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与断句2011
- 格式:ppt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88
【文言文之翻译与断句】学弈文言文翻译断句【考点梳理】“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规定考生要掌握的一个重要考点,能力层级为B级。
它是高考语文试题考查文言文的一种综合方式,旨在考查考生是否掌握了相关文言知识以及是否读懂了文章内容。
从近三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来看,翻译题在文言文阅读试题中所占的比例很大,每年必考。
本考点的具体考查方式是采用主观题的形式,以翻译文言阅读材料中的画线句子为主,少数省市也出现过另选文段翻译的题型;分值一般为6~10分。
要求翻译的句子一般为2~3句。
总体而言,文言文翻译在题型、题量、考点方面相对稳定。
断句是衡量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考生对文意的理解。
从近三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来看,断句题中的句子一般选自前面文言阅读材料,但也有另选一篇短小的文言材料的现象。
文言文断句的材料一般不会太长,大约100字左右,主要采用主观题型,让考生用“/”断句,一般不要求标注标点符号。
当然,也有采用客观题型的,要求考生选择出断句正确的选项。
【原题回放】1.(2011年高考语文广东卷)翻译下面的句子。
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
解析:句中的“上流”是古今异义词,不能译为“上等社会”,而应译为“上游”。
考生还要注意第二句是个省略句,翻译时应补全。
参考答案:罗提督招募善于游水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藏匿(在)上游的江水中。
2.(2011年高考语文湖南卷)下列用“/”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A.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B.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C.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D.感愤郁塞/触事而发故/其文立言之旨/多今人之笑为迂者解析:考生断句时,一是要抓住虚词“故”,因为虚词“故”在文言文中经常放在句首;二是要注意倒装句式,“多今人之笑为迂者”一句暗含两种倒装句式的考查:主谓倒置和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今人之笑为迂者多”。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三者,吾之罪也。
为人谋而不忠,非吾之忠也;与朋友交而不信,非吾之信也;传不习,非吾之习也。
君子之学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断句】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三者,/吾之罪也。
/为人谋而不忠,/非吾之忠也;/与朋友交而不信,/非吾之信也;/传不习,/非吾之习也。
/君子之学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翻译】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三次:我为人谋事时,是不是忠诚了呢?与朋友交往时,是不是诚信了呢?传授知识时,是不是认真学习了?”孔子说:“为人谋事而不忠诚,不是我的忠诚;与朋友交往而不诚信,不是我的诚信;传授知识而不认真学习,不是我的学习。
君子的学习,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加以改正。
”。
文言文翻译与断句1. 断句并翻译文言文一(4)断句: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译文: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再抄,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几次二(1)断句: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
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
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会不倦,所以治人也。
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译文:士大夫的志向是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
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信义为先,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
拥有大智慧而用来谋取私利,比不上那些勇于公共利益的愚钝,所以说虚假巧妙的伪装比不上守拙的诚心。
不厌倦地求学和发问,是用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原则;辛勤地教诲他人,是用来要求别人的原则。
因此认为虚静无为的人,能够应付复杂多边的形势而合乎时代的要求。
2. 断句并翻译文言文一(4)断句: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译文: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再抄,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几次二(1)断句: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
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
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会不倦,所以治人也。
所以贵虚无者,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译文:士大夫的志向是不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而转移,不因为祸患灾难而改变初衷。
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忠于职守、信义为先,这四种美好的品德建立起来,即使死了也不会感到后悔。
拥有大智慧而用来谋取私利,比不上那些勇于公共利益的愚钝,所以说虚假巧妙的伪装比不上守拙的诚心。
2011年高考各地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翻译解析2(广东卷)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东乡罗提督战功,见于《圣武记》者详矣。
其智能亦自可韬,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
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
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
后不复至。
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山水迅急,瞬息千里,盐枭至则鸣金叫呼,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两旁系大竹,弯如弓,他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
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俟船过,附而锯其舵,抵关适断,船不能行,触石破,尽获之。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
中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营,骁勇冠绝侪辈。
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
时宣宗以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
”罗自念贫窭,安得三十千钱,语其妻曰:“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
苟鬻汝,得钱买药,则两活矣。
”妻泣而从之,病果瘳。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痛苦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腾跃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做官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碰到【答案】C(A.为……所苦,苦于……,使困苦,困于。
例:《列子·汤问》:“何苦而不平?”(苦于山挖不平)《史记·陈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
文言文翻译和断句【翻译真题回放】1、2012年厦门中考语文卷第7题:(2)联系“瞬息可就”、“一蹴而就”等词语,翻译“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分)(3)联系成语词典中“纤悉无遗”的就是,翻译“言无遗失”。
(2分)【纤悉无遗】纤悉:细微详尽;遗:遗漏。
意思为:一点都没有遗漏。
2、2011年厦门中考语文卷第8题: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3、2009年厦门中考语文卷第9题: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分)②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2分)【翻译方法】翻译文言文,无论采取直译还是意译,都要本着翻译的三个原则,其具体方法可用七个字来概括。
1、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名、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等都须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核舟记))“王叔远”可不译。
又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应当保留。
【误区点拨】强作对译。
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翻译时可予以保留,不要强作翻译,因为这些词大都难与现代汉语对译。
2、对在实词的翻译上,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要对译为双音节词。
如“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翻译时把“亲”译为“亲近”,把“信”译为“相信”或者“信任”。
又如“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其中“增”“旧”“制”分别翻译为“扩大”“原来的”“规模”。
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可译为:“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误区点拨】该译不译。
文句对译,要求一一对应,绝少不译的字词。
特别是副、介、连三大虚词,翻译时常出现漏译的现象。
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文言文断句:《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论语·学而》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去复习它,这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之风吗?”原文:《孟子·告子下》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观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文言文断句:《孟子·告子下》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观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翻译:《孟子·告子下》孟子说:“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放弃鱼而选择熊掌。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放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会为了苟且偷生而做出不道德的事情。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文言文原文与翻译2011年高考四川卷文言文选段及译文【原文】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常逃其名,耕渔以自给。
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
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
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
先生不得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
”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
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
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
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
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
”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写讫,便出门。
留之,不可得。
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先生岂其人邪。
”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
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必易之。
”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
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
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徒壁立。
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
因天寒,故坐其中。
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捕鱼。
”始知真为先生矣。
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
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
”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
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
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
”止客宿,翼旦,客别。
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
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
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
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
足下非陈刚中乎?”曰:“然。
”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
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
先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
”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译文】我的同乡吕徽之先生,隐居在万山,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问他问题,没有不知道的。
2008至2011年高考文言文断句题(教师版)(2011年重庆卷)1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曲线的部分断句(3分)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明)王守仁《观德亭记》答案: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目/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解析:标点: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
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翻译:君子射箭的时候,内心态度端正,外表身体站直,拿着弓箭瞄准,这样以后才可以射中靶子。
所以古人通过射箭来观察一个人的品德。
品德,是从内心中体现出来的。
(10年重庆卷)1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的部分断句。
(3分)子厚前时少年,用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行予时也。
(取材于韩愈《柳予厚墓志铭》)11、(1)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行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2009重庆卷)11、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用斜线(/)断句(2分):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2008重庆卷)(1)用斜线(/)断句: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2分)答案:昔吾先君桓公出游/睹饥者与之食/睹疾者与之财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技巧读文段: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碰到断句篇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昔者楚庄王问于孔子曰:“君子之行,何如?”孔子对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庄王曰:“善哉!吾闻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吾将行之,以率吾民。
”孔子闻之,曰:“善哉!王之改过,诚可喜也。
然犹未也,君子之德,其犹水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文言文断句】昔者楚庄王问于孔子曰:“君子之行,何如?”孔子对曰:“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庄王曰:“善哉!吾闻之,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吾将行之,以率吾民。
”孔子闻之,曰:“善哉!王之改过,诚可喜也。
然犹未也,君子之德,其犹水乎?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文言文翻译】从前,楚庄王向孔子问道:“君子的行为是什么样的?”孔子回答说:“君子的行为,要静心修身,节俭养德。
不合礼节的事不要看,不合礼节的事不要听,不合礼节的事不要说,不合礼节的事不要做。
用道德来引导,用礼节来统一,有羞耻之心并且能自我约束。
”庄王说:“说得真好!我听说,君子的品德就像风,小人的品德就像草。
草上吹过风,一定会倒下。
我将按照您的教导去做,来领导我的百姓。
”孔子听到这话,说:“说得好啊!大王能够改正错误,实在令人高兴。
但是,还不完全是这样,君子的品德,难道不像水吗?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它所处的环境是善的,内心是深沉的,对待他人是仁慈的,言语是诚信的,政治是清明的,处理事务是有能力的,行动是顺应时机的。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没有过失。
”。
昔余游庐山,览其胜景,心旷神怡,遂作此谣。
山川壮丽,云雾缭绕,飞泉喷薄,奇石嶙峋。
登高望远,天地豁然开朗,恍若置身仙境。
“巍巍庐山,屹立东方。
百川之源,万壑之长。
”此句断句如下:巍巍庐山 / 屹立东方 / 百川之源 / 万壑之长。
翻译:巍峨的庐山,屹立在东方。
百川的源头,万壑的尽头。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句断句如下:山回路转 / 不见君 / 雪上空留 / 马行处。
翻译:山势回环曲折,再也看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你骑马走过的痕迹。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此句断句如下:飞流直下 / 三千尺 / 疑是 / 银河落九天。
翻译:瀑布从高处直泻而下,高达三千尺,让人怀疑那是银河从九天之上倾泻而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此句断句如下:日照香炉 / 生紫烟 / 遥看 / 瀑布挂前川。
翻译:阳光照在香炉峰上,升起袅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仿佛悬挂在前面的山川之上。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此句断句如下:黄云万里 / 动风色 / 白波九道 / 流雪山。
翻译:万里黄云翻滚,风起云涌;九道白波流淌,雪山在波涛中起伏。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此句断句如下:蜀江水碧 / 蜀山青 / 圣主朝朝暮暮 / 情。
翻译:蜀江的水碧绿,蜀山的颜色青翠;圣明的君主,从早到晚都怀着这样的情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此句断句如下:行到水穷处 / 坐看云起时。
翻译:走到水的尽头,就坐下观看云彩升起的时候。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此句断句如下:偶然值林叟 / 谈笑无还期。
翻译:偶然遇到林中的老人,谈笑风生,不知何时才能结束。
《庐山谣》通过描绘庐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需要仔细分析文意,把握诗句的结构和韵律,才能准确传达原诗的意境。
2011年高考文言文翻译及文言文分析与综合大集训3【巩固练习】(一)复庵记/顾炎武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①,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
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
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
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官伴读。
方李自成之挟东官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
乃东官不知所之,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官观之籍。
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
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②,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
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
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
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官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
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
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释】①黄冠:道士。
与下文中“方士”同义。
②商朝亡后,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于首阳山。
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养民自幼读书,曾在宫中担任太子的伴读,后来因被李自成挟持,才弃家逃到关中,当了道士,又在他人帮助下建造了“复庵”隐居起来。
B.本文围绕复庵来组织材料,先记其庵、其人、其山,再写作者自己“尝一宿其庵”开户东眺的所见、所思、所感。
C.文章写复庵周围环境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范君卓然独立,不与清朝有染的志节的赞扬。
D.作者写到大明朝宫阕山陵“朱颜”已入时,行文之中饱含着对国家败亡的感慨,对民族前途渺茫的悲伤。
[答案]A[解析]范养民未被挟持,被挟持的是“东宫二王”。
2.作者把范君的华山隐居与伯夷叔齐的首阳采薇相比,又由“绵上之山”而想起介子推的故事,这样写的用意分别是什么?答:[答案]把范君的华山隐居与伯互叔齐的首阳采薇相比是为了说明范养民具有与伯夷叔齐相类的志节;写介子推是为了通过他的功成身退而引出范养民现在的“有志而不遂”,黄冠而隐,激起读者的同情和惋惜。
文言文,古汉语,文法深,断句难。
欲求解,口诀传,遵循规,无遗言。
一、看标点,易断句。
凡有标点,皆可断处,句读之间,一目了然。
二、找虚词,断句端。
虚词常作,句中停顿,若遇助词,必断无疑。
三、视实词,定断点。
实词之间,意义相连,若断此处,意义难全。
四、句式同,断句同。
四字为句,两句为一,六字为句,三句为联。
五、语序正,断无差。
文言文序,先主后宾,断句于此,不失其义。
六、韵脚对,断无错。
韵文断句,韵脚为据,韵脚对应,断句无误。
七、对仗句,断句同。
对仗之句,断法相同,若断此处,对仗不合。
八、疑问句,断句显。
疑问之句,句末问号,断句于此,疑问明确。
九、感叹句,断句长。
感叹之句,句末感叹,断句于此,感叹强烈。
十、省略句,断句巧。
省略之句,意犹未尽,断句巧妙,意蕴深远。
翻译如下:文言文,是古代汉语,文法深奥,断句困难。
想要解开其中的奥秘,这里有口诀传授,遵循这些规则,不会有遗漏。
一、看标点,易断句。
只要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地方,句读之间的分隔,一目了然。
二、找虚词,断句端。
虚词经常作为句中的停顿,如果遇到助词,必定要在这里断句。
三、视实词,定断点。
实词之间,意义相连,如果在这里断句,会导致意义不完整。
四、句式同,断句同。
四字一句,两句一组,六字一句,三句一联。
五、语序正,断无差。
文言文的语序,主语在前,宾语在后,断句于此,意思不会出错。
六、韵脚对,断无错。
韵文断句,以韵脚为依据,韵脚对应的地方,断句不会有错。
七、对仗句,断句同。
对仗的句子,断句的方法相同,如果在这里断句,对仗就会不协调。
八、疑问句,断句显。
疑问句的句子,句末有问号,断句于此,疑问就会显得明确。
九、感叹句,断句长。
感叹句的句子,句末有感叹号,断句于此,感叹就会显得强烈。
十、省略句,断句巧。
省略的句子,意思还没有表达完,断句要巧妙,才能表达出深远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