动水,用肥皂洗手3-5分钟。 3.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离开实验室前要做好消毒清洁工作,避免 传染性物质带出实验室。 4.在实验室内用过的防护服不得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里,实验室工作区域不得储存食 品和饮料,严禁在存放实验品的冰箱内存放食物。 二、实验室工作 1.需要保存的样品,应按规定条件保存,血培养瓶不得冷藏或冷冻。 2.试剂样品标本严格按照指定的位置摆放,不得带出实验室,只有保证在实验室内没有受 到污染的文件纸张才能带出实验室。 3.做好实验室温湿度控制的控制与记录,确保实验室条件稳定。 4.实验室应定期进行空气消毒,对所使用的仪器等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消毒。 5.加样等直接接触血清的操作一定要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废弃物要按规定处理(分类存 放,污染性废弃物要经处理后再丢弃)。 6.防止锐器刺伤,用过的针器等废弃物置于指定位置,统一处理。 三、污染控制 1.实验室应制订并执行处理溢出物的标准操作程序。出现溢出、事故以及明显或可能暴露 于感染性物质时,必须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实验室应如实记录有关暴露和处理的情况,保存相关记录。 2.污染的液体在排放到生活污水管道以前必须清除污染(采用化学或物理学方法)。根据 所处理的微生物因子的危险度评估结果准备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 3.意外暴露后的处理 实验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不慎被被针头刺伤时,应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然后用肥皂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再用0 . 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尽早进行抗体检测,应接种高效价免疫球蛋白0 . 06 m g /kg ( 24 h), 同时进行血液乙型肝炎标志物检查, 阴性者注射全套乙型肝炎疫苗, 对发生意外暴的实验室人员科室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适当的处理和预防用药, 进行详细登记,并及时上报单位保健科, 进行医学追踪观察, 同时对受伤者给予关心爱护, 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 四、人员培训 1.从事乙肝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应按照规定接种乙肝疫苗。 2.实验室主管负责整个实验室人员的职业安全培训并在工作中。督促大家严格遵守操作规 程。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并将防护工作纳入考核内容, 对违反操作规程, 不自觉采取防护措施的实验室人员给予必要的批评教育或经济处罚。所有实验室人员都应熟练掌握各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梅毒实验室检测汇总

张国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 写在课前的话 梅毒是一种慢性、系统性疾病。学员通过本课件的学习,要熟悉梅毒的定义、传播途径及临床分期;掌握不同时期梅毒的治疗方法;掌握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和梅毒免疫学反应;掌握梅毒血清学实验的原理、特点及各自优缺点;掌握先天性梅毒和神经梅毒的诊断方法。 一.梅毒概况及临床分期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人体受感染后,螺旋 体很快播散到全身,可侵犯全身各组织与器官,临床表现多样,且时隐时显,病程较长。梅毒早期主要侵犯皮肤及粘膜,晚期除侵犯皮肤、粘膜外,还可侵犯心脏血管系 统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全身各个系统;另一方面,梅毒又可多年无症状而呈潜伏状态。 主要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染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其次是垂直传播。随着梅毒在人 群中流行率升高,母婴垂直传播发生率日益上升,并伴随着包括诊断、治疗、阻断等 在内的一系列问题;第三,输血传播。输血传播曾经是梅毒重要的传播方式。但随着 血液筛查的广泛开展及输血的减少,梅毒经输血传播已很少发生。但近年来,由于艾 滋病的流行,梅毒仍然是输血安全的威胁。 临床分期:一期梅毒:主要表现为单个、无痛性的硬下疳,通常在感染梅毒螺旋 体后3 - 4 周出现;二期梅毒:一期梅毒不经治疗,梅毒螺旋体在几周到几个月后会 播散到血液中,引起二期梅毒。二期梅毒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发热、淋巴结病、弥 漫性皮疹、生殖道或会阴湿疣等。一、二期梅毒统称为早期梅毒; 三期或晚期梅毒:在最初感染的数年至十数年后发生,可累及任何器官,常见梅 毒瘤性梅毒、心血管梅毒以及神经梅毒。隐性梅毒:无症状但梅毒血清学试验呈阳性。 分为早期隐性梅毒(病程一般在一年以内)和晚期隐性梅毒(病程一般在一年以上)。 二.梅毒的治疗

艾滋病、梅毒、乙肝实验室检测技术

艾滋病、梅毒、乙肝实验室检测技术 市疾控中心白志永 艾滋病抗体检测及样品保存、运送 一、HIV抗体检测筛查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化学发光或免疫荧光试验 快速检测(RT) (建议配备合格的快速检测试剂,灰区。) 二、筛查程序 初筛和复检流程(图1) 样品 筛查试剂 初筛试验 阳性反应阴性反应 原有试剂+另一不同原理 (或厂家)试剂或另外两种 不同原理(或厂家)试剂 复检试验 均阳性反应一阴一阳均阴性反应 确证试验报告阴性 图1 HIV抗体筛查检测流程 三、筛查试验结果的报告(建议用修改后报告单附表3)(例) HIV抗体筛查试验用附表1、2进行报告,阴性反应报告为“HIV抗体阴性(-)”;阳性反应报告为“HIV抗体待复检”。

四、 HIV感染产妇所生儿童HIV抗体检测策略及流程 1、适用围 HIV感染产妇所生婴幼儿;已满18个月的婴幼儿,其母亲HIV感染状态不详,儿童出现H IV相关临床表现,临床怀疑HIV感染的儿童。 2、检测程序 图4 艾滋病感染产妇所生儿童HIV抗体检测流程 五、样品的保存、运送 1、样品的保存 用于抗体和抗原检测的血清或血浆样品,短期(1周)进行检测的可存放于2~8℃,一周以上应存放于-20℃以下。 2、样品的运送(例) (1)应符合生物安全要求; (2)应采用三层容器对样品进行包装。

第一层容器:直接装样品,应防渗漏。样品应置于带盖的试管。在试管的周围应垫有缓冲吸水材料,以免碰碎。 第二层容器:容纳并保护第一层容器,可以装若干个第一层容器。要求不易破碎、带盖、防渗漏、容器的材料要易于消毒处理。 第三层容器:容纳并保护第二层容器的运输用外层包装箱。外面要贴上醒目的标签、联系方式,还应易于消毒。 (3) 用于抗体检测的血清和血浆样品应在冻存条件下运送。 质量控制 一、艾滋病抗体检测的统计学室质量控制 1、试剂盒部对照 即试剂盒提供的阳性和阴性对照血清。用于判断实验的有效性,不能作为室质控品使用,部对照结果无效,必须重新试验。 2、室质控品 为非试剂盒组份的外部质控品,是为了监控检测的重复性而设置的,包括强阳性、弱阳性和阴性质控血清。也可以只设置一个弱阳性质控,以该试剂盒临界值(Cut-off)的2~3倍为宜。作用:判断该批临床样品检测的有效性,每次实验必须包含室质控品,其结果无效,必须重新试验。

艾滋病、梅毒、乙肝实验室检测技术

艾滋病、梅毒、乙肝实验室检测技术岳阳市疾控中心白志永 艾滋病抗体检测及样品保存、运送 一、HIV抗体检测筛查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化学发光或免疫荧光试验 快速检测(RT) (建议配备合格的快速检测试剂,灰区。) 二、筛查程序 初筛和复检流程(图1) 图1 HIV抗体筛查检测流程 三、筛查试验结果的报告(建议用修改后报告单附表3)(例) HIV抗体筛查试验用附表1、2进行报告,阴性反应报告为“HIV抗体阴性(-)”;阳性反应报告为“HIV抗体待复检”。

四、 HIV感染产妇所生儿童HIV抗体检测策略及流程 1、适用范围 HIV感染产妇所生婴幼儿;已满18个月的婴幼儿,其母亲HIV感染状态不详,儿童出现H IV相关临床表现,临床怀疑HIV感染的儿童。 2、检测程序 图4 艾滋病感染产妇所生儿童HIV抗体检测流程 五、样品的保存、运送 1、样品的保存 用于抗体和抗原检测的血清或血浆样品,短期(1周)内进行检测的可存放于2~8℃,一周以上应存放于-20℃以下。 2、样品的运送(例) (1)应符合生物安全要求; (2)应采用三层容器对样品进行包装。

第一层容器:直接装样品,应防渗漏。样品应置于带盖的试管内。在试管的周围应垫有缓冲吸水材料,以免碰碎。 第二层容器:容纳并保护第一层容器,可以装若干个第一层容器。要求不易破碎、带盖、防渗漏、容器的材料要易于消毒处理。 第三层容器:容纳并保护第二层容器的运输用外层包装箱。外面要贴上醒目的标签、联系方式,还应易于消毒。 (3)用于抗体检测的血清和血浆样品应在冻存条件下运送。 质量控制 一、艾滋病抗体检测的统计学室内质量控制 1、试剂盒内部对照 即试剂盒提供的阳性和阴性对照血清。用于判断实验的有效性,不能作为室内质控品使用,内部对照结果无效,必须重新试验。 2、室内质控品 为非试剂盒组份的外部质控品,是为了监控检测的重复性而设置的,包括强阳性、弱阳性和阴性质控血清。也可以只设置一个弱阳性质控,以该试剂盒临界值(Cut-off)的2~3倍为宜。作用:判断该批临床样品检测的有效性,每次实验必须包含室内质控品,其结果无效,必须重新试验。

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 [血清标志物]对于乙肝的病原学诊断最初、也是最常用的是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检测。HBVM主要包括:两对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 xAg、HBxAb、前S抗原及抗体、DNA多聚酶(DNA-P)及抗体等。通过检测HBVM可以间接的多角度了解患者HB V感染、复制以及病情恢复情况。常用血清标志物是两对半,临床意义如下: 1.表面抗原(HBsAg):位于病毒外壳表面,由HBV基因组S区和前S区基因编码,完整的大分子HBsAg是完整病毒的必需条件。血清HBsAg的出现,意味着HBV的现症感染,是乙肝血清学检查最重要的指标。H BsAg虽然只是HBV存在的间接指标,但诊断乙肝的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指标,主要因它出现最早,一般在感染后3周出现,有利于早期诊断。第二,它持续时间长,急性患者至少持续5周,最长可持续5个月,并且在血液中的释放量大,非常容易检测。前S1和前S2紧随HBsAg而出现在血流中,并与HBeAg和HBV-DNA相关。 2.表面抗体(HBsAb): 由于病毒HBsAg抗原性诱发机体产生的保护性抗体,HBsAb是一种保护系抗体,在HBsAg 消失后数周后出现,并可持续多年存在。HBsAb是所有乙肝要关抗体中出现最晚的。常与HBcAb同时存在,而很难与H

BsAg同时被检出来。抗前S1抗体出现于潜伏期,是所有抗体中出现最早的。抗S3抗体出现在急性期,处于HBV复制终止前后,提示有清除病毒的作用。 3. e抗原(HBeAg): HBeAg是一种可溶性蛋白抗原,一般仅见于HBsAg阳性血清中,阴性中偶见。HBeAg出现在血中稍后于HBsAg,同时消失很快,所以窗口期也不能出现。HBeAg是由HBV-DNA开放读码框前C区编码,与HBV的活动性复制密切相关,是HBV传染性的重要指标。HBcAg是HBV 复制的标记,而HBeAg是HBV正在复制的标记。 4. e抗体(HBeAb):在病毒复制过程中,e抗原暴露诱发机体产生。有一定保护作用。HBeAb紧接着HBeAg消失而出现,表示HBV复制已经减少,传染性降低。HBeAb持续时间不长,几月后逐渐消退。血清中HBeAb的检出意味着病毒复制中止或减少。 5. 核心抗体(HBcAb): 由病毒C区编码的HBcAg诱导产生,没有保护作用。由于HbcAg位于病毒内部,一般方法不能检出,在血清中只能检测到HbcAb。HbcAb可以作为H BV感染的标志。血清中的检出HBcAb表明病毒正在或曾经进行复制。常说的HBcAb一般是指HBcAb-IgG,是最用的两对半中最先出现的抗体,一般在HBsAg出现后2-4周出现。当HBsAg消失,而HBsAb还没有出现时,常只能检出HBcAb,因此临床将此阶段称为窗口期。HBcAb和HBsAb一样也可以

梅毒螺旋体的几种实验室检测方法

梅毒螺旋体的几种实验室检测方法 发表时间:2017-10-27T15:39:11.13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上第13期作者:蒲雯[导读] 梅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性传播疾病,临床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 610036 [摘要] 梅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性传播疾病,临床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进行诊断。当前,有多种实验室检测方法被使用。本文主要对直接检测法、血清学检测法及PCR检测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梅毒;检测方法;血清学;分子生物学 梅毒(Syphilis)是由苍白螺旋体(又称为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它主要通过性途径传播,临床上表现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潜伏梅毒和先天梅毒(胎传梅毒)等[1]。本文综述了目前应用于梅毒实验室检测的三类方法,一是病原体直接检测,二是血清学方法,三是分子生物学技术。 1. 病原体直接检测 梅毒螺旋体直接检测适用于一期梅毒。一期梅毒仅在接触部位发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的损害,标志性特征为硬下疳。此时血清中抗原抗体还未达到可测水平,因此梅毒螺旋体检测对梅毒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1.1 暗视野显微镜检查(DFM)可直接观察病灶分泌物中的梅毒螺旋体,是诊断早期梅毒的主要方法。用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可根据典型的形态、大小和运动方式,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诊断,特异性较高。但由于病程、取材、实验人员计术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敏感性较低。 1.2 镀银染色法(Warthin-starry)由于梅毒螺旋体具有亲银性,镀银染色法能将梅毒螺旋体染成棕褐色或黑褐色,形态清晰易辨,且标本可永久保存。缺点是镀银染液需新鲜配制,且存在其他类似的干扰物质,故临床应用较少。 1.3 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染色(DFAT)用荧光素标记的抗梅毒螺旋体抗体直接染色标本,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通过暗视野显微镜观察,从免疫学和形态学两方面检测梅毒螺旋体,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但同时,对显微镜设备和技术条件要求也较高,目前还没有被实验室广泛使用。 1.4 多功能显微镜诊断仪(MDI)是美国科学家布拉德福博士历经20年发明的一种屏幕线性放大40-20000倍的高清晰度显微镜,集现代光学、光电学、电子学、医学影像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医学显微设备。可直接从患者身上获得样本且不需做任何染色及任何加工处理,直接进行观察和诊断,方便快捷。 2. 血清学方法 2.1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实验该类方法检测的是反应素,由于多种疾病患者(如某些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肿瘤患者)、怀孕早期妇女、老年人群等均可能存在类似的类脂质抗体,常会发生低滴度生物学假阳性反应,需要结合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确证,并结合临床表现进行鉴别。 2.1.1 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以卵磷脂、心磷脂及胆固醇的混悬液作为抗原,与机体产生的反应素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属于微量玻片法,操作简单、快速,是唯一推荐用于检测脑脊液反应素的试验,对诊断神经梅毒具有重要价值。可作定量及定性试验,操作简单,试剂及对照血清已标准化,费用低,但是技术要求高,抗原悬液不稳定,要求待测血清新鲜而且需要加热灭活,且需要显微镜观察。 2.1.2 不加热血清反应素玻片试验(USR)是VDRL的改良方法,在抗原悬液中加入了二胺四乙酸二钠灭活补体从而使悬液更加稳定,又在悬液中加入了氯化胆碱可对待检血清直接化学灭活而不需要加热灭活,从而在检测时更加快速、方便。但仍需借助显微镜观察,主观判断性强,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 2.1.3 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是VDRL的改良方法。用特制的标准活性炭颗粒吸附VDRL抗原,通过肉眼观察白色纸板上有无黑色凝集颗粒出现而直接判断结果。该法操作简单、快速,结果易于观察,灵敏度较高,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检测方法之一。 2.1.4 甲苯胺红不加热试验(TRUST)原理与RPR类似,只是以甲苯胺红染料颗粒代替活性炭颗粒作为吸附剂,肉眼在白色纸板上观察到红色凝集物出现时,判为阳性,试验操作简便快速、结果易读,临床应用广泛。 2.2 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实验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采用的抗原为梅毒螺旋体天然抗原或多种重组梅毒螺旋体抗原,检测血清中抗梅毒螺旋体IgM或IgG抗体,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但由于IgG抗体可终身存在,因此不作为疗效观察的指标。 2.2.1 荧光密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待检血清预先经吸附剂(Reiter株非致病密螺旋体)去除了非特异性抗体,与Nichols 株梅毒螺旋体抗原作用,然后加入荧光素标记的抗人IgG,显示出待测血清中的抗梅毒螺旋体抗体。缺点是操作繁琐,且使用了活菌,使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2.2.2 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使用羊红细胞做抗原载体,吸附从兔睾丸中提取的梅毒螺旋体粉碎抗原,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体。由于待测血清经吸附剂吸收,排除了非特异性反应,此法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在临床上常用作确证试验。缺点是抗原制备困难,操作繁琐,试剂昂贵,且易发生自凝现象[2]。 2.2.3 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TPPA与TPHA的原理基本相同,TPPA用梅毒螺旋体致敏明胶颗粒替代TPHA试验中致敏羊红细胞,避免了TPHA血球易自凝而造成的漏诊,TPPA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在临床上也常用于梅毒血清学确证试验。此法操作简便、结果易判读,但试剂价格昂贵。 2.2.4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重组梅毒螺旋体抗原包被固相板条,加入梅毒血清和单克隆抗体酶标记物,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与酶标记物结合物,用酶标仪判定试验结果。ELISA试剂盒在国内外已出现多种,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2.2.5 化学发光法(CLIA)是放射免疫分析与酶联免疫分析的结合,采用双抗夹心法的原理,使用化学发光底物取代传统的显色底物,增加检测的灵敏度。CLIA可大批量全自动检测样本,结果判定更客观,对用于临床实验室梅毒的筛查具有一定的优势。 2.2.6 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技术(TRFIA)应用镧系元素的三价稀土金属离子(铕)及其螯合物作为示踪物代替酶,标记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原,待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后,加入增强液,引入了信号放大体系,用时间分辨荧光测试仪测定终产物的荧光强度,根据荧光强度和相对荧光比值确定待测物浓度。TRFIA也可大批量自动化检测。

艾滋病、梅毒、乙肝实验室检测技术

艾滋病、梅毒、乙肝实验室检测技术 岳阳市疾控中心白志永 艾滋病抗体检测及样品保存、运送 一、HIV抗体检测筛查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化学发光或免疫荧光试验 快速检测(RT) (建议配备合格的快速检测试剂,灰区。) 二、筛查程序 初筛和复检流程(图1) 图1 HIV抗体筛查检测流程 三、筛查试验结果的报告(建议用修改后报告单附表3)(例) HIV抗体筛查试验用附表1、2进行报告,阴性反应报告为“HIV抗体阴性(-)”;阳性反应报告为“HIV抗体待复检”。

四、 HIV感染产妇所生儿童HIV抗体检测策略及流程 1、适用范围 HIV感染产妇所生婴幼儿;已满18个月的婴幼儿,其母亲HIV感染状态不详,儿童出现H IV相关临床表现,临床怀疑HIV感染的儿童。 2、检测程序 图4 艾滋病感染产妇所生儿童HIV抗体检测流程 五、样品的保存、运送 1、样品的保存 用于抗体和抗原检测的血清或血浆样品,短期(1周)内进行检测的可存放于2~8℃,一周以上应存放于-20℃以下。 2、样品的运送(例) (1)应符合生物安全要求; (2)应采用三层容器对样品进行包装。

第一层容器:直接装样品,应防渗漏。样品应置于带盖的试管内。在试管的周围应垫有缓冲吸水材料,以免碰碎。 第二层容器:容纳并保护第一层容器,可以装若干个第一层容器。要求不易破碎、带盖、防渗漏、容器的材料要易于消毒处理。 第三层容器:容纳并保护第二层容器的运输用外层包装箱。外面要贴上醒目的标签、联系方式,还应易于消毒。 (3) 用于抗体检测的血清和血浆样品应在冻存条件下运送。 质量控制 一、艾滋病抗体检测的统计学室内质量控制 1、试剂盒内部对照 即试剂盒提供的阳性和阴性对照血清。用于判断实验的有效性,不能作为室内质控品使用,内部对照结果无效,必须重新试验。 2、室内质控品 为非试剂盒组份的外部质控品,是为了监控检测的重复性而设置的,包括强阳性、弱阳性和阴性质控血清。也可以只设置一个弱阳性质控,以该试剂盒临界值(Cut-off)的2~3倍为宜。作用:判断该批临床样品检测的有效性,每次实验必须包含室内质控品,其结果无效,必须重新试验。

乙肝诊断的实验室检查进展

实验室检查 (一)HBV 血清学检测 HBV 血清学标志物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和抗-HBc-IgM。HBsAg 阳性表示HBV 感染;抗-HBs 为保护性抗体,其阳性表示对HBV 有免疫力,见于乙型肝炎康复及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者;抗-HBc-IgM 阳性多见于急性乙型肝炎及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抗-HBc 总抗体主要是抗-HBc-IgG,只要感染过HBV,无论病毒是否被清除,此抗体多为阳性。在HBeAg 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基线抗-HBc 抗体的定量对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和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的疗效有一定的预测价值53, 54。血清HBsAg 定量检测可用于预测疾病进展、抗病毒疗效和预后9, 55, 56。为了解有无HBV与HDV 同时或重叠感染,可进行HDV 感染标志物的检测。 (二)HBV DNA、基因型和变异检测 1.HBV DNA 定量检测:主要用于判断慢性HBV 感染的病毒复制水平,可用于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选择及疗效的判断。准确定量需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quantitative PCR)法。 2.HBV 基因分型和耐药突变株检测:常用的方法有:(1)基因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法;(2)基因序列测定法;(3)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法。 (三)生物化学检查 1. 血清ALT 和AST:血清ALT 和AST 水平可部分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但特异性不强,应与心、脑、肌肉损害时的升高鉴别。 2. 血清胆红素: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胆汁代谢、排泄程度有关,胆红素升高主要原因为肝细胞损害、肝内外胆道阻塞和溶血。肝衰竭患者血清胆红素可呈进行性升高,每天上升≥1 倍正常值上限(ULN),且有出现胆红素升高与ALT 和AST 下降的分离现象。 3. 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可有血清白蛋白下降。随着肝损害加重,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可逐渐下降或倒置(<1)。 4. 凝血酶原时间(PT)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PT 是反映肝脏凝血因子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常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表示,对判断疾病进展及预后有较大价值。 5. γ-谷氨酰转肽酶(GGT):正常人血清中GGT 主要来自肝脏。此酶在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变失代偿时仅轻中度升高。各种原因导致的肝内外胆汁淤积时可以显著升高。 6. 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经肝胆系统进行排泄。所以当ALP 产生过多或排泄受阻时,均可使血中ALP 发生变化。临床上常借助ALP 的动态观察来判断病情发展,预后和临床疗效。 7. 总胆汁酸(TBA):健康人的周围血液中血清胆汁酸含量极微,当肝细胞损害或肝内、外阻塞时,胆汁酸代谢就会出现异常,总胆汁酸就会升高。 8. 胆碱酯酶: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对了解肝脏应急功能和贮备功能有参考价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