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暴见孟子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1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暴见孟子

《孟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课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循循导入,刻意对比,语言生动形象等高明的论辩艺术。

2、加强朗读,把握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

情感目标:

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理解“与民同乐”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1、文意的梳理。

2、学习文中的一些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常见词语、古今异义现象等,并注意摘录整理。

3、了解孟子的思想,理解本文表达的“与民同乐”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1、对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讨论和学习。

2、对孟子思想的当时和现实意义的理解。

3、音乐和古时君王治国之联系。

【教学方法】

用探究学习的方法,看透其内部结构,把文章切分为若干小段,在完成局部理解之后,完成对全文的理

解,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对文章反复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从而进一步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

【课时安排】二课时。

【板书设计】

庄暴见孟子

态度结果

不与民同乐闻王钟鼓之声举疾首蹙额对

与民同乐闻王钟鼓之声举欣欣然有喜色比

观点今王与百姓同乐,可王矣。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思想领域曾经历过一个辉煌的时代,产生过驰骋其想像,自由其意识,生发其学说,论辩其观念的诸子百家。孟子,以其思想的博大,政治的精通,现实精神的坚强和滔滔的雄辩口才,雄居“亚圣”之位,使儒学得以发展,“孔孟之道”不仅成为儒学的代名词,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旗帜,他的文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儒家学者。姬姓,孟孙氏,名孟轲,字子舆。鲁国邹(山东邹县东南)人。早年丧父,母仇氏为求良好的学习环境,三迁其居而居于学宫之旁,让孟子学习俎豆之事,后又在子思之门人那里学习。学成,游学于宋、鲁、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或合纵、或连横、以攻伐为事,他则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行仁政、省刑罚,反对兼并战争。不合时宜,晚年回到邹,课徒讲学。著书立说。其主要言论见于《孟子》。《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中篇,今存七篇,由孟子与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他是孔子儒学的嫡系正传,后世尊为“亚圣”。

三、《孟子》简介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书中记载了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由孟子及其门徒共同完成。宋代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跟《论语》一样,《孟子》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节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对话体也有很大的发展,增加了反复辩难的内容,《庄暴见孟子》则属于这一类。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

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四、文题解读

《庄暴见孟子》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在齐宣王(前341~前324在位)时,曾一度为齐客卿,庄暴因不知如何答对齐宣王“好乐”的说法,所以来问他。

五、整体感知

这是对话体议论文,记录了孟子与齐王的对话,论述了国君享乐与百姓苦乐的关系,提出了实施仁政,与民同乐的主张。

孟子的政治主张是实行仁政王道(即以宽厚、仁慈的政治制度和行政措施及不以武力统治天下,而是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这是继承孔子的“仁”的学说加以发展而来的。他认为只有实行仁政王道,才能统一天下,统一天下的关键在于让百姓生活安定,不违农时,发展生产,免于饥饿,再加以教育,敬老爱幼,这样的君主就能获得百姓的爱戴和支持,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曾大胆提出“民为贵,社稷次,君为轻”的看法,孟子的这种民本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他的仁政主张,客观上马是符合人民的愿望的。邓小平同志的判断是非标准,看群众满意不满意,“三个代表”中的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和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一条真理,谁违背了它,必将受到人民唾弃。

六、课文分析

全文共两部分

第一部分:

【原文】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注释】

见:第一个见,二者地位平等,故为“会见、见到”;第二个见,齐王与暴是君臣关系,故为“接见”。

于:介词,被。

语:告诉,动词。

以:第一个以,介词,把。“以好乐”是介宾词组作补语,译作状语;第二个以,介词,用,拿。

好:爱好。

【译文】(齐国的臣子)庄暴会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把他爱好音乐的事告诉了我,我却没有话来回答他。”

(借庄暴之口引出音乐)

【原文】曰:“好乐如何?”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注释】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其:语气副词,表揣测,也许。

庶几:差不多。

【译文】又说:“爱好音乐又怎么样呢?”孟子回答说:“君王如果非常爱好音乐,那么齐国也许差不多了。”

【评析】

在齐宣王面前没有对国君爱好音乐发表任何意见,为何?暴有难处,说好,有阿谀奉承之嫌;说不好,暴知道宣王的脾气,怕自讨苦吃,所以只好不表态(大凡不表达者多数是持反对意见者),找孟子讨教。但孟子也是一句模棱两可的话,这“大概差不多”,可以说“差不多治理得很好了”,也可以说“差不多要完蛋了”。这么一个难题庄暴无法解答,孟子又未明说,悬念,使读者要看下去。

第一部分: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提出论题:怎样看待国君爱好音乐。

七、课堂小结

第一部分,引出话题,提出论题,引出下文。

八、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