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集团公司风电场集控中心建设原则
- 格式:docx
- 大小:227.42 KB
- 文档页数:16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风电场集控中心建设原则
(征求意见稿)
2011 年9月
目录
一、建设风电场集控中心的必要性 (1)
二、建设风电场集控中心的目标和条件 (1)
三、区域集控中心的设置原则 (3)
附件:风电场集控中心的技术要求 (4)
一、建设风电场集控中心的必要性
随着集团公司风电项目开发和建设规模的发展,风电场运维管理面临项目位置分散、人员需求增长过快等困难。同时,电网对风电场运维管理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对于异常信号、设备缺陷处理的准确和及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需要有与之匹配的技术手
段、管理机制和系统组织方案,实现强大的告警功能和完善的监视功能。
风电场集中控制中心可以通过为上层电力应用提供服务的支撑
软件平台和为发电和输电设备安全监视和控制、经济运行提供支持
的电力应用软件,实现风电场集中数据采集、监视、控制和优化,
并且可以在线为调度和监控人员提供系统运行信息、分析决策工具和控制手段,保证系统安全、可靠、经济运行。
对风电企业自身来讲,建立集控中心是利用科技手段对区域风
电场及升压站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一种运行管理模式,
通过远近结合,实现对各风场和受控站进行运行监视、倒闸操作、
事故异常处理、设备的巡视与维护以及文明生产等全面运行管理。同时,减少人员,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建设风电场集控中心的目标和条件
1、满足现代化生产管理要求
满足电网管理的要求,使电网调度和运行人员可以对电网中的
设备状态进行监视、控制、统计、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运行方式和检修计划,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和高质量供电。
满足负荷预测的要求,合理安排风电场的发电计划,降低电能
生产费用,实电网的经济调度。利用系统的综合无功、电压控制功能,改善整个系统的无功分布,从而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电压质量。
满足企业整体效益的要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运
用风电场设备的生产能力,从而推迟新投资和降低造价。
满足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当发生事故时,能够确定事故原因
及事故地点,及时快速切除故障点,保证电网的安全,防止事故扩大。
满足风电技术进步的要求,积累风机设备状态、运行水平、气
象变化及其对设备的影响等各项原始数据,为远期实现功率预测和
风机设备选型提供技术支持。
2、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建设区域风电场集控中心,为生产运行的集中监控和统一管理
提供了可能,可以促进管理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通过
对监控信息的统计分析,为决策层和管理层制定生产计划及考核办
法提供了依据。
3、减少人员,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集控中心项目建成后,可以采用视频监控、设备状态监测、电
网智能化等先进的技术手段,为风场实现少人值守或无人值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一定规模的风电场区域运维人员的数量可减少50%左
右,整体上还将节约征地、环保、水土、消防、车辆、运输、办公
租赁、修缮和维护等费用,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
4、树立企业形象,增强职工凝聚力
建设区域性风电场集控中心,集控制、指挥、办公、会议、培训、生活等功能为一体,改善了职工的生产、办公和生活条件,有
利于吸引和保留人才,同时可以提升集团公司在当地的企业形象。
三、区域集控中心的设置原则
建设区域风电场集中控制中心,原则上不增加区域内风电场的
工程投资,通过减少各风电场的建筑规模,集中资金用于集控中心的建设。
1、同时符合下列条件者,可建设区域风电场集中控制中心:
——区域内装规划机规模在30万千瓦以上;
——区域内有两个以上风电场;
——风电场距集控中心3小时车程内。
集控中心以及风电场的通信方案应使用电力专用通道,且用于通信通道的投资不大于500万元。
2、集控中心的建设规模
集中控制中心建筑面积应根据所在地区企业远期规划容量和地方经济发达程度而定。原则上30万千瓦装机规模的集控中心,建筑
面积不超过3000平方米;根据规划,最大建筑规模不超过5000平方米。
3. 集控区域内风电场的建筑规模
集中控制区域内的风电场用于办公和生活的建筑物,按以下规模控制:
——5万千瓦风电场建筑面积不超过300平方米;
——10万千瓦风电场建筑面积不超过600平方米;
——15万千瓦风电场建筑面积不超过800平方米;——20万千瓦风电场建筑面积不超过1000平方米。
附件:
风电场集控中心的技术要求 1.
集控中心建筑的主要功能
集控中心应具备所辖风电场的集中监控指挥功能,并集综合办公、会议、培训、文体、停车、食宿等功能为一体。
集控中心在建筑风格及整体布局上应对照大唐集团公司相关工
程管理制度,注重与地方建筑风格及周边环境相协调。
2. 集控中心EMS 系统设计原则
(1)集控中心由EMS系统、自动化厂站设备、通信传输通道、数据网络通道、安防监视系统等组成。
(2)EMS 系统设计采用双数据服务器、双前置工作站、双以
太网的网络拓扑结构。硬件平台采用商用服务器和工作站,监控工
作站、维护工作站采用PC系列工作站。软件平台采用
Unix、Windows混合平台模式。采用Oracle 商用数据库实现数据库
管理功能。实现分层分布开放式系统结构要求,同时具有安全性、
可靠性和可扩展性。
(3)集控中心监控工作站的扩建与延伸,最终按10~15个的规模
建设。
(4)集控中心支撑IEC-61970能量管理系统应用程序接口标准。
(5)在集控中心设置远程维护工作站,采用局域网方式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