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三角区域的网络交互作用与空间结构演化_赵渺希

长三角区域的网络交互作用与空间结构演化_赵渺希

长三角区域的网络交互作用与空间结构演化_赵渺希
长三角区域的网络交互作用与空间结构演化_赵渺希

第30卷 第2期2011年2月

地 理 研 究

GEOG RAPHICAL RESEA RC H

V o l .30,N o .2F eb .,2011

收稿日期:2010-03-15;修订日期:2010-07-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0678117);2008年上海市科委软科学博士生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赵渺希(1979-),男,博士,讲师,研究领域为城市与区域规划。E -m ail :z mx0207@https://www.doczj.com/doc/4911437189.html,

长三角区域的网络交互作用与空间结构演化

赵渺希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摘要:归纳了中心地模式和网络化模式两种空间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即前者以向心型的垂直联系为表征,而后者以跨越腹地边界的多向联系为表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网络交互作

用下长三角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首先以企业联系为分析视角,研究了不同强度、不同方向的网络“流量”变化趋势;其次,选择社会经济变量,通过主因子分析对地域类型进行划分,研究长三角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格局;第三,通过对网络交互作用与地域类型变化的比较印证,总结了长三角多核网络化和城市区域化的趋势,即中心地模式虽仍占主导地位,但这一模式趋于弱化,而网络化模式趋于增强。最后,研究从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外部性说明了长三角区域网络化过程中集聚、扩散的发生机制。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网络化;中心地;空间结构文章编号:1000-0585(2011)02-0311-13

1 引言

1.1 从中心地到网络化的地域模式

二战以后,克里斯泰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一直被看作区域和城市体系的基础理论。按照这一理论,城市体系由不同等级的中心地组成,中心城市为周边的从属区域提供服务,并以确定的腹地边界作为中心地服务范围[1]

,因此每一个中心城市与其腹地中的从属城市都构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自成体系的系统。概括而言,中心地模式以向心型的垂直联系为表征[2]。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国交易的飞速发展导致了区域边界的限定作用不断弱化,一些学者据此认为:区域空间组织模式正从传统的中心地模式向网络化模式转化,城市间的网络交互作用在区域空间组织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按照Castells 的观点,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模式正由传统的“场所空间”迈向“流动空间”。针对这一趋势,一些西方学者在该领域中开展了以揭示区域网络复杂性的研究,以探索城市如何增强其在区域

中社会经济的竞争力[4~8]

Taylo r 等认为,在中心地模式和网络化模式这两个框架中,都包含了场所(place )和流(flow )的概念,只不过在中心地理论中,区位场所的等级分布决定了流的分布;而在网络化模式中,流的分布决定了区位场所的等级[9]

。Pa rr 指出,与中心地模式相比,网络化的城市区域的空间组织在中心地分布上更为均衡[10];Batten 则对两者之间的区别进行了总结,中心地系统更加强调空间组织的向心性(Centerality ),强调自上而下的单向垂直联系,而网络化模式则强调节点性(Nodality ),强调水平联系和中心之间的多向

312

 地 理 研 究30卷

联系[11]。Taylo r还以Tow n-ness和City-ness的概念分别描述了中心地模式和网络化模式这两种区域空间作用的区别[9],指出网络化模式以跨越腹地边界的多向联系为表征。

1.2 网络化的区域空间结构

随着全球流动性的不断增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也成为了当前西方相关领域的主要关注点。Scott针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群演化提出了全球城市区域的概念,认为全球城市区域是在高度全球化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由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独特空间现象[12]。Scott还将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单中心(中心城市为主导的阶段)、多中心(中心城市和郊区相互竞争阶段)和网络化阶段(复杂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关系)。我国也有学者也认为,全球城市区域是由多核心的城市扩展联合的空间结构,而非单一核心的城市区域[13]。

因此,随着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在空间中的流动性不断加强,全球化中的区域空间结构将发生本质性变化,可能由非均衡的核心———外围式格局向均衡的网络———节点式格局转变,吴缚龙等进一步指出,各个城市在区域中成为网络型城市体系,并通过这种多中心都市区域以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形成城市体系的整体竞争优势[14]。

简而言之,按照上述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而不断强化,相对于传统的中心地模式主导的、自成体系的向心型空间结构,网络化模式主导的空间作用将逐渐增强,并有助于塑造均衡、开放的区域空间。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对于全球性的城市群的研究在西方已经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高度重视,在以Taylo教授为首的G aWC研究小组、以H all爵士为首的Poly net研究小组的各自系列研究中,城市的网络联系分析是其共同的关注点。从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城市间网络的应用性研究,如金凤君等分析了中国航空网络的城市网络研究[15];杨兴柱等分析了南京市域的旅游客流的网络[16];吴威等人分析了长三角区域的公路网路[17];李国平则引介了中心地模式和网络化模式的相关理论,并分析了杭州市域交通流的分布[2]。这些研究丰富了我国在城市区域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的是,鉴于区域流动性的不断增强,从地域间联系强度、流向的角度对地域网络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对网络交互作用下的空间结构演化趋势进行分析,理清中心地模式与网络化模式在特定区域内的作用机制有一定理论意义,并能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研究价值。针对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动态情况,本文选择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包括了以下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从理论意义来讲,集中与扩散历来是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学科中关注的重点:一方面,集聚所产生的规模效应是城市得以发展的重要源泉,并以此导致了巨型城市的产生;但是,巨型城市过度的拥挤则会产生规模不经济,因此,从城市到城市区域的范式转变意味着在区域网络中多个核心城市作为节点发挥主导功能作用。

从实际意义来讲,本文以世界上六大城市密集区域之一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15个地区)作为研究的空间范畴,是对相关研究中特定区域层面的实证性的补充。

 2期赵渺希:长三角区域的网络交互作用与空间结构演化313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长三角15个地区这一特定的时空范畴作为研究的对象,综合考虑了地区层面空间单元的稳定性:行政区划方面,1996年从扬州地区析出了泰州;而从区域主体的角度来看,2006年后台州开始成为成员。因此1999年到2005年,长三角区域主体的15个构成地区相对稳定,有利于区域演化研究的横向比较。 根据2007年公布的统计数据:仅有15个地区的长三角区域虽然仅占1.05%的国土面积和仅有6.66%的人口,但却能创造18.2%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4.0%的财政收入,35.0%的外贸收入和44.8%的中国外资利用量。在经济全球化方面,唐子来等通过以资本、产品、人员和信息的全球流通为表征,考察和分析了1996~2005年期间长三角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时空演化格局,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经济全球化进程经历了停滞徘徊、快速上升和收敛发展三个阶段[18]

在具体的空间单元方面,本文研究的是长三角区域15个地区,每个地区又包括了若干县市区,本研究将县市区作为研究的空间单元,属于市区的区合并作为中心城区①。因此,细分单元包括了15个中心城区、74个县市区,总共89个空间单元。2.3 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以企业联系为分析对象研究区域的网络联系演化,根据中心地模式以向心型的垂直联系为表征、网络化模式以跨越腹地边界的横向联系为表征的原则,以15个地区中心城区为基点,依据是否跨域地级以上的行政区划界限为标准,分析不同强度、不同方向的网络“流量”变化趋势,并检验区域多核心趋势下的网络交互作用;

其次,选择社会经济变量,通过主因子分析对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区、非中心城区空间单元的地域类型进行划分,分析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

最后,通过对网络交互作用与地域类型的比较印证,来分析长三角区域多核网络化趋势下的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即中心地模式与网络化模式的趋势演化。

2.4 网络的分析方法

地域网络的研究方面,传统上主要侧重于人员流动便捷性,或者居住人口流动对城镇体系演化的影响,然而随着全球跨国公司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鉴于企业在跨地域的分支机构空间布局方面会着重考虑市场潜力、技术资源、基础设施、业务分包便捷性等因素,故城市网络构成了企业综合评价这些因素的空间要素[19]

。 数据方面,本文研究借鉴了Tay lor 、H all 等人的分析方法[20],搜集采用工商企业名录中以截止于1999年、2004年的企业为数据来源,计算长三角地区地域间公司联系,其中1999年的样本企业数为3562,2004年的样本企业数为12579。本文的工商企业名录的出处是来自于统计局数据②,其中1999年数据根据2001年的数据库中开业年份这一字段进行筛选。在数据处理中,先筛选出其母公司来自于长三角区域15个中心城区的企业,再利用邮编信息进行前4位代码的截取③,以获得县市区层面注册地的空间信息。

①②③需要指出的是,部分城市关于中心城区有特定的空间范围,例如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定义上海中心城区是以外环线为界的空间范围,但是研究并不以这一定义为约束,主要是因为本文主要目的是分析Parr 、Batten 、Taylor 等学者提到网络化模式中的跨地域联系。

本文的数据是2008年从上海梦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获得的。

邮编代码的前4位在空间单元上即对应于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县市区,长三角区域15个地区仅有绍兴市、绍兴县由于在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原因其邮编的前4位相同,研究采用插值法将其拆分为两个空间单元。

314

 地 理 研 究30卷

研究中将地域之间的母公司———分支机构的数量视作网络联系的强弱,扣除母公司和分公司在同一个空间单元的企业数据,并参考了金凤君的研究成果[15],将∑T i,j+∑T j,i 视为网络节点的结节性,

N i=∑T i,j+∑T j,i,(i≠j),j=1,…,n(1)式中,T i,j表示母公司在i地、分公司驻地在j地的地域联系,T j,i表示母公司在j地、分公司驻地在i地的地域联系,N i表示网络中i单元的结节性。

另外,鉴于母公司绝大部分集中在15个中心城区,因此研究中略去了母公司属于非中心城区的企业数据,由于研究关注的是各个中心城区在区域网络流量中的趋势演化,因此研究中这一简化是可以接受的。

在计算出城市体系中具有最大影响力的N i值N max后,借鉴Tay lor在研究城市网络中的思路,可以进一步计算该城市体系中任意一个节点的相对影响度,采用百分制予以计分:

P a i=(N i/N ma x)×100(2) 需要指出的是,样本数据无法直接比较时间截面网络联系绝对值的大小,因此采取相对联系强度的计算方法:先选取截面年份中地域网络联系中最大的那一对T ij max,然后计算各地域间分公司联系与相应年份最大值的比值R ij:

R ij=T ij/T ijma x(3)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R ij大于一定阀值(如5%、10%、20%等)的地域间联系总数,来分析区域网络联系强度。

Lk=count{R ij∣R ij>k}(4) 网络的流向方面,在以15个中心城区为母公司的企业联系中,将网络联系分为3类(图1):A类:中心城区到中心城区的企业联系;B类:中心城区到地区内空间单元的企业联系;C类:中心城区到地区外空间单元的企业联系。理论上企业联系的总数为15×88对联系。

图1 研究中的三类地域网络联系

Fig.1 T he three kinds o f netw or k link in the study

2.5 地域类型的分析方法

鉴于多变量分析技术能有效地对区域进行类型划分[21],本文采用了这一分析技术。近年来,一些学者采用这一定量分析技术对欧洲区域空间结构做了大量的研究[22],本文借鉴这些学者对地域类型的分析方法,采用主因子分析和层次聚类的分析方法,对89个空间单元的地域类别的特征进行描述。

 2期赵渺希:长三角区域的网络交互作用与空间结构演化315

 

需要指出的是,因子分析主要是用来进行空间单元聚类用的,而因子分析的结果反映的是变量之间的相对关系,因此如果将1999年、2005年的两套变量指标分别进行主因子分析,其结果均是当年年份的变量缩减后的相对值,而并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可比较性。为此,将两个年份的89个空间单元作为89×2即178个样本,对变量进行主因子分析,这样保证了各个空间单元不但可以相互比较,而且还具有时间序列上严格意义的可比性。3 区域网络交互作用的演化

3.1 区域网络联系强度的空间变化

首先分析网络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变化。分别选取k值为5%、10%、20%的网络联系作为R ij阀值联系强度,通过比较1999年、2004年中大于5%、大于10%、大于20%的地域间企业联系R ij值的变化,来分析区域网络联系强度的层级的变化。并分别将1999年、2004年相对联系度R ij值大于5%、10%、20%的网络联系绘制成图,可以发现5年间,长三角区域企业分支机构的网络联系呈现出明显扩散趋势,其中R ij值大于5%的企业联系L0.05由1999年的97增加到2004年的144,R ij值大于10%的L0.10由1999年的60增加到2004年的91,R ij值大于20%的企业联系L0.20数量由1999年的51增加到2004年的61。也就是说,以L0.05、L0.10、L0.20来衡量长三角区域的网络联系演化,区域网络具有了非常明显的扩散趋势,整个区域的一体化进程处于加强的趋势(图2)。3.2 区域网络的模式变化

进一步分析网络的流向分布可以发现,从15个地区的中心城区之间的网络流量(A 类)占区域网络的比重来看(表1),1999年到2004年变化不大,但长三角区域的核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3个中心城区均出现了下降,其余中心城区相互之间的网络联系有所增加,说明区域中心城区之间的网络联系有扩散的趋势。从中心城区与各自下辖空间单元的网络联系(B类)比重来看,1999年到2004年下降明显,15个中心城区有12个中心城区与其当地的下辖郊区县的单元网络联系比重下降,说明在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演化过程中,基于地区内部本地联系的中心地模式特征正趋于弱化。从中心城区与各自行政辖区外空间单元的网络联系(C类)比重来看,1999年到2004年上升非常明显,15个中心城区与各自辖区外空间单元的网络联系有14个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说明在长三角区域各个中心城区的企业网络已不再局限于本地的地域服务,而出现了向地区外扩散的相互交织趋势,传统的中心地特征越来越弱。总体说来,这一时期内,以企业分支机构衡量的地区联系,虽然总体上地区内部的向心联系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地区之间的网络联系已经日益增强,跨地域的经济交流不断强化,自成体系的中心地模式具有弱化的趋势。

3.3 区域网络的节点

另外,研究还从节点等级来分析多核心或单核心的变化。从网络联系的空间分布来看,上海—南京、上海—杭州的地区中,网络联系的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区域。15个中心城区中,上海中心城区一直是区域网络联系的极核,而南京和杭州中心城区的网络联系度也相对较高,到2005年更为明显。为度量15个中心城区的结节性分布,将最大核心上海中心城区作为100,求出其余各个中心城区与上海中心城区相比的数值,最后统一取对数,比较15个中心城区的网络结节性。可以发现,在以上海为100计算各中心城区的相对值,1999年到2004年,上海以外的14个中心城区除了舟山以外均有明显的增加,说明在15个中心城区中,上海的单极地位有所下降,长三角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多核

 地 理 研 究30卷316

图2 1999年(左侧图片)、2004年(右侧图片)的L k网络联系分布图谱

F ig.2 T he L k of netw ork in1999(the left three pictures)and2004(the rig ht thee pictures)

 2期赵渺希:长三角区域的网络交互作用与空间结构演化317

 

表1 1999、2004年A、B、C等3类网络联系的比重变化

Tab.1 The change of different kinds of linkage

Link A(%)Link B(%)Link C(%)

199920041999200419992004

上海中心城区70.065.024.724.55.310.5

嘉兴中心城区68.470.028.922.72.67.3

绍兴中心城区67.951.025.027.07.122.0

杭州中心城区65.145.330.637.14.217.6

南通中心城区61.753.233.630.74.716.1

湖州中心城区55.661.444.428.40.010.2

扬州中心城区32.639.947.828.019.632.2

南京中心城区52.049.038.933.99.117.1

泰州中心城区50.036.445.843.24.220.5

苏州中心城区48.259.647.430.64.49.8

镇江中心城区47.144.941.243.611.811.5

舟山中心城区46.734.546.758.66.76.9

宁波中心城区46.665.147.828.25.66.7

无锡中心城区42.764.249.326.28.09.6

常州中心城区38.542.946.239.815.417.2

长三角区域平均值52.652.140.133.57.314.4

注:各年度A、B、C网络联系比重之和为100%。

图3 1999年、2004年Pai值及位序的关系图

F ig.3 Rela tion be tw een Pai and rank o f Pai in1999and2004

心趋势。因此,可以大致判断,长三角区域具有向多核心城市区域(poly centric urban-region)演进的趋势(图3)。

4 地域类型分析

4.1 地域类型的初始变量

在这一部分研究中,要进一步通过地域类型分析确证长三角区域向多核心的城市区域模式的演进。研究选取了14项变量,分别从社会经活动强度、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反映了长三角89个空间单元(15个中心城区单元和74个县市区单元)的主要社会

318 地 理 研 究30卷

经济概况,是本次区域空间类型划分的基础数据。表2 主因子方差贡献率

Ta b .2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

初始矩阵

因子特征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17.79855.70255.70222.07214.79970.531.46810.48780.98740.7855.60486.59150.4843.45890.04960.3472.47792.52670.2932.09494.6280.231.64396.26390.1871.33497.596100.1411.00698.603110.1030.73799.34120.0750.53599.875130.0110.08199.95614

0.006

0.044100

旋转矩阵

特征值

贡献率(%)累积贡献率(%)14.71433.66933.66923.34423.88757.5563

3.28

23.431

80.987 依主因子模型,将选用的14项变量指标数据应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 进行运算。因子分析中,反映了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14个变量可以归为3个主因子,特征值均大于1,3个主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0.987%。通过这3个主因子的得分即可概括描述1999年、2005年长三角区域县市区层面的区域空间结构(表2)。4.2 区域空间类型的聚类分析

应用层次聚类法,对3个主因子进行层次聚类,分成8类。为了进一步明确每一类型的基本特征,以各类单元初始变量值的平均值高于或低于总体均值的标准差倍数来衡量各类空间单元的特征。一般而言,若一类型空间单元的变量值高于或低于总体均值的0.5倍标准差,则说明该变量可以作为衡量这类统计单元的特征(表3)。 通过这一标准,1、5、7、8类地域属于社会经济高度集聚的城区,2、3类属于工业化水平相对突出的地域,4、6

表3 1999年、2005年长三角区域8类空间单元偏离变量的标准差倍数(Std )

Tab .3 Multiple of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deviated variables of 8spatial units in 1999and 2005(Std )

变量12345678人口密度7.9310.351-0.081-0.3033.18-0.3320.6591.899非农业人口比例2.5741.2910.215-0.5312.21-0.5531.6721.342地均生产总值11.1690.1180.102-0.3172.522-0.2520.1441.81地均财政收入12.2860.1270.089-0.2131.226-0.195-0.2122.574外资密度5.920.610.199-0.4542.019-0.3390.3166.805人均储蓄存款4.4760.9391.013-0.6891.959-0.4720.3612.626地均固定资产投资7.5870.4670.347-0.3932.538-0.314-0.4075.702人均社会消费零售2.511.0180.888-0.8062.628-0.4390.4012.531人均公共图书馆图书7.5190.214-0.088-0.3442.934-0.3041.1690.349人均医疗机构床位数

1.8620.951-0.038-0.403

2.121-0.4982.1112.144人均生产总值4.0210.3591.418-0.8781.85-0.2990.0361.90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2.9240.514-0.5190.3452.104-0.491.934-1.321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例-0.9060.2831.143-1.674-0.4140.315-0.4862.124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例

-1.283

-0.713

-0.854

1.575

-1.186

0.035

-0.974

-1.309

注:*表示该类空间单元在相应变量方面高于平均值超过1.0std ,**表示低于平均值超过0.5std 。

 2期赵渺希:长三角区域的网络交互作用与空间结构演化319

 

类属于外围地域,其中第4类是典型的边缘型农业地域。研究中将1、5、7、8类视作长三角区域的核心功能区,而2、3类则属于紧邻核心功能区的、相对发达的制造业区域(表3)。

4.3 区域空间类型的演化

将聚类结果链接进GIS并生成相应的区域社会经济类型划分图(图4),分析1999、2005年间长三角区域各类中心城区地域、工业化地域、外围地域的空间演化趋势,可以看出:

在外围区域的4、6类中,第4类地域1999年主要分布在扬州地区、泰州地区和舟山地区,杭州地区西部、南京地区外围,上海地区南部金山和崇明岛也是这一类型,但到了2005年这一类地域大为减少,仅剩下扬州、泰州地区的北部和杭州地区的西部,显示出长三角区域经济整体提升后农业边缘性地域的发展。第6类地域1999年、2005年均是分布最广的地域类型,主要的变化在于2005年该类地域有所减少,苏南地区和杭州湾地区的第6类成为了第3类,说明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一般外围区域也出现了产业提升。继续考察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首先,绝大部分中心城区的功能提升比较明显,据有多核心区域空间格局的演化趋势,上海、南京、杭州、无锡、扬州的中心城区在产业集聚密度、产业结构方面均得到了明显的增强。其次,将1999、2005年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如果将核心功能区及其紧邻的制造业发达地域(1、2、3、5、8地域)视为长三角城市区域的全球城市区域,则长三角出现了城市区域连绵化的趋势,空间分布上以上海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南北两翼展开,其中北翼主要为苏南地区,南翼主要为杭州湾沿线的杭州地区、嘉兴地区和绍兴地区。另外,农业型地域出现了减少的趋势。

总而言之,长三角区域在社会经济整体提升的同时,一部分区域得以快速发展并在空间上呈现出连绵发展的格局,另有一部分农业型边缘地区也得以提升,使得该类地域相对减少,在空间结构方面出现了整体梯度性增强的趋势。

5 网络联系与地域类型的关联

本部分在网络联系分析基础上,继续对区域地域类型的模式演化进行深入分析。

可以发现,1999年15个地区除了上海、舟山以外,有13个地区呈现出各自单独成体系的核心—边缘的格局(图4),这些地区的县市区均以各行政区划的中心城区为集聚核。到了2005年,随着长三角区域整体的网络化发展,整个区域范围内的产业梯度格局,开始呈现出网络化的多核心格局,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的、多核心联合扩展的全球城市区域,并取代原有各地区自成体系的单中心模式,制造业则形成了上海郊区、苏南地区和杭州湾地区的连绵型集聚区域,地域类型的发育呈现出城市区域化的格局。也就是说,各地区内部自上而下的中心地模式明显弱化,并且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核心城市产业向紧邻县市区扩散。

另外,为了分析特定类型地域范围内的网络联系,对地域分类中2005年的第1、2、3、5、8类地域的连绵区进行深入分析。这一连绵区属于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达地域,包括了苏南地区和杭州湾北部区域,涉及到苏州、无锡、常州、上海、嘉兴、杭州和绍兴等7个地区(图5)。

研究比较了7个中心城区对连绵型城市区域的网络连接的变化。鉴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特殊地位,将这些地区的7个中心城区又细分为上海中心城区和6个中心城区两组,分别

320

 地 理 研 究30卷

图4 1999年(左)、2005年(右)长三角区域空间结构

F ig.4 T he areal ty pe in1999(the rig ht picture)and2005(the left picture)

图5 2005年连绵型城市区域的分布

Fig.5 T he inte rlo cking reg io ns in2005

 2期赵渺希:长三角区域的网络交互作用与空间结构演化321

 

计算2005年连绵型城市区域与这些中心城区的联系占该类中心城区所有联系的比例。可以发现,无论是上海中心城区还是其余6个中心城区,对连绵型城市区域的联系比重都处于上升的趋势,前者对这一城市区域的比例由70.59%略微增加到71.20%,而后者的比例则非常明显地由40.10%增加到49.04%。联系到网络联系中所有中心城区对辖区内县市区联系比重下降的现实,可以确证,长三角区域经济发达的连绵地域中,跨区域的网络联系相应地日趋紧密,具有多核心城区共同作用于全球城市区域的趋势(图4、图6)。

图6 长三角区域中心地模式与网络化模式的空间结构演化

Fig.6 Evo lutio n o f spatial structure model in the y ang tze rive r delta

6 结论与讨论

通过网络连通性的分析发现,长三角区域15个地区向心型的、自成体系的、核心—边缘型中心地模式逐渐式微,而区域整体的多核心、多向性的网络化格局逐渐成型。在地域空间结构方面,原本匀质的基质区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呈现出多核心联合的区域结构,与多核心毗邻地域如苏南地域、上海周边和杭州湾地区正崛起成为社会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域,而交通不便的苏中县市和舟山等地则出现了边缘化的趋势。

在区域空间结构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中产业的不断扩散,长三角区域作为经济全球化快速深入的区域,城市发展呈现出了区域化趋势,已开始形成多核心城市扩展联合的地域结构,全球城市区域开始逐渐成形;空间作用方面,传统的向心型中心地模式空间结构

322

 地 理 研 究30卷

正趋于式微,开放型的网络化模式的空间作用有所增强。

从长三角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理论机制来说,外部性、运输成本等因素均属于区域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条件。马歇尔从外部性角度揭示了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和递减的基本原理[23],克鲁格曼、藤田昌久等论述了经济集聚或产业经济规模报酬递增的基本关系[24]。 具体地,这一现象产生的首要原因在于,尽管规模报酬递增是城市得以集聚的成因,但是过度的拥挤也会对城市的集聚产生负外部性,如地租成本高企、交通拥堵等,并且克鲁格曼、藤田昌久也指出,冰山运输成本使得市场不会无限制扩大,并会对中心城市的经济规模产生制衡作用。第二,按照Castells的“流动空间”理论,信息技术的发达使得产业具有向全球城市周边地区扩散的可能,并且戈特曼也指出,城市集群形成的驱动力主要为中心城市扩散效应的推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第三,区域网络交互作用的功效使得各个地域单元不再局限于固定从某中心城市获取服务,而是从整个网络中的节点获取所需要的资源,这种区域网络节点城市的互补性功效使得城市群避免中心地模式中垂直、单向联系的不稳定性。第四,从长三角区域演化的表象来看,在2005年前后,关于部分驻沪民营企业总部、办事处迁出上海引起了政府、媒体相当的重视。根据2005年《北京商报》的报导,浙江省中小企业局调研指出,浙商驻沪的企业总部或办事处迁出上海的首要原因是商务成本偏高、租金价格居高不下,这实际上反映了规模不经济的一方面。

值得深入探讨的是,长期以来,我国区域的各项事权划分多为纵向的行政层级制。而在研究中,长三角区域核心城市的产业扩散过程实际上与区域水平方向联系增强的演化趋势具有一致性,这也说明,区域发展宜逐步打破封闭的纵向垂直型发展思路,并关注通过城市网络中的资源共享来实现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和繁荣共生。

参考文献:

[1] Deru dder B.M apping global u rb an n etw orks:A decade of empirical w orld cities research.Geography Compass,

2008,2(2):559~574.

[2] 李国平.网络化大都市:杭州市域空间发展新战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Taylor P J.Urban econom ics in thrall to chris taller:A misguided search for city hierarchies in external u rban rela-

tions.Environm ent and Planning A,2009,41(11):2550~2555.

[4] Alders on A,Beck field J.Pow er and position in th e w orld city sys tem,Am erican Jou rn al of Sociology,2004,109

(4):811~851.

[5] Beavers tock J V,Hoyler,Pain K,T aylo r P https://www.doczj.com/doc/4911437189.html,paring London and Frankfurt as w orld cities:A relational

stu dy of contemporary u rb an change,london:Anglo-German Fou ndation for the S tudy of Indus trial S ociety,2001.

[6] Carrol W K.Global cities in the global corporate netw ork.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07,39(10):2297~2323.

[7] Taylor P J.W orld cities and territorial states u nder conditions of con temporary globalization.Political Geog raphy,

2000,19(1):5~32.

[8] Tay lor P J.World city netw ork:A Glob al U rb an Analysis.London/New York:Rou tledge,2004.

[9] Tay lor P J,Derudder B,S aey P,et al.Cities w ithin Spaces of Flow s:Theses for a M aterialist Un ders tanding of

the External Relations of Cities,Cities in Globalization:Practices,Policies and Theories.London:Routledge, 2007.287~297.

[10] Parr J.The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Cen tral place theory and the w ider urban system.In M cCann P.,In-

du strial Location E conomics.Camberley:Edw ard E lgar,2002.32~82.

[11] Batten D https://www.doczj.com/doc/4911437189.html,wo rk cities:Creative urban agglomerations for the21s t century.U rb an S tu dies,1995,32(2):

313~327.

 2期赵渺希:长三角区域的网络交互作用与空间结构演化323

 

[12] S cott A J.Glob al City-Regions:Trends,T heory,Pol ic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3] 周振华.全球城市区域:全球城市发展的地域空间基础.天津社会科学,2007,(1):69~81.

[14] 吴缚龙,王红扬.解读城市群发展的国际动态.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6:122~129.

[15] 金凤君,王成金.轴—辐侍服理念下的中国航空网络化模式构筑.地理研究,2005,24(5):774~784.

[16] 杨兴柱,顾朝林,王群.南京市旅游流网络结构构建.地理学报,2007,62(6):609~620.

[17] 吴威,曹有挥,曹卫东,等.长江三角洲公路网络的可达性空间格局及其演化.地理学报,2006,61(10):1066~1074.

[18] 唐子来,赵渺希.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时空演化格局.城市规划学刊,2009,(1):38~45.

[19] Pred.City-sy stems in advanced economies:Past g row th,p resent processes,and future developm en t options.

Hardcover:H alsted Pres s,1977.

[20] Hall P,Pain K.The polycentric metropolis:learning from mega-city regions in Europe.London:

E arths can,2006.

[21] Lipshitz G,Raveh A.Socio-econ omic differences among localities:a new meth od of m ultivariate analysis.Region-

al.S tudies,1999,32(8):747~758.

[22] C hristine Aum ay r M.Eu ropean region types in EU-25.T he Europea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7,

4(2):109~147.

[23]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24] 藤田昌久,克鲁格曼,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Evolution of network and spatial structure

in Yangtze River Delta

ZH AO Miao-xi

(Co lleg e of A r chitec ture,South China U nive rsity of T echno lo gy,Guangzhou510640,China)

A bstract:This pape r summariz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org anization of tw o models,Center Place M odel and Netw o rk M odel.The former is featured by centripetal vertical links,w hile the latter by multiple links acro ss the bo rder of hinterland.On this basis,the research fo cuses o n the ev olutio n o f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Yang tze River Delta under netw ork inte ractio n.Firstly,w ith the analy sis object o f the co nnectio n among firm s,this paper studies the evolutio n of the ne tw ork co nnection o f the regio n and makes a com pariso n of different flow s,w hich include intensity and directions of netw ork in the net-w o rk co nnection w ithin each regio n and amo ng regions.Seco ndly,this paper applies the facto r analy sis technolog y to g roup the regional socio-econo mic ty pes and analy z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ev olutio 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Thirdly,thro ug h the compariso n be-tw een netw o rk interaction and changes of the areal type,the trend of polycentric ne tw or-king and regionalization o f the cities in the Yang tze River Delta is concluded as the Cente r Place M odel still in dom inance is weakening,w hile the Netw o rk M odel is streng thening. Finally,the paper tries to explo re the mechanism o f the evo lution fro m the increasing o r decreasing returns o f eco nomic scale,w hich caused centralization or diffusio n respectively. Key words:Yang tze River Delta;netw ork;central place;spatial structure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及预测 邓悦1 , 王铮1 ,2 , 熊云波1 , 王凌云1 , 吴健平1 , 宋秀坤1 (1.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动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 ; 2. 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北京100080) 摘要:该文研究了浦东开发以来上海市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电 子地图、统计数据和遥感图象,对上海市的人口重心、商业重心进行计算,以考察上海市城市空 间结构的演变。并利用马尔可夫链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预测了上海市中心城区2002 年和2005 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关键词:上海市; 空间结构; 预测 引言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的分布形式[1 ] 。依据地理学的观点,可以按城市 的外部(p hysical) 形态和人文(human) 形态来考察[1 ] 。从外部形态来看,城市的空间结构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的结构和空间分布形态,这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研究热点[2 ] ,因为数据容易获得,容易描述。而城市的人文形态空间结构常常被忽视,包括城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结构、城市经济的空间结构等,虽然偶尔有文献提到这方面,但是也仅仅是定性描述,缺乏定量计算[3 ] 。将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内部形态联系起来,进行动态研究的文献就更少了,华楠,江景波对城市土地动态利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 ] ,但是仅限于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并未涉及空间分布。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学者研究的重要客体。改革 开放以来上海发展迅速,城市的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表现尤其明显, 预测这种变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近来,吴建平,梅安新等利用航空遥感图像对上海市城市土地利用状况作了基础性研究[5 ] ,为深入探索提供了依据。吴志强(2000) [6 ]对上海市的城 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房国坤等(2000) [7 ]对城市扩张对环境的影响作了可喜的工作。这些文章对上海市土地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打开了良好的局面,但出发点大都限于土地利用。 有关上海城市人文形态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则少之又少,影响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的平衡发展,在这少量的研究中有张善余对上海市人口分布势态的定性研究。[8 ] 本文根据上海市土地利用遥感航片、商业数据和人口指标,研究了上海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外部形态和人文形态。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有重点地研究了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的动态变化,并对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分布状况进行了预测。本文之所以将这两个 题材联系起来,是因为考虑到两者都是城市空间结构领域内的重要问题。 本文结构如下:第1 节是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位置的演变;第2 节对上海市土地 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预测。第3 节给出结论。 1 上海市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 1. 1 算法 首先需要说明重心和中心的区别,中心是指某要素占较大比例或某方面有重要地位的 地区;重心的概念来源于物理学,原指物体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作用点,引申为某地区某 要素的加权几何重心。形象而言,上海可以有若干个商业中心: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徐家汇,但商业重心只有一个;同样的,人口中心也可以散落在各个区,但人口重心也只有一个。关于上海市人口中心和商业中心的文章较多,本节则讨论人口重心和商业重心问题。 本文利用丁金宏(1996) [9 ]发展的人口重心计算模型,并推广到商业重心的计算。数据 采用上海市统计年鉴的人口数据和商业数据,其中浦西的人口数据从1990 年开始至1998 年,商业数据从1995 年开始至1998 年;浦东的人口数据从1994 年到1998 年,商业数据只

心得体会:长三角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工(最新)

心得体会:长三角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工(最新)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是差异化、高效率、可持续的一体化,各地区发挥所长、塑造特色,形成多元化分工协作,是差异化和一体化的基础,是高效率一体化的关键,是可持续一体化的前提。分工协作的集聚范围效应和产业链协同效应,可以形成发展合力,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同时,高效率高密度增长又需要控制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突破极限将会使区域发展条件恶化。为此,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宜打破沪苏浙皖的行政边界局限,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主体功能区圈定重要的点、轴、带、圈,促进国土空间的有序开发与保护,促进产业创新的合理分工与融合。 上海是最重要的服务中心,未来要增强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以及科创等“五大中心”功能和服务辐射能级,提升上海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更好地发挥其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引领长三角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增长极。为此,上海需要加快金融市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开放,推动全球功能性机构高度集聚,形成全球城市金融体系、贸易投资网络、航运资源配

置的重要枢纽。全面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科技创新的前瞻布局和融通发展,使上海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积极塑造具有全球影响的文化中心,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使上海成为传统与现代、人本与科技、精英与大众、全球与地域等各种形态的文化交融地。 沪宁杭合甬沿线地区,是长三角发展密度、高度、强度均最大的城市连绵地带,应该是长三角最重要、最显著的创新服务中枢走廊和改革开放的先锋地区。沪宁杭合甬沿线地区应进一步串联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X、杭州、宁波、苏州、无锡等创新型城市,打造沪宁合杭甬大“Z”字型创新服务中枢走廊。依托中心城市沿线集聚的优势,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强化城市综合服务质量和集成商功能,提高对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服务能力,提升融合创新、生产和市场的集成功能。作为长三角集聚最高端要素、汇集最优秀人才、实现最高产业发展质量的核心承载区域,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和中西部地区发展。 沿江沿海沿湾先进制造业提升区,要充分利用港口资源和综合交通走廊功能,发挥制造业基础好、后备空间相对充裕的优势,促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打造若干科技创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研究综述 赵国锋1,段禄峰2 (1.西京学院西安 710123;2.西安邮电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西安710061) 摘要:“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和权利动作的载体。 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与成长。通过对区域空间演进理论的梳理,了解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机制与手段,进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 发展。 关键词:区域;空间;理论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The Review to Evolution Theory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 ZHao Guofeng1, DUAN Lufeng2 (1. XiJing University, Xi’an, 710123 China; 2. Institution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Xi’an Institute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710061 China) Abstract: Space is the place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and also the carrier for any form of public life and right movement. Basing on the theory of regional space evolution, we can understand the rule, mechanism and method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 The evolution and growth of regional space structure is promoted by economy development. We ca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resource, environment by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Key words: region; space; theory 收稿日期:2011-5-21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1JK0053) 作者简介:赵国锋(1975—〕,男,陕西宝鸡人,西京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经济管理,科学技术与经济。

南京近30年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机制研究_牟宇峰

第22卷第8期 2013年8月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Vol.22No.8 Aug.2013  南京近30年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机制研究 牟宇峰1,2,孙 伟1,袁 丰1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摘 要: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研究人口空间布局的时空演变过程,揭示其中的规 律,确定影响因子,对引导人口合理布局,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以南京市为研究 区域,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数据为依据,采用行政区划法、圈层方向法、空间插值法和热点分析法,从 四大区域、区县、乡镇街道和网格等不同层次分析了南京近30a人口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总结出人口格局演变的六 大特征;最后,从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产业优化升级与布局调整、新城和开发区建设、交通便捷程度、公共 服务水平和设施配套、工作选择、居住空间选择、城市空间发展政策与城市规划等方面阐释了南京人口格局演变的 机理,并通过回归模型加以实证。 关键词:南京;人口格局;演变,机制 中图分类号:K9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227(2013)08-0979-10 收稿日期:2012-08-06;修回日期:2012-12-07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06-03) 作者简介:牟宇峰(1983~ ),男,辽宁省朝阳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E-mail:yfmou@niglas.ac.cn 作为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形式, 人口分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1],受到市场机制[2]、政策调控[3]、产业发展[4]、科技创新[5]等因素的影响;反过来,它也会推动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6]、改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7]、优化城市发展空间[8]、提升产业结构[9];另外,还可能引发资源能源紧张[10]、生境破坏[11]等问题。因此,研究人口空间布局的时空演变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确定影响因子,对引导人口合理布局,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学者们对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研究比较丰富。高向东等[12]分别运用行政区划法、自然标识法、圈层距离法和方向距离法分析上海市1990~2000年人口变动情况,结果表明10a间城市中心人口骤减,郊区人口猛增,人口郊区化显著;黄荣清[13]和周尚意等[14]分别利用人口密度、集中指数和变异系数及沃尔克人口中心和洛伦兹曲线来刻画1980年以来北京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的分布变化情况,指出北京人口正在由向心集聚向离心分散转变;姚华松等[15]运用区位熵方法系统分析了近30a广州流动人口分布的规律,认为流动人口具有近郊指向性,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主要分布于新区,以户籍为代表的集聚区已经显现;冯永玖等[16]应用分形理论,计算了人口分布的盒子维值、相关维值及其相关系数,结果表明,上海区县人口分布分形状况明显,不同圈层的人口分布分维值表现出不同的时间演化规律。 在机理研究方面,张善余[4]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了上海人口的郊区化;U.S Department ofCommerce[17]和蒋达强[18]通过对人口与住宅的时空分析,得出了两者密切相关的结论;高向东等[19]的研究表明,城市交通发展和旧城改造加速了人口格局的改变;谢守红[20]把限制广州人口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总结为自然条件、行政区划和城市空间发展政策;齐晓娟[21]将影响人口分布变动的机制归因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杨芸等[22]的研究表明,城市规划建设和土地有偿使用改变上海人口空间分布格局。 通过文献梳理,作者认为目前对城市人口布局的研究仍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首先,在研究对象上,主要集中在特大城市,如北京[14]、上海[12]、广州[23],对南京等大中城市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相对较少;其次,在基本研究单元划分和研究方法上,主要以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如区、县[24]或街道、镇[25],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缺少在栅格层面对人口分布的系统空间分析,难以表现行政区内部人口分布和变动状况;第三,在研究时间段选择上,选取的时间跨度短[26]或只研究某一时间节点上的人口格局[27],

2012-城市问题-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文章编号〕1002-2031(2012)07-0002-05 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孙久文焦张义 〔摘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建国初期,由于受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以此为依据将 建国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研究了各阶段城市空间格局的变迁。研究发现,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西部地区新增城市数量和城市化速度高于中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城市化速度最慢;从改革开放之后到本世纪初,东部地区经历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格局呈现出东部快于中西部、南部快于北部的发展特征。 〔关键词〕城市空间格局;城市化;区域发展战略〔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孙久文(1956—),男,汉族,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焦张义(1982—),男,汉族,河南安阳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23)———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国土开发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收稿日期〕2012-02-12〔修回日期〕2012-03-21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于建国初, 1949年中国拥有城镇人口5765万人,农村人口48402万人,城镇化率为10.64%,城镇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数量 的一成。经过60年的发展, 2009年中国的城镇人口达到62186万人,农村人口71288万人,城镇化水 平由10.64%提升到46.59%,城市人口数量增长了5.5亿。可以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世界城市化史上规模最大、背景最复杂、受益人群最多、不确定性也最大的城市化历程。 受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影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在改革开发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1949-1957年的健康发展时期、1958-1960年的过度城市化时期、1961-1978年的城市化停滞时期三个阶段 [1]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城 市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 1996年之后中国进入了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开始减少,此后城市化率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一系列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不断涌现;二是新兴城市不断出现,城市数量急剧增加,集中表现为东南沿海三大城市群的出现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城市数量比例与城市人口比例的剧烈变动。 一建国初期均衡发展战略下的城市空间格局 建国初期,出于政治、国家安全以及经济均衡发 总第204期 城市问题2012年第7期 DOI:10.13239/j.bjsshkxy.cswt.2012.07.010

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焦作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城市因矿而兴,城市沿道清铁路发展。1904年,英国福公司在焦作建矿,焦作作为煤炭城市得以建立,煤炭转运与盈利依赖于道清铁路,矿区城市的建设围绕着铁路站建设,并逐步沿铁路向东西向发展。 图1民国时期,道清铁路与焦作早期矿区城市的建设 图2建国初焦作城区扩大并沿东西向发展,中站、马村区沿铁路线建设 第二阶段:铁路运输网络逐步形成,城市继续东西向拓展。近代,焦作的煤炭产业达到繁盛,1970年代建设焦柳铁路,1980年代建设新月铁路,共同构成晋南豫北煤炭产区的铁路运输网络,这一时期,在中心城区以及市域,城市均沿铁路线发展。

图31980年代,中心城区向南发展跨越了焦柳线(原道清铁路线位),新月铁路及新的焦作站成 为影响城市格局的重要因素 图4建国初焦作城区扩大并沿东西向发展,中站、马村区沿铁路线建设 第三阶段:伴随煤炭资源枯竭,城市跳出东西向延展的模式,向南拓展。进入1990年代,煤炭开采濒临枯竭,焦作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铁路和矿区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明显减弱,中心城区不再继续东西向延展的态势,而是开始跨月新月铁路向南发展。通过在城市南部建设焦作新区(原焦作高新区),引擎城市综合转型。

图5 1990年代,中心城区向南发展的态势出现 图62000年,随着高新区的建立,中心城区跨越新月铁路、向南发展的态势更为显著 纵观焦作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可以看出,从城市建立至1990年代,城市的主导产业以煤炭开采及加工为主,空间结构呈现出沿煤炭运输铁路线东西向拓展的特征,伴随煤炭资源的枯竭,城市开始向综合型城市转型,城市开始跳出既有格局,向南拓展,对接省会郑州。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4长江口北岸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4 Land-Use Spatial Pattern Change and Driving Force Analysis of the North Branch of Yangtze River Estuary 区域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当前LUCC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是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监测土地利用动态过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各种驱动力,从而揭示土地利用变化机制。本章分别使用参数构造法和景观指数法,分析长江口北岸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过程,并进行了长江口北岸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4.1区域概况(General Situation) (1)积沙成陆史 启东全境系长江口不同时期河相、海相沉积平原。汉朝以前,这里还是江口海域;清代中叶前,长江口崇明北侧陆续涨出小沙洲,至清末连成一片。因成陆参差,因而曾分属三个县管辖。北部吕四地区,宋、元、明、清时属海门,1912-1942年间属南通县;中部原属海门县;南部原属崇明,称祟明外沙。1928年3月,北部、中部、南部三地合并分设启县,1989年11月启东撤县建市。因在江北大陆最东端,且沙洲还在向东接涨,乃有“启吾东疆”之意。(启东土地管理志,1999) 长江河口向海推进的模式与速度的变化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气候变化及其长江来水来沙量的变化、河口两侧淤积侵蚀强度的变化,以及沿江人类活动功效的变化,海平面及潮位与涨落潮流作用强度的变化等(杨达源,2006)。启东土地资源坍涨不定,沧桑变迁,除通吕水脊区成陆千年以上外,大部分是几百年间坍而复涨之地。但总的趋势是,长江以年平均32400立方米/秒流量入海,含沙量达4.5亿吨以上。到了江口,江面开阔,流速缓慢,泥沙易于沉积。遇上含有电解质的海水,生成大量胶态浮悬物质,又加速了凝结沉淀,海底逐渐升高。江口两侧经水力推动回旋形成沙嘴。沙嘴接涨沙洲,不断延伸,由此形成了江海平原。按成陆先后大体分为3块:倒岸河以北(通吕水脊区),为一千多年前的东布洲范围,14-18世纪,长江主泓道北移,经三次大规模坍削,江岸线退至倒岸河一线,这一块属长江古沙洲;倒岸河以南大片土地,是近二三百年坍而复涨之地。18世纪初,长江主泓道南迁,北岸涨出许多沙洲,逐渐成陆。沿海的东元(东部)、近海、向阳、东海镇等地,均属近海湾海积,是近百年来淤积成陆的。 (2)地理位置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6)07-0041-04 银川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演变与发展研究 王晓燕 〔摘 要〕 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演变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城市形成的渊源,并据此推测城市发展的未来。以我国西部城市银川市为例,对其发展各个时段的内部空间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为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机制;银川市〔中图分类号〕 T U984;F713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王晓燕(1974—),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 〔收稿日期〕 2006-03-13〔修回日期〕 2006-06-26 一  银川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1.古代为横向发展、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银川自公元前119年始建。公元1033年李元昊称帝,建大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旧城),城市开始大规模发展,城市空间形态开始形成。 兴庆府城池位于淤积而成的高地上,四周湖沼星罗棋布。因受南北湖泊群的限制,只能横向发展,成为东西长、南北短的矩形城郭。城市平面具有均衡、对称的特点。至明代,城市规模扩大,但城市空间形态基本未变。 2.清乾隆年间形成新、旧双城空间格局 清雍正年间,设镇守总兵驻扎宁夏府,并于府城外东北五公里处筑“宁夏满营”。乾隆三年,宁夏遭遇八级大地震,府城、满城均遭毁灭性破坏。乾隆五到六年,修复府城,城市空间形态未发生大的变化。 满城移建于府城西15里,即“新城满营” (今银川新城)。至此,新旧双城空间格局形成,并延续至今。 3.计划经济时代“哑铃状”城市形态 1958年包兰铁路修建,火车站选址在新城西 侧。另外考虑到旧城所在地带为地震断裂带,周围均为灌溉良田;而城市以西的新城周围地区多为荒地,具有很大的用地潜力,所以在包兰铁路以西建设了“新市区”,开辟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进一步强化了新、旧两片城区的空间格局。但是,由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城市整体功能比较弱,建设规模有限,因此城市基本上是在东西两片的基础上发展,是一种大范围的分散与小片区的集中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4.改革开放后的带状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发展进入一个较快的阶段,城市形态上逐步走向带状组团结构。迈入新世纪后,银川市在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下,进行了行政区划大调整,撤销了原老城区、郊区、新城区,从东至西成立了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银川市城市规  总第135期 城市问题2006年第7期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2.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及影响各功能区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经济和环境因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各功能区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的。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阅读教材21、22页“阅读”部分内容,观察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的形态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小结】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城市内部结构模式的形成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示意图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一般由5个同心圆组成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图a)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 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图b)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 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 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 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结构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 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 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图c)

长三角区域的网络交互作用与空间结构演化_赵渺希

第30卷 第2期2011年2月 地 理 研 究 GEOG RAPHICAL RESEA RC H V o l .30,N o .2F eb .,2011 收稿日期:2010-03-15;修订日期:2010-07-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0678117);2008年上海市科委软科学博士生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赵渺希(1979-),男,博士,讲师,研究领域为城市与区域规划。E -m ail :z mx0207@https://www.doczj.com/doc/4911437189.html, 长三角区域的网络交互作用与空间结构演化 赵渺希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摘要:归纳了中心地模式和网络化模式两种空间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即前者以向心型的垂直联系为表征,而后者以跨越腹地边界的多向联系为表征,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网络交互作 用下长三角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首先以企业联系为分析视角,研究了不同强度、不同方向的网络“流量”变化趋势;其次,选择社会经济变量,通过主因子分析对地域类型进行划分,研究长三角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格局;第三,通过对网络交互作用与地域类型变化的比较印证,总结了长三角多核网络化和城市区域化的趋势,即中心地模式虽仍占主导地位,但这一模式趋于弱化,而网络化模式趋于增强。最后,研究从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外部性说明了长三角区域网络化过程中集聚、扩散的发生机制。关键词:长三角区域;网络化;中心地;空间结构文章编号:1000-0585(2011)02-0311-13 1 引言 1.1 从中心地到网络化的地域模式 二战以后,克里斯泰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一直被看作区域和城市体系的基础理论。按照这一理论,城市体系由不同等级的中心地组成,中心城市为周边的从属区域提供服务,并以确定的腹地边界作为中心地服务范围[1] ,因此每一个中心城市与其腹地中的从属城市都构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自成体系的系统。概括而言,中心地模式以向心型的垂直联系为表征[2]。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国交易的飞速发展导致了区域边界的限定作用不断弱化,一些学者据此认为:区域空间组织模式正从传统的中心地模式向网络化模式转化,城市间的网络交互作用在区域空间组织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按照Castells 的观点,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的模式正由传统的“场所空间”迈向“流动空间”。针对这一趋势,一些西方学者在该领域中开展了以揭示区域网络复杂性的研究,以探索城市如何增强其在区域 中社会经济的竞争力[4~8] 。 Taylo r 等认为,在中心地模式和网络化模式这两个框架中,都包含了场所(place )和流(flow )的概念,只不过在中心地理论中,区位场所的等级分布决定了流的分布;而在网络化模式中,流的分布决定了区位场所的等级[9] 。Pa rr 指出,与中心地模式相比,网络化的城市区域的空间组织在中心地分布上更为均衡[10];Batten 则对两者之间的区别进行了总结,中心地系统更加强调空间组织的向心性(Centerality ),强调自上而下的单向垂直联系,而网络化模式则强调节点性(Nodality ),强调水平联系和中心之间的多向

区域植被空间格局分布演变与

区域植被空间格局分布与成因分析 (以石河子玛纳斯县和乌鲁木齐昌吉为主) 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章锋 1.1植被群落的演变 根据参考历史文献资料和图片资料的基础上可以认为玛纳斯河流域的植被类群:1、在未开垦以前冲积平原上灰漠土农田的原生植被可能是琵琶柴群落和梭梭群落2、山前带灰漠土(成土母质为黄土)的原生植被为博乐塔绢蒿---盐生草群落3、潮土农田的原生植被可能是琵琶柴群落、芨芨草群落和芦苇群落,依据地形部位确定其具体的群落类型4、、草甸土农田的原生植被可能为芨芨草5、群落风沙土农田原生植被是梭梭群落6、沼泽土农田原生植被是芦苇沼泽7、盐土农田的原生植被是盐生灌木群落8、绿洲边缘沙漠的原生植被为梭梭群落和白梭梭群落。 在荒漠地区,气候变化具有相对一致性,土壤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荒漠植被景观具有较大的异质性,由于大规模的开垦,荒漠地区植被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原生植被遭到破坏,但是土壤状况相对于开垦前几乎没有发生改变,可以利用未开垦地方保存下来的残遗植被,分析土壤和植被之间的指示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复原开垦前的原生植被。 首先,土壤类型和格局在近50年以来变化较小,在玛纳斯地区广泛分布的是灰漠土,这说明在开垦前研究区植被主要是荒漠植被,其他的沼泽土和草甸土也能反映原生植被,潮土作为一种人工土壤,是由沼泽土、草甸土以及灰漠土发育而成的;其次,研究区土壤类型的边界比较明确E,成土母质由黄土、风成土和冲积物质组成;最后,研究区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都十分简单,据优势种可以很好地确定其植被类型。 1.2植被格局变化原因 玛纳斯绿洲在时空分布变化上表现为:1、20世纪50年代以前,湖岸、河谷平原、冲积平原、冲积扇型天然绿洲广布,主要有湖泊、草地、胡杨林、河谷林等类型;(2)50年代以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在石河子垦区进行“屯垦戍边”,致使区内耕地、园地、城镇居民点、水库等人工绿洲的面积扩大,草地、林地、湖泊、河流等天然绿洲面积缩小;(3)在水、土资源开发中,利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平沙地,草灌丛沙堆、沙丘间洼地发展耕地、果园,在冲洪积扇上部戈壁沙滩上建设城镇、工矿,修筑安集海、蘑菇湖、大海子等平原水库引起库周地下水位升高,致使荒漠草地沼泽草地演替,从而使荒漠变为绿洲;(4)平原水库坝后和西岸大渠沿线的耕地,因地下水位上升发生沼泽盐渍化,而弃耕沦为

城市道路与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Urbanization and Land Use 城镇化与集约用地, 2019, 7(3), 87-97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4911437189.html,/journal/ulu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4911437189.html,/10.12677/ulu.2019.73010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Urban Road and Spatial Pattern —A Case Study of Xi’an City Yang Sun1,2,3, Manping Xie1,2,3, Famei Shang1,2,3 1College of Tourism and Geography Scienc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2Key Laboratory of Plateau Lake Ecology & Global Change, Kunming Yunnan 3Yunn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Geographical Proces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on the Plateau, Kunming Yunnan Received: Aug. 16th, 2019; accepted: Sep. 5th, 2019; published: Sep. 12th, 2019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mutual influence mechanism of urban road network structure and urban spa- tial pattern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exploring the traffic problems and rational layout of urban spatial pattern. Taking Xi’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road development and urban spatial pattern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1996, 2006 and 2016.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impact of road construction and urban spatial pattern is mutually synergistic. Road construction affects the change of spatial pattern, and the spatial pattern also determines the direction of road construction; 2) The spatial pattern of Xi'an is developed in the form of “checkerboard” and “radia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oad is also distributed along with the pattern of spatial pattern, forming a “three-horizontal, three-vertical, three-ring and eight-radiation” pattern; 3) Due to the disorderly develop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road construction cannot fully cover this area, showing a scattered spatial pattern. Keywords Development of Urban Road,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Pattern, Xi’an City 城市道路与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 孙杨1,2,3,谢曼平1,2,3,尚发美1,2,3 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2高原湖泊生态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趋势研究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趋势研究 理论研究篇: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理论 理想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内涵 城市空间结构的要素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 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 生态城市 可持续发展城市 增 长 极理 论 核心-边缘理论 点轴渐进式扩展 理 论 空想社会主义等早期思想 田园城市理论 恩温的卫星城理论 柯布西埃的明天城市理论 沙里宁的有机疏 散理论 索里亚· 玛塔的线形城市理 论 (同心圆理论 圈层理论 扇形理论 多核心理论)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总体特征 不同类型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 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

结构分析篇: 大连城市概况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动力机制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位条件 口岸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演变 大连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 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是先决条件 经济地理使其变为可能 政治经济引领为...注入了催化剂 产业结构调整是内在动力 城市地价及极差地租是基本动因 技术进步是推动力 集聚与扩散效应是动力源泉 超强中心与相对落后区域并存,城市发育不健全 经济发展落后于城市建设 城乡经济分割,乡村相对处于劣势 土地市场不完善,制约土地集聚效应的发挥 城市内部用地结构不尽合理 各功能区布局分散混杂 交通道路系统不完善 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 工业经济增长中城市 中心城市与所辖县市差异显著 众多小城镇均处于低水平增长状态 特殊影响因素 长兴岛临港新城的开发 港口的建设与发展 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大连城市发展阶段分析 影响未来大连城市空间结构 大连未来城市空间

网络空间的定义

网络空间的定义 美军首次透露网络战方案设想成建制网战力量 新华网消息:据美国政府执行网报道,美军战略司令部司令希尔顿在星期三的参议院听证会 上透露,五角大楼已制定网络战相关方案。长期以来,这一直是美国国防部秘而不宣的话题。 空军将领凯文·希尔顿表示,在网络空间这个独特的全球领域,"美国必须保持自由运作的能力。" 设想成建制网战力量 战略司令部下辖全球网络作战联合特遣部队,专门负责负责美军网络运作及全球范围 C4系统。希尔顿表示,在他的领导下,战略司令部将不仅继续发展网络防御能力,还将"主 动发现并攻击"那些威胁美军系统的敌人。 希尔顿直言不讳地提到,设想有朝一日,战略司令部麾下将具备整组、整营、整旅的成建制作战力量,"以发起网络大战"。 他说,当前美国已拥有保护网络的技术,但必须进一步提高。 美国遭遇严重威胁? 希尔顿说,美国的潜在对手十分了解美国对网络技术的依赖,并不断寻求从中取得优势,因此美军战略司令部必须作出反应,应对对不断变化的威胁。 在希尔顿眼中,美国网络和信息系统不仅面临恐怖组织的威胁,也是其他国家觊觎的目标。"这些新对手分散在各地,互成网络,又神出鬼没。在信息技术的帮助和资金的资助下,他们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存在,不断招兵买马,通过网络等一系列途径煽动和发起攻击。"希尔顿在听证会上说。 去年六月,五角大楼独立顾问团国防科学委员会曾公布一项针对网络挑战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美国须"非对称手段"应对信息系统可能遭遇的攻击,并补充说,"所有潜在对手,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可能成为(美国)网络作战的攻击对象。"(朱鸿亮) 美国将空军所担负作战任务扩展到网络空间 空军的任务是通过在空中、太空以及网络空间作战为保卫美国及其全球利益提供强大的安全保障。 ---美国空军任务 2005年末,美国空军对其所担负的任务进行了调整。将以往空军只在空天飞行和作战扩展到了网络空间。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信息在军事上的核心地位。虽然军事行动涉及到飞行器、枪炮、坦克、舰艇和人等诸多因素,但是,信息是将这些因素联接在一起的粘合剂,它告诉飞行器应飞向何处,坦克、船艇将去往何地。

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

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 区域空间结构:是国家“985工程”建设项目——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兰州大学)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区域空间结构概论》在阐述了区域空间结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因素和整合的机理,并分别论述了区域集群空间结构、区域板块空间结构、“点-轴”空间结构、城市群空间结构等。由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都是区域经济运行系统的重要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区域产业结构也是一种空间结构形态),《区域空间结构概论》借鉴产业结构的研究进程,在对已有研究理论的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以揭示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结构为目标,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中所形成的结构的要素、特点、属性、模式和功能,根据笔者的理解,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实质性内容。 第二,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主要分析了解各种因素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作用和机理,它们的内在运行方式,还要明确这些因素是怎么相互作用又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包括若干因素的作用方式、途径、作用结果以及相互关系等。 第三,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主要是解释区域经济空间结

构整合的内涵,明确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整合的必要性、难点、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揭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机理。 第四,以产业集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集群现象为对象,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要素、类型、演变模式和演变阶段,揭示了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 第五,以区域经济板块这种经济空间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的角度,全面地分析经济板块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整合,特别是对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中的经济板块的形成和整合进行了重点研究。 第六,以依托交通干线的带状城市联合体这种经济活动空间轴状聚集现象为对象,结合“点一轴”系统理论,深入地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以交通干线为依托的带状城市联合体“点一轴”空间结构的要素、形成条件和功能。 第七,以城市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群聚现象为对象,从宏观的角度,运用一些实例深入地分析了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内涵、特点、模式、发展阶段和形成机制,揭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

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

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 摘要城市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面临的两大主题。 这两者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 该文论述了信息时代城市交通、居住、工作和游憩四大功能的转变, 并进而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最后讨论了 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 1 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变革;2 城市增长极的重新思 考;3 注重城市的绿色设计;4 注重非物质的城市规划;5 利用网络技术提 高规划设计水平。 关键词信息时代;城市功能;空间结构 城市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面临的两大主题。 历史发展表明,这两个过程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汽车的普及推动了西方国家如美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进入郊区化的过程,但带来了土地的大量闲置、低利用率以及城 市的过度蔓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出现了新城市主义—和地区主义思潮, 用来限制城市的过度蔓延和复苏城市中心区[1,2]。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西方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和研究带 来了新的契机。 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于 2002 年 2 月 12 日公布了全球因特网普及情况 的最新调查结果,全球互联网用户几乎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

网络对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及其对城市规划的深刻影响也成为近二 十年来西方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国际上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领域、建筑规划领域、城 市地理领域、文化和通讯技术领域等。 在经济社会研究领域,为其代表性人物[3—5];在建筑规划领域,最 有影响[6,7];城市地理领域研究也独具特色[8]。 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相应的新名词, 如连线城市、 电子时代城市、 信息城市、知识城市—、智能城市[9];虚拟城市 1[10]、远程城市[11]、信 息化城市[3]、比特之城[6]、网络城市[12]等。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起飞阶段[13],网络的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 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国内目前缺乏对网络影响下的城市研究,大多侧重于借鉴国外的研 究成果应用于中国的城市发展[14-17],还没有关于网络对城市空间系统的、 定量化和实证式研究的文章发表。 网络技术发展速度惊人,学者对于网络的研究所收集的资料往往滞后 于网络的发展,很多研究成果不具有时效性。 网络技术发展时间短,很多研究成果还不成熟,并且西方国家与我国 的城市功能结构不同,有些研究不一定适合我国。 因此,本文在分析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进 行了探讨。 1.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变迁 信息及其网络已经渗透到城市的交通、 居住、 工作和游憩等各个领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