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的韵尾_-l与_-r
- 格式:pdf
- 大小:388.15 KB
- 文档页数:10
上古汉语韵部、声部及声调所谓上古音是指周秦时期及前汉时期的音系系统,由于那个时期无韵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归纳《诗经》用韵,同时对《切韵》音系进行离析.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利用先秦的韵文材料《诗经》《楚辞》及其他群经诸子散文的用韵,还有以《说文》的谐声系统、训诂材料及方音材料、域外对音材料等作为旁证来推测古代的发音.1 上古汉语韵部真正的古音学研究是从宋代开始的,以通转叶音说为主体的宋代古音学研究标志着古音学的建立.吴棫是通转说的代表,朱熹是叶音说的代表.通转的办法实际是囿于中古音,简单地合并《广韵》的部类,而不知离析,混淆了各韵部之间的界限.而叶音说的本质是没有认识到古诗不押韵是由于语音发生变化的缘故.清朝是古音学研究的全盛时代,最有名的古音学家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等.顾炎武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除第十部外,入声字都配阴声,离析唐韵,这是顾炎武的首创.他的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江永研究音韵学与顾炎武稍有不同,顾炎武不管今音,只研究古音.他曾批评顾炎武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他本人非常注重于审音.江永把古韵分为十三部,比顾炎武多出三部.江永根据古音有弇侈之分,将顾炎武的真部分为真元两部,侵部分为侵谈两部.江永还把侯韵离开鱼部与尤幽合并,并离析萧宵肴豪一部分字,这样把顾炎武的鱼宵两部分为鱼宵幽三部.段玉裁分古音为六类十七部,比江永多出四部.传统认为段玉裁的最大功绩在于支脂之三部分立.另外真文分立、幽侯分立,段玉裁也是正确的.关于韵部次序,在段玉裁之前顾炎武离析唐韵尚不敢把次序移动,而段玉裁则很大胆地把次序变更了,并运用谐声偏旁归纳韵部.戴震把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如果不算入声,古韵是十六部.他的分部有价值的是阴阳入三声相配.但是,他把应属阴声的歌部误作阳声,则是错误的.孔广森着有《诗声类》,分古韵阴声九部和阳声九部,共十八部.孔广森之前东冬都是合韵的,到了孔广森首将东冬分部.他的另一个音韵学研究的精彩之处在于正式确定了阴阳对转.他的对转法是: 入声者阴阳互转之枢纽.江有诰与王念孙的古音学思想很相近,王念孙把古韵分为二十一部,比段玉裁多四部,王念孙把段玉裁的真质部分为两部,把质部叫作至部,同时把祭部独立,侵谈二部入声独立.江有诰采用了孔广森的冬部,不接受王念孙的质部( 至部) .章炳麟对于古韵,起初定为二十二部,后来他觉得脂部去入声的字,在《诗经》里往往不与平上相押,所以把它再分为脂队两部.他还用汉字去描写二十三部的音值,虽没有国际音标那样明确,但由此可知他假定的古代韵值的大概.他继承了孔广森而发展了阴阳对转旁转之说.黄侃提出古本韵和古本纽的理论,探讨了古音发展变化的关系,分古韵为二十八部,比章炳麟多五部,他的功绩还在于阴阳入三分,入声完全独立.王力分先秦古韵为二十九部,战国时代三十部.这三十部比黄侃多了两部,即王力将黄侃的沃觉两部分开,脂微两部分开.王力从章炳麟《文始》中得到启发,将脂微分立,并在其所着《南北朝诗人用韵考》中得到证明.传统古音学的研究成果至此得出一个比较可靠的结论.2 上古汉语声母关于上古汉语声母的理论如下: ( 1) 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这个观点由钱大昕提出,已成定论.他在《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第十二》说: 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说: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1) 古无轻唇音.上古时没有非敷奉微等轻唇音,这些轻唇音的字都要读成重唇音.中古后期大约在宋朝时才出现了轻唇音.古无轻唇音可以从经籍异文、汉儒声训、反切类隔、古今方音四个方面考察出来.2) 古无舌上音.上古时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些舌上音的字都要读成舌头音端透定,舌上音大概在中古前期才出现.古无舌上音可以从谐声、异文、训诂、古今邦国的异称等方面考察出来,如印度,古称身毒或天竺、天督.( 2) 照二归精组,照三归端组.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为齿音,不独'知彻澄'三母为然也.中古前期有庄系与章系两组正齿音,共计10 个声母.因为庄系在等韵图中列在第二等,章系则列在第三等,所以一般分别称为照二及照三.( 3) 娘日归泥.此说由章太炎先生证明,章太炎《国故论衡》中的《上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支,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意思是声母娘和日古时属泥声母,两纽由泥母发展而成.( 4)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曾运乾《喻母古读考》: 喻于二母( 近人分喻母三等为于母) 本非影母浊声: 于母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古隶舌声定母.意思是上古没有喻三和喻四声母,喻三在古时可归为匣母.喻四在古时可归为定母.3 上古声调宋代人首先提出了四声互用的观点.明代陈第和宋人的看法差不多.清代,顾炎武提出了四声一贯的观点,四声一贯说实际上是说古人押韵并不严格区别四声,平仄可以互押,实质是四声通押.江永主张古有四声,其和四声一贯说很相合,不同之点在于它不强调通押,而强调常规.在《诗经》里,以同调相押为常规,以异调相押( 通押) 为变格.江有诰起初认为古无四声,但后来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不但认为古有四声,而且基本上否认通押.他认为,《诗经》绝大部分都是同调相协,绝对没有异调通押的情况.段玉裁在全面考察先秦韵文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古无去声说.认为周秦时代仅有平上入而没有去声,到魏晋时代才产生去声字,去声是由上声入声而来.与段玉裁古无去声说不同,孔广森提出古无入声说.孔广森是山东曲阜人,他的方言中没有入声,受方音影响,他认为《诗经》时代的古音和《中原音韵》所代表的北方曲韵一样都是没有入声的,这正是他古无入声的实质性错误.章太炎在《二十一部音准》中说: 古平上韵与去入韵截然两分: 平上韵无去入,去入韵无平上.认为古韵可以分为两类,即平上为一类,去入为一类.黄侃师承章炳麟,继承和发展了平入说.并赞成段玉裁的古无去声说,由此得出了古无上去,只有平入的结论.王力认为上古有四个声调,分为舒促两类,舒声包括平声和上声,促声包括长入和短入.这是对段玉裁古无去声的发展.传统古音学自吴棫开创至今已历经千年的发展,从通转叶音说到陈第的古诗无叶音说再到顾炎武离析唐韵分古韵十部,之后在其基础上古韵部越分越密,直至最后脂微分部,古韵三十部确立.传统古音学研究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伴随着古音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
古代汉语36个字母古代汉语36个字母,又称“三十六字母”,是我国古代音韵学中的一种字母体系。
这套字母体系在我国古代的语音学、音韵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古代汉语36个字母包括了声母、韵母和声调,它们共同构成了古代汉语的发音系统。
首先,我们来了解古代汉语36个字母的分类。
1.声母:古代汉语的声母共有24个,分为清浊音、塞擦音、鼻音等几大类。
这些声母在古代汉语中的发音与现代汉语有一定差异,但仍有许多相似之处。
2.韵母:古代汉语的韵母共有15个,包括单元音、复合元音和鼻音韵母等。
这些韵母在古代汉语发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构成了丰富的韵律美感。
3.声调:古代汉语的声调共有四类,即平声、仄声、上声和去声。
声调是古代汉语发音的重要特点,对于词语的辨义具有关键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古代汉语36个字母的发音特点。
古代汉语36个字母的发音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音部位:古代汉语发音部位较为靠前,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些声母和韵母的发音部位有所不同。
2.发音方式:古代汉语的发音方式较为复杂,包括浊音、清音、塞擦音、鼻音等,这些发音方式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保留。
3.声调规律:古代汉语的声调规律较为固定,四声八调的组合形成了丰富的音韵变化。
通过声调的区分,古代汉语能够表达更加细腻的含义。
古代汉语36个字母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我们可以从古籍、诗词、成语等方面看到它们的影子。
学习古代汉语36个字母,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音韵学知识,还能够提高我们对现代汉语的认识。
总之,古代汉语36个字母是古代音韵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古代汉语的发音体系。
通过学习古代汉语36个字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发音特点,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
同时,古代汉语36个字母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也使得它们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楚辞与战国楚方言阳声韵韵部合韵考倪博洋【摘要】对过去学者提出的部分战国时期楚方言的阳声韵部的语音特征如东冬合韵、东阳合韵等提出质疑。
根据《楚辞》、《老子》等传世文献以及上博楚简、郭店楚简以及部分两周时期青铜器等出土文物的韵文部分并参考西汉辞赋的用韵情况对楚方言的阳声韵部合韵状况进行综合考察,认为元真合韵,耕真合韵,-m尾韵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是楚方言特有的音韵现象。
%The phonological features of Yang rhyme in Chu dialect during Warring States Period are questioned. Based on the verse of Chu Ci, Lao Tse and other historical documents as well as on Chu Bamboo Slips, Guodian Bamboo Slips, part of Liangzhou period bronzes and other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with reference to the Confucian classics and Rhyme dialect, Chu Yang phonological Ministry, a comprehensive study is made and some features are listed.【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00)004【总页数】6页(P28-33)【关键词】上古汉语;楚方言;阳声韵;合韵状况【作者】倪博洋【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1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11关于楚辞的用韵问题,从陈第《屈宋古音义》[1]开始,学人致力于纠正以朱熹为代表的“叶音说”观点的错误,并开始用历史的眼光系连归并上古音系。
上古韵部(周秦韵部)上古韵部:指的主要是后⼈从《诗经》韵脚中分析出来的韵母⼤类,其时代范围就是以《诗经》所涵盖的时代范围为中⼼。
阳声韵 “阳声韵”指以⿐辅⾳―m,―n,―ng等收尾的韵。
阴声韵 “阴声韵”指⽆韵尾,即直接以元⾳收尾的韵。
⼊声韵 “⼊声韵”指以塞⾳―p,―t,―k收尾的韵。
现代普通话-m合并到-n、-ng⾥了,⼊声韵整个就消失了,⼊声基本上只有南⽅⽅⾔⾥还保留上古⼗⼀韵类三⼗韵部表王⼒先秦古韵三⼗部阴声⼊声阳声之职蒸幽觉冬宵药侯屋东鱼铎阳⽀锡耕脂质真微物⽂歌⽉元缉侵叶谈对转对转主要指阴阳对转,就是阴声韵与阳声韵之间相互转变。
从现代语⾳学⾓度分析,属于韵尾的增加或失落。
多数学者把上古⼊声归并在上古阴声韵中,所以⼊声韵与阳声韵、⼊声韵与阴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也泛称阴阳对转。
旁转旁转指⼀个阴声韵变成另⼀个阴声韵,⼀个阳声韵变成另⼀个阳声韵,⼀个⼊声韵变成另⼀个⼊声韵的情况。
从现代语⾳学⾓度分析,是⼀个⾳节的收尾⾳不变,主元⾳的⾆位⾼低发⽣了变化。
旁对转有时对转和旁转同时发⽣,也就是说,既有韵尾的增加或失落,⼜有⾆位⾼低的变化,通常称这种现象为旁对转。
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法研究上古韵的材料是《诗经》⼊韵字、上古其他韵⽂⼊韵字和谐声系统,主要⽅法是系联法。
1。
系联《诗经》⼊韵字。
把诗经各章⾥互相押韵的韵脚串联起来,成为⼀个押韵单位。
如果两个押韵单位中有相同的字,那么就把这两个押韵单位合在⼀起,如此可把整个诗经的⼊韵字串联成若⼲个押韵单位,从⽽得出若⼲个韵部。
2。
系联上古其他韵⽂中的⼊韵字。
3。
系联谐声系统。
谐声字的谐声偏旁是表⾳的,⼀般来说,如果谐声偏旁相同,上古韵部就相同。
系联法是⼀种利⽤反切来研究中古汉语声母和韵母类别的⽅法。
它基于这样的前提: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同声母,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韵母和声调,对多组反切反复运⽤系联的规则,就可以把所有字按声母/韵母和声调归成若⼲类,每⼀类字同声母/韵母和声调。
上古声调1、陈第古无四声说。
陈第说:“四声之辨,古人未有。
”这种议论是站不住脚的。
《诗经》一般都是以平协平,以上协上,以入协入。
偶然以平上相协,那只是平上通押,像元曲和今天的曲艺一样。
至于平去相协,则因那个去声字在上古本读平声(如“庆”本读如“羌”);上去相协,则因那去声字本读上声(如“济”)。
2、顾炎武四声一贯说。
所谓四声一贯,就是四声通押。
通押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但是我们得承认古有四声,并且得承认,在《诗经》里,以同调相押为常规,以异调相押(通押)为变格。
3、江永古有四声说。
此说和四声一贯说不同。
它不强调通押,而强调常规。
江永说:“四声虽起江左,按之,实有其声。
平自韵平,上去入自韵上去入者,恒也。
亦有一章两声或三四声者,随其章讽诵咏歌,亦自谐适,不必皆出一声。
”4、孔广森古无入声说。
孔广森是曲阜人,为方音所囿,以致斥入声为吴音。
此说显然是不合理的,不必详加讨论。
5、段玉裁古无去声说。
他说:古四声不同今韵,犹古本音不同今韵也。
考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
洎乎魏晋,上入声多转而为去声。
中古的去声来自上古的上声和入声。
什么字来自上声,什么字来自入声,可以拿谐声偏旁作为标准。
凡从平声字得声,或此字作为平上声字的谐声偏旁者,应认为古上声。
例如“怒”从奴声,《广韵》“怒”字有上去两读,应以上声为古读。
“恕”字从如得声,“恕”字在上古应属上声。
“顾”字从雇得声,“顾”字在上古应属上声。
凡从入声字得声,或此字作为入声字的谐声偏旁者,应认为古入声。
例如“代”从弋声,应以入声为古读。
“极”从亟声,《广韵》“亟”字有去入两读,应以入声为古读。
“察”从祭声,“祭”在上古应属入声。
段玉裁的古韵十七部,所包括的声调有三种情况:(1)具备平上入三声者:之部、幽部、鱼部、脂部(2)只有平上两声音:侯部(3)只有平入两声者:侵部,谈部,真部、支部(4)只有平声者:宵部,蒸部,东部,阳部,耕部,文部,元部,歌部。
段氏在这里有五个错误。
三十六字母所谓字母,就是汉语声母的代表字。
三十六字母反映的是唐宋时代汉语的声母系统。
五音: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字母)分为五类,即: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称为“五音”。
加上半舌音、半齿音,合称“七音”。
浊音、清音:音韵学家把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声纽(声类)叫做“浊音”,把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声纽叫做“清音”。
(声纽不等同于现代意义的声母)(上表录自曹述敬主编《音韵学辞典》)三十六字母,唐以前未有言之者。
相传出于僧守温,温亦唐末沙门也。
司马温公《切韵指掌图》,言字母详矣,初不言出于梵学。
至郑樵作《七音略》,谓华人知四声而不知七音,乃始尊其学为天竺之传。
今考《华严经》四十二字母,与三十六母多寡迥异。
四十二母,梵音也;三十六母,华音也。
华音疑非敷奉诸母,《华严》皆无之。
而《华严》所谓二合三合者,又非华人所解。
则谓见溪群疑之谱出于《华严》者非也。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九八页,上海书店出版,1983年)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
世呼为“永明体”。
(南史·陆厥传)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
(梁书·庾肩吾传)《康熙字典》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上古声母字母后“h”送气音。
“ng”是鼻音。
教材为三十二声母。
王力《汉语语音史》、《同源字典》均为三十三个,多一个“俟”母。
山母亦写作“生”。
声母亦称“纽”。
同纽为双声。
同类同直行,或舌齿同直行者为准双声。
同类同横行者为旁纽。
同类不同横行者为准旁纽。
喉与牙、舌与齿为邻纽。
参考书:王力《汉语语音史》34页、王力《同源字典》13、18页。
就古汉语学习来说,掌握上古音最重要,用处最多。
汉语来源的新假说高晶一所著的《汉宋(乌拉尔语系语言)语系绪论》(原书用英文撰写,名为Gao Jing Yi(高晶一):Comparison of Swadesh 100 words in Finnic, Hungarian, Sinic and Tibetan: Introduction to Finno-Sinic languages《汉宋语系绪论》,塔林2005:爱沙尼亚语基金会,128页。
)作者高晶一是一位年轻学人,1982年生于沈阳,现在爱沙尼亚的塔尔图大学学习芬兰—乌戈尔语言学专业。
此书主要以SWADESH-100词表为固定比较范围,比较爱沙尼亚语、芬兰语、匈牙利语、汉语及藏语的基础词汇,得出汉语基础词汇与乌拉尔语系语言特别是“西海宋语族”(作者依据当地名称及语言事实推荐使用的新译名,国内通常译作“波罗的芬兰语支”,包括爱沙尼亚语和芬兰语)基础词汇高度相似的结论,从而提出有关汉语与乌拉尔语系语言同源的“汉宋语系(Finno-Sinic)”假说。
此书首先向乌拉尔学界简单介绍了中国传统小学包括《说文》、《广韵》、《韵镜》等基础著作的历史,而后客观回顾了诸多有关西海宋语或汉语的亲属语言关联假说,包括一些相对沉寂的假说,如“乌拉尔达罗毗荼”、“汉印欧”等。
在方法论介绍环节,作者介绍了以高本汉为先导的中古汉语拟音系统,但为搁置细节争议,应用了客观而宽松的中古汉语转写系统:等第标为数字;同韵摄标为相同元音字母。
作者承认其转写系统所体现的中古汉语年代较晚,仅此折衷用于与乌拉尔语言的初步比较。
为引导乌拉尔学界客观地了解中古汉语,作者此举有其新意。
作者强调中古汉语是一种实证历时方言,并非所有现代汉语方言的始祖语,表示更好的词汇比较可建立于更多方言间。
在目前没有公认原始汉语构拟系统完成的情况下,作者此言体现其严谨态度。
作者虽未引用某一家的上古汉语构拟,但在比较及构拟原始汉宋语时考虑到声符谐声、复拟韵尾等上古汉语构拟因素,并不仅仅着眼于中古汉语语音。
上古汉语上古汉语指的是商朝至汉朝时期的汉语。
上古汉语的构拟不建立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础上,因为汉语非采拼音文字,不能从据于不同时代的“拼法”来推断古时的读音。
这一原则和印欧语不同。
上古音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从中古汉语(《切韵》音系)倒推上古音。
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可以用《诗经》的韵部和谐声系列(形声字)来推测古代的发音,还可以用汉语方言的存古特征和一些外部证据(汉藏语系、壮侗语系、苗瑶语系等语言中的汉语同源词和借词)。
音系上古音韵学研究史古时,除了少数的语言学者外,一般人们不知道一个语言的语音会有发展变化,在阅读先秦古籍时(如《诗经》)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韵,为了求和谐,将这些不谐音的字临时改念,这种做法称作“叶音”(xiéyīn)。
明末学者顾炎武研究认为《诗经》中的每个字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因先秦时期汉语字音是有着不同于现时发音的语音系统,导致用今音念《诗》会出现韵脚不谐音的情况,但若用先秦的语音系统来读则韵脚自然谐和,就没有“叶音”的必要了。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研究先秦古籍时又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谐音字的偏旁与《诗》中的韵脚相吻。
他提出了“同声必同部”的理论,为上古音韵学的研究迈出了第一步。
按照段“同声必同部”的理论,凡《诗》中用作谐音字的偏旁相同,则必定在先秦音系中属同一韵部。
例如“瓜”字在《诗》中与“壶”、“苴”、“樗”、“夫”四字押韵,今音guā显然不与hú、jū、chū、fū四音押韵,但在先秦音系中则和谐。
且《诗》中偏旁为“瓜”字的“孤”、“弧”、“狐”等字也同时与“瓜”、“壶”、“苴”、“樗”、“夫”拥有相同的韵部。
上古汉语声母上古汉语的声母有如下特点:▪古无轻唇音:上古没有“非敷奉微”这组四个轻唇声母,其对应今天语言学界所说的唇齿音。
▪古无舌上音:上古没有“知澈澄娘”这组四个知组声母,或可对应今天语言学界所说的卷舌音。
▪古人多舌音▪喻三归匣▪娘日二母归泥▪喻四归定上古汉语声母约有多家学说,对于声母数量、具体音值、复辅音问题等都有很多不同看法。
古代汉语36个字母摘要:一、古代汉语的36 个字母概述二、古代汉语字母的来源和演变三、古代汉语字母的应用领域四、古代汉语字母的影响和价值正文:一、古代汉语的36 个字母概述古代汉语的字母系统被称为“汉字字母”,它是一种用于表示汉字音韵结构的基本符号。
汉字字母并非独立创造,而是起源于商朝的甲骨文。
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最终形成了一套包括36 个字母的系统。
这些字母主要用来注音、拼写和解释汉字的读音。
二、古代汉语字母的来源和演变古代汉语字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朝的甲骨文。
甲骨文中的某些字形被用作音节符号,用来表示汉字的音韵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音节符号逐渐演变成了更为简化的字母。
到了战国时期,这些字母已经发展成为一套较为完整的系统,共有36 个字母。
古代汉语字母的演变过程也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影响。
例如,印度的梵文字母和西亚的腓尼基字母等都对古代汉语字母的演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古代汉语字母的应用领域古代汉语字母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领域:1.注音:古代汉语字母主要用于给汉字注音,帮助人们正确地读出汉字。
注音系统中最著名的是《切韵》和《广韵》等韵书,它们为汉字提供了详细的音韵信息。
2.拼写:古代汉语字母可以用来拼写汉字。
通过字母的组合,可以得到汉字的音节,从而拼写出汉字。
3.翻译:古代汉语字母在翻译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汉朝与西域的交流中,汉语字母被用来拼写西域的语言,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4.教育:古代汉语字母在教育领域也有重要作用。
学习字母可以帮助儿童掌握汉字的音韵结构,为学习汉字打下基础。
四、古代汉语字母的影响和价值古代汉语字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汉字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古代汉语字母也是汉字学、音韵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
古代汉语字母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价值:古代汉语字母是研究古代汉语音韵史的重要材料,有助于了解汉语的历史演变。
2.语言学价值:古代汉语字母为研究汉语的音韵结构和语音变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中古36字母音韵常识补白一向著名说法说,我国最早的字母是唐代僧人守温所创。
有实物书证的是守温30母,更流行与著名的36母是守温自己后来的升级版还是宋代后人的升的级,学界多倾向于后者。
36母究竟是什么?有的说是字母,有的说是声母,恐怕都是从某一角度看的说法,还需要多方面看。
36母实际是36个特选与有特定顺序的汉字,汉字怎么可以叫字母呢?字是形音义的三合一体,西文的字母是不管音义只从形看的字形结构元件,36母不是这个意义上的字母。
音的构成结构分析有多种角度多种方式,西方字音结构分析有音节与音素这样两个层次的划分,字音的音节又分单音节与多音节,音素有辅、元音两类等划分。
汉语字音的分析有声韵母两分法,反切上下字两分法等。
既然都是对语音的分析法,必然有许多共性。
但因着眼有所不同,又可能有些不对等不重合的地方,不便生搬硬套。
并且一些两分法中,有的可能出现两难全的鸭嘴兽问题。
三峡码(S码)系统中有几套汉语的语音分析归纳方案,如声介韵三拼的简拼38音,简拼64字简式反切音节字母拼,现代普通话音韵分析归纳的诗词曲艺18韵体系(见《三峡学刊》1997年1期《音韵体系补白》一文)等。
在得出这些系统的过程中,就涉及到中古音36母的再认识,如用S码简拼38音与简拼64音及S码18韵跟守温36母对比等。
在S码64字简拼中,汉语拼音方案的21个声母和“衣乌迂”三个介母这24字及26个声介合母叫前音字,其余14个韵母叫后音字。
下面与36母对照表中就列出了24个前音字。
因S码怀疑36母不是一般说的字母而是想概括汉语声韵母的音母,是字音之母而不是字形之母。
要确定这一点,方法之一就是与S码上述几种声韵系统进行比较。
为什么用反切上下字(简拼前后音字)而不是用辅元音音素分析36母呢,因为上古汉语才可能有复辅音,中古和现代普通话已没有或几乎没有复辅音,汉字字音中的辅音都与元音拼成单音节字音出现在话语中,没有单独是辅音的字或符号。
而西语中辅音不连元音出现在语音文字中是相当普遍的,有现成的辅音音素符号,如英语SPRING (春)中相连的辅音SPR。
音韵学基础知识音韵学基础知识一、《广韵》61平声韵: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二、《广韵》34入声韵: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半舌:来半齿:日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幽觉唇音:帮滂并明微物文脂质真歌月寒缉侵叶谈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崩烹蒙风亡东通农龙工空仰烘邕宗从嵩钟充双儿章昌商戎十、十三辙韵目表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3、只有一四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4、只有二三等的:知彻澄娘照穿床审5、只有三四等的:喻(三等云,四等余)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7、只有四等的:邪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1、一等: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2、一三等:东戈(2)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4、二三等:麻庚(2)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宕:阳唐效:萧宵肴豪曾:蒸登假:麻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其中:有开无合共四摄:效流深江有合无开共二摄:遇通开合都有共10摄。
上古韵部与中古韵部对照表上古韵部与中古韵部对照表雍冠生前言一、为使初学古诗者了解上古韵部到中古韵部的流变,特编写本对照表。
二、本篇所用上古韵部,采纳了近代学者王力教授的上古韵部分类体系。
三、为了便于读者查找,各韵部韵类的声母按照汉语拼音字母表的顺序进行排列。
对于同音异调字,则按照现代汉语四声读音(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进行排列。
四、各字韵后面的括号中标明的是中古韵部(即采用《平水韵》的韵部分类体系)。
对于多音字,则标明其所分属的各中古韵部。
为了方便阅读,对于较生僻的字特别标出汉语拼音。
五、为了使读者了解广韵到平水韵的韵部变化情况,特附录《平水韵与广韵对照表以供参阅。
(1)上古之部:B倍(贿韵)、鄙(纸韵)、不(物韵)、C才(灰韵)、、材(灰韵)、财(灰韵)、采(贿韵)、茝(chai三声;纸韵)、蚩(支韵)、持(支韵)、耻(纸韵)、齿(纸韵)、慈(支韵)、辞(支韵)、D殆(dai四声贿韵)、怠(贿韵)、迨(dai四声,贿韵)、待(贿韵)、戴(队韵)、E而(支韵)、耳(纸韵)、F负(有韵)、妇(有韵)、G改(贿韵)、H海(贿韵)、悔(hui三声,贿韵、队韵)、晦(hui四声,队韵)、贿(贿韵)、J基(支韵)、忌(寘韵)、纪(纸韵)、久(有韵)、玖(有韵)、L来(灰韵)、貍(支韵)、里(纸韵)、理(纸韵)、李(纸韵)、吏(寘韵)、M煤(灰韵)、每(贿韵)、敏(轸韵)、谋(尤韵)、某(有韵)、母(有韵)、畝(有韵)、N乃(贿韵)、能(蒸韵)、P陪(灰韵)、佩(队韵)、否(pi三声,纸韵;fou三声,有韵)、Q欺(支韵)、期(支韵)、其(支韵)、淇(支韵)、起(纸韵)、丘(尤韵)、邱(尤韵)、裘(尤韵)、S诗(支韵)、时(支韵)、埘(shi二声;支韵)、使(纸韵)、始(纸韵)、士(纸韵)、仕(纸韵)、市(纸韵)、事(寘韵)、恃(shi四声,纸韵)、司(支韵)、思(支韵;寘韵)、丝(支韵)、巳(纸韵)、祀(纸韵)、寺(寘韵);俟(si四声,纸韵)、涘(si 四声,纸韵)、耜(si四声;纸韵)、嗣(寘韵)、T臺(灰韵)、態(队韵)、X喜(纸韵)、Y贻(支韵)、疑(支韵)、以(纸韵)、矣(纸韵)、尤(尤韵)、友(有韵)、又(宥韵)、右(宥韵、有韵)、宥(宥韵)、Z灾(灰韵)、宰(贿韵)、在(贿韵、队韵)、再(队韵)、之(支韵)、止(纸韵)、沚(zhi三声,纸韵)、芷(纸韵)、趾(纸韵)、志(寘韵)、治(zhi四声,寘韵;chi二声,支韵)、兹(支韵)、滋(支韵)、子(纸韵)、字(寘韵)、(2)上古职部:B北(职韵)、背(队韵)、備〖备〗(寘韵)、偪〖逼〗(质部)、C侧(职韵)、D得(职韵)、德(职韵)、F伏(屋韵)、服(屋韵)、福(屋韵)、辐(屋韵)、富(宥韵)、G革(陌韵)、国(职韵)、H或(职韵)、惑(职韵)、J棘(职韵)、亟(ji二声,职韵;qi四声,寘韵)、極(职韵)、稷(ji四声;职韵)、戒(卦韵)、K克(职韵)、L力(职韵)M麥〖麦〗(陌韵)、牧(屋韵)、S塞(sai一声、se四声职韵)、色(职韵)、穑(se四声;职韵)、識〖识〗(shi二声,职韵;shi四声,寘韵)、食(职韵;寘韵)、式(职韵)、试(寘韵)、饰(职韵)、T特(职韵)、X息(职韵)、Y意(寘韵)、億〖亿〗(职韵)、異(寘韵)、翼(职韵)、Z则(职韵)、贼(职韵)、直(职韵)、殖(职韵)、职(职韵)、置(寘韵)陟(zhi四声,职韵)、(3)上古蒸部:B崩(蒸韵)、C曾(蒸韵)、称(chen四声,径韵;cheng一声,蒸韵)、惩(蒸韵)、承(蒸韵)、乘(cheng二声,蒸韵;cheng四声径韵)、D登(蒸韵)、等(迥韵)、G弓(东韵)、H薨(蒸韵)、宏(庚韵)、K肯(迥韵)、L凌(蒸韵)、陵(蒸韵)、M梦(送韵)、P朋(蒸韵)、冯〖憑〗(ping二声,蒸韵、径韵)、R仍(蒸韵)、S勝〖胜〗(sheng一声,蒸韵;sheng四声,径韵)、X興〖兴〗(xing一声,蒸韵;xing四声,径韵)、雄(东韵)、Y應〖应〗(ying一声,蒸韵;xing四声,径韵)、媵(ying四声,径韵)Z烝(zheng一声,蒸韵)、蒸(蒸韵)、征(庚韵、蒸韵)、(4)上古幽部:B苞(肴韵)、保(皓韵)、寳〖宝〗(皓韵)、报(号韵)、、C曹(豪韵)、草(皓韵)、抽(尤韵)、瘳(chou一声,尤韵)、仇(尤韵)、讎(chou二声,尤韵)、醻(chou二声,尤韵)、醜(有韵)、臭(宥韵)、D道(皓韵)、稻(皓韵)、F俘(虞韵)、浮(尤韵)、郛(fu二声,虞韵)、H好(hao三声,皓韵;hao四声,号韵)、皓(皓韵)、瓠(hu二声,虞韵;hu四声,遇韵;huo四声,药韵)、J膠〖胶〗(jiao一声,肴韵;jiao三声,巧韵)、纠(有韵)、鸠(尤韵)、九(有韵)、韭(有韵)、酒(有韵)、就(宥韵)、舊〖旧〗(宥韵)、舅(有韵)、咎(有韵)、K考(皓韵)、L牢(豪韵)、老(皓韵)、流(尤韵)、懰(liu二声,尤韵;liu三声,有韵)、M矛(尤韵)、牡(有韵)、P袍(豪韵)、Q秋(尤韵)、囚(尤韵)、求(尤韵)、逑(尤韵)、R柔(尤韵)、S慅(sao一声,豪韵;sao四声,皓韵)、埽(sao三声,皓韵、号韵)、收(尤韵)、手(有韵)、守(有韵)、首(有韵)、受(有韵)、授(宥韵)、夀〖寿〗(shou四声,有韵、宥韵)、蒐〖搜〗(sou一声,尤韵)、T綯(tao二声,豪韵)、讨(皓韵)、蜩(tiao二声,萧韵)、W務〖务〗(遇韵)、X萧(萧韵)、潇(萧韵)、休(尤韵)、羞(尤韵)、脩(尤韵)、朽(有韵)、、Y憂〖忧〗(尤韵)、幽(you一声,尤韵;you三声,有韵)、攸(尤韵)、由(尤韵)、猶〖犹〗(尤韵)、游(尤韵)、逰(尤韵)、幼(宥韵)、诱(有韵)、Z早(皓韵)、枣(皓韵)、蚤(皓韵)、造(号韵)、州(尤韵)、洲(尤韵)、舟(尤韵)、周(尤韵)、胄(zhou四声,宥韵)、鑄〖铸〗(遇韵)、(5)上古觉部:C畜(chu四声,屋韵;xu四声,宥韵)、D督(沃韵)、F復(屋韵)、覆(fu四声,屋韵、宥韵、职韵)、G告(号韵)、J觉(jue二声,觉韵;jiao四声,效韵)、L六(屋韵)、戮(chuo一声,屋韵)、穋〖稑〗(lu四声;屋韵)、M目(屋韵)、睦(屋韵)、穆(屋韵)、Q慼〖戚〗(qi一声,锡韵)、R肉(屋韵)、S叔(屋韵)、淑(屋韵)、菽(屋韵)、夙(屋韵)、宿(su 四声,屋韵;xiu三声,宥韵)、肃(屋韵)、X學〖学〗(觉韵)、Y薁(yu四声;屋韵)、鬻(yu四声;屋韵)、Z逐(屋韵)、祝(屋韵)、築〖筑〗(屋韵)、(6)上古宵部:A敖(豪韵)、傲(号韵)、B表(篠韵)、C操(豪韵)、巢(肴韵)、朝(萧韵)、D刀(豪韵)、盗(号韵)、弔(啸韵)、G高(豪韵)、羔(豪韵)、H豪(豪韵)、昊(皓韵)、號〖号〗(hao二声,豪韵;hao 四声,号韵)、J交(肴韵)、郊(肴韵)、骄(萧韵)、缴(zhuo二声,药韵;jiao三声,篠韵)、皎(篠韵)、矫(篠韵)、教(jiao一声,肴韵;jiao四声,效韵)、L劳(lao二声,豪韵;lao四声,号韵;liao二声,萧韵)、僚(萧韵)、燎(liao三声,篠韵;liao四声,啸韵;liao一声,萧韵)、M毛(豪韵)、髦(豪韵)、芼(mao二声,豪韵;mao四声,号韵)、苗(萧韵)、廟〖庙〗(啸韵)、Q悄(篠韵)、S懆(皓韵)、少(shao三声,篠韵;shao四声,啸韵)、绍(篠韵)、T桃(豪韵)、逃(豪韵)、窕(篠韵)、X宵(萧韵)、殽(xiao二声;肴韵)、小(篠韵)、孝(效韵)、效(效韵)、笑(啸韵)、Y妖(萧韵)、葽(yao一声;萧韵)、瑶(萧韵)、摇(yao二声,萧韵、啸韵)、要(yao一声,萧韵;yao四声,啸韵;yao三声,篠韵)、Z昭(萧韵)、兆(篠韵)、召(啸韵)、照(啸韵)、(7)上古药部:B暴(baos四声,号韵;pu四声,屋韵)、D悼(号韵)、J爵(药韵)、L樂〖乐〗(le四声,药韵;yue四声、lao四声,觉韵;yao四声,效韵;luo四声药韵)、N虐(nue四声,药韵)、R弱(药韵)、Y藥〖药〗(药韵)、约(yue一声,药韵、啸韵)、Z酌(药韵)、(8)上古侯部:C躕(chu;虞韵)、D斗(有韵)、豆(宥韵)、鬭(dou四声;宥韵)、G苟(有韵)、诟(gou四声,有韵、宥韵)、H侯(尤韵)、厚(有韵)、后(hou四声,宥韵、有韵)、後(hou四声,有韵、宥韵)、J講〖讲〗(讲韵)、拘(虞韵)、驹(虞韵)、俱(虞韵)、具(遇韵)、聚(ju四声,麌韵、遇韵)、屦(ju四声;遇韵)、K口(有韵)、寇(宥韵)、L屡(遇韵)、O耦(ou三声;有韵)、Q驱(qu一声,虞韵、遇韵)、躯(虞韵)、趋(虞韵)、取(麌韵)、娶(遇韵)、R儒(虞韵)、孺(ru二声,虞韵、遇韵)、S殊(虞韵)、输(shu一声,虞韵、遇韵)、姝(shu一声;虞韵)、竖(麌韵)、戍(遇韵)、树(shu四声,遇韵、麌韵)、T偷(尤韵)、投(尤韵)、W侮(wu三声,麌韵)、X须(虞韵)、需(虞韵)、Y俞(虞韵)、踰(虞韵)、隅(虞韵)、愈(麌韵)、遇(遇韵)、喻(遇韵)、Z骤(宥韵)、朱(虞韵)、诛(虞韵)、主(麌韵)、走(zou 三声,有韵、宥韵)、奏(宥韵)、(9)上古屋部:B卜(职韵)、D獨〖独〗(屋韵)、讀〖读〗(du二声,屋韵;dou四声,宥韵)、F赴(遇韵)、G榖〖谷〗(屋韵)、J角(觉韵)、K哭(屋韵)、L鹿(屋韵)、禄(屋韵)、绿(沃韵)、M木(屋韵)、P僕(pu二声,屋韵、沃韵)、Q曲(沃韵)、R辱(沃韵)、S属(沃韵)、束(沃韵)、数(shu四声,遇韵;shu三声,麌韵;shuo四声,觉韵;cu四声,沃韵;su四声,屋韵)、速(屋韵)、粟(沃韵)、Y欲(yu四声,沃韵、遇韵)、Z濁〖浊〗(觉韵)、足(沃韵)、族(屋韵)、(10)上古东部:B邦(江韵)、C寵(腫韵)、聰(东韵)、從〖从〗(cong二声、zong一声,东韵;cong二声,宋韵;zong三声,董韵)、D东(东韵)、動〖动〗(董韵)、F封(冬韵)、豐〖丰〗(东韵)、奉(腫韵)、G公(东韵)、工(东韵)、功(东韵)、攻(gong一声,东韵、冬韵)、恭(冬韵)、拱(腫韵)、贡(送韵)、共(宋韵)、J江(江韵)、K孔(董韵)、恐(kong三声,腫韵、宋韵)、L龍〖龙〗(冬韵)、M蒙(东韵)、R容(冬韵)、S送(送韵)、讼(宋韵)、诵(宋韵)、T通(东韵)、同(东韵)、X凶(冬韵)、讻(xiong一声,东韵)、Y雍(冬韵)雝(冬韵)、庸(冬韵)、傭(冬韵)、勇(腫韵)、用(宋韵)、Z锺(冬韵)、鐘(冬韵)、重(zhong四声,宋韵、腫韵;chong二声,冬韵)、緃(zong四声,宋韵;zong一声,冬韵;zong三声,董韵;song三声腫韵)、豵(zong一声,东韵)、(11)上古鱼部:B補(麌韵)、布(遇韵)、C车(ju一声,che,鱼韵、麻韵)、初(鱼韵)、樗(chu一声,鱼韵)、除(鱼韵)、楚(chu三声,语韵、禦韵)、褚(语韵)、處〖处〗(chu三声,语韵;chu四声,禦韵)、徂(cu二声,虞韵)、D都(虞韵)、杜(麌韵)、F夫(虞韵)、扶(虞韵)、甫(麌韵)、府(麌韵)、辅(麌韵)、撫〖抚〗(麌韵)、父(麌韵)、赋(遇韵)、傅(遇韵)、G孤(虞韵)、姑(虞韵)、古(麌韵)、股(麌韵)、鼓(麌韵)、盬(gu三声,麌韵)、蠱〖蛊〗(麌韵)、固(遇韵)、故(遇韵)、顾(遇韵)、瓜(麻韵)、寡(马韵)、H乎(虞韵)、呼(虞韵)胡(虞韵)、狐(虞韵)、壶(虞韵)、虎(麌韵)、户(麌韵)、怙(hu四声,麌韵)、華〖华〗(hua二声,麻韵;hua四声,祃韵)J家(麻韵)、贾(gu三声,麌韵;jia三声,马韵;jia四声,祃韵)、假(马韵)、嫁(祃韵)、稼(祃韵)、居(鱼韵)、苴(ju 一声,鱼韵、语韵;cha二声,麻韵;zu一声,虞韵)、砠(ju一声,鱼韵)、琚(鱼韵)、举(语韵)、據(鱼韵)、遽(ju四声,禦韵)、懼(药韵)、L鲁(麌韵)、旅(语韵)、慮(禦韵)、M马(马韵)、莽(养韵)、N怒(nu四声,麌韵、遇韵)、女(语韵)、P蒲(麌韵)、圃(麌韵)、Q且(马韵)、去(qu四声,禦韵、语韵)、R如(鱼韵)、汝(语韵)、S舍(祃韵)、社(马韵)、書〖书〗(鱼韵)、疏(鱼韵)、舒(鱼韵)、纾(shu一声,鱼韵、语韵)、黍(语韵)、鼠(语韵)、素(遇韵)、所(语韵)、T帤(ru二声,鱼韵)、圗〖图〗(虞韵)、徒(虞韵)、荼(虞韵二声,鱼韵)、塗(虞韵)、瘏(tu二声,虞韵)、土(虞韵)、W吾(虞韵)、诬(虞韵)、吴(虞韵)、無(虞韵)、毋(wu 二声,麌韵)、芜(虞韵)、五(麌韵)、伍(麌韵)、武(麌韵)、舞(麌韵)、寤(遇韵)、X瑕(麻韵)、遐(麻韵)、下(xia四声,马韵、祃韵)、夏(xia四声,祃韵、马韵)、邪(麻韵)、虚(鱼韵)、吁(xu一声,虞韵、遇韵)、胥(xu一声,鱼韵、语韵)、徐(鱼韵)、许(语韵)、栩(xu三声,麌韵)、序(语韵)、Y野(马韵)、予(语韵)、余(鱼韵)、於(鱼韵)、娱(虞韵)、鱼(鱼韵)、虞(虞韵)、馀(鱼韵)、舆(鱼韵)、雨(麌韵)、羽(麌韵)、语(语韵)、與〖与〗(yu三声,语韵;yu四声,禦韵;yu二声,鱼韵)、圉(yu三声;语韵)、御(禦韵)、禦(yu 四声,禦韵)、誉(yu四声,鱼韵、禦韵)、豫(禦韵)、Z者(马韵)、诸(鱼韵)、著(zhu四声,禦韵;zhuo二声,药韵;chu二声,鱼韵)、助(禦韵)、字(寘韵)、阻(语韵)、祖(麌韵)、(12)上古铎部B霸(祃韵)、白(陌韵)、百(陌韵)、柏(陌韵)、伯(陌韵)、步(遇韵)、C赤(陌韵)、措(遇韵)、错(药韵)、D妒(遇韵)、F缚(药韵)、G各(药韵)、H赫(陌韵)、獲〖获〗(陌韵)、穫(陌韵)J籍(陌韵)、戟(陌韵)、脚(药韵)、L路(遇韵)、赂(遇韵)、略(药韵)、落(药韵)、M莫(mu四声,遇韵;mo四声,药韵)、幕(药韵)、暮(遇韵)、慕(遇韵)、墓(遇韵)、N逆(陌韵)、诺(葉韵)、Q卻〖却〗(药韵)、R若(药韵)、S赦(祃韵)、釋〖释〗(陌韵)、庶(禦韵)、朔(觉韵)、愬(su四声;遇韵)、T讬(药韵)、X夕(阳韵)、昔(陌韵)、郤〖隙〗(陌韵)、谢(祃韵)、Y亦(陌韵)、懌(yi四声;陌韵)、Z澤〖泽〗(陌韵)、擇〖择〗(zhai二声,陌韵)、蹠〖跖〗(zhi二声,陌韵)、作(药韵)、胙(zuo四声,遇韵)、(13)上古阳部:B兵(庚韵)、秉(梗韵)、並(庚韵;迥韵;敬韵)病(敬韵)、C倉(阳韵)、蒼(cang一声,阳韵;cang三声,养韵)、藏(cang一声,阳韵;zang四声,漾韵)、昌(阳韵)、长(chang 一声,阳韵;zhang三声,养韵;zhang四声,漾韵)、常(阳韵)、場(阳韵)、嘗〖尝〗(阳韵)、D當〖当〗(阳韵;漾韵)、黨〖党〗(养韵)、蕩(养韵)、F方(阳韵)、芳(阳韵)、房(阳韵)、防(阳韵)、访(漾韵)、放(漾韵)、G岡(阳韵)、剛(阳韵)、更(geng一声,庚韵;geng四声,敬韵)、庚(庚韵)、觥(庚韵)、光(阳韵)、廣〖广〗(养韵)、H衡(庚韵)、荒(阳韵)、黄(阳韵)、皇(阳韵)、遑(阳韵)、J疆(阳韵)、京(庚韵)、景(梗韵)、竟(敬韵)、兢(敬韵)、K康(阳韵)、亢(gang一声,阳韵;kang四声,漾韵)、匡(阳韵)、筐(阳韵)、狂(阳韵)、况(漾韵)、贶(漾韵)、L良(阳韵)、涼(阳韵)、糧(阳韵)、梁(阳韵)、粱(阳韵)、两(养韵)、量(liang四声,漾韵;liang一声,阳韵)、谅(漾韵)、M盟(庚韵)、猛(梗韵)、孟(敬韵)、明(庚韵)、N囊(阳韵)、Q斨(qiang一声;阳韵)、彊〖强〗(阳韵)、慶〖庆〗(敬韵)、R讓〖让〗(漾韵)、S桑(阳韵)、丧(sang一声,阳韵;sang四声,漾韵)、商(阳韵)、裳(阳韵)、傷〖伤〗(阳韵)、赏(养韵)、上(shang四声,漾韵;shang三声,养韵)、霜(阳韵)爽(养韵)、T湯(阳韵)、堂(阳韵)、W王(wang一声,阳韵;wang四声,漾韵)、亡(阳韵)、枉(养韵)、罔(养韵)、往(wang三声,养韵;wang四声,漾韵)、忘(wang四声,漾韵、阳韵)、望(wang四声,漾韵、阳韵)、X郷〖乡〗(阳韵)、襄(阳韵)、相(xiang一声,阳韵;xiang四声,漾韵)、详(阳韵)、祥(阳韵)、享(养韵)、饗(养韵)、向(漾韵)、象(养韵)、行(xing二声,庚韵;hang二声,阳韵;xing四声,敬韵;hang四声,漾韵)、兄(庚韵)、Y央(阳韵)、鞅(养韵)、羊(阳韵)、揚〖扬〗(阳韵)、陽〖阳〗(阳韵)、飬〖养〗(养韵)、英(庚韵)、永(梗韵)、Z臧(阳韵)、葬(漾韵)、张(阳韵)、章(阳韵)、壮(漾韵)、(14)上古歌部:B罷(ba四声,蟹韵、纸韵、祃韵;pi二声,支韵)、被(bei 四声,纸韵;bi四声,寘韵;pi一声,支韵)、彼(纸韵)、波(歌韵)、C瘥(chai四声,卦韵;cuo二声,麻韵、歌韵)、池(支韵)、驰(支韵)、侈(纸韵)、垂(支韵)、D地(寘韵)、多(歌韵)、墮(duo四声,哿韵;hui一声,支韵)、E阿(e一声,歌韵)、饿(箇韵)、G歌(歌韵)、戈(歌韵)、果(哿韵)、過(guo四声,箇韵;guo一声,歌韵)、H和(he二声,歌韵;he四声,箇韵)、何(歌韵)、河(歌韵)、贺(箇韵)、化(祃韵)、货(箇韵)、祸(哿韵)、J羁(支韵)、加(麻韵)、嘉(麻韵)、驾(祃韵)、嗟(jue 一声,麻韵)、K可(哿韵)、虧(支韵)、L罹(li二声,支韵)、離(li一声,支韵;li四声,寘韵)、醨(li 二声,支韵)、纚(li一声,支韵;shi三声,纸韵)、羅(歌韵)、蘿(歌韵)、M靡(mi三声,纸韵;mi二声,支韵;mo二声,歌韵)、P皮(支韵)、R蘂〖蕊〗(纸韵)、S施(shi一声,支韵、寘韵;yi四声,寘韵;yi二声,支韵;shi 三声,纸韵)、隨(支韵)、T他(歌韵)、W爲(wei二声,支韵;wei四声,寘韵)、僞(寘韵)、我(哿韵)、Y猗(yi一声,支韵;yi三声,纸韵)、宜(支韵)、移(支韵)、儀(支韵)、義(寘韵)、Z佐(箇韵)、坐(哿韵)、(15)上古月部:A艾(泰韵)、B拜(卦韵)、败(卦韵)、敝(霁韵)、弊(霁韵)、毙(霁韵)、别(屑韵)、C蔡(泰韵)、察(黠韵)、徹(屑韵)、D逹(曷韵)、大(泰韵;箇韵)、带(泰韵)、掇(duo一声;曷韵;屑韵)、奪(曷韵)、E佴(er四声;寘韵)、F發(月韵)、罚(月韵)、伐(月韵)、廢(队韵)、G蓋(泰韵)、葛(曷韵)、H害(泰韵;曷韵)、曷(曷韵)、褐(曷韵)、秽(队韵)、会(泰韵)、J祭(霁韵)、桀(屑韵)、竭(月韵)、介(卦韵)、決(屑韵)、厥(月韵)、绝(屑韵)、K渴(曷韵;屑韵)、快(卦韵)、括(曷韵)、L赖(泰韵)、厲(霁韵)、列(屑韵)、烈(屑韵)、捋(曷韵)、M邁(卦韵)、蔑(屑韵)、滅(屑韵)、N奈(泰韵)、P斾〖旆〗(pei四声;泰韵)、Q阙(月韵)、S殺(黠韵)、世(霁韵)、势(霁韵)、逝(霁韵)、筮(霁韵)、说(屑韵)、歳(霁韵)、T泰(泰韵)、W外(泰韵)、衛(霁韵)、X洩〖泄〗(霁韵)、Y刈(yi四声;队韵)、藝(霁韵)、曰(月韵)、月(月韵)、越(月韵)、Z折(屑韵;合韵)、哲(屑韵)、制(霁韵)、(16)上古元部:A安(寒韵)、岸(翰韵)、B班(删韵)、半(翰韵)、邉〖边〗(先韵)、鞭(先韵)、變〖变〗(霰韵)、辨(铣韵)、C餐(寒韵)、廛(chan二声,先韵)、D單〖单〗(dan一声,寒韵、先韵;shan四声,霰韵)、旦(翰韵)、诞(旱韵)、憚〖惮〗(翰韵)、斷〖断〗(duan四声,旱韵、翰韵)、锻(翰韵)、F蕃(元韵)、繁(元韵)、烦(元韵)、反(阮韵)、返(阮韵)、飯〖饭〗(fan四声,願韵)、G干(寒韵)、官(寒韵)、觀〖观〗(guan一声,寒韵;guan四声,翰韵)、冠(guan一声,寒韵;guan四声,翰韵)、闗(删韵)、管(旱韵)、館〖馆〗(guan三声,旱韵、翰韵)、H寒(寒韵)、韓〖韩〗(寒韵)、旱(旱韵)、翰(han四声,翰韵、寒韵)、歡〖欢〗(huan一声,寒韵、翰韵)、還〖还〗(huan二声,删韵;xuan二声,先韵)、貆(寒韵;元韵)、桓(寒韵)、缓(旱韵)、J奸(删韵)、姦(删韵)、間〖间〗(jian四声,谏韵;jian一声,删韵)、简(潸韵)、翦〖剪〗(铣韵)、涧(谏韵)、见(霰韵)、谏(谏韵)、建(願韵)、賤〖贱〗(霰韵)、踐〖践〗(铣韵)、薦(霰韵)、K宽(寒韵)、L涟(先韵)、鸞(寒韵)、孌(luan二声;铣韵)、亂(翰韵)、M蔓(man四声,願韵;man二声,寒韵)、免(铣韵)、勉(铣韵)、面(霰韵)、N難(nan二声,寒韵;nan四声,翰韵)、P泮(pan四声,翰韵)、叛(翰韵)、Q遷〖迁〗(先韵)、愆(qian一声,先韵)、前(先韵)、遣(铣韵)、泉(屑韵)、權(先韵)、勸(願韵)、R然(先韵)、S善(shan四声,铣韵、霰韵)、T檀(寒韵)、歎〖叹〗(tan四声,翰韵、寒韵)、W完(寒韵)、宛(wan三声,阮韵;yuan一声,元韵)、萬(wan四声,願韵、职韵)、X鲜(xian一声,先韵;xian三声,铣韵)、閒(删韵)、顯〖显〗(铣韵)、霰(霰韵)、獻〖献〗(願韵)、宣(先韵)、縣〖懸〗(先韵)、選〖选〗(xuan三声,铣韵;xuan四声,霰韵;suan四声,旱韵)、Y燕(yan四声,霰韵;yan一声,先韵)、焉(先韵)、言(元韵)、延(先韵)、颜(删韵)、筵(先韵)、偃(阮韵)、巘(yan 三声,阮韵)、宴(yan四声,霰韵、铣韵)、晏(谏韵)、谚(霰韵)、元(元韵)、原(元韵)、援(元韵)、辕(元韵)、爰(元韵)、遠〖远〗(阮韵)、怨(yuan四声,元韵、願韵)、願(願韵)、Z展(铣韵)、戦(霰韵)、専〖专〗(先韵)、傳〖传〗(chuan二声,先韵;zhuan四声,霰韵)、(17)上古支部:B卑(支韵)、俾(bi三声,纸韵)、C此(纸韵)、E兒〖儿〗(支韵)、爾〖尔〗(纸韵)、J解(xie四声,蟹韵;jie三声,卦韵)、M彌〖弥〗(支韵)、弭(mi三声,纸韵)、S是(纸韵)、氏(shi四声,纸韵;zhi一声,支韵)、斯(支韵)、W危(支韵)、X兮(齊韵)、徙(纸韵)、攜〖携〗(齊韵)、懈(卦韵)、Z支(支韵)、知(支韵)、只(zhi三声,纸韵、陌韵;zhi一声,支韵)、訾(zi三声,纸韵;zi一声,支韵)、(18)上古锡部:A隘(卦韵)、B璧(陌韵)、嬖(bi四声,霁韵)、C策(陌韵)、刺(寘韵)、赐(寘韵)、D狄(锡韵)、敵〖敌〗(锡韵)、帝(霁韵)、E轭(e四声,陌韵)、J撃〖击〗(锡韵)、迹(陌韵)、绩(ji一声,寘韵、陌韵)、(ju二声,锡韵)、L曆〖历〗(锡韵)、歴〖历〗(锡韵)、P辟(陌韵)、S適〖适〗(shi四声,zhe,陌韵、曷韵;di二声,ti四声锡韵)、X锡(锡韵)、析(锡韵)、繋〖系〗(霁韵)、Y益(陌韵)、易(yi四声,陌韵、寘韵)、缢(yi四声,寘韵、霁韵)、Z责(陌韵)、適〖谪〗(zhe二声,陌韵)、寘(zhi四声,寘韵)、(19)上古耕部:C成(庚韵)、诚(庚韵)、酲(庚韵)、逞(梗韵)、骋(梗韵)、D鼎(迥韵)、定(径韵)、G耕(庚韵)、J荆(庚韵)、旌(庚韵)、儆(jing四声,梗韵、敬韵)、敬(敬韵)、靖(梗韵)、L靈〖灵〗(靑韵)、领(梗韵)、令(ling四声,敬韵;ling二声,庚韵、靑韵;lian二声,先韵)、M名(庚韵)、鸣(庚韵)、冥(靑韵)、命(敬韵)、N寜〖宁〗(靑韵)、P聘(pin四声,敬韵、庚韵)、平(庚韵)、屏(ping二声,靑韵;bing三声,梗韵;bing一声,庚韵)、Q清(庚韵)、輕(庚韵)、情(庚韵)、顷(梗韵)、请(梗韵)、R榮(庚韵)、S生(庚韵)、牲(庚韵)、甥(庚韵)、聲〖声〗(庚韵)、省(sheng三声,xing三声,梗韵;)、聖〖圣〗(敬韵)、盛(sheng四声,敬韵;cheng二声,庚韵)、T聽〖听〗(靑韵)、庭(靑韵)、X星(靑韵)、刑(靑韵)、醒(xing三声,靑韵、迥韵、敬韵)、姓(敬韵)、幸(梗韵)、Y缨(庚韵)、盈(庚韵)、楹(庚韵)、Z贞(庚韵)、征(zheng一声,庚韵、蒸韵)、争(庚韵)、整(梗韵)、正(zheng四声,敬韵;zheng一声,庚韵)、政(敬韵)、鄭〖郑〗(敬韵)、(20)上古脂部:B比(纸韵)、庇(寘韵)、C遲〖迟〗(支韵)、次(寘韵)、D氐(荠韵)、坻(荠韵)、弟(荠韵)、E二(寘韵)、贰(寘韵)、J躋〖跻〗(ji一声,齊韵、霁韵)、稽(ji一声,齊韵;qi三声,荠韵)、几(ji三声,纸韵)、濟〖济〗(霁韵)、皆(佳韵)、喈(佳韵)、階〖阶〗(佳韵)、L禮〖礼〗(荠韵)、利(寘韵)、履(lv三声,纸韵)、M湄(支韵)、美(纸韵)、迷(齊韵)、P毗(pi二声,支韵)、Q妻(qi一声,齊韵;qi四声,霁韵)、凄(齊韵)、萋(齊韵)、祁(支韵)、啟(荠韵)、S師(支韵)、屍(支韵)、矢(纸韵)、示(寘韵)、视(纸韵)、私(支韵)、死(纸韵)、四(寘韵)、肆(寘韵)、驷(寘韵)、T梯(齊韵)、體〖体〗(荠韵)、X偕(佳韵)、Y夷(支韵)、荑(ti二声,齊韵;yi二声,支韵)、伊(支韵)、咿(支韵)、Z脂(支韵)、祗(支韵)、旨(纸韵)、指(纸韵)、咨(支韵)、姊(纸韵)、自(寘韵)、(21)上古质部:B八(黠韵)、必(质韵)、閉〖闭〗(bi四声,霁韵、屑韵)、畢〖毕〗(质韵)、H惠(霁韵)、J疾(质韵)、吉(质韵)、即(职韵)、繼〖继〗(霁韵)、計〖计〗(霁韵)、季(寘韵)结(屑韵)、詰〖诘〗(质韵)、袺(jie二声,屑韵)、節〖节〗(屑韵)、届(卦韵)、L涖〖莅〗(li四声,霁韵)、戾(li四声,霁韵)、慄(质韵)、隸〖隶〗(霁韵)、M密(质韵)P辔(寘韵)、匹(纸韵)、Q七(质韵)、器(寘韵)、棄〖弃〗(寘韵)、竊〖窃〗(屑韵)、阕(屑韵)、R日(质韵)、S瑟(寘韵)、失(质韵)、實〖实〗(质韵)、室(质韵)、穗(寘韵)、T替(霁韵)、X缬(xie二声,屑韵)、卹(xu四声,质韵)、恤(质韵)、穴(屑韵)、Y噎(屑韵)、一(质韵)、壹(职韵)、懿(寘韵)、抑(职韵)、逸(质韵)、Z質〖质〗(质韵)、至(寘韵)、致(寘韵)、(22)上古真部:B賓〖宾〗(真韵)、C臣(真韵)、陳〖陈〗(chen二声,真韵;zhen四声,震韵)、塵〖尘〗(真韵)、D颠(先韵)、E恩(元韵)、J堅〖坚〗(先韵)、津(真韵)、矜(jin一声,文韵、蒸韵;guan一声,删韵)、盡〖尽〗(轸韵)、進〖进〗(震韵)、均(真韵)、钧(真韵)、L鄰〖邻〗(真韵)、M民(真韵)、N年(先韵)、佞(ning四声,径韵)、P偏(先韵)、Q千(先韵)、親〖亲〗(qin一声,真韵;qin四声,震韵)、R人(真韵)、仁(真韵)、忍(轸韵)、S申(真韵)、身(真韵)、神(真韵)、慎(震韵)、T天(先韵)、田(先韵)、X賢〖贤〗(先韵)、新(真韵)、薪(真韵)、信(震韵)、徇(震韵)、Y因(真韵)、引(轸韵)、淵〖渊〗(先韵)、匀(真韵)、Z真(真韵)、蓁(真韵)、(23)上古微部:A哀(灰韵)、B悲(支韵)、C摧(灰韵)、F飛〖飞〗(微韵)、非(微韵)、肥(微韵)、匪(尾韵)、G歸〖归〗(微韵)、鬼(尾韵)、H淮(佳韵)、懷〖怀〗(佳韵)、壊〖坏〗(卦韵)、回(灰韵)、毁(hui三声,纸韵、寘韵)、諱〖讳〗(未韵)、J譏〖讥〗(微韵)、饑〖饥〗(ji一声,支韵、微韵)、幾〖几〗(纸韵;微韵)、K匮(kui四声,寘韵)、L壘〖垒〗(支韵;纸韵)、罍(灰韵)、累(纸韵;寘韵)、Q祈(微韵)、豈〖岂〗(尾韵)、S衰(支韵)、水(纸韵)、雖〖虽〗(支韵)、綏〖绥〗(支韵)、T推(tui一声,支韵、灰韵)、隤(tui二声、灰韵)、W微(微韵)、嵬(wei二声,灰韵、贿韵)、威(微韵)、唯(支韵)、惟(支韵)、维(支韵)、圍〖围〗(微韵)、韋〖韦〗(微韵)、違〖违〗(微韵)、煒〖炜〗(尾韵)、委(wei三声,纸韵;wei一声,支韵)、畏(未韵)、魏(未韵)、Y衣(yi一声,微韵;yi四声,未韵)、依(微韵)、遗(yi二声,支韵;wei四声,寘韵)、Z罪(贿韵)、(24)上古物部:A愛〖爱〗(队韵)、C黜(chu四声,质韵)、D對〖对〗(队韵)、F弗(物韵)、G贵(未韵)、J既(未韵)、K慨(队韵)、匮(kui四声,寘韵)、馈(卦韵)、L類〖类〗(寘韵)、率(质部)、M寐(寘韵)、没(月韵)、N内(nei四声,队韵;na四声,合韵)、Q乞(物韵)、S術〖术〗(质韵)、帥〖帅〗(寘韵)、遂(寘韵)、隧(寘韵)、T退(队韵)、W未(未韵)、谓(未韵)、勿(物韵)、物(物韵)、Z卒(月韵)、醉(寘韵)、(25)上古文部:B奔(ben一声,元韵;ben四声,願韵)、C辰(真韵)、川(先韵)、春(真韵)、漘(chun二声,真韵)、鹑(真韵)、存(元韵)、D典(铣韵)、殿(霰韵)、敦(元韵)、頓(願韵)、F分(fen一声,文韵;fen四声,问韵)、焚(文韵)、愤(吻韵)、H昏(元韵)、J艱〖艰〗(删韵)、斤(文韵)、谨(吻韵)、近(吻韵)、君(文韵)、軍〖军〗(文韵)、K困(願韵)、L淪〖沦〗(真韵)、輪〖轮〗(真韵)、M門〖门〗(元韵)、P贫(真韵)、Q勤(文韵)、悛(quan一声,先韵)、囷(qun一声,真韵、轸韵)、羣〖群〗(文韵)、S顺(震韵)、孫〖孙〗(元韵)、飧(sun一声,元韵)、损(阮韵)、T腆(tian三声,铣韵)、W温(wen一声,元韵、问韵)、文(文韵)、聞〖闻〗(文韵)、問〖问〗(问韵)、汶(问韵)、X西(齊韵)、先(先韵)、欣(文韵)、釁〖衅〗(xin四声,震韵)、勳(文韵)、训(问韵)、Y殷(文韵)、隠〖隐〗(吻韵)、雲〖云〗(文韵)、允(轸韵)、陨(轸韵)、Z震(震韵)、振(震韵)、尊(元韵)、遵(真韵)、(26)上古缉部:H合(合韵)、J缉(緝韵)、及(緝韵)、急(緝韵)、集(緝韵)、給(ji三声緝韵)、L立(緝韵)、N纳(合韵)、Q泣(緝韵)、R入(緝韵)、S十(緝韵)、什(緝韵)、X襲〖袭〗(緝韵)、習〖习〗(緝韵)、隰(xi二声,緝韵)、Y揖(緝韵)、Z執〖执〗(緝韵)、(27)上古侵部:C参(can一声,覃韵;shen一声,侵韵)、骖(覃韵)、D耽(dan一声,覃韵、感韵)、F凡(鹹韵)、風〖风〗(东韵)、H憾(han四声,勘韵、感韵)、J僭(jian四声、豔韵)、今(侵韵)、金(侵韵)、禁(jin一声,侵韵;jin四声,沁韵)、L林(侵韵)、臨〖临〗(侵韵)、N南(覃韵)、男(覃韵)、念(豔韵)、Q潜(qian二声,盐韵、豔韵)、侵(侵韵)、琴(侵韵)、寝(寝韵)、R任(ren二声,侵韵;ren四声,沁韵)、S三(覃韵)、深(侵韵)、沈(寝韵)、審(寝韵)、甚(shen四声,沁韵、寝韵)葚(shen四声;ren四声,沁韵)、T贪(覃韵)、X心(侵韵)、尋〖寻〗(侵韵)、Y音(侵韵)、隂〖阴〗(侵韵)、淫(侵韵)、飮〖饮〗(yin 三声,寝韵;yin四声,沁韵)、Z譖〖谮〗(zen,沁韵)、(28)上古冬部:C冲(chong一声,东韵、冬韵)、崇(东韵)、蟲〖虫〗(冬韵)、D冬(冬韵)、G宫(东韵)、躬(东韵)、J绛(绛韵)、降(jiang四声,绛韵;xiang二声,江韵)、戒(卦韵)、N農〖农〗(冬韵)、Q窮〖穷〗(东韵)、R融(东韵)、S宋(宋韵)、Z中(zhong一声,冬韵;zhong四声,送韵)、忠(东韵)、衷(东韵)、终(东韵)、仲(送韵)、衆〖众〗(送韵)、宗(冬韵)、(29)上古葉部:F乏(洽韵)、法(洽韵)、H盍(曷韵)、J夾〖夹〗(洽韵)、甲(洽韵)、接(葉韵)、劫(葉韵)、捷(葉韵)、Q妾(葉韵)、S攝〖摄〗(葉韵)、涉(葉韵)、X狎(xia二声,洽韵)、恊〖协〗(葉韵)、Y葉〖叶〗(葉韵)、業〖业〗(洽韵)、(30)上古谈部:B贬(琰韵)、C讒〖谗〗(chan一声,鹹韵、陷韵)、D膽〖胆〗(感韵)、淡(dan四声,勘韵;yan三声,琰韵)、F犯(豏韵)、G甘(覃韵)、敢(感韵)、H歛(han一声,覃韵)、J兼(盐韵)、監〖监〗(鹹韵)、檢〖检〗(琰韵)、渐(jian 四声,琰韵;jian一声,盐韵)、劍〖剑〗(豔韵)、L覧〖览〗(感韵)、廉(盐韵)、T談〖谈〗(覃韵)、惔(tan二声,覃韵;dan四声,勘韵)、X險〖险〗(琰韵)、Y巌〖岩〗(鹹韵)、奄(琰韵)、掩(琰韵)、厭〖厌〗(豔韵)、Z瞻(盐韵)、斬〖斩〗(豏韵)、占(zhan一声,盐韵;zhan 四声,豔韵)、附:平水韵与广韵对照表附:平水韵与广韵对照表。
【争鸣】上古汉语词缀构拟析评(上 )点击“语言学微刊”关注我们!编者按孙玉文先生这篇文章为庆祝唐作藩先生八十华诞而作,曾连载于《江汉大学学报》2007年第3-4期,后收入载陈燕、耿振生主编《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语文出版社,2008年),这次发表,作了少量修改。
因文章篇幅较大,我们分上下两次刊发,“下”将在下周一与大家分享。
作者简介孙玉文,湖北黄冈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音韵学、训诂学,曾获王力语言学奖,著有《汉语变调构词研究》,《汉语变调构词考辨》,《上古音论丛》等。
内容简介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外有少数从事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学者试图从音韵学的角度证明记录上古汉语的许多单个汉字可以离析出“词根+词缀”的形式;也就是说,有些汉字的单字本身就有词根和词缀。
他们有两个方面的证据:一个是上古汉语内部的同根词,一个是汉藏诸语言的比较。
为了方便讨论,本文先从上古汉语内部同根词的认定方面,将其论证过程精简为三个阶段,加以剖析;然后谈谈汉藏诸语言的比较是否能证明上古汉语有词缀。
结论是:上古汉语的内证材料显示出,在上古汉语出现的单字里,目前还找不出词缀来。
原始汉语有没有某种词缀,得借助于亲属语言的比较研究来进行,而目前的汉藏比较还证明不了原始汉语有某种词缀。
一前言上古汉语有无词缀?汉语史研究者一般认为有,但是很少见。
例如《汉语史稿》第三章《语法的发展》的“历史形态学”部分,列有“有”“阿”“第”等前缀(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词头”),“如”“若”“然”“而”“尔”“子”等后缀(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词尾”)。
其中有些语素到底是不是词缀,大家看法不完全一致,有人认为不是词缀。
二十世纪以来,有少数从事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国内外学者试图从音韵学的角度证明上古汉语有大量的词缀,而且他们构拟的词缀种类齐全,有前缀、中缀、后缀。
这种构拟跟传统的认定的“有”“阿”“子”“第”“如”“若”“然”“而”“尔”等词词完全不同:“有”“阿”“第”“如”“若”“然”“而”“尔”被“子”之类的词缀,都是写成一个汉字,跟词根写成不同的汉字;而少数人构拟出来的词根和词缀合起来才写成一个汉字,也就是说,有些汉字的单字本身就有词根和词缀。
阿尔泰语系语言韵尾-l的汉语音译
聂鸿音
【期刊名称】《满语研究》
【年(卷),期】2013(000)001
【摘要】中国阿尔泰语系诸语言里的-l在近古汉文文献里一般音译作“勒”,但偶尔也借用收-n尾的汉字来音译.以收-n尾的汉字来音译阿尔泰语系诸语言的-l并没有反映阿尔泰语系诸语言词汇的实际音变,而是源自汉文翻译的一个古老传统.这种以借用收-n尾汉字来音译-l的特殊方法只用于其他民族语言的弱读音节.
【总页数】3页(P84-86)
【作者】聂鸿音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5
【相关文献】
1.藏文*-r、*-l韵尾与上古汉语若干韵尾的对应——兼论前上古汉语的复辅音韵尾[J], 薛才德
2.藏文*—r、*—1韵尾与上古汉语若干韵尾的对应--兼论前上古汉语的复辅音韵尾[J], 薛才德
3.语言接触与汉语音译词的形成与变化 [J], 刘祥清
4.从语言学角度探讨汉语专名的音译 [J], 夏晓慧
5.上古汉语辅音韵尾的分类——兼论汉语辅音韵尾的发展 [J], 阎玉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古汉语的韵尾*-l与*-r
作者:潘悟云, Pan Wuyun
作者单位:200234,上海,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上海,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刊名:
民族语文
英文刊名:MINORITY LANGUAGES OF CHINA
年,卷(期):2007(1)
被引用次数:1次
1.董同龢上古音韵表稿 1948
2.龚煌城从汉藏语的比较看汉语上古音流音韵尾的拟测 1993
3.高本汉.潘悟云汉文典 1995
4.李方桂上古音研究 1971(1-2)
5.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 1958
6.潘悟云喉音考 1997(05)
7.千素英古代国语语彚研究 1990
8.吴世畯从古代韩国汉字音看上古汉语阴声字具辅音韵尾说 2004
9.郑张尚芳上古音构拟小议 1984
10.Baxter W H III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1992
11.Coblin W South A handbook of eastern Han Sound Glosses 1983
12.Pulleyblank E G.潘悟云.徐文堪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 2000
13.Haudricourt A G.冯蒸越南语声调的起源
14.本文的梵汉对音材料都来自Coblin 1983
1.吴安其周代西部方言的藏缅语底层词[期刊论文]-民族语文 2007(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mzyw20070100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