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4
诵读经典诗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一篇:诵读经典诗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诵读经典诗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
人文精神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那么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呢?一、立足课内阅读,探索高效的古诗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安排了三四首隽永的古诗词,这些诗词经过岁月的洗练、沉淀,彰显出特有的经典魅力。
它们语言凝练,内涵丰富,需凭借丰富的想象、超时空的感知,方可体会蕴含其中的意境和主题,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实现审美的目的。
作为教师要从平常的课堂教学入手,从具体特点出发,探讨古诗教学的内在规律,寻求古诗教学的最佳路径。
如教学《望湖楼醉书》时,从把握诗眼入手来体会意境、感受诗情,作为古诗词钻研的有效切入点。
这首诗的诗眼在题目之中,就是一个“醉”字。
教学中就抓住“醉”字,以一个问题“诗人被什么而醉?”展开了一幅瑰丽的画面: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教师主要是通过抓词“翻”“遮”,让学生来感受云的厚、重、猛,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来势汹汹的云,“乌云翻滚、乌云密布、乌云滚滚......”;第二句,“白雨跳珠乱入船”教师则通过视频,唤起学生对暴雨、骤雨的记忆,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像跳珠一样的雨会是什么样的”?感受雨的急、快、大。
“卷地风来忽吹散”,教师围绕“忽”字,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触类旁通,感受“忽”带来的惊喜等。
让学生通过云的浓墨、壮观,雨的圆润、活泼,风的急速、力量,水的茫茫一片,感受到诗人被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所陶醉,为大自然的变幻和力量所惊叹的那份情感。
通过抓诗眼,形成教学主线,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课堂才彰显生气和价值。
诵读中华经典促进学校德育工作5篇第1篇示例:诵读中华经典促进学校德育工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经典是历代学者、文人骚客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风气的不断变迁,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学校的教育中加强对中华经典的诵读,对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诵读中华经典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诵读中华经典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诵读中华经典,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当今社会,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许多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心不足,诵读中华经典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心,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诵读中华经典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如孝道、忠诚、诚信等,这些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历史的结晶。
通过诵读中华经典,学生可以接触到这些传统美德的内涵,了解到这些美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在当今社会,随着物质欲望的泛滥,许多人的道德观念逐渐淡化,诵读中华经典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的传统美德,使之成为新时代的中华好少年。
诵读中华经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中华经典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文学、哲学知识,还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地理等方方面面。
通过诵读中华经典,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还可以培养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浓厚兴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足,诵读中华经典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人文素养,使之成为具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人才。
诵读中华经典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诵读中华经典,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更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诵读国学经典对小学生的影响作者:江西省莲花县坊楼镇中心小学陈向荣邮编:337103国学经典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内容广泛,博大精深,。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乃至将来,对于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少年儿童从小通过诵读、熟记经典文化,不但能培养人文素养。
有利于增强忆力,还能有效的提高作文水平。
尤其能使小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思辨能力,丰富人身经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奠定良好的基础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诵读国学经典,能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诵读国学经典,对小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文人墨客熟知的《诗经》是儒家学者的经典,它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外交、风俗文艺各个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小学生通过诵读、背诵、理解,在获得艺术享受、陶冶情操的同时,了解古代生活状况;文坛老秀《诸子百家》能使小学生们接触古代各家学派的思想提高思辨能力,丰富人身经验,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儒家经典精华的《论语》,古有,“半部《论语》平天下”之说。
孔子的:道德、伦理、治学,海内外影响深远,古今中外,闻名遐迩经久不衰。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思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之行,必有我师焉。
”的治学观。
等精华无不影响我们的小学生。
另外《弟子规》,这是一部规范青少年和学生的道德行为的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此外,经典诗文中优美的文句、韵味以及从经典中散发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正是美育所必不可极的。
二、诵读国学经典,有利于增强小学生记的忆力长期实践表明,一个人在他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的基础,成为他一生去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
而注意力也是儿童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有专家通过研究: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
以经典诵读为载体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摘要]儿童的经典教育,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道德的建设、人文精神的重构。
、文章着重从经典诵读与学生素养培养的途径、方法上进行探讨,使学生在经典诵读中获得启迪和感悟,从而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关键词]经典;经典著作;人文精神《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小学六年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
中华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具有历久弥新的品质,是学校教育用之不竭的财富。
、经典诵读是费时少、投入低、收效高的教育方法。
在学生心灵纯真、年龄幼小的时候熟读成诵,不光能涵养品德、规范行为,还可以提高文化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众多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形式中,东业晨曦小学尤其注重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以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推动学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一、探索经典诵读与学生素养培养相结合的途径(一)宣传发动,营造浓郁的诵读氛围1.宣传保障。
良好的育人环境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采用家校结合的方式进行宣传发动,一方面组织语文老师搜集整理部分经典中华古诗文作为诵读重点篇目;另一疗面利用家长会、给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读经活动意义、要求,介绍读经的方法,鼓励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2.教材保障。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是东业晨曦小学开展经典诵渎活动的最为明确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学校领导在学校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了“琴棋书画进课堂,经典诵读要加强”的工作思路,立志把东业晨曦小学建成真正的书香校园,国学乐同。
学校组织语文教师积极编写了《踏上经典诵读之旅》作为四、五、六年级经典诵读教材,并将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论语》经典文化诵读作为富有东业晨曦小学特色的课程列入午间渎书时间课程表,使经典诵读活动由室外进入课堂,也使《弟子规》等经典名篇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
3.时间保障。
小学经典诵读新课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经典诵读作为传承文化、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被赋予了新的教育使命。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小学经典诵读新课标应运而生,旨在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小学经典诵读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传承经典,涵养心灵”。
通过诵读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力和表达力。
二、诵读内容的选择新课标对诵读内容的选择有着明确的指导原则,包括:1. 经典性:选择具有代表性和深远影响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
2. 适宜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理解和接受的诵读材料。
3. 多样性:涵盖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体,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三、诵读方法的创新新课标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1. 情景诵读: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进行诵读,增强诵读的感染力。
2. 角色诵读:让学生扮演文中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诵读,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互动诵读: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小组合作、角色对话等形式进行诵读。
四、诵读能力的培养新课标注重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包括:1. 语音语调: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语调,提高诵读的准确性和美感。
2. 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通过诵读表达出作品的情感色彩。
3. 节奏控制:教授学生如何根据文本的节奏和韵律进行诵读,使诵读更加生动。
五、诵读与学科整合新课标提倡将诵读与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进行整合,形成跨学科的学习模式:1. 语文学科:通过诵读经典文学作品,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
2. 历史学科:通过诵读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和认识。
3. 美术学科:结合诵读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培养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诵读中华经典促进学校德育工作一、引言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怎样发扬传统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诵读中华经典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德育工作手段。
诵读中华经典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更可以促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中华经典对学校德育的意义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包括《四书五经》、《诗经》、《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
这些经典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强大的精神内涵。
通过诵读中华经典,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华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通过诵读中华经典,可以让学生接触到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增长见识,提高修养,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这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情感品质和精神境界。
3. 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中华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具有很强的道德教化作用。
通过诵读中华经典,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这些丰富的道德理念,自觉接受道德教育,养成良好的品德品质,提高道德修养。
这对于学校的德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 帮助学校建立正确的教育导向诵读中华经典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可以帮助学校建立正确的教育导向。
中华经典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对于学校的教育工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通过诵读中华经典,可以让学校的德育目标更加明确,德育路径更加清晰,德育成效更加显著。
三、诵读中华经典的实施方式1. 课堂导读课堂导读是学校开展诵读中华经典的重要方式。
老师可以借助教材,通过讲解、解读、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中华经典,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文化、历史等方面内容。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经典诵读活动是指学生通过诵读经典作品,从中感悟文字和词语的美,并借此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学术素养的一种活动。
经典作品是一种传承和积淀了历史文化智慧的精华,通过诵读经典作品,学生可以深入体味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思想,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经典诵读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语感,提高他们的朗诵和演讲能力,培养他们自信、大气和自信。
教师要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教师可以每周或每月选定一篇经典诗歌或散文,进行朗诵,并给学生做解读和评价。
教师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分析诗歌或散文的内涵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训练和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诵和演讲水平。
学校可以组织经典诵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开展比赛,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比赛可以分为个人和团体两个层面,个人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个人能力,团体比赛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协调能力。
比赛还可以设置奖励机制,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参与。
学校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作家到学校讲座,进行经典诵读指导和专题讲解。
专业人士或作家可以解读经典作品背后的文化和哲理,引导学生从中品味和汲取营养。
讲座还可以开展互动环节,学生可以就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讨论,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学校还可以建立经典诵读的学习社区,供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经典诵读体验和心得。
学生可以在学习社区中互相学习和借鉴,相互鼓励和激励,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学校还可以利用社区资源,扩大经典诵读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通过上述的活动和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经典诵读活动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又可以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经典诵读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华经典诗文历史源远流长,经典佳作美不胜收,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典范,也是我们的祖先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感悟和认知,更是中华人民真善美的艺术结晶。
在今天,传承这些经典,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这对培育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意义非凡。
钢城三小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创建书香校园文化,曾开展“师生同台,诵读经典”,“好书漂流”活动,连续多年举办“校园文化节”……这些活动与研究,使校园内流淌着清新怡人的文化气息,营造了馥郁的校园书香氛围,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塑造都起到了有效的影响。
基于上述的思考与实践,我校拟定《经典诵读与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研究》作为自己的课题研究项目,尝试进行系统的研究实践,全面推进诵读经典活动,用经典文化来涵养心智,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建书香浓郁的和谐校园。
一、核心概念及其界定(一)经典: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所谓“经典”,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
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
中华经典是指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国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学术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如《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老子》、《庄子》、《论语》等。
(二)诵读:是指以校本课堂为主阵地的读书活动,是读出声音,背诵。
重点在于读。
就是让学生“熟读成诵”,强调积累与感悟,不对诗文和经典做过多的注释和说明。
“经典诵读”就是学校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诵读我国古代经典名著、名篇,以此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塑造健康的人格,启迪具有创造力的智慧,提升中学生的文明修养和文化底蕴,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三)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指导经典诵读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它通过诵读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们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指导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从经典诵读的内涵、重要性、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经典诵读的内涵经典诵读是指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朗读、背诵、解析和鉴赏等活动,让学生们领略到中华文化的精髓,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道德观念。
经典文学作品包括古代诗词、散文、小说等,其中以古诗词为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传统启蒙读物,以及唐诗、宋词等经典诗词。
二、经典诵读的重要性1.传承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诵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们能够领略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经典诵读能够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朗读、背诵等活动,学生们能够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3.促进德育教育:经典诵读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优秀思想、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进行解读,能够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实施经典诵读的策略1.精选诵读内容: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他们的经典文学作品作为诵读内容。
同时,应注重内容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制定诵读计划: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诵读计划,包括诵读时间、内容、方式等。
同时,应注重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经典诵读融入日常教学中。
3.开展多种诵读形式:教师应采用多种诵读形式,如个人诵读、小组诵读、集体诵读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比赛、诗词大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诵国学经典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文全文共6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诵国学经典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文】大家好,我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小明。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学习国学经典对我的影响和感受。
从小我就特别喜欢听爷爷给我讲一些古人的故事和名言。
爷爷说,古人的智慧就藏在那些千年传承下来的经典著作里。
后来在学校里,老师也开设了国学课程,让我们学习诵读一些选自《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着作的篇章。
一开始我觉得很枯燥,因为里面有很多生僻字和陌生的说法。
可是渐渐地,我被这些经典名句的智慧和内涵给折服了。
比如《弟子规》里"人不贫贱,自乐其心不求荣华富贵"的意思是,一个人贫穷或地位低下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有一颗知足乐天的心。
我们应该像古人一样,活出自己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操守,而不是去攀比贪图名利。
这句话启发了我,让我明白了做人处事的道理,不该被外物所迷惑,要追求更高尚的人生境界。
再比如三字经里"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是人生来都是善良的。
虽然这只是一句很简单的话,但它提醒我们要保持一颗纯真善良的心,不被世俗所污染。
明白这层道理后,我在处理人际交往时就会更加宽容谅解别人,用善意来看待他人的行为。
除了这些箴言警句外,国学经典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的高尚事迹。
比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就教育我们要"有教于人,无分贵贱贫富"。
大家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另如"鸱夷子六子"故事形象地告诉我们,做人切忌刚愎自用。
通过学习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我的价值观和品德有了很大提升。
我更加明白了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懂得了怎样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集体。
我觉得这些都是当代人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
比如在家里,我会更加尊重父母长辈;在学校,我懂得了珍惜学习机会、努力上进;在社会中,我会关心他人、助人为乐;面对自然,我更加热爱家园、珍惜资源。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语文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诵读能力。
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下面将从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意义、如何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以及如何评价经典诵读活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典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汉字文化的精髓。
学生通过诵读经典作品,可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对经典的热爱和追求。
诵读经典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增强学生的语感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经典诵读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精神追求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何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和计划,明确活动的目标和任务,确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可以选择经典诗词、文言文、古文观止等经典作品进行诵读,可以通过个人诵读、小组诵读、班级诵读等形式开展活动。
要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将诵读经典作品融入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通过解读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经典作品。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诵读比赛、朗诵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要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形成持续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如何评价经典诵读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评价经典诵读活动可以从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生的表现与收获等方面进行评价。
要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要评价学生的表现与收获,包括学生的诵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
可以通过考察学生的学习笔记、听课记录、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来评价学生的表现。
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要重视评价的反馈作用,及时调整和改进评价方式和方法,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小学经典诵读活动总结范文8篇篇1一、活动背景与目标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言表达能力,我校在本学期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
通过定期诵读经典诗文,旨在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良好品德。
二、活动内容与实施1. 精选诵读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们从古今中外的经典诗词中挑选了适合学生诵读的篇目,如《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等。
同时,也加入了《孝经》《论语》等蕴含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
2. 制定活动计划为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
每周安排固定时间进行经典诵读,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同时,结合学校的课程安排,将诵读活动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3. 教师指导与学生参与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老师们不仅为学生讲解经典诗文的意义和背景,还与学生共同诵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则积极参与到诵读中来,通过反复的诵读,逐渐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4. 丰富多彩的诵读形式除了单纯的诵读外,我们还采用了多种形式来丰富活动。
如组织诗词朗诵比赛、经典诗文故事分享会、经典诵读音乐会等。
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三、活动成效与收获1. 文化素养的提升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2.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反复诵读经典诗文,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他们不仅能够流利地背诵经典诗文,还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诗文的意义。
3. 良好品德的培养经典诗文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如孝亲尊长、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等,对学生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诵读活动,学生们逐渐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4. 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也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小学课题研究《诵读国学经典,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之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
道德是有继承性的,而传统道德中能够为今天所用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
但是,经过批林批孔等歪曲历史的运动,中国传统在50岁上下的人群中被涂抹的不见真面貌了;处在西化的狂潮中,中国传统在40岁以下人群心中被淡化到没有形影了。
为此,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
很多民间国学传播机构悄悄兴起,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传媒的国学讲坛开始火爆,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可以看出,善良和正直的人对金钱追逐和名利竞争的世态中所造成的精神贫乏,已经从厌倦到痛恨,人们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
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
这在人们渴求了解自己传统的今天,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
但是,通过社会传媒宣传中国典籍,毕竟是一种补充渠道,有时也难免因为炒作并发一点副作用。
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
自教育部门明确提出“小学生必背古诗文”的要求以来,古诗诵读就一直受到学校、家长的重视。
但由于教授孩子背诗的引领者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诗文诵读的质量大打折扣。
专家指出,诵读古诗时“语音错误百出,语感模糊一片”,成了新时期古诗学习的“瓶颈”。
除了读音不准这类“表面错误”,家长和教师一味强调学习数量也是当前国学教育的一大弊端。
教师、家长一味把大量的古诗词塞给学生,背诗成了国学课堂里的必修课,使孩子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
填鸭式的背诵,在另一方面还让学生们被迫接受囫囵吞枣式的翻译,使得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变成了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
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时代的隔阂和古今汉语的差异,对古诗的语言表现形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等都更加难以理解。
浅谈诵读经典古诗词对小学生的影响以包括经典古诗词在内的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文字精炼,博大精深,这些精华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对于促进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具很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诵读经典古诗词对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1、任何一个国家,假如摒弃了优良的文化传统,去学习别的国家文化,那无疑是忘本,难免重蹈“邯郸学步”覆辙。
只有本着“扬弃”的原则,站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遵循全人类都能够理解并接受的行为准则,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在发展文化的同时,还保持着本民族特有的、别具一格的文化传统,才能使本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2、诵读经典古诗词并不意味着“复古”、“后退”。
以包括经典古诗词在内的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
一个人在他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接触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可以奠定他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的基础;成为他一生去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
许多文学大师,如曹雪芹、王国维等,就是小时候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从小打下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3、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际和新兴国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发起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而作为核心课程之一的母语课程,它的改革普遍受到所有国家的重视。
阅读是母语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在这次国际化的母语课程改革中各国逐渐达成一个共识——阅读经典是提高学生母语素养和民族母语素质的必由之路。
许多国家都将阅读经典列入本国课程标准等正式文件并作出明确的规定。
阅读经典已成为各国母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以包括经典古诗词在内的国学经典无疑是最好的母语课程教材,让儿童阅读经典,汲取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无疑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措施。
4、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但经历过“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华文化的传承已经出现了断层,国学在当今中国,却常常遭遇冷落,处于尴尬的境地,有被社会边缘化的危险。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素质随着中国日益崛起成为世界大国的过程中,国学经典的重要性也日益被重视,特别是在教育领域。
近年来,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质需要得到加强提高。
因此,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将会为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带来积极影响。
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
通过学习和诵读国学经典,不仅能够增长文化知识,还能够提高语文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学习和诵读国学经典,不但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还能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同时还能够增添他们的生命力和人格魅力。
诵读国学经典,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这些能力的提高,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掌握阅读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和阅读速度,让他们更加流畅地理解和表达知识。
掌握理解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国学经典的精髓,从而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掌握记忆能力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与记忆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掌握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增强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国学经典诵读与现代教育的融合,是一种创新教育的思想体现。
通过开展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可以引导他们从中发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优雅、品质、高尚、博学、真善美的人生目标。
从而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
总之,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
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人文素养,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国学经典诵读也将成为农村小学生的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课题计划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市场经济大潮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冲击,教育的功利性越来越突出,片面强调知识教育,忽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而导致了一幕幕悲剧的发生,每年自杀的大中小学生达数千人之多。
21世纪的人类,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又出现人文素养的失落和危机,因此,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当前国民教育迫在眉睫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素养教育,即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是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更说明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
千百年来传唱不衰,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能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庸置疑。
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
开展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育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
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
因此,我们的人文素养教育应当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
在小学生中开展经典诵读,让他们扎根于祖国的文化传统之中,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他们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研究理论依据和假说、
理论依据:
1、生理医学理论: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他指出,儿童诵读古代经典诗词作品时,大多不求甚解,使左右脑动作得以同步,学习能力可增长2—5倍。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我们开展经典诵读研究,正是让学生在诵读、欣赏大量经典过程中激发灵感,增强原创力。
同时,借助经典中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3、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
可见,加强古诗文的背诵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进行古诗文的诵读将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只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人本主义理论: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都蕴藏着独立的潜能。
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的研究,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
理论假设:
1、经典诵读能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是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需要。
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内涵,而目前我们的学生正缺少这种文化底蕴,所以我们依托经典诵读的研究,让学生从经典诗文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用古诗文的精华来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人生根基,使民族文化世世代代都能散发浓郁的芬芳。
由此可见,诵读经典,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适应时代和学生的发展要求,很有研究的价值。
三、课题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本课题的研究以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开设校本课程,编写经典诵读教材,并辅以学校营造的有浓厚人文气氛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施以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熏陶,通过观察、调查、总结经典诵读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影响。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
掌握有关经典诵读理论和案例。
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
)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以经典诵读为主阵地,开设校本课程,并辅以学校营造的有浓厚人文气氛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施以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熏陶,通过观察、调查、总结经典诵读对人文精神的影响。
在研究同时重点写好教育案例、教育随笔和教育论文。
)
3、总结经验法(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
定期进行经验交流,互相促进,提高教科研水平。
)。
4、个案研究法:对有代表性的教师、学生作跟踪研究并写出个案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以经典诵读为突破口,开发阅读资源,培养学生语言、记忆、等能力,积
淀学生的语文功底,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2、开展经典诵读阅读实践活动,引领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
3、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探索引导学生开展经典诵读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诵读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正确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
4、以“语文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语文新课
程教学策略。
5、编写一套以中华古诗文经典为核心的校本教材,包括课本、教案、活动方案及其他文字材料等。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大量诵读的基础上,摸索出积累、背诵古诗词及诵
读古诗文的方法。
2、研究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养成良好
的人文素养。
3、对诵读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方法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三种古诗文课堂教学模式:
基础传授课、拓展阅读课、自主创新课。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08年5月-2009年8月)
成立课题组,理论研究,并请专家对课题体系进行指导。
制定方案,分工落实。
a、学习经典诵读理论及有关文献资料。
b、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c、编写经典校本教材。
d、设立经典诵读实验班。
开设经典诵读课程。
e、诵读时间安排:利用地方课程和课余时间。
2、研究实施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2月)
对实验内容进行具体研究论证并分阶段及时总结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做出诵读
实验计划,摸索诵读要旨,修改诵读内容,总结研究内容,展示阶段成果。
并
组织对其它语文教师培训,为推广做好准备。
a、开设经典诵读知识讲座。
b、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c组织经验交流活动。
d、积极总结经验,撰写论文。
e、形成阶段成果,汇集成档。
3、研究总结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5月)
全面总结研究工作,搜集整理实验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编撰诵读教材,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全面推广。
由经典诵读迁移到大视野阅读,全校师生中形成诵读
氛围,并对社会产生效应。
a、组员将研究成果进行整理。
b、分析总结研究成果,推广经验。
c、撰写研究报告,申请课题鉴定。
七、课题研究的可行性条件分析:
(一)、外部条件: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我们的教学设施齐全。
学校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图书、报刊、杂志种类多,为教师的理论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学校是市陶研会会员单位,学校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倡导教学内容要与生活、社会发展密切结合,大力提倡
教师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目前,我校新的
发展目标就是把我校打造成我区教育名校,这些都为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工作打
下扎实的基础,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学校领导具有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重视科研工作,对参加研究工作的教师在研究时间及研究经费上都给予大力的支持,为本课题的研究能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二)内部条件
本课题由陈德琴校长牵头,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分工明确。
课题组课题主持人成功的完成了区级课题《小学语文互动式阅读模式探究》,其他成员教学经验丰富,平时认真学习教学理论并运用到教学中。
能善于、反思总结经验,经常撰写论文,分别在国家、市、区级获奖、发表,曾经主持或参与市、区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已具备了一定的课题研究能力。
经典古诗文诵读是我校新确立的特色教学项目,每天都有超过20分钟的集体诵读时间,每周有一节专门的经典古诗文诵读课。
广大师生对这项特色教学项目都很重视,积极参与其中。
课题组特聘请特级教师李世明同志当研究顾问。
李世明校长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对中国经典文化有较高的研究,随时可以提供理论指导研究工作,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指明方向。
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八、课题成果形式:
1、教育教学论文,教育叙事,个案分析
2、阶段性、总结性研究报告
3、课题汇报课
4、编订:《经典古诗文选(暂定)》低、中、高年段三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