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容量和升
- 格式:ppt
- 大小:5.08 MB
- 文档页数:31
《认识容量和升》教案(通用3篇)《认识容量和升》篇1师:(出示量筒等)看了这些东西,你认为我们今天学什么呢?生:升,毫升师:那你对升和毫升有哪些认识呢?生:它是一个单位生:用字母表示是l生:一瓶橙汁是2升生:1升=1000毫升生:牛奶,饮料,油外面的标签上都有几升或几毫升师:通常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我们用升或毫升作单位(板书)师: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生:是计量液体时用的,其他是不可以的。
师:你能举例说明吗?生:饼干,蛋糕,大米等师:这些通常用什么作单位?生: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师:计量的是它们的重量(生接口说)师:那升和毫升计量的又是什么呢?重量吗?生:不是师:其实升和毫升计量的是液体的容量。
(板书:容量)师:那什么是容量呢?生:就是可以放多少水师:也就是说如果给你这样的两个杯子(一大一小),如果注满水,那么大杯的水比小杯多(生接口说),在数学上,我们可以说大杯的容量比较大,小杯的容量比较小。
师:你能从生活中常见的容器中举例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评析: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的对升和毫升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容量的意义,再通过两个大小不一的杯子的比较进一步加深对容量的认识。
这样的导入,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以生活经验为基础,逐步上升为数学的概念,然后再回到实际中加以理解,这同时也是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
《认识容量和升》教案篇2设计思路:1、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体会容量的含义2、让学生观察几种常用容器,了解在日常生活里常用“升”作为容量的单位。
3、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的大小,感受1升的实际意义;然后通过进一步的操作、观察,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几种常见的容器加深对1升的认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
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
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1.出示例2情景图。
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
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
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三、练习。
一、升和毫升【认识容量和升】1、认识容量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就是它的容量为了准确测量或计算容器的容量,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升或毫升。
2、认识容量单位“升”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常用符号“L”表示。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为1升计量固体体积不能用升作单位3、感知对1升的认识1升水大约能倒满4个纸杯,3升水能倒满4个大碗,1个大碗大约能装3/4升水1升水正好能装满棱长为1分米(dm)的正方体容器。
【认识毫升】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常用符号“mL”表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为1毫升1毫升大约只有十几滴水2、升与毫升的进率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是1000,即1升=1000毫升3、升与毫升的换算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与其他单位的换算方法一样,把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乘进率;把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4、生活中的升和毫升的运用:生活中一杯水大约250毫升;一个高压锅大约盛水6升;一个家用水池大约盛水30升,一个脸盆大约盛水10升;一个浴缸大约盛水400升;一个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2升,一个金鱼缸大约有水30升,一瓶饮料大约是400毫升,一锅水有5升,一汤勺水有10毫升。
5、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血液总量约为4000----5000毫升。
义务献血者每次献血量一般为200毫升。
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1、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①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
②计算时从高位算起,先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如果被除数前两位比除数小,就用前三位除以除数。
③除到被除数的第几位,商就写在这一位上。
④注意每次的余数要比除数小。
2、试商时,用四舍五入法将除数看作最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若除数看大,则初商可能偏小;若除数看小,则初商可能偏大。
例:① 362÷43,将43看作(40)来试商,此时初商可能(偏大);② 362÷48,将48看作(50)来试商,此时初商可能(偏小)。
跨学科教学设计:通过认识容量和升学习数学的教案设计通过认识容量和升学习数学的教案设计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单一学科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跨学科教学设计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跨学科教学设计包括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个跨学科教学设计,通过容量的认识和学习数学的教案设计。
一、容量的认识1.什么是容量在日常生活中,容量是我们经常所用到的一个概念。
容量是指物体所能装下的东西的多少,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固体。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容器进行量杯、打水等等工作,因此掌握容量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2.容量的计量单位容量通常是用升、毫升、立方米三种单位来进行计量。
升是国际单位制中容量的基本单位,而毫升则是升的一千分之一,立方米是较大的容量单位。
3.容量的换算在计算容量时,可能会需要进行容量单位的换算,例如将升换算成毫升或者将立方米换算成升。
换算方法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比例来完成。
二、学习数学的教案设计1.课程设计目标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掌握容量基本概念和计量单位。
2)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容量换算。
3)训练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
2.教学材料准备板书、PPT、测量工具、容器等。
3.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探究法。
教师通过实际生活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案例中出现的容量计算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跨学科思维。
4.教学内容及流程第一节:课前准备教师在课前设计学习案例,如“李老师要制作一个1500毫升的冰糖葫芦,需要多少个糖葫芦才能完成?”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配置一套测量工具(如量杯、称、汽油桶等),教师准备好所需的糖、棍子和装糖的容器。
第二节:引入案例探究1)教师设置案例背景,回顾或引用相关的生活经验。
2)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检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3)通过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讨论、汇总、纠错,为下一步的学习和活动提供基础。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一、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认识容量和升】1、认识容量所能容量物体的大小,就是它的容量为了准确测量或计算的容量,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2、认识容量单位“升”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常用符号“L”表示.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为1升计量固体体积不能用升作单位3、感知对1升的认识31升水大约能倒满4个纸杯,3升水能倒满4个大碗,1个大碗大约能装4升水【认识毫升】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常用符号“mL”表示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容量为1升2、升与毫升的进率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是1000,即1升=1000毫升或3、升与毫升的换算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与其他单位的换算方法一样,把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乘进率;把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元,除以进率填单位时,先看量词,“瓶”通常填毫升,(大可乐,大雪碧也是按瓶装的,这里面填升),“桶”“缸”“箱”通常填升.二、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1、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1)整十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1)利用表内除法计算;2).根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想乘法算除法(2)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被除数里面有几个除数,商就是几.有余数时,必须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3)除法的验算公式:没有余数时被除数=商×除数有余数时被除数=商×除数+余数2、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1)没有余数的除法笔算用竖式计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不够除时,再看被除数的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拓展:用竖式计较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时,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前两位够除时,商是两位数;前两位不够除时,商是一位数.(2)有余数的除法笔算笔算除法时,可以先估算一下商的范围,这样有助于想到商的最高位,便于检验算得是否正确,同时适当地运用技巧,可以降低计算的难度,提高计算速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1、把除数看做与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1)试商试商过程分以下几步:1)把除数看做整十数;2)想整十数乘几接近被除数并口算试商;3)把口算试得的商与非整十数的除数相乘,看试得的商是否合适.(2)“四舍”法试商当除数的各位小于5时,把除数个位上的数舍去,看做与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初商的结果大概偏大(2)“五入”法试商当除数的各位大于或者即是5时,除数个位上的数舍去,十位上的数加1,看做与它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初商的结果大概偏小总结:试商时,初商会“四舍偏大”,“五入偏小”2、初商后的调商方法(1)初商过大的调商方法初商后,商与除数的积大于被除数,说明商过大,需要调小(2)初商过小的调商方法试商后,商与除数的积小于被除数,但余数大于或即是除数,申明商过小,需要调大.简单的周期1、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叫做周期现象2、用除法解决周期现象中出现的问题三、窥察物体1、从分歧方向窥察统一物体,看到的外形大概是分歧的.2、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到的图形首先观察物体的样子和特点,然后以观察者的角度想一想是在物体的哪个方向看到的,把观察到的图形和题中的图形对照,得到正确的答案3、根据指定的视图摆物体先想这个视图是从上面未知观察到的,再根据视图的特点摆出物体.4、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1、统计表(1)按照查询拜访相关数据填写统计表,在对应栏里填上对应的数据;合计是各个分类事物的统计数据之和(2)注意事项:一定注明统计表的名称和制作日期2、数据的分段收拾整顿统计(1)收集、整理数据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2)分段收集,收拾整顿数据时,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3、条形统计图(1)制作条形统计图时,可以按照数量的大小确定1格代表几何个单元,确定好横轴、纵轴及单元长度(2)特性: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几何(3)注意事项:肯定注明统计图的名称和制作日期、条形图上的数字必需标上去4、平均数(1)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平均数(2)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3)经常使用“移多补少法”和“计较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4)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影响,即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五、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法(归一问题、归总问题)用列表格的方法整理题里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帮助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简化文字叙述,突出数学信息.只要明确各种数量关系,把可能的问题列举出来,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步骤:按照题目筛选相关信息→列表收拾整顿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精确列式解答六、可能性1、肯定前提下,一些事物的结果是可以预知的,具有确定性;一些事件的结果是不可预知的,具有不确定性.2、时间发生的大概性有大有小,大概性的大小与数量有关,在总数量中所占数量越多,大概性就越大;所占数量越少,可能性就越小.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假如加、减法两边同时有乘除法,则乘除法可以同时计较【含有小阔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混合运算中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的.【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1、认识中括号中括号又叫方括号,用”[]”表示,在混合运算中,如果已经使用了小括号后仍需改变运算顺序,可以用中括号2、运算顺序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八、垂线宁静行线1、直线和射线的认识与比较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和区别名称线段射线直线图示端点个数两个一个无延伸情况不能向两端延伸只能向一端无限延伸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长度可以测量无法测量无法测量联系直线和射线都是无限长的,射线可以一端无限延长,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颠末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直线和射线都是无穷长的,无法比较二者的长度常见判断题:1、直线比射线长()2、有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3、XXX画了一条5厘米长的直线()2、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间隔.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角的认识(1)认识角从一点起引出的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叫.这个点叫做角的定点,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如图边1顶点边角通经常使用标记“∠”来透露表现,上图的角记作∠1,∠1读作角一角的组成:一个顶点、两条边(2)画角从角的组成,画角时要先确定顶点(即在适当的地方画一个点),然后画角的两条边(从这一点向不同方向画出两条射线).可以画不同方向的角4、认识量角器(1)测量角的大小的工具是量角器,量角器的中心有一个点叫做中心点.量角器上180°的刻度线与90°的刻度线相交的点是量角器的中心,量角器上有两条刻度线和两圈刻度.量角器里按顺时针方向表示的刻度叫做外圈刻度,量角器里按逆时针方向透露表现的刻度叫做内圈刻度.(2)角的计量单元是和透露表现标记:把半圆分红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度”是计量角的单元,用标记“°”透露表现,如1度记作1°,“°”要写在数字的右上角.量角器是半圆形的.把这个半圆平均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是1°.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分别是逆时针和顺时针方向排列的.5、用量角器量角“三个重合、一个注意”(1)点点重合: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2)线边重合:量角器的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3)线边重合:刻度线与另一条边重合,即读出几度注意点:内圈刻度线与外圈刻度线不能混合使用6、三角尺上的角的度数三角尺含有分歧的度数:30°、45°、60°、90°用一副三角尺可以拼成的角有15°(45°-30°)、75°(45°+30°)、105°(45°+60°)、120°(90°+30°)135°(90°+45°)、150°(90°+60°)一副三角尺拼成的角的度数都是15的倍数.7、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常见判断题:(1)角的两边越长,这个角就越大()(2)在放大镜下看一个角,这个角的度数变大了()。
1.1 认识容量和升(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容量的概念,掌握升的定义和单位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升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容量的概念,掌握升的定义和单位换算。
2. 运用升进行实际测量。
教学难点:1. 升与毫升的换算关系。
2. 运用升进行实际测量时的准确度。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容量和升的相关概念。
2. 容量测量工具,如量筒、升杯等。
3. 实物,如水、沙子等,用于实际测量。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不同容量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容量?容量的大小是如何表示的?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认识容量和升。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容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容量是表示物体所能容纳物体的大小。
2. 介绍升的定义,讲解升与毫升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升的基本概念。
3.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买饮料、烹饪等。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容量测量工具和实物。
2.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量筒或升杯进行容量测量,并强调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记录测量结果,并进行单位换算。
4.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容量和升的概念、单位换算以及实际应用。
2. 学生分享测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升进行实际测量,如测量家里水壶的容量、计算一瓶饮料的升数等。
2. 引导学生将测量结果进行单位换算,巩固升与毫升的换算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讲解、实践操作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容量和升的概念,了解了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认识容量和升的教案批注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容量的概念,掌握升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容量的概念,升的基本单位和换算关系。
2. 难点,升和毫升的换算,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工具,量杯、水壶、容器等。
2. 教学素材,图片、实物等。
3. 教学环境,保证教室内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容量的容器,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容器的大小,引出容量的概念。
2. 概念讲解,通过图片和实物,讲解升的概念和基本单位,引导学生理解升和毫升的关系。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量杯和水壶测量不同容器的容量,并记录下来。
4. 讨论交流,学生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
5. 拓展应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容量问题。
6.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梳理升和毫升的换算方法。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导入-概念讲解-实践活动-讨论交流-拓展应用-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容量的概念,掌握了升和毫升的换算方法。
但在实践活动环节,部分学生对测量容器容量的方法和步骤掌握不够,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对实践操作的指导和训练。
同时,在拓展应用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需要在课堂中增加更多的实际问题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容量和升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升和毫升的换算方法,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加强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数学能力。
认识容量和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容量的概念;2.掌握常用容量单位的换算;3.能够解决容量问题。
二、教学内容1.容量的概念;2.常用容量单位的换算;3.容量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容量的概念(10分钟)容量是一个物体所能容纳的液体的多少。
介绍容量这个概念时,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比如我们平时使用的杯子、罐子、瓶子等具有一定容量的物体。
步骤二:介绍常用容量单位及其换算(20分钟)1.所有容量单位都是以升(L)为基准进行换算的,所以首先要引入升的概念,并解释1升等于1000毫升(mL),1升等于10分升(dL),1升等于100厘升(cL)的关系;2.接着介绍常用的容量单位,如千升(kL)、升(L)、分升(dL)、厘升(cL)、毫升(mL)等,并让学生记住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步骤三:进行容量单位换算练习(30分钟)1.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容量单位的换算方法,可以设置一些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等,逐步提高难度;2.强调换算时,要将单位换算为相同的单位进行计算,然后再换回题目中的单位。
步骤四:解决容量问题(20分钟)1.给学生提供一些容量问题,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解决;2.可以设计一些情境题和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容量单位换算来解决问题;3.引导学生理解容量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买饮料、做饭等。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容量的概念,并能够掌握容量单位的换算方法。
通过练习和解决问题的训练,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容量问题。
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关注容量的应用,加深对容量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容量单位换算的步骤和示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最后,通过合理设计的练习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理解能力。
主备教师张家辉时间:2012 年2 月10日课题认识容量和升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容量单位“升”。
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认识一升。
教学用具小黑板、水杯、水壶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修改备注一、理解容量的意义。
1. 出示教师和学生喝水的杯子(大小差异明显):这两个杯子哪一个能盛比较多的水?指出:老师的杯子能盛的水多,说明老师杯子的容量大。
板书:认识容量。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容量。
2.出示两个外形一样但壁厚不同的杯子(如下图)问: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引导学生得到结论:容量的大小取决于容器内部空间的大小。
3. 出示甲、乙两个容量差不多的水壶(如下图)提问:观察这两个水壶,哪个容量大一些?学生猜测,猜测结果有:⑴甲壶容量大⑵乙壶容量大⑶两个壶容量一样大提问:怎样才能验证猜测的结果呢?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猜测?引导学生想出用两个水壶互相倒水的方法来验证猜测。
演示甲壶向乙壶倒水,提问:估计一下,倒水的结果会怎么样?学生估计的结果:⑴甲壶倒完了,乙壶没装满⑵甲壶没倒完,乙壶已满了⑶甲壶倒完了,乙壶正好装满。
追问:每种情况说明它们的容量哪个大?演示最后的结果。
4.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下面3个容器,哪个的容量最小,哪个的容量最大?先演示倒水的过程,再让学生用写有A、B、C的小纸片代表三个杯子的容量,在桌子上按容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通过交流明确:B>A>C。
5.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比较下面3个容器的容量,你发现了什么?出示倒水的图片,让学生用小纸片按容量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通过讨论、交流明确:A杯容量最大,B杯和C杯一样大,用数学表达为:A>B=C二、感受统一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谈话:你每天喝几杯水?是不是谁喝的杯数多谁喝的水就多呢?明确:标准不统一,不容易比较。
认识容量和升说课稿认识容量和升说课稿认识容量和升试讲教案一、创设情境,认识容量1、初步感受,揭示课题要求学生观察一些饮料瓶、罐。
师:你知道这个饮料瓶(罐)原来装了多少饮料吗?生一:我知道,雪碧瓶子里装了2.25升。
生二:有的牛奶盒子一升,有的225毫升。
生三:有的色拉油罐是4升,有的是8升……师:同学们答得都很好,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说说你看到的具体内容。
生:贴在瓶子上的商标写的明明确确,容量是多少升或者是多少毫升。
师:对!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容量和升。
(相机揭示课题并板书:认识容量和升。
)2.引导观察比较:出示两个大小明显不同的玻璃杯师:请同学们观察两个杯子,谁能说出哪个杯子里盛的水多?学生讨论。
生一:1号杯子里盛的水多。
生二:1号杯子盛的水多,就是容量大。
生三:2号杯子的水少,就是容量少。
师:确实如此,哪一个杯子能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
(板书:容量)可以盛水或其他液体的物品我们称它为容器。
2.引导操作比较:出示两个大小相近的水壶师:观察这两个水壶,你能看出哪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生:这两个水壶外表看起来一样大。
师:那它们的容量是不是一样大呢?用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哪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呢?生:给两个水壶都装满水,再分别倒入两个一样大的大杯子里,看哪个杯子里的水多,就说明哪个水壶的容量大。
师:如果只有这样的两个水壶,不借助于其它工具,可以辨别它们的容量大小吗?生:我是这样想的,把第一个水壶装满水,往第二个水壶里倒,如果没倒满,就说明第二个水壶的容量大;如果正好倒满,那就是两个水壶的容量一样大;如果倒满了后,第一个水壶里的水还有的剩,就是第一个水壶的容量大。
师:这个方法真好,你说的真好。
请你来演示一下。
学生边演示边讲解。
师:同学们,这下你能看出哪个水壶容量大一些,哪个水壶容量小一些吗?为什么呢?生:装的水多,就说明它容量大,演示比较后我就看明白了。
师:那同学们在生活中看到过其它的容器吗?举例子并来比较一下它们容量的大小。
让孩子轻松认识容量和升——四年级数学教案让孩子轻松认识容量和升导语:孩子在小学四年级时,开始接触学习容量和升的知识。
这些知识对于孩子的数学学习和未来的生活十分重要。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轻松认识容量和升,让孩子在学习中积极主动、快乐成长呢?下面,本文将为大家分享一份四年级数学教案,帮助孩子轻松认识容量和升。
一、教学目标1、认识容量和升的概念,能够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量的比较和量的换算。
2、发展孩子的观察力、分析力、推理力和计算能力,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并提升孩子的数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1、容量和升的概念和单位的认知。
2、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量的比较和量的换算,发展孩子的计算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容量的概念和单位的认知。
1)容量的概念:容量是衡量物体内部所能容纳物质的大小的物理量。
常见的容量单位有升、毫升、立方厘米等。
2)容量单位的换算:1.升 = 1000 毫升1.升 = 1000 立方厘米2、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量的比较和量的换算。
1)进行容量的比较:使用易于掌握和了解的物品比较,如杯子、瓶子、罐子等。
2)进行容量的换算:鼓励孩子使用所熟悉的形象,例如“葫芦”式的换算法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容量和升?1)普及知识:先让孩子在课堂上举出他们生活中容量单位的例子,像杯子、瓶子、罐子等等。
2)引导思考:请孩子思考容量的重要性和学习它的必要性。
2、概念认知环节:容量和升的概念和单位的认知。
1)引导思考:教师出示容器,如杯子、瓶子等,让孩子感知“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大小”这一概念。
2)认知交流:让孩子探究常见的容量单位:升、毫升、立方厘米等,理解它们的含义和所代表的物理量。
3、比较和换算环节: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量的比较和量的换算。
1)进行容量的比较:让孩子通过观察、感知、把玩杯子、瓶子等容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小。
2)进行容量的换算:通过多种形象、生动的例子,让孩子理解容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葫芦”式的换算法等。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的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2、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的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的观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准备:电子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小的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的杯子,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小组自带大小不一的容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动物园里正在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争夺冠军比赛,那就是老虎和狮子正在进行的“喝酒决赛”。
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摇摇晃晃了,老虎得意地说:“我是森林中的酒仙,森林中的冠军!”狮子不服气地嚷道:“你的杯子小,我的杯子大。
所以我是冠军!”老虎和狮子谁也不肯让步,争得面红耳赤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他们谁说的有道理呢生1:老虎一连喝了5杯,还没有醉,狮子刚喝了2杯就撑不住了,所以老虎的肚量大,老虎是冠军。
生2:狮子用的杯子比老虎用的杯子大,所以冠军应该是狮子。
二、探索领悟,认识容量1、初步认识容量谈话:同学们的两种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全面,(教师这时取出两个不一样大的杯子。
)这是大小不一的两个杯子,这个是老虎用的杯子,而这是狮子用的。
如果有学生说了两种想法,就说:你想得很周到,我们不仅要看喝的杯数,还要看杯子的大小。
提问:同样是一杯酒,你们认为哪一杯多?生:大的杯子里盛的酒多。
谈话:对,一看就知道大杯子比小杯子盛的酒要多,在数学上,我们就说,盛液体多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大。
盛液体少一些的杯子的容量比较小。
板书:容量2、加深对容量的认识出示两个大小不一的杯子1号和杯子2号。
谈话:比较完了狮子和老虎的杯子容量,看看这两个杯子,你觉得哪一个杯子的容量大呢?生1:杯子1号大。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江苏教育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12页。
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在具体比较中体验容量的含义,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2、结合实例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了解“升”的实际意义3、结合观察在具体操作中体验、了解“升”的实际意义,加强1升的空间感知。
4、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形成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容量的概念,初步感知容量单位“升”的大小。
教学难点:了解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教具准备:冷水壶1把、茶杯、水、饮料瓶、量杯等教学过程:一、理解容量的意义1、教师出示(两个大小有明显区别的杯子):这两个杯子都是空的,想想看两个杯子哪一个能盛比较多的水?同学讨论并汇报结果。
教师指出:图中比较高的那个茶杯能盛的水多,这个茶杯的容量比较大。
在小组内说说看,你对容量是怎样理解的?2、教师出示(两个容量差不多的杯子):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杯子,哪个杯子的容量大一些?。
同学猜想,研究方法。
装满水倒一倒。
同学演示。
3、想想做做。
下面3个容器,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12页第1题。
)二、认识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1、对话解读。
2、“这个黄水壶能倒几杯呢?”随堂演示。
这个黄色水壶能倒满7杯水。
3、问:这个黄色水壶能倒满7倍水,那个蓝色水壶能倒满5杯水,黄水壶的容量比蓝水壶大吗?同学讨论,发表意见,认识到杯子可能不一样。
4、第二次演示:教师把杯子里水倒回水壶内,重新换大一点的杯子倒一倒。
水壶里的水能到满5杯水。
5、从这两次的倒水,你有什么发现?同学:使用同样的水杯。
教师小结:为了准确丈量和计算容量的多少,要使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三、感受统一的容量单位“升”1、出示超市平面图,我们到哪里去会找到容量单位?2、展示超市商品商标。
(色拉油5升牛奶1升饮料2.5升等)从这些商品的标识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小结: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