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讲解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240.50 KB
  • 文档页数:2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工程学实验指导书

苏州科技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心实验室

2013年7月

学生实验守则

环境工程学实验目的在于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验证增强动手能力、掌握操作技能、测量方法和培养分析实验数据、整理实验成果及编写实验报告的能力。进行实验必须遵守:

一、遵守上课时间,不得迟到及无故缺课。因故不能上课者必须及时请假并进行补课;

二、实验课前必须预习实验讲义中有关内容,了解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仪器设备、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记录表格等;

三、进入实验室内必须严肃认真、不得喧哗。不得乱动其它与本实验无关的仪器设备;

四、开始实验之前,要先对照实物了解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弄清实验步骤,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然后再进行实验。实验小组成员应互相配合,精心操作、细心观察、认真进行数据测量;

五、实验过程中应按照教师要求及时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认真整理,以便检验实验的正确性;

六、爱护仪器设备和其它公共财物,如有损坏,应查清责任,立即向指导教师报告,视损失情况酌情赔偿;

七、实验完毕应报告指导教师,经许可后将仪器设备恢复原状后,方可离开实验室;

八、实验报告应力求书写工整,图表清晰,成果正确。并写上同实验小组成员的名称,以便教师检验。如有不符合要求者,应重做;

实验一 混凝实验

分散在水中的胶体颗粒带有负电荷,同时在布朗运动及表面水化作用下,处于稳定状态,不能依靠其自身的重力而发生自然下沉,而向这种水中投加混凝剂,通过电性中和或吸附架桥作用,而使胶粒脱稳,颗粒相互凝聚在一起形成矾花。

混凝处理的效果不仅与混凝剂的投量有关,同时还与被处理水的PH 、水温及处理过程中的水力条件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水和废水混凝处理的最佳混凝条件(投药量、pH 及水力条件)的确定方法;

2、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

3、了解混凝过程中凝聚和絮凝的作用及其表现特征;

4、了解絮体的产生及其聚集增大的基本过程;

5、深入理解不同混凝剂混凝效果的差别及pH 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胶体颗粒带有一定的电荷,它们之间的静电斥力是胶体颗粒长期处于稳定的分散悬浮状态的主要原因,胶粒所带的电荷即电动电位称ξ,ξ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及胶体颗粒的稳定性程度,胶粒的ξ位越高,胶体颗粒的稳定性越高。

胶体颗粒的ξ位通过在一定外加电压下带电颗粒的电泳迁移率计算:

HD

K πημξ= 式中:K ——微粒形状系数,对于圆球体6=K ;

π ——系数,为3.1416;

η——水的粘度(Pa ·S ),(此取S Pa ⋅=-110η);

μ ——颗粒电泳迁移率(cm V s m ///μ)

H——电场强度梯度(V/cm);

D——水的介电常数D水=8.1。

通常,ξ电位一般值在10-200mv之间,一般天然水体中胶体颗粒的ξ电位约在-30mv以上,投加混凝剂以后,只要该电位降至-15mv左右,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相反,ξ电位降为0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效果。

投加混凝剂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的效果。投加量不足或投加量过多,均不能获得良好的混凝效果。不同水质对应的最佳混凝剂投加量也各不相同,必须通过实验的方法加以确定。

向被处理水中投加混凝剂(如Al2(SO4)3)后,生成Al(Ⅲ)化合物对胶体颗粒的脱稳效果不仅受投量、水中胶体颗粒的浓度影响,同时还受水PH的影响。若pH<4,则混凝剂的水解受到限制,其水解产物中高分子多核多羟基物质的含量很少,絮凝作用很差;如水pH>8-10,它们就会出现溶解现象而生成带负电荷,不能发挥很好混凝效果的络合离子。

水力条件对混凝效果有重大的影响,水中投加混凝剂后,胶体颗粒发生凝聚而脱稳,之后相互聚集,逐渐变成大的絮凝体,最后长大至能发生自然沉淀的程度。在此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水流的混合条件,在凝聚阶段,要求在投加混凝剂的同时,使水流具有强烈的混合作用,以便所投加的混凝剂能在较短时间内扩散到整个被处理水体中,起压缩双电层作用,降低胶体颗粒的ξ电位,而是其脱稳,此阶段所需延续的时间仅为几十秒钟,最长不超过2min。絮凝(混合)阶段结束以后,脱稳的颗粒即开始相互接触、聚合。此阶段要求水流具有由强至弱的混合强度。以一方面保证脱稳的颗粒间相互接触的机率,另一方面防止已形成的絮体被水力剪切作用而打破,一般要求混合速度由大变小,通常可用G值和GT值来反映沉淀的效果,G值一般控制在70~20,GT值为104-105之间为宜。

三、实验仪器、装置

实验搅拌机示意图

1——电机 2——烧杯 3——搅拌桨 4——传动齿轮

六联搅拌器、光电式浊度仪、1000ml 烧杯6个、移液管(1ml 、2ml 、5ml )、秒表、50ml 注射器1个;

Al 2(SO 4)3混凝剂(10g/l )、FeSO 4混凝剂(10g/l )、 10%NaOH 溶液、10%HCL 溶液、滴管、精密pH 试纸、普通滤纸若干、原水水样1桶

四、实验内容以及步骤:

(A )、确定最佳混凝剂和最小投药量

1、测定原水特征(水温、pH 、浊度)

2、取2个1000ml 烧杯,将其置于搅拌器上,向烧杯中各注入600ml 原水,启动搅拌器,使搅拌器处于慢速搅拌状态,向烧杯中投加已配置的Al 2(SO 4)3和FeSO 4混凝剂,直至杯中出现矾花为止,此时的混凝剂投量即为形成矾花的最小投量。静沉10分钟,观察矾花的形成,并判断最佳混凝剂。

(B )、测定最佳投药量

1、取6个1000ml 烧杯并依次分别编号(1~6)并将他们按顺序安放在搅拌器上。

2、根据A 确定的混凝剂的最小投量,取最小投量2

1的为1号杯的投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