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6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三种物态。
这篇文章将对物态变化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首先,我们先来看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物态变化。
固体和液体的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分子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动力学。
在固体中,分子之间的距离较短,排列较为有序,分子只能通过振动的方式来移动。
而在液体中,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排列相对无序,分子可以自由地移动。
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物态变化可以通过加热或降温来实现。
当我们给一个固体加热时,它的分子将开始振动得更加剧烈,这会增加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并破坏其有序排列,使其转变为液体。
这个过程被称为融化。
相反地,如果我们把一个液体降温至足够低的温度,它的分子将减慢振动并逐渐有序排列,最终形成固体。
这个过程被称为凝固。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物态变化。
液体和气体之间的转变过程叫做蒸发和凝结。
当液体受热时,其中的分子将获得足够大的能量,从而能够克服吸引力和脱离液体表面转移到气体状态。
这个过程被称为蒸发。
相反地,当气体冷却时,其中的分子运动减慢,并逐渐靠近,最终形成液体。
这个过程被称为凝结。
还有一种物质的变化是固体直接转变为气体,或气体直接转变为固体,这个过程被称为升华和凝华。
例如,当我们把冰块放在室温下,它会慢慢融化成液体,然后进一步蒸发成气体。
如果我们把一个固体的温度降至足够低,那么它的分子将不再具有足够的能量来维持液体状态,而是直接从固体转变为气体,这个过程被称为升华。
相反地,当气体的温度下降时,分子将减慢运动并逐渐靠近,最终形成固体,这个过程称为凝华。
最后,还有一种特殊的物态变化是液体和固体之间的溶解和析出过程。
在溶解过程中,当我们将一个固体物质加入到液体中时,它会与液体形成均匀的混合物,由此形成溶液。
与之相反,当我们将溶液暴露于适当的条件下,例如降温或挥发溶剂,其中溶解的物质将逐渐从溶液中析出,重新形成固体。
物态变化知识点简要总结物态变化的种类与特征:固体-液体-气体:这是物质在常见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可能发生的最常见的三种状态之间的转化。
当温度升高或压力减小时,固体物质会熔化成液体,进一步加热或减小压力则会使液体变成气体。
反之,当温度降低或压力增加时,气体物质会凝华成液体,再进一步降温或增加压力则会使液体凝固成固体。
固体-气体: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物质还可以直接由固体转化为气体,这个过程被称为升华。
相反地,气体也可以直接由气体转化为固体,这个过程被称为凝华。
液体-气体:除了蒸发和凝结外,物质的状态还可以通过汽化和液化来互相转化。
当液体被加热至其沸点时,会发生汽化,将液体转化为气体;反之,当气体被冷却至其凝点时,会发生液化,将气体转化为液体。
物态变化的过程:在发生物态变化的过程中,物质会吸收或释放能量。
当物质由固体转化为液体或气体时,其内部的分子会摆脱原先的位置,并具有更大的自由度,这需要吸收一定量的能量,同时也会导致物质的温度升高。
反之,当物质由气体、液体转化为固体时,释放出的能量会使物质的温度降低。
常见的物态变化包括升华、凝华、熔化、凝固、蒸发、液化等过程。
每种物态变化都有其独特的变化过程和表征性的现象,这也为我们研究物质的性质和行为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信息。
影响物态变化的因素:物态变化的发生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和压力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物质的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也会减小,这会使得物质更容易发生状态转化。
相反,当温度越低时,物质的分子运动越缓慢,分子间的相互吸引力也会增强,这会使得物质更难发生状态转化。
压力也会对物态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增加压力会使得气体更容易变为液体或固体,减小压力则会使得液体或固体更容易变为气体。
这也是为什么玻璃瓶中的气体可以在打开瓶盖后迅速从液体状态转化为气体状态的原因。
此外,物质的种类和结构也会对物态变化产生影响。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状态转换,常见的物态变化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这些变化是由于物质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发生改变所致。
下面将从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态变化过程以及凝固、熔化、汽化和凝华等物态变化现象进行详细阐述。
固态是物质的一种稳定状态,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或物理力相互结合,排列有序。
在常温常压下,固态的物质保持形状和体积不变,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固定的密度。
固态物质的熔点是发生物态变化的临界温度,当温度升高到熔点时,固态物质会发生熔化,即固态变为液态。
液态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的另一种状态,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无规则排列。
液态物质具有流动性和一定的体积,但不具有固态物质的形状和体积恒定性。
液态物质的沸点是发生物态变化的临界温度,当温度升高到沸点时,液态物质会发生汽化,即液态变为气态。
气态是物质的另一种状态,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极弱或近乎无效,无规则排列。
气态物质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可压缩性,没有固态和液态物质的形状和体积。
气态物质的凝点是发生物态变化的临界温度,当温度降低到凝点时,气态物质会发生凝华,即气态变为液态或固态。
凝固是物质由液态或气态变为固态的物态变化过程。
当液态物质的温度降低到熔点以下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原子或分子开始有序排列,形成规则的晶体结构。
凝固过程中释放出一定的潜热,导致温度下降。
凝固的速度取决于物质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
熔化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物态变化过程。
当固态物质的温度升高到熔点以上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原子或分子的有序排列被打破,形成无序排列的液体。
熔化过程中吸收了一定的热量,导致温度上升。
熔化速度也受到物质的性质、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物态变化过程。
当液态物质的温度升高到沸点以上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完全被打破,原子或分子脱离液体,在空间中自由运动,形成无定形状态的气体。
汽化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热量,导致温度上升。
物态变化知识点简短总结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物质的三种基本物态及其相互转化的过程:1.固态:固态是物质最常见的状态之一,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相互之间距离较小,并且分子保持相对静止状态。
在固态下,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作用力,所以固态的物质通常比液态和气态的物质更加稳定。
2.液态:液态是介于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状态,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分子之间的相互距离比较大,并且分子之间以及分子与容器壁之间的作用力都比较弱。
所以在液态下,物质可以比较容易地流动和变形。
3.气态:气态是物质最具流动性的状态,其特点是既没有确定的形状也没有确定的体积,分子之间的相互距离比较大,并且分子之间以及分子与容器壁之间的作用力都比较弱。
在气态下,物质可以自由地扩散和充满整个容器。
在不同的条件下,物质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物态变化。
常见的物态变化包括:1.凝固:凝固是指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当温度降低到物质的凝固点以下时,液态物质的分子会逐渐减速并互相靠近,最终形成有序排列的结晶固态物质。
2.融化:融化是指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
当温度升高到物质的熔点以上时,固态物质的分子会逐渐加速并渐渐脱离原本的位置,最终形成无序排列的液态物质。
3.汽化:汽化是指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
当温度升高到物质的沸点以上时,液态物质的分子会不断增加速度并逐渐脱离表面,最终形成气态物质。
4.凝华:凝华是指物质由气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当温度降低到物质的凝华点以下时,气态物质的分子会逐渐减速并互相靠近,最终形成有序排列的固态物质。
物态变化的过程受着影响温度、压强和物质本身的性质。
在物态变化的过程中,温度和压强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通过改变温度和压强,我们能够实现不同物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总结:物态变化是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物理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凝固、融化、汽化和凝华等过程。
总结物态变化的知识点一、分子角度物态变化的基础是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这些作用力包括离子键、共价键、范德华力等。
在物态变化中,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物质状态的改变。
固体是由分子或原子紧密排列而得到,并且分子或原子之间存在着密集的相互作用力。
在固体中,分子或原子只能作微小振动,无法自由移动。
液体是由分子或原子紧密排列而得到,并且分子或原子之间存在着较弱的相互作用力。
在液体中,分子或原子可以自由移动,但仍然受到相互作用力的限制。
气体是由分子或原子疏松排列而得到,并且分子或原子之间存在着很弱的相互作用力。
在气体中,分子或原子可以自由移动,几乎没有相互作用力的限制。
在不同条件下,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物质状态的改变。
例如,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减弱,从而使固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气体。
在温度降低的条件下,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增强,从而使气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固体。
二、相平衡在物态变化中,存在着不同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当两种状态的物质达到平衡时,称之为相平衡。
相平衡是物态变化的基本规律之一。
在相平衡状态下,两种状态的物质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即两种状态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速率相等。
相平衡是物质状态改变的动力学基础,对于理解物态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三、相变规律物态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发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物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物质状态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温度和压力是影响物质状态的主要因素。
温度升高或压力降低会使固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气体;温度降低或压力升高会使气体变成液体,液体变成固体。
2. 相变过程的热量条件。
在物态变化过程中,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
例如,固体变成液体和液体变成气体时,会伴随着吸热现象;气体变成液体和液体变成固体时,会伴随着放热现象。
3. 相变过程的速度条件。
在物态变化过程中,存在着相变速率的限制。
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固体的分类自然界中的固态物质可以分为两种:晶体和非晶体..1晶体:像石英、云母、明矾等具有确定的几何形状的固体叫晶体..常见的晶体还有:食盐、硫酸铜、蔗糖、味精、石膏晶体、方解石等..晶体又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单晶体:整个物体是一个晶体的叫做单晶体;如雪花、食盐小颗粒、单晶硅等..多晶体:如果整个物体是由许多杂乱无章地排列着的小晶体组成的;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多晶体;如大块的食盐、粘在一起的蔗糖、各种金属材料等..2非晶体:像玻璃、蜂蜡、松香等没有确定的几何形状的固体叫非晶体..常见的非晶体还有:沥青、橡胶等..2.3.4.晶体的形状和物理性质与非晶体不同是因为在各种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离子都是按照各自的规则排列的;具有空间上的周期性..5. 对比液态、气态、固态研究液体的性质1液体和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是流动的..2液体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而气体的体积可以变化千万倍;3液体和固体都很难被压缩;而气体可以很容易的被压缩;6. 液体的微观结构跟固体一样;液体分子间的排列也很紧密;分子间的作用力也比较强;在这种分子力的作用下;液体分子只在很小的区域内做有规则的排列;这种区域是不稳定的:边界、大小随时改变;液体就是由这种不稳定的小区域构成;而这些小区域又杂乱无章的排布着;使得液体表现出各向同性..非晶体的微观结构跟液体非常类似;可以看作是粘滞性极大的液体;所以严格说来;只有晶体才能叫做真正的固体..7. 液体的表面张力1液体跟气体接触的表面存在一个薄层;叫做表面层..2表面层里的分子要比液体内部稀疏些;分子间距要比液体内部大3液体表面各部分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种力叫表面张力4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得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得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在体积相等的各种形状的物体中;球形物体的表面积最小;所以露珠、水银、失重状态下的水滴等等呈现球形.. 5浸润:一种液体会润湿某种固体并附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6不浸润:一种液体不会润湿某种固体;也就不会附在固体表面上的现象..7毛细现象:浸润液体在细管里上升的现象和不浸润液体在细管里下降的现象8.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其比较如下表:9. 饱和汽与饱和汽压1饱和汽:与液体处于动态平衡的蒸汽叫做饱和汽..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的蒸汽叫做未饱和汽..2饱和汽压: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汽的压强一定;叫做饱和汽压..未饱和汽的压强小于饱和汽压..注意:饱和汽压只是指空气中这种液体蒸汽的分气压;与其他气体的压强无关..饱和汽压与温度和物质种类有关..10. 空气的湿度1空气的绝对湿度: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压强叫做空气的绝对湿度..2空气的相对湿度:空气中水蒸气的压强与同一温度时水的饱和汽压的比值叫做空气的相对湿度..即B =P 1/P S ×100%注意:空气的湿度是表示空气潮湿程度的物理量;但影响蒸发快慢以及影响人们对干爽与潮湿感受的因素;不是空气中水蒸气的绝对数量;而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压强与同一温度下水的饱和汽压的差距..所以与绝对湿度相比;相对湿度能更有效的描述空气的潮湿程度..11. 熔化热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而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2熔化热: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Q 与其质量m 之比叫做这种晶体的熔化热..用λ表示晶体的熔化热;则λ=Q/m ;在国际单位中熔化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J/kg..注意: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增大分子势能;破坏晶体结构;变为液态..所以熔化热与晶体的质量无关;只取决于晶体的种类..②一定质量的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③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变化;所以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热..12. 汽化热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而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2汽化热:某种液体汽化成同温度的气体时所需要的能量Q 与其质量m 之比叫这种物质在这一温度下的汽化热..用L 表示汽化热;则L =Q/m ;在国际单位制中汽化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J/kg..注意:①液体的汽化热与液体的物质种类、液体的温度、外界压强均有关..②一定质量的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汽化时吸收的热量与液化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1. 物态的概念:物质存在的形态可以分为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
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强条件下,物质可以呈现不同的物态状态。
2. 物态变化的概念:当物质的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物质的物态状态也会发生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3. 物态变化的分类: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的状态变化,可以分为升华、凝固、熔化、气化和凝结等不同类型的物态变化。
二、物态变化的规律1. 温度对物态变化的影响:温度是物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温度下物质的相变形式和性质都会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物质的熔点、沸点和融化热、汽化热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
2. 压强对物态变化的影响:压强也是物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气体和液体的相变过程影响较大。
压强的增加会使气体变为液体,降低压强会使液体变为气体。
三、物态变化的重要性1. 应用价值:物态变化的过程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如利用物态变化制冷、制热、净化和分离物质等。
2. 理论意义:通过研究物态变化的规律和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物质的本质和性质,揭示出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特性和行为。
四、常见物态变化过程1. 升华:固体直接转变为气体的过程,不经过液体状态。
常见升华的物质有干冰(二氧化碳)、氯化铵等。
2. 凝固:液体转变为固体的过程,是一种凝结过程的特例。
凝固时,液体变为固体,释放出一定的凝固热。
常见凝固的物质有水、冰等。
3. 熔化:固体转变为液体的过程,是一种熔解过程的特例。
在熔化过程中,固体吸收一定的熔化热,转变为液体。
常见熔化的物质有冰、蜡等。
4. 气化:液体直接转变为气体的过程,不经过固体状态。
气化时,液体变为气体,吸收一定的气化热。
常见气化的物质有水、酒精等。
5. 凝结:气体转变为液体或固体的过程。
大气中的水蒸气冷凝成液态水或固态水(雾凇、冰雹)等现象都是凝结过程的体现。
五、常见物质物态变化的实验及示意1. 水的物态变化实验(1)冰的熔化实验:将一块冰放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观察冰的表面逐渐出现水滴,最终冰完全融化为水的过程。
高中物理知识全解 3.3 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一:固体①固体的分类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1、晶体注意:晶体包含单晶体和多晶体,但一般所说的晶体又往往是特指单晶体的意思,因此要根据具体问题来理解问题中所说晶体的真正含义。
例:可以说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有各向异性;但不能说晶体一定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一定有各向异性。
因为前者所说的晶体是特指单晶体,而后者所说的晶体包含单晶体和多晶体。
单晶体:单晶体的原子(或分子、离子)排列规律相同,晶格位相一致。
单晶体有三个特性:(1)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2)有固定的熔点。
(3)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例:石英、云母、明矾、食盐、硫酸铜、蔗糖、味精等颗粒都是单晶体。
注意:单晶体的各向异性是指晶格的不同方向,原子排列的周期性和疏密程度不尽相同,由此导致单晶体在不同方向的物理化学特性也不同,这就是单晶体的各向异性。
单晶体的各向异性具体表现在单晶体不同方向上的弹性模量、硬度、断裂抗力、屈服强度、热膨胀系数、导热性、电阻率、电位移矢量、电极化强度、磁化率和折射率等是不同的。
注意:单晶体的规则几何外形是自发形成的,有些固体尽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但由于不是自发形成的,所以不属于晶体。
例:将玻璃加工成有规则的固体后还是非晶体。
多晶体:由大量单晶体杂乱无章地组合而成,单晶体本身有规则结构,但它们组合成多晶体时的排列方式是无规则的,因此多晶体没有确定的几何外形,表现为各向同性。
多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
例:常见的金属是多晶体。
例:由许多食盐单晶体粘在一起而成的大块食盐是多晶体。
2、非晶体:非晶体微观空间的原子(或分子、离子)排列,只是近程有序,远程无序,无周期性规律。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几何外形、没有固定的熔点、表现为各向同性。
例:玻璃、蜂蜡、松香、沥青、橡胶等都是非晶体。
注意:多晶体和非晶体的各向同性是指多晶体和非晶体沿各个方向的物理性质都相同。
注意: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物态变化知识点物质的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从一个物态转变为另一个物态的过程。
常见的物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态变化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过程以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一、物态的定义和特征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呈现不同的物态,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1.固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较短,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较强,分子呈有序排列。
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变形。
2.液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较弱,分子呈无序排列。
液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但体积可变。
3.气态:物质的分子间距离非常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极弱,分子呈无序排列。
气态物质具有无固定形状和无固定体积的特点。
根据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物质可以从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这种转变过程被称为相变。
二、相变过程相变是物态变化的过程,包括固态到液态的熔化、液态到气态的汽化、固态到气态的升华等过程。
1.熔化:固态物质吸收热量,分子热运动增强,达到熔点时,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
熔化是吸热过程。
2.凝固:液态物质失去热量,分子热运动减弱,达到凝固点时,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
凝固是放热过程。
3.升华:固态物质吸收热量,分子热运动增强,直接转变为气态,不经过液态。
升华是吸热过程。
4.凝华:气态物质失去热量,分子热运动减弱,直接转变为固态,不经过液态。
凝华是放热过程。
5.汽化:液态物质吸收热量,分子热运动增强,达到沸点时,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
汽化是吸热过程。
6.凝结:气态物质失去热量,分子热运动减弱,达到凝结点时,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
凝结是放热过程。
三、物态变化的应用物态变化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固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是制冰、制糖、制药等行业的基础。
例如,将冰块放入水中,由于水的温度高于冰的熔点,冰会熔化成液态水。
2.液体的汽化和凝结过程是蒸馏、煮沸、蒸煮等过程的基础。
物态的变化:固体、液体、气体物态是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形态和状态。
物质在自然界中通常以三种主要形式存在:固体、液体和气体。
这三种物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被称为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不仅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本文将详细探讨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变化过程。
固体的特征固体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形态,其特征主要包括: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的距离较近并紧密排列,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
这使得固体在外力作用下变形程度有限。
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晶体与非晶体晶体是指其内部原子的排列具有一定规则和长程有序的材料,如冰、盐等。
而非晶体则没有这种严格的排列,分子或原子之间的排列较为无序,例如玻璃和塑料等。
由于结构不同,这两种固体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如熔点、硬度等。
液体的特征液体是另一种常见的物质状态,其主要特征是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当液体被放入容器中时,它会根据容器的形状来改变自身的形状,但是始终占据同样的空间。
液体中的分子相对自由移动,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吸引力,使得液体能够流动,但又不会像气体那样完全分散。
液体的表面张力液体还有一个独特的特性,即表面张力。
这是由于液体表面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造成的一种现象,能够使得液滴呈现为球形。
此外,随着温度的变化,液体的粘度和密度也会发生改变,这也是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例如,热水相比冷水更容易流动。
气体的特征气体是一种没有固定形状和定量取向的物质状态,其分子距离较远,相互之间几乎没有吸引力。
因此,气体能够填充整个容器,并且可以自由流动。
在气态下,分子运动速度比较快,这使得气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均匀分布。
理想气体与真实气体在理论上,理想气体是指分子间不发生相互作用及占据空间极小的气体。
然而,在现实中,大多数气体都属于真实气体,其行为会受到温度与压力等因素影响。
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真实气体往往展现出偏离理想情况的一些特性,如压缩性和黏性等。
12高中物理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知识点一、晶体和非晶体31、晶体的微观结构特点45①组成晶体的物质微粒,依照一定的规律在空间整齐地排列。
6②晶体中物质的微粒相互作用很强,微粒的热运动不足以它们的相互作用而7远离。
8③微粒的热运动表现为在一定的平衡位置附近不停地做微小的振动。
910晶体和非晶体主要区别在于有无固定熔点。
二、液体11121、液体的微观结构13液体中的分子跟固体一样是密集在一起的,液体分子的热运动也是表现为14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的振动。
但液体分子只在很小的区域内有规则的排列,15这种区域是暂时形成的,边界和大小随时改变,有时瓦解有时重新形成。
2、液体的宏观特性:具有一定的体积、流动性、各向同性和扩散的特点。
163、液体表面张力1718①分子分布特点:由于蒸发现象,液体表面层分子分布比内部分子稀疏。
19②分子力特点:液体内部分子间引力、斥力基本上相等,而液体表面层分子20之间距离较大,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合力指向液体内部。
③表面特性:表面层分子之间的引力使液面产生了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好2122像一层绷紧的膜。
如果在液体表面任意画一条线MN,线两侧的液体之间的作用23力是引力,它的作用是使液体表面绷紧,所以叫做液体表面张力。
24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使液体面积趋于最小,而在25相同的体积下,球形的表面积最小。
所以我们看到的液滴都是球面形的。
液滴26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往往程扁球形,在失重条件下才呈球形。
三、浸润和不浸润27281、附着层:液体与固体接触是,接触的位置形成一个液体薄层。
现象由于液体对固体浸润造成液面在器壁附近上升,液面弯曲,形成凹形的弯月面。
由于液体对固体不浸润造成液面在器壁附近下降,液面弯曲,形成凸形的弯月面。
微观解释如果附着层的液体分子比液体内的分子密集,附着层内液体分子间距离小于分子间的平衡距离r,附着层内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附着层有扩张的趋势,这样表现为液体浸润固体。
高三物理固体液体知识点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和运动属性的科学。
在高三物理学习中,固体和液体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高三物理固体液体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1. 固体的基本概念与特性固体是一种物态,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形状、质量和体积。
固体的形状是固定的,不易改变;质量是固定的,不受外界影响;体积在宏观上也是固定的,微观上则由分子或原子的紧密排列决定。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种形式,晶体具有规则的内部结构,非晶体则没有规则的内部结构。
2. 固体的力学性质固体的力学性质包括弹性、塑性和脆性。
弹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固体会发生形变,但撤去外力后能够恢复原状;塑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固体会发生形变,撤去外力后只能部分恢复原状;脆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固体会发生形变并迅速破裂。
3. 平衡条件和平衡力固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力的合成为零,即平衡条件成立。
平衡力包括支持力、重力和摩擦力等。
支持力是指垂直于支持面的力,使固体保持平衡;重力是指物体受到地球引力的力;摩擦力是指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力,阻碍物体滑动。
4. 浮力和浮力原理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所排除介质的重力。
浮力原理指出,浸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所排除介质的重力。
5. 液体的基本概念与特性液体是物态之一,具有流动性和变形性。
液体的流动是由于分子间相互滑动所引起的,所以液体的形状是不固定的。
液体的变形性使其能够适应容器的形状。
6. 液体的压强和液压传递液体的压强是指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
液压传递指的是液体在不可压缩条件下的力的传递。
根据帕斯卡定律,液体在各个方向上的压强相等。
7. 液体的测压和液体静力学液体的测压方法有大气压测量法、压力计法和压强测量法等。
液体静力学研究液体平衡时的性质和计算液体受力的效果。
总结起来,在高三物理中学习固体液体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固体来说,需要了解其基本概念、特性和力学性质。
物理选修3--3第九章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知识点汇总-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物理选修3--3第九章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知识点汇总(填空训练版)知识点一、固体1、固体固体是物质的一种聚集状态。
与液体和气体相比固体有比较固定的体积和形状、质地比较坚硬。
2、固体的分类自然界中的固态物质可以分为两种: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像石英、云母、明矾、食盐、金属等具有确定的几何形状的固体叫晶体。
常见的晶体还有:硫酸铜、蔗糖、味精、石膏晶体、方解石等。
晶体又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
单晶体:单晶体是指样品中所含分子(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中呈规则、周期排列的一种固体状态。
整个物体是一个晶体的叫做单晶体,单晶体有一定规则的几何外形,如雪花、食盐小颗粒、单晶硅等。
多晶体:如果整个物体是由许多杂乱无章排列的小晶体组成的,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多晶体,如大块的食盐、粘在一起的蔗糖、各种金属材料等。
(2)非晶体:像玻璃、蜂蜡、松香等没有确定的几何形状的固体叫非晶体。
常见的非晶体还有:沥青、橡胶等。
说明:各向异性是指这种材料在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不同,即力学、热学、电学和光学性质不一定相同。
5. 晶体的微观结构晶体的形状和物理性质与非晶体不同是因为在各种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离子)都是按照各自的规则排列的,具有空间上的周期性。
6. 对比液态、气态、固态研究液体的性质(1)液体和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是流动的。
(2)液体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而气体的体积可以变化千万倍。
(3)液体和固体都很难被压缩,而气体可以很容易的被压缩。
知识点二、液体1、液体液体没有确定形状,往往受容器影响;液体与空气的交界面叫自由面;液体具有显著的流动性。
2. 液体的微观结构跟固体一样,液体分子间的排列也很紧密,分子间的作用力也比较强,在这种分子力的作用下,液体分子只在很小的区域内做有规则的排列,这种区域是不稳定的:边界、大小随时改变,液体就是由这种不稳定的小区域构成,而这些小区域又杂乱无章的排布着,使得液体表现出各向同性。
物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一、概念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由一种物态转化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物质一般有三种基本物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会从一种物态转化为另一种物态,这种转化称为物态变化。
二、物态转化的条件物态的转化主要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在常温、常压下,不同物质的物态是不同的。
例如,水在303K(摄氏30度)时会从固态转化为液态,水在373K(摄氏100度)时则会从液态转化为气态。
同时,压力的变化也会影响物质的物态转化,一般来说,增加压力会使物质更容易保持液态或固态。
三、固态到液态的转化固态到液态的转化称为熔化,也叫融化。
当固体受热到一定温度时,其分子或原子受到激发,开始有序排列,固体内部的相互作用减弱,最终让固体变成液体。
四、液态到气态的转化液态到气态的转化称为气化或汽化。
液态物质在受热到一定的温度时,分子或原子受到激发,开始具有足够的动能,克服液体的吸引力,从而脱离液体表面,成为气体。
五、固态到气态的转化固态到气态的转化称为升华。
某些特定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直接从固体转化为气体,而不经过液态的中间过程。
这个过程称为升华。
六、气态到液态的转化气态到液态的转化称为冷凝。
在特定的条件下,气体受冷时,分子或原子失去部分动能,减弱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最终让气体变成液体。
七、液态到固态的转化液态到固态的转化称为凝固。
当液体受冷达到一定的温度时,分子或原子受到激发,开始有序排列,减弱液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最终让液体变成固体。
八、气态到固态的转化气态到固态的转化称为凝结。
在特定的条件下,气体受冷时,分子或原子失去足够的动能,开始有序排列,最终让气体变成固体。
九、相变曲线相变曲线是物质在一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不同物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的曲线。
在相变曲线上,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变点都有相应的温度和压力值,这些值是物质的固定值。
十、气体的压缩冷却根据气体状态方程,当气体受压时,分子或原子之间的距离会减小,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增强,因此,气体的温度会下降。
物态变化知识点提纲一、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物态变化的定义:物态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性质的变化,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变。
2.基本原理:a)颗粒间相互距离和排列方式:固态颗粒间距离最近,排列有序;液态颗粒间距离较小,无序排列;气态颗粒间距离最远,无序排列。
b)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固态颗粒间作用力最大,液态次之,气态最小。
c)分子的平均动能:固态分子动能最小,液态次之,气态最大。
二、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物态变化1.固-液相变(融化):a)定义:固体物质在升温过程中,温度达到一定值时发生固-液相变,称为融化。
b)特点:-温度不变:在融化过程中,固体和液体共存,温度保持不变。
-热量吸收:融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用于克服固体内部分子间的作用力。
2.液-固相变(凝固):a)定义:液体物质在降温过程中,温度达到一定值时发生液-固相变,称为凝固。
-温度不变:在凝固过程中,固体和液体共存,温度保持不变。
-有序排列恢复:凝固过程中,液体内部分子逐渐有序排列,形成固体。
三、液态与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1.液-气相变(蒸发和沸腾):a)蒸发:-定义:液体在室温下由表面分子逐渐脱离液体,进入气态的过程。
-特点:-温度不变:蒸发过程中,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
-吸热现象:蒸发时需要吸取周围热量,用于分子克服液体内部分子间的作用力。
b)沸腾:-定义:液体在升温过程中,温度达到一定值时,液体内部大量分子脱离液面进入气态的过程。
-特点:-温度变化:沸腾时,液体的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全部液体变为气体。
-必须沸腾核:沸腾过程中,液体中必须有沸腾核存在才能发生沸腾。
四、固态与气态之间的物态变化1.固-气相变(升华和凝华):-定义:固体在升温过程中,温度达到一定值时,固体表面部分分子由固态直接转变为气态。
-特点:-温度变化:升华过程中,固体的温度保持不变。
-吸热现象: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用于克服固体内部分子间的作用力。
高中物理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知识点一、晶体和非晶体1、晶体的微观结构特点①组成晶体的物质微粒,依照一定的规律在空间整齐地排列。
②晶体中物质的微粒相互作用很强,微粒的热运动不足以它们的相互作用而远离。
③微粒的热运动表现为在一定的平衡位置附近不停地做微小的振动。
晶体和非晶体主要区别在于有无固定熔点。
二、液体1、液体的微观结构液体中的分子跟固体一样是密集在一起的,液体分子的热运动也是表现为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的振动。
但液体分子只在很小的区域内有规则的排列,这种区域是暂时形成的,边界和大小随时改变,有时瓦解有时重新形成。
2、液体的宏观特性:具有一定的体积、流动性、各向同性和扩散的特点。
3、液体表面张力①分子分布特点:由于蒸发现象,液体表面层分子分布比内部分子稀疏。
②分子力特点:液体内部分子间引力、斥力基本上相等,而液体表面层分子之间距离较大,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合力指向液体内部。
③表面特性:表面层分子之间的引力使液面产生了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好像一层绷紧的膜。
如果在液体表面任意画一条线MN,线两侧的液体之间的作用力是引力,它的作用是使液体表面绷紧,所以叫做液体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使液体面积趋于最小,而在相同的体积下,球形的表面积最小。
所以我们看到的液滴都是球面形的。
液滴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往往程扁球形,在失重条件下才呈球形。
三、浸润和不浸润1、附着层:液体与固体接触是,接触的位置形成一个液体薄层。
现象由于液体对固体浸润造成液面在器壁附近上升,液面弯曲,形成凹形的弯月面。
由于液体对固体不浸润造成液面在器壁附近下降,液面弯曲,形成凸形的弯月面。
微观解释如果附着层的液体分子比液体内的分子密集,附着层内液体分子间距离小于分子间的平衡距离r,附着层内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附着层有扩张的趋势,这样表现为液体浸润固体。
如果附着层的液体分子比液体内的分子稀疏,附着层内液体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间的平衡距离r,附着层内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附着层有收缩的趋势,这样表现为液体不浸润固体。
精心整理高二物理《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知识点整理一、固体1、晶体:外观上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一些物理性质表现为各向异2、非晶体:外观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无确定的熔点,一些物理性质表现为各向同性①判断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的主要依据是有无固定的熔点②晶体与非晶体并不是绝对的,有些晶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非晶体(石英→玻璃)3、单晶体多晶体如果一个物体就是一个完整的晶体,如食盐小颗粒,这样的晶体就是单晶体(单晶硅、单晶锗)如果整个物体是由许多杂乱无章的小晶体排列而成,这样的物体叫做多晶体,多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但同单晶体一样,仍有确定的熔点。
二、液体1、表面张力:当表面层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时,分子间距比内部大,表面层的分子表现为引力。
如露珠2、液晶分子排列有序,各向异性,可自由移动,位置无序,具有流动性各向异性:分子的排列从某个方向上看液晶分子排列是整齐的,从另一方向看去则是杂乱无章的三:饱和汽与饱和汽压①汽化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1、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一温度叫沸点。
不同物质的沸点是不同的。
而且沸点与大气压有关,大气压越大,沸点也就越高。
②饱和汽与饱和汽压饱和汽:与液体处于动态平衡的蒸汽叫做饱和汽。
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的蒸汽叫做未饱和汽。
饱和汽压: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汽的压强是一定的,叫做饱和汽压。
未饱和汽的压强小于饱和汽压。
1、饱和汽压只是指空气中这种液体蒸汽的分气压,与其它气体的压强无关。
2、饱和汽压与温度和物质种类有关。
四: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①熔化热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而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注意:晶体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不变,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凝固的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
2、熔化热: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Q)与其质量(m)之比叫做这种晶体的熔化热。
高中物理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知识点
一、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的微观结构特点
①组成晶体的物质微粒,依照一定的规律在空间整齐地排列。
②晶体中物质的微粒相互作用很强,微粒的热运动不足以它们的相互作用而远离。
③微粒的热运动表现为在一定的平衡位置附近不停地做微小的振动。
晶体和非晶体主要区别在于有无固定熔点。
二、液体
1、液体的微观结构
液体中的分子跟固体一样是密集在一起的,液体分子的热运动也是表现为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的振动。
但液体分子只在很小的区域内有规则的排列,这种区域是暂时形成的,边界和大小随时改变,有
时瓦解有时重新形成。
2、液体的宏观特性:具有一定的体积、流动性、各向同性和扩散的
特点。
3、液体表面张力
①分子分布特点:由于蒸发现象,液体表面层分子分布比内部分子稀疏。
②分子力特点:液体内部分子间引力、斥力基本上相等,而液体表面
层分子之间距离较大,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合力指向液体内部。
③表面特性:表面层分子之间的引力使液面产生了表面张力,使液体表面好像一层绷紧的膜。
如果在液体表面任意画一条线MN,线两侧的液体之间的作用力是引力,它的作用是使液体表面绷紧,所以叫做液体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液体表面具有收缩的趋势,使液体面积趋于最小,而在相同的体积下,球形的表面积最小。
所以我们看到的液滴都是球面形的。
液滴由于受到重力的影响,往往程扁球形,在失重条
件下才呈球形。
三、浸润和不浸润
1、附着层:液体与固体接触是,接触的位置形成一个液体薄层。
浸润不浸润
定义一种液体会润湿某种固体并一种液体不会润湿某种固体,附着在固体的表面上,这种现也就不会附着在这种固体的表
象叫浸润。
面,这种现象叫做不浸润
现象由于液体对固体浸润造成液由于液体对固体不浸润造成液面在器壁附近上升,液面弯面在器壁附近下降,液面弯曲,曲,形成凹形的弯月面。
形成凸形的弯月面。
微观如果附着层的液体分子比液如果附着层的液体分子比液体
解释体内的分子密集,附着层内液内的分子稀疏,附着层内液体体分子间距离小于分子间的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间的平衡
平衡距离r,附着层内分子间距离r,附着层内分子间的作用
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附着层力表现为引力,附着层有收缩
有扩张的趋势,这样表现为液的趋势,这样表现为液体不浸
体浸润固体。
润固体。
说明一种液体是否浸润某种固体,与这两种物质的性质都有关。
例如:水可以浸润玻璃,但不能浸润蜂蜡;水银可以浸润铅和锌,
但不能浸润玻璃。
四、毛细现象
1.毛细现象指:浸润液体在细管中上升的现象,以及不浸润液体在细
管中下降的现象。
2.毛细管内外液面的高度差与毛细管的内径有关,毛细管内径越小,高度差越大。
液晶像液体一样具有流动性,而其光学性质与某些晶体相似,具有各向异性。
五、汽化
1.汽化指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2.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沸腾
区特点只在液体表面进行,在任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别何温度下都能发生,是一只在一定温度下发生;沸腾时种缓慢的汽化过程。
液体温度不变;是一种剧烈的
汽化过程。
影响液体温度的高低;液体表液体种类;液体表面处气压的因素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处大小。
空气流速的快慢;液体蒸
汽气压的高低。
相同点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
七、饱和汽与饱和汽压
3.饱和汽指与液体处于动态平衡的蒸汽。
4.动态平衡的实质
①密闭容器中的液体,单位时间逸出液面的分子数和返回液面的分子数相等,即处于动态平衡,并非分子停止运动。
②处于动态平衡时的蒸汽密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达到动态平衡时的蒸汽密度越大;在密闭容器中的液体,最后必定与上方的蒸汽达到动态平衡。
5.饱和汽压
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汽的分子数密度是一定的,因而饱和汽的压强也都是一定的,这个压强叫做这种液体的饱和汽压。
注:饱和汽压跟液体的种类、温度有关。
与体积无关。
八、相对湿度与温度计
3.绝对湿度
空气的湿度可以用空气中所含水蒸汽的压强来表示,这样表示的湿度叫做空气的绝对湿度。
4.相对湿度
常用空气中水蒸气的压强与同一温度时水的饱和汽压之比来描述
空气的潮湿程度,并把这个比值叫做空气相对湿度,即
相对湿度
水蒸气的实际压强同温度水的饱和汽压
影响蒸发快慢以及影响人们对于干爽与潮湿感受的因素,不是空气中水蒸气的绝对数量,而是空气中水蒸气的压强与同一温度水的饱和汽压的差距。
水蒸气的压强离饱和汽压越远,越有利于水的蒸发,
人们感觉越干爽。
九、物态变化与能量转化
6.熔化热
①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
Q m
②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③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热。
④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增大分子势能,破坏晶体结构,变为液态。
熔化热与晶体的质量无关,只取决于晶体的种类。
7.汽化热
①某种液体汽化成同温度的气体是所需要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叫
做这种物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汽化热。
L Q
m
②一定质量某一温度、压强下的某种物质,汽化时吸收的热量与
液化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③汽化热与液体温度有关,还与外界的压强有关,以及物质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