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性、重要性及建设的途径和措施作一粗浅的论述。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性及其重大战略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确立了明确目标。
1、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日益严重凸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
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
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值,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6/10、1/10和1/22,人均资源量排在世界各国的第120位。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是2.8万亿立方米,受开发利用、洪水,再加上生态需要等种种制约,我们实际利用的水资源大约是8000—9000多亿立方米。
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
专家预测,我国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16亿的高峰,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我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论前提与现实意义内容摘要: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经济的快速增长加剧了人与生态、资源之间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重点议题,由此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决策。
本文分析了提出这一决策的现实背景,对其理论基础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并总结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现实意义,最后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提出背景理论前提现实意义我国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加之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加剧了人与生态、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激化的最终结果是以牺牲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因此,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的决策重点。
具体到我国,就是建设节约型社会重大决策的提出。
这一决策既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加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准确认识和全面把握有所裨益。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现实背景及主要内容(一)现实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顺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因此,现阶段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我国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
无论是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还是国际地位我国都在显著提高,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快,“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的提前实现,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将可持续发展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奋斗目标,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具体内容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004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温家宝总理则强调指出,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使用资源放在优先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论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对中国而言,资源节约早已迫在眉睫,是中国走科学发展道路中必不可少的的奠基石。
其一,资源的节约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是一个资源高消耗的大国,而资源的利用率低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了极大影响。
若能节约资源,以资源的高利用替代资源的高消耗,不仅能降低成本,而且能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其二,资源的节约能有效缓解现阶段我国日益严峻的资源国情。
现如今,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命脉,而资源的匮乏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
但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因而科学并正确地利用资源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并正确地节约资源,能够从某种程度上缓解资源匮乏造成的压力。
其三,节约资源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有效的资源节约能控制并降低我国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
若过分依赖于国外资源,那一旦产生外部资源短缺的现象,将会给予本国经济沉重的一击。
因此,资源节约是国家经济安全、国家安全、提高综合国力的有力保证。
其四,节约资源能保护我国环境。
资源随意浪费不仅会加重资源短缺所造成了压力,同时也会由于资源的不充分利用,产生对环境有极大危害的污染物。
就如我国对煤的使用。
多少年过去了,我国对煤的使用仍主要停留在直接燃烧上,这样做不仅利用效率低,而且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会导致酸雨的形成,继而酸雨又会进一步对生态系统产生极大危害。
因此,资源节约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亦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有力保证。
由此观之,资源节约直接关系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所以,承担起节约资源的重任,让我们从身边小事着手,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1/ 1。
简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意义和基本措施前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本文主要从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及其意义和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个方面着手认识这一重大战略政策。
并在最后提出大学生应当在这方面如何表现。
正文: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述(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我国资源相对紧缺,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约束,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实现。
我国资源利用问题非常突出。
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从工业能源效应来看,目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以上;我国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分生产率约为每立方米水产出1公斤粮食,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 25%;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我国节能型居住建筑仅占全国城市居住建筑面积的3.5%,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 3倍。
第二个问题是,近年来我国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增大。
我国单位GDP能耗从2002年开始又出现增长趋势,尤其是电力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资源的约束矛盾不断加大。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思考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的消耗也越来越大,对于资源的节约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
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因此,如何进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研究热点。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
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枯竭的风险。
在这个人口不断增长、资源消耗不断加大的时代,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的短缺问题,便需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自我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不仅可以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
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战略思考要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必须要有一系列的战略思考。
下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1. 制订环保政策和标准,推进环保科技的发展。
政府要制订出一系列的环保政策和标准,推进环保科技的发展,使节能减排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2. 加强能源利用的管理和监督。
完善能源法律法规,加强能源利用的管理和监督,加大对能耗企业的惩罚力度,提高它们的管理水平,实现全社会的能源节约。
3. 推广低碳生活方式。
推广低碳生活方式,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从最基层开始,从每一个人开始,让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做起,逐渐形成低碳生活的习惯。
4. 实行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循环经济的实践,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
5. 加强国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加强跨国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技术交流,共同应对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总之,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的重要途径,各国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进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未来谋求更好的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毛概论文)第一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毛概论文) 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这一科学论断,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践行科学的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内涵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2、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就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明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际发展大趋势的要求。
未来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资源之争、科技之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代表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走循环经济之路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和争夺国际发展制高点的一场新竞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影响一国经济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任何国家都无法置之度外的国际性压力。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我国的现实紧迫性1、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一)人均资源相对较少是我国突出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根据我国国情和世界政治经济环境,我国的发展必须实施以依靠本国资源为主的发展战略。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需求迅猛增长同国内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因而,努力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十分紧迫的任务。
我国资源总量较大,种类比较齐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人均资源量少,资源质量相差悬殊,低质资源偏大,地区分布不平衡,组合也不理想。
多年来资源开发强度高,后备资源不足,加之利用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更加剧资源供应的紧缺。
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33%,人均;地面积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
不仅土地资源短缺,而且耕地还在缩减。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73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 左右。
亩均水资源量为187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6%左右。
由于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匹配,可用比较低,人均矿产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58%,而且石油、富铁矿、铜矿、铬、钾盐等重要资源严重短缺,人均石油可采储量为世界平均值的11.1%,天然气可采储量为世界平均值 4.3%,铁为 42%,铜为 18%,铝为 7.3%,煤炭资源丰富,但可采储量也仅为世界平均值的55.4%。
由于许多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是地球进化35亿年才形成的,这些资源在我国的蕴藏有限。
而且这些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如何节约使用已有资源成为涉及我国战略安全的一大问题。
因此,高度珍惜和节约利用这些资源,是我国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
(二)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世界水平差距很大我国不仅存在人均占有资源相对较少的问题,更为突出的是,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还非常低下。
这种低下表现在资源开采、资源加工、资源回收和资源循环等生产、生活消费各个方面。
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资源能源消耗远远离于发达国家,甚至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十四班 B10011403 王域琴摘要:我国虽然整体上完全称得上是地大物博、资源富饶的国家。
然而,我国又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哪种资源、能源,人均拥有量都非常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为了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我们必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一、的良好氛围,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概要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环境友好型社会首先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其次要对消耗资源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循环利用,最后对在目前科技水平和经济条件下没有再利用价值的废弃物进行环境无害化处理。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继新世纪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它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济,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的前提下,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
在这里,“节约”有两层涵义:一是杜绝浪费,即要求我们在经济运行中减少对资源消耗的浪费;二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财富。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既要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并且能够尽量循环利用,又要保证全社会较高的福利水平。
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实质上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和长远战略方针。
二: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1、是由我国人均资源较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我国虽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水平的1/3、1/4、1/5、1/10和1/22,是世界上人均资源占有水平较低的资源小国之一,资源相对不足、环境较弱,众多人口对有限资源的压力将愈来愈大。
(2).我国条件复杂,资源种类齐全,但资源质量不高,自然生产力低。
(3).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之间不匹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
(4).后备资源供给不足,潜伏着更大的资源危机。
如果不能在方面强化投入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石油、天然气、将严重衰竭。
总之,我国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供水能力紧张,能源紧缺愈加深重,不足,后备资源基础薄弱,资源迅速扩大,各类资源供应长期紧缺,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矛盾的基本格局,资源短缺将长期成为遏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摘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经成为相当严重的问题。
我们不能只为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毁了环境,毁了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
更何况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在“蓝天,碧水,绿色”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向往和追求。
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面对这一形势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工作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本文主要阐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和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议,引导我们正确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关键字】资源节约型社会,内涵,建议1、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基本内涵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我们之所以要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多,资源少,人均资源少,这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和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总之,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关系到我国是否能持续稳定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的大事,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大事。
关于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有明确地提出,以及党中央领导人包括温家宝总理也有许许多多的建议。
2.1、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议1、“十一五”规划中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于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摘要】循环经济是指通过循环利用资源,减少浪费和污染,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诸多挑战。
为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政府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技术创新,倡导绿色消费,建立健全的产业体系。
未来发展循环经济能促进经济增长,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已迫在眉睫,必须加强意识教育,推动全社会向资源节约型发展转变。
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景广阔,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当今社会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社会、政策支持、技术创新、绿色消费、产业体系、前景、必要性1. 引言1.1 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消费和再生产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管理和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和资源浪费,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的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强调资源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和排放,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循环经济的核心理念是“以资源循环为基础、以绿色发展为目标”,通过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脱钩,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兴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在全球资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各国重要的发展战略。
要实现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培养绿色消费意识,共同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2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有效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基础,而资源的使用与浪费一直是当前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我国的重要意义一、引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二、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1. 资源紧缺问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供给不足,导致了严重的资源紧缺问题。
例如,水资源短缺、能源供应不足等。
2. 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例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等。
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义1. 促进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2. 保障国家安全保障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等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减少对外依存度,提高国家安全。
3. 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4.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1. 促进人民健康环境污染对人民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民健康。
2.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改善城市面貌和居住条件,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3. 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和措施1. 加强政策引导政策引导是推动资源节约和环保工作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大对相关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力度。
2. 推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资源节约和环保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应加强科技创新,发展节能环保技术。
3. 加强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推动资源节约和环保工作的重要手段。
应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4. 强化监管执法监管执法是推动资源节约和环保工作的重要手段。
应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监管执法力度。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路径与对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资源短缺的时代。
现在,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定义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通过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品质,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社会模式。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资源是地球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但是这些宝贵的资源正在被迅速消耗,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将会日益减少。
另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各种环境问题也随之产生。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变得非常紧迫和重要。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路径和对策一、加强政府政策的引导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政策以引导人们转变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例如,政府可以提高能源和资源的价格,加强对大型能耗企业的管理和监督,推广绿色环保产品等等。
二、加强技术创新技术是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基础,应加强科技创新,发展新一代环保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
制定和加强技术标准,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改善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质量。
三、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资源利用率,尽量减少浪费。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能源和资源管理,优化产业结构,减少能耗、材料消耗和废弃物排放。
2.加强资源回收,提高废物回收比率,通过资源再生利用,减少大量资源的消耗。
3.加强节水管理,应推广节水设施和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四、加强对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环保意识是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
政府需要提高环保教育水平,通过各种方式,向全社会宣传环保理念和实践,加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五、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政府需要加强对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引导和支持,鼓励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特别是鼓励创业者和创新型企业,采用可持续经营模式,开发绿色产品和技术。
结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共同努力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可持续利用。
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近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节约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用3年左右时间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
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来看,我们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和浪费严重的现象。
从目前资源需求情况来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能源和资源总需求将迅速扩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
因此,要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br> 如何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呢?根据我国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选择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即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促进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
首先,提高全民族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培育人人节约资源的社会风尚,营造全民节约资源的良好环境。
要将节约资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来认识,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
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共同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并在实践中推进这一基本国策。
不仅要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这一目标,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而且要以此为依据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体现科学发展观、政绩观的指标体系,构建“绿色经济”考核指标体系,实现“政绩指标”与“绿色指标”的统一,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的行为。
其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改变透支资源求发展的方式。
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我们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构建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作者:陶鹏程来源:《地理教育》2008年第04期一、构建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1.资源人均占有量过低决定我国需要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道路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我国自然资源的总量从总体上说较大,多数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均较低。
例如,我国矿产资源品种多、总量大,已发现171种矿产资源,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58种,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3位,其中钨、锑、锌、钒、钛、稀土等居世界第1位,锡、钼、煤、汞、磷等居世界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
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支撑经济增长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79%、42%、18%和7.3%。
可再生资源也是如此,我国国土面积、耕地面积、草地面积、森林面积、水资源总量分别居世界第3位、第4位、第2位、第6位、第6位,但我国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0.8公顷、0.11公顷、0.33公顷、0.1公顷、2 200米3,仅为世界人均值的29%、40%、50%、17%、31%。
以如此低的人均资源水平,要想实现发达国家的人均财富水平,不讲资源节约,无异于天方夜谭。
2.矿产资源严重稀缺决定我国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道路我国矿产资源总储量虽然较大,但相对于目前的开采规模(世界第三)来说仍是严重稀缺。
据资料显示,人类最常用的几十种重要矿产资源中,在我国20年以内“静态指标”耗竭的矿种有14类;20~50年以内耗竭的矿种为7类;50~100年以内耗竭的矿种为10类;100~200年以内耗竭的矿种为4类;200~300年以内耗竭的矿种为4类。
只有耐火粘土、钾盐、芒硝等少数矿种的“静态指标”超过300年。
由此可见,在号称“矿种齐全、资源丰富”的中国,重要矿物资源中的绝大部分“静态指标”将在100年之内走向衰竭,大部分在50年内就会见分晓;70年之后,金、银、铜、锡、铅、锰、锑、锌、钨、镍、钼、天然气、石油等矿藏,都将从中国大地走向衰竭,中国的矿产资源形势相当严峻。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探析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与资源短缺的日益严重,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加强资源利用,提高资源效益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
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概念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通过采取优化资源利用方式、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等措施,对资源进行节约利用,达到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开采需求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等目标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
它要求我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把资源的有效利用作为基本策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民幸福的平衡。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是人类社会从高消耗的“单一生产模式”的转变,更是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
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性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对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都非常重要。
首先,它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资源有限的背景下,目前的生产方式往往依赖于广泛的原料资源,这会导致长期以来资源消耗不可持续和资源利用的低效化。
因此,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推广和实施,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益。
其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还可以提升国家竞争力。
它通过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益和资源燃料消耗水平,降低时间效率,提高能源效率和环境质量,对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再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可以促进环境保护。
它可以促进节能减排,推进低碳经济建设,达到绿色发展的目的。
通过促进多种新的清洁能源的使用,能够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达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两方面的目的。
三、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领域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需要各个领域的共同参与。
特别是目前各领域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不足,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应该在其基础上深入研究和推广。
以下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几个重要领域:1. 生产领域技术进步和创新仍然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关键,而制造业正是实现这种技术创新的接口。
制造业需利用科学、技术和创新来制造动力,优化出产品或者生产过程的不良环节,以获取优秀的经济效益和洁净的生产环境,从而实现一定程度的资源节约。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出,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深入开展宣传,提高全民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系列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全面介绍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宣传国家有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以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
推出一些资源节约先进典型,曝光一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案例。
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社会正确认识国情,增强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
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就是按照清洁生产要求,对能源及废物实行综合利用的过程。
这一过程从根本上说,就是利用生态学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论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
对中国而言,资源节约早已迫在眉睫,是中国走科学发展道路中必不可少的的奠基石。
其一,资源的节约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是一个资源高消耗的大国,而资源的利用率低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了极大影响。
若能节约资源,以资源的高利用替代资源的高消耗,不仅能降低成本,而且能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其二,资源的节约能有效缓解现阶段我国日益严峻的资源国情。
现如今,资源已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命脉,而资源的匮乏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
但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因而科学并正确地利用资源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并正确地节约资源,能够从某种程度上缓解资源匮乏造成的压力。
其三,节约资源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有效的资源节约能控制并降低我国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
若过分依赖于国外资源,那一旦产生外部资源短缺的现象,将会给予本国经济沉重的一击。
因此,资源节约是国家经济安全、国家安全、提高综合国力的有力保证。
其四,节约资源能保护我国环境。
资源随意浪费不仅会加重资源短缺所造成了压力,同时也会由于资源的不充分利用,产生对环境有极大危害的污染物。
就如我国对煤的使用。
多少年过去了,我国对煤的使用仍主要停留在直接燃烧上,这样做不仅利用效率低,而且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会导致酸雨的形成,继而酸雨又会进一步对生态系统产生极大危害。
因此,资源节约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亦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有力保证。
由此观之,资源节约直接关系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所以,承担起节约资源的重任,让我们从身边小事着手,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