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
- 格式:docx
- 大小:19.24 KB
- 文档页数:4
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变迁摘要:本文从经济环境的角度切入分析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会计目标发展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以后,会计目标的演进经历了3个阶段:首先是现代企业的两权分离产生了“受托责任观”;70年代以后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
使得“决策有用观”成为主流的会计目标观点;90年代至今,公司治理的情况日渐复杂,由此进一步提出了“两观”融合的会计目标。
关键词: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一、会计目标的含义及其与经济环境的关系规范会计理论认为,财务会计目标的明确提出是在信息论和系统论被普遍接受之后。
按照信息论与系统论的观点,会计可以看作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既然是一个人造的信息系统,就必然要有一个目标,以达到指引系统运行方向的作用(黄志忠,1997)。
关于会计目标的定义也有诸多说法。
1940年。
佩顿(Paton)和利特尔顿(Littleton)在合著的《公司会计准则导论》中认为,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关于某一企业的财务数据,加以汇集、整理与提供,以满足管理当局、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要求”。
吴水澎(2007)、梁爽(2005)等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人们从事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
如果把会计定义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其基本功能是提供信息,则提供经济信息是会计目标的内涵。
可见,各种观点都将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系统为满足使用者需求来运行的方向和理想。
在会计发挥实践作用的过程中。
会计目标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其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并主要体现在“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变迁上。
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会计目标的形成和发展与会计实践所处的经济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会计信息系统应该为“谁”提供“什么样”的会计信息,这主要取决于整个社会处于显性状态的“投资者环境”,即社会上主要的投资者及其特征,是他们从根本上影响着企业会计信息的导向。
而“投资者环境”主要取决于各国的经济管理体制、资本来源以及市场发达程度等经济因素。
【天职研究】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一)会计准则内在逻辑介绍(50-4)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一)“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是设定财务报告的目标过程中出现过的两个核心理论。
财务报告的目标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要编报财务报告?它是财务报告存在的基石,为会计准则概念框架中的其他概念,例如,报告主体概念、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以及列报和披露等垫定了逻辑基础。
对财务报告(或财务报表)目标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左右的美国,例如,美国会计学会(AAA),以及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等机构,均为财务报告的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国际会计准则两大体系——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出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更具逻辑的用于制定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原则,财务报告的目标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财务报告目标的核心理论在设定财务报告的目标过程中,出现过两个核心理论:“受托责任观”(Stewardship Approach)和“决策有用观”(Decision-usefulness Approach)。
二者是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的产物,“‘受托责任观’适用于所有者和受托者都十分清晰的市场经济环境;‘决策有用观’适用于资本可以趋利性流动、所有者(委托者)缺位和模糊的市场经济环境。
”(葛家澍,<市场条件下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1996)“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并不矛盾,而是互有交集、相辅相成的。
事实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在2010年修订完成的财务报告目标,仍然是对两个观点的综合。
(一)受托责任观“受托责任观”产生于较为简单的经济环境,是财务报告目标的重要理论。
“受托责任(Stewardship)”一词来源于《圣经》,延伸到公司治理范围,是指资源的管理者对资源的所有者承担的、对资源所有者交付的资源进行有效经营和管理的责任。
“受托责任观”假设:企业管理者及其所有者、贷款方和债权人等之间是契约关系,企业管理者处于受托方地位,委托人需要对企业管理者的管理和经营活动进行评价。
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摘要:会计目标在会计理论研究以及会计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西方两大学派的会计理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比较分析,提出我国的会计目标定位应是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应该定位不同的会计目标;基于当前的经济环境,应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观”,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向“决策有用观”转变。
关键词:会计目标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目标定位一、引言受托责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会计学家井尻雄士、厄里斯特・J・帕罗科等,其主要代表文献有井尻雄士所著的《会计计量理论》。
主要观点为: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所交付的资源,受托方承担合理有效的管理与应用受托资源,使其尽可能保值、增值的责任;受托方承担了如实向委托方报告其受托责任履行过程和结果的义务;受托方还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即最大限度的保持并提高企业所处社会的良好环境,有效利用并培养人力资源等。
决策有用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伯特・N・安东尼、罗伯特・T・斯普罗斯等。
他们的主张得到了美国会计学会(AAA)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强力支持,并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得以阐述。
其主要观点为:财务会计的目标与财务报告的目标具有趋同性。
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而最终向外部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是财务报表。
财务会计的目标与财务报表的目标是相互影响的,财务报表的目标直接影响财务会计采纳的一系列程序与方法对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财务报告应提供有利于现有的、潜在的投资者进行合理投资、信贷决策的有用信息;财务报告应有助于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评估来自股利或利息及其来自销售、偿付到期债券或借款的实得收入和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相关的不确定性信息;财务报告应该能够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以及对这些资源的要求权发生变化的交易、事项和情况影响的信息;采纳权责发生制基础所得出的企业利润方面的信息,作为一个说明企业获得现金流量的现实和持久能力的指标,比单纯依靠现金收付说明的财务情况更加有用。
第1题: “决策有用观”关于的观点。
A会计目标第2题: 登记日记账的方式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
A逐日逐笔登记第3题: 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包括。
A凭证的名称B经济业务事项摘要C会计科目的名称、方向和金额D凭证填制的日期和有关人员的签章E所附原始凭证的张数第4题: 财务管理原则包括。
A资金合理配置原则B收支积极平衡原则C成本效益原则D收益风险均衡原则E利益关系协调原则第5题: 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其记账本位币应为. C两种方式均可第6题: 企业主要的会计报表包括。
A资产负债表B损益表C固定资产登记表第7题: 财务会计报告包括。
A会计报表B 会计报表附注C财务情况说明书第8题: 所有者权益和负债的区别在于。
A除非企业发生减资或者清算否则企业就不需像偿还负债那样去偿还所有者权益B所有者不能随意抽走其在企业的投资C当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的负债以后所有者权益才得以返回给所有者D负债需要定期偿还但所有者的投资则不能随便抽走第9题: 关于负债理解正确的是。
A负债是过去或目前的会计事项所构成的现时义务B负债是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牺牲C负债必须能以货币计量是可以确定或估计的D负债都有确切的收款人和偿还日期能够合理地估计确定第10题: 资产应该包括以下哪些特征。
A资产的实质是经济资源B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C资产的目的是在未来为某个会计主体带来的经济利益D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能够加以控制的经济资源E资产是可以用货币来计量的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人力资源还不能作为企业资产入账第11题: 关于权责发生制原则下列正确的是。
A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C 权责发生制原则的核心是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支和损益第12题: 企业会计核算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可以划分为几大类分别是。
A总体性要求B会计信息质量要求C 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要求D会计修订惯例的要求第13题: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
统计与管理 二○一六·三热点透视摘 要:本文以会计目标的含义、重要性为出发点,初步分析了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的概念、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会计目标 决策有用观 利弊DOI:10.16722/j.issn.1674-537X.2016.03.037一、引言一般来说,会计的目标就是通过会计交易事项的核算与监督,反映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一段期间的经营成果跟未来的现金流量情况;同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企业管理部门、投资人、政府部门、职工、其他信息使用者等,提供各种准确、有用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目标的含义从理论意义上讲,会计目标指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从事某种会计行为的主体通过会计实践所能够达到的理想效果,重在强调会计目标既不是纯主观性质的范围,也不是纯客体性质的概念;虽然会计目标是通过主观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是需要能够全面性认识到会计的内在规律和相应的外部条件,会计目标虽然是会计行为主体主观与客观的完美衔接点,更包括了主观诉求与客观限制的一致,既体现出一种价值上的合理判断,又要求以一定的真实内容作为基础。
三、会计目标的重要性会计目标是各单位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会计目标的确立对会计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目标在会计准则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目标对会计准则起到了制约作用,会计准则的制定围绕以会计目标为中心。
四、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的概念及作用关于决策有用观会计目标的解释:会计目标的作用是充分利用各种有限性资源的重要决策,其中包括重要的决策性领域与确定的目标,进而能够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
为了能够突出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则要求相关的会计信息具有预测性价值,反馈性价值与时效性等。
对于会计确认的解释是,会计人员不但要确定实际上已发生的经济交易与事项,而且还要认真地核对出那些虽未发生却仍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的经济交易与事项,进而能够满足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们的需求。
决策有用目标下的“信息观”和“计量观”一、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 会计目标,是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想要达到的境界或目的,以及为达到这一境界或目的而确定的衡量标准。
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的起点,迄今为止主要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
“受托责任观”侧重于强调会计信息要为管理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服务; “决策有用观”则站在投资者、债权人等主要使用团体的角度,强调会计信息服务于其决策需要,即“决策有用观”是通过研究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信息推导他们的信息需要的一种观点。
20 世纪70 年代后,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决策有用观”取代“受托责任观”成为主流的会计目标观点。
“决策有用观”一旦被采纳,随之而来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谁是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二是“财务报告的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决策信息”?按照FASB(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财务报告主要使用者的主要使用主体是作为资本提供者对其资本做出决定的目前以及潜在的权益投资者、贷款人以及其他债权人,他们需要有关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数额、时间以及不确定性的信息。
财务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是要能帮助主要使用团体做出符合自身需要的不同决定。
为此,财务报告必须提供具有信息含量的信息系统。
为使信息含量最大化,财务报告还需要在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之间进行最有用的权衡。
与“受托责任观”相比,“决策有用观”要提供满足主要使用团体的需要、有助于其决策的信息,因而在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中更倾向于相关性,即不仅提供已经发生的各类交易或事项的信息,而且提供尚未发生的但与企业未来业绩相关的各类交易或事项的信息。
在决策有用会计目标下,围绕如何计量这些交易或事项形成了两种主要观点:“信息观”和“计量观”。
以下我们站在投资者的视角对比分析决策有用目标下的这两种观点。
二、决策有用目标下的“信息观”(一)“信息观”的理论基础。
“信息观”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决策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
摘要:会计信息仅仅提供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已不能满足其需要,必然要求改革受托责任观下所形成的传统会计程序和方法,信息观倡导公开、公平的信息披露机制与惩罚机制,这有力地增强了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决策有用性信息观的前提是次强式有效的资本市场,但现实经济环境并非是理想的,噪声、流动投资者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是对有效市场的有力冲击,应使用现值或公允价值以增强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契机。
关键词:会计信息会计模式受托责任观信息观计量观一、会计模式的演变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信息主要是向企业的所有者报告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也就决定了在受托责任观下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模式。
由于广大信息使用者决策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投资者在决定其财产分配以及确定证券投资组合时,无论其财富多寡、风险态度偏好以及投资专业知识如何,都会对会计信息产生需求。
会计信息仅仅提供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已不能满足其需要,必然要求改革受托责任观下所形成的传统会计程序和方法,而决策有用观下提供的会计信息顺应了广大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
此外,由于信息中介能将报告中的信息加工成投资者需要的、可直接使用的信息,从而与财务报告形成竞争。
因此财务报告必须为使用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以便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Ball和Brown(1968)通过非正常报酬率和未预期盈利两大指标验证了证券市场中股票价格会对公司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产生反应的结论,也就是说,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告具有信息含量,有助于投资者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Beaver(1968)的实证研究结果基本上证明了这一点。
这种把有用性等同于信息含量的提法,后来被称之为决策有用的信息观,并在财务会计理论和研究中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
市场价格综合了投资者等会计信息群体的信息处理及决策能力,通过充分披露机制及惩罚机制,可以有力地增强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但现实经济环境并非是理想的,噪声、流动投资者及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是对有效市场的有力冲击,如何消除噪声以及降低甚至消除信息的不对称,已成为学者们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计量观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契机。
【天职研究】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三)会计准则内在逻辑介绍(50-6)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三)六、趋同后的财务报告目标(一)趋同背景2002年9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签订的“诺沃克协议”中约定,对双方的概念框架进行统一,其中就包含了财务报告的目标。
2004年4月,双方的联合会议决定对概念框架进行修订,并约定修订工作按八个阶段完成:阶段1:目标和质量特征;阶段2: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终止确认;阶段3:计量;阶段4:报告主体概念;阶段5:财务报告的界限,以及列报和披露;阶段6:框架的目的和地位;阶段7:非营利性组织对框架的适用;阶段8:其他议题。
遗憾的是,在联合完成了阶段1的修订工作后,由于在很多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双方理事会不再继续联合推进概念框架的修订工作。
2012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决定单独推进概念框架项目,并于2013年7月发布了一份讨论稿:《对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的复核》,其中涉及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确认和终止确认、权益定义及其与负债的区别、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列报和披露、其他综合收益、业务模式、计量单元、持续经营、资本保全等问题。
针对“阶段1:目标和质量特征”,2008年5月29日,双方理事会联合发布了一份征求意见稿—《改进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第1章:财务报告的目标;和第2章:有助于经济决策的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和限制》,征求意见截止期为2008年9月29日。
这是理事会就其概念框架联合项目发布的首份征求意见稿。
2010年11月,双方理事会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修订成果,其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2010);相对应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8号——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
趋同后的财务报告目标,实际上主要是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为基础,对某些之前双方理事会存在差异的内容进行了统一。
决策有用观名词解释
决策有用观是指决策者在制定决策时,所做出的决策必须是具有一
定实用价值和可行性的,不能是空洞无物的和无法实现的。
其核心思
想是要让决策制定者在做出决策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分析的原则,避免受到主观意识和个人偏见的影响,只有这样,制定出的决策
才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发挥出实际的作用,达成预期的目标。
决策有用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真实性:决策制定者必须要对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真实客观的分析,
不能根据个人感觉或偏见做出决策,否则会失之于虚。
2. 可行性:制定决策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具体的国情和现实情况,不
可脱离实际情况做出不切实际的决策,否则会落得无法落地的下场。
3. 实用价值:决策制定者必须要针对实际问题做出实际解决方案,不
能是一味地做表面文章,同时要具有环境保护、社会效益等多方面的
考虑,以达到最大化的利益。
4. 统筹兼顾:在做出决策时,必须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保护、安全等等,不能一味地偏重于某一方面,否则
会产生不良后果。
5. 持续发展:决策制定者需要考虑到长远利益,保持良性的发展态势,
不能仅仅追求眼前利益,否则会付出更高的代价。
总之,决策有用观是一种面向实践的决策思维模式,能帮助决策者在实践中实现最佳效益,创造最大价值。
会计决策有用观名词解释
会计决策有用观是一种会计观念,它认为会计的目标是为企业各利害关系人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这种观点强调会计信息对于决策的贡献,并认为会计应该提供有助于决策者作出合理经济决策的信息。
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信息不仅需要满足基本的可靠性、相关性和及时性要求,还需要满足决策者特定需求的明晰性、完整性和可比性等质量特征。
决策有用观的优点在于其直接服务于决策者的决策需求,使会计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相关和有用的信息,有利于经济决策和资源分配。
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如何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和中立性、如何解决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等问题。
总的来说,决策有用观有助于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和经济决策水平,但在实践中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其应用方式和方法,以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价值。
名词解释决策有用观
名词解释决策有用观是指在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决策的结果是否对整个组织或社会有用。
这种决策观念强调决策不仅要满足个人利益,还要考虑整体利益,特别是对组织或社会的影响。
这是因为决策不仅会影响组织内部的资源分配和管理,还会影响外部的社会环境和利益相关方的利益。
因此,名词解释决策有用观要求决策者考虑到整个组织或社会的长远利益,而非仅仅追求眼前的短期收益。
这种决策观念能够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社会的福利,也能够增强决策者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 1 -。
什么是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指的是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报告必须满足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
决策有用观的理论观点
决策有用观是在资本市场日渐发达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在此条件下,投资者进行投资需
要有大量可靠而相关的会计信息,从传统的关注历史信息转向对未来信息的关注;要求披露的
信息量和范围也不断扩大,不仅要求披露财务信息、定量信息和确定信息,还要求更多地披露
非财务信息、定性信息和不确定信息。
而这些信息的提供总是要借助于会计系统,因此,会计
信息的提供必须以服务于决策为目标取向。
决策有用观的主要理论观点是:
①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会计的着眼点在于会计报表本身的有用性;
②只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无论信息的主观程度如何,信息量是多多益善;
③在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的选择上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
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并存择优,还倡导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④不过分强调会计信息的精确性。
决策有用观的特点
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信息必须对使用者的决策有用,因此,强调相关性甚于可靠性。
在会
计确认上不仅要确认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还要确认那些虽未发生但对企业有重要影响的事项。
决策有用观的优越性
(1)坚持决策有用观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2)在会计计量模式上采用多种计价方式并存,反映了配比原则。
(3)坚持决策有用观有利于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促进社会资本的流动性和社会资源的有效
利用。
决策有用观的局限性
决策有用观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较受托责任观在现代经济环境下有一定的优势所在,但其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局限:
(1)对“有用”的评价太主观,可操作性低。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多元的,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有用性的要求必然不同,即使是同一信息使用者,在不同的时期对会计信息也有不同要求。
此外,从决策有用观的主要内容上来看,是各种观点的糅合,比较含糊而不明确,因此可操作性低。
(2)“决策有用”与审计目标的不协调。
从审计产生的背景看,审计的产生在于受托责任,而不是决策有用,如果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审计就可能达不到目的。
什么是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的含义大致包括两方面:一是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所交付的资源,受托方承担有效地管理与应用受托资源的责任;二是资源的受托方承担如实地向资源的委托方报告受托责任履行过程与结果的义务。
[1]
受托责任观是从监督角度考虑,主要是为了监督受托者的受托责任。
受托责任观的理论观点
受托责任观可以追溯到会计产生之初,作为一种比较流行的学派则得益于公司制的产生和发展。
从会计发展的历史看,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以公司制为代表的企业形式开始出现并广泛流行,随之而来的便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委托代理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以受托责任为目标取向的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的主要理论观点是:
①会计目标在于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强调对委托方的忠实性;
②受托责任实际上是一种产权责任,产权必须如实反映、不偏不倚并可以验证,以维护产权主体的权益,因此更加强调可靠性;
③在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的选择上,主张采用历史成本;
④为了客观、有效地反映受托责任,会计信息应尽可能精确。
[编辑]
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的特点
在受托责任观下,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财产的委托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需要了解和评价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利害关系人,并且这些使用者是现存的,而不是潜在的。
由于是对受托责任的履行结果的评价,使用者所需的信息侧重历史的、已发生的信息,因此要求提供尽可能客观可靠的会计信息。
资产计价倾向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方式。
企业采用受托责任观,有助于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受托责任观的局限性
(1)受托责任学派强调真实地反映过去,主要关注企业的历史信息,而对于未来事项很难得以反映,例如,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和报酬。
(2)在会计处理上,用现时收入与历史成本计量的费用进行配比,难以体现真实性的原则。
(3)在会计信息方面,受托责任学派很少会顾及到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忽略潜在投资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难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4)适用环境方面,受托责任观产生的经济背景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并且投资人与经营者之间有明确的委托与受托关系。
而在现代社会中,两权不分离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普遍存在。
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委托方并不总是明确的。
这时,受托责任观就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区别
会计目标上的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区别在于:
一是决策有用观重视的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把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意愿置之度外;相反,受托责任观重视的是委托者和受托者的关系,委托者有了解情况的权利,受托者也有保守隐私的权利。
二是决策有用观强调财务报告信息的决策相关性,认为只要提供的信息符合效益大于成本
的原则,并对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就应该披露,在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特征上,特别是在相
关性和可靠性中,更为强调相关性;而受托责任观必须考虑向受托者提供或者不提供有关信息
可能会对委托者以及受托者带来的影响,因此更强调信息的可靠性。
三是根据决策有用观,会计的首要目标是提供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根据受托责任观,会计的首要目标是计量受托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