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例分析——PPI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PPI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PPI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PPI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PPI使用的病例分析

***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学员***

一、病史摘要:

患者,男,***岁,“呕吐1—天”于2011年8月14日入院,入院前1天,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呕血1次、呕暗红色液体,量约200ml,无腹痛,无畏寒、发热,未解大便。既往史:患者入院前3年因“右上腹痛”作B超、胃镜等确诊为“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继后曾反复呕吐3次,诊断“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后病情好转出血停止,乙肝标志物为阳性。查体:T:36.9℃,P:104次/分,R:20次/分,BP:111/76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精神差,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颈软,双肺未闻及干湿鸣。心律齐,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软,上腹压痛,脾脏肋下可及。移浊阴性,肠鸣正常,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阴性。辅助检查:B超:肝硬化、脾大。入院诊断考虑:上消化道出血:呕暗红色液体。其出血原因考虑:(1)肝硬化(失代偿期)2、消化性溃疡?入院后给予:禁食、吸氧、心电监护、静脉双通道,埃索美拉唑、兰索拉唑制酸、止血敏止血,输血纠正贫血,心得安降门脉压,还原谷胱甘肽护肝,及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经治疗患者病情好转于2011年8月20日出院。

二、分析讨论:

本例患者为上消化道出血,研究表明早期抑酸剂的使用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具有十分重要临床价值,是治疗的关键之一。且质子泵抑制剂的疗效优于H2受体阻断剂。目前临床使用的质子泵抑制剂主要包括: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5种。临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时如何选择质子泵抑制剂十分关键,现针对本例患者,做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特别是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时,迅速有效地提高胃内pH 值是治疗的关键。当胃内pH > 6 时,血小板聚集增强,胃蛋白酶失活,有利于胃黏膜出血的止血[1]。PPI 可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 值,能有效地改善上消化道出血的预后,并能明显减少再出血率、输血量及手术,疗效优于H2受体阻断剂。此外,PPI 与降低门脉压力药物联合治疗门脉高压性出血止血效果亦优于单用后者。质子泵抑制剂能特异地抑制H+ - K+- ATP酶,阻断了壁细胞泌酸的最终环节,

有强烈的抑酸效应,静脉注射后作用迅速而持久且无耐药性,可显著提高胃内pH,并且能抑制胃蛋白酶活性, 使形成的血块不被溶解, 有利于止血和黏膜的修复[ 2] 。另一方面, 胃内pH值提高可诱发黏膜凝血机制, 使血小板聚集, 加速凝血反应, 达到止血的效果。再者, 抑酸后的负反馈作用引起大量的胃泌素的产生, 能增加胃黏膜血流量, 加速溃疡破损面愈合。

本患者分别给予了质子泵抑制剂:埃索美拉唑(8.14 09:20— 8.16 09:00)、泮托拉唑(8.16 9:00— 8.20 09:00)抑酸治疗。患者先给予埃索美拉唑治疗4天,出血停止后更换为泮托拉唑继续滚故治疗。临床研究证实[3], 第1代PPIs(奥美拉唑、蓝索拉唑、泮托拉唑)高度依赖于肝内细胞色素P450酶(CYP2C19)进行代谢, 其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甲基吡啶-亚磺酰-苯并咪唑基础上进行不同修饰而形成的衍生物, 均为R -与S -混旋异构体, 在肝内由CYP2C19及CYP3A4代谢,主要是CYP2C19.雷贝拉唑在吡啶环和苯并咪唑环上进行不同基团取代(即缺少奥美拉唑5-甲基基团上的吡啶环, 本结构通过CYP2C19代谢)构成PPI前药, 主要经过非酶途径而不是CYP2C19代谢,因此抑酸效应很少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埃索美拉唑为S -异构体, 主要经CYP3A4代谢而少部分由CYP2C19代谢, 也就是说, 埃索美拉唑通过CYP2C19及CYP3A4代谢的比例与第1代PPIs 不同, 由于两种同工酶光学选择性的代谢, 其抑酸能力明显提高。代谢速率慢,故血浆中活性药物浓度高而持久,药物之间相互影响小,生物利用度和血浆浓度较奥美拉唑或R 型异构体高。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 埃索美拉唑肝脏首过效应小于奥美拉唑, 血浆清除率低, 埃索美拉唑40 mg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比奥美拉唑大5倍[4]。研究表明,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的代谢与CYP2C19基因型无明显相关性, 因此抑酸效应优于以往PPIs。特别是夜间抑酸效应的控制, 能够缩短NAB的持续时间[4-5]。因此患者入院时为出血活动期,病情急,给予了作用效果强的埃索美拉唑。但由于其价格昂贵,从药物经济学考虑,在使用

4出血停止后换用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进行进一步巩固治疗。

研究表明,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是埃索美拉唑的效果好好于其他四种PPI,其次为雷贝拉唑。上消化道出血病情急重,常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要给予大剂量效果良好的PPI制剂抑酸治疗。但埃索美拉唑价格昂贵,从药物经济学方面考虑,建议在出血活动期先给予埃索美拉唑控制出血,出血停止后给予其他PPI予以滚

故治疗。

参考文献:

[1] 杨雪松.质子泵抑制剂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评价.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J],2011,11 (5 ):396-398

[ 2] 陈明建, 胡义平, 宋基文, 等. 药物预防急诊术后Cash ing溃疡出血的对照观察[ J] .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1, 11 ( 11) : 46- 47.

[3] 牛春燕, 罗金燕, 木尼拉, 王学勤.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质子泵抑制剂对消化性溃疡患者抑酸效应的关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 15(19): 2151-2155 [4] De Morais SM, Wilkinson GR, Blaisdell J, MeyerUA, Nakamura K, Goldstein JA. Identification of a new genetic defect responsible for thepolymorphism of (S)-mephenytoin metabolism in Japanese. Mol Pharmacol 1994; 46: 594-598

[5] Shimatani T, Inoue M, Kuroiwa T, Xu J, Mieno H,Nakamura M, Tazuma S. Acid-suppressive effects of rabeprazole, omeprazole, and lansoprazole at reduced and standard doses: a crossover comparative study in homozygous extensive metabolizers of cytochrome P450 2C19. Clin Pharmacol Ther 2006; 79: 144-152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抗感染治疗方案更改的病例分析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抗感染治疗方案更改的病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8-10-11T13:42:59.597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16期作者:杨金敏1 荆莉2 [导读] 结果:依靠临床药师的干预,更改治疗方案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结论:临床药师通过病例分析,优化治疗方案,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 1.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医院药剂科江苏南京 210032; 2.南京市第一医院药剂科江苏南京 210006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药物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临床药师参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治疗,对患者初始抗感染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依靠临床药师的干预,更改治疗方案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结论:临床药师通过病例分析,优化治疗方案,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抗感染方案;病例分析;临床药师 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及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初始抗感染治疗一般经验性用药。本病例患者为典型的CAP,初始抗感染治疗控制不佳,依靠临床医生的经验判断及临床药师的干预,更改治疗方案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通过对此病例的分析,为CAP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提供经验依据及为药师开展药学服务提供经验。 1 病史资料 患者,男,69岁,半月前出现咳嗽咳痰,黄白粘痰,初起痰中有血块,自服头孢三天(具体不详),症状好转不明显,至我院门诊就诊,予以头孢唑肟钠抗感染治疗5天,咯血好转,但咳嗽咳痰无明显改善,故收住入院进一步治疗。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五年,最高150/95mmHg,自服“硝苯地平控释片、伊贝沙坦片”控制血压,自诉血压控制尚可;有“慢性胃炎”病史,间断予护胃治疗;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外伤手术史,否认输血史。自诉有“磺胺类”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T:36.2℃ P:80次/分R:18次/分BP:140/90mmHg,神志清,精神尚可。胸廓对称,两侧语颤对称,双肺呼吸音粗,未及明显干湿性啰音。辅检:全胸片:右下肺感染,右侧胸膜局部增厚。入院诊断:1、社区获得性肺炎,2、高血压病1级(高危),3、慢性胃炎。 2 治疗经过 入院后完善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相关检查。(1)抗感染治疗:入院予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联合阿奇霉素。(2)降压治疗:伊贝沙坦片和硝苯地平控释片。(3)止咳、化痰等对症支持治疗。入院第二天,患者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1.03 x109/L、中性粒细胞:78.70%;血沉:40mm/60min;内毒素定量测定:1.130 EU/ml。入院第3天,患者咳嗽咯痰略有好转,气喘改善。肺炎支原体抗体:<1:40、C-反应蛋白:31.9 mg/L;痰涂片未找到抗酸杆菌。入院第7天患者诉咳嗽次数逐渐增多,现咳嗽恢复到入院时情况,否认受凉诱因。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6.73 x109/L、中性粒细胞:74.20%;痰培养阴性;血培养:培养7日无细菌生长;细菌内毒素定量检测:0.340 EU/ml;肺炎支原体抗体:1:160、C-反应蛋白:16 mg/L;血沉:20 mm/60min;胸部CT复查病灶示病灶较前吸收欠佳。更改抗感染治疗方案,停用美洛西林舒巴坦和阿奇霉素,予莫西沙星抗感染治疗。入院第10天患者咳嗽明显好转,痰量不多,无胸闷胸痛,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5.19 x109/L、中性粒细胞:55.30%;真菌涂片检查:未找到真菌,继续该治疗方案。经13天的治疗,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咳嗽明显好转,痰量不多,无胸闷胸痛。辅助检查:肺炎支原体抗体:1:160。痰培养阴性。胸部CT复查病灶示病灶较前部分吸收,气管镜病理回报暂无特殊。患者症状好转,病情稳定,准予出院。 3 分析与讨论 患者为老年男性,机体抵抗力弱,反复咳嗽咳痰。根据《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于需入院治疗但不必收住ICU的患者,经验治疗可以使用:①第二代头孢菌素单用或联合大患内酯类,②呼吸喹诺酮类,③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单用或联合大患内酯类静脉给药,④头孢菌素类(头孢曲松、头孢噻肟钠)单用或联合大环内酯类。该患者选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联合阿奇霉素,符合指南推荐。 患者使用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后咳嗽咯痰较前好转,气喘改善。治疗七天左右咳嗽次数逐渐增多,恢复到入院时情况。患者入院第三天肺炎支原体抗体:1:40,第七天肺炎支原体抗体:1:160,有临床意义,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可能性大。入院后阿奇霉素治疗7天,效果不佳,考虑肺炎支原体阿奇霉素耐药的可能。另患者已经连续使用抗生素15天,根据《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于近3个月内使用过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肺炎链球菌为高危人群,因此,结合患者病情,考虑为耐药肺炎链球菌可能性亦大。所以本患者可能是非典型致病菌和耐药肺炎链球菌混合感染。根据《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肺炎链球菌高水平耐药或存在耐药高危险因素时应选择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厄他培南、呼吸喹诺酮类或万古霉素。由于患者亦考虑肺炎支原体阿奇霉素耐药的可能,故可选用呼吸喹诺酮类。邢颖等研究莫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 分析得出结论,莫西沙星在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时,对症状控制、细菌的清除疗效优于左氧氟沙星[1],故建议医生选用莫西沙星。 莫西沙星是第四代喹诺酮类抗生素,抗菌谱广,不仅对阳性球菌、阴性杆菌有作用,而且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厌氧菌、非典型病原菌(支原体、军团菌等)以及结核杆菌均有良好的作用。莫西沙星因半衰期长,组织穿透性强,在肺、支气管粘膜中的浓度高,尤其对呼吸系统临床效果显著。莫西沙星对肺炎链球菌的抗菌活性强,且对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2]。令狐汝等研究莫西沙星治疗支原体肺炎的Meta分析得出,与红霉素或阿奇霉素比较,莫西沙星有较高的治愈率和细菌转阴率,且退热时间较短,所以莫西沙星较大环内酯类红霉素或阿奇霉素能更有效治疗支原体肺炎,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3]。李勉珊等研究莫西沙星治疗国内社区获得性肺炎的Meta 分析得出与对照组比较,莫西沙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总有效率更高,比值比为1.94,95%可信区间为1.32~2.84(P<0.05)[4]。范红等研究呼吸喹诺酮类与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治疗非ICU住院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得出结论非ICU住院CAP患者中,单用呼吸喹诺酮与β-内酰胺类联用大环内酯类相比,其临床疗效相当,但前者安全性更好[5]。因此,抗感染治疗方案的更改是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被临床医生采纳。 4 总结

一例ICU患者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一例ICU患者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一.病例介绍 患者,女,17岁,体重49kg,2011年3月因双下肢乏力,在我院诊断为“脊索瘤”,予开颅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双下肢乏力好转。6月前患者出现四肢活动障碍,行走困难,饮水呛咳,症状逐渐加重,于我院行头部MRI示“脊索瘤术后改变、肿瘤复发,右顶异常强化;静脉畸形可能性大。轻度脑积水,双侧乳头炎”,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015年7月8日收入院。入院诊断:脊索瘤(颅底);脑积水;双侧乳突炎。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2015年7月21日患者行颅底脊索瘤切除术后转入ICU病房进一步监护。给予呼吸机A/C 模式辅助通气,并积极给予补液、降颅内压、扩管、抗感染、抑酸、保肝等治疗。二.抗感染治疗经过 患者转入ICU第一天血象不高,但体温偏高,胸片示两肺纹理模糊,临床经验性给予注射用头孢他啶2g Q8h 静点抗感染治疗。转入ICU第2日至第8日,多次痰培养结果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但患者血象、体温及PCT均不高,故考虑细菌定植。转入ICU第9日,患者血常规回报WBC 12.29×109/L,GR 72.94%,体温最高达38.2℃,体温、血象均升高,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考虑为肺部感染;患者为颅脑术后,不排除颅内感染可能,故结合病原学检查及药敏结果回报:MRSA并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对其敏感,故将注射用头孢他啶调整为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0.5g Q6h 静点抗感染治疗。转入ICU第11日,患者血象仍偏高,体温最高达39.2℃,持续冰毯降温至体温37.6℃。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铜绿假单胞菌阳性,并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敏感,胸片结果为两肺渗出性改变,但较前略好转;根据上述指标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注射用美罗培南1g Q8h 静点抗感染治疗。入ICU第13日,患者血象持续升高,WBC达15.81×109/L,NE 83.7%,故在维持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剂量的基础上将注射用美罗培南的剂量从1g Q8h调整至2g Q8h静点。转入ICU第16日,患者血象正常,但体温偏高,继续目前抗感染治疗。入ICU第22天,患者血象、体温正常,胸片示两肺渗出性改变、较前好转,同时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亚胺培南敏感。考虑患者感染情况有所好转,故行降阶梯治疗:将注射用美罗培南

2012上消化道出血(医学必看试题带详细解析答案).

237.上消化道出血 一、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黑便的出现一般说明出血量应大于 A.20~30ml B.30~40ml C.50ml D.100ml E.200ml 正确答案:C 2.消化性大出血是指几小时内出血量多于 A.500ml B.750ml C.1000ml D.1250ml E.1500ml 正确答案:C 3.关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描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大量出血后可出现肠源性氮质血症 B.大量出血后,在1~2个小时内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不下降 C.大量出血后,白细胞可有明显升高

D.通过对呕血与黑便的定量测定,可准确判断出血量E.消化道出血后的贫血属于正细胞正色素性 解题思路正确答案:D 显性出现不是估计出血量的可靠指标。 4.上消化道大量出血伴有呕血,提示胃内储血量为A.>100ml B.>150ml C.>200ml D.>250ml E.>500ml 正确答案:D 5.诊断消化性溃疡出血最可靠的方法是 A.胃液分析 B.钡餐透视 C.粪便隐血试验 D.早期胃镜检查 E.询问病史 正确答案:D 6.下列哪种消化性溃疡最易发生出血 A.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B.十二指肠球后溃疡

C.胃小弯溃疡 D.幽门管溃疡 E.复合性溃疡 正确答案:B 7.消化道大出血是指短时期内出血量多于A.500ml B.750ml C.1000ml D.1500ml E.2000ml 正确答案:C 8.确诊消化性溃疡出血最可靠的方法是A.胃液分析 B.钡餐透视 C.便隐血试验 D.早期胃镜检查 E.询问病史 正确答案:D 9.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每天出血量为A.50ml B.30ml

病例讨论 - 上消化道出血

一病历特点: 患者张XX,男,15岁,以“排黑便4次,历5天”为主诉于2010年11月12日 11:00步行入院。入院前5天无明显诱因出现排成形黑便,量约20ml,无腹痛、恶心、呕吐、呕血、头晕等。入院前4天再次排少量成形黑便,量约20ml。3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隐痛,伴恶心、呕吐3次,呕吐物为非咖啡色胃内容物,未见胆汁,排少量成形黑便,量约30ml,就诊于**医院,查生化示:尿素 8.1mmol/L,血淀粉酶正常;心电图示:1.窦性心动过速,HR 为130次/分;2.不定型室内传导阻滞。予补液等对症治疗(具体不详)后,腹痛有所好转,无再恶心、呕吐。2天前患者再次排少量成形黑便,量约30ml。入院前1天就诊于我院急诊,查血常规示:WBC 11.5×10^9/L,Ne 63.5%,HGB 73g/L,PLT 230×10^9/L。予奥西康、止血敏静滴,吉福士口服处理后腹痛缓解,无再排黑便。入院前1小时复查血常规示:WBC 9.8×10^9/L,Ne 41.9%,HGB 66g/L,PLT 224×10^9/L。为进一步诊治,急诊拟"上消化道出血?"收入院。入院体检:T 38℃,P 128次/分,R 22次/分,BP 120/67mmHg,神志清楚,贫血外观,全身皮肤较苍白,无黄染及出血点,锁骨上等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结膜苍白,巩膜无黄染,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未闻及啰音。心率128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坦,未见胃肠型、胃肠蠕动波。全腹软,左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扪及,墨氏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肾区无叩痛。肠鸣音3次/分。直肠指诊未触及包块,指套退出无染血。双下肢无水肿。入院诊断:消化道出血待查,中度贫血,发热待查。 二病例分析: 章**主治医师分析病历示:患者为青少年男性,排黑便4次,历时5天,查体可见贫血外观,心率快,左上腹压痛,血常规示HB降至66g/l,则消化道出血、中度贫血诊断可成立。入院时考虑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原因考虑:1.消化性溃疡:为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患者年龄轻,无其他疾病史,需考虑改病可能性大。可行胃镜协助诊断。2.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发病前无用药时,无精神应激史,该病可能性小。3.消化系肿瘤:患者年龄轻,起病急,无明显消瘦、发热等肿瘤恶病质表现,该病可能性小,可查胃镜及肿瘤标志物协诊。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无乙肝病史,无腹水、蜘蛛痣、肝掌,该病可能性小,可行胃镜排除。诊疗计划:完善各项检查,予制酸、止血、营养支持等治疗,申请急输血,并备血,患者血色素低、心率快,出血量较大,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可行急诊胃镜检查。现在我们结合该病历复习下上消化道出血。 三、疾病讲授:上消化道出血 定义:上消化道出血是指自食道起始部至十二指肠屈氏(Treih)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及Treih韧带以上的空肠、胰腺、胆道的出血,以及胃肠吻合术后的吻合口及其以上空肠的出血。 成人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 (1)最常见病:消化性溃疡(十二措肠球部溃疡、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肝硬化);胃癌、食管癌;急性胃粘膜病变;食管责门粘膜撕裂伤综合症。 (2)次常见病:出血性胃炎、糜烂性胃炎;食管炎;术后吻合口溃疡;胃、食管、十二指肠息肉;食管溃疡;Dieuldoy病;残胃癌、残胃炎;十二指肠壶腹癌;十二指肠乳头癌;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胆道出血等。 (3)少见病:如Crohn病食管炎;Barrett食管;血友病;过敏性紫癜等。 临床表现:1.呕血与黑粪:一般来说幽门以下出血易致黑粪,而幽门以上出血常为呕血。但如出血量少,血液在胃内末引起恶心、呕吐,则全部自下排出呈黑粪。反之,如出血量大,在幽门以下的血液反流到胃内引起恶心、呕吐,亦可产生呕血。有黑粪病例可无呕血,但有呕血的病人,均有黑粪。呕出血液的性质主要取决于血液在呕出前是否经过酸性胃液的作用。

病例分析——PPI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PPI使用的病例分析 ***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学员*** 一、病史摘要: 患者,男,***岁,“呕吐1—天”于2011年8月14日入院,入院前1天,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呕血1次、呕暗红色液体,量约200ml,无腹痛,无畏寒、发热,未解大便。既往史:患者入院前3年因“右上腹痛”作B超、胃镜等确诊为“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继后曾反复呕吐3次,诊断“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后病情好转出血停止,乙肝标志物为阳性。查体:T:36.9℃,P:104次/分,R:20次/分,BP:111/76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清,精神差,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颈软,双肺未闻及干湿鸣。心律齐,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软,上腹压痛,脾脏肋下可及。移浊阴性,肠鸣正常,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阴性。辅助检查:B超:肝硬化、脾大。入院诊断考虑:上消化道出血:呕暗红色液体。其出血原因考虑:(1)肝硬化(失代偿期)2、消化性溃疡?入院后给予:禁食、吸氧、心电监护、静脉双通道,埃索美拉唑、兰索拉唑制酸、止血敏止血,输血纠正贫血,心得安降门脉压,还原谷胱甘肽护肝,及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经治疗患者病情好转于2011年8月20日出院。 二、分析讨论: 本例患者为上消化道出血,研究表明早期抑酸剂的使用对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具有十分重要临床价值,是治疗的关键之一。且质子泵抑制剂的疗效优于H2受体阻断剂。目前临床使用的质子泵抑制剂主要包括: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5种。临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时如何选择质子泵抑制剂十分关键,现针对本例患者,做分析。 上消化道出血特别是消化性溃疡并出血时,迅速有效地提高胃内pH 值是治疗的关键。当胃内pH > 6 时,血小板聚集增强,胃蛋白酶失活,有利于胃黏膜出血的止血[1]。PPI 可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 值,能有效地改善上消化道出血的预后,并能明显减少再出血率、输血量及手术,疗效优于H2受体阻断剂。此外,PPI 与降低门脉压力药物联合治疗门脉高压性出血止血效果亦优于单用后者。质子泵抑制剂能特异地抑制H+ - K+- ATP酶,阻断了壁细胞泌酸的最终环节,

我院首例李斯特菌感染病例分析报告

论著·临床论坛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我院首例李斯特菌感染病例分析报告 李凌洁杜余新 637000仪陇县人民医院,四川南充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9.18.017 关键词李斯特菌;感染;治疗方案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简称李斯特菌)属于李斯特菌属,为革兰阳性杆菌、兼性胞内寄生菌,是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能够引起人类严重感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水源、食品等;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常侵犯婴幼儿、妊娠妇女、老年人以及一些严重基础病的免疫受损宿主,导致皮肤黏膜感染、中枢系统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等[1-2]。本例口腔癌患者,其血液培养及鉴定分离出此菌,可能与患者有基础疾病,免疫力下降有关。李斯特菌感染应该选择适宜的抗生素,足量、足疗程治疗。本研究分析1例李斯特菌感染病例,旨在为临床不常见细菌感染经验治疗提供参考。病历资料患者,男,56岁,2018年5月23日入院。入院诊断为口底癌化疗后复发;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热原因待诊。入院时查体:T 39.6℃,P 102次/min,R 21次/min,BP 115/80mmHg,体重60kg。确诊口底癌3年多,发热1d,夜间急入我院肿瘤科治疗,给予柴胡注射液4mL 肌内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10mg 静脉滴注,葡萄糖注射液500mL+维生素C 注射液2g 静脉滴注,葡萄糖注射液500mL+氯化钾注射液1g 静脉滴注,葡萄糖注射液250mL+浓氯化钠60mL 静脉滴注,葡萄糖注射液250mL+艾迪注射液100mL 静脉滴注。治疗3d,相关检查逐步完善,患者体温36.2~39.5℃,反复发热。5月26日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给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2.25g,1次/8h,静脉滴注,1个疗程为3d,患者仍反复发热(体温36.3~39℃)。5月28日报血培养及鉴定(5月24日血样)提示:产单核李斯特菌。5月29日报血培养及鉴定(5月26日血样)结果提示:产单核李斯特菌。诊断为口底癌化疗后复发;化疗后骨髓抑制;菌血症;右侧股骨下段坏死;2型糖尿病。因患者反复发热,且我院无法进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的药敏试验,5月29日请临床药学科会诊,协助抗生素药物的选择,临床药师会诊后建议使用青霉素2.4g,1次/6h+阿米卡星注射液0.6g,1次/d,静脉滴注,1个疗程>3周,患者血培养及鉴定结果连续3次阴性即停用抗生素。使用该方案抗感染治疗第1天,监测患者体温,最高温度37.5℃,直至2018年6月18日患者出院,未再出现高热症状且血培养及鉴定结果连续3次均为阴性报告。此次抗感染治疗有效。讨论病因分析:患者系口腔癌化疗患者,属于免疫力低下的易感人群。病原菌侵袭该患者,出现反复发热。经过抗感染治疗后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水平。治疗方案分析:青霉素属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半衰期约30min,500万~ 2400万U/d,给药频次1次/6h。阿米卡星注射液属于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半衰期长,给药频次1次/d,1个疗程为3周,或3次血培养阴性即停止使用抗生素。革兰阳性杆菌感染所致菌血症,静脉给药。李斯特菌感染源头:患者感染的细菌可能来自冰箱内,家属自诉患者曾使用冰箱内的碗盛食物。李斯特菌生长在低温环境,或许是患者食用灌装奶粉,病原菌来自奶粉。世界卫生组织在李斯特菌食品中毒报告中指出,4%~8%的水产品、5%~10%的乳及乳制品、30%以上的家禽均被该菌污染[3]。我国食品中病原微生物监测数据显示,在各地区不同种类 的食品中,也有不同程度的李斯特菌感 染,其中生肉中检出率较高。国内也曾多 次有在奶粉中检查出李斯特菌的报道[4]。 李斯特菌易感因素:患者系有基础 疾病、免疫力低下人群,患者有易感因素存在,且有接触病原菌的机会。 关于李斯特菌的治疗:李斯特菌对头孢菌素天然耐药,治疗首选氨苄西林及青霉素G,并可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其具有协同作用。目前关于李斯特菌的治疗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本次治疗在缺乏药敏的情况下只能进行经验治疗,治疗方案为青霉素联合阿米卡星。对于病情危重患者,可尝试应用万古霉素及美罗培南联合抗感染,但也有失败的例子,且容易诱发癫痫,所以不推荐使用。氯霉素、四环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现在耐药率较高[5],偶有治疗成功的案例,但也不敢轻易尝试。氟喹诺酮体 外活性较好,临床经验有限。采用环丙 沙星治疗血液感染后,患者还是出现了 脑部感染,疗效不佳;但是莫西沙星可用于对青霉素类过敏的患者,因为体外研究表明其杀菌效力与阿莫西林相仿。其治疗方案,最终还是靠临床效果证实。参考文献 [1]李爱华,叶长芸.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致病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J].疾病监测,2011,26(11):914-919. [2]Dussurget O.New insights into determinants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virulence[J].Int Rev Cell Mol Biol,2008(270):1-38.[3]叶长芸,冰箱杀手李斯特菌.北京日报,2009.[4]闫鹤,王彬,师宝忠,等.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血清型、耐药性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0,35(10):774-778. [5]张顺合.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在食品中的污染[J].中国公共卫生,2000,16(6):564-565. 27

临床药师参与1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医学信息2013年10月第26卷第10期(下)Medical Information.Oct.2013.Vol.26.No.10 临床医学收稿日期:2013-08-20 先天性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ICPS )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发病率占先心病的8%~10%[1]。早期轻度狭窄者可无症状,一般可不需治疗,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症状也就会愈加明显,主要有心悸、气急,少数可发生浮肿、晕厥,甚至心力衰竭。所以,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早手术解除狭窄。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深低温、停循环下开胸手术,自1982年Kan 等[2]首次成功地运用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pereutaneous balloon pulmonary vuloplastu,PBPV )治疗该病一来,极大地减少了患儿的痛苦,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此方法已成功地代替外科手术成为治疗瓣膜型肺动脉口狭窄的首选方法。20多年来通过大量临床应用研究表明:PBPV 术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目前已成为替代外科开胸手术的首选方法[3]。我院2012年8月~2013年3月成功为14例患儿实行经皮球囊肺动脉狭窄扩张术,现将护理内容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儿14例,男7例,女7例,平均年龄3.045岁,平均住院天数为5.07d ,所有病历均由发现心脏杂音,经临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确诊为单纯性肺动脉瓣狭窄。 1.2方法所有病例采用全麻,穿刺右股静脉,置入动脉鞘管,送入端孔导管,测量肺动脉瓣压力阶差。作右心室造影,明确肺动脉瓣狭窄的类型、程度,测量瓣环直径。选择比瓣环直径大20%~40%的球囊,送至肺动脉,当球囊中部位于肺动脉瓣口时,推注造影剂,可见球囊被狭窄的瓣膜压迫征象(腰凹征)。推造影剂从小逐渐增加,直至腰凹征消失。再次测定右室与肺动脉压力阶差,听诊肺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有无减轻,以判定扩张效果,扩张满意后即可撤出球囊导管。局部压迫止血。2结果 14例患儿行PBPV 均获成功,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肺动脉收缩期喷射音及震颤音均消失,杂音减轻,肺动脉瓣区第二音增强,无并发症。3护理 3.1心理护理做好患儿家长及年龄较大患儿的心理护理,介绍手术前后注意事项及手术过程,同时与患儿接触,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与合作,增强他们对介入治疗的信心。 3.2合理饮食给予充足富含足够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切忌暴饮暴食而引起的消化不良或腹泻,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3.3患儿准备术前防止患儿感冒发烧,以免影响手术,减少探视,减少噪音,护理活动注意"四轻",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证患儿的安全,防止坠床,烫伤等意外的发生。术前晚遵医嘱禁食禁饮6h,保证患儿的充足睡眠,若患儿情绪紧张烦躁不安,术前晚可遵医嘱适当给予镇静催眠药。 3.4术前检查测定血型、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检查、血生化、血尿常规。行心电图、X 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 3.5术前准备术前观察体温变化,如有体温升高应排除感染,如有感染应延期手术。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备皮。做碘及青霉素过敏试验。佩带患者识别标记(腕带),术前30min 遵医嘱予安定、阿托品肌肉注射,建立静脉通道。 3.6术中护理严密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呼吸及面色的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并做好护理记录。保持静脉通道通畅,随时准备抢救并做好急诊手术准备。术中保持呼吸道通畅,有痰或呕吐物及时吸出,预防窒息。患儿腰骶部垫铅皮以避免X 线损伤生殖系统。 3.7术后护理患儿用平车送回病房,去枕平卧6h 。麻醉未醒的患儿头偏向一侧,以防误吸。检查穿刺处有无渗血、血肿,沙袋加压包扎,局部按压1~2h ,术侧肢体制动6h 。给予心电监护6h ,鼻导管给氧6h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下肢血液循环情况。麻醉完全清醒后可少量饮水,如无呕吐、呛咳逐渐进食流质、半流质饮食。术后24h 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患儿安静,必要时使用镇静剂。注意给患儿保暖,术后静脉使用抗生素。做好基础护理,保持床铺整洁、平整、干燥,定时协助患儿翻身。4出院指导 嘱咐患儿及家长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如跑、跳等。经常观察穿刺处,防止穿刺部位愈合不良而形成血肿。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增强体质,适量增加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定期回院检查。5结论 经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是治疗先天性单纯肺动脉瓣狭窄的一种效果优良的技术,基本上可以取代手术治疗。由于患儿年龄小,生活不能自理,术前术后的基础护理尤为重要。护理人员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及细心,术前有效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使患儿及家属接受并配合手术,为介入治疗创造了有力条件;优质的术中护理及监测有利于疾病的恢复;严格细致的术后护理和出院指导,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强手术的效果。本组肺动脉瓣狭窄患儿经介入治疗全部成功,患儿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好,全部治愈出院,随访效果均满意。 参考文献: [1]闫培全,任末翎,朱慧,等.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16例临床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7,10(5):864-865. 2.Kan J S.Pereutaneous balloon valvuloplasty a new method for treating congenital pulmonary valve stenosis[J].N Eng1J Med,,1982.307:540 [3]孔祥清.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1. 编辑/孙杰 小儿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经皮球囊扩张术的护理体会 沈雪清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江苏南京210008) 摘要:总结14例经皮球囊扩张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的护理经验。对14例肺动脉瓣狭窄经皮球囊扩张术治疗的患儿精心的术前访视,术中监测、观察护理及术后的观察与随访。14例患儿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好,无并发症发生,全部治愈出院。做好整体护理是此次手术安全,成功的关键,并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PBPV 术;整体护理;小儿 收稿日期:2013-08-20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年龄超过65岁患者的CAP 。有资料显示,大约16%以上的老年人直接死于肺炎,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成为老年人死亡的第三大元凶[1]。高龄是老年住院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存在基础疾病多、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卧床、吸入、长期激素使用等众多危险因素,故感染病原菌复杂,给临床治疗中抗菌药物的经验性选择带来困难。1病史摘要 患者,男,73岁,身高165cm ,体重75kg ,因“发热、咳嗽5d ”,于2013年7月23日入院。病史:患者2013年7月19日因劳累后下出现畏寒发热,当时体温未测,并有轻度咳嗽,咳少许白粘痰,未予特殊处理,7月21日患者发热加重,体温达到40.1℃,咳嗽加重,痰量增加,无黄脓痰,无咯血及痰中带血,无鼻塞,无咽痛,无胸痛,活动后略有胸闷气喘,无心慌,无咳粉红色泡沫痰,遂来我院门诊就诊,查胸片提示两下肺少许炎症,血常规:WBC 10.9×109/L ,N 0.87,给予头孢唑肟2givgtt bid 治疗1d ,无明显好转,并加用莫西沙星0.4g ivgtt qd 联合抗感染治疗2d ,并口服复方对乙酰氨基酚(散利通)退热处理,仍咳嗽、咳痰,畏寒发热,为求进一步诊治,入住呼吸科病房。病程中,患者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尿频、尿急、尿痛,食纳差,睡眠一般,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患者近3年来,反复肺部感染,近1年内有住院病史。 体格检查:T:38.5℃,P:80次/min ,R:23次/min ,BP:127/84mmHg ,SpO 295%(未吸氧),神志清楚,精神一般,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动度均等,双肺语颤正常,双肺叩诊清音,听诊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余无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胸部正位片(2013年7月21日,本院):两下肺少许感染。胸部CT (2013年7月23日,本院):①两肺多发结节、斑片影,请结合临床;②纵隔多发淋巴结,部分稍大;升主动脉根部前方结节影,考虑肿大淋巴结;③两肺肺气肿,主动脉及冠脉钙化;④两侧少量胸腔积液,两侧胸膜增厚。血气分析(2013年7月23日,未吸氧):pH7.41,PCO 241.0mmHg ,PO 289mmHg ,SaO 297%。血常规(2013年7月23日):WBC 9.7×109/L ,N0.85。 诊断:双侧肺炎。 治疗过程:患者入院即予莫西沙星(拜复乐)0.4ivgtt qd 抗感染,治疗2d 后,仍有畏寒发热,体温最高39.5℃,加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3.0ivgtt 临床药师参与1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李贤文,郑健 (江苏省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苏扬州225001)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与药学监护的方法。方法临床药师参与了呼吸科1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治疗,并提出抗感染治疗的建议。结果临床药师的建议被采纳,患者的病情好转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应积极参与抗感染治疗方案的制定,充分体现临床药师的作用,与医师一道为患者的康复保驾护航。 关键词:临床药师;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抗感染治疗 通讯作者:1969年8月、性别:男、籍贯:江苏扬州、学历:本科、职称:主管药师、研究方向:医院药学,邮箱:Yzqiaoying@https://www.doczj.com/doc/492172243.html, 623

病例分析——非甾体抗炎药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分析

非甾体抗炎药致一例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分析 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学员***** 一、病史摘要 患者,***,女,**岁,因“呕血、黑便2小时”入院。入院前2小时患者呕吐暗红色血液1次,混有胃内容物,量约300mL,同时解黑色稀大便5~6次,总量约200g,伴头昏、乏力、心慌,无腹痛。既往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2年,长期间断服用“双氯芬酸钠、贝诺酯”。既往无类似病史。查体:体温36℃,脉搏86 次/分,呼吸26次/分,血压110/60mmHg。贫血貌,双眼睑及口唇、甲床苍白,心率86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腹平软,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6次/分。双手指间关节、腕关节、双趾间关节畸形,肿胀、压痛明显、活动受限。辅助检查:血常规:RBC 2.68×1012·L-1,Hb 54g·L-1,HCT 0.25;大便隐血:强阳性;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入院诊断 1.上消化道出血:①消化性溃疡?②急性胃粘膜病变?2.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过程:停用“双氯芬酸钠、贝诺酯”,禁食,吸氧,心电监护,泮托拉唑80mg,ivgtt,qd 抑酸,止血敏止血,补液、输血等对症治疗,5天后出血停止;行胃镜检查:胃体大弯及胃体底交界处分别可见大小约1.0×0.8cm及1.5×1.0cm的椭圆形溃疡,覆白苔,周围粘膜充血、水肿;HP(-),胃镜诊断:胃溃疡伴出血,慢性胃炎;碳14呼气试验:阴性。 二、分析讨论 1、患者有类风湿关节炎病史2年,长期间断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双氯芬酸钠及贝诺酯。根据该患者现病史、既往病史及用药史,结合胃镜提示:胃溃疡伴出血,HP(-),故诊断为“NSAIDs溃疡伴上消化道出血”成立。NSAIDs的细胞内药物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外,产生直接细胞毒作用损伤胃黏膜;另一方面,NSAIDs通过抑制PG合成的作用,从而削弱胃黏膜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降低胃黏膜血流量和胃上皮更新速度,引起胃黏膜损伤,这是致溃疡的主要机制。目前,NSAIDs已成为除H.pylori感染外消化性溃疡的第二大病因[1]。服用NSAIDs的病人,药物接触胃粘膜的时间较十二指肠长,故胃溃疡多于十二指肠溃疡[1];NSAIDs诱发的溃疡常较大,多发,多见于胃体大弯侧和胃窦部,也可有食管溃疡或复合溃疡,多为难治性。由于NSAID具有镇痛作用,故临床常为无痛性溃疡,易发生严重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约10%的患者可出现呕血,50%的患者会有黑便[2]。有溃疡易感因素的人,包括高酸分泌、溃疡病史、H.pylori感染、年龄、

病例讨论 - 上消化道出血培训课件

病例讨论-上消化 道出血

一病历特点: 患者张XX,男,15岁,以“排黑便4次,历5天”为主诉于2010年11月12日11:00步行入院。入院前5天无明显诱因出现排成形黑便,量约20ml,无腹痛、恶心、呕吐、呕血、头晕等。入院前4天再次排少量成形黑便,量约20ml。3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隐痛,伴恶心、呕吐3次,呕吐物为非咖啡色胃内容物,未见胆汁,排少量成形黑便,量约30ml,就诊于**医院,查生化示:尿素8.1mmol/L,血淀粉酶正常;心电图示:1.窦性心动过速,HR为130次/分;2.不定型室内传导阻滞。予补液等对症治疗(具体不详)后,腹痛有所好转,无再恶心、呕吐。2天前患者再次排少量成形黑便,量约30ml。入院前1天就诊于我院急诊,查血常规示:WBC 11.5×10^9/L,Ne 63.5%,HGB 73g/L,PLT 230×10^9/L。予奥西康、止血敏静滴,吉福士口服处理后腹痛缓解,无再排黑便。入院前1小时复查血常规示:WBC 9.8×10^9/L,Ne 41.9%,HGB 66g/L,PLT 224×10^9/L。为进一步诊治,急诊拟"上消化道出血?"收入院。入院体检:T 38℃,P 128次/分,R 22次/分,BP 120/67mmHg,神志清楚,贫血外观,全身皮肤较苍白,无黄染及出血点,锁骨上等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结膜苍白,巩膜无黄染,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未闻及啰音。心率128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坦,未见胃肠型、胃肠蠕动波。全腹软,左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扪及,墨氏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肾区无叩痛。肠鸣音3次/分。直肠指诊未触及包块,指套退出无染血。双下肢无水肿。入院诊断:消化道出血待查,中度贫血,发热待查。 二病例分析:

1例妊娠期妇女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1例妊娠期妇女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摘要妊娠期是妇女生理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当妊娠期妇女发生感染时,应正确诊断孕妇感染疾病的病原菌,慎重考虑药物对母体和胎儿两方面的影响,并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 关键词妊娠期妇女;感染;抗菌药物 妊娠期妇女感染是临床常见疾病,但由于孕妇的特殊生理状况致使临床症状常不典型,且妊娠期类固醇激素分泌增多,加之孕激素的影响,孕妇的免疫机制因此受到抑制,导致炎症发展快,且不易局限,因此及时进行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对母体和胎儿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妊娠期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及胎儿各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在妊娠各个阶段具有差异,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在妊娠期妇女中尤显重要。本文就1例使用单一抗感染药物治疗妊娠期妇女肺部感染取得较好效果的病例进行分析,希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有益参考。现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31岁,以发热4 d为主诉入院。身高161 cm,体重55 kg。 4 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应用退热药物后降至正常,发热无明显规律,伴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咽痛、流涕等症状,至外院给予静脉滴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 5 g q.12 h.”和“头孢甲肟1.5 g q.12 h.”2 d,未见明显好转,为进一步治疗入住本院。入院当日患者发热,体温达37.9℃,咳嗽、咳痰,无咽痛、吞咽痛,咽部黏膜正常,无扁桃体肿大,查体双肺叩诊清音,听诊呼吸音清,无胸膜摩擦音。急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炎症Ⅱ、尿常规、便常规、PT全套,检查结果显示:血常规:白细胞(WBC)15.13×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NE%)95.5%↑,淋巴细胞比率(LY%)2.2%↓,单核细胞比值(OM%)1.2↓;炎症Ⅱ:血沉6 6 mm/h↑,C-反应蛋白75.5 mg/L↑;PT全套:纤维蛋白原(FIB)6.99 g/L↑;血糖:6.2 mmol/L↑;电解质:钾3 mmol/L↓,钠131 mmol/L↓,余无异常。患者发病以来,神志清,精神差,饮食睡眠差,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史,无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病史,无传染病史,无外伤、输血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7年前曾行阑尾炎切除术,预防接种史不详。因患者是妊娠8周,无法行胸部X线及CT检查,怀疑为肺部感染,遂按社区获得性肺炎给予“哌拉西林舒巴坦钠3.0 g q.12 h. i.v.gtt”抗感染,及相应的降糖、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入院第2天患者体温即恢复正常,继续治疗2 d后患者体温无反复,复查血常规,检查结果回示血常规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予以办理出院。 2 讨论 患者为早期妊娠的妇女,妊娠期抗菌药物的应用需考虑药物对母体和胎儿两方面的影响。药物致畸一般多发生于妊娠的前3个月(即胎芽期和胎儿前期),

病例讨论上消化道出血精修订

病例讨论上消化道出血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一病历特点: 患者张XX,男,15岁,以“排黑便4次,历5天”为主诉于2010年11月12日11:00步行入院。入院前5天无明显诱因出现排成形黑便,量约20ml,无腹痛、恶心、呕吐、呕血、头晕等。入院前4天再次排少量成形黑便,量约20ml。3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隐痛,伴恶心、呕吐3次,呕吐物为非咖啡色胃内容物,未见胆汁,排少量成形黑便,量约30ml,就诊于**医院,查生化示:尿素8.1mmol/L,血淀粉酶正常;心电图示:1.窦性心动过速,HR为130次/分;2.不定型室内传导阻滞。予补液等对症治疗(具体不详)后,腹痛有所好转,无再恶心、呕吐。2天前患者再次排少量成形黑便,量约30ml。入院前1天就诊于我院急诊,查血常规示:WBC 11.5×10^9/L,Ne 63.5%,HGB 73g/L,PLT 230×10^9/L。予奥西康、止血敏静滴,吉福士口服处理后腹痛缓解,无再排黑便。入院前1小时复查血常规示:WBC 9.8×10^9/L,Ne 41.9%,HGB 66g/L,PLT 224×10^9/L。为进一步诊治,急诊拟"上消化道出血?"收入院。入院体检:T 38℃,P 128次/分,R 22次/分,BP 120/67mmHg,神志清楚,贫血外观,全身皮肤较苍白,无黄染及出血点,锁骨上等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结膜苍白,巩膜无黄染,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未闻及啰音。心率128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坦,未见胃肠型、胃肠蠕动波。全腹软,左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扪及,墨氏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肾区无叩痛。肠鸣音3次/分。直肠指诊未触及包块,指套退出无染血。双下肢无水肿。入院诊断:消化道出血待查,中度贫血,发热待查。 二病例分析: 章**主治医师分析病历示:患者为青少年男性,排黑便4次,历时5天,查体可见贫血外观,心率快,左上腹压痛,血常规示HB降至66g/l,则消化道出血、中度贫血诊断可成立。入院时考虑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原因考虑:1.消化性溃疡:为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患者年龄轻,无其他疾病史,需考虑改病可能性大。可行胃镜协助诊断。2.急性胃黏膜病变:患者发病前无用药时,无精神应激史,该病可能性小。3.消化系肿瘤:患者年龄轻,起病急,无明显消瘦、发热等肿瘤恶病质表现,该病可能性小,可查胃镜及肿瘤标志物协诊。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无乙肝病史,无腹水、蜘蛛痣、肝掌,该病可能性小,可行胃镜排除。诊疗计划:完善各项检查,予制酸、止血、营养支持等治疗,申请急输血,并备血,患者血色素低、心率快,出血量较大,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可行急诊胃镜检查。现在我们结合该病历复习下上消化道出血。 三、疾病讲授:上消化道出血 定义:上消化道出血是指自食道起始部至十二指肠屈氏(Treih)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食道、胃、十二指肠及Treih韧带以上的空肠、胰腺、胆道的出血,以及胃肠吻合术后的吻合口及其以上空肠的出血。 成人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 (1)最常见病:消化性溃疡(十二措肠球部溃疡、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肝硬化);胃癌、食管癌;急性胃粘膜病变;食管责门粘膜撕裂伤综合症。(2)次常见病:出血性胃炎、糜烂性胃炎;食管炎;术后吻合口溃疡;胃、食管、十二指肠息肉;食管溃疡;Dieuldoy病;残胃癌、残胃炎;十二指肠壶腹

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治疗典型病例分析

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治疗典型病例分析 于晓凌王海燕刘卫吴丽芳(厦门市第二医院福建厦门361022) 来源:中国药师2010年第13卷第6期 临床药学在我院已开展几年。几年来临床药师坚持深入临床一线,其关注点是临床科室药物的使用,尤其是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上,临床药师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特长。现将药师参与用药方案制定的典型病例分析介绍如下: 1 慢性肾衰竭并肺部感染 患者,女,82岁,因腰椎压缩性骨折入院治疗。既往病史: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3年、在锁骨下永久性双腔静脉置管术后。入院第10天,患者出现畏冷、发热、咳嗽,双肺可闻及哮鸣音及湿性哕音。T:39.7 oC、WBC: 17.6×109-L~,N:97.5%,先后给予头孢地嗪静滴3 d,头孢哌酮/舒巴坦静滴4 d,双腔静脉置管头孢拉定0.5 g封管,效果不佳。血培养为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药敏示:万古霉素、替KAO拉宁敏感。临床选择万古霉素0.5 g,ivd,q12h。6d后患者仍有发热、咳嗽,体温37.8℃。临床会诊需要明确:万古霉素能否替换头孢拉定与肝素钠配伍封管?患者可否继续使用万古霉素抗感染? 药师会诊建议:①考虑双腔静脉置管是引起感染的危险因素,根据药敏临床可用替KAO拉宁0.2 g和肝素3 ml配伍封管,因为万古霉素与肝素有配伍禁忌。②患者慢性肾衰竭合并肺感染,选用替KAO拉宁相对更安全,其抗菌谱与古霉素相似,但半衰期比万古霉素长,对肾脏的影响小,其他不良反应也比万古霉素少而轻?。’建议停用万古霉素,替KAO拉宁0.2 g,ivd,q12h。3个剂量后qd给药。3 d后患者临床症状有好转,体温在37.3℃波动。第9天药师查房再次建议:降阶梯使用抗菌药,停止替KAO拉宁,参考新的检测结果(肺炎克雷伯菌,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彬他唑巴坦敏感)选用哌拉西彬他唑巴坦,封管用头 孢拉定与肝素钠配伍使用。用药7 d后患者体温正常36.5℃,肺部l罗音吸收,WBC:7.2×109?L~,N:67.5%。继续巩固治疗3 d后,停止抗菌药物的使用。药学评价:患者高龄,慢性肾衰竭合并肺部感染。选用替KAO拉宁抗感染治疗较万古霉素更加安全有效。万古霉素对肾功能及听觉功能有损害,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它的另一缺陷是组织穿透力差,在肺组织浓度较低。替KAO拉宁的组织穿透力有改善¨J,其对耳肾损害较万古霉素轻。万古霉素pH为2.4—4.5,肝素pH为6.5。两者配伍时有白色絮状沉淀。替KAO拉宁pH为7.5,其可以与肝素钠配伍封管抗感染治疗。 小结:药师对该病例的监护重点:及时为临床提供药物方面的数据,避免配伍禁忌的发生;选用对肾功能影响相对较小的药物;感染控制后实行降阶梯治疗,不仅减少ADR的发生,同时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2氨基糖苷类的使用 患者,男性,63岁,体重62 kg,尿血、暗红色稀便3天人院,诊断尿路感染、出血性肠炎。入院检查:T:38.6℃、WBC:20.1×10’?L~.N:87.3%。尿RBC 120/UL、WB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