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电源系统配置设计参数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Q/CSG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Q/CSG1203011—2016前言 (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缩略语 (2)5 通信电源系统配置原则及通用技术条件 (2)6 交流供电系统技术要求 (3)7 通信直流供电系统技术要求 (8)8 蓄电池技术要求 (21)9 安全和接地 (23)10 通信电源设备配置要求 (24)11 制造工艺的一般要求 (25)为保障南方电网安全、优质、经济运行,推进南方电网通信电源的规范化管理,提供通信电源设备选型技术规范,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依据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并结合通信电源技术发展及南方电网实际情况,规定了南方电网通信电源在规划、设计、设备选型、运行维护等方面需遵循的技术指标及功能特性,以规范和指导南方电网所属各单位通信电源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维护等工作。
本规范由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系统运行部归口。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系统运行部、广东电网公司系统运行部、海南电网公司系统运行部。
主要起草人:谢尧、陈新南、徐键、李昭桦、张思拓、李爱东、邓文成、陈育平、方里宁。
南方电网通信电源技术规范1范围1.1 本规范规定了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所属各单位通信电源规划、建设、验收、运行、维护、检修等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规范。
1.2 本规范适用于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所属各单位通信电源规划、建设、验收、运行、维护、检修等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900.11-2008 蓄电池名词术语DL/T 5044-2014 电力工程直流电源系统设计技术规程DL/T 724-2000 电力系统用蓄电池直流电源装置运行与维护技术规程YD/T 1051-2010 通信局(站)电源系统总技术要求YD/T 1058-2007 通信用高频开关电源系统YD/T 731-2008 通信用高频开关整流器YD/T 983-2013 通信电源设备电磁兼容性限值及测量方法YD/T 799-2010 通信用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YD/T 944-2007 通信电源设备的防雷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TL 9000 Telecom Leadership 90003术语和定义除引用标准GB 2900.11外,再增补以下术语和定义:3.1通信电源为通信设备供电的装置。
通信局(站)电源系统总技术要求(YD/T 1051—2010)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通信局(站)电源系统的结构形式、交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系统、防雷接地、主要电源设备技术性能要求和电源系统的监控、环境条件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通信局(站)的电源系统。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234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T 12349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方法GB 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YD/T 1058通信用高频开关电源系统YD/T 5040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3总则3.1通信局(站)根据其重要性、规模大小分为以下几类:一类局站:国家级枢纽、容灾备份中心、省会级枢纽、长途通信楼、核心网局、互联网安全中心、省级的IDC数据机房、网管计费中心、国际关口局。
二类局站:地市级枢纽、国家级传输干线站、地市级的IDC数据机房、卫星地球站、客服大楼。
三类局站:县级综合楼、省级传输干线站。
四类局站:末端接入网站、移动通信基站、室内分布站等。
3.2一、二类局站在建设初期应把外市电、变配电当作基础设施来建设,外市电的引入容量及变配电、发电机组、电力电池室的面积预留应考虑终期负荷需求,变配电、发电机组的建设应考虑扩容方便。
3.3新建局(站)根据国家环保要求应进行电磁兼容环境评估。
3.4通信局(站)应优先采用安全、节能的供电方式和电源设备;节能设备的应用不应以牺牲通信设备的寿命和降低系统的安全为代价。
3.5应建立通信局(站)电源系统的监控和集中维护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少人或无人值守。
3.6通信局(站)应有可靠的过压和雷击防护功能。
通信机房供配电配置标准总结:
1. 供电系统应满足通信设备的电源需求,包括额定电压、电压波动范围、频率及频率变化范围等。
2. 供电系统应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如采用双路供电、备用电源等措施,以确保通信设备在故障情况下能正常运行。
3. 供电系统应具备良好的电磁兼容性,防止电磁干扰影响通信设备的正常工作。
4. 供电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如GB 50174-2017《数据中心设计规范》、YD 5003-2010《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设计规范》等。
5. 机房内应设置合理的配电设备和线路,如配电柜、开关柜、母线槽等,以实现电源的合理分配和传输。
6. 机房内电源线应采用阻燃或耐火材料,并进行可靠的接地处理,以确保电力安全。
7. 机房内应设置相应的电源监控系统,对供电系统的运行
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便于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8. 机房内应设置备用发电设备,如柴油发电机组、燃气发电机组等,以应对突发停电情况。
9. 机房内应设置UPS(不间断电源)系统,为关键设备提供持续稳定的电力供应。
10. 机房内应设置电池组作为备用电源,以确保在主电源失效时,通信设备能够继续运行一段时间,便于进行应急处理。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的设计计算机网络、嵌入式、数据处理等技术的发展,为智能监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而通信电源,作为通信网络的“心脏”,其安全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着通信基站中设备的运行情况。
因此,利用先进的技术构建智能化的通信电源监控系统,是保障通信顺利进行的重要举措。
通信电源的监控系统,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功能:(1)对设备可以实现分散供电,并采用智能化集中管理;(2)系统可以实现遥感、遥测、遥视、遥控等功能,可以有效地进行故障诊断和定位,并远程发出操作命令,由现场执行机构进行操作;(3)电源运行数据可以实现实时采集,实时传送,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数据处理、存储、分析和辅助决策的能力。
通信电源监控系统发展至今,已经可以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场合中,但是,还是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大多数的监控系统都是由电源厂家适配的,存在着与其他电源系统兼容性差的问题;(2)系统配置不够灵活,底层的数据采集的通信方式大多采用CAN总线形式,一方面,不利于系统的变动和扩展;另一方面,也不能适应用户个性化的要求;(3)故障检测的可靠性不高,告警失误率高。
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本文利用WLAN来构建通信电源监控系统。
该系统具有上下两层网络结构,中间由嵌入式系统来担任网关,形成了一个运行稳定可靠,配置灵活,通用性强、个性化设计简单方便的监控系统。
1通信电源系统的组成及工作过程分析通信局站主要分为分散式电源系统和集中式电源系统,具体结构如图1及图2所示。
从图中可知,不论是哪种结构,通信电源系统都主要由交流配电单元、直流配电单元、整流模块、蓄电池组、油机发电机组组成。
通信电源系统的工作过程分为三种情况[1]:(1)市电正常,交流输入一部分经交流配电分配组机房照明、空调及各种交流负载,另一部分分配给整流模块,整流模块和各个蓄电池组的输出经直流配电单元分配后供给通信基站或交换机等通信设备使用。
同时,监控单元实时监控交流输入、蓄电池、整流模块的状态;(2)市电异常,备用的油机发电机组开始工作,工作过程同市电输入的情况,提供给通信设备稳定的电能;(3)市电和油机发电机组同时出现异常,系统的在线备用蓄电池开始工作,供通信设备正常运行。
通信基站电源系统的组成、通信基站电源系统的组成通信基站电源系统的组成通信基站供电系统图基站要求引入一路三类以上(含三类)的市电电源。
乡镇及农村基站交流电源引入容量建议为15kW(自建变压器的基站,变压器容量建议按照20KVA选定),一般市区、城郊及县城基站交流市电引入容量建议为20kW,特大城市密集市区基站,交流市电引入容量建议为25 kW~30kW。
基站交流供电系统由一路380V交流市电引入、防雷箱、交流配电箱和开关电源架中的交流配电单元组成。
基站内所有交流用电设备:开关电源、空调、照明、插座、铁塔的航空警示灯等供电电源,均从交流配电箱的输出分路引接。
防雷箱接线示意图(凯文接法)通信基站交流配电系统图通信基站供电系统图基站要求引入一路三类以上(含三类)的市电电源。
乡镇及农村基站交流电源引入容量建议为15kW(自建变压器的基站,变压器容量建议按照20KVA选定),一般市区、城郊及县城基站交流市电引入容量建议为20kW,特大城市密集市区基站,交流市电引入容量建议为25 kW~30kW。
基站交流供电系统由一路380V交流市电引入、防雷箱、交流配电箱和开关电源架中的交流配电单元组成。
基站内所有交流用电设备:开关电源、空调、照明、插座、铁塔的航空警示灯等供电电源,均从交流配电箱的输出分路引接。
防雷箱接线示意图(凯文接法)通信基站交流配电系统图交流配电箱内需配置市电/油机切换开关、移动油机应急接口。
市电正常时,市电作为主用交流电源为基站提供交流电源;市电故障时,将移动油机运至市电故障基站,为站内设备供电。
在油机尚未启动前,通信设备由蓄电池组供电。
高频开关电源(AC/DC变换器)蓄电池直流配电箱高频开关电源一般由交流配电单元、直流配电单元、高频整流模块和监控模块组成。
完成从交流配电箱引入交流电,将交流电通过整流模块整流为直流电后,输出到直流配电单元与负载及蓄电池连接,为负载供电,给电池充电。
同时监控模块实现对电流、电压、电池充电状态进行监控。
20 通信电源20.1 一般规定20.1.1 通信电源应为通信设备提供稳定、可靠、不间断的供电,其容量及各项指标应能满足通信设备对电源的要求。
20.1.2 通信电源设备包括交直流配电设备、高频开关电源、UPS电源、逆变器、蓄电池组、发电机组、供电线路、防雷及接地装置等。
20.1.3 通信机房应保证可靠的电力供应。
安装有通信行车设备的通信机房按照一级负荷供电,应由两路相对独立电源分别供电至用电设备或低压双电源切换装置处,并宜采用双电源自动切换方式。
20.1.4 具备二次下电功能的高频开关电源设备,须完善二次下电功能,维护部门应根据负载重要性、电池后备时间以及外供电源稳定性等因素确定一次下电和二次下电所接的负载类别,合理设置动作门限值。
20.1.4 通信机房应安装具有分路功能的交流引入配电箱(配电柜)。
机房内高频开关电源、UPS、空调、照明等负载应从配电箱内不同分路开关引接。
20.1.5 通信机房接地应采用共用接地方式,即将防雷系统的接地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等电位连接端子板或连接带、设备保护接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功能性接地等相互连接在一起构成共用的接地系统。
采用综合接地系统的铁路,距贯通地线20m范围以内时,机房的接地装置应与综合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
20.2 设备管理20.2.1 电源设备的进出配线应整齐、牢固,必须绝缘良好。
应采用具有阻燃绝缘层的铜芯软电缆。
馈电线应按以下规定颜色配置:交流电缆(线):A相:黄色,B相:绿色,C相:红色,零线:天蓝色或黑色,保护地线:黄绿双色。
直流电缆(线):正极:红色;负极:蓝色。
20.2.2 交流电源的电缆(线)在机房内必须与通信线缆分开布放。
交流电源电缆在5kVA 以上时,与通信线缆分开布放的间隔应不小于600mm;在2~5kVA之间时,间隔应不小于300mm;在2kVA以下时;间隔应不小于130mm。
交流电缆(线)与直流电缆(线)应分开布放,间隔不小于100mm。
电源系统配置设计参数
一、电池容量配置
1、确定机房的中期用电负荷=总功耗(W)/48(V)=总负载电流(A);
2、确定蓄电池的后备时间=10小时(以10小时为例);
3、根据公式计算出蓄电池容量=总负载电流*10*1.42=蓄电池组总容量(AH);
通常设两组蓄电池,两组电池总容量必须大于计算所得蓄电池组总容量。
二、开关电源容量配置
开关电源设计中要确定两个问题:一是蓄电池容量;二是开关电源规格。
1、蓄电池容量=负载功率/电压*电池备用时间(AH),这是近似计算公式;
2、高频开关电源容量=蓄电池充电电流+负载电流=0.1*蓄电池容量+负载电流(A);
3、高频开关电源整流模块数=高频开关电源容量/单个模块输出电流,该结果只能进位不能舍去,同时考虑N+1备份;
高频开关组合电源机架按远期容量配置,整流模块按近期负荷配置,高频开关电源中整流模块数按n+1冗余方式确定,其中n为主用,n<=10时,1块为备用;n>10时,每10块备用1块。
主用整流模块总容量应按负荷电源和均充电流(10小时率充电电流)之和确定。
例:当蓄电池为2组300AH时,充电电流A=2*300/10=60A
负荷电流=31.25A
总电流=60+31.25=91.25A
根据计算即可求的需要配多大的开关电源。
要是机房没什么发展,只需要配置100A组合开关电源即满足需要。
三、高阻柜相关问题
在通信设备供电系统中,有低阻配电和高阻配电两种配电方式。
在采用高阻配电的供电系统中,每一路负载支路都具有高阻抗,远大于电源电阻,所以某一支路的负载短路所引起的电源瞬间变化电压能够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会影响其他支路负载的工作。
每一负载分路由空气开关、高阻片(含短接片)、输出接线端子组成,可实现多路小电流输出。
当负载电流过大时,空气开关可起到保护作用。
如果负载发生短路,高阻片上可产生一定压降,防止由于少数负载短路导致其它负载支路输出电压严重下降的后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为高阻片有一定的阻值,在负载电流较大时,需要关注高阻片的发热问题,特别是DSLAM机柜通常是单路输入,电流通常较大,单框负载电流超过5A,早期设备甚至超过10A。
若负载电流较大需要考虑短路高阻片或者增加-48V接入支路数。
配电线距离较长更现场更需要全程压降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