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地理课程与教学论1-2章
- 格式:ppt
- 大小:258.50 KB
- 文档页数:41
2011本套装仅适用于上海地区的地理教材中国地理部分绿色能够更好地保护你的眼睛Chapter 1:国土和疆域一、疆域和行政区划1.从世界看中国中国处于北半球,东半球,大多在北温带2.疆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3.四至点①最北端: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②最南端:南沙群岛曾母暗沙附近③最东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④最西端:在帕米尔高原上二、濒临的海洋1.起始海岸线鸭绿江河口—北仑河河口2.海岸线长度1.8万多千米3.四海一洋(洋是主体部分,洋的边缘为海)渤海:四海种面积最小,我国的内海之一,黄河入海口黄海:黄海东海分界线——济州岛,与韩国隔海相望东海:长江入海口,与日本隔海相望南海:“四海”种面积最大的一个注:我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我国的内海有:渤海,琼州海峡(更多内容请见“中国的近海”一章)三、疆界和邻国①陆上邻国②海上邻国四、行政区划1.行政区划表格(见书上P3)①华北地区②东北三省③华东地区④华中地区⑤华南地区⑥西南地区⑦西北地区⑧港澳台地区2.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中,省级行政区有34个。
其中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
3.在各简称中,注意简称“宁”的省是“宁夏”,简称“宁”的城市是“南京”;“宁波”的简称是“甬”。
4.各个行政省区的地形轮廓(见书上P4)5.地理位置与简称的由来山西——山东之间太行山脉①河北——河南之间黄河湖北——湖南之间洞庭湖湖南省:湘江(简称“湘”因此得名)福建省:闽江(简称“闽”因此得名)②江西省:赣江(简称“赣”因此得名)安徽省:皖山(简称“皖”因此得名)云南省:滇池(简称“滇”因此得名)6.省级行政区划之最①我国最南面的省级行政区:海南省②我国最北面的省级行政区:黑龙江省③我国跨经度最广省级行政区:海南省④我国跨纬度最广省级行政区:内蒙古自治区⑤我国面积最大省级行政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⑥我国面积最小省级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⑦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省级行政区:河南省⑧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省级行政区:江苏省⑨我国人口最少和密度最小省级行政区:西藏自治区Chapter 2:中国的近海(选修)预备节1.海洋定义“洋”是指大洋的核心区域,“海”是“洋”的边缘地区,在大陆的沿岸2.海洋的分类A.边缘海(例:东海、黄海、南海)B.内海(例:渤海、琼州海峡)C.地中海(陆间海,例:红海)D.大洋(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3.我国近海特点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一、海区特点1.渤海冬季有冰冻现象,盐度较低。
新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題的初步能力。
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有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二)综合性地理坏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三)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四)生话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五)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査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一、地球与地图(一)地球与地球位标准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图”及课本P3阅读材料,简单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通过读“地球大小图”,初步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标准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学习目标:1.通过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过程,观察并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包括北极和南极)及周期。
2.结合生活实际案例,初步了解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通过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观察并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4.通过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动画,观察并理解地球公转方向、周期。
5.通过阅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初步学会描述地球运动到不同位置时所处的节气和太阳直射位置。
6.通过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动画,初步了解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7.通过观看自制动画或板画,理解地球公转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影长、昼夜长短变化等地理现象的关系.8.通过读地球五带图,了解地球五带分布范围及特点,理解五带形成原因。
标准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4.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纬线,初步了解经纬线的概念2.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地球仪立体图片,初步理解经纬线的基本特征。
3.通过读不同经纬网图,初步学会判断经纬线。
4.通过观察地球仪、经纬度划分动画并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了解经纬度划分原理。
5.通过读不同经纬网图,初步学会判读经纬度。
6.通过读不同经纬网图(半球划分图、中低高纬度划分图),记住一些重要的经纬线。
7.通过读不同经纬网图,初步理解经纬度变化规律与部分相关地理常识的关系。
(二)地图标准:1.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学习目标:1.通过读不同类型地图,掌握判断方向的基本方法2.通过读不同经纬网图,掌握判读经纬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发展一、早期的地理教学论(1904年——1949)(填空)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行癸卯学制,在“小学堂”和“中学堂”都开设了地理课,这是我国近代最早正式设置的中小学地理程。
1919年陶行知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强调“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提出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
在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地理教学法”的名称正式确立。
早期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特点1.研究内容主要是地理教授法或地理教学法,课程研究几乎没有涉及;2.研究对象仅是小学阶段的地理教授法;3.地理教学思想由重“教”向重“教和学”方向跨出了关键步伐。
(二)发展时期的地理教学论(填空)1.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50年代末:“地理教学法”的名称被沿用,中小学地理教学思想深受苏联影响;2.20世纪60年代:“地理教学法”被片面理解为仅仅是研究地理教学方法的学科,并认为地理教材的分析和研究也要体现在名称中——“地理教材教法”;3.“文化大革命”期间:地理教学论发展研究停滞;4.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地理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地理教学法研究日趋繁荣。
当代地理教学论的特点:(重点考点)1.地理教学法主要是对地理学科教学实践活动具体的、操作性的指导,与地理教育学有各自的功能和价值;2.构建了地理教学论新体系,在地理教育理论和地理教学实践两个层面上进行了深入研究;3.研究涉及了基础地理新课程的理念和内容,更多的关注和研究地理课程问题,步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第二节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一、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必考)地理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活动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
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一切现象和问题。
地理教学论研究对象的基本内涵(简答)学生:是地理学习活动的主体。
地理教学目的:是地理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是地理教学活动开始前的设计和要求。
中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一、地理课程与教材1、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1)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2)基本理念(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5)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绪论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现象、问题、规律现象:定义为主体意识到的存在问题:定义为现象背后存在或隐含的矛盾冲突规律:一般解释为普遍的内在联系,我们定义为解决问题方法。
现象、问题、规律都有特定的历史性(具体性)。
三者最核心的是问题。
2.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3.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4.研究任务:界定研究范围,明确研究路向深化研究思想,彰显学科价值总结课程实践,提升教学经验梳理研究方法,推进深化改革二、地理课程与地理教学的关系1.共同指向关系地理课程是为一定的课程目标而创立的。
地理教学是一个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是围绕地理目标而展开的。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有内在的关系,地理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在地理课程中的体现,地理教学目标是为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结合教学主题、教学内容的具体化。
因此两者存在共同指向的关系。
2.补充创建关系课程标准是学生学习地理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建立是在对学生已有水平的假设,制定的是基本目标是静态的但地理教学过程是动态的,鲜活的,是生成的。
教学目标是以课程目标为基础,因生施教,建立一种教学补充目标,帮助学优生超越和帮助学困生达到基本要求3.意义对话关系地理教学内容是师生为达成教学目标所进行的对话内容。
地理教学内容≠地理课程内容地理课程内容仅仅是提供给师生的基本的、共同的对话材料,用以发起、引导师生的对话行为。
教师是在现场创作课程。
4.整合多赢关系一方面地理教学不仅受到地理教材的课程观念、课程内容、课程方法和课程评价的指导和影响,而且受到师生的生活经验、社会体验的作用。
另一方面课程观念、课程内容、课程方法和课程评价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得到检验、发展,地理课程的价值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和提升,地理教学在地理课程的指引下,创生发展,形成新的地理课程和教学价值。
四、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1.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2.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二)、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和价值观念;专业技能2.联系实际问题意识,实践兴趣3.注意拓展学习,阅读一些专业名著和专业杂志第二章:地理课程论一、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及其进程的安排”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般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
绪论南京十二中王宝剑一、地理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1、共同指向关系地理课程目标与地理教学目标存在内在的联系,课程与教学目标需要通过教学来实现。
2、补充创建关系课程标准是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目标是静态的,但是地理教学时动态的、生成的,所以要建设动态补充目标,帮助学优生超过目标和学差生达到基本目标。
3、意义对话关系地理课程为师生提供对话材料,地理教学不仅涉及教材,还包括师生的生活经验、课程资源开发及补充材料。
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教师在创作课程。
4、整合多赢关系地理教材是课程观念、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评价的载体,地理教学过程中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另外这些课程要素需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得到检验、发展。
地理课程的价值在教学中得到提升和实现。
二、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1、研究对象地理课程与教学中的一切现象和问题,其主要任务是揭示地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课程与教学实践。
研究地理课程对地力教学的引领作用,地理教学对地理课程的发展作用。
我国地理课程与教学改革课程目标:知识—三维目标课程管理:国家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地理知识的完整性、学术性—地理素养,地理生活、重视地理问题的探究。
课程性质:单一必修课—必修、选修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1)教学理念:从注重双基到强调建构。
以学生发展为本,从生活中取材、在交流中感悟、在反思中提升、在活动中建构。
(2)教学方法:从注重讲授到注重探究(3)教学过程:从预设到生成。
关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
(4)教学媒体:从单一到多元:地理教学挂图、地理图片被电子地图和多媒体所取代系统论、传播学、生态论、教学哲学对地理课程与教学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章:地理课程论第一节:地理课程目标一、地理课程目标的结构1、地理课程目标的上位与下位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标是上位目标,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社会角色的根本性问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1)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xx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二)综合性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三)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四)生活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五)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地理课程教学论》教案第一篇:《地理课程教学论》教案《地理教学论》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学生理解并掌握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十年历程,明确地理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方向和要求。
教学重点:课程的含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教学难点:课程与学科的区别。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1.什么是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百度百科定义)2.什么是课程改革?二、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十年回顾(一)新课程出台的背景(二)新课程改革的历程(三)新课程改革的启示三、优秀地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学质量评价有一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3分)+教法(4分)]×教师。
蕴义:教师素质是教学质量提升基本素质1.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2.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3.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素质(1)教材加工能力;(2)语言表达能力;(3)动手表达能力;(4)指导实践能力;(5)开展活动能力;(6)运用技术能力。
4.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5.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素质。
第二章地理教学论概述教学目的:掌握地理教学论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属性和系统结构;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发展历程;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高师学生学习地理教学论的重要性;地理教学论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属性。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讨论引入:地理教学法、现代地理教学论、地理学科教育学和地理教育学的区别与联系。
《地理教学论》含义: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现象和问题,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
第一节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属性一、研究对象及任务(p9)(一)研究对象(不同表述)1.研究对象的发展性:由具体到抽象,由单一到综合;地理教学方法与技巧——教学过程——教学系统;2.研究对象:中学地理教学系统,包括地理教学目的、任务及特点,地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及地理教师素养,中学地理教育发展等(p10教学系统结构图)。
《课程与教学论》阶段测试及答案阶段一(第1-2章)一、单项选择题1、作为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著作是()。
A、《课程》B、《什么是课程》C、《怎样编制课程》D、《课程理论》正确答案:A解析: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从教育中分离出来是20世纪初的事情。
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参见教材P3。
2、下列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A、博比特认为,所有的目标,无论复杂与否,都应适合于学校课程B、博比特认为,那些复杂的、无法在儿童的社会生活中自然获得的能力不宜于成为学校教育的课程目标C、博比特认为,根据每一年龄或年级的儿童每天活动制定的详细计划就可以构成课程D、按照博比特的理论,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应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正确答案:C解析:博比特认为并非所有分目标都适合于学校课程,只有那些复杂的、无法在儿童的社会生活中自然获得的能力才宜于成为学校教育的课程目标。
所有A选项错误、B 选项错误。
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
课程目标即从事某一具体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所有推断D错误。
参见教材P7。
3、关于查特斯与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区别的表述,正确的是()。
A、博比特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各种经验和能力B、查特斯认为课程开发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C、博比特的课程开发更强调对人类职业领域的分析D、查特斯认为理想可以从人类活动中直接分析出来,因此不能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正确答案:A 解析:尽管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博比特的极其相似,但二者还是存在一些细微区别:(1 ) 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
他指出:“课程是由理想和活动这两者构成的。
”理想不能从现实的人类活动中直接分析出来,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
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2 ) 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
查特斯认为学习者应认识到知识对生活的意义而追求知识,他主张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分析以确定学科的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并将这些要素纳入课程之中。
第一章:地理课程标准及其理念1、地理素养:一个人能够以地理的观点观察事情且运用地理的技能解决问题的内在涵养。
2、地理学科能力:即是将地理学科知识以及地理观点应用于实际情境而展现出来的能力。
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①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③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④转变地理学习方式;⑤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等。
第二章:地理课程标准1、地理课程目标:指地理课程对学生在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期望达到的成都或水平。
2、地理课程目标的功能:①其处于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培养目标)与地理教学目标之间的“枢纽“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②是地理课程内容组织与优化的主要依据,是地理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的重要向导;③是地理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④是地理课程评价的主要标尺;3、国际地理课程目标变革的四大趋势:①地理课程目标的结构--层次清晰;②地理课程目标的内容——趋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a、强化、细化技能或能力目标;b、追求地理学科的人为价值;c、日益强调方法目标的培养;③地理课程目标的表述——多使用行为动词;④地理课程目标的变革——具有时代性;4、国际地理课程目标变革对我国地理课程目标研制的启示:①强调三种价值取向的融合;②知识要点粗化,说明细化;③注重地理科学方法的培养;④情感态度目标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⑤不是照抄照搬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地理基础教育实际,其去国外地理课程标准的合理内核,集中体现国内外地理课程目标的改革大势;第三章:地理课程内容1、地理课程内容:是指地理学科中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以及处理这些内容的方式。
2、一般来说,对地理课程内容的解释大多围绕这三种不同的取向而展开:①地理课程内容即地理教材;②地理课程内容即地理学习经验;③地理课程内容即地理学习活动。
3、地理课程内容编制中存在的问题:①地理课程内容在学生发展中并未体现其真正价值;②以往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忽视地理科学观念的培养;③地理课程内容偏离学生发展的需要;④地理课程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自然、轻人文的倾向;⑤区域地理内容比重过大;⑥地理课程内容的编制反映现代教学理念不够;⑦地理课程改革缺乏研究的积累和地理学家广泛而深入的参与;4、地理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原则:①连续性原则,是指地理课程内容“广度”范围内的水平组织原则;②顺序性原则,是指地理课程内容“深度"范围内的垂直组织原则;③整合性原则,是指在不同课程内容间建立起适当的联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公民能够科学、充分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等相互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探索和遵循科学、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这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课题。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
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区域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2.综合性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成的复杂系统。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初步揭示自然环境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地理环境的综合性。
3.思想性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4.生活性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
5.实践性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