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3
3.1传染病防控的基本概念和知识1.传染病的定义是什么?参考答案:由病原体引起的疾病2.按传染病防治法霍乱为参考答案:甲类传染病3.属于定报告传染病的疾病是参考答案:人感染H7N9禽流感4.以下哪种疾病通过蚊虫传播?参考答案:疟疾5.目前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参考答案:3类41种6.以下哪种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参考答案:对病人进行治疗;对病人进行隔离;对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7.属于二级预防措施的是参考答案: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8.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及流行过程三环节为参考答案:易感人群;传播途径;传染源9.下列关于传播途径的说法,哪项是正确的参考答案:母婴传播是经胎盘、上行性传播以及分娩引起传播;血液传播是通过共用注射器进行的;食物和水传播是通过摄入受污染的食物和水进行的;空气传播是通过飞沫进行的10.下列传染病的病原体为以下哪种参考答案:ABCDE衣原体;寄生虫;病毒;真菌;细菌11.任何传染病都有特异的病原体12.个人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预防传染病没有帮助参考答案:错误13.在与病人或者可能被污染的物件有大面积接触时,需要穿隔离衣参考答案:正确14.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之一参考答案:正确15.自然环境属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参考答案:错误3.2我国传染病流行形势与防控策略1.2007年以来,传染病死亡数顺位一直居于首位的是2.2004-2022年,丙类传染病中以()发病率最高参考答案:肠道传染病3.2004-2022年,甲乙类传染病中以()发病率最高参考答案: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4.2004年以来丙类传染病发病波动上升,于2019年呈现发病高峰,主要受()的影响参考答案:流感5.下列哪种传染病在2008年纳入丙类管理参考答案:手足口病6.下列属于境外输入疾病的有参考答案:寨卡病毒病;疟疾;MERS7.下列属于传染病防控目标的有参考答案:ABCD采取强力措施,阻断本地传播;维持消除状态,彻底消灭疾病;降低疾病影响,防止传播和扩散;降低疾病负担,减少发病和死亡8.当前我国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工作中计划消除的疾病有参考答案:麻疹;风疹9.下列为我国传染病疫情流行特征是参考答案:境外输入病例种类及数量、来源国家及地区呈逐年增加趋势;甲类传染病每年仅报告零星、散发病例,偶有聚集性疫情及个例死亡病例发生;流感、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等丙类传染病占总报告病例数约50%以上10.传染病防控面临的挑战有参考答案:ABCD病原体变异、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人口流动全球化、城市化、老龄化;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自然灾害频发;动物蛋白消费需求、畜禽存栏量持续增长,但畜禽生产方式仍粗放11.新发传染病发生具有规律性,每隔几年我国便有新发传染病报告参考答案:错误12.2004年以来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平稳,艾滋病等经血与性传播疾病,百日咳、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布病等自然疫源性或虫媒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呈下降趋势参考答案:错误13.2004年以来丙类传染病发病居前三位的病种分别为流感、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水痘参考答案:错误14.2004年以来传染病发病总体平稳,其中乙类传染病以农民/民工为主,丙类主要为散居儿童和学生参考答案:正确15.2000年我国已消灭脊髓灰质炎参考答案:错误3.3常用流行病学测量指标1.现况调查中应用的主要分析指标是参考答案:患病率2.下列哪项指标描述的是构成比例关系参考答案:累积发病率3.对某疾病采取一级预防措施,评价其效果最恰当的指标是该病的参考答案:发病率4.患病率指标来自参考答案:现况调查资料5.下列哪项指标用于描述疾病或事件发生的速度参考答案:发病密度6.某市居民肺癌年死亡率为0.5‰,其中吸烟者肺癌年死亡率为0.9‰,非吸烟者肺癌年死亡率为0.08‰,则该市居民肺癌死亡中归因于吸烟的比例参考答案:0.847.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比值比(OR)的含义是指参考答案:病例组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的暴露比值的比8.影响患病率升高的因素包括参考答案:诊断水平提高;报告率提高;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9.影响患病率降低的因素包括参考答案:ABCDE10.以下关于累积发病率描述正确的是参考答案:报告时必须说明是多长时间;分子为该人群在随访期内的全部新病例;用于估计个体在一定时期内发生某种疾病的条件概率;分母是随访的起始人数,是具有发病风险的人口11.可用来描述暴露与疾病关联强度的指标是参考答案:相对危险度;归因危险度;发病率比12.人群归因危险度指暴露组发病(死亡)率减去非暴露组发病(死亡)率参考答案:错误13.队列研究中既可以计算RR值又可以计算OR值参考答案:正确14.病例对照研究可以计算RR值参考答案:错误15.归因危险度百分比为暴露者中暴露所致的发病(死亡)率占暴露者发病(死亡)率的百分比参考答案:正确3.4暴发疫情调查技术--暴发疫情的假设形成1.基于以下暴发调查,应采用哪种假设形成方法:某县7所学校同时发生点源模式暴发疫情参考答案:求同法2.基于以下暴发调查,应采用哪种假设形成方法:副伤寒暴发学校的病例均为住校生,该校的走读生和教工均无人发病参考答案:求异法3.基于以下暴发调查,应采用哪种假设形成方法:霍乱病例吃生蚝数量均超过5只,生蚝吃的少的没有发病参考答案:共变法4.基于以下暴发调查,应采用哪种假设形成方法:将学校自备水井A关闭,并采取供水系统消毒措施的24小时后,学校腹泻发病人数明显减少参考答案:剩余法5.基于以下暴发调查,应采用哪种假设形成方法:勘探队队员发生6例不明原因肺炎聚集性疫情。
最新法定传染病种类(40种)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7种):2019新型冠状病毒(新加)(甲类管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类管理)、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甲类管理)、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INI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传染病报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栏项包括:1、尖锐湿疣2、生殖器疱疹3、水痘4、肝吸虫病5、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6、姜虫病7、森林脑炎8、结核性胸膜炎9、人感染猪链球菌10、人粒细胞无形体病11、不明原因肺炎12、不明原因1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14、其他以上种疾病请填入传染病报告卡其他法定管理以及重点监测传染病栏传染病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以及其他暴发传染病、新发传染病以及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疫情时,接诊医生诊断后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电话)向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注: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4月30日发布2009年第8号公告,明确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附:按照国家cdc需求传报卡新增加的必填项与逻辑校验如下:1、14岁以下患儿家长的姓名、联系电话设为必填项。
2、学生、幼托儿童、工人、干部职员、民工等职业相对应的工作单位设为必填项,其中学生、幼托儿童工作单位填写其所在的学校或托幼机构、民工填写其所工作的工地或建筑队。
我国规定的法定传染病的种类2013年11月3日(国卫疾控发【2013】28号)文件中诸如“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按甲类传染病控制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三条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2、乙类26和丙类11。
甲类传染病: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人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指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其他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肝吸虫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恙虫病、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人感染猪链球菌、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15岁以下儿童出现以下病例、列为报告的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1)脊髓灰质炎(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5)神经根炎(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7)单神经炎(8)神经丛炎(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11)急性多发性肌炎(12)肉毒中毒(13)4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14)短暂性肢体麻痹。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1:引言本文档旨在准确界定和规范传染病的诊断标准,以便于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判断和处理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接触、飞沫、血液、昆虫媒介等途径传播给另一人体而引起感染的疾病。
2:传染病的分类传染病根据不同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进行分类,并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传播途径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
以下是常见的传染病分类:2.1 病原体分类2.1.1 细菌性传染病2.1.2 性传染病2.1.3 真菌性传染病2.1.4 寄生虫性传染病2.1.5 其他病原体性传染病2.2 传播途径分类2.2.1 空气传播传染病2.2.2 飞沫传播传染病2.2.3 接触传播传染病2.2.4 媒介传播传染病3:诊断标准不同的传染病需要根据其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以下是常见传染病的诊断标准:3.1 流感3.1.1 临床表现3.1.2 实验室检测3.1.3 伴随症状和并发症3.1.4 诊断标准的分类3.2 肺结核3.2.1 临床表现3.2.2 实验室检测3.2.3 影像学检查3.2.4 诊断标准的分类:::4:处理措施不同的传染病需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以控制和治疗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以下是常见的处理措施:4.1 隔离治疗4.2 抗生素治疗4.3 疫苗接种4.4 个人防护措施:::5:附件详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附表6:法律名词及注释6.1 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的基本法律,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报告和处罚等内容。
6.2 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管理办法:管理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的报告工作,明确了报告程序和要求。
6.3 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规定:规定了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7:结束语本文档提供了详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以及传染病处理措施的指导。
医疗机构和相关人员应严格遵守本文档的规定,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附件:附件1:传染病诊断标准综合表法律名词及注释:传染病防治法:是指1997年5月28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法律,主要目的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并保护人民的健康权益。
传染病种类及报告时限一、目的为了使医务人员能掌握国家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种类和要求,按要求及时上报传染病疫情。
二、范围适用于全院医务人员。
三、职责1、医护人员:首诊医生发现法定的39种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在规定时限内按要求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
2、科室负责人:负责科室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
3、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收集、核对传染病疫情卡,并在规定时限内进行网络直报。
四、标准(一)法定传染病的种类(39种)1、甲类:2种(鼠疫霍乱)2、乙类: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肺结核(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Ⅰ期、Ⅱ期、Ⅲ期、胎传、隐性)、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甲型H1N1流感。
3、丙类 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二)计划免疫相关性疾病1、 AFP病例:14种(15岁以下,含15岁)①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②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③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④多神经病(药物性、有毒物质引起、原因不明性),⑤神经根炎,⑥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部肌药物注射后),⑦单神经炎,⑧神经根和神经丛炎,⑨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高钾、正常钾软瘫和家族性周期性麻痹)⑩肌病(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⑾急性多发性肌炎,⑿肉毒中毒,⒀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⒁短暂性肢体麻痹。
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简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9种。
甲类2种,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雪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碳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百日咳、白喉、新生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钩端螺旋体病、雪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病原体中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为寄生虫,寄生虫引起者又称寄生虫病。
有些传染病,防疫部门必须及时掌握其发病情况,及时采取对策,因此发现后应按规定时间及时向当地防疫部门报告,称为法定传染病。
中国目前的法定传染病有甲、乙、丙3类,共39种。
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医疗事故赔偿,按照下列项目和标准计算:(一)医疗费:按照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凭据支付,但不包括原发病医疗费用。
结案后确实需要继续治疗的,按照基本医疗费用支付。
法定报告传染病传染病种类
一、甲类传染病:2种
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26种
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三、丙类传染病: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第三章传染病防治法第1讲传染病法概述【考频指数】★★★★【考点精讲】1.传染病防治方针和原则: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的原则。
2.传染病分类(1)目前我国共有39种法定传染病,甲类(2种,即鼠疫、霍乱)、乙类(26种)和丙类(11种),共39种。
(2)《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乙类甲管)。
【进阶攻略】法定传染病种类和管理是根据实际变化不断在改变,要以最新教材为准。
【易错易混辨析】在2004年《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我国法定传染病有37种。
2009年4月30日,原卫生部经国务院批准,将甲型H1N1流感纳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2013年10月28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将人感染H9N7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共有39种法定传染病。
【知识点随手练】一、A1型选择题1.2004年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中新增加的乙类传染病是A.艾滋病与钩端螺旋体病B.登革热与炭疽C.布氏杆菌病与梅毒D.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E.黑热病与流行性感冒【知识点随手练参考答案及解析】一、A1型选择题1.【答案及解析】D。
了解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较原1989年版《传染病防治法》的变化之处。
第2讲传染病预防【考频指数】★★【考点精讲】1.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
(1)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一、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报告实行和。
属地化管理、首诊医生负责制。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传染病分为类种,其中,甲类传染病涉及种,分别为和,乙类传染病涉及种,丙类传染病涉及种。
3 、 39 、2、鼠疫、霍乱、26、113、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病种有、。
霍乱、脊髓灰质炎4、当前按2小时报告乙类传染病有、。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5、规定在2小时内报告单病例法定传染病病种涉及: ACDFA霍乱 B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C 肺炭疽 D 传染性非典 E脊髓灰质炎 F鼠疫5、下列哪组全是乙类传染病 DA 流行性乙型脑炎、炭疽、丝虫病 C 流行性斑疹伤寒、包虫病、登革热B 梅毒、麻风病、白喉 D 新生儿破伤风、伤寒、猩红热6、下列病种为乙类传染病有 ADEA 猩红热 B甲型H1N1流感 C 流行性腮腺炎D人感染H7N9禽流感 E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7、下列病种为丙类传染病有 ACEA 流行性感冒 B登革热 C 麻风病D钩端螺旋体病 E黑热病8、诊断时发现甲型H1N1流感,应当如何报告:BA 以乙类传染病中甲型H1N1流感进行报告B 在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进行报告C 在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中进行报告9、接诊时,发既有法定传染病疑似病例时,与否需要报告: BA不需要报告 B需要报告 C暂不报告,待进一步确诊后报告10、法定传染病报告时限分为:小时和小时内。
2、241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疗机构应承担 ABCDA 医疗废弃物处置 C 责任区域内传染病防止工作B 传染病疫情报告 D 与院感关于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12、医疗机构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依法可予以 ABCDA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C 对负有责任主管人员予以降级、罢免B 吊销关于负责人执业证书 D 对其她直接负责人予以降级、开除处分13、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应当设立防止保健组织或者人员承担(C)传染病防止、控制和疫情管理工作。
传染病的种类(二)引言概述:传染病的种类是一个非常广泛且重要的话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继续探讨传染病的种类,提供更多关于不同传染病的信息。
我们将对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包括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和疫苗预防与控制。
通过本文,读者将加深对不同种类传染病的理解,并了解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正文:一、病毒性传染病1. 流感:病毒型别、传播方式、症状以及预防措施。
2. 麻疹:病毒特征、疾病传播方式、典型症状和预防接种。
3. 乙肝:病毒的性质、传播途径、慢性感染的危险性及预防控制方法。
4. 艾滋病:HIV病毒的特征、传播途径、症状及相关预防知识。
5. 登革热:病毒的媒介、地理分布、症状和预防控制策略。
二、细菌性传染病1. 结核病:细菌的特征、传染途径、症状及相关治疗方法。
2. 梅毒:感染途径、不同阶段的症状、治疗以及预防。
3. 肺炎:不同病菌引起的肺炎、传播途径、症状和临床治疗。
4. 淋球菌感染:感染方式、常见症状、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5. 破伤风:病菌的传播、感染后症状、疫苗预防和治疗方法。
三、真菌性传染病1. 白色念珠菌感染:真菌的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症状和治疗方法。
2. 念珠菌性阴道炎:病菌的感染途径、症状、预防和常见治疗措施。
3. 真菌性皮肤感染:常见的真菌感染类型、接触传播、预防及治疗方法。
4. 脑膜炎球菌感染:真菌传播途径、潜在的危险因素、治疗和预防策略。
5. 念珠菌性口腔炎:感染的症状、易感人群、治疗和预防方法。
四、寄生虫性传染病1. 疟疾:传播途径、症状、预防和治疗方法。
2. 蛔虫感染:虫卵的传播途径、感染表现、常见治疗方式和预防方法。
3. 阴道滴虫感染:感染的传播方式、症状、治疗措施和预防方法。
4. 血吸虫病:病原虫的传播方式、症状、预防和控制措施。
5. 肠道寄生虫感染: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传播途径、治疗和预防措施。
五、疫苗预防与控制1. 疫苗的定义和作用原理。
传染病种类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副伤寒)、手足口病
备注:甲类和乙类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人感染H7N9禽流感,立即在医生工作站上报并通知院感科
其余24小时内上报。
传染病种类
甲类传染病(2种)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2013年11月1日起)
丙类传染病(11种)是指: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时,应按有关要求于2小时内报告。
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
我国法定传染病的种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简称《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三类37种。
甲类2种,包括: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5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雪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碳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百日咳、白喉、新生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钩端螺旋体病、雪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10种,包括: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诊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传染病流行过程流行过程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主要传播途径有空气、水、食物、接触、媒介节肢动物以及医源性传播等。
人群易感是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春季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冬春季好发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水痘、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猩红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两类新病种。
这些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病原体通过呼吸道的排泄物(飞沫等)传播的。
冬春季寒冷,学生在外边活动减少,多集中在教室内,这更增加了传染机会。
为了御寒,习惯把门窗关得很严,室内外的空气很难交换,空气相对静止的室内,带有病菌、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飘浮,学生在教室时间长,空气不新鲜,自然容易感染呼吸道传染病。
另外,寒冷的空气会使鼻黏膜的血管收缩,降低呼吸道的抵抗力,这也是容易得病的一个原因。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1、坚持晨检制度,发现病例,及时隔离,环境消毒,疫情上报。
教室每天保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多到户外活动,适时增减衣服。
3、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平时多喝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把住“病从口入”关。
4、尽量减少到空气不流通的场所集会,特别是不要到网吧长时间游戏。
5、对流感、流脑、麻疹等,在流行期间还可注射相应疫苗预防。
流脑的预防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多在春季流行。
该病的一般表现症状是: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
流脑根据病情轻重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
暴发型起病急骤,常在24小时内出现严重休克和呼吸衰竭,危及生命。
因此,在流脑高发期,若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者突发高热、身上有出血点、头痛、喷射状呕吐、嗜睡、烦躁不安等症状,要立即到正规医院抢救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流脑有以下并发症:脑及其周围组织因炎症或粘连可引起第Ⅱ、Ⅲ、Ⅶ及Ⅷ对颅神经损害、肢体运动障碍,失语、大脑功能不全、癫痫等。
脑室间孔或蛛网膜下腔粘连可发生脑积水,后者又导致智能障碍、癫痫等。
经脑膜间的桥静脉发生栓塞性静脉炎后可形成硬膜下积水,多见于1-2岁的幼儿。
当及时和适当的治疗效果不满意,恢复期出现抽搐,喷射性呕吐,特别伴有定位体征,颅内压持续升高,以及发热等即应想到硬膜下积水的可能。
化脓性迁延性病变有结合膜炎、全眼炎、中耳炎、关节炎、肺炎、脓胸、心内膜炎、心包炎、睾丸炎等.流脑虽来势凶猛,发病急剧,但只要掌握发病规律,采取综合措施是可以预防的,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
脑膜炎双球菌具有怕热、怕冷、厌氧的弱点,因此要经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
居室内的温度要在18℃-20℃,湿度在50%—60%最为合适,每天开窗3—4次,每次约15分钟左右,每天用湿布擦桌子和地面,使室内空气新鲜而湿润。
让孩子多增加户外活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最为适宜,以提高小儿对周围环境冷热变化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同时,在流脑好发季节,室内还可用食醋、艾叶等熏蒸消毒,杀灭病菌。
2.保护易感人群,提高免疫能力。
注意在流行期内,与流脑病例密切接触的人员均应接种疫苗。
目前我国市场上供应的A+C群双价多糖疫苗,能有效诱导出抗体,免疫年龄在两岁以上的人群,次年不需要加强,3-5年后需加强接种。
3.及时发现病人,早期隔离、治疗。
在流脑流行季节,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等症状的病人,应提高警惕。
若病人出现高烧不退、剧烈头痛、喷射呕吐等,应立即送医院检查,确诊者应隔离治疗。
病人污染的环境、用品等要严格消毒,以防扩散。
4.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要按时作息,保证睡眠,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5.少去或不去公共场所。
初春时节,尽量少去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
注意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感冒。
流脑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五项●加强疾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并及早就近住院医治病人。
●对病人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预防性服药。
●若流脑流行出现在过去未实施疫苗免疫或注射疫苗较少的地方,可对15岁以下未免疫的儿童应急接种疫苗。
●一旦发生流脑流行,应劝阻大型集会、串门访友或探视病人,不带儿童去公共场所。
●及时组织对疫点进行消毒处理,如疫情发生在学校等人群集聚场所,要做好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保持通风。
水痘的预防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
水痘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
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
患者以婴幼儿多见,集体儿童亦为易感人群,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等容易发生局部暴发流行。
水痘的平均潜伏期14—21天,多为15一17天。
易感者接触病人后约90%会传染发病,病初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全身不适。
发热的同时或1—2日后,躯干皮肤、粘膜分批出现和迅速发展为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
水痘病毒可波及多脏器,还可并发皮肤感染、肺炎、脑炎等。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人出现严重并发症。
部分病人恢复后体内可潜伏病毒,成年后某些诱因可引起复发成为带状疱疹。
主要预防措施:1.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2.冬春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21天左右)。
4.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麻疹、风疹的预防麻疹(以6个月至5岁小孩为主要发病群) ,麻疹俗称“疹子”、“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两季,麻疹传染性非常强,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感染,间接传播很少。
但患过麻疹后可获得免疫力。
发病症状:麻疹潜伏期为10—14天,发病时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发热,咳嗽、流涕、畏光流泪、眼睑浮肿。
出疹期:于第4病日左右开始出疹,持续3—5天。
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高达40℃,精神萎靡、嗜睡;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中毒症状明显缓解,体温下降,约1—2日降至正常。
皮疹1—2周退净。
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肺炎、喉炎、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
风疹(此病多见于1—5岁儿童),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冬春两季是多发季节,其传染性强,在幼儿园及小学可成批儿童患病。
病毒一般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或由患者的口、鼻、眼的分泌物直接传染。
发病症状:风疹从接触感染到症状出现,要经过14—21天。
症状有低热或中度发热,轻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和眼发红等上呼吸道症状。
通常在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24小时蔓延全身。
出疹第二天开始,面部及四肢皮疹可变成针尖样红点,皮疹一般在3天内迅速消退,留下较浅色素沉着。
在出疹期体温不再上升,患者饮食如常。
风疹并发症很少,一旦发生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或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时,应及时治疗。
防治措施:因两种病都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发病,应及时隔离防止传播。
麻、风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
腮腺炎的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对两至十五岁的儿童威胁严重,常在幼儿园和学校中流行。
腮腺炎可因说话、咳嗽、打喷嚏而通过唾液进行传播,少数也可以通过被患者污染的物品(食物、食具和玩具)间接传播,起病较急。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十六至十八天,主要症状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耳前和耳下部)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展,充塞于下颌骨和乳突之间,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并有轻度触痛,局部皮肤肿胀发亮,表面发热,但不发红,不会化脓,张嘴、吞咽和吃东西时疼痛,吃酸性食物时局部更疼。
一般是一侧腮腺先肿,一至四天后另一侧相继肿胀,颌下腺、舌下腺、颈淋巴结因受累而肿大。
严重的还可见到下颌部、颈部甚至胸部前肿胀,这是由于舌下腺、颌下腺也受累的缘故。
患儿常有畏寒、发热、头痛、咽喉疼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严重者伴有发冷、恶心、呕吐、嗜睡、颈部发硬、昏迷或抽筋等。
肿胀在三至四天可达高峰,再持续四至五天后逐渐消退,六至七天后体温逐渐下降,经治疗,症状十天左右即可消失,并获得终身免疫。
腮腺炎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来发现应用潘生丁、病毒唑,疗效显著。
中药可用紫金锭醋调局部外敷。
一旦发现孩子得了腮腺炎,应立即隔离,其生活用品、玩具、文具等煮沸或暴晒消毒,居室要注意通风换气,病人要注意卧床休息。
给予流质饮食,不给过硬、过酸、过甜的刺激性食物,要多喝水,以利于毒素排出,要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继发性感染。
如体温过高,可给予适量退热药,如出现并发症可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对症治疗。
预防腮腺炎和并发症的发生,要在冬春季节注意孩子的营养、保暖,加强耐寒锻炼。
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也能起到预防作用。
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对流行性腮腺炎没有预防效果,应加以留意。
发病后可口服板兰根冲剂,并常用淡盐水漱口、冲鼻。
腮腺炎流行期间,不要去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传染源。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World Tuberculosis Day) 。
结核病是一种在医学上被称为结核杆菌的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其中最常见的是肺结核病。
结核病曾一度令医学界束手无策,直到1882年3月24日,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宣布人类发现了结核杆菌,才给在世界范围内控制结核病带来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