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与测绘工程项目管理
- 格式:docx
- 大小:127.49 KB
- 文档页数:5
空间数据库技
术应用
班级:测绘1202
姓名:唐德周
学号:20122996
指导老师:杨宁
数据库与测绘工程项目管理
在遥远的过去,那时候数据库技术以及计算机都不发达,测绘行业发展缓慢。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及数据库管理技术的发展,给测绘工程带来了新的希望,不管是测绘仪器还是测绘相关的技术都不断的进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测绘工程领域也涉及到了之前无法达到的高度,数据库的发展更是为测绘行业带来了质的飞跃。
放眼当今世界的局势,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在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中,每一个城市勘测单位,每年都会承接大量工程测绘项目,如何对这些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成为迫切解决的一个课题。传统的管理方法中,基于纸质文档的手工管理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测绘生产管理的需要,通过采用地理信息数据库技术对测绘工程项目的属性、时限、合同、产值、工日和项目空间位置信息等方面进行管理,通过结合地理信息技术,把传统的工程项目具体化、空间化,实现了测绘工程项目的查询、分类统计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节省了管理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一、测绘工程的发展
1.传统的测绘工程
测绘学是研究测定、采集和描绘地球及其表面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变化状况信息的科学, 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和能动地改造自然服务。在新石器晚期农业较发达的时期,人们对一年中的节气就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是通过对天文长期观测的结果,说明测绘的萌芽已在新石器时期形成。
在古代,测绘领域主要是运用一些简单的物理仪器进行测量的,比如早起的水平管、复距等,测量领域也是着手于简单的小区域地形、地貌的测量,或是对天体的观测,那时的测绘数据也是相当的简单,一支笔一张纸即可,测绘的成品最多的就是战争使用的手绘地图。数据在古代的测绘领域内还是相当的简单的,也是十分容易处理的。
在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测量仪器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水平仪、经纬仪、各种先进的仪器层出不穷,提高了测绘的精确度,扩大了测绘领域的范围,但是近代的测绘领域仍然停留在机械测量范围内,数据记录和处理能力十分有限,无法打破这个瓶颈。
2.测绘工程的发展趋势
经典航测立体测图仪和测距仪投入使用各自引发了测绘内业和外业的一场
革命。全站仪的普及,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存储功能的大力提升,几倍地提高了测绘外业工作效率。
随着3S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测绘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测绘行业正在迅速向地理信息产业转化。传统的测绘生产主体模式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产品由模拟形式转为数字形式,大量的外业测量被室内地理信息采集所取代。地理信息的采集、存贮、加工和分发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概念。作为3S的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无一不需要天文数字般的数据来支持其功能的运行,因此测绘工程则需要向信息化和自动化发展。那么在数据保存和处理方面就需要有突破性的发展。
二、地理信息与数据库技术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发展
1.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是指空间地理分布的有关信息,用它表示地表物体和环境固有的数
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形、图像等的总称。在项目管理中,空间信息用该项目的位置信息点表示,同时还可以包含该项目的图像等其他信息。
2.Access数据库的发展
Access数据库是微软公司于1992年推出的以标准JET为引擎三维桌面型数据库系统,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MIS系统开发工具,由于有操作简单、易学易用、接口灵活等特点,成为许多小型应用系统的首选数据库。数据库发展阶段大致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
(1)人工管理阶段
50年代中期之前,计算机的软硬件均不完善。硬件存储设备只有磁带、卡片和纸带,软件方面还没有操作系统,当时的计算机主要用于科学计算。这个阶段由于还没有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管理,程序员在程序中不仅要规定数据的逻辑结构,还要设计其物理结构,包括存储结构、存取方法、输入输出方式等。当数据的物理组织或存储设备改变时,用户程序就必须重新编制。由于数据的组织面向应用,不同的计算程序之间不能共享数据,使得不同的应用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复数据,很难维护应用程序之间数据的一致性。
(2)文件系统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是计算机中有了专门管理数据库的软件——操作系统。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由于计算机大容量存储设备的出现,推动了软件技术的发展,而操作系统的出现标志着数据管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在文件系统阶段,数据以文件为单位存储在外存,且由操作系统统一管理。操作系统为用户使用文件提供了友好界面。文件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脱钩,程序和数据分离,使数据与程序有了一定的独立性。用户的程序与数据可分别存放在外存储器上,各个应用程序可以共享一组数据,实现了以文件为单位的数据共享。
但由于数据的组织仍然是面向程序,所以存在大量的数据冗余。而且数据的逻辑结构不能方便地修改和扩充,数据逻辑结构的每一点微小改变都会影响到应用程序。由于文件之间互相独立,因而它们不能反映现实世界中事物之间的联系,操作系统不负责维护文件之间的联系信息。如果文件之间有内容上的联系,那也只能由应用程序去处理。
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发展
6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在数据管理领域的普遍应用,人们对数据管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面向企业或部门,以数据为中心组织数据,减少数据的冗余,提供更高的数据共享能力,同时要求程序和数据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当数据的逻辑结构改变时,不涉及数据的物理结构,也不影响应用程序,以降低应用程序研制与维护的费用。数据库技术正是在这样一个应用需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文件系统发展到数据库系统,这在信息领域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文件系统阶段,人们在信息处理中关注的中心问题是系统功能的设计,因此程序设计占主导地位;而在数据库方式下,数据开始占据了中心位置,数据的结构设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