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对中国反补贴案例分析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10
反补贴案例加拿大对华反补贴案件【案情】2004年,加拿大连续对我国发起了3起反补贴案件调查。
2004年4月13日开始,加拿大边境服务署(CBSA)对原产于中国的烧烤架发起了反补贴立案调查,这是我国遭受的第一起反补贴调查案件;2004年11月19日,加拿大边境服务署作出反补贴终裁,决定终止本次反补贴调查,并将退还已征收的临时关税。
我国在国外对我国产品发起的首起反补贴调查中取得了胜利。
2004年4月28日,加拿大边境服务署对原产于中国的碳钢和不锈钢紧固件进行反补贴立案调查,2004年12月9日,加拿大边境服务署作出最终裁决,补贴额为1.25(人民币)元∕公斤;2005年1月7日,加拿大国际贸易法庭(CITT)对涉案产品作出了存在损害的肯定性裁决。
自此,碳钢和不锈钢紧固件案开启了国外对中国出口产品征收反补贴税的历史。
2004年10月,加拿大边境服务署对原产于我国的复合地板进行反补贴立案调查;目前,此案正在进行当中。
2005年3月10日,美国国会议员提出一项新议案,要求修订美国现行的反补贴法,对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一视同仁,对中国等国家补贴出口的做法进行反击。
该项议案是由美国参、众两院,共和、民主两党议员共同提出的,议案的名称为《2005年停止海外补贴议案》(SOS)。
【分析】2004年,加拿大连续对我国发起了3起反补贴调查,开创了我国对外贸易领域遭受新的贸易壁垒--反补贴--的先河;2005年3月10日,美国国会议员提出一项新议案--修订美国现行的反补贴法--对非市场经济国家也可以采取反补贴措施。
在国际贸易领域,世贸组织成员通常可以采取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3种形式。
2004年以前,反倾销措施一直是外国对中国进行贸易制裁的最主要形式,保障措施的使用很少,反补贴措施则从未使用过。
加拿大的行动和美国将对反补贴法进行修订给我们发出了危险的信号,今后,外国将更多地利用反补贴措施对我国进行贸易制裁。
与作为企业行为的倾销相比,补贴通常是政府的一项政策或措施,所以往往覆盖面广。
共同海损案例1:The “Athelbeach” and “Athelqueen”(194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两艘船舶在英国海军的护航下去英国。
但因出现德国潜艇,也因“战术”(general naval strategy),被护航的英国海军下令绕航去百慕大避难。
结果有关的两艘船舶在百慕大停留了两天,多花了燃油与其他使费(例如船员工资)。
船舶事后要求货方分摊,但被法院否定,判不属共同海损的费用。
案例2:The “Alpha”(1991)该轮在非洲搁浅,船长为使船舶脱浅,不合理地使用主机,也犯了其他错误,如没有等待涨潮、办事毫无计划等,最终导致主机遭受损坏,船舶也变为推定全损。
货方以船长所作所为不合理进行抗辩。
法院也认同这是事实,但是判1974年的规则中没有措施应是合理的要求。
问题当运输合同中载入适用不同版本的理算规则,而货方要求在避难港交货时,该要求是否许可?如果许可,货主是否还有义务分摊避难港的费用?如果适用1994年以前的规则案例:“The City of Colombo”轮案该轮装载货物前往加拿大的多伦多和汉米尔顿,为了修理主机须在蒙特利尔停留。
因此船东通知所有货主,并声称准备将货物转运至目的港,要求收货人按照惯用的共同海损协议同意不分离协议标准格式中的条款。
部分货主婉拒了该项协议并要求船东在蒙特利尔交货,船东拒绝交货并声称其对货物享有留置权。
因此,这部分货主请求加拿大联邦法院发出强制令,命令船东在蒙特利尔交货。
法院对那些没有附“不分离协议”的海损协议书项下的货物发出了强制令。
事后,船东起诉至加大联邦法院分庭,要求被告与其他签署了“不分离协议”的货主同样分摊共同海损,但未获得满意的结果。
后又上诉至联邦上诉法院,上诉法院依据美国原有的某些判例,维持并确认了分庭作出的如下判决:“当货主要求在船舶挂靠具备装卸设施的港口交货时,只要其支付全程运费,一般合同法和海商法都不强制货主非得在船舶抵达提单规定的最终目的港后才提货。
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浅析一、反补贴的规则依据及特点规则依据主要是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和《农业协议》。
《反补贴协定》给出了补贴的定义。
简单地说,为了扩大出口或鼓励进口替代,由政府向特定产业或企业提供的财政资助、价格支持等等,就构成补贴。
《反补贴协定》的目的并不是完全禁止任何成员方政府的补贴行为,而是禁止或不鼓励政府使用那些对其他成员方贸易造成不利影响的补贴。
为此,根据补贴的不同性质,《反补贴协定》将补贴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禁止性补贴、可诉补贴和不可诉补贴。
(一)禁止性补贴1. 出口补贴。
指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以出口实绩为唯一或为其一条件而给予的补贴。
2. 进口替代补贴。
又称当地成分补贴,指以使用国产货物替代进口货物为唯一或为其一条件而给予的补贴。
《协定》规定,WTO农业协议规定可以给予或可以维持的补贴不在禁止性补贴之列。
(二)可诉性补贴又称“黄箱补贴”,指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实施,但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对其他成员方的经济贸易利益会产生或者已产生不利影响,受到影响的成员方就可以向使用这类补贴措施的成员方提出反对意见和提起申诉。
在《农业协议》中还提出一个“蓝箱补贴”概念,主要是以农产品限产为前提的一些补贴。
“蓝箱”的设置给黄箱政策在执行上有了额外的灵活性,发达成员如美国、欧盟用得比较充分。
总的来说,“黄箱”是有潜力可挖的。
(三)不可诉性补贴又称“绿箱补贴”,分为两类:1. 不具有专向性的补贴。
这种补贴不会引发其他成员的反补贴措施,如为保障粮食安全储备而提供的补贴,自然灾害救济补助,农业生产者退休或转产补助等。
2. 有专项性特征,但又符合《协定》规定条件的补贴。
比如政府对科研、落后地区以及环保的补贴。
《协定》规定,具有专向性,但符合下列条件的补贴为不可诉补贴:①基础研究和竞争前开发活动补贴。
该类补贴不能超出项目成本的指定比例,且只能用于某些开支。
具体说,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合同基础上进行研究的补贴,该补贴不超过工业研究费用的75%,或竞争前开发活动费用的50%,并且该补贴仅限于人员开支、仪器设备、土地或建筑、咨询服务以及研究活动直接产生的其他费用等。
中国反补贴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反补贴是国际上通行的用于抵消进口国产品所得补贴,提高进口产品价格,保护国内市场的贸易工具。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发达国家开始使用反补贴手段来打击我国的出口贸易。
这标志着我国在饱受反倾销之苦的十多年之后,又将开始面临反补贴带来的威胁。
本文讨论了我国反补贴的现状,对我国近来接连遭受反补贴指控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可能的应对之策。
标签:反补贴贸易保护现状反补贴是世界贸易组织认可的一项重要法律措施。
它的作用是抵消进口产品所得到的补贴,使其不能在进口国市场上与进口国同类产品进行低价竞争,从而保护国内市场。
很显然,反补贴有利于减轻补贴对正常国际贸易造成的冲击,同时也有利于维护全球正常的贸易秩序。
一、全球反补贴和中国反补贴现状目前,世界各国除了适用本国的反补贴法以外,普遍适用在乌拉圭回合达成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SCM协定)来处理补贴与反补贴国际争端。
但由于世界各国对补贴定义不同,允许程度不同,裁量自由度不同,各国政府很容易滥用反补贴措施,使其成为限制进口的手段,以形成事实上的非关税壁垒。
而WTO成员国达成的SCM协定又不是十分完善,如对于如何计算补贴所造成的损害等问题就一直没有严格的定义。
鉴于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频频使用反补贴手段作为其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
从图1可以看出,全球范围内的反补贴案件数量从1995年开始逐年攀高,在经历了1999年的高峰之后,又逐渐回落。
从图2可以看出,反补贴案件的数量远远少于同时代的反倾销案件数量。
这主要是因为:(1)反补贴调查牵涉更多的是政治因素。
调查不仅涉及出口商,同时还涉及该出口商所在国(地区)的政府。
(2)比起倾销来,补贴更难以认定。
因此,一成员在首次使用反补贴措施时容易发生“照搬”反倾销措施的使用方法。
这常常被专家小组裁定与世贸组织规则相悖。
因而使用反补贴措施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反倾销措施。
虽然国际上的反补贴案件整体趋势在减少,但对于中国而言,却面临另外一种情况。
浅析欧盟首次对华征收反补贴税WTO 成员国最经常采用的两种贸易救济措施是反倾销和反补贴。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反倾销主要针对单个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即企业以比国内市场正常价格低的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产品。
而反补贴则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更多强调政府对企业的出口补贴。
反补贴调查到目前为止远远没有反倾销调查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大,但仍然会对被调查国的出口贸易造成很大伤害。
随着中欧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欧盟正在逐步改变其贸易救济措施,开始对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征收反补贴税。
一、我国遭受反补贴调查历史2004 年4 月13 日, 加拿大边境服务署对原产于我国的烧烤架发起反补贴立案调查,这是我国遭受的第一起反补贴调查。
而加拿大一直没有终止对中国产品的反补贴调查的脚步。
15天后,加拿大边境服务署又对原产于中国的碳钢和不锈钢紧固件发起了反补贴立案调查。
同年10月,加拿大边境服务署又对原产于我国的复合地板进行反补贴立案调查。
在同一年中,加拿大对中国发起了3起反补贴调查,这在中国遭受反补贴调查历史上是空前的,反补贴调查立案数量之多,涉及的产品种类之丰富,给我国相关的职能部门和企业带来这样一个启示:这可能对其他国家起到示范作用,我国遭遇的反补贴调查数量可能会逐渐增多。
果不其然,2006年11月1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接受美国新篇章公司申请,开始对我国的无镀层薄纸进行反补贴调查。
随后的四年,美国又对我国提出了多起反补贴调查。
反补贴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同样传递到了欧盟。
2010 年4 月17日,欧盟决定对进口的我国铜版纸展开反补贴立案调查,这是欧盟对我国产品发起的第一起反补贴调查。
相隔5 个月后,欧盟又对我国发起了第二起反补贴调查,即对华数据卡反补贴调查。
最终在我国的铜版纸产品上,2011年5 月14日,欧委会裁定对中国企业征收4%-12%的反补贴税率和8%-35.1%的反倾销税率,开创了欧盟对华征收反补贴税的先例,也是欧盟第一次对中国同一产品采用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双重救济。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摩擦的加剧,反补贴案件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增多。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在钢铁行业也面临诸多国际贸易争端。
本文将以某钢铁公司反补贴案为例,分析反补贴法律的相关问题。
二、案情简介2019年,我国某钢铁公司(以下简称“原告”)向国家商务部提出反补贴调查申请,指控某国外钢铁企业(以下简称“被告”)对原告进行补贴,损害了我国钢铁市场的公平竞争。
经过调查,国家商务部裁定,被告确实对我国某钢铁公司实施了补贴行为,并对被告实施了反补贴措施。
三、案例分析(一)反补贴法律概述1. 反补贴法律的定义反补贴法律是指旨在规范国际贸易中补贴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秩序,保护国内产业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
2. 反补贴法律的特点(1)涉及国家主权:反补贴法律属于国际经济法范畴,涉及国家主权和国际贸易政策。
(2)程序复杂:反补贴调查程序复杂,包括调查申请、立案、调查、裁定、执行等环节。
(3)处罚严厉:反补贴措施包括征收反补贴税、禁止进口等,处罚严厉。
(二)案件分析1. 补贴行为的认定本案中,被告在出口过程中,通过政府补贴降低了产品价格,损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根据《反补贴条例》,政府提供的财政资助、贷款补贴、税收优惠等均属于补贴行为。
2. 损害的认定本案中,被告的补贴行为导致原告产品在国内市场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减少,经济损失明显。
根据《反补贴条例》,损害包括直接损害、间接损害和威胁损害。
3. 因果关系认定本案中,被告的补贴行为与原告的经济损失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被告的补贴行为是原告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
(三)反补贴措施本案中,国家商务部裁定被告实施了补贴行为,并对被告实施了反补贴措施。
反补贴措施包括:1. 征收反补贴税:对进口产品征收与补贴金额相当的税款。
2. 禁止进口:禁止进口涉案产品。
四、法律启示1. 加强反补贴法律宣传企业应加强反补贴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遭受反补贴调查案例篇一:最近三年中国遭遇的反倾销反补贴案例最近三年中国遭遇的反倾销反补贴案例09经济学2班3109010657韩维伟一、中欧钢铁扣件反倾销案胜诉,击破欧盟贸易保护:以反倾销之名,20xx年,欧盟开始对进口中国的钢铁扣件课以重税。
由于实在忍无可忍,20xx年7月31日,中国在wto起诉欧盟。
首先进行的是必经的磋商程序,但磋商无果。
同年10月12日,中国要求成立专家组进行审理。
巴西、加拿大、智利、哥伦比亚、印度、日本、挪威、中国台湾、泰国、土耳其和美国以第三方身份参加诉讼。
20xx年12月3日,wto专家组就中国诉欧盟对中国钢铁扣件反倾销案作出一审裁决,支持了中国的8项诉求;同时,认为中国对11项诉求证明不充分不予支持,并对另外9项诉求不予裁决,或者认为不在管辖范围,或者没有裁决必要。
中国获得支持的8项诉求是双方争议的核心,所以从整体上讲,中国胜诉。
二、中美轮胎特保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于20xx年6月29日提出建议,对中国输美乘用车与轻型卡车轮胎连续三年分别加征55%、45%和35%的从价特别关税。
根据程序,20xx年9月11日,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决定对中国轮胎特保案实施限制关税为期三年。
20xx年12月13日,wto驳回中国提出的美国对其销美轮胎征收反倾销惩罚性关税的申诉,仲裁小组表示美国在20xx年9月对中国销美轮胎采取“过渡性质保护措施”征收惩罚性关税未违反wto规定。
20xx年9月5日,世界贸易组织(wto)裁定中国败诉。
三、国际对华钢材反倾销案例:20xx年,国际方面对中国钢铁反倾销案共计21例,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盟,美国7起,欧盟4起,俄罗斯3起,印度3起。
从品种上看,中国的钢管产品又成为各国主要的反倾销对象,总计有12起之多,未来中国钢管出口环境将受到严峻的威胁和挑战。
1、美国对中国石油钢管征收反补贴税。
12月3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投票表决认定,美国国内钢铁工业受到从中国进口石油钢管产品的损害,该裁决为美国商务部11月24日的终裁结果扫清了道路。
我国遭到国外频繁双反的原因分析及深层见解摘要:自2004年加拿大首次对我烧烤架产品发起“双反”调查以来,我国就不断遭受各国双反调查,近年来更是愈演愈烈。
事实上,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已然成为美国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最大受害者,频频的双反政策对我国的企业产生极大危害,使许多企业面临危机,同时对国家的就业水平的下降和经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就我国遭遇外国双反的现状进行描述,从而分析原因。
提出个人的相关见解。
关键字:反倾销反补贴原因分析个人见解一、关于双反的部分简介双反是指某一个(或几个)国家或地区的同一种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包括反倾销和反补贴,反补贴是指一国反倾销调查机关实施与执行反补贴法规的行为与过程。
其中的补贴是指一国政府或者任何公共机构向本国的生产者或者出口经营者提供的资金或财政上优惠措施,包括现金补贴或者其他政策优惠待遇,使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比未享受补贴的同类产品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
若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格,就会被认为存在倾销。
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格的差额被称为倾销幅度。
所以,确定倾销必须经过三个步骤:确定出口价格;确定正常价格;对出口价格和正常价格进行比较。
一般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称为“反倾销税”。
当进口产品以倾销价格或在接受出口国政府补贴的情况下低价进入国内市场,并对生产同类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的情况下,世界贸易组织(WTO)允许成员方使用反倾销和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恢复正常的进口秩序和公平的贸易环境,保护国内产业的合法利益。
通常我们所说的“双反”调查,是指对来自某一个(或几个)国家或地区的同一种产品同时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双反”调查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WTO相关协定和国内法。
其中,WTO相关协定主要包括《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6条、第16条、《关于实施1994年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第6条的协定》(《反倾销协定》)和《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等。
WTO成员之间的反补贴案例 (1)案例一菲律宾与巴西关于椰子干反补贴税案(1995年11月27日) (1)案例二加拿大与巴西关于飞机补贴争端案(1996年6月18日) (6)案例三欧共体、日本和美国与印度尼西亚关于汽车工业措施的纠纷(1996年10月3日) (20)案例四美国、新西兰诉加拿大奶制品出口补贴案(1997年10月8日) (34)案例五欧共体与美国关于钢材反补贴税争端案(1998年6月12日) (46)WTO成员之间的反补贴案例案例一菲律宾与巴西关于椰子干反补贴税案(1995年11月27日)一、案件概述1995年11月27日,菲律宾以巴西对其出口的椰子干征收反补贴税,不符合GATT1994及农产品协议的有关规定为由,根据GATT1994第23条第1款要求与巴西磋商,讨论巴西对其出口的椰子干征收反补贴税的问题。
1995年12月8日,巴西提出,只要菲律宾同意根据东京回合反补贴守则进行磋商,它就愿意同菲律宾磋商。
菲律宾认为,巴西的答复相当于拒绝磋商。
1996年1月17日,菲律宾根据GATT1994第23条第2款和DSU第4条第3款要求成立专家小组。
巴西则要求向WTO成员方散发材料,称本案适用的是东京回合反补贴守则,DSB不应该讨论本案。
1996年1月31日双方进行了磋商,菲律宾同意推迟专家小组成立,巴西则邀请菲律宾先和它讨论法律适用问题。
双方磋商未果。
1996年2月5日,菲律宾再次请求成立专家小组。
1996年3月5日,DSB决定成立专家小组。
1996年4月16日,由Maamoun Abde-Fattah(任组长)、Zdenek Jung 和Joseph Weiler三人组成的专家小组建立。
加拿大、欧共体、印尼、马来西亚和美国保留第三方权利(后来马来西亚又撤回了作为第三方的请求)。
1996年10月17日,专家小组作出报告并分发给各方。
1996年12月16日,菲律宾向DSB提出上诉,并于1997年1月9日提交了上诉材料。
加拿大对中国反补贴案例分析说明摘要:反补贴是指一国反倾销调查机关实施与执行反补贴法规的行为与过程。
加拿大是第一个对中国发起反补贴调查的国家,而且对中国发起反补贴调查的数量仅次于美国对中国发起的调查。
事实上,中国是加拿大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加拿大也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市场,加拿大频频对中国企业出口的产品征收反补贴税,可能将中国的很多产品挡在加拿大的国门之外。
加拿大是除美国之外对中国发起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并且每起都伴随着反倾销调查,加拿大国际贸易法庭对大多数案件做出肯定性损害终裁,并征收反补贴税及反倾销税,可见加拿大对中国反补贴志在必得的决心。
关键词:反补贴;反倾销;加拿大;贸易摩擦;WTO一、引言(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逐渐备受各国关注,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国际金融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贸易摩擦。
特别是我国与加拿大的对外贸易交流中,问题频出,尤其是2004年加拿大连续对我国发起的3起反补贴调查,不仅意味着反补贴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也标志着贸易摩擦出现了新形势。
反补贴是指一国反倾销调查机关实施与执行反补贴法规的行为与过程。
反补贴本来是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维护公平贸易,保护国内产业安全的手段,但是却被一些国家用做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
中国是加拿大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13年,两国双边贸易总额超过730亿加元占加拿大贸易总额的7.7%。
截至2013年年底,加拿大在中国的直接投资总额达49亿加元,是10年前的近6倍。
随着两国贸易的发展,两国之间的贸易争端也日渐频繁。
从2004年开始,加拿大频频对我国企业出口的产品发起反倾销与反补贴合并调查,将我国的很多产品挡在加拿大的国门之外,在最近十年里,加拿大已对我国发起了多起反倾销与反补贴和并调查。
本文通过对几起加拿大对中国的反补贴案例的分析,找到中国频遭反补贴调查的原因所在,并探讨关于应对反补贴调查中国应该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希望以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更加注重贸易摩擦方面的问题,适时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使中国的发展道路更加平稳,发展更加迅速。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国内的研究状况黄文旭(2009),通过对加拿大对华半导体冷热箱反倾销与反补贴税案的介绍,分析加拿大对华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的新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加拿大反补贴调查的策略[2]。
李炼(2006),研究了加拿大对中国反补贴案例的启示,着重研究中国的应对策略选择方面,分析了WTO对反补贴的导向问题,提出对于任何补贴,只要企业不将其用于谋取价格竞争优势和大幅度地提升市场份额,就不大可能引发反补贴诉讼[3]。
方茜(2006),采取比较法学和法律经济学研究方法,对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反补贴立法和使用情况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归纳各国国内补贴立法的特点和优缺点[4]。
张斌(2009),从美国和加拿大的立法和实践角度,采用比较分析法研究了对华反补贴价格比较基准,得出一个规律:是否使用外部基准取决于各自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或在同一产品反倾销调查中的市场导向产业认定[5]。
甘英(2007),全面分析了WTO补贴与反补贴法律框架,对WTO补贴与反补贴法律与实践及其发展前景进行深入细致和全面化的研究[6]。
2.国外的研究状况Collie(1991),分析了补贴产品进口国通过实施反补贴措施,来影响出口国的补贴政策,论证得出,反补贴税的征收肯定会给出口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7]。
Larry D.Qiu(1995),构建了寡头垄断模型,分析得出征收反补贴税能对出口补贴起到有效的限制作用[8]。
Steven M.Suianovic(1998),使用完全竞争市场模型深入分析实施出口补贴及征收反补贴税对两国国内的影响,总结出口补贴使出口国和世界福利都受损,征收反补贴税会有利于提升世界的整体福利水平,而对进口国和出口国的福利影响是不确定的[9]。
二、反补贴概论(一)反补贴概述1.反补贴的含义反补贴,是指一国反补贴调查机关实施与执行反补贴法规的行为与过程。
反补贴的出现是因为补贴的存在而引起的。
一般都认为,补贴会造成出口国出口商品占有不公平的竞争地位,这样就损害了国际自由贸易秩序。
因此,世界贸易组织就允许反补贴作为保护各国国内产业安全和维护世界公平贸易的三种有效手段之一。
反补贴本来就是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的、保护国内产业安全、维护世界公平贸易的一种手段,但现在,却被一些国家用做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
2.反补贴的特点反补贴,是WTO规定的三大贸易救济措施之一,属于合规性贸易壁垒。
反补贴属于新型贸易壁垒,对被调查国外贸出口和经济发展具有更大的影响,其特点如下:(1)反补贴的应诉主体为政府。
众所周知,补贴行为属于政府行为,反补贴的调查对象也就是政府政的策措施。
而且反补贴会影响被调查国的贸易和产业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甚至总体的经济战略。
(2)反补贴的调查范围更加广泛。
反补贴的涉及面很广泛,调查范围可能是接受政府补贴对象的下游企业,甚至整个产业链,影响相对更大。
(3)反补贴的影响时间较长。
反补贴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比较广泛和持久。
应对反补贴调查,一国政府须逐步调整相应的贸易政策、产业政策,这种调整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一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4)反补贴也具有很强的连锁效应。
在反补贴调查中被认定的补贴措施,就可以直接被其他成员国在反补贴调查过程中援引。
在当前,WTO的其他成员国对反补贴使用非市场经济国家与否这样的原则还没有清楚地记载,美国的判例很可能会对世界其他国家反补贴调查产生很强的连锁效应。
欧盟等其他WTO成员国也很可能会效仿美国的做法,重新修订反补贴相关法律,使之可以适用于中国出口的产品。
(二)中国易受反补贴调查的原因1.中国的补贴政策存在缺陷虽然中国按照《补贴与反补贴协议》(简称SCMA)和透明度原则的要求,在《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0条,关于补贴的相关规定的第3点,承诺取消属于SCMA第3条范围内的所有补贴,并对补贴政策做了相应的清理、修改和公布,但是中国现行的补贴政策与议定书中的承诺并不相符。
这多半是由于国内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各级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调整的滞后性,以及一些不一致性所导致的,目前的国内优惠产业政策和措施仍然保留着一些补贴的项目,主要可以分类为:税收优惠、土地使用费及其他管理费用优惠、地区优惠和技术改造费用优惠、中小型企业优惠等其他形式的优惠。
这些具有体制性或政策性特征的补贴的出台与实施,对中国反补贴提供了现实条件。
以加拿大在对中国铜制管件反补贴案为例,中国涉及多个部门的有关低息贷款、税务、进口设备和原材料补贴、土地优惠、原材料国内采购专项财政补贴等政策,给加拿大指控中国留下了“口实”。
中国的各类补贴政策种类繁多,但是又没有按照世界贸易规则进行事前审查,很容易被外方抓住把柄。
如此一来,政府上万元人民币的补贴资金,很可能会导致企业和行业损失上千万美元。
2.中国在应对反倾销调查中的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主张在WTO的框架下,反补贴措施是否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这一直是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且在2004年以前欧、美、加等国极少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反补贴调查。
但是,在反倾销调查中,中国也极其反对欧、美等国将中国列入非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范围从而将“替代国价格”当作中国出口产品正常价值的可比价格,从这方面来看,中国希望更多的国家将中国的产品视为市场经济国家来源产品的愿望非常强烈,因此,这种期望为外国对中国实施反补贴措施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因为即使美国不通过《贸易权利执行法案》,也同样可能按照中国所希望的那样,将中国在反补贴调查中列入市场经济体制国家范围。
显然,WTO成员无论是否修改法律,都可以根据需要对中国出口产品实施反补贴调查。
3.中国的出口市场过度集中现在的中国显然是一个贸易大国,但大量的出口产品集中于传统市场,这是导致频繁遭遇反补贴调查的原因之一。
中国的出口企业经常会聚集在较少数的国家,这就比较容易造成在短时期内出口货物量猛增,因此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反补贴调查及各种类似的贸易摩擦。
尽管,新兴市场近几年的发展比较快,但占中国总出口量的比例仍然不多。
很多专家一直都倡导,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但由于传统市场的市场比较成熟,法制几乎健全,渠道比较固定,银行结汇也很方便,而开拓新的市场则可能会存在比较大的商业风险,还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精力等。
因此,各出口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看到某个市场的行情不错,就全都涌进来,往往就会造成某个市场内的某种产品过度集中。
事实上,中国对开拓出口新市场的支持力度还不是很强。
开拓新市场的成本多半是由企业来承担的,政府并没有很好地从资金、政策、信息等各个方面给予支持。
此外,中国现有商会的专业化程度也不够,对于企业的服务还不到位,并没有在企业进入一个新市场之前,通过大量的调研为企业提供丰富的商情信息和决策依据。
4.中国政府和企业应对反补贴能力不足一直以来,反倾销调查都是中国遭受较多的贸易救济措施,而反补贴措施则是近几年才开始使用的。
尽管在90年代也发生过涉及中国的反补贴案件,但最后都是因为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而不了了之。
对中国企业和政府而言,反补贴措施的使用,引发的是新型贸易摩擦,中国政府和企业在应对反补贴方面并没有经验,很多方面都无从下手。
此外,由于应对反补贴调查的费用很高,而且耗时也很长,中国的很多企业多半持有的是消极应对的态度。
而且,中国政府在反补贴法规的立法和执法方面存在很严重的欠缺,使其在应对外国反补贴调查时略显无力。
5.补贴认定标准违背了中国的实际情况WTO的条款明确授权,成员方可运用替代基准衡量转型经济国家的补贴,显然这一史无前例针对中国的条款,导致WTO进口成员方可以考虑使用中国以外的价格和条件作为替代市场基准,进而使补贴的认定标准违背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外国更容易认定中国存在补贴。
这是SCMA不对政府提供的物资、贷款等构成的补贴进行直接认定和由于中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质使得难以找到合理并且合适的正常价格和条件而导致的。
因此,《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b)款也明确的允许了这样的做法。
事实证明,多起针对中国的反补贴调查都使用了替代基准,这些对中国极不公平的现象也间接的导致了对华反补贴的愈演愈烈。
三、加拿大对中国反补贴案例(一)2004年加拿大对中国碳钢和不锈钢紧固件反补贴的调查1.案情介绍2004年4月28日,加拿大边境服务署对中国出口加拿大的碳钢及不锈钢紧固件进行反补贴调查。
调查期为2003年1月1日至2004年3月31日。
调查的产品有螺栓、螺母、螺钉等紧固件,涉及中国的20多家企业。
2004年6月28日,加拿大国际贸易法庭对产业损害调查作出肯定性初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