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5
七、教学设计后的反思:1、本框围绕什么是犯罪,犯罪与一般违法的关系,防微杜渐、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所以这些知识点对教育学生学法、知法、守法和护法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自己感觉对这框内容的知识点,我还是吃得比较透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好,这可能得益于案例的丰富不同于课文的呈现方式,主要问题的设计还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研究。
3、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啊!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1)在课堂实际生成的瞬间,我只能凭自己的一种直感去感受来自学生对法律知识点的解读和回应,然后对教学预设作出相应的随机调整。
这种课堂策略当然受教师敏感度和经验度的影响,我在这方面明显是欠缺的。
(2)初二年级的学生,对法律的专用名词不能很好地把握,因此,让他们分析案例的时候,要将之转化为具体的透彻的讲解,可能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
因此,在课堂上,我费了较多的时间,还是不能很好得引导学生,有点生硬灌输的味道。
(3)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
可能出于向老师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最后让同学们说说自己所写的倡议书《提高道德修养,远离犯罪》的环节没能充分展开,非但不能体现原本指导比较细致、有步骤的特点,反而让学生觉得很仓促,导致实效性不强。
附录1“犯罪与刑罚”教案政史地教研组裴亚军一、【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刑法的含义、犯罪的三个特征和我国刑罚的种类。
能力目标:能结合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犯罪行为、罪与非罪的界限以及犯罪要受到怎样的制裁。
思想觉悟目标:通过学习犯罪问题的有关知识,知道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二、【教学重点】:1、犯罪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犯罪应受到怎样的制裁?三、【教学难点】:犯罪的基本特征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问题讨论法和小组竞赛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六、【板书设计】:七、【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歌曲导入:课前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法制教育课教案》——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的类别。
2、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用事例说明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用实例表明我国法律的性质。
3、学会依法自律。
【能力目标】能结合违法与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
【思想觉悟目标】1、通过违法与犯罪的问题的学习,知道违法与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违法与犯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而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教学重点1.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概念。
2.犯罪的基本特征。
3.引导学生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教学难点1.犯罪的基本特征。
2.违法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方法案例研讨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今日说法》——迷失的青春。
这些青少年到底是怎样一步步的沦落的呢?记者采访了这帮青少年犯罪团伙的“老大”林林,我们来听听他的成长故事。
(二)新课1、林林的采访记录(一)问:进入初中后,林林出现了哪些行为?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2、林林的采访记录(二)问:此时林林又出现了哪些行为?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什么?违法行为: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两层意思:①法律规定应该做而不做的,是违法行为。
②法律规定不能做而去做的,也是违法行为。
3、探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哪些法律规定做而不去做,法律禁止做而去做的行为?学生罗列。
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没有触犯刑法,只是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的的行为。
4、林林的采访记录(三)问:(1)这时,林林又出现了哪些行为?这是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预防违法犯罪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宋维苏【设计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多体验,不论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哪一板块,都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觉遵纪守法【能力】提高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知识】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明确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教学重点】遵纪守法,防微杜渐【教学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讨论式、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导入(欣赏歌曲《心声》,学生自主感悟,教师导入新课)【环节二】认识小亮(出示少年犯小亮的照片及简介)【环节三】走进小亮(案例)小亮原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打骂同学、向小同学索要财物,因之后,他便辍学在社会上放荡。
悔改。
为了弄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几个“朋友”竟盗窃汽车、电脑等,涉案金额达307年。
议一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行为规范相比,在制定、实施和约束对象上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代表讲解,教师补充点拨)结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案例)……之后,小亮便辍学在社会上放荡。
经常在社会上小偷小摸,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被公安机关拘留。
但他仍不思悔改。
为了弄到钱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几个“朋友”竟盗窃汽车、电脑等,涉案金额达30万,触犯了《刑法》,最终因盗窃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
问题一:对比小亮的小偷小摸行为与盗窃汽车、电脑等行为,请分析两种行为在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触犯的法律、应受到的处罚方面,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补充点拨)(教师总结)小亮起初的小偷小摸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尚未触犯《刑法》,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大,受到的是行政处罚,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的含义》_八年级政治教案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要求他们能完整地表述原理内容,并注重文字上的准确性,消除学生以知而非甚知的感觉。
提醒和指导学生对题目进行认真审阅、分析,看一看哪些行为属于犯罪?哪些属于一般违法?
介绍有关段落让学生阅读参考
有些涉及政策法规的案例,还要介绍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问:庄海原来是个什么样的学生?
问:此段影片中,庄海的行为是不是犯罪?
问:此段影片中,庄海的行为是一般违法行为吗?
问:他的悔过……
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讲解:少年犯们的一切一切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真的,,所以我们千万要记住把握青春,把握住自己,生命只有一次,让我们的青春在自己手里大放光彩,让我们青春无悔!
同时,指导学生完成倡议书。
法律常识课授课教案法律常识课授课教案课题:法律常识第三课第二节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员基本掌握违法与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和犯罪构成的几个要件;掌握犯罪中止、预备、未遂和共同犯罪的有关规定。
使学员认清罪与非罪的界线,增强自身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犯罪的概念、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犯罪构成的四个要件。
特别是犯罪主体的刑事责任能力以及犯罪的主观方面中,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
课前准备:制作教学课件(幻灯片)课前预习:阅读课文、自学、思考、收集案例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一)、组织教学、提出要求。
学员们,今天讲课之前首先强调一下课堂纪律。
一、上课期间端正态度、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
二、如有问题,请举手示意,同意后再发言。
(二)、引入新课。
今天,由我来给大家讲解《法律常识》第三课第二节“违法与犯罪”。
二、讲解新课。
首先,违法与犯罪这两个概念是否相同?二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界限呢?应该说,违法决不等于犯罪,而犯罪无疑是一种违法行为。
违反现行法律的行为即为违法行为,其中包括刑事违法与一般违法(民事、行政、经济等),犯罪是一种刑事违法行为。
(一)我国刑法第13条对犯罪的概念有一个明确的阐述(展示教学课件第二页)。
通过分析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出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展示教学课件第三页)。
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一般违法行为以及不道德行为也具有社会危害性,但情节轻微。
(引用案例一,农妇用香灰谋杀丈夫,说明没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就不可能构成犯罪)。
2、刑事违法性。
犯罪行为必须是违反刑法规范的行为,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法定”,只有违反了刑法的有关规定,才构成犯罪。
3、应受刑罚处罚性。
民事违法要承担民事责任(赔偿损失、恢复原状、返还原物),行政违法要受到行政处罚(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刑事处罚是犯罪的必然后果。
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罪与非罪的区分标准。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教案八年级政治教案导入:上一单元我们了解到当今社会处处有法律,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对我们的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对我们的权利具有保护作用。
那么,对于法律,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自觉遵守,不违反法律的规定。
)是的,法律神圣不可侵犯,也就是“法不可犯”(板书)第八单元法不可违(一) 民意小调查:如果你在路上捡到别人遗失的一件比较贵重的东西,你通常会采取哪一种做法?A.将它占为己有B.寻找失主归还或上交C.置之不理同学们纷纷举手作出表决。
教师提问:捡到别人的遗失物占为己有不归还,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发言)小结: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不但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且同时也是一种违法行为。
(二) 探究园:P74“情景研讨――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违法吗?”思考:为什么拾获他人的遗失物不还违法?有关法律规定:(投影)《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
分析:黄海同学的行为违反了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拒绝将拾得的物品交还失主,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他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
因此,黄海同学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
(三) 案例分析:(投影)赶去参加中考的小明骑车至考场附近的十字路口时,看见红灯亮了,此时绿灯方向正好没有车辆和行人通过。
他想:中考事关重大,即使现在闯红灯也不会妨碍交通,于是他继续向前骑。
问:小明的做法是不是违法行为?为什么?(学生回答)小结:小明骑车闯红灯,是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也就是他做出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所以,小明的做法是违法行为。
(四) 引入违法行为的概念(板书)1、什么是违法行为?综上所述,违法行为就是――(提问学生)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P76,划线)违法行为,顾名思义就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即法律规定应为之而不为或法律规定不应为之而为之。
(板书)2、违法行为的类别根据违法行为所违反的法律(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可分为……(见P76“小词典”)若根据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来分,又可分为哪两种?(一般违法和犯罪) 刚才例子中,黄海同学的行为属于哪一种违法行为?小明的呢?(一般违法行为)(板书)3、比较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投影)根据下表,比较一般违法与犯罪:名称比较内容一般违法犯罪不同点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触犯的法律法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相同点答案:名称比较内容一般违法犯罪不同点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性很大,情节严重触犯的法律法规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违反了刑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用受刑罚处罚,但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应受刑罚处罚相同点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违反了我国法律(五)重点理解犯罪的特征(板书) 4、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① 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预防犯罪》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明确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进一步增强法治观念,加强自我防范意识,遵纪守法,预防违法犯罪,过健康安全的生活。
本节课由两部分内容构成,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以及刑罚的类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
第二部分主要是从行为上给学生提出要求,即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使自己健康成长。
增强法治观念、遵纪守法、预防犯罪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1、教学分析【核心素养目标】法制意识:了解刑法与刑罚,认清犯罪特征,知道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政治认同:能够判断犯罪行为,能够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公共参与及健全人格:树立法治观念,增强防范意识,杜绝不良行为,自觉遵纪守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增强法治观念,遵纪守法,预防犯罪。
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让我们跟随一段视频来步入这节课的学习,看完视频后谈一下你的感受(学生自由谈论)。
教师补充:咱们要从同龄人高墙内的忏悔中得到警示,加强防范,预防犯罪。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预防犯罪(板书)同学们首先阅读教材P52“运用你的经验”: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
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同桌讨论,教师引导,展示答案)(1)砸破汽车玻璃偷盗车内物品属于盗窃罪。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课题:勿以恶小而为之第一课时: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教学理念1.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感悟和体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体验,从丰富感性认识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2.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育因素3.可采取小组讨论法,活动法,案例分析法等组织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违法犯罪的基本知识,知道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2.能力目标:能够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违法和犯罪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他们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大大增强,但是又因为年龄和阅历所限,还不能真正做到明辨是非,法制观念比较淡薄,而且自制力欠缺,经不住各种不良诱惑而养成种种不良行为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所以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在七年级下学期,加强有关违法犯罪方面的教育十分重要。
教学重点难点: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重难点确定依据:学生因对有关法律知识了解不深入,不能正确判断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不良行为属于违法,不能正确区分一般违法与犯罪;且此知识点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掌握好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自然引出下一课时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教学用具:多媒体,卡纸导入新课:三国时期的刘备留给后人一句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话说告诉我们: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要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偏偏“恶小而为之”,最终做出违法的事情来,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与他们不懂法,不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有不良行为不注意加以矫治有很大关系。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法律知识。
板书:8.1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讲授新课[请你来帮忙]展示案例“拾金而昧违法吗?”。
例举三种不同观点,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如何看待拾金而昧。
八年级政治教案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9篇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1违法行为应该承担法律责任教案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识记违法行为的类别,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能力目标在学习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别及一般违法行为如何制裁的过程中,提高辨别能力。
思想觉悟目标通过学习违法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的知识,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学重难点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观看投影片:(投影一):初中学生孙某,不懂法,看到本村常丢东西,居民意见很大,孙某认为是租房的外地菜贩子所为,于是萌发了报复“老外地”的想法,曾多次结伙拦劫、打伤过往的外地菜贩子,共抢人民币几千元。
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263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判处孙某有期徒刑8年。
(投影二):1998年1月20日,临时工刘某下夜班后,到某歌厅玩,吃了水果,喝了一瓶洋酒,服务小姐催他结账,刘某却说“我没钱!”被保安人员拖出歌厅。
刘某对此不满,早7时,他拨打110称:“有4名男青年持刀抢走我人民币7000元、手机一部。
”公安机关查明事实后,以拨打110取乐,滋扰公安机关工作秩序,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将其拘留。
(投影三):课本P93页第二个案例。
提问:(1)上述三个案例中的当事人孙某、刘某、朱某的行为有什么共同之处?(2)朱某认为:“拾到的东西就是我的。
”这种看法有什么不对?(设计此问题的目的:(1)使学生在发现共同点的过程中,引起对本节课要学习内容的思考;(2)从学生认识上的困惑点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在扩散性思维的过程中,使学生在整体结构上把握本课时的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孙某、刘某、朱某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因为他们的行为都未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做出法律禁止做的事情。
其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朱某认为:“拾到东西就是我的。
第十一课:我们要防微杜渐【教学目标】1.明确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辨别是非的水平。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小错持续、大错不犯”的错误思想,提升知法守法的自觉性,从而增强法制观点,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
【教学重难点】重点: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难点:1.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2.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讲解结合【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违法犯罪,我们明白了无论什么人只要触犯了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而很多人走上犯罪的道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都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有些不良习惯会害了我们,我们要提升警惕,防微杜渐,远离违法犯罪。
今天我们继续探讨第十一课:我们要防微杜渐。
(板书)二、新课讲授案例分析:小林和小华是某中学八年级学生,因为受到网络游戏的诱惑,无心学习,老师多次教育仍不悔改,而且还由迟到、早退发展到逃学、旷课。
只要有钱,他俩一定会拿去网吧消费。
为了有钱上网,他俩由开始的自己省钱发展到主动找钱,多次向低年级同学强行索要财物。
后来甚至发展到入室行窃,而且盗窃财物数额较大。
最后,他俩为了弄到更多的钱,持刀抢劫一位老大爷,并将大爷砍成重伤。
思考:1.材料中小林和小华做了哪些错事?答:逃学、旷课、勒索低年级同学、持刀抢劫、把大爷砍成重伤2、小林和小华犯错的轻重水准相同吗?从轻到重排一排。
较轻的错:逃学、旷课较重的错:向他人勒索财物严重的错:持刀抢劫、把大爷砍成重伤我们来看一下:小林和小华的行为刚开始由不良行为,然后发展到一般违法行为,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这说明不良习气、小错误、小恶也有极强的破坏力。
其实很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了未成年人不得有的不良行为。
这部法律是为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其良好品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
反犯罪主题班会教案7篇反犯罪主题班会教案篇1活动目标要求:1.树立防范意识和平安意识,远离危险,珍爱生命,平安、健康地生长。
2.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技能,提高平安生活能力,养成相应的平安生活行为习惯。
3.学习日常生活中平安使用电、火、煤气等常识。
活动准备:同学准备:课前搜集防触电、防火、防煤气泄漏、防学校伤害事故等平安小常识。
教师准备:课件、电话机、若干段电线、毛巾、卡纸等活动过程:一、录像导入,引入话题1.同学们,先让我们看一段录像,然后说说你的感受。
2.看完录像,你的心情怎样?你有什么话想说?请同学谈感想。
3、危险就在身边,我们要掌握防护危险的知识。
二、同学自由组合,学习防护知识1.从大家的发言中,我们知道生活中的平安隐患还真不少,有火、电、气方面的、有食品、交通方面的,还有学校生活方面的。
由于有的同学的平安意识不强,思想麻痹,注意力不集中,贪玩、逞强开玩笑等等原因,这些隐患酿成了许多悲剧。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天有一个班(40多人)的未成年人在意外伤害中丧身,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生命是最珍贵的,我们一定要树立平安意识,增强防护能力,使自身健康、平安地生长。
所以掌握一些防火、防触电、防煤气泄漏,防学校伤害事故……这样的防护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课前,大家搜集了不少这方面的资料,就让我们用手中的资料在小组中交流交流吧。
我们分为五个大组,第一组是防火、第二组是防触电、第三组是防煤气泄漏、第四组是防学校伤害、第五组是防其他……同学们根据手中的资料,自由组合,请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把讨论的结果写在文明花上,在全班同学中交流。
让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合作最好、讨论最快、发言最精彩。
2.同学小组合作,学习防护知识三、各小组在全班交流。
(根据同学发言开展a、b、c、d、e 的活动)a. 防火1.同学介绍防止火灾常识。
①不玩打火机、火柴。
②家里的汽油、煤油、酒、衣服等易燃可燃物品要远离火源。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一般违法行为的概念和种类。
2. 学生能够分析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明确预防和避免这些违法行为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够掌握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
1. 如何使学生认识到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的重要性。
2. 如何启发学生动手实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讨论教学、互动讲解、案例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导入
1. 教师活跃课堂气氛,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
2. 通过组织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和防范措施。
第二部分:知识讲解
1. 解释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列举其中几种行为。
2. 分析这些违法行为的危害,如造成财产损失、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等。
3. 讲解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的方法和技巧,如不随意透露个人信息、不轻易信任陌生人等。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
2. 聚焦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分析,形成自我保护和法律意识。
第四部分:小结
作业:
针对本人所在的城市,调研一种常见的一般违法行为,了解其危害和预防措施,撰写一篇调研报告。
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教学设计_八年级政治教案见义勇为,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用事实表明,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2)用事实表明,青少年要善于同违法犯罪做斗争。
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善于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能力。
觉悟目标:懂得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既是公民的义务,又是公民的权利。
增强敢于、善于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意识。
教学重点: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学难点:青少年既要敢于又要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教学过程:第十五课公民要依法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学们好: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十五课:在前面法律常识的学习中,同学们了解了一些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自由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会看到各种形式的违法犯罪活动危害着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也常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侵害。
青少年该不该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怎样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做斗争?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如何依法维护?这些就是第十五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在这一课中,我们将学习四个问题:(课件)一、见义勇为,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二、控告检举、正当防卫是公民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有效手段;三、受到非法侵害要用法律武器、依靠执法机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四、受到非法侵害要依照法定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个问题:见义勇为,积极同违法犯罪做斗争请同学们先来看一组画面:图1:抓小偷图2:围观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两幅漫画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场面?图1反映了一个抓小偷的场面:一个小偷入室偷盗,事主发现后大声呼喊“抓小偷”,听到呼喊,街坊四邻纷纷抄家伙围追堵截,终于小偷在勇敢无畏的邻居面前束手就擒。
在图2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名持刀歹徒正在街头对一位女士实施抢劫,而过往的行人却袖手旁观的情景。
请同学们想一想,画面中的哪种行为是值得赞扬的,哪种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呢?说说你的理由。
初中政治预防违法犯罪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违法犯罪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教学重点:违法犯罪的概念和特点,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违法犯罪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关注违法犯罪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违法犯罪的认识和看法。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违法犯罪的概念和特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
2.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呈现一个违法犯罪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2. 学生讨论如何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如何预防违法犯罪。
五、总结提升(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提出自己在生活中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抵制不良诱惑。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教材和生活实际,思考如何预防违法犯罪。
2. 写一篇关于预防违法犯罪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新闻报道、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总结提升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违法犯罪的概念和特点,认识到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
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如何预防违法犯罪,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课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和指导,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8.1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一般违法,什么是犯罪及其特征,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能力目标:能够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违法和犯罪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知道违法与犯罪的危害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犯罪的特征。
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避免违法犯罪的发生。
三、教学方式:案例分析、表格比较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新闻会客厅:2009年4月18日凌晨1点,当温州市的杨女士参加完聚会,独自走在一条小巷子时,两个黑影突然从背后向她袭来,一把锋利的尖刀也架到了她的脖子上。
歹徒抢走了她装有5000多元现金和一部手机的手提包。
某市由此破获了一个由10多名少年组成的抢劫团伙。
他们中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不到14岁。
记者采访了这帮抢劫团伙的“老大”林林。
我们来听听他的成长故事。
(二)讲授新课:
林林的采访记录一:
刚进初一时,已满14岁的我还是一个老师和同学都喜欢的学生,可过了两个月,我发现上课的内容越来越难,记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也就对学习有点厌烦了,上课开始不怎么听讲,要么和别人讲话,要么睡觉,作业也经常不做,还经常在校内与其他同学打架,进学生处就变成习以为常的事了。
师:同学们,小林在校的这些行为都是什么行为?是违法行为吗?
生:……
师:他的这些行为都是违纪行为,违纪行为和违法行为是不一样的。
违纪行为是指违反了一定的纪律,而违法行为是违反了有关法律,相对于违纪行为来说要严重。
林林的采访记录二:
我开始频繁的进出网吧玩游戏、聊天,去迪厅开包房。
家里给的钱根本不够花,就去偷同学的或向小同学要钱。
被老师批评了,也被送进拘留所教育了下就没事了。
后来自己的注意力也越来越被学校墙外灯红酒绿的世界所吸引,从而越发厌恶上学,索性辍学不读书了。
师:同学们,小林的这些行为又是什么行为呢?
生:违法行为。
师:那什么是违法行为?法律规定学生应该在校读书,小林有没有做到?
(让学生概括什么是违法行为)
板书:1、违法行为的定义
违法行为: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①法律规定应该做而不做的,是违法行为。
②法律规定不能做而去做的,也是违法行为。
师:小林去偷就是属于第二种情况。
学生活动一“七嘴八舌”: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哪些法律规定做而不去做,或者是法律禁止做而去做的行为?
生:……
师:同学们刚才所举的例子都属于违法行为,那么法律对这些违法行为的处罚一样吗?
生:不一样
林林的采访记录三:
慢慢地,我组建了一个团伙,他们的年龄都跟我差不多,我作为老大,要养活兄弟,不得不“赚钱”,问别人要别人不给,我就抢,用刀威逼他们给,有时也会伤害到他们。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带领我的兄弟抢劫18起和4起故意伤害案,劫得财物6万元。
师:小林的这种行为是什么行为?
生:违法行为。
师:好,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法律对这些违法行为的处罚一样吗?
生:不一样
引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一般违法和犯罪并板书
师:要明白这个问题就需要弄清楚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区别
板书:2、违法行为的分类
学生活动二:同桌合作完成表格
师:通过了解我们发现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在对社会危害性、情节轻重、触犯的法律及所受的处罚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出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1、严重社会危害性
2、违反刑法
3、应受刑罚处罚
师:接下来我们通过两个案例来了解什么是一般违法、什么是犯罪
做小法官:
案例1:新华网石家庄3月26日电(记者杨守勇、曲澜娟)26日中午,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作出二审裁定,依法维持一审对耿金平以生产、销售有毒食品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的判决。
案例2: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挤在两个座位上,起哄、打闹、吹口哨,并模仿影片中的音乐和对话大声哼唱、喊叫。
周围观众和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扰乱公共场所秩序。
为了维护公共场所秩序,影院工作人员给派出所打了电话,民警赶来后将这三个人带走。
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处罚。
下列哪些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说出判断依据。
1、拦路抢劫
2、在文物古迹上乱写乱画
3、骑自行车闯红灯
4、小学毕业后不再读书
5、持刀杀人
6、吸毒:
7、殴打他人致轻伤
8、在影剧院看演出大声喧哗
教师及时引导
师: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比如偷窃,当偷窃数额较大或特别巨大,多次偷窃时,或偷窃金融机构,数额巨大或偷窃文物情节严重的,将构成盗窃罪,这就是犯罪了。
比如打架,当偷窃数额较大或特别巨大,达到聚众斗殴,多次参与,致人重伤或死亡等严重情节的,将构成斗殴罪,这就是犯罪了。
比如吸毒,当为了获得毒资满足毒瘾而去贩毒、抢劫的,将构成贩毒、抢劫罪,这就是犯罪了。
所以说很多违法行为可能发展为犯罪。
林林的采访记录四:
我现在很后悔,一回忆起过去的事情就感觉很恐怖。
想到别的孩子在教室里快快乐乐的读书,而我却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师:同学们,看了这则关于林林的采访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自由发表观点
师总结并板书:二、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课堂小结:
俗话讲:“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任何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大错也是从小错开始的。
因此,防微杜渐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要从小养成好习惯,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板书设计
8.1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1、违法行为的定义
一般违法行为
严重社会危害性2、违法行为的分类:
刑事违法性
犯罪
刑罚当罚性
二、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