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5
最后一课教案4篇最后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充分理解__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深深地受到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议读课。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二)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
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三)范读,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画出关键词句。
第二课时(一)默读第三部分,说说印象最深的细节。
(提示:学生上习字课时金甲虫和鸽子的细节,郝叟老头拼读字母时古怪的声音等。
这些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收到了“见微知著”的功效。
)(二)读,议:课文为什么要以第一人称作为结构线索?(三)充分展开想象,以《韩麦尔先生》为题进行再创作。
最后一课教案篇2教学目标:⒈通过学生提问、评价、质疑,活跃思维,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热爱母语、立志学好母语的精神和信念,《最后一课》发散思维课教案。
⒉发言人数:65人次,争取每人有一次发言机会教学要求:⒈课前“三不”,即老师课前不定目标,不作要求,不作暗示,要求学生完全用自己的脑子去读书。
⒉课堂师生“三不”,学生的“三不”是: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课本;不迷信老师。
⒊老师的“三不”是:不点名发言;不讽刺发言;不搪塞发言。
⒋发言“三导向”,即发问自己百思不解之处;评价优美、令人击节之处;质疑不妥有误之处,质疑是最高级思维,是创造力的表现。
教学步骤:⒈布置课前预习,学生在网络上广泛收集整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自己学习课本无法涵盖的知识,经过思考和选择,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将整理后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整理,以备课堂发言。
2024年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了解《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合作、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最后一课》的文学价值和深层含义。
对主人公情感和心态的把握和理解。
难点:学生对文章深层次情感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如何将文中情感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播放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情感氛围,引出主题。
提问学生对“最后一课”有什么联想和感受,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阅读理解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教师逐段讲解,解释生词难句,并讨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深入探究小组讨论:学生分组探讨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文章主题及其现实意义。
角色扮演:选取学生扮演文中角色,模拟“最后一课”的情景,增强情感体验。
拓展延伸关联阅读:推荐与课文主题相似的其他文学作品,如其他国家的“最后一课”故事,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创作表达: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创作与“最后一课”相关的短文或绘画作品。
总结归纳回顾课文要点,强调文章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和价值。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表扬积极参与和有所收获的学生。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网络资源、实物展示等手段辅助教学。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进行关键词汇的默写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小组讨论后,每组选出一个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果我是文中的主人公”的短文。
收集与“最后一课”相关的其他文化材料,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和短文质量来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7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学常识。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现思想感情,进而深而体会本文中心。
3、了解本文结构。
【教学重点】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
对于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的描写以及对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的细节刻画,都是爱国主义的音符。
这些音符组成一首悲惨的爱国主义乐曲。
二、自己掌握文学常识,生难字,看预习提示并了解时代背景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三、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四、熟悉本课结构1、第一部分(1~6)交代背景,为下文作铺垫。
描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2、第二部分(7~23)情节的发展,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⑴ 小弗郎士来到学校,发现今天上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这说明了什么?平时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最后一课》教案1《最后一课》片断教学教学内容:《最后一课》下课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的理解。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他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运用课本剧的形式诠释课文内容,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教学用具准备:钟、号子、录音机、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导言在教室里,到处充满着爱国主义气氛:课桌的铁杆上挂着美丽的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字帖;小孩子在在专心画杆子,镇上的老人们正捧着初级读本,发出古怪的声音;韩麦尔先生正一动也不动,瞪着教室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里的东西全部带走似的可就在在这时,钟声响了,最后一课下课了。
大家想一想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的心情会怎样又会怎么做呢?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下课部分内容。
二、自主、合作学习朗读以下部分内容后,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这部分内容主要描写哪个人物?(板书:韩麦尔先生)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刚才,这位同学答得不够完整,谁能再来补充?那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很完整。
) 【明确:这部分主要从神态、语言、动作三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
神态方面主要是从脸色惨白和哽住来体现;语言方面主要是从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话语当中可以看出;动作方面主要是从描写韩麦尔先生的一些动词可以体现。
】(板书:神态:惨白哽住语言:法兰西万岁动作:使出*着)⑵教堂的钟声响了,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和哽住?⑶如何理解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句话的意思?【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去思考:第一题:教堂的钟声响了意味着什么?此时韩麦尔先生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第二题:韩麦尔先生写字时心情会怎样?从他写出字的内容法兰西万岁!又可以表现出他内心对祖国充满着怎样的感情?现在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3篇)最后一课教案篇一课题:最后一课教学内容:了解课文结构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
教学方法:通过复述、评议、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以抗战时期沦陷故事导入二、初步感知课文(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
(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2.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
心理活动。
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
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三、研读课文1、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2、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
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3、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课堂小结通过朗读,你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吗?五、作业试着找出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二【学生分析】这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有出色的写作技巧与深刻的主题表现。
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
作品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
最后一课教案四篇最后一课教案篇1[整体设想]:《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法讨论与点拨法[教学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
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
《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的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__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8篇)《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学习本文通过环境气氛以及人物的语言、行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二体会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间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一安排三课时。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
3、第一人称的写法。
三教学中注意抓以下几个问题:1、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注意朗读指导,通过朗读要求学生加深感受。
3、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四预习:1、读课文,能简要讲出全文大意。
2、能按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3、正音正字。
4、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把握全文的结构。
教学步骤:1、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2、检查预习的词语(指名学生为带点字注拼音,并解释)。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戴惩祈诧婉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思量:想念;记挂。
这里指考虑。
惨白:形容景色暗淡。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1──6节,并作指导:(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4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并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
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组织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师总结:(先让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并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
)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
最后一课教案【必备】最后一课教案四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后一课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掌握小说的要素,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二)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三)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出现多种描写方式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设想(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三)课型、课时:教读两课时(四)教具:投影仪(五)布置预习:指导阅读①熟读课文,语句要连贯、自然;②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③朗读句子时,要注意词语重读和句子停顿。
活动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介绍历史背景(本篇小说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为激起学生的共鸣,可由中国历史上清末时期外国列强侵华战争,并鉴定不平等条约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示学生头脑中出现形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2、请一位同学上台以小弗朗士的身份复述故事情节(要求把人物内心独白也表现出来,可加入适当想象),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当中看他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特别是补充人物内心独白部分)。
三、研读课文内容:(一)就课文内容而言,结合同学的复述,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从课文中找到依托)1、明确:韩麦尔先生:平时穿着随便,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但在这最后一堂课他穿戴庄重。
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
小弗朗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
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
最后一课教案最新5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理念】针对作品的特点和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我把教学流程设计成“初读──精读──迁移”三步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小组合作讨论,课上“选点突破”,优化课文内容,整合文本传达的信念,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理解内容,赏析语言,课后进一步用书面表达的形式写一写内心的感受。
【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过反复的导读,了解小说的细小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⑴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的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欣赏文学作品提出以下要求:一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二是能联系文化背景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三是能说出自己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体验;四是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可以说,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经典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为我们从以上四个角度来学习和欣赏小说提供了最好的材料。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
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这篇课文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在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始终不渝的挚爱深情,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的精神。
如果对着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十三四岁的孩子,就此和他们谈谈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本民族语言的热爱,那么这篇课文只不过是一段法国史而已,很难激发他们内心的民族责任感和学好母语的使命感。
《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来分析鉴赏人物。
2、能力目标:能结合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肖像来分析其思想性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韩麦尔先生的语言、行动、肖像来分析其思想性格。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课型阅读课;主要教法:研讨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板书设计最后一课都德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小弗朗士这个人物形象,并分析了塑造这个人物想象的意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
激发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研读人物1、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分析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形象:⑴是一个可怜的人。
⑵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⑶是一个严厉的人。
⑷是一个普通的人。
⑸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
⑹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⑺是一忠心耿耿的人。
⑻是一个爱国的人。
⑼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⑽是一个敢于自责的人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⑴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教师。
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
有时还玩忽职守)⑵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
(最后一次上课。
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
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
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
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⑶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
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赞美法语。
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
内心的极大悲痛。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⑶种见解。
听教师讲述。
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像、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最后一课教案4篇最后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__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
2、领会__所表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些语句的特定含义。
2、难点:把握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性格特征,探究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时数]二教时第一教时一、导入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并热爱本民族的语言,这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就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__《最后一课》。
(板书课题、作者,并简介作者)2、这篇__同学们都预习了,谁能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3、补充交代故事背景介绍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这篇小说写的是普法战争中发生的故事。
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
他为了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这次战争。
结果,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也率军向普鲁士投降了。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入巴黎,迫使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割地赔款。
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割让给普鲁士了,普鲁士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所以取名为最后一课。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复述故事。
三、指导学生学习第1——6段。
阅读1—6段,考虑这么一个问题: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怎样的一个孩子?讨论交流、明确: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表现和心情,看出小弗郎士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不懂事,但还能管自己的孩子。
贪玩不爱学习表现在经常迟到,那天又去得很晚,他怕韩麦尔先生骂他,因为分词连一个也说不上来。
他想就别上学了。
不懂事表现在他听到画眉在唱歌,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认为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能管住自己表现在急忙向学校跑去,对布告栏内贴出的布告也无心去看。
四、指导学生学习第7—10段,思考问题。
最后一课教案四篇最后一课教案篇1课时计划备课时间:()周星期()教出时间:()周星期()上期总第()课时计划课时第课时课题:最后一课教学内容:了解课文结构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了解__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以及采用第一人称所起的作用;领会__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主要通过对课文本身的.学习来体会,井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难点:同“教学目标”的前一项。
课型:练读课。
教学方法:通过复述、评议、讨论、品读等提高语言与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以抗战时期沦陷故事导入二、初步感知课文(一)教师表情朗读全文,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二)分别请学生到台前复述。
1.请学生概括出小说的环境。
(提示: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来考虑)2.请一学生以第一人称复述“最后一课”,重点表现它与平时气氛的不一样;然后请一同学以第一人称复述韩麦尔先生上课的内容以及,“我”的心理活动。
教师主持全班同学对两项复述的修正与评议活动。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部分。
(四)指导学生用色笔画出重点词。
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
三、研读课文1、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要以《最后一课》为题?2、默读第一部分,找出交代社会环境的语句、激疑:不要这些语句效果怎样?(提示:通过简练的语句巧妙地安排社会背景,把小的事情置于大的背景之中。
这样,为小说人物的出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表现作了必要的铺垫和交代。
)3、学生讨论:不写镇上的人效果怎样?(提示: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并且在写法上做到了以点带面,似实衬虚,让读者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广泛而深入的爱国义举。
)四、课堂小结通过朗读,你知道这篇__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吗?五、作业试着找出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最后一课教案篇2教学目的1.学习__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践踏,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2、简介课文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明确: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优秀5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_ 篇一最后一课第七课、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二、简介背景及作者。
(见书43页)——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
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
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祈祷哽咽郝叟懊悔喧闹惨白四、小说常识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五、分析1解题:——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最后一课》的教案通用5篇《最后一课》的教案 1[教学目标]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2、学*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培养学生准确把握小说主题的分析能力。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
2、解题早读课我们已经阅读了这篇课文,是谁的“最后一课”呢?(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镇上(阿尔萨斯)的人们。
)二、感知主要人物1、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快速浏览课文,请大家谈谈对他们的总体印象。
(学生自由谈,爱国,但也有一些不足,但不影响我们对他们的总体评价。
)2、很明显,人物前后存在着一些“变化”(板书),下面我们将同学们分成两大组,请同学们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具体说说这两个人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可以用笔在文中做一些批注。
(学生读、画、评、说)师归纳板书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变韩麦尔先生幼稚的孩子普通的教师可怜的学生__可怜的朋友3、这一变化的导火索就是——最后一课,插入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发战争后发生的事故。
19世纪70年代,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亡国之恨激起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之情。
小说家都德将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镇上(阿尔萨斯)的人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作者就是借助这些人,表达了所有法国人民的共同心声——爱祖国、恨敌人。
教案《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一、直接入课,引入背景资料(屏幕显示)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
1870-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二、介绍创作技巧,积累新字词(屏幕显示)《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
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屏幕显示积累字词)宛转皱边郝叟祈祷懊悔哽住三、课文细读,明确写作方法(屏幕显示)课文细读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1、细读“我的教室”师:现在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我的教室”。
第10自然段。
请大家思考:这一段在《最后一课》这篇小说里有什么作用?安静地读书,3分钟,把你的感觉、你的分析旁批在这一段的空白处。
(学生思考发表看法老师评点)(屏幕显示)设置场景人物出场渲染气氛师:设置场景,这是什么意思呢?小说要塑造人物,就得安排人物活动的地方,这就是设置场景。
《刷子李》的场景是在刷墙的屋子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场景是在寒冷大街上的一个墙角里。
2、细读“我的课”师:细读课文的第21段。
请大家继续安静地读,思考一个问题:哪个地方的细节写得好?5分钟,旁批,待会儿我们再来交流。
(屏幕显示)抒写细节渲染氛围3、细读“我的老师”4、师:下面我们看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
第24段到课文最后一段。
大家一起来朗读。
(屏幕显示)话题:每一句都有其深刻的表达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评点)(屏幕显示)暗写时间点示背景照应伏笔脸色描写声音描写表现心理全身力量几个大字抒发真情定格描写渲染悲情余味悠长爱国之情(屏幕显示)当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使他真正成为了一个爱国志士。
四、结课师:今天我们阅读的的小说,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
同学们,大家读起来吧。
(屏幕显示)小说中的细节性的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共3篇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1一、教学目标1. 了解作品背景和主要情节。
2. 探讨作者对于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看法。
3. 分析作品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
4. 认识课文中的文化知识,如地理、历史等。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 生动描述故事中的人物和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 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电影《最后一课》,引入课文主题。
2. 了解作品背景:介绍作者介绍、作品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民族语言等。
3. 阅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做好阅读笔记,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和人的品质。
4. 分析课文: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讨论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以及思考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以及课文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
5. 延伸拓展: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找更多文化和历史知识,为之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并拓宽知识面。
四、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1. 练习:教师预备一些练习材料,让学生加深对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的了解。
2. 作业:在家完成分析课文及练习题目,做好笔记。
五、板书设计1. 《最后一课》2. 作者:阿尔芒·珂丽斯蒂3. 历史和文化:纳瓦拉地区历史,民族语言和文化4. 主人公:米娜多,先生5. 课文分析六、教学反思通过分析《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学生们明确了教育、历史与文化的重要性,了解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民族语言,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文化和历史知识面。
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更加关注课文中涉及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并通过自主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更好的理解和分析课文通过本节课《最后一课》的学习,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历史和文化对人的影响。
通过分析课文,学生们从中感悟到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国家的发展历程。
最后一课教案(精选9篇)最后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哽、踱、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领会这种写法并学习运用,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
4、领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揣摩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1、题目导入法。
从题目“最后一课”入手,引导学生想象:这种情形下的最后一堂课,会出现哪些情况?你希望这样的最后一堂课怎么上?2、背景知识介绍法。
介绍有关普法战争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体会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心情,为本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3、设问激趣法。
设问想象:如果有一天,不再允许你说祖国的语言,不再允许你使用母语,你将如何面对?由这一话题导入。
4、诗歌导入法。
由《最后一课》这首诗导入。
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恋/静静的是课堂/不平静的是心中的波澜/战争的音讯令人厌倦/多少双眼睛把和平企盼/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童年在瞬间长成成年/最后一课/是一顿难忘的最后晚餐二、作者及背景、文体简介1、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
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
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2、下面一段文字摘自《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都德。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9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通过多角度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2、了解语言文字的文化属性,培养规范使用母语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通过多角度的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了解语言文字的文化属性,培养规范使用母语的意识。
教学流程:一、导入1、2月9日,《咬文嚼字》发布20xx央视马年春晚中几处语言使用错误,如:将“血脉偾张”中的“偾”fèn误读成pēn;歌曲《想你的365天》歌词写成:“当看过这世界的每片沧海桑田。
”而不知道“沧海桑田”指的是从沧海到桑田的变化,用来形容世事变化巨大,并不是能用“片”形容的真的“田”。
2、有人说语言应当灵活运用,这样太较真没必要;有人说,对于语言的运用要严谨应当尊重传统。
对此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对于祖国语言,我们应当怀着怎样的态度?学习小说《最后一课》后,你一定会有更睿智的思考。
二、课堂的改变与文章的主旨1、自读课文,思考:到学校后,小弗朗士发现这节课与往常相比有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平时上课最后一课教室气氛一阵喧闹,街上也能听到安安静静,不平常的严肃悲伤听课的人只有贪玩的小学生还有专心的老头,前镇长,邮递员韩麦尔先生衣着随便,紧敲戒尺穿上礼服,十分温和2、是什么的外在变化使得小镇上的人们发生了这样巨大的改变?普法战争法国战败,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并将改教法语为教德语。
3、又是怎样的内心活动促使镇上的居民、韩麦尔先生以及班上的孩子表现得如此不同?镇上的居民感到悔恨,伤感韩麦尔先生感到内疚,悲愤班上的孩子受到教育与感染归根结底:强烈的爱国之情。
4、在当时的背景下,韩麦尔老师为什么还要坚持上好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合文中句子和补充资料,谈谈你的理解。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的理解。
(2)补充资料:A、法国极端重视保护法语,国内几乎看不到英语标示,法国人也对说英语普遍感到反感与抵制,然而一百多年前法国殖民者占领越南时,就马上灭绝了越南自己的文字,至今越南人都在实用法语而无法阅读自己民族的历史。
最后一课
明月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投影出示:国、亡国奴的解释
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
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
)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投影出示作者及写背景。
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正音正字。
投影出示生字词
四、深入探讨
阅读课文,投影出示阅读要求。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
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
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
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
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
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3、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4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
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
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
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
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
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
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
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
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
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
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从课文中我们知道给让小弗朗茨和韩麦尔带来痛苦的是普鲁士。
普法战争实质上是由法国发动的,其结果是法国战败,普鲁士军队长驱而入,最后法国由侵略战变成了保卫战。
说到底给小弗朗茨和韩麦尔带来痛苦的是什么?出示投影。
2、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身体的摧残,给人民带来心灵的伤害,使家园被毁,使国家贫穷,使人间变成地狱。
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因此我们更不能忽视潜在的危机。
出示投影:日本小学生关于战争的惊人预言。
3、投影:为了避免将来我们也成为亡国奴,现今我们该怎样做?
4、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明天,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振兴中华保卫祖国的历史重担就落在我们肩上了。
最后一课
都德(法)
环境:(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敬仰
人物: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唤醒
贪玩、不爱学习、幼稚普通教师、不大负责任的人情节:变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爱国志士
情感: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